学术论文百科

2000字当代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题目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8 16:58:34

2000字当代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题目及答案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处于深刻的调整之中。在展望未来世界走向时,西方一些人士盛倡“文明冲突论”。其中,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著书演讲,鼓吹这种观点最为起劲。 亨廷顿声称,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上发生的地区冲突,最有可能升级为大规模战争。如果说还会有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将是一场文明间的战争。 亨廷顿还将文明冲突具体化。他认为,西方与那些文明的挑战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尤其困难和对立的。潜在的、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参见塞·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 转引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第42页) 由于亨廷顿描绘了文明冲突的可怕前景,而且直接把中国当作西方文明的挑战者放在对立地位,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深长思之。 一、文明间的差异和通融 亨廷顿热心于“文明冲突”的研究,但“文明”究竟是什么?在西方语言中,“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意为人的开化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文明是相对于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而言的。人们普遍认为,文明是指脱离了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是指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 现在看来,亨廷顿的“文明”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他告诉我们,“文明是一种文化实体,……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界定”。(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4年第8期,第2—4页)亨廷顿这里界定的“文明”,只是“文明”一词全部内涵的一部分,大体上是人们平常所说“文化”的意思,亨氏自己在行文中也经常用“文化”来代替“文明”。为了说清问题,我们姑且按这样狭义的“文明”概念来展开分析。但是我们要随时记住,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不能分开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不能分开的。 人类共有一个完整的地球,但地球的各个部分又是千姿百态的。生活在完全相异的地理气候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由于实践活动不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也就不同。因此,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文化或文明的差异和独特性。经过千百万年的磨洗积淀,不同的文明成果会深印在其创造者身上而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大分如汤因比所说有几十种,细分则不计其数。不同的文明,适应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帮助人们渡过历史的急流险滩,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自身也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臻于完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文明也是这样。一切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性,差异就是矛盾。有矛盾就可能有冲突。文明之间的冲突不绝于历史,现实中也经常发生。亨廷顿等人提出“文明冲突论”并非完全没有根据。问题在于,不同的文明既有相异性、独特性,也有相通性、统一性。从根本上说,既然都是人类的文明,是和野蛮相对的文明,它们在最高最深之处就必定是相通的和统一的。事实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通融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重要,更带根本性。试想,如果文明之间只有冲突,没有通融,那么具有各自独特文明的百余个国家、几千种民族怎么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文明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但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为什么有的文明兴起了,有的文明衰落了,有的文明消失了?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亨廷顿眼中处于“无限的权力顶峰”的西方文明,就曾在非西方文明中吸取过许多营养。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传入欧洲后,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欧洲从长期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催化剂。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再如,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数学文字和十进位法是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对欧洲文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一方面,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东方各民族也在虚心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以充实自己,并创造新的东方文明。 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出现了全新的情况。地球正在变小,交通和通讯空前便利,所有的人都汇入世界市场之中。亨廷顿对此忧虑有加,说什么“不同文明间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强化了文明意识,加深了人们对同一文明和不同文明间的差异的认识。推动了文明间差别和敌意的发展和文明内寻根意识的增强”。(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2—4页)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事物本来是有同有异的,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亨廷顿只见异不见同,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呢?难道这是“西方文明”的特点吗?世界市场上不同文明间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固然会强化文明差异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敌意。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空前广泛深入的共处和交流,使以前彼此相外的人们发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和交融性,这本身就是人们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如果这里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地方,那不是一般文明意识增强的问题,而是某些人逆时代潮流而动,总是想把国家、民族和文明按照自定的标准,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不给别的文明平等的地位,狂妄地要使自己的文明在世界上普遍化。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作为造成了现实世界的“文明冲突”。 有一点亨廷顿是看得很准的,即“非西方文明的人民和政府已不再是历史的客体”了,而是成为历史前进的发动机和塑造者。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它们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节节上升。这些国家的人民自信心增强了,希望自己的文明也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这些国家都有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积累,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秀成分,通过自己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创造着新的东方文明。拉丁美洲、非洲也有同样趋势。此时,如果西方文明能够与非西方文明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则“文明冲突”能够化解,文明交融会大规模展开,人类将进入新的文明时代。 二、文明差异不是国际冲突的核心 “文明冲突论”并非亨廷顿的发明,汤因比的整整一部《历史研究》就是从文明的挑战与应战的角度,描述了世界各大文明地区力量相互消长的关系。尝试用文明因素解释国际关系也大有人在。例如,著名政论家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这样说:“我们正陷于文明冲突。这种冲突也许会摧毁世界。其中关系最大的是两种文明,即大西洋——地中海文明与太平洋——亚洲文明,它们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为首。”(Theodore H. White,An offering of History to Men Who Must Act Now,Harvard Alumini Bulletin,May 13,1967,P.4)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所著《权力与文化》一书就是从文化角度来透视国际关系的。亨廷顿的“发明”和“贡献”是把文明作为未来世界决定一切的核心因素,把文明冲突作为代替冷战的世界范式。然而正是在这个他自鸣得意之处,脚下的土地非常稀松。 毫无疑问,文化因素能够深刻地影响国际关系,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预测未来,都应当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但把这个主要是精神性的因素同政治、经济、军事等实体性因素割裂开来,把它的作用无限扩大化和绝对化是非常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然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同类文明的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市场和霸权而拼得你死我活。就现实的国际关系分析,虽然有时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但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国家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冷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冲突是海湾战争。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总不能说这是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明冲突”吧。实际是伊拉克不想还两伊战争期间所借的大量美元,并且要把科威特的石油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后来挑头打击伊拉克,以主持国际正义自居。其实美国人盘算的是控制海湾地区,掌握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富集地。在这次大冲突中,西方文明国和伊斯兰文明国结成了“奇怪的联盟”,“文明冲突论”被“沙漠风暴”卷到九霄云外。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大力量中心都把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点,经济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转移的。由于东亚的发展速度居全球之冠,由于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与欧洲的贸易额,其国家外交政策取向正逐步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正式宣称,“西欧不再是世界的最重要区域”,美国过去在处理全球事务时“太欧洲中心化”了。(参见《华盛顿邮报》1993年11月17日,P.G4.)表示要向亚太国家接近,因为“当我凝视亚洲繁荣之花,便看见美国复兴之果”。事实上,以实施和反对“赫——伯法”为例,同为“西方文明”的美欧之间,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贸易冲突。被亨廷顿认为因“文明”接近可以“合作”的日本,不仅历史上和美国打了几年太平洋战争,现在双方的贸易冲突也越来越激烈。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关系、经济利益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政治和外交,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和力量。 多年来,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热点。亨廷顿说,“国家遵守人权的程度完全和文明的分野有关。西方和日本高度保护人权;拉美、印度、俄罗斯以及部分非洲国家保护某些人权;中国、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和大多数穆斯林国家很少保护人权。”(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10期,第9—13页)这里,我们且不说亨氏以自定的人权标准来划分各国文明的高低等级是多么狂妄自大,也不说某些人挥起人权大棒向中国等国发动“文明冲突”是多么不得人心(美国策划的反华提案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前后10次遭到失败),只想指出这样一点:西方国家某些反华势力在人权问题上挑起“文明冲突”的真实动机是政治上要搞垮不合己意的政府,经济上要削弱强大的竞争对手。 任何人在进行精神和文化活动时,必须有吃穿住行用的物质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制度,归根到底决定着包括哲学、历史、宗教、习俗和政治制度的全部上层建筑,也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形式。这是大多数社会政治学家都会承认的。亨廷顿对经济冲突的严重性并非没有认识。他在1993年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日本、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将导致政治、经济利益的严重对立”,“在未来的岁月中,美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严重冲突可能在经济方面”。(Huntington,“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Spring 1993,P.71)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认为,日美关系存在“经济冷战”可能,甚至同意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关于“经济冲突是另一种战争的继续”的说法。至于这些明智的说法怎样和偏颇的“文明冲突论”协调起来,那只有亨廷顿自己多费思量了。 三、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面对纷繁杂乱的外部世界,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某种简明的概念或范式来把握大局,如“两极对立的冷战世界”。作为一位智者,亨廷顿告诉我们,两极对立的冷战世界已经过去,正在到来的是“文明冲突的世界”。 然而,此言差矣。事实绝非如此。 当代世界的主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和平与发展。代替冷战世界的,不是文明冲突的世界,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这是全部人类历史,特别是最近100年的历史演变造成的。 已经过去的20世纪给世人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和平。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战争就没有间断过。到20世纪,战争空前惨烈。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数十个国家几十亿人被卷入战争的火海,几千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千百年的劳动成果化为灰烬。人的智慧,被用来发展屠杀自身的武器,原子弹、氢弹、生化武器足以窒息生物,毁灭人类。大地震怒了,母亲在呼号:反对战争,保卫和平。正是20世纪空前惨烈的战争使人类良知集中到一点,使东西方文明会聚到一点:埋葬帝国主义,争取永久和平。 启示之二:发展。 20世纪表面看来杂乱无序的演变过程,其实掩藏着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条不可遏止地向前延伸的主线,那就是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正是在这个世纪中,创造了超过以前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进行了各种发展道路的探索,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例如: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比较,通过侵略战争找出路的资本主义和通过调整改革自身体制找出路的资本主义的比较。这些比较实验互相影响,使世界各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二三十年世界发展的高潮,并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和平环境中加快发展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和大成就。 启示之三:全球化。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明之间联系不多。只是19世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后,才使分散的区域性发展逐渐转变为具有整体关联性的世界发展。在过去一百年中,两大力量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一是机制的力量,二是科技的力量。市场经济国家引进计划机制,计划经济国家引进市场机制,两者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接轨,全球范围的贸易和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使交通空前便利,信息全球共享。由于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任何国家的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生产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主角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们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跨国直接投资的90%。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已经联为一体,世界各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地球村”的居民这样成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果,也是新的伟大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雄辩地告诉我们,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正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大国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9·11”事件之后,大国关系出现了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为频繁的互动与变化。中美元首多次会面,高层互访频繁,双方合作领域扩大,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亨廷顿关于“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美国与俄罗斯关系也有实质性进展。中日关系,美欧关系,虽有不和谐音,但尚属平稳。大国关系的这种调整反映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各大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较为均衡的关系。从各国发表的声明来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概括起来说,就是维护自身利益,着眼于和平与发展。 第二,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联合起来的欧洲各国,内求发展,外求和平;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调解一些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援助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联合国致力于缓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亚太经合组织举行了多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地球上东西南北不同文明的国家友好相会,共商和平发展大计。 第三,国际关系热点很多,但大局稳定。总体上说,今日之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冲突基本上处于可控制状态,对世界全局影响有限。而且一些热点已经降温,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已成潮流。长期战乱的波黑地区大体平静;俄罗斯境内延续多年的车臣战争已经平息下来;美英等国的“倒萨”之战已经打响,但在全世界反战促和的大环境下,战争将只局限在海湾地区。这些分布在地球各处的热点的变化,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都处在和平与发展大潮的激荡之中。 第四,加强经济科技合作,共同推进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全面推进国际经济科技合作,保持了全球大国中最高的经济增长;欧盟、日本和俄罗斯都开展了多边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南北合作进一步加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倡导的合作方式正在取得成效;东盟和中、日、韩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共商推动地区发展大计;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和欧盟正在筹建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亚洲金融风暴表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矛盾,推动建立防范风险的国际机制,以利于全球共同发展。 总之,国际关系近期变化和长远趋势都表明,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文明的冲突”。人类应当尽力化解冲突,满怀热情地迎接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界。 四、美伊对抗不是“文明的冲突” 当今世界,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最为相悖的,就是伊拉克危机了。亨廷顿在1999年那次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演讲中说:去年(1998年)冬天,在美国和伊拉克的对抗过程中,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除了科威特都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只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和美国文化最接近的国家,同意派军队加入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力量。 亨廷顿在这里把美伊对抗当作文明冲突的一个实例列举出来,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想当初,同属伊斯兰文明的伊拉克和伊朗大战多年,美国是支持伊拉克的。 1990年7月,伊拉克与其伊斯兰兄弟国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经济债务而争端激化,伊拉克悍然发动闪电式袭击,于8月2日占领科国全境。国际社会一致强烈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制裁伊拉克,责其无条件撤军。在伊拉克拒绝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0年11月责成会员国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美国看到了利用联合国决议获取重大战略利益的极好机会。1991年1月17日,美国带领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历时43天,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受到重创,萨达姆政权被迫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决议,从科威特撤回了侵略军。 显然,海湾战争是对伊拉克侵略行径的惩罚,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文明对野蛮的惩罚,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海湾战争结束12年来,伊拉克问题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一大热点。 从形式上看,问题出在伊拉克没有认真遵守关于无条件销毁生化、导弹和核武器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实质上是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时企求的重大战略利益因萨达姆政权作梗而没有到手。 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战略利益何在,美国当政者自己很清楚。一般认为,中东是欧、亚、非三大洲交接的战略枢纽,企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必欲在这个地区取得主导地位。作为“运行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消耗的石油占全世界的1/3以上,而其本国石油资源将在最近10年左右耗尽。拿下了伊拉克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不但可以用低价原油给美国经济注入生命力,而且可以扼制依赖中东原油的其他世界大国。 我们这样分析美国布什政府发动新的海湾战争的战略企图,突出其政治经济利益打算,并不是说美伊对抗中完全没有文明冲突的因素。伊拉克危机交织着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自然也有文明冲突的因素。据说小布什很爱看詹姆士·赖斯顿的新著《神的斗士》,这本书写的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英国国王理查和阿拉伯苏丹萨拉丁对抗的故事。《纽约时报》透露,布什发表对恐怖主义进行“十字军讨伐”的讲话激怒了许多穆斯林后,开始阅读《神的斗士》并被其所吸引。我们不知道布什对理查作何感想,而萨达姆则自认接过了萨拉丁的衣钵,并大肆宣扬他和萨拉丁都出生于同一座阿拉伯城镇——塔克里特。 1187—1192年,理查和萨拉丁都以各自信奉的神的名义向对方发动“圣战”,在文明冲突的形式下争夺土地和财富。长达5年的战争,摧残了地中海东岸的文明成果,牺牲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最后,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理查和萨拉丁被迫互相尊重对方的文明和人格,于雅法之战后签约停战,以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和平共存。也许,这才是后人从理查和萨拉丁故事中应当吸取的教训。 从理查和萨拉丁的对抗以来,中东地区积累的怨恨太多了。人类的良知要求文明共存而不是文明冲突。这不是软弱的道义呼声,而是塑造未来世界的伟大力量。这些日子,当海湾上空战云密布的时候,反战惊雷响彻了整个世界。仅在2003年2月15日这一天,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就有60多个国家400多个城市近千万人举行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与此同时,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明确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不主张诉诸武力。不管布什政府及其少数盟友发动的“倒萨”之战如何结局,有一点已经很清楚,全世界不同文明的人们将以更强大的力量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和为贵”将会成为多极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信念。 五、多极世界和为贵 亨廷顿不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且还为西方国家筹划了进行“文明冲突”的大战略。他说:“对西方利益而言,它在短期内显然应推动文明内部,尤其是欧洲与北美成员的大合作、大统一;将在文化上接近西方的东欧与拉美接纳进西方社会;促进、维护与俄国、日本的合作关系;防止地区性的文明内部冲突升级为文明内的大战;限制儒教和伊斯兰国家军事力量的膨胀;减缓西方削减军事能力,维持在东亚和西南亚的军事优势;利用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间的差异和冲突;支持其他文明中对西方价值观和利益表示同情的集团;加强能使西方利益和价值观得以表达、合法化的国际机构组织并推动非西方国家参与这些机构组织。”(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2—4页)我们把这一大段话都摘引下来,是因为这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要害所在,说穿了,这是某个超级大国以维护西方文明为名,行独霸世界之实的计划。 我们已经说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以文明冲突为核心的世界,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现在我们要强调,对于新的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只能是多极世界和为贵,多彩文明和为贵。 世界的多极化,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说它是客观现实,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几大力量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性组织的综合力量相对均衡,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说它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因为多极格局还在形成过程之中,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真正多极化的世界,不应该是由几个大国主宰的世界,而是由世界大国、地区大国和中小国家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作用的多极世界。在这种多极世界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均应平等相处,大而强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不应谋求任何特权,只应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负更大责任,作更大贡献。这种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遏止的。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力量。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已经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并使全球经济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美国仍是当今最富强之国,其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但现在只占30%左右,有人预测2020年会降至10%—15%。另一方面,世界主要金融和经济机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一倍左右的状况将继续下去。经过调整和改革,东亚各国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据估计,1960年亚洲各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为4%,到1990年已一跃而占25%,现在已增长到30%左右。在国际格局的大变动中,长时间内增长速度居世界大国之冠的中国,经济总规模的迅速增长最引人注目。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世界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也会显著增大。国际上所有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关系,都在向多极化世界演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多极化过程是充满矛盾的。列其主要者有: ——美国力图主宰世界和其他国家谋求平等地位的矛盾。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矛盾。 ——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的矛盾。 ——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关乎世界大局,任何一种矛盾处理不好,都会造成全球性的混乱,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2000字,挑点够了!

[摘要]依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开展形势,议论中国在国际中的位置,以及世界政治格式和经济开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开展。世界经济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度和地域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抵触的一致的经济体系。其特性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妥协进一步开展; 2、革新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迷信技术抵消费力的推进愈加清楚。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未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进经济全球化开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阻碍逐渐肃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时开展,封锁的市场机制失掉了世界少数国度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控制逐渐抓紧,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时增加,“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迷信技术不时提高。随着科技提高和音讯技术的普遍运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弭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激进“原产地”与“消耗者”之间的天文界限已失掉意义,商品、效劳、资金和音讯的凝滞将比过去愈加快速,“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梦想。 (3)跨国公司快速开展。仰仗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消费基地和出售机构,树立国际商务音讯网络,树立全球研讨开拓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协作与协作,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开展的主要推进力气。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消费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消费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在活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美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掌握力气,商品消费环节散布于不同国度,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清楚增强。 (2)贸易自在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在贸易的根底,国际贸易阻碍逐渐消弭,贸易量快速增加;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允,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在化的开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经济全球化肯定招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一般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外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促进金融自在化,国际资本大范围活动,国际金融市场兴盛开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时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趋向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音讯网络的迅猛开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活动减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联系将更为亲密。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运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协作与兼并日趋剧烈。 (3)自在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开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美。 (4)开展中国度与兴旺国度的国民财富日益增加,但经济的不平衡开展加剧,国度间的贫富差异扩展。 (5)国际间的谐和和协作进一步增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经济与政治不能合并来讲,经济根底决议下层修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完成“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打败危机,完成可继续战争衡增加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完成的进程,而将充溢博弈与应战。世界经济开展临时的不平衡,形成更多不平安要素。经济全球化在为增强国际协作、促进独自开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差异,一些开展中国度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世界经济开展的失衡所招致的部分国度的极端贫穷和落伍,催生了相关国度部分群众的绝望心思和铤而走险的心态,为恐惧主义的繁殖和延伸提供了土壤,也促使一些开展中国度外部抵触不时加剧,削弱了其应对危机,抵御自然灾祸、严酷污染性疾病和跨国立功等威胁的才干,并招致难民和合法移民数量急剧增加。 关于开展中国度来说,既要警觉“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应战,也要应用其带来的机遇,主动推进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开展中国度在国际合作体系中的自动权,完成经济继续安康开展。 2、开展中国度的经济与政治 ①开展中国度的经济开展及其效果 战后开展中国度面临的首要义务是开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这是它们解脱贫穷、落伍状况的根本路途,也是改动被剥削、被掠取位置的根本方法;是解脱由于贫穷、落伍而社会动乱不安的惟一路途,特地是在南北差异越来越大的明天,这一义务显得尤为急切;是稳固政治独立的保证。实际证明,没有经济上的真正独立,政治上的独立不只是不完整的,而且已取得的独立也无法稳固,随时都有重新丧失的风险。开展中国度经济开展的效果包括:A、经济实力有所提高。B、初步改动了过去一般的国民经济构造,工业开展比拟快速。C、经济自主性有所增强,许多开展中国度曾经可以依照自己的民族志愿,制定外国经济开展战略和政策,培植民族工业,并对外国垄断公司停止监视和管理。D、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度和地域。 ②开展中国度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严酷效果 战后开展中国度为完成国度工业化所实施的两种经济战略,都对国民经济开展起过肯定的主动作用,并各有所长。出口替代有益于树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免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一些国度从轻工业的出口替代逐渐开展到重工业的出口替代,逐渐改动外国的繁多经济构造。面向入口战略,有益于完成范围经济,扩展市场范围,推进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从而加快经济增加的步伐。但同时,两种战略也都对经济开展有肯定的反面影响。出口替代战略限制国际市场的扩展,招致市场缺乏,消费力闲置,工业产品入口因利息高质量低而缺少协作力;由于过于着眼于出口替代工业,无视了农业和电力、动力工业开展和根底装备树立,限制经济的部分效益,面向入口战略由于主要是为了入口,繁杂使这些国度和地域经济严酷依赖世界市场,同时也繁杂加剧通货收缩和物价下跌,群众生活难以改善。同时都形成了经济开展的不平衡。 开展中国度面临的严酷效果。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资本主义世界迸发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开展中国度的经济末尾出现了不少效果和艰难。如债务危机、粮食危机、失业严酷、通货收缩、物价下跌等。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开展中国度经济堕入了严酷的曲折和危机,不少国度的经济处于开展和半开展形状。 ③开展中国度的政治制度、政治提高与具有的效果 A、开展中国度取得独立以后,选择了不同的开展路途。 在战后民族独立和束缚活动开展的高潮时期,争取民族束缚和独立的国度中兴起了一股“社会主义浪潮”。许多曾经赢得独立和正在赢得独立的国度公布搞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了中国、越南等国外,绝大少数开展中国度实践上选择并走上了资本主义开展路途,但是与西方原生的资本主义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性:资本主义消费联系与前资本主义的消费联系混杂,国度垄断与官僚性交织、依靠性与民族性共存。 B、开展中国度在选择了各自觉展路途的同时,也树立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 开展中国度的政治体制比拟繁杂,出现多种类型,且处于不时变卦之中。开展中国度的政权形式主要有以下类型: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君主制(又称议会君主制、相对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军人政权;政教合一制和党政合一制。总的看来,开展中国度的专制化在几十年的开展中,固然出现过迂回,依然取得了清楚的效果与提高:解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完毕了帝国主义、殖专制义的统治和压榨,成为国际舞台主权独立的国度,揭开了外国历史的新篇章;广阔群众参与政治和政治专制化水平不时提高,集权体制逐渐向专制体制开展;大少数开展中国度实施了有益于民族勾搭和宗教信仰自在的政策;各国都在探求与外国国情顺应的开展形式和路途。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十分珍贵的效果。在开展中国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着政局不稳、部分战乱不时、民族抵触繁杂、宗教抵触频发、恐惧活动有所增加等效果这也是客观梦想,是不容无视的。三、中国逝世界舞台中的作用和位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相对是不能蔑视的.革新封锁以来中国的国际位置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时扩展 革新封锁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清楚增加,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开展迅猛,随着科技提高和经济开展,战略军梦想力也不时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才干大大增强。我国是别离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中心大国之一。特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失掉全国群众的衷心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全国各族群众严密勾搭。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不时提高。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温和地域动摇的坚决力气 维护世界战争是邓小平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任务确立的一项主要目的和义务。中国作为别离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温和地域动摇的坚决力气,中国的开展是世界限制战争力气的开展,中国的弱小是世界维护战争力气的弱小。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度,支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温和动摇开展,是我国处置对外联系的总准绳和总目的。中华民族是热爱战争的。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群众饱尝殖专制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果,十分顾惜世界的和温和地域动摇。中国一直坚决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战争外交政策,支持霸权、掌管正义、倡议战争,曾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战争与动摇的主要力气,赢得了世界群众的尊重。中国往常正处于革新封锁和现代化树立的历史时期,需求一个战争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的安宁,支持霸权主义,维护世界战争,坚持周边动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树立事业安康开展的肯定央求。 3、近现代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位置的变化 这个效果我们正在研讨之中,这里仅提出一些不幼稚的见地。经过一些规范来权衡,我们以为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年间,中国逝世界格式中的位置大致阅历以下四个阶段: ①1840-1911年。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的状况是:西方列强逝世界各地大肆停止殖民扩张,其扩张的矛头曾经抵达中国边境,手段是自愿改动中国与列强联系的现状。在1840年以前的约三个世纪里,在与列强的交往当中,中国在国际联系中尚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掌握着制定与修正“游戏规则”的自动权。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胜,随之自愿签署了近代第一个不对等条约,中国末尾沦为半殖民地。尔后列强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对等条约,全方位压制和遏制中国,使中国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1911-1949年。总地说来,这一时期由于“三座大山”的压榨,临时的内战和骚动,中国依然处于积弱积贫的位置。但也有几件小事极大提高了中国的位置:辛亥革命树立了延绵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肯定水平上有益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五四活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中国群众经过庞大的民族舍身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世界群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严酷贡献;二战完毕时,中国以世界四强之一的姿态,出现逝世界舞台上,成为新降生的别离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等等。 ③1949-1978年。1949年中华群众共和国树立后,快速扫清了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拟动摇的快速开展的时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位置,保证了中国尔后稳步开展的平安环境。将近3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树立与开展,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薄弱的根底,中国在国际上的位置也处于稳步下降的阶段。但由于“文明大革命”等一些过失路途影响,严酷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④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革新封锁,中国社会经济20余年来一直坚持着快速稳步的开展,中国逝世界上的位置大大提高。这不只极大改动了中国的相貌,同时也改动着世界格式。2000年,假设依照汇率法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强国。当然,我们依然是一个开展中国度,和世界兴旺国度相比还有相当的差异。如按人均GDP计算,我们还处于世界排名100位之后。这就央求我们愈加苏醒地处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四、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开展 2002年12月3日,中国胜利取得。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权,完成世博史上无开展中国度成为剖析性世界博览会举行国的历史性突破。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不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形式等角度来讲,触及的范围都十分普遍。由于不受国体限制,更不受地域影响,也没有民族、宗教、文明经济水平等要素大限制,参展国度可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发明了足不出户便可宣扬自己、广交冤家的时机。举行。年世界博览会,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笼统和位置,增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协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严酷意义。承办。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愈加充沛地了解中国,目击中国的庞大变化,并可减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封锁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开展中去。在上海举行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见地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水平。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发明、新理念充沛展现的盛会,也是多元文明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行此次世博会将片面提升中国的文明“软实力。 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效果;1876年费城世博会,末尾将新兴强国美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1970年大阪世博会,成为战后日本重新兴起的标志……。年5月,世博会离开中国上海。184天的会期、246个实践参展方,7000万观赏人次……既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展现自己的舞台,也为吸取人类最新科技、文明效果,助力自身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它又能带来中国什么样的开展和变化呢?首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带动了流动资产投资增加。上海位于中国经济最兴旺、最生动的长江三角洲地域,世广博幕未启,这里的“世博经济”即已先行,世博会带给区域的“经济动能”可谓立竿见影。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的话说,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为1比9。准备时期,“世博经济”每年对整个长三角地域投资的拉动约为30%;在举行之年,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域投资的拉动将超越50%。梦想大约更具压服力。上海世博会筹办时期,除了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内少量的场馆树立来自直接投资外,上海及其周边地域相关根底装备树立也同步促进,范围和力度前所未有。作为世博会的主要工程之一,连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浙江嘉兴、湖州、杭州的上海S32申嘉湖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使上海西部入口增加到6条;而时速350公里的沪宁城际铁路、沪杭高速铁路,以及京沪高铁虹桥站的部分装备,也将逝世博会时期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世博会作为全球性大型展会的辐射作用和接收力,也让中国客商看到了庞大的商机。此前,江苏三次组团赴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宣扬旅游,并推出55条江苏“世博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市场嗅觉灵敏的江浙客商也早已衔接诸如世博会特许产品等多个制造业项目,价值数十亿元群众币。第二,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开展 。 上海举行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行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优秀的机遇,特地是经过举行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鼎力宣扬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益于扩展中国产品入口,并有益于扩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停止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际企业也 可以经过上海举行世博会,了解国外开展最新动态,有益于接收多方来客与中国停止经济贸易协作。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开展的利害剖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主动有益的一面,也有消沉有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开展机遇,也面临严酷的应战。我国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度,要苏醒地见地到,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趋向是不可阻挠的,逃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水平上的落伍。我们应准确掌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制地避其有利微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坚持稳步快速开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开展的有益要素 (1)有益于应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封锁的扩展,我国已成为开展中国度中接收外资最多的国度。2000年我国应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应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处置了我国经济开展中的资金瓶颈,完成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加。 (2)有益于扩展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增加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入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加,到2004年进入口总额抵达11548亿美元,占世界入口总额的6。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益于处置盈余休息力失业效果。我国人口众多,休息力充沛。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处置部份盈余休息力失业效果。如在我国西北内地地域,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乡村休息力近两亿,不但有效处置了失业效果,还在肯定水平上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开展进程。 (4)有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树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激进产业构造革新和产业协作,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树立现代法人管理构造具有主要的推进作用。同时,经过技术协作,可以变短与兴旺国度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异,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协作力和发明力。 (5)有益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革新和完美,变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美。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开展的有利要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合在经济兴旺、根底装备好、报答利息率高的地域和项目,将形成我国地域经济的不平衡开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践应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域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域。 (2)我国外贸入口主要是靠廉价协作和少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休息稀疏型产品为特性,却为之付出了舍身生态环境和消耗珍贵矿产资源的繁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际产业链的可继续开展。 三、中国经济开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开展目的是:到2020年国际消费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片面完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抵达中等兴旺国度水平。要完成这个目的,需求我们作不懈的勤劳。面对经济全球化协作日趋剧烈的局面,中国在以后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任务: 1。树立我国国度经济平安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需高度注重国度经济平安,应树立政府指点下的微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度经济平安预警目的体系,片面研讨经济全球化的开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度经济主权,确保国度经济平安。 2。完美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时提高,树立和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主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际经济体制革新力度,突破一系列国有垄断范畴的垄断局面,片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协作;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美金融、证券和投资等相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视等微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树立一集体系完整、机制健全、一致封锁、协作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树立具有中国特征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需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革新,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法律法规,完美进入口商品的运营管理,树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微观调控体系。 4。研讨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开展相顺应的我国经济构造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讨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顺应的经济开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构造调整力度,经济增加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运用效率为主的表现高科技特性的集约型经济方式改动;同时鼎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扬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开展具有国际协作才干的跨国公司。 5。鼎力展开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当代全球经济的协作就是国度创新才干的协作,自主创新才干曾经成为国度协作力的决议性要素。我国应高度注重国度创新体系树立,充沛发扬科技提高对经济开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开展动态,不时提高科技开拓和创新才干,推行运用科技创新效果,不时寻求并发明新的经济增加点。 6。主动展开区域经济协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外部大市场树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发明了数百万的失业时机和数千亿的财富支出,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胜利阅历对我国开展地缘经济具有主要的自创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停顿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度和地域签署了双边贸易协议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度和地域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正在商谈的自在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增强与中国自在贸易区、中国东盟自在贸易区、上海协作组织、西南亚自在贸易区等相关国度和地域的经济协作,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答复时间:2011-10-24 5:38:09

第一章主要概念: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论述题:1、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重塑日本经济。推行“第四点计划”。 建立“巴统 。第二个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第二章主要概念: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冷战思维 冷战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二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的对抗状态。强权政治 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强迫其他国家服从其统治,听从其指挥。思考题: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一是美国和苏联争霸。二是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两极格局终结。此后,世界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经济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的作用将超过单纯的政治外交。21世纪世界各国将围绕资源和能源展开激烈竞争。第三章主要概念:世界主题 所谓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种规范、原则、目标和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思考题:1、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主题有什么样的转换?20世纪,世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2、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目前危害和平的因素: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国际武器交易持续上升;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出现;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仍未完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第四章主要概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其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或者某类国家会是交往的禁区,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现出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日益明显。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马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思考题: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第三世界初级产品的掠夺。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评价?主权在民;在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第一,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第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第三,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第四、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4、欧洲在战后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1)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是1950年5月9日提出的舒曼计划。根据这个计划,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机构。最早有六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3)欧洲共同体(EC)的建立和扩大: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4)欧洲一体化的迈进: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扩大到12国 。(5)欧洲联盟的建立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5、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6、“冷战”结束以后中欧关系有哪些发展变化?政治方面,1994年中欧建立了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1998年1月,中欧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中欧贸易额增长迅速。第五章名词解释: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休克疗法 1992年1月开始俄罗斯实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经济转轨,被称为“休克疗法”。 思考题: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2、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原因:第一、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因此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的根基。第二、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第四,西方势力的“和产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推动力。教训:第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第四、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4、目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组织性增强。第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第六章基本概念: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世界,又称第三世界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召开的一次会议。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形成。思考题: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形式?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政体,军人政权。2、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种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第七章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1)独立初期,主张“回归欧洲、加入西方”,向西方一边倒;(2)1993-1996年,主张东西方平衡,实行“双头鹰”外交。(3)1996--,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抗争,推动多极化进程。1996年以来,俄罗斯越来越明确把“多极化”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2、俄罗斯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1)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2)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3)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查院组成。第八章1、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000字当代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题目及答案大全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0字当代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题目及答案解析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处于深刻的调整之中。在展望未来世界走向时,西方一些人士盛倡“文明冲突论”。其中,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著书演讲,鼓吹这种观点最为起劲。 亨廷顿声称,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上发生的地区冲突,最有可能升级为大规模战争。如果说还会有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将是一场文明间的战争。 亨廷顿还将文明冲突具体化。他认为,西方与那些文明的挑战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尤其困难和对立的。潜在的、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参见塞·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 转引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第42页) 由于亨廷顿描绘了文明冲突的可怕前景,而且直接把中国当作西方文明的挑战者放在对立地位,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并深长思之。 一、文明间的差异和通融 亨廷顿热心于“文明冲突”的研究,但“文明”究竟是什么?在西方语言中,“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意为人的开化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文明是相对于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而言的。人们普遍认为,文明是指脱离了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是指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状态。 现在看来,亨廷顿的“文明”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他告诉我们,“文明是一种文化实体,……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界定”。(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4年第8期,第2—4页)亨廷顿这里界定的“文明”,只是“文明”一词全部内涵的一部分,大体上是人们平常所说“文化”的意思,亨氏自己在行文中也经常用“文化”来代替“文明”。为了说清问题,我们姑且按这样狭义的“文明”概念来展开分析。但是我们要随时记住,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不能分开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不能分开的。 人类共有一个完整的地球,但地球的各个部分又是千姿百态的。生活在完全相异的地理气候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由于实践活动不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也就不同。因此,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文化或文明的差异和独特性。经过千百万年的磨洗积淀,不同的文明成果会深印在其创造者身上而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大分如汤因比所说有几十种,细分则不计其数。不同的文明,适应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帮助人们渡过历史的急流险滩,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自身也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臻于完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文明也是这样。一切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不同文明之间有差异性,差异就是矛盾。有矛盾就可能有冲突。文明之间的冲突不绝于历史,现实中也经常发生。亨廷顿等人提出“文明冲突论”并非完全没有根据。问题在于,不同的文明既有相异性、独特性,也有相通性、统一性。从根本上说,既然都是人类的文明,是和野蛮相对的文明,它们在最高最深之处就必定是相通的和统一的。事实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通融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更重要,更带根本性。试想,如果文明之间只有冲突,没有通融,那么具有各自独特文明的百余个国家、几千种民族怎么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文明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但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为什么有的文明兴起了,有的文明衰落了,有的文明消失了?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亨廷顿眼中处于“无限的权力顶峰”的西方文明,就曾在非西方文明中吸取过许多营养。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传入欧洲后,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欧洲从长期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催化剂。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再如,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数学文字和十进位法是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文学、地理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对欧洲文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一方面,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东方各民族也在虚心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以充实自己,并创造新的东方文明。 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出现了全新的情况。地球正在变小,交通和通讯空前便利,所有的人都汇入世界市场之中。亨廷顿对此忧虑有加,说什么“不同文明间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强化了文明意识,加深了人们对同一文明和不同文明间的差异的认识。推动了文明间差别和敌意的发展和文明内寻根意识的增强”。(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2—4页)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事物本来是有同有异的,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亨廷顿只见异不见同,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呢?难道这是“西方文明”的特点吗?世界市场上不同文明间人们日益频繁的交往,固然会强化文明差异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敌意。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空前广泛深入的共处和交流,使以前彼此相外的人们发现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和交融性,这本身就是人们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如果这里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地方,那不是一般文明意识增强的问题,而是某些人逆时代潮流而动,总是想把国家、民族和文明按照自定的标准,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不给别的文明平等的地位,狂妄地要使自己的文明在世界上普遍化。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作为造成了现实世界的“文明冲突”。 有一点亨廷顿是看得很准的,即“非西方文明的人民和政府已不再是历史的客体”了,而是成为历史前进的发动机和塑造者。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它们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节节上升。这些国家的人民自信心增强了,希望自己的文明也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这些国家都有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积累,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秀成分,通过自己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创造着新的东方文明。拉丁美洲、非洲也有同样趋势。此时,如果西方文明能够与非西方文明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则“文明冲突”能够化解,文明交融会大规模展开,人类将进入新的文明时代。 二、文明差异不是国际冲突的核心 “文明冲突论”并非亨廷顿的发明,汤因比的整整一部《历史研究》就是从文明的挑战与应战的角度,描述了世界各大文明地区力量相互消长的关系。尝试用文明因素解释国际关系也大有人在。例如,著名政论家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这样说:“我们正陷于文明冲突。这种冲突也许会摧毁世界。其中关系最大的是两种文明,即大西洋——地中海文明与太平洋——亚洲文明,它们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为首。”(Theodore H. White,An offering of History to Men Who Must Act Now,Harvard Alumini Bulletin,May 13,1967,P.4)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Akira Iriye)所著《权力与文化》一书就是从文化角度来透视国际关系的。亨廷顿的“发明”和“贡献”是把文明作为未来世界决定一切的核心因素,把文明冲突作为代替冷战的世界范式。然而正是在这个他自鸣得意之处,脚下的土地非常稀松。 毫无疑问,文化因素能够深刻地影响国际关系,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预测未来,都应当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但把这个主要是精神性的因素同政治、经济、军事等实体性因素割裂开来,把它的作用无限扩大化和绝对化是非常偏颇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然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同类文明的国家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市场和霸权而拼得你死我活。就现实的国际关系分析,虽然有时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但深层次的根源仍然是国家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冷战之后影响最大的冲突是海湾战争。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总不能说这是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文明冲突”吧。实际是伊拉克不想还两伊战争期间所借的大量美元,并且要把科威特的石油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后来挑头打击伊拉克,以主持国际正义自居。其实美国人盘算的是控制海湾地区,掌握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富集地。在这次大冲突中,西方文明国和伊斯兰文明国结成了“奇怪的联盟”,“文明冲突论”被“沙漠风暴”卷到九霄云外。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大力量中心都把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点,经济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转移的。由于东亚的发展速度居全球之冠,由于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远远超过与欧洲的贸易额,其国家外交政策取向正逐步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前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正式宣称,“西欧不再是世界的最重要区域”,美国过去在处理全球事务时“太欧洲中心化”了。(参见《华盛顿邮报》1993年11月17日,P.G4.)表示要向亚太国家接近,因为“当我凝视亚洲繁荣之花,便看见美国复兴之果”。事实上,以实施和反对“赫——伯法”为例,同为“西方文明”的美欧之间,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贸易冲突。被亨廷顿认为因“文明”接近可以“合作”的日本,不仅历史上和美国打了几年太平洋战争,现在双方的贸易冲突也越来越激烈。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关系、经济利益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政治和外交,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和力量。 多年来,人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热点。亨廷顿说,“国家遵守人权的程度完全和文明的分野有关。西方和日本高度保护人权;拉美、印度、俄罗斯以及部分非洲国家保护某些人权;中国、许多其他亚洲国家和大多数穆斯林国家很少保护人权。”(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10期,第9—13页)这里,我们且不说亨氏以自定的人权标准来划分各国文明的高低等级是多么狂妄自大,也不说某些人挥起人权大棒向中国等国发动“文明冲突”是多么不得人心(美国策划的反华提案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前后10次遭到失败),只想指出这样一点:西方国家某些反华势力在人权问题上挑起“文明冲突”的真实动机是政治上要搞垮不合己意的政府,经济上要削弱强大的竞争对手。 任何人在进行精神和文化活动时,必须有吃穿住行用的物质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制度,归根到底决定着包括哲学、历史、宗教、习俗和政治制度的全部上层建筑,也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形式。这是大多数社会政治学家都会承认的。亨廷顿对经济冲突的严重性并非没有认识。他在1993年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日本、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将导致政治、经济利益的严重对立”,“在未来的岁月中,美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严重冲突可能在经济方面”。(Huntington,“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Spring 1993,P.71)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认为,日美关系存在“经济冷战”可能,甚至同意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关于“经济冲突是另一种战争的继续”的说法。至于这些明智的说法怎样和偏颇的“文明冲突论”协调起来,那只有亨廷顿自己多费思量了。 三、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面对纷繁杂乱的外部世界,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某种简明的概念或范式来把握大局,如“两极对立的冷战世界”。作为一位智者,亨廷顿告诉我们,两极对立的冷战世界已经过去,正在到来的是“文明冲突的世界”。 然而,此言差矣。事实绝非如此。 当代世界的主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和平与发展。代替冷战世界的,不是文明冲突的世界,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这是全部人类历史,特别是最近100年的历史演变造成的。 已经过去的20世纪给世人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和平。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战争就没有间断过。到20世纪,战争空前惨烈。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数十个国家几十亿人被卷入战争的火海,几千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千百年的劳动成果化为灰烬。人的智慧,被用来发展屠杀自身的武器,原子弹、氢弹、生化武器足以窒息生物,毁灭人类。大地震怒了,母亲在呼号:反对战争,保卫和平。正是20世纪空前惨烈的战争使人类良知集中到一点,使东西方文明会聚到一点:埋葬帝国主义,争取永久和平。 启示之二:发展。 20世纪表面看来杂乱无序的演变过程,其实掩藏着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条不可遏止地向前延伸的主线,那就是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正是在这个世纪中,创造了超过以前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巨大的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进行了各种发展道路的探索,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例如: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比较,通过侵略战争找出路的资本主义和通过调整改革自身体制找出路的资本主义的比较。这些比较实验互相影响,使世界各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造成了近二三十年世界发展的高潮,并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和平环境中加快发展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和大成就。 启示之三:全球化。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明之间联系不多。只是19世纪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后,才使分散的区域性发展逐渐转变为具有整体关联性的世界发展。在过去一百年中,两大力量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一是机制的力量,二是科技的力量。市场经济国家引进计划机制,计划经济国家引进市场机制,两者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接轨,全球范围的贸易和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使交通空前便利,信息全球共享。由于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任何国家的市场都显得过于狭小,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生产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主角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们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跨国直接投资的90%。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已经联为一体,世界各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地球村”的居民这样成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果,也是新的伟大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世界形势雄辩地告诉我们,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正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大国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9·11”事件之后,大国关系出现了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为频繁的互动与变化。中美元首多次会面,高层互访频繁,双方合作领域扩大,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亨廷顿关于“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美国与俄罗斯关系也有实质性进展。中日关系,美欧关系,虽有不和谐音,但尚属平稳。大国关系的这种调整反映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各大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较为均衡的关系。从各国发表的声明来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概括起来说,就是维护自身利益,着眼于和平与发展。 第二,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联合起来的欧洲各国,内求发展,外求和平;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调解一些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援助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联合国致力于缓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亚太经合组织举行了多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地球上东西南北不同文明的国家友好相会,共商和平发展大计。 第三,国际关系热点很多,但大局稳定。总体上说,今日之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冲突基本上处于可控制状态,对世界全局影响有限。而且一些热点已经降温,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已成潮流。长期战乱的波黑地区大体平静;俄罗斯境内延续多年的车臣战争已经平息下来;美英等国的“倒萨”之战已经打响,但在全世界反战促和的大环境下,战争将只局限在海湾地区。这些分布在地球各处的热点的变化,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都处在和平与发展大潮的激荡之中。 第四,加强经济科技合作,共同推进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全面推进国际经济科技合作,保持了全球大国中最高的经济增长;欧盟、日本和俄罗斯都开展了多边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南北合作进一步加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倡导的合作方式正在取得成效;东盟和中、日、韩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共商推动地区发展大计;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和欧盟正在筹建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亚洲金融风暴表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矛盾,推动建立防范风险的国际机制,以利于全球共同发展。 总之,国际关系近期变化和长远趋势都表明,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文明的冲突”。人类应当尽力化解冲突,满怀热情地迎接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界。 四、美伊对抗不是“文明的冲突” 当今世界,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最为相悖的,就是伊拉克危机了。亨廷顿在1999年那次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演讲中说:去年(1998年)冬天,在美国和伊拉克的对抗过程中,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除了科威特都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只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和美国文化最接近的国家,同意派军队加入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力量。 亨廷顿在这里把美伊对抗当作文明冲突的一个实例列举出来,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想当初,同属伊斯兰文明的伊拉克和伊朗大战多年,美国是支持伊拉克的。 1990年7月,伊拉克与其伊斯兰兄弟国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经济债务而争端激化,伊拉克悍然发动闪电式袭击,于8月2日占领科国全境。国际社会一致强烈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制裁伊拉克,责其无条件撤军。在伊拉克拒绝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于1990年11月责成会员国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美国看到了利用联合国决议获取重大战略利益的极好机会。1991年1月17日,美国带领包括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历时43天,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受到重创,萨达姆政权被迫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决议,从科威特撤回了侵略军。 显然,海湾战争是对伊拉克侵略行径的惩罚,是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文明对野蛮的惩罚,而不是文明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海湾战争结束12年来,伊拉克问题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一大热点。 从形式上看,问题出在伊拉克没有认真遵守关于无条件销毁生化、导弹和核武器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实质上是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时企求的重大战略利益因萨达姆政权作梗而没有到手。 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战略利益何在,美国当政者自己很清楚。一般认为,中东是欧、亚、非三大洲交接的战略枢纽,企图称霸全球的美国必欲在这个地区取得主导地位。作为“运行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消耗的石油占全世界的1/3以上,而其本国石油资源将在最近10年左右耗尽。拿下了伊拉克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不但可以用低价原油给美国经济注入生命力,而且可以扼制依赖中东原油的其他世界大国。 我们这样分析美国布什政府发动新的海湾战争的战略企图,突出其政治经济利益打算,并不是说美伊对抗中完全没有文明冲突的因素。伊拉克危机交织着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自然也有文明冲突的因素。据说小布什很爱看詹姆士·赖斯顿的新著《神的斗士》,这本书写的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英国国王理查和阿拉伯苏丹萨拉丁对抗的故事。《纽约时报》透露,布什发表对恐怖主义进行“十字军讨伐”的讲话激怒了许多穆斯林后,开始阅读《神的斗士》并被其所吸引。我们不知道布什对理查作何感想,而萨达姆则自认接过了萨拉丁的衣钵,并大肆宣扬他和萨拉丁都出生于同一座阿拉伯城镇——塔克里特。 1187—1192年,理查和萨拉丁都以各自信奉的神的名义向对方发动“圣战”,在文明冲突的形式下争夺土地和财富。长达5年的战争,摧残了地中海东岸的文明成果,牺牲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最后,在两败俱伤的情况下,理查和萨拉丁被迫互相尊重对方的文明和人格,于雅法之战后签约停战,以求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和平共存。也许,这才是后人从理查和萨拉丁故事中应当吸取的教训。 从理查和萨拉丁的对抗以来,中东地区积累的怨恨太多了。人类的良知要求文明共存而不是文明冲突。这不是软弱的道义呼声,而是塑造未来世界的伟大力量。这些日子,当海湾上空战云密布的时候,反战惊雷响彻了整个世界。仅在2003年2月15日这一天,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就有60多个国家400多个城市近千万人举行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与此同时,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明确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不主张诉诸武力。不管布什政府及其少数盟友发动的“倒萨”之战如何结局,有一点已经很清楚,全世界不同文明的人们将以更强大的力量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和为贵”将会成为多极世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信念。 五、多极世界和为贵 亨廷顿不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且还为西方国家筹划了进行“文明冲突”的大战略。他说:“对西方利益而言,它在短期内显然应推动文明内部,尤其是欧洲与北美成员的大合作、大统一;将在文化上接近西方的东欧与拉美接纳进西方社会;促进、维护与俄国、日本的合作关系;防止地区性的文明内部冲突升级为文明内的大战;限制儒教和伊斯兰国家军事力量的膨胀;减缓西方削减军事能力,维持在东亚和西南亚的军事优势;利用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间的差异和冲突;支持其他文明中对西方价值观和利益表示同情的集团;加强能使西方利益和价值观得以表达、合法化的国际机构组织并推动非西方国家参与这些机构组织。”(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第2—4页)我们把这一大段话都摘引下来,是因为这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要害所在,说穿了,这是某个超级大国以维护西方文明为名,行独霸世界之实的计划。 我们已经说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以文明冲突为核心的世界,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多极世界。现在我们要强调,对于新的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办法不是“文明的冲突”,只能是多极世界和为贵,多彩文明和为贵。 世界的多极化,既是一种客观现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说它是客观现实,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几大力量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性组织的综合力量相对均衡,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说它是一种发展趋势,是因为多极格局还在形成过程之中,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真正多极化的世界,不应该是由几个大国主宰的世界,而是由世界大国、地区大国和中小国家参加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充分发挥作用的多极世界。在这种多极世界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均应平等相处,大而强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不应谋求任何特权,只应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负更大责任,作更大贡献。这种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遏止的。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力量。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已经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并使全球经济的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美国仍是当今最富强之国,其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但现在只占30%左右,有人预测2020年会降至10%—15%。另一方面,世界主要金融和经济机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一倍左右的状况将继续下去。经过调整和改革,东亚各国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据估计,1960年亚洲各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为4%,到1990年已一跃而占25%,现在已增长到30%左右。在国际格局的大变动中,长时间内增长速度居世界大国之冠的中国,经济总规模的迅速增长最引人注目。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世界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也会显著增大。国际上所有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关系,都在向多极化世界演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多极化过程是充满矛盾的。列其主要者有: ——美国力图主宰世界和其他国家谋求平等地位的矛盾。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矛盾。 ——经济发展和生态危机的矛盾。 ——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关乎世界大局,任何一种矛盾处理不好,都会造成全球性的混乱,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2000字,挑点够了!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答案】什么是真实的中国?(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来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明显增大。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   (4)总之,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中国的责任是什么?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的重要责任,中国责无旁贷。(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而且,恰恰相反,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3)中国主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积极承担和中国国家实力相称的“责任”。

2000字当代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教育,经济,科技与他国对比,并且诠释其中的关系。

打着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路线

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⑵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①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⑸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⑹正文⑺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⑻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⑼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⑽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九品文化公司,为你提供专业的论文写作,发表指导服务!扣1666014178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当代经济与政治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七、 工业经济 1、 论工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 对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问题的探讨 3、 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4、 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6、 工业经济宏观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7、 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率 8、 加强科技进步力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9、 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0、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1、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2、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速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 13、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及对策 14、论工业经济的存量优化调整 15、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 16、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7、对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18、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与工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9、我国工业经济的新特征 20、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八、农业经济 21、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3、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 24、论市场化的政府农业宏观调控 2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26、西部农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27、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28、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分析 29、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 30、论农业产业化的信息保障 31、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32、我国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抉择 33、论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4、农业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趋势 35、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6、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37、中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38、贫困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 39、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0、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 41、农业经济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 4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43、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4、西部农村农产品市场的开拓 45、“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46、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4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48、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49、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50、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撑 51、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及市场对策 九、贸易经济 52、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贸易经济增长 53、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54、论县级对外贸易及假如WTO后的对策 55、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56、小商品与大市场 57、对外经济贸易与再就业 58、加入WTO对我国卖艺经济发展的影响 59、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60、对私企直接参加对外贸易的思考 61、我国对外贸易中影响进口额的因素分析 62、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研究 63、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64、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 65、环境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 66、论保护国内市场与与适度对外贸易 67、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中的寻租现象分析 68、国际反倾销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危害及其对策 69、论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 70、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 7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