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2020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怎样写

发布时间:2024-07-02 13:17:49

2020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怎样写

形势与政策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党九十周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党是走了些弯路,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但是我们的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实际行动纠正了错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二十年的错误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腾飞的奇迹,而且这种奇迹还是继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是人不是神,在人类未知的事业的摸索和实践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都是难免的,看我们的党是否英明是看她能否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党。  其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9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其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其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其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形势与政策都是写一份课堂上的主题,关于国家现阶段的一些内容国情

十一五辉煌成就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怎样写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4%,2010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5%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O6%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7%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5%上升到 2007 年的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同程度地侵袭了各国经济,国际经济形势异常动荡,对我国也产生很大影响。首先国内外大量投资者投资信心受挫。已经存在的大批中小企业也因为原来的资金供应链被打破,大批企业的停工、倒闭,企业裁员,导致了就业人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其次由于居民收入的减少,使得居民购买力下降,除生活必需品外,应用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支出已经明显减少了,居民消费热情的下降,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尤其是进出口量的大幅下降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说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但从国际形势看,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将继续好转。各国宏观刺激政策仍将发挥作用。各国先期推出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刺激计划将在今后两年继续执行,比如美国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日本前后三轮总额达7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德国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总额为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等。  从国内形势看,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去年经济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外需也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仍需要继续落实好调控政策措施,巩固政策效应、扩大积极变化成果,努力加快经济全面稳定增长。着重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农业和居民收入“双稳定”。继续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长效工资增长机制,促进居民就业,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力促工业生产和效益“双提高”。继续保持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企业增长潜力并调整和改善各项约束条件,尽可能帮助企业节约成本,促其提效。三是促进投资项目和结构“双改善”。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谋划和推进重大、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层次由“低”转“高”,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狠抓出口和利用外资“双增长”。强化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加强对已签约、审批项目的跟踪,抓好配套条件的落实,促进外资尽早到位;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的新突破,扭转利用外资下降的局面。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遏制整个实体经济下滑的颓废局势,一定要注意剔除现有做法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部分,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做起。  采取各种手段继续加大国内需求,优先发展那些百姓热切希望得以解决的项目,优先发展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以积极的策略营造适合自己发展的大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尽力拓展整个国内市场。本着为民众服务的精神,在重树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基础上,提高投资回报率,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  同时,采取稳健的经济政策相当重要,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存在对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它在货币政策上采取浮动汇率,坚持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的原则,企图用货币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可能也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是保持经济长远增长最有效的手段。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最好的方法是要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好,但也不能过于乐观,仍然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紧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他说查 一定会查么 又有多少人会自己写呢 一学期一节两节的课程会卡学生不过么。。楼主自己考虑下、、、、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 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 这些说多了也许让人觉得我如何崇拜日本,其实我认为每一民族都不应自高自大,都应该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以及优秀的素质为我所用。我们一样,日本也一样。日本的科学技术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现代化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日本与我们的贸易已相当大,我们的文字及礼仪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样借鉴和吸收吗? 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怎样写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十一五辉煌成就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党九十周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让我从思想到灵魂再一次地接受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思想、最伟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业洗礼。我感受到的是再一次的心灵震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上,我们的党是走了些弯路,邓小平说“我们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犯了二十年的错误,但是我们的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用实际行动纠正了错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这二十年的错误代价换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腾飞的奇迹,而且这种奇迹还是继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是人不是神,在人类未知的事业的摸索和实践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都是难免的,看我们的党是否英明是看她能否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党。  其一,要“求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实践表明,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89年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求真务实的教科书。“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没有魂”。学习党史,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的、辩证的学习、运用能力,要认真、系统的学习,全面、正确地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其二,要“求深”。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能常驻人心的常常是一个个并不恢宏的小细节,而那恰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温润着一代又一代;它传达出的信仰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学党史,知党史,需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应用。要由许多“小细节”里品出“大关节”来。要潜心读书、用心体会,全面系统的学习党的历史,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杜绝想起来读一点,忙起来丢一边,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学不精通不罢休、学不深入不放手。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多学、深学、学深、学透,要立足于研究性地学,而不是应差式地看,而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党执政兴国的规律性,全面系统的继承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学会辩证的认识党的历史、借鉴运用党史。  其三,要“求实”。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党史,也必须秉承这种传统和精神。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经验,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总结,才能使党史有效发挥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要联系实际学,不能像读天书一样,不入心、不进脑;二要注重实效用,要注重发挥学习党史对理论创新、资政育人乃至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消化运用,活学活用。学习党史的目的是为了从党史中吸取营养,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史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结合起来,从浩若烟海的党史故事、党史理论中淘金寻宝,增智长才,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借鉴党史经验,解决好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打好党的组织的坚实基础。  其四,要“求新”。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不是教条,切忌照搬照抄。我们今天学习党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重点在与时俱进,在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历史之树常青。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史,就是要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理想信念上有新增强、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贡献、在服务群众上新作为,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事业新篇章。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形势与政策2020年2000字论文

十一五辉煌成就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十二五规划展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形式与政策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表达出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观点,并且可以展望未来的形势发展。范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2020年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同程度地侵袭了各国经济,国际经济形势异常动荡,对我国也产生很大影响。首先国内外大量投资者投资信心受挫。已经存在的大批中小企业也因为原来的资金供应链被打破,大批企业的停工、倒闭,企业裁员,导致了就业人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其次由于居民收入的减少,使得居民购买力下降,除生活必需品外,应用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支出已经明显减少了,居民消费热情的下降,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尤其是进出口量的大幅下降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说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但从国际形势看,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将继续好转。各国宏观刺激政策仍将发挥作用。各国先期推出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刺激计划将在今后两年继续执行,比如美国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日本前后三轮总额达7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德国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总额为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等。  从国内形势看,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去年经济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外需也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仍需要继续落实好调控政策措施,巩固政策效应、扩大积极变化成果,努力加快经济全面稳定增长。着重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农业和居民收入“双稳定”。继续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长效工资增长机制,促进居民就业,保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力促工业生产和效益“双提高”。继续保持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挖掘企业增长潜力并调整和改善各项约束条件,尽可能帮助企业节约成本,促其提效。三是促进投资项目和结构“双改善”。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谋划和推进重大、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层次由“低”转“高”,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狠抓出口和利用外资“双增长”。强化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加强对已签约、审批项目的跟踪,抓好配套条件的落实,促进外资尽早到位;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的新突破,扭转利用外资下降的局面。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遏制整个实体经济下滑的颓废局势,一定要注意剔除现有做法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部分,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做起。  采取各种手段继续加大国内需求,优先发展那些百姓热切希望得以解决的项目,优先发展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以积极的策略营造适合自己发展的大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尽力拓展整个国内市场。本着为民众服务的精神,在重树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基础上,提高投资回报率,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  同时,采取稳健的经济政策相当重要,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存在对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它在货币政策上采取浮动汇率,坚持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的原则,企图用货币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可能也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是保持经济长远增长最有效的手段。对于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最好的方法是要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好,但也不能过于乐观,仍然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紧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形式与政策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表达出自己对当前形势的看法,观点,并且可以展望未来的形势发展。范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回顾和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两会”学习总结“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一年一度的“两会”在阳光明媚的三月如期举行,这次全国“两会”是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召开的特别重要的会议,是换届的大阿会,也是在我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并将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特别重要的会议。今年的“两会” 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两会”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践和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两项制度扎根中国大地,是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两会”的召开和运作过程,同时也就是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践过程。与此相关联的是,我们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因为“两会”而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可,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此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论是总结去年工作,还是布置今年以及“十一五”时期任务,都全面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看到此次“两会”体现了两个着力点: 着力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着力解决触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扩大消费需求、解决群众看病难和上学难问题既触及群众切身利益,也是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详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既有思路、观点,又有政策、措施来加以保证落实,体现了执政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每年的提案议案都是每次“两会”的一大重要内容,今年提案议案内容大至国防外交、经济教育,小至房贷婚姻、储蓄养老,无所不包,再次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由人民代表提出的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提案,大部分都在“两会”上通过,并得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很多搁置已久的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因为党一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一直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放向,一直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下,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程度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惠民生方能顺民心,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保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才能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关于民生问题。亦即改善人民生活将被始终放在一个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报告》中说: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有几个新的提法,一是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二是强调三者都要适度而且要统一起来,三是"改革"是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以"改革"来"促进"和"确保"其他几个方面。   关于"十二五"规划。《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然后提出了很多很明确、很具体且数字化的发展目标。譬如: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报告》中提出的这些指标,看来很有底气,而这个底气应该不是盲目乐观,是建立在对国际国内的大局审慎地审时度势,然后再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周密部署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对此充满信心。    关于2011年的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无论是总结过去一年还是布局新的一年,无论是回顾“十一五”还是谋划“十二五”,在“两会”议题中,“民生”二字的分量越来越重。“期待物价不再涨”,“期待住房有保障”,“期待就业更充分”,“期待上学不再难”,“期待分配更合理”。当前,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但是,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中,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努力中,人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灾难中挺立起不屈的中国,在危机中挺立起强大的中国,在辉煌中挺立起清醒的中国,党和政府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世界的赞叹,更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促进着人们对“两会”的持续关注,更汇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认真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精神,不断把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加新本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准确的观念投身到高校改革浪潮中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