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6 18:19:03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研究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去探索研究。   2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无疑指的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辅助以卡片挂图等,以静态为主,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变静为动,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学具(钮扣、圆形纸片、硬币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再演示课件:在一块绿色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拴着一只小羊,绳长2米。教师提出问题: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羊沿树桩走一圈,闪烁圆形的绿色部分。这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积多一些,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动有趣的演示,不仅使学生获得圆面积的丰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圆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小动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同时转动。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大格,时针走了几小格。多媒体的反复演示,帮助学生找到了时与分的关系,原来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时=60分,将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繁琐为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隐退认知对象中繁琐的非本质的属性,使对象本质的属性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由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屏幕:两条射线匀速延伸。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会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适时适宜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到时机适宜,内容适当,恰到好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多,但如果在教学中仅满足单纯感知直观形象,而没有抽象思维,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如今的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经很普遍,特别是“班班通”教学设备大量配备,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很好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凸显,呈现出新奇高效的特点。在当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教师板书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今的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巳经很普遍,特别是“班班通”教学设备大量配备,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很好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凸显,呈现出新奇高效的特点。在当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尚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老师多媒体课件加工制作不够熟练,备课时从互联网上搜索所需多媒体课件,但却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班级学情进行修改,导致上课时,老师的教学意图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地表现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辅导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得到凸显。有些老师则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其实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老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教师板书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一、让教具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教具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共同特点是直观性。它们都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其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实物教具可以触摸、使用、解剖的,是立体的,演示起来更加具有真实效果,提供的信息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绝非多媒体课件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也是无疑的。在细微处的演示以及演示的方便上也是实物教具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具演示与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看清楚一厘米大概有多长。这种做法就欠妥了,因为大屏幕上的“直尺”只是一个图片,它上面的1厘米比实际长度大得多,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1厘米”的表象是错误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短"概念,此时还是应借助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反复地观察、想象、记忆、测量等活动中建构起一厘米的长度概念。然后在教学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1毫米有多长、以及1厘米=10毫米的理解。二、让学具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但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精确度与误差的存在导致了学具操作不准确,多媒体课件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画、量、算、拼、折等手段,让每一位同学亲自感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量和算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往往不是180度,当然,这个现象更加体现了研究探索的数学味道,也为下面更加严密研究内角和做了铺垫,这时如果老师配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别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分别再拼成一个平角。在一个个平角被拼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真切而准确地感受到“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通过学具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有效整合,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让教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课堂以“课件演示”替代了“黑板板书”,老师背后的黑板越来越“干净”,有的课上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上课题,有的板书少得几乎不用擦黑板。随着电脑网络走入课堂,传统的黑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弱化的趋势。其实,老师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首先板书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然可以在用课件播放,但是当我们的课结束时,黑板上却往往找不到它的踪迹,老师们在做课堂总结的时候还得把课件再倒回去,找到相应的位置再重点强调。如果重点内容写在了板书上,课堂总结会更连贯一些,更方便老师们进行强调和学生记录。其次,板书的内容可以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而随意增加,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精彩的发言。这些发言和问题完全可以记录到黑板上,然后再逐一讨论。面对课堂生成性的现象,板书显然要比播放预设的多媒体课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成老师板书。老师板书能够突出重点,反过来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利用板书,还可以弥补多媒体课件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劣势,让课堂教学走近学生,使课堂教学更显生机。板书是多媒体课件的必要补充,是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两者相互配合,方能相得益彰。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在运用时要抱着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为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服务。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研究报告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个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小学英语学科有其显著的学科特点,也有其突出的学科要求,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听说训练,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交际训练,再比如语言学习必要的环境与情境等等。从学科特点及要求上看,小学英语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对于那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领会与认识本课题,研究与实施本课题,摒弃“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摒弃“技术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关于有效性的分析: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学习的理论、实践、方法及策略之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乐于使用信息技术,并真正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可贵的机遇。不容质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全面提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来挑战,是一项紧迫的教改课题。现实依据:本课题组组长是我校校长、法人代表赵文红同志。赵校长是市级骨干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强。本课题的具体负责人系我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材料和经验,在“九五”期间曾承担国家级课题《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课题的研究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其他成员中有市级骨干、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骨干5人,有6人参加过市级课题培训,其余人员均参加过区级培训。关于课题的研究成果曾经多次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或在论文评审中获奖,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教育教学经验,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间曾承担多外国家、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这样说:我校具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干部、教师也有决心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三、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学校的教学软件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2.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融合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如:传统信息技术媒体录音机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网络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利用广域网实现家校教育课内课外、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师研究如何利用广域网实现教学的远程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广域网实现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等。4.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融合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学生更有深度及广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学习。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研究。6.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性整合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综合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认知工具,融于小学英语学科学习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对于那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领会与认识本课题,研究与实施本课题,摒弃“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的现象,摒弃“技术学习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四、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验班级为各年级段的2班;对比班级为各年级段的1班。通过前测,我校同年级段班与班之间各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教师配置合理,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实验条件。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验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力争实现师生的双自主发展。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2、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3、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理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五、研究过程步骤与步骤研究过程:(一)领导重视,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及时予以积极的指导。成立者课题专项小组,以校长赵文红为组长,副校长祝友军、主任丁建芳为副组长,做好理论指导实践引领。由英语学科及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师做骨干开展实际研究。加强资金投入,强化软硬件环境。学校于2007至2009年先后为计算机教室更新设备,新建多功能大厅,为各班配备多媒体设备,使学校硬件水平有质的提高;学校每学期为专任教师购买课改及教学相关书籍,力争使每位教师每学期有一本专业读物,不断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中心校为青年英语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市区教研中心联系,由教研员为青年英语教师作专项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快速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研究能力。(二)教师加强学习,全面深入理解整合强理论学习,以“建构”理论指导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的,这种发展脉络符合教育技术的发展,也符合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元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建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创建的协助者,学习与教师的关系也由:“向教师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通过学习,英语组教师逐步明确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知识工具。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正是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网络的自我构建。《课程标准》论证课题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适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已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启发思维,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发挥指导作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这些目的要求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又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热爱和私扬祖国文化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学习与论证,英语组教师明确了课改的目的与方向,课题研究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进《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达到了《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的与要求。3、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整合的进程。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设计控制课程教学的流程是整个教学的主导力量,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一个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导入模式,使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避免深奥的计算机技术吓走他们。因此,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及其它电脑操作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素养。教师们学会了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能力以及运用整合搜索,亲的教学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素质,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整合从理论出发与活动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情感鼓励工具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同时将传统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即优化课堂教学。整合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的发展。点面结合,发挥研究课、公开课的示范作用。我校每学期都和区信息中心合作开展研究课活动,英语组都要推出两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课公开课。开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教师提高观摩、评议,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探索,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效果。(四)整合从实践出发与反思结合从2007年开始我校组织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全组教师根据我校的英语现大辩论,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规律,积极创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PPt课件,网络课件,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观念、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发展、研究、讨论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多向、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的论文、案例成果。研究步骤:(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2006年6月——7月(两个月)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论证、子课题申请(二)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两年)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进一步论证;撰写具体的、可行性的研究报告;2007年2月——2007年4月: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报告;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深入领会本课题的主旨,为本课题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2007年9月——2008年1月:实验教师确定研究子目标,布置布点课;2008年2月——2008年7月:实验教师小结本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并交流研究论文。(三)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总结上本阶段研究成果;追踪重点教师及重点班级;完成课题的中期评估报告,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四)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2009年2月——2009年7月:实验教师自主进行子目标的研究,可运用理论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阶段课题布点课;完成第二阶段布点课;2010年2月——2010年7月:实验教师小结本阶段研究成果,撰写并交流研究论文。(五)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完成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软件集锦;完成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集锦;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一)研究成果1、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从预初时部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不敢说也不会说,到现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流利地开口说英语。在家长开放日和公开课上,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赞扬。2)学生的成绩取得进步在质量监控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班的学生成绩变化比较明显,其中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学生的优秀率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大部分的优等生进步更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3)学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任务布置,引导学生从网上收集信息,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学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2、专业水平得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课题组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能较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信息化社会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现行的教育活动中去,尽快地适应了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如今的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已经很普遍,特别是“班班通”教学设备大量配备,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很好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凸显,呈现出新奇高效的特点。在当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教师板书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今的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巳经很普遍,特别是“班班通”教学设备大量配备,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很好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凸显,呈现出新奇高效的特点。在当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尚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老师多媒体课件加工制作不够熟练,备课时从互联网上搜索所需多媒体课件,但却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班级学情进行修改,导致上课时,老师的教学意图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地表现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辅导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得到凸显。有些老师则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其实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老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教师板书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一、让教具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教具演示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共同特点是直观性。它们都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其形成明确的概念,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实物教具可以触摸、使用、解剖的,是立体的,演示起来更加具有真实效果,提供的信息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上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绝非多媒体课件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也是无疑的。在细微处的演示以及演示的方便上也是实物教具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具演示与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看清楚一厘米大概有多长。这种做法就欠妥了,因为大屏幕上的“直尺”只是一个图片,它上面的1厘米比实际长度大得多,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来的“1厘米”的表象是错误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短"概念,此时还是应借助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反复地观察、想象、记忆、测量等活动中建构起一厘米的长度概念。然后在教学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1毫米有多长、以及1厘米=10毫米的理解。二、让学具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但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精确度与误差的存在导致了学具操作不准确,多媒体课件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画、量、算、拼、折等手段,让每一位同学亲自感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量和算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往往不是180度,当然,这个现象更加体现了研究探索的数学味道,也为下面更加严密研究内角和做了铺垫,这时如果老师配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别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分别再拼成一个平角。在一个个平角被拼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真切而准确地感受到“一切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通过学具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有效整合,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理解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让教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效整合起来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课堂以“课件演示”替代了“黑板板书”,老师背后的黑板越来越“干净”,有的课上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上课题,有的板书少得几乎不用擦黑板。随着电脑网络走入课堂,传统的黑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弱化的趋势。其实,老师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首先板书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然可以在用课件播放,但是当我们的课结束时,黑板上却往往找不到它的踪迹,老师们在做课堂总结的时候还得把课件再倒回去,找到相应的位置再重点强调。如果重点内容写在了板书上,课堂总结会更连贯一些,更方便老师们进行强调和学生记录。其次,板书的内容可以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而随意增加,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精彩的发言。这些发言和问题完全可以记录到黑板上,然后再逐一讨论。面对课堂生成性的现象,板书显然要比播放预设的多媒体课件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成老师板书。老师板书能够突出重点,反过来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利用板书,还可以弥补多媒体课件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劣势,让课堂教学走近学生,使课堂教学更显生机。板书是多媒体课件的必要补充,是多媒体课件的点睛之笔,两者相互配合,方能相得益彰。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在运用时要抱着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为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服务。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题目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怎么写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怎么写啊

新课改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的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将变“传授型”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方式,变“单一式”教学为“综合性”学习方式,变“教师主导”为“交互式”学习方式,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要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个浸入水中的物体,继而出现两个力:“重力”和“浮力”,并闪烁两次。在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之后,当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体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情况。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感受到物体是浮还是沉,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对比演示,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还很形象的看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会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较为粗浅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是主动的,最有效的。乌申斯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只有将数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兴趣做导向,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平时购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强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小刚花了这笔钱的3/8,小强花了这笔钱的 35倍 。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五种方法: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从屏幕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让他们把自己操作的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交流及反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地发挥个性。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要求不同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将占主导地位,它必将成为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地把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讲“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本文作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除了在游乐场里出现过,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判断下面的画面哪些是平移运动、哪些是旋转运动?屏幕出现几种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直梯升降、风车转动……)录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有汽车的行进,溜溜球在旋转,风车在转动,推拉窗的移动,电梯的移动等。这些情景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了,可能平时他们并没有在意这些现象,更不会想到这些现象能和我们今天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这段影像的播放便加深了他们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认识。接着教师提问“谁还能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曾见到过哪些平移与旋转的现象?由于有了前面屏幕上展示的平移或旋转的实际录像,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生活中出现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现象。  二、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性,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垂径定理》这一节时,课本中对垂径定理的证明学生根本不理解,于是我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按课本中的证明过程进行动画演示以后,很多学生就能尝试着进行证明,与课本中的证明过程几乎差不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快速绘图、动画、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拟某些发明、发现的过程,使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发现法”教学可能经常实施。例如在教学《位似》这一节时,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课件,画出两个位似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软件的测量功能让学生很快就将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自己找出来了,再通过调整任一顶点或位似中心的位置观察图形的变化,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一节不比其他章节,其图形不是想画就能随便画出一个来,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常规模式的教学效果是一定好不起来的。三、 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一课时,学生对抛物线的认知就是一条光滑的曲线,但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队和湖人队的一场比赛,展示出篮球运动员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四、 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例如,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点的延伸,同时又是学习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的基础。正确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教学关键,学会尺规等分已知线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机械的步骤和静止的图形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只能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结论,不便于揭示问题探索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知识的认知结构中出现断层,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正确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结合这节教材的具体内容,我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利用课件的测算、动画、隐藏等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电脑上亲自去度量线段的长,计算线段的比,然后验证线段的比是否相等,这样做,教学中发现了“定理”。另外,通过平行移动图中线段的位置,学生很容易“发现”该定理的两个推论,即它的两个变示图形。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探索观察的实验意识,从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学生经过这样一番试验、观察、猜想、证实之后,再引导学生给出证明,这样较难讲清的问题,就在学生的试验中解决了。  五、信息技术具有补充性,能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譬如,在上中位线性质时,可用《几何画板》设计如下课件让学生实验画一个可以任意调节的四边形ABCD,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得到一个内接四边形EFGH。实验:(1)任意拖动四边形ABCD,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当四边形ABCD为矩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3)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矩形);(4) 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相等,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菱形);(5)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6)调节四边形ABCD使其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时,观察内接四边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述实验,大胆猜想并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应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便能把一个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了六、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性,能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为节省上课板书时间,课前准备了大量纸条,把板书内容逐条写上;为增加课堂练习量,把各式习题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给教师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气不好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教学效果。如“数据与图表复习课”中有关统计表、统计图设计的题目,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使学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来比较困难。CAI介入课堂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学生就会对抛物线有更直观的认识。由于用电脑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明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