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5000字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4-07-06 09:20:29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5000字的解释

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人们很多启示。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到现在还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5000字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文化史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毫无疑问,儒家文化为建立社会规范,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精华部分应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遗产继承下来。比如,儒家文化重视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讲究朴素的辩证法,倡导“积极入世”,这些都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广大 。 当然,儒家文化的糟粕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糟粕成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它的糟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守性。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是压抑人的个性。 先看看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谚语格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这些话都在告诫人们,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屈原忠于楚国,却由于个性鲜明而招致群小忌恨,结果遭到流放,终因走投无路,沉江而死。李白有经天地之才,但因有棱有角,结果很快被排挤出朝廷。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你稍微显示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个性,你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绩,就有人告诫你:“要谦虚一点,谨慎一点,不要太扎眼了”直到你“泯然众之 ” 之后,舆论也就平息了,一切便富归平静,大家又相安无事了。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三是官本位思想。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此,社会看中读书,读书人都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一般人不必说了,就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也把为朝廷所用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一旦被朝廷摒弃 ,便郁郁不悦。像屈原、李白、杜甫就是这样的。真正超脱的,为数很少。他们希望建功利业,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这一生目标,做官,就成了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是不是淡化了呢?恐怕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前些年流传的和尚也定为“科级”,“处级”之说,就是明证。这种官本位思想,不仅在大人头脑中得到强化,而且在中学生中也会表现出来。我在翻阅学生登记表时就发现,有的学生在父母亲“职务”一栏中填写“副局长”,还要加个括号,说明是“正局级待遇”,还有不少学生把父母的副职添成正职。难怪许多大学生以至研究生都把考公务员进机关作为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已在社会各个阶层扎了根。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的途径,承传了延续了两千多年,其糟粕和精华都一样地化成了人们思想中厚重的积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上述三个方面的糟粕更是经常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陷入认识误区。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时,我们更要防止把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战斗正未有究期”,只有清楚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格更为健全的人才。

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人们很多启示。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为政篇(十一)

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5000字论文

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人们很多启示。

《论语》为政篇(十一)

孔子思想代表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有明确的规范。在道德层面教育人们一切向善。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文化史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毫无疑问,儒家文化为建立社会规范,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精华部分应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遗产继承下来。比如,儒家文化重视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讲究朴素的辩证法,倡导“积极入世”,这些都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广大 。 当然,儒家文化的糟粕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糟粕成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它的糟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守性。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是压抑人的个性。 先看看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谚语格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这些话都在告诫人们,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屈原忠于楚国,却由于个性鲜明而招致群小忌恨,结果遭到流放,终因走投无路,沉江而死。李白有经天地之才,但因有棱有角,结果很快被排挤出朝廷。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你稍微显示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个性,你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绩,就有人告诫你:“要谦虚一点,谨慎一点,不要太扎眼了”直到你“泯然众之 ” 之后,舆论也就平息了,一切便富归平静,大家又相安无事了。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三是官本位思想。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此,社会看中读书,读书人都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一般人不必说了,就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也把为朝廷所用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一旦被朝廷摒弃 ,便郁郁不悦。像屈原、李白、杜甫就是这样的。真正超脱的,为数很少。他们希望建功利业,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这一生目标,做官,就成了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是不是淡化了呢?恐怕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前些年流传的和尚也定为“科级”,“处级”之说,就是明证。这种官本位思想,不仅在大人头脑中得到强化,而且在中学生中也会表现出来。我在翻阅学生登记表时就发现,有的学生在父母亲“职务”一栏中填写“副局长”,还要加个括号,说明是“正局级待遇”,还有不少学生把父母的副职添成正职。难怪许多大学生以至研究生都把考公务员进机关作为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已在社会各个阶层扎了根。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的途径,承传了延续了两千多年,其糟粕和精华都一样地化成了人们思想中厚重的积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上述三个方面的糟粕更是经常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陷入认识误区。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时,我们更要防止把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战斗正未有究期”,只有清楚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格更为健全的人才。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5000字的意思

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人们很多启示。

中国人讲究适度 对行为高调的人就会嗤之以鼻 性行为保守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牢固 对妇女态度的不平等 佩玉者即为君子 金银加身者就是低俗之人 等等 都是受到孔子形象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改《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5000字论文分析

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人们很多启示。

孔子思想代表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有明确的规范。在道德层面教育人们一切向善。

《论语》为政篇(十一)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特别是封建社会的文化史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毫无疑问,儒家文化为建立社会规范,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精华部分应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遗产继承下来。比如,儒家文化重视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讲究朴素的辩证法,倡导“积极入世”,这些都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广大 。 当然,儒家文化的糟粕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糟粕成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它的糟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守性。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是压抑人的个性。 先看看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谚语格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这些话都在告诫人们,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屈原忠于楚国,却由于个性鲜明而招致群小忌恨,结果遭到流放,终因走投无路,沉江而死。李白有经天地之才,但因有棱有角,结果很快被排挤出朝廷。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你稍微显示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个性,你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绩,就有人告诫你:“要谦虚一点,谨慎一点,不要太扎眼了”直到你“泯然众之 ” 之后,舆论也就平息了,一切便富归平静,大家又相安无事了。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三是官本位思想。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此,社会看中读书,读书人都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一般人不必说了,就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也把为朝廷所用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一旦被朝廷摒弃 ,便郁郁不悦。像屈原、李白、杜甫就是这样的。真正超脱的,为数很少。他们希望建功利业,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这一生目标,做官,就成了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是不是淡化了呢?恐怕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前些年流传的和尚也定为“科级”,“处级”之说,就是明证。这种官本位思想,不仅在大人头脑中得到强化,而且在中学生中也会表现出来。我在翻阅学生登记表时就发现,有的学生在父母亲“职务”一栏中填写“副局长”,还要加个括号,说明是“正局级待遇”,还有不少学生把父母的副职添成正职。难怪许多大学生以至研究生都把考公务员进机关作为第一选择。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已在社会各个阶层扎了根。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的途径,承传了延续了两千多年,其糟粕和精华都一样地化成了人们思想中厚重的积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上述三个方面的糟粕更是经常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陷入认识误区。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时,我们更要防止把儒家文化中的糟粕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战斗正未有究期”,只有清楚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格更为健全的人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