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600字高清图像图片

发布时间:2024-07-04 04:57:14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600字高清图像图片

这个,写完了?还有还有,我就把它当作业交给老师了

这是我的文学概论作业, 你修修改改一下,可以凑合着冒充一下文学批评得了  《以文本层次分析<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杜牧的《江南春》的审美结构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即文学的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  意蕴层面三个方面。  一、言语层面。首先,它具有文学的言语内指性。这就涉及了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问题。诗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 “四百八十寺”所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它想表现的就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吗?当然不是,表层谚语潜在的指向是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一种现象。其次,中国诗歌大都“缘情而发”, 陆机在《文赋》里也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与境结合自然。从文学语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来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酒旗招摇,一派恬然,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怡然之情。但是后来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拿到平时看最平常不过,但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感情,面对佛教劳民伤财的现状,诗人饱含的忧虑便从这平常字句中漫溢而出,而这最后两句也恰恰是从全诗抓住诗人感情的关键。此诗语句通顺流畅,在文学语言的阻拒性上我们不作分析了。  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客观的自然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风”却是极富市井气息的主观物象。“烟雨”是客观物象,而“楼台”又是主观物象。绝妙的是,杜牧将市井的主观物象置于客观的自然环境中,使两者结合,主客观统一,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次,很多人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四百八十寺”说的不可靠,但这正是诗人将假定与真实统一来极言当世的寺庙之多,并非真是有这个数目的寺庙。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除此以外,整幅画面紧紧抓住题目“江南春”这三个字,杜牧用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入诗,塑造了一系列很具画意的意象——“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淡淡几笔扫过,一系列的江南春天里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形象。举重若轻,很好地达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以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这首绝句之所以为人格外看重,除了它娴熟的写景抒情的手法使诗句富有清新明丽的审美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具有特殊的历史内容层,诗人虽言“南朝”,实则为我们展现了晚唐一个鲜活的历史横截面,诗人通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这表层言语塑造形象,实则是想在最后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上位者的警醒。  整首《江南春》从言语、形象乃至意蕴方面都值得推敲,综观全诗,诗人以佳句绘美景,却能以美景道忧情,不得不让人叹服!

生存的智慧 庄周的燕子是自由的,它在人类的居所里飞进飞出,无人阻挡。庄周的燕子又是聪明的,它的身上凝聚力着几千年来的生存之道。 信任。燕子总是把自己的巢筑在人居住的屋脊上,卵也产在里面,就像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人类,用这些来换取人类的信任,这上点正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通过去彼此间最珍贵的东西的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默契,一种感觉悟,那就是信任,它能够帮助你在交往中站稳脚根。 距离。燕子总是会适当地与人类保持距离,巧妙地利用人类情绪的起落安排生活,不像麻雀,成天聒噪缠人,令人烦不胜烦,人不能在交往中与别人靠得太近了,不能在生活中刻意去打乱他人的节奏,否则人就会像麻雀一样变得不可饶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有着自己的空间,这才是生存长久之道。 在信任中保持距离,在亲密中留有空间,一如庄周的燕子,快活逍遥了数千年,这就是生存的大智慧。生存智慧 ——简析《庄周的燕子》蕴含的哲理 庄周意识到了燕子生存处世的大智慧,却并没有真正完全领会。因为庄子想到的只是一味出世,而不是象燕子一样出神入化的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是有许多的弱点的。只要能够从众多的表象中抓住它的实质,便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将人类大卸八块,而燕子正是揣摩到了人类的弱点,所以得出了它处世的智慧核心——距离。 “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而燕子对多疑的人类的第一招便是“不疑”。它将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人类,却又适时的与人类保持距离,当人类开始厌烦,它又明智地搬走;等到人类想念它时,它又回来生活。人类是一种善变的动物,而燕子却总是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 嬉而不狎,远而不疏,近而不迫,这就是燕子生存的大智慧。而当人类掌握了这种智慧时,大概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人际问题了。

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600字高清图像

感谢你的敌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个心里暖暖的,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长的并不漂亮,没有一个好身材,也没有一个好工作。但我总觉得她是最美的。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埋怨母亲。因为她会花很多时间跟我在一起,时间长了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没什么可写的。现在回忆往事,突然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母亲的爱。妈妈,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我已10岁,在读5年级。那天我正玩的开心。您走过来用非常低沉的语气叫我去房间,给我说一些事。当时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有什么事没做好吗?好像没有吧。那会是什么事呢?我一路边走边想,低着头进了房间。您坐在书桌旁,我一下子瞄到书桌上。啊!口算本?!那可是被我藏得很好的。您怎么会找到。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当时身体打了一个寒噤。不好的感觉在我的身上蔓延。您拿着口算本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期中都过了,你才做几页。你为什么不做?很难吗?做不来吗?”我小声嘟囔了一声:“同学们都没有做。为什么我要做?”您当时站了起来怒气冲天的对我说:“同学们。他们父母有钱花几十万给他们读书,而我们没有钱给你读书,我们家跟他们家不一样。你觉得哪家好你去给他们当女儿。”顿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满是委屈。我瞪了你一眼。拿起“武器”在“敌人”口算本前“战斗”。我边做边想:哼!我一定要做完。让您“刮目相看”。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不能让您“瞧不起”就继续奋斗。在我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下终于把“敌人”打败了。我拿着口算本丢在您面前,毫不在乎得说了一句做完了,便出去玩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您有把我叫还来改错。改完错后你就叫我去买东西吃,让我去玩。期末将至,数学老师说期末考试完就检查口算本。同学们三五成群得做而我一个人在复习。当时我很高兴。

感谢你的敌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个心里暖暖的,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长的并不漂亮,没有一个好身材,也没有一个好工作。但我总觉得她是最美的。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埋怨母亲。因为她会花很多时间跟我在一起,时间长了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没什么可写的。现在回忆往事,突然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母亲的爱。妈妈,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我已10岁,在读5年级。那天我正玩的开心。您走过来用非常低沉的语气叫我去房间,给我说一些事。当时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有什么事没做好吗?好像没有吧。那会是什么事呢?我一路边走边想,低着头进了房间。您坐在书桌旁,我一下子瞄到书桌上。啊!口算本?!那可是被我藏得很好的。您怎么会找到。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当时身体打了一个寒噤。不好的感觉在我的身上蔓延。您拿着口算本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期中都过了,你才做几页。你为什么不做?很难吗?做不来吗?”我小声嘟囔了一声:“同学们都没有做。为什么我要做?”您当时站了起来怒气冲天的对我说:“同学们。他们父母有钱花几十万给他们读书,而我们没有钱给你读书,我们家跟他们家不一样。你觉得哪家好你去给他们当女儿。”顿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满是委屈。我瞪了你一眼。拿起“武器”在“敌人”口算本前“战斗”。我边做边想:哼!我一定要做完。让您“刮目相看”。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不能让您“瞧不起”就继续奋斗。在我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下终于把“敌人”打败了。我拿着口算本丢在您面前,毫不在乎得说了一句做完了,便出去玩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您有把我叫还来改错。改完错后你就叫我去买东西吃,让我去玩。期末将至,数学老师说期末考试完就检查口算本。同学们三五成群得做而我一个人在复习。当时我很高兴。妈妈!感谢您,让我学会坚持;感谢您,让我学会做事要做在别人前面;感谢您,让我的生活五彩缤纷;感谢你,让我……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形容我对您的感谢。千言万语只有一句:妈妈,感谢您!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其中,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 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1000字高清图像图片

可以。但并非耸人听闻。你想太多了。从目前文学的主流观点,第一次登场的新的,直接的出版是不可能的,没有名气,没有几个人会看到。按不可能发布这样一个赔钱的书。但也像阿Q说句不好听的作品,本身很阿Q要在文坛的感觉吗?我们的梦想是好的,但总不会飞的梦想啊问:如果你想真正付诸文字创作,可以给杂志提交序列。一步登天,这是非常困难的。

《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突出了表现了分别“葬送了三个旧时代”这一主题。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一个典型小商人形象,却无法逃脱自已破产、悬梁自尽的命运。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最终没摆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命运。秦仲义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实业报国,开办工厂,最终因工厂被霸占而失败告终。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当自已深受其害的旧时代,只有对自已苦难的愁苦和愤恨,对人吃人的旧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助。例如:王利发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他也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常四爷在绝望时也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对几千年来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是中国的出路。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戊戌变法虽失败了,真实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通过改良运动,拯救中国的梦想破灭。第二幕,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增添了更沉重的灾难,军阀们为各自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更谈不上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残酷欺压。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腐败,不顾人民安危,卷入内战,并且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盘剥,重新沦落灾难的深渊。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会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话剧《茶馆》反映的这段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记住这段历史,激发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已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家:我认为这部作品中最值得讨论的人物就是高觉新,他既有让人同情的一面,又有让人伤心的一面作品通过觉慧等人的态度,对觉新遭遇产生怜悯甚至同情,这是事实;然而,作品不时地展开对其性格的批判,这也是事实。我认为,正是通过这些谅解和同情,使读者产生与我们同类的情感体验。当其软弱被当做软刀子杀人时,我们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强烈的反思吗?这样对其性格的否定,以及产生这些这些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就会有更进一层的体会觉新的性格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1)、孔子仁学思想为主体构成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性地规定为“孝悌”消溶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使仁学的观念,情感和意识与世俗的伦理和日常心理综合统一,而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通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传播,渗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行为和思维中,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迹。其缺点和弱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贫”的观点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结合,经常克制和压排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形成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的奴隶性格起到十分恶劣的作用。觉新的性格即集中体现这种特点。(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影响和制约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结合个人需要的积极活动得以实现。高觉新主要活动是“家”。作为初级社会群体,“家”对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作用于觉新性格。“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长成”,当父亲用抓阄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恋人时,他“没有反抗的思想”,为了双亲的遗命,便把扶助弟妹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就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3)、同时,他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行为规范的特点。高家四房,他是长子长孙,没落阶段的现象通过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内部重重矛盾纠葛必然集中体现于他这个矛盾旋涡中心。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到“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600字高清图像下载

感谢你的敌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个心里暖暖的,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长的并不漂亮,没有一个好身材,也没有一个好工作。但我总觉得她是最美的。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埋怨母亲。因为她会花很多时间跟我在一起,时间长了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没什么可写的。现在回忆往事,突然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母亲的爱。妈妈,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我已10岁,在读5年级。那天我正玩的开心。您走过来用非常低沉的语气叫我去房间,给我说一些事。当时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有什么事没做好吗?好像没有吧。那会是什么事呢?我一路边走边想,低着头进了房间。您坐在书桌旁,我一下子瞄到书桌上。啊!口算本?!那可是被我藏得很好的。您怎么会找到。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当时身体打了一个寒噤。不好的感觉在我的身上蔓延。您拿着口算本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期中都过了,你才做几页。你为什么不做?很难吗?做不来吗?”我小声嘟囔了一声:“同学们都没有做。为什么我要做?”您当时站了起来怒气冲天的对我说:“同学们。他们父母有钱花几十万给他们读书,而我们没有钱给你读书,我们家跟他们家不一样。你觉得哪家好你去给他们当女儿。”顿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满是委屈。我瞪了你一眼。拿起“武器”在“敌人”口算本前“战斗”。我边做边想:哼!我一定要做完。让您“刮目相看”。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不能让您“瞧不起”就继续奋斗。在我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下终于把“敌人”打败了。我拿着口算本丢在您面前,毫不在乎得说了一句做完了,便出去玩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您有把我叫还来改错。改完错后你就叫我去买东西吃,让我去玩。期末将至,数学老师说期末考试完就检查口算本。同学们三五成群得做而我一个人在复习。当时我很高兴。

感谢你的敌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个心里暖暖的,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长的并不漂亮,没有一个好身材,也没有一个好工作。但我总觉得她是最美的。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埋怨母亲。因为她会花很多时间跟我在一起,时间长了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没什么可写的。现在回忆往事,突然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母亲的爱。妈妈,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我已10岁,在读5年级。那天我正玩的开心。您走过来用非常低沉的语气叫我去房间,给我说一些事。当时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有什么事没做好吗?好像没有吧。那会是什么事呢?我一路边走边想,低着头进了房间。您坐在书桌旁,我一下子瞄到书桌上。啊!口算本?!那可是被我藏得很好的。您怎么会找到。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当时身体打了一个寒噤。不好的感觉在我的身上蔓延。您拿着口算本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期中都过了,你才做几页。你为什么不做?很难吗?做不来吗?”我小声嘟囔了一声:“同学们都没有做。为什么我要做?”您当时站了起来怒气冲天的对我说:“同学们。他们父母有钱花几十万给他们读书,而我们没有钱给你读书,我们家跟他们家不一样。你觉得哪家好你去给他们当女儿。”顿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满是委屈。我瞪了你一眼。拿起“武器”在“敌人”口算本前“战斗”。我边做边想:哼!我一定要做完。让您“刮目相看”。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不能让您“瞧不起”就继续奋斗。在我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下终于把“敌人”打败了。我拿着口算本丢在您面前,毫不在乎得说了一句做完了,便出去玩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您有把我叫还来改错。改完错后你就叫我去买东西吃,让我去玩。期末将至,数学老师说期末考试完就检查口算本。同学们三五成群得做而我一个人在复习。当时我很高兴。妈妈!感谢您,让我学会坚持;感谢您,让我学会做事要做在别人前面;感谢您,让我的生活五彩缤纷;感谢你,让我……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形容我对您的感谢。千言万语只有一句:妈妈,感谢您!

生存的智慧 庄周的燕子是自由的,它在人类的居所里飞进飞出,无人阻挡。庄周的燕子又是聪明的,它的身上凝聚力着几千年来的生存之道。 信任。燕子总是把自己的巢筑在人居住的屋脊上,卵也产在里面,就像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人类,用这些来换取人类的信任,这上点正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通过去彼此间最珍贵的东西的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默契,一种感觉悟,那就是信任,它能够帮助你在交往中站稳脚根。 距离。燕子总是会适当地与人类保持距离,巧妙地利用人类情绪的起落安排生活,不像麻雀,成天聒噪缠人,令人烦不胜烦,人不能在交往中与别人靠得太近了,不能在生活中刻意去打乱他人的节奏,否则人就会像麻雀一样变得不可饶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有着自己的空间,这才是生存长久之道。 在信任中保持距离,在亲密中留有空间,一如庄周的燕子,快活逍遥了数千年,这就是生存的大智慧。生存智慧 ——简析《庄周的燕子》蕴含的哲理 庄周意识到了燕子生存处世的大智慧,却并没有真正完全领会。因为庄子想到的只是一味出世,而不是象燕子一样出神入化的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是有许多的弱点的。只要能够从众多的表象中抓住它的实质,便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将人类大卸八块,而燕子正是揣摩到了人类的弱点,所以得出了它处世的智慧核心——距离。 “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而燕子对多疑的人类的第一招便是“不疑”。它将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人类,却又适时的与人类保持距离,当人类开始厌烦,它又明智地搬走;等到人类想念它时,它又回来生活。人类是一种善变的动物,而燕子却总是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 嬉而不狎,远而不疏,近而不迫,这就是燕子生存的大智慧。而当人类掌握了这种智慧时,大概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人际问题了。

文学评论写作_爱上范文2006年3月3日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文学评论范文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 《乡愁》文学评论范文800字_2008年10月20日 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 文学评论论文中国教育圈精品范文频道提供免费文学评论论文下载 勇于承受生活的英雄_文学评论论文, 03-27 · 《孟子》的论辩技巧对鲁迅的影响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范文 03-14 文学评论范文-便民搜吧致力于为友提供高质量热门搜索信息内容!文学评论范文相关内容,文学评论范文详细说明,文学评论范文搜索结果文学评论范文%B2%C6%B8%BB%B8%BB%B5%C4%D1%A9%C7%F2%D0%A7/blog/item/html

文学评论文章经典范文600字高清大图图片

这是我的文学概论作业, 你修修改改一下,可以凑合着冒充一下文学批评得了  《以文本层次分析<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杜牧的《江南春》的审美结构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即文学的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  意蕴层面三个方面。  一、言语层面。首先,它具有文学的言语内指性。这就涉及了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问题。诗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 “四百八十寺”所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它想表现的就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吗?当然不是,表层谚语潜在的指向是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一种现象。其次,中国诗歌大都“缘情而发”, 陆机在《文赋》里也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与境结合自然。从文学语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来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酒旗招摇,一派恬然,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怡然之情。但是后来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拿到平时看最平常不过,但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感情,面对佛教劳民伤财的现状,诗人饱含的忧虑便从这平常字句中漫溢而出,而这最后两句也恰恰是从全诗抓住诗人感情的关键。此诗语句通顺流畅,在文学语言的阻拒性上我们不作分析了。  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客观的自然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风”却是极富市井气息的主观物象。“烟雨”是客观物象,而“楼台”又是主观物象。绝妙的是,杜牧将市井的主观物象置于客观的自然环境中,使两者结合,主客观统一,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次,很多人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四百八十寺”说的不可靠,但这正是诗人将假定与真实统一来极言当世的寺庙之多,并非真是有这个数目的寺庙。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除此以外,整幅画面紧紧抓住题目“江南春”这三个字,杜牧用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入诗,塑造了一系列很具画意的意象——“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淡淡几笔扫过,一系列的江南春天里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形象。举重若轻,很好地达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以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这首绝句之所以为人格外看重,除了它娴熟的写景抒情的手法使诗句富有清新明丽的审美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具有特殊的历史内容层,诗人虽言“南朝”,实则为我们展现了晚唐一个鲜活的历史横截面,诗人通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这表层言语塑造形象,实则是想在最后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上位者的警醒。  整首《江南春》从言语、形象乃至意蕴方面都值得推敲,综观全诗,诗人以佳句绘美景,却能以美景道忧情,不得不让人叹服!

回答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更多2条 

在荒谬中寻找自由的意义———解读加缪小说《局外人》人物形象 读加缪的《局外人》,带给我们的是理智和情感的巨大震荡和冲撞,它让我们不自觉地卷入巨大的疑问和紧迫的思考。《局外人》带给我们震撼,因为他把我们的思维推入了一场困境和险境。正如作者所说:“对我来说,思维是一种内心的冒险,它可以使人成熟,但也会给人伤害,或者使人迷狂。”对于作者来说,《局外人》也不失为一种思想的探险。作者通过哲学角度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入体察看到了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并且看到这种困境带来的荒缪感。这种荒谬是存在本体意义上的荒谬。 《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从小说一开始就处于这种作者给定的荒谬状态中。他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他糊里糊涂地看着母亲下葬,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年龄。后来,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默尔索自觉到了世界的荒谬,由于这种荒谬感的牵引,他的自由笼罩了一缕温馨的冷漠和安静的绝望。他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和他人、和社会、和秩序分离开来,采取了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正是因为这样,他接近了自身,他的自我始终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拒绝移动。默尔索和其他人之间有一种不可推卸的对立。如果从小的地方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默尔索的如下一些特点:不去刻意伪装感情,拒绝在法庭上掩饰自己,拒绝说谎,不相信上帝,拒绝服从说教,拒绝忏悔,等等。这些特点无一例外地说明默尔索对自我意志的服从。至此,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隐约看见一种近乎这是人类反抗孤独的另一种形式,也是人类生命意识潜在的自我慰勉。它暗示了人类思考的无形的深入,并预示着更深入的理性精神的来临。先知的光芒,在荒谬中寻找自由,在遭审判中寻找幸福,以反抗证明活着的尊严!

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