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财政与金融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的标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03:30:31

财政与金融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的标题

毕业论文。它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大专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转自:读客网

其实你最好根据你大学期间学过些什么,做过什么研究,根据自己熟悉的方向来定题目,最好是如果参加了课题,写起来就容易的多。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类教程,自己多学习下吧,对你毕业论文绝对会有很大帮助的

金融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来说的话,写这种金融方面的题目,能说的话已经弄开,党方面的写

金融学的论文题目一般写的话其实很简单的只要扣题目就可以了,紧扣中心思想这就是一个好的论文题目

财政金融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

你怕是不知道,百度金币特别好赚。并不是很稀罕你的100分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经济体制根源来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财政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性质不分明,两类财政收支绑在一起的混合财政体制。而且,呈现出“弱财政”的职能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额一直在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1978年度的1%下降到1995年的7%。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以至削弱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我国财政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一方面国有资产财政要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保证国有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建设公共工程,为市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有效财力相当部分只能用于“吃饭”,难以满足实现财政职能的需要。再从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间,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结余外,其余每年都是财政赤字,而且赤字额不断膨胀。财政收支差额一是靠增发货币、搞财政发行弥补;二是靠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前一种弥补方式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约束已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而后一种弥补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格局,从而诱发财政危机。  金融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接受存款,并依照中央指令性计划提供国营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财政的会计和出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为中央银行,但因商业银行不存在,所以也无从发挥中央银行的功能。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这两个法的颁布虽然为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其效果并未立即得到显现。目前国有专业银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压力,因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商业银行。  从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来分析,在财政方面,由于目前财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财政在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财政只得将缓解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摩擦的任务转移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方面,由于目前还未形成产权明晰、以市场法则为导向银行体制,因而财政就能通过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血缘纽带将财政的资金配给功能与社会保障替补功能转嫁于金融部门,其结果导致金融功能异化。在微观方面将导致银行信贷不良资产大量沉淀,银行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与企业均陷入债务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在宏观方面将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从而诱发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  融资体制 目前我国是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必须在融资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使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制度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为维持其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只能求助于银行。在通货膨胀率、国家投资高成本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的软资产与硬负债的高结构性风险,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或间接转嫁于银行,使银行成为经济风险的焦点。  银企关系 在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我国存在着银企之间的巨额债权债务链。人民银行总行初步统计表明,到1994年底这一数额已上升为10000亿元,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相当于国有银行总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1999年年底国有企业出现的整体净亏损直到目前仍不断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和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极不对称的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则不能否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这可以用经济学家费雪等人的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理论加以解释。费雪等人认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经济的扩张过程,因为这些外生事件为经济的关键部门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引起这些部门投资增加,使产量、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即鼓励更多的投资,也诱发了为获得资本利得而进行的投机。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债务融资的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这一切使人们对经济势头保持乐观,从而会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物价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况,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一通货紧缩过程。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高,并且效益不佳,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很高,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因此存在发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体制 中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从货币市场看,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短期游资,据刘光弟先生估计其规模约为3000亿元,这笔游资和一些金融机构非法拆除的更大规模的资金一起曾严重地冲击了股票市场。从资本市场来看,国债市场曾爆发了最终导致闭市的“327国债风波”;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更明显。股票市场中资产的剧增和高额回报游资的迅猛流动一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终破裂、拆借市场的无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机构非法操作后巨大亏损无法弥补等形式而突然爆发。  正是由于转轨型经济体制的种种偏差导致我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形势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潜伏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他们认为金融风险属于财政风险的范畴),包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养老金债务问题、对外债务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及其资本金补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环保增长比率的承诺问题。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西方银行称作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财政与金融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联动性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仅从金融的角度寻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而应该联系财政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探明导致我国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成团,才能寻求根治的良策。  三、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财政基本思路  (一)体制选择:构建双元财政体制模式  双元财政体制模式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的财政体制模式(见下图)。  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公开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公共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效,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国有资产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财政金融学论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谈  摘要:进入21世纪,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化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摩何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发展如何?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关键字:金融自由化  我们的世界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联系着世界各国及地区。金融自由化更是贯穿在世界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经过两次划时代的革命以来,它的发展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从而导出了经济自由化的利与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点:  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迅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分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着眼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然而在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下,由于商业银行一方面囿于经营手段的匮乏,另一方面却面对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安全性并未真正得到保障,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依旧层出不穷。在分业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手段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将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与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合理地搭配起来,使商业银行从原有的两难局面中解脱出来。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如果不考虑时区划分,世界性金融市场应当说已经初具雏形。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使资源配置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上述情况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绝非有利无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是增加风险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体系相当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权衡利害之后的抉择,有时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织,决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于弊,而不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选择。十余年来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并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论点。无论是在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在金融市场较不发达的国家,只有用积极的、审慎的态度客观地评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大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国金融专业化所面临的抉择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数不胜数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一来了机会,同时也减弱了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压力。  第二,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气候的今天,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利率、汇率自由化。分业管理的藩篱已基本拆除。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近些年,金融创新的势头减缓。传统业务的比重逐渐回升,便是根源于此。  第三,最为明显的是,也是最少争议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解除分业管理制度实行商业银行全能化之后,商业银行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多。资本流动障碍的削减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加快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虽然从理论上讲,更为顺畅的资本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场条件下,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  第五,由于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与此同时,在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为了追求效益。银行普遍出现了忽视风险追求利润的倾向,放松了客户审查,客户违约率不断上升,银行遭到诈骗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第六,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  由此我们对经济自由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作为一把双刃剑,如何去正确的运用它,而发展壮大自己,仍然需要着我们不断地发掘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也仅仅只是一时的,更要求着我们不断地去理解它,正确地制定方针和策略,使我国的金融发展之路更加宽广,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 杨会晏, 李文昌 2005-12-24  《 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 马君潞 1999

你什么时候要啊?有什么具体要求?

财政与金融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的标题

财政运行机制与金融风险探析 论文 十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快捷的论文发表服务,保证所发表的杂志均为正规合法的期刊,收费同行最低! 提供60万硕士论文、10万博士论文、2700万期刊论文全文下载服务,助您一臂之力! 经济体制根源来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主要的经济体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财政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一直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管”的地位,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基础,它体现“强财政”的职能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演化为目前的财政体制,即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性质不分明,两类财政收支绑在一起的混合财政体制。而且,呈现出“弱财政”的职能特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对额一直在增加,但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从1978年度的1%下降到1995年的7%。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以至削弱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我国财政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决定了:一方面国有资产财政要求政府不断投入资金,保证国有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建设公共工程,为市场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然而,目前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有效财力相当部分只能用于“吃饭”,难以满足实现财政职能的需要。再从财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间,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结余外,其余每年都是财政赤字,而且赤字额不断膨胀。财政收支差额一是靠增发货币、搞财政发行弥补;二是靠发行国债方式弥补。前一种弥补方式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约束已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而后一种弥补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格局,从而诱发财政危机。  金融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接受存款,并依照中央指令性计划提供国营企业贷款,实际上是财政的会计和出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改制为中央银行,但因商业银行不存在,所以也无从发挥中央银行的功能。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与《商业银行法》。这两个法的颁布虽然为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理论与法律依据,但其效果并未立即得到显现。目前国有专业银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受制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压力,因而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商业银行。  从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来分析,在财政方面,由于目前财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财政在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弱化,财政只得将缓解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摩擦的任务转移给金融部门;在金融方面,由于目前还未形成产权明晰、以市场法则为导向银行体制,因而财政就能通过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血缘纽带将财政的资金配给功能与社会保障替补功能转嫁于金融部门,其结果导致金融功能异化。在微观方面将导致银行信贷不良资产大量沉淀,银行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银行与企业均陷入债务陷阱之中,难以自拔;在宏观方面将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从而诱发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  融资体制 目前我国是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国家垄断信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间接融资必须在融资制度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的消费剩余存入银行,使国有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中介,间接融资制度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为维持其投资主体的垄断地位,只能求助于银行。在通货膨胀率、国家投资高成本的情况下,必然造成银行的软资产与硬负债的高结构性风险,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或间接转嫁于银行,使银行成为经济风险的焦点。  银企关系 在国家垄断信用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下,我国存在着银企之间的巨额债权债务链。人民银行总行初步统计表明,到1994年底这一数额已上升为10000亿元,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约为30%,相当于国有银行总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为国有企业所拖欠。1999年年底国有企业出现的整体净亏损直到目前仍不断上升,仅2000年上半年就亏损了674亿元,可见银企债务危机正处于恶化之中。但通过中央银行货币的超量发行和国有银行扩大负债来维持金融系统的清偿能力总有限度,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和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极不对称的趋势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则不能否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这可以用经济学家费雪等人的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理论加以解释。费雪等人认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经济的扩张过程,因为这些外生事件为经济的关键部门提供了新的盈利机会,引起这些部门投资增加,使产量、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物价和利润水平上升,即鼓励更多的投资,也诱发了为获得资本利得而进行的投机。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债务融资的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使存款和货币供给增加,促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这一切使人们对经济势头保持乐观,从而会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使经济以更快的速度扩张。物价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借贷活动。这一过程将持续到“过度负债”状况,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一通货紧缩过程。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高,并且效益不佳,使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很高,银行体系比较脆弱,因此存在发生债务—通货紧缩过程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体制 中国目前金融市场不规范。从货币市场看,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短期游资,据刘光弟先生估计其规模约为3000亿元,这笔游资和一些金融机构非法拆除的更大规模的资金一起曾严重地冲击了股票市场。从资本市场来看,国债市场曾爆发了最终导致闭市的“327国债风波”;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更明显。股票市场中资产的剧增和高额回报游资的迅猛流动一起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终破裂、拆借市场的无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机构非法操作后巨大亏损无法弥补等形式而突然爆发。  正是由于转轨型经济体制的种种偏差导致我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形势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潜伏着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正如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财政风险(他们认为金融风险属于财政风险的范畴),包括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养老金债务问题、对外债务问题、政府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及其资本金补助问题、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环保增长比率的承诺问题。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西方银行称作为“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与体制原因。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财政与金融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联动性财政金融风险与危机。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仅从金融的角度寻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而应该联系财政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探明导致我国潜在财政金融危机的成团,才能寻求根治的良策。  三、防范中国金融风险的财政基本思路  (一)体制选择:构建双元财政体制模式  双元财政体制模式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既相对独立,又相对统一的财政体制模式(见下图)。  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公开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元财政体制模式:公共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效,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国有资产财政使我国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直接进入市场,开展盈利活动,以保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金融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经典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矛盾与重构思考  2、经济金融化与金融经济学的发展  3、汇率调整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  4、“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专访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5、对金融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深化论  6、金融经济学十讲  7、货币金融经济学  8、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9、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一个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考察视角  10、理查德·罗尔对金融经济学的贡献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数学描述及其在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应用  12、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13、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研究  14、金融经济学教程  15、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基于1990—2011年间《金融学期刊》刊发论文的统计分析

其实你最好根据你大学期间学过些什么,做过什么研究,根据自己熟悉的方向来定题目,最好是如果参加了课题,写起来就容易的多。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写,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方法技巧类教程,自己多学习下吧,对你毕业论文绝对会有很大帮助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金融经济学方面和证券有关的论文题目:  1、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与监管问题探析  2、中国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  3、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4、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所要求的经营环境研究  5、股权投资基金研究  6、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  9、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10、黄金市场投资策略研究  11、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12、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  13、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  14、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表现及原因探析  15、股票发行制度创新研究

财政金融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看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  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  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  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  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  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  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从美国更深层次来分析原因的话,有以下三点:  一是, 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  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  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  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  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二是,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  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  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  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三是,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  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  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的影响,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  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具体影响也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  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进口方面: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  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  的数量。  第二,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  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  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第三,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可以获得  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  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5%,建设银行跌94%,中国银行跌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0%,  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  第四,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  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  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  行再度被牵涉其中。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  约为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中国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  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  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  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  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  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5)产业振兴计划

你什么时候要啊?有什么具体要求?

是综述吧。论文2000字怎么够啊。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1500字

】: 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全球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其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25%左右,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还控制着世界工艺研制开发和技术转让的80%。跨国公司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中,跨国公司不仅是争夺国际市场的主力军,而且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以微观分析为重点的研究方法,以价值链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竞争和竞争战略的理论,描述了跨国公司国际化价值链的特点,分析了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中国发展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 一、 竞争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 竞争是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历史范畴。自亚当·斯密时代起,经济学家就开始建立竞争理论,斯密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最好的政策就是给私人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约翰·密尔继承了斯密的传统,他认为,“必须保证交易的自由,竞争也许不是可能设想的最好的刺激,但在现今是一种必要的刺激,要到什么时候,进步不再依赖于竞争,对此无人能够预见。” 马克思把竞争看作是历史范畴,并且第一次揭示了在竞争现象背后所掩盖的经济关系本质。他不仅仅把竞争当作一种经济现象,而且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洞察和预见性地分析了竞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在马克思看来,竞争的各利益主体主要是资本家为追求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角逐过程。从生产力方面看,竞争引起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竞争是单个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或垄断利润,整个资产阶级共同瓜分和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从历史趋势上看,竞争的增强必然引起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步入垄断阶段。然而,垄断不但没有消灭竞争,相反使竞争更趋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随之日趋尖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部名著相继问世,二人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理论,对传统的自由竞争理论进行了修正。垄断竞争理论否定了以往垄断和竞争相互对立和排斥的观点,肯定了两者的交织并存,使理论更符合客观现实,垄断竞争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普遍接受的前提。垄断竞争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本身的特殊和精深 WP=3 的内涵,而在于它的出现使传统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全部运动过程,都是在竞争中完成的,市场竞争是商品生产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价值量的形成离不开市场竞争。其次,商品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市场竞争。第三,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 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发生于各个企业之间,实际上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因此,价值链是分析竞争的切入点,价值链把一个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产、供、销系统形成统一整体,它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和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两大类。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进行各项活动的方式反映了企业的战略。 企业竞争战略决定企业业务发展方向和发展远景。竞争优势是竞争战略的核心,它来自企业价值链中的某些特定环节。 二、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指超越竞争对手而获得超额利润。“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在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即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采取相对较低的价格,或者因为其不同寻常效益带来溢价。” 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核心竞争力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核心竞争力就将失去价值。从核心竞争力与价值链的关系看,核心竞争力并不要求公司在每个业务方面都有高超的能力,它来自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而不是全部环节。所以,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关注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并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些关键环节上。 通过对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分析,作者认为,跨国公司建立和培育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有:①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建立竞争优势。因为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地利用生产要素,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还可能得到东道国政策的支持。②通过跨国并购建立竞争优势。因为当跨国公司寻求对外扩张时,并购通常是达到预期目标的最快途径;并购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取所有权资产(如专利、商标、当地特许权及供应与分销网络)和当地市场知识以及与政府的联系渠道。③通过战略联盟建立竞争优势。建立联盟,可以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节约开发成本;也可以提高专业化程度,实现规模经济,在相互补偿中取

您好我可以写 原创的。见我的百度昵称

财政与金融的论文,3000字,原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