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外国文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好看一点

发布时间:2024-07-07 05:28:12

外国文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好看一点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出发,看你自己知道些啥。读者反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判理论,生态理论,任何一个都够写本科毕业论文的

去这个网上看看吧,复制不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html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分析《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录入日期:2008-02-23  来源:曹杨新村第六小学团支部《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他讲述的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首先,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书的作者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那么我们以于连为例子进行分析:一个出身卑微、到处受人歧视的锯木厂工人,如何在阶级意识浓厚的社会里力争上游?从小城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做到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拘谨的表象下,年轻人的心却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经参加拿破仑的几次战役,离开军队后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意大利当领事官。由于他的经历,司汤达观察到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特别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连手所形成的黑暗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人心的反动;促使他开始写作,完成了这部批判时代社会,剖析人性的<<红与黑>>。<<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难道不也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吗?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他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作者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作者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还是以于连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于连的出生在一个下层的人物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当然着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侧面,比如说: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东西。甚至将一些很是枯燥的东西背诵下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能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于连出于同样的目的还是占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儿。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来的阶级,这是为统治阶级说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于连的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的塑造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让我们感觉于连旧在我们的身边。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是不存在距离的。 作者通过了这种形象的写做手法向我们描写了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是作者的书成为了小说中的精品。我们在以后的创做中也应该使用这种创做手法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去描写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写的鲜活而生动,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读者的好书。

外国文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才好看一点

相关论文范例可以上百度文库查找

外国文,,,,,,,,,,,,,,,,,学 我帮您来,。,,,,,,,,,,,,,,,

一、封面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二、提示【页边距设置】上5cm,下5cm,左0cm,右0cm。【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外国文学论文范文赏析:外国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然性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服务于时代,教学制约于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扩招到本世纪初毛入学率达到20%,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传统精英教育向现代大众教育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方式组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世纪前后持续扩招的10年里,这些新建地方院校与老牌院校一起,共同承担了消化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上世纪80年代)蕴积的高等教育重任和完成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任务的社会责任。在持续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中,他们对自身地位处境、办学目标方向、发展出路等问题未及进行准确定位思考,事实上高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形势也不容思考。只需例行一年一度“打开门”,以“坐以待客”的招生方式,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和疲于应付的工作任务。办学思路、模式无需创建和开拓,只需延续精英教育阶段“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老路。在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地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地域封闭学缘校缘联系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追求学术型大学建设目标。客观地说,在此宏大目标下,这些院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使办学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回避的是,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产生,且日渐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困扰地方院校、困扰全社会,以至制约我国大众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院校是在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较差情况下,走与老牌综合大学同样的学术精英人才培养之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教学中,一方面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教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多年不变地守着同一个培养计划同一个大纲,竭尽所能地讲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驯化出来的课外书籍基本不看、学习基本被牵着鼻子转的学生,在高校大信息量、满堂灌的课堂上难以适应和疲于应付。应试教育阶段,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社会参与,导致常识性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阅历积累不足。加之地方院校低分录取的学生知识功底较弱的特殊问题,使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指针的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学生对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传授难于消化和理解,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反馈”与“互动”的良好关系。于是教师全情投入的教学就成了单边进行无人喝彩的独角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校情学情,造成教学和教育质量同时滑坡。一方面是在校生人数激增,给日常教学带来种种困难。人数激增,班型扩大,使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把握,教学形式更趋于易于操作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而以小班为易,曾经作为传统教学补充的研讨式、探析式、参与式教学难以坚持。另一方面是人数激增,使以拓展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人数激增,并列班级增加,教学场所紧张。教室流动使用,学生走班,学生学习及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名存实亡,使第二课堂以及其它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参与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于组织。在这两大问题之下,最终检验学校教育成效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毕业生的两大出口———考研和就业,均出现困局。重在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有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但如此教育之下的毕业生,首先在专业知识检验的第一道关口毕业论文(设计)中,常常照抄照搬甚至“满纸荒唐言”。之后在被看作专业知识水平终极检验的考研中,整体成绩也不理想。成功率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能与生源质量较好又有深厚学术积淀的一本院校同日而语。而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即择业的学生,在并不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直接对应的职业招聘考录中言不成文、语不成体,在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的面试中手足无措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现实是,一方面是学生苦读四年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以录用到学用相适、上岗即能工作的实用人才。更为严峻的是,现今地方性院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数6/7的份额,已无可置疑成为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这些院校办学方向模糊造成的投入产出失衡、学生学用不适、校地人才供求脱节,不是个案和局部,而是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由此造成的问题是:这些院校越是在既有路线上发展扩大,越是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其教师在一心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课堂上传授越多,对学生掌控越多,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越是不足,越是难以逃脱“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和“毕业即失业”,的魔咒。而国家,在缓解了人口压力造成的高等教育压力的同时,却把就业压力抛向了社会,造成了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同质化教育引发的地方院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管理部门到实体院校,早已形成自省自警的共识。同时也都预见到,随着生育高峰期人口完成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实际减小,我国高等教育已在蕴积新的矛盾和危机,那就是即将到来的院校间残酷的生源竞争。生源竞争将是物质基础、学术环境都相对较差的地方院校必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那么地方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发展图存的希望何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谋发展,在自身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中求生存。要充分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指示精神,要充分理解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院校层级化发展思路,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内情与环境的合理定位。那就是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宗旨,以立足一方服务一方为原则,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域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办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大学。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地位新世纪之后,国家和教育部持续适时颁发纲领性文件,实施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教高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部署,倡导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的战略性转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的基本路线,并以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资金支持,落实高等教育从“保量”到“提质”的切实转换。紧随其后的教育部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教育发展总体路线。到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则进而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方针。国家层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晰透明,这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及实践者对大众化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层级化发展诸问题的广泛探讨,更推动了学界和实体高校对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应用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继续实施的“985工程”、“211工程”和新开辟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支持下,对于占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形成的成果结论看,刚刚建立的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出现新的“结构性短缺”。首先是学科分类内部结构失调。从大的学科分类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集中在理工类和新兴应用类学科上。主要探索上述学科实验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渠道的开发和建设。而既难言成果转化也难言实际应用,而一向作为提高人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的传统人文社科类遭冷遇、被搁置,在“应用型”理论和实践大潮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继而在人文社科范畴内,外国文学课程所属汉语言文学及历史等传统人文类专业,因其既非“理论”也非“科学”,而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物、事件、精神、物质等成果材料的汇集梳理,且不与当前经济社会特定产业、行业直接对接,不具备“实操性”和“应用性”,从而全局失利,在方兴未艾的“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失重失语。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自我绘制的“精文、强理、重应用”的发展蓝图中,文科的下行路线已十分明晰。进而在已经失重的人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主干课外国文学又因其不具有文学及写作理论课对创作实践的先验指导性,也不具有语言课对言语文实践的经验总结性,而与中国各段代文学课一起与“应用”相关的一切断裂和绝缘。从“文科”到“人文”再到“文学”,在当前经济社会,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毫无用处,丧失了安身立命的依凭。第二,是实践及理论探索的视域有所局限。统观国内相关理论成果材料和实践总结报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学校宏观体系建设方面,如制度保证、资金落实、项目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进等宏观因素。而对决定教育改革成败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教育活动主体内容———教学层面落实问题探索不足。还局限在“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原则意见的提出,而对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模式方法、评介考核等应用型改革与实践实操层面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实为缺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的奠基者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对于以人才培养类型作为分类标准的高校分类,最终也要落实在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当前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院校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宏观体系构划业已就绪局面下,学科、专业、课程三级教学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无可退缩,它已占据大众教育改革深化最后攻坚克难的关键地位。而外国文学作为地方院校非应用类专业的主干课,也应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建立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课程体系。这既是大众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地方院校一线教师当前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任务。任务重大而紧迫而,不容松懈。

论题: 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7、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8、《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9、《伪君子》的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10、《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11、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13、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15、《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16、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17、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研究 18、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研究 19、勃朗特与《简·爱》研究 20、《简·爱》与女性尊严 21、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2、“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探析 23、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24、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研究 25、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27、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 28、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建议: 选择论题时应选题目较小的,这样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论题太大,涉及内容太广,这样文章显得杂乱,而且没有深度。

外国文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好看一些

论题: 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7、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8、《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9、《伪君子》的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10、《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11、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13、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15、《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16、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17、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研究 18、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研究 19、勃朗特与《简·爱》研究 20、《简·爱》与女性尊严 21、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2、“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探析 23、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24、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研究 25、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27、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 28、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建议: 选择论题时应选题目较小的,这样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论题太大,涉及内容太广,这样文章显得杂乱,而且没有深度。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太阳照常升起》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战后荒原的画卷,生活在其中的荒原人不仅身体千疮百孔,精神也失去了家园他们迷惘的,痛苦的,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着研究《太阳照常升起》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美国迷惘一代对于战争和生活的态度: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在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背景下,研究迷惘一代的悲剧生活,意义在于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发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精神,指导我们的生活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

以往对外国文学的印象是“畅销世界”、“复兴文艺”,通过学习新的感受和收获是:外国文学在艺术讲究上是与我国文学相贯通的,而且相互借鉴的地方有很多。意见和建议:课程所涉猎的内容更广一些,甚至更通俗一些。阅读外国文学基本上停留在中国化翻译的理解水平上和著名的文学作品内容上,确实让我了解了外国的人文地理,所以对他们“出格”的行为也容易理解了。介绍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爱情与面包的问题;高尔基是一位不错的作家,他就像今天国内的余秋雨一样,不光会描写伟大而平凡的母亲,也会写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中国外交关系论文1000字怎么写才好看一点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3亿美元,顺差为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277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到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中美两国至1949年以来,关系发展大致经过一下四个阶段:(一、)隔绝与对峙时期)(1949——1971此文对此不做探讨)(二)破冰与建交时期(1972 ——1978)(三)中美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时期(1979——1989)(四) 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1990至今)。  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奥巴马继任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打背景下,双方关系被历史性、第一次推上历史的前台。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国际政治这个诡计多变的环境中,这一问题更显的扑朔迷离。也正是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人言言殊。我认为中美关系在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后,在各方面关系发展日益成熟时,互相间的不信任也在增大。换句话说,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变得不成熟时,双方对对方长期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增大。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治、经济领域向军事领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双边关系向战略高度发展。2009年美国信任总统奥巴马上任不久,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以密切同中国的联系。此举本外界普遍认为是中美关系新发展阶段到来的前奏。  从以上发展历程来看,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以后的一个时期里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将更加凸显。美国对中国是“既爱又恨”,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美国的对华政策后,就不会再感到惊讶了。事实上,美国对华的大政策没变,可中国却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变得日益强大了,而中国的强大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都会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国利益。但另一个方面,美国和中国的依存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美国不敢采取过于激烈的措施。由于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情况的存在,在暂时的时期内萝卜被时局推到最前沿,但也应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渐强硬起来。这一切决定了中美关系必须在前进与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此文一被用,11级中德不可以再用

外国文学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好看

《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是外国文学中杰出代表。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序却不亚于古典悲剧。 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除了由于巴尔扎克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据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时的产物。巴尔扎克本人非常珍爱这部小说,称它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赞誉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 雨果说:巴尔扎克所有的书仅仅组成一部书:一部生动的、闪光的、深刻的书,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在来去、走动,带着我也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掺杂在一起的惊惶与恐怖之感;一部了不起的书,诗人题作喜剧,而他本可以题作历史的…… 左拉说:在巴尔扎克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面前,古希腊罗马的人物变得苍白无力、浑身抖颤,中古的人物像玩具铅兵一样倒伏在地。 在这个家庭中光明和黑暗的对比十分强烈。与老葛朗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葛朗台太太的圣洁和葛朗台小姐的善良慷慨。圣洁的价值观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只有遭到无情的蹂躏。在这阴暗的小天地中,欧也妮的形象显得特别美丽明亮,但是这颗明星注定要黯淡下去。 在对欧也妮形象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到了巴尔扎克作品中少有的抒情气氛,它是那样浓郁、那样感人,所以我们读罢小说,掩卷遐思时,那垛长着野花的旧墙,那个狭小的花园以及树阴下那条曾聆听纯情恋人山盟海誓的长凳,仍使我们在浩叹之余感到一丝温馨。

论题: 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7、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8、《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9、《伪君子》的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10、《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11、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13、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15、《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16、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17、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研究 18、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研究 19、勃朗特与《简·爱》研究 20、《简·爱》与女性尊严 21、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2、“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探析 23、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24、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研究 25、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27、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 28、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建议: 选择论题时应选题目较小的,这样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论题太大,涉及内容太广,这样文章显得杂乱,而且没有深度。

一、封面1、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十二、提示【页边距设置】上5cm,下5cm,左0cm,右0cm。【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外国文学论文范文赏析:外国文学课程应用型改革的必然性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服务于时代,教学制约于环境。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开始扩招到本世纪初毛入学率达到20%,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传统精英教育向现代大众教育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方式组建而成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世纪前后持续扩招的10年里,这些新建地方院校与老牌院校一起,共同承担了消化新中国建立后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上世纪80年代)蕴积的高等教育重任和完成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任务的社会责任。在持续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中,他们对自身地位处境、办学目标方向、发展出路等问题未及进行准确定位思考,事实上高速发展的大众教育形势也不容思考。只需例行一年一度“打开门”,以“坐以待客”的招生方式,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和疲于应付的工作任务。办学思路、模式无需创建和开拓,只需延续精英教育阶段“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老路。在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地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地域封闭学缘校缘联系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追求学术型大学建设目标。客观地说,在此宏大目标下,这些院校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使办学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回避的是,诸多现实问题也随之产生,且日渐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困扰地方院校、困扰全社会,以至制约我国大众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院校是在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较差情况下,走与老牌综合大学同样的学术精英人才培养之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教学中,一方面是受各种条件制约的教师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多年不变地守着同一个培养计划同一个大纲,竭尽所能地讲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驯化出来的课外书籍基本不看、学习基本被牵着鼻子转的学生,在高校大信息量、满堂灌的课堂上难以适应和疲于应付。应试教育阶段,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和社会参与,导致常识性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阅历积累不足。加之地方院校低分录取的学生知识功底较弱的特殊问题,使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指针的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学生对大容量高密度的知识传授难于消化和理解,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反馈”与“互动”的良好关系。于是教师全情投入的教学就成了单边进行无人喝彩的独角戏,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突出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内容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校情学情,造成教学和教育质量同时滑坡。一方面是在校生人数激增,给日常教学带来种种困难。人数激增,班型扩大,使课堂教学秩序难以把握,教学形式更趋于易于操作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而以小班为易,曾经作为传统教学补充的研讨式、探析式、参与式教学难以坚持。另一方面是人数激增,使以拓展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人数激增,并列班级增加,教学场所紧张。教室流动使用,学生走班,学生学习及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名存实亡,使第二课堂以及其它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参与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难于组织。在这两大问题之下,最终检验学校教育成效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毕业生的两大出口———考研和就业,均出现困局。重在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有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但如此教育之下的毕业生,首先在专业知识检验的第一道关口毕业论文(设计)中,常常照抄照搬甚至“满纸荒唐言”。之后在被看作专业知识水平终极检验的考研中,整体成绩也不理想。成功率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能与生源质量较好又有深厚学术积淀的一本院校同日而语。而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即择业的学生,在并不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直接对应的职业招聘考录中言不成文、语不成体,在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的面试中手足无措的现象不在少数。因此现实是,一方面是学生苦读四年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以录用到学用相适、上岗即能工作的实用人才。更为严峻的是,现今地方性院校已经占据我国高等院校总数6/7的份额,已无可置疑成为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体。而这些院校办学方向模糊造成的投入产出失衡、学生学用不适、校地人才供求脱节,不是个案和局部,而是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由此造成的问题是:这些院校越是在既有路线上发展扩大,越是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其教师在一心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课堂上传授越多,对学生掌控越多,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越是不足,越是难以逃脱“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和“毕业即失业”,的魔咒。而国家,在缓解了人口压力造成的高等教育压力的同时,却把就业压力抛向了社会,造成了新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同质化教育引发的地方院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整体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管理部门到实体院校,早已形成自省自警的共识。同时也都预见到,随着生育高峰期人口完成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实际减小,我国高等教育已在蕴积新的矛盾和危机,那就是即将到来的院校间残酷的生源竞争。生源竞争将是物质基础、学术环境都相对较差的地方院校必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那么地方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发展图存的希望何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谋发展,在自身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中求生存。要充分领会教育行政部门“分类指导、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指示精神,要充分理解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院校层级化发展思路,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内情与环境的合理定位。那就是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宗旨,以立足一方服务一方为原则,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域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办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大学。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地位新世纪之后,国家和教育部持续适时颁发纲领性文件,实施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005年教高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出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部署,倡导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扩大规模向加强内涵建设的战略性转移。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提出“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的基本路线,并以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内容和资金支持,落实高等教育从“保量”到“提质”的切实转换。紧随其后的教育部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教育发展总体路线。到2012年教育部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则进而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具体方针。国家层面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晰透明,这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及实践者对大众化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及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层级化发展诸问题的广泛探讨,更推动了学界和实体高校对源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应用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继续实施的“985工程”、“211工程”和新开辟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支持下,对于占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及实践的探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形成的成果结论看,刚刚建立的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出现新的“结构性短缺”。首先是学科分类内部结构失调。从大的学科分类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集中在理工类和新兴应用类学科上。主要探索上述学科实验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人才培养渠道的开发和建设。而既难言成果转化也难言实际应用,而一向作为提高人综合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的传统人文社科类遭冷遇、被搁置,在“应用型”理论和实践大潮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依据。继而在人文社科范畴内,外国文学课程所属汉语言文学及历史等传统人文类专业,因其既非“理论”也非“科学”,而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物、事件、精神、物质等成果材料的汇集梳理,且不与当前经济社会特定产业、行业直接对接,不具备“实操性”和“应用性”,从而全局失利,在方兴未艾的“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失重失语。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院校自我绘制的“精文、强理、重应用”的发展蓝图中,文科的下行路线已十分明晰。进而在已经失重的人文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主干课外国文学又因其不具有文学及写作理论课对创作实践的先验指导性,也不具有语言课对言语文实践的经验总结性,而与中国各段代文学课一起与“应用”相关的一切断裂和绝缘。从“文科”到“人文”再到“文学”,在当前经济社会,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高等教育中,似乎已毫无用处,丧失了安身立命的依凭。第二,是实践及理论探索的视域有所局限。统观国内相关理论成果材料和实践总结报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学校宏观体系建设方面,如制度保证、资金落实、项目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进等宏观因素。而对决定教育改革成败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教育活动主体内容———教学层面落实问题探索不足。还局限在“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原则意见的提出,而对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模式方法、评介考核等应用型改革与实践实操层面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实为缺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的奠基者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对于以人才培养类型作为分类标准的高校分类,最终也要落实在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是当前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因而,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力支持、院校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宏观体系构划业已就绪局面下,学科、专业、课程三级教学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已无可退缩,它已占据大众教育改革深化最后攻坚克难的关键地位。而外国文学作为地方院校非应用类专业的主干课,也应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努力探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建立应用型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课程体系。这既是大众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地方院校一线教师当前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任务。任务重大而紧迫而,不容松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