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体育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07-04 09:49:04

大学体育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 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2要求编辑题名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 撰写 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作者1.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 [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关键词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正文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大学体育理论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

对人体的积极作用 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1)体育锻炼能促进体内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体育锻炼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如在长期体育锻炼的影响下,胰高血糖素分泌表现对运动的适应,既是在同样强度的运动情况下,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其意义是推迟肝糖原的排空,从而推迟衰竭的到来,增加人体持续运动的时间。 (2)脂肪是在人体中含量较多的能量物质,他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放出能量,约为同等量的糖或蛋白质的两倍,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提高机体对脂肪的动用能力,为人体从事各项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 2,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坚持体育锻炼,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经常运动可是肌肉保持正常的张力,并通过肌肉活动给骨组织以刺激,促进骨骼中钙的储存,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使关节保持较好的灵活性,韧带保持较佳的弹性,锻炼可以增强运动系统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保持手脚的灵便,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心肌纤维增粗,使得心肌收缩力量增加,这样可使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将更多的血液射入血管,导致心脏的每博输出量增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可使心室容量增大。 (2)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这对人健康的远期效果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应而可诱发高血压等退行性疾病,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可以预防或缓解退行性高血压症状。 (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毛细血管开放,因此加快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加快了新陈代谢的水平,增强机体能量物质的供应,和代谢物质的排出能力。 (4)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胆固醇、b-蛋白质、三酰甘油等)、改变血脂质量,有效地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5)体育锻炼还可以使安静时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 4,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是肺活量增加,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使肺活量的增长,大量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植高于一般人。 (2)体育锻炼由于加强了呼吸力量,可使呼吸深度增加,以有效的增加肺的通气效率,研究表明,一般人在运动时肺通气量能增加到60升/分左右,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达一百升/分以上。 (3)一般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只能利用其氧气最大摄入值的60%左右,而经过体育锻炼后可以使这种能力大大的提高,体育活动时,即使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也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而不致使机体缺氧。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加速机体能量消耗的过程,能量物质的最终来源是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因此,运动后会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变化,饭量增多,消化功能增强。 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 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映。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反之,如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大脑皮层的有、调节能力将相应的下降,造成平衡失调,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7对心理方面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环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和出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的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 。[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 ;“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 ;“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12]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认为: “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 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 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提出: “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16]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 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 [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

体育的功能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杨荣昌

大学体育论文1500字开头

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就要圆满落幕,中国人的百年奥运之梦终于得圆。从辉煌壮丽的开幕式到光彩照人的奥运场馆设施,从用微笑感动世界的志愿者到人文和科技元素的完美融入,从不断创造奇迹的世界运动健儿到一路凯 歌高奏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这一切不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之美,也向世界显示出当代中国繁荣富强的美好形象。蓬勃向上的中国体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的最好名片,激动人心的奥运会就是中国人民举国欢庆的最好舞台,中国人民有理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然而,给奥运会烙上美丽的“中国印”或者给北京乃至中国带来无限商机,绝不是我们举办这次盛会的唯一目的,甚至也不会是最重要的目的。北京奥运会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表明了我们力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决心。《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就是将体育融入文化和教育,促进人类身体、意志和心灵的综合完善。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基本伦理的共同尊重为基础的。 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伦理和秩序尚待不断完善,人们心态上的浮躁和迷茫、行为上的错乱与失范都与此有关。现实告诉我们,当代中国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现实需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规范,既能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情感,又能促进社会的活力、进步与和谐。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在这方面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鼓励健康向上的竞争和创新。合理的制度规范能够鼓励人们的健康竞争,从而激发个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一项制度倘若窒息竞争或者放任恶性竞争,都将为社会带来灾难。奥林匹克运动鼓励竞争,它向菲尔普斯、博尔特这样的竞争优胜者提供巨大的荣誉和奖励,鼓舞人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鼓励创新,在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上,只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古典式摔跤、体操、击剑和网球等9个大项。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已经扩展到28个大项、302个小项,新颖的运动项目不断加入进来。 其次,强调公平、公正、公开,恪守规则。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并良好地执行它,一系列明晰可靠的法律系统、一套公正有效的执法系统、一群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是竞技体育,保持比赛规则的中立和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古代奥运会诞生之初,就对竞赛规则作了严格规定,一直提倡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在古希腊哲学家卓罗斯为古代奥运会起草的规则当中,就曾规定凡在比赛中贿赂裁判或行为不检点的人要被罚以巨款,裁判员要在宙斯神像前庄严宣誓保证不接受贿赂;为维持裁判权威性,规定如果裁判误判将被罚以重金,且判决不能被推翻。 第三,强调以人为本,弘扬宽容、同情和理解等共同的人类价值。历届奥运会都强调“重在参与”“享受奥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正如美国著名黑人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的,“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在本届奥运会中,观众们不但为获胜者喝彩,还为遭受挫折的运动员加油助威,不但对本国运动员充满期待,也从不吝惜为他国优秀运动员热烈鼓掌。这种奥运精神与我们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从根本上说都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和谐发展。 奥运会四年一度,赛程包括残奥会在内只有短短的几十天,但是奥林匹克精神是永存的。毫无疑问,本届奥运会带给北京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但更重要的也是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奥运精神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这将大大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加快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步伐。

一、什么是体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入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的运动能力等。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 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位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现实,着眼终生,依据体育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特征;制定出构成体育运动能力的六种基本成份,即: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 二、身体锻练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具备能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全面培养。 三、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3、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 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大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五、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有许多的运动项目是集体进行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系或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六、保健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任务,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养的程度和社会的良好风尚。在我们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应该有讲究卫生自我保健的行为和习惯,为此,教学中必须做到: 1、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2、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做练习时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3、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七、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至二套如韵律操、哑铃操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长春市部分高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6 1 问题的提出 7-8 2 文献综述 8-19 1 对体质与健康的释析 8-12 1 对体质的认识 8-10 2 对体质与健康的认识 10-12 2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 12-15 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合格标准》的关系 13 2 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 13-15 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5-19 1 国外研究现状 15-18 2 我国体质研究的现状 18-19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9-21 1 研究对象 19 2 研究方法 19-20 3 研究假设 20-21 4 技术路线 21 4 长春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21-45 1 对长春市普通高校学生各项体质测试指标的横向比较与分析 21-36 1 身高 21-24 2 体重 24-27 3 肺活量 27-30 4 握力 30-33 5 立定跳远 33-36 6 台阶试验 36 2 长春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及达标率的比较与分析 36-45 1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36-40 2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40-45 5 结论 45-46 1 长春市普通高校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发育状况与2000 年吉林省和全国同龄人相比呈增长趋势 45-46 2 长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肺功能不理想,与2000 年吉林省和全国同龄人相比总体呈下滑趋势 46 3 长春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没有提高,与2000 年吉林省和全国同龄人相比反而呈现下降趋势 46 4 研究假设结论 46 6 建议 46-49 1 要将“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 46-47 2 改善体育知识结构,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47 3 建立强化专项课为主,体育教学不间断的教学形式 47 4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易于锻炼有助增强体质的教学内容 47-48 5 全面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8 6 树立健康的观念,培养学生用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自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 48 7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以上是大纲,合适与我索取全文

大学体育论文600字开头的作用

- -#我会告诉你们我也是林大的么~ 又过了一年。。。。

一、教学方法的编写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需要,体育教学策略的设计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合作探究,发挥主动创造能力。教学呈现方式上,不光是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而是可以改变程序,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再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规范动作,主要是让学生感悟与体验,更多的让学生间接学到知识技能。在师生互动方式上,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流非常重要,而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项传递,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与的相互交流中共同发展。 二、教学目标的编写 传统的体育教学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把体育课堂教学与竞技训练划上等号,加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过于单一,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体育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缺少科学健康方法的指导,创新精神被抹杀。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设计在目标的范围更加宽泛,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更加适合于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如“图一”所示,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有操作领域的目标,有认知领域的目标,还有心理品质方面的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要考虑教学目标如何进一步细化。目标细化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可操作性,并且对目标细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达成后有明显的特征,可以测量出目标达结果。目标的细化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条件,即在什么情况下达成目标,三是标准,即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也就是结果。最后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达成率高教学质量就高,如果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结果不相符,则要对教学目标重新制定或者重新调整教学过程。只有预先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条件强化预期的行为,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过程的编写 教学过程是课堂的核心,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集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是表现的教学的流程,按顺序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过程设计中有课堂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展现教师如何 组织学生按预设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能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来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内容的编写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放手”给体育教师们的教学敞开了空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内容的重、难点,还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学生的实际体育基础等对学习内容重新组合、建,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大场地则设计大场地的教学,小场地刚有小场地的方法,器材的多寡也决定上课练习密度、强度等方面。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包括学生的体育基础与经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对体育知识的需求等,从终身体育终极目标出发,既要传承传统的体育内容,也要引入新兴项目,做到继承与发展相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健身性、综合性,结合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特点、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实际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时数诸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学习的各个活动环节。 五、教学评价的编写 体育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调整也要依据教学评价结果。不要忘记,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学评价对后来的学习作相应的调整与变通。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是仅仅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多少,也即能力的变化程度。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进步的幅度、快慢,而不是学生的能力水平。 六、教学载体的编写 体育教学媒体是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用来辅助于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媒体含义非常广泛,除了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材以外,还包括计算机、录音机、摄像机等音响设备,也包括粉笔、黑板、体育服装、甚至语言、文字等媒体。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选择教学媒体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到最合理的搭配,做好最到位的辅助体育教学。媒体的利用要简单易操作、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要强调一点的是,在利用媒体教学时不要本末倒置,特别是在公开课不要哗众取宠,而影响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基本原则。 七、教学情境的编写 情境教学已经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软件手段之一,被教师们普遍使用,情境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再根据对运动技能的价值判断,利用一定的背景为载体,创设出接近真实事件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学习融入其中,“以玩中学”为主,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可以把呼啦圈与跳远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创设出“小青蛙找妈妈”这一情景,让学生沉浸在童话般的环境中完成练习。 [参考文献] [1] 马学勇 体育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中国学校体育 , 2011, (05) [2] 祁晓健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中国学校体育 , 2011, (04) [3] 杜俊娟, 潘勇 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操作程序 体育教学 , 2011, (01) [4] 于素梅, 杨帆 从“跪跳起”课例谈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体育教学 , 2011, (01)实话实说,我是参照的,觉得这个很好,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其实……我也是北林的……伤心啊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生命现象,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6、传统体育锻炼项目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开头的作用

体育课本上部都有吗?摘抄会不?

体育对健康当然有好处,每天坚持运动那么人才能保持健康。

大学体育论文 一、什么是体育能力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掌握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影响一个人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按能力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一般智力。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等。特殊能力是相对于一般能力来讲的,它是指入在进行某项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绘画、色彩的鉴别及体育的运动能力等。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 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位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行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立足现实,着眼终生,依据体育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特征;制定出构成体育运动能力的六种基本成份,即:1、身体锻炼能力;2、运动能力;3、开拓创新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保健能力;6、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 二、身体锻练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具备能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全面培养。 三、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领。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1、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生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2、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3、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尽量避免学生站在运动场上。 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大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五、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 有许多的运动项目是集体进行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系或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六、保健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任务,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养的程度和社会的良好风尚。在我们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应该有讲究卫生自我保健的行为和习惯,为此,教学中必须做到: 1、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2、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同时,还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做练习时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3、要注意运动场地的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七、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一至二套如韵律操、哑铃操等健身运动,使他们今后在有限的场地、器械条件下能进行体育锻炼。

- -#我会告诉你们我也是林大的么~ 又过了一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