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15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7-02 13:41:54

关于汉字文化的论文1500字开头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孔子文化学院是曲阜师范大学设立的专门从事孔子、儒学、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教学和学术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孔子、儒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学院前身是建于1979年的孔子研究室,1983年改为孔子研究所,1993年升格为孔子文化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思想史)博士学位授予点、专门史硕士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设于本院,“山东孔子学会”挂靠单位;本院与孔子研究院共同拥有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设有孔子与早期儒学、儒家与相关思想文献、中国儒学史、齐鲁文化、比较文化、文献情报等研究室。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博士10人、硕士8人。除本院学者外,学科还有校内20多位从事儒学与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并聘请李学勤、深见东州先生为我院名誉院长,聘请李学勤、杜维明、方克立、葛荣晋、刘蔚华、远藤哲也、崔根德等3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任本院兼职教授。现任院长为杨朝明教授。  学院拥有藏书四万余册,其中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孔子文化大全》等大型类书、丛书。学院每年编辑出版高品位学术性的《孔子文化研究》期刊,每学期编辑出版普及性的《孔子文化》期刊。  自1986年以来,本学科学者发表了20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鲁国史》、《中国儒学史》(七卷本)、《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稷下学史》、《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孔门弟子研究》、《孔氏家族全书》、《诗论解义》、《古文献与古史考论》、《尚书注训》、《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孔子家语通解》、《论语新校释》、《大戴礼记汇注校释》、《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等一批高水准的学术专著。在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辑出版了《孔子资料汇编》、《孔子弟子资料汇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等大型的文献资料集。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承担《儒家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六经之教与孔子遗说》、《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大戴礼记汇校集释》、《论语汇校集释》、《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汉魏孔氏家学研究》、《〈孔子家语〉综合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100余项。  由于地处孔子故里、儒学故乡而研究孔子、儒学,学院受到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常常来学院视察、交流,推动了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学院、学科和学校的影响力。  学院与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沙特等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保持经常、广泛而密切的学术联系和交流。  与日本的岩手大学、东日本国际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学术合作。与我国港台地区学者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  在研究经费上,除省财政投入和学校匹配外,还积极吸引外资。2001年日本友人深见东州先生捐助300万元人民币,设立“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支持以本校为中心的孔子儒学研究。学校利用这一经费向全国公开招标,共设立开放课题50个,资助出版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专著31部,极大地推动了孔子儒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学院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与韩国成均馆大学签有友好交流协定,每年定期联合举办题为“中韩孔子文化论坛”的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访问讲学;派出多位学者赴海外讲学、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学院独立或联合举办了“国际孔子与儒学研究讨论会”、“全国孔子与儒学研究讨论会”、“儒学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儒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区府汉魏碑刻考察研讨会”等十多次大型学术会议,先后邀请匡亚明、孔德懋、李学勤、杜维明、金圣基、胡晓伟、周孝正、皮介行、高明士、丁原植、田旭东、黄一农、夏传才等百多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学院学者教授也先后到韩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澳门及大陆许多省市高校访问讲学。学院还多次接待海内外团队或个人的来访,接待过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200多次,有力地促进了孔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学院经常举行学术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每周二作“学术前沿”讲座;以研究生为主体,每周五开办“洙泗讲堂——中华元典会讲”,吸引了广大师生踊跃参与,为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以来,我院创刊《孔子文化》,赠送到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关于汉字文化的书你可以试下(现代语言学),之后,你自己多看看多写写,这毕竟是你要写的论文,自己写肯定百利无一害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这也是我的考试论文,有些事网上的,有些事我找的资料,有些是我自己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呵呵)

汉字的文化魅力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她以优美的形态、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纪越发散发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汉字形体优美。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由线条图形构成的表意文字,线条图形本身的结构就能表现出图画美。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诗歌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一规律构成的韵文。每一个汉字有一个特定的声调,阴平、阳平读起来比较舒缓,叫平声,上声、去声读起来比较急促,叫仄声,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以使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汉字历史积淀深厚。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析字联等,讲究整齐、压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汉字是汉文化的创造物。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系统,故可直接传递语义信息。“江、河、汛、汤、泊”与“水”有关,“扎、打、扑、扒、扔”与手的动作行为有关。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理据性。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结构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远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记录有关经济活动的汉字都加上一个“贝”,如“贪、贫、货、贷、资、贱、财、购”等,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例如,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贬义色彩的汉字都加上一个“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鉴于这种认识,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

关于文化的论文1500字开头

看看(社会科学前沿)吧

最佳答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从中共1949年窃据政权开始,就倾国家之力开始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破坏,这绝不是它出于工业化的狂热、或希望靠拢西方文明而干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识形态上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坏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并且是以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从建党到现在,中-共对中国文化的“革-命”从来都没有停过,也确实企图彻底“革”中国文化的“命”。 更为恶劣的是,中-共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从古到今,人在背离传统文化后产生的宫廷斗争、权谋诡计、独裁专制等等“发扬光大”,创造出一套它们的善恶标准、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并让人认为这种“党文化”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利用人们对“-党-文-化-”的反感而使人进一步抛弃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约束,更被-中-共-强行灌输了其邪恶学说。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所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天、道、神、-佛、命、缘、仁、义、礼、智、信、廉、耻、忠、孝、节”等等,许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识字,但是对传统戏剧和评书却耳熟能详,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间百姓获得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共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是直接毁去中国的道德,也是在破坏社会安定祥和的基础。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1500字开头

中国的茶文化,我觉得应该是从唐朝就开始,唐朝的陆宇就有一个差生。

只能告诉你,神农是发现了茶,陆羽写出了那个年代唯一的最完整的关于茶的书籍《茶经》,那个谁(不好意思,我忘了),把茶喝出了新境界,且写出了《七碗茶诗》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明代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纤弱。清末明初,中国多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

抄是不好的,要自己写。啊知道!!!乖点啊!!!!!!!!(*^__^*)嘻嘻

关于酒文化的论文1500字开头

一、综述酒的文化内涵。酒,这个词引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会意。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1]这是对于酒的最表层的释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2] 酒是恶因,酒可致亡国败家,可致淫乱杀伤,这是《说文》对于酒的的解释,当然这是从负面角度谈酒是古代的一项荒唐的发明。还有许多典籍论述了酒的意义和功效。如酒曰清酌——《礼记·曲礼》;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总之古代对于酒的的话题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在当代给人的印象很可能是负面的,如酗酒、酒鬼……这些不文明的粗狂的词汇确实令人陷入一种尴尬的维谷。但是,当我们真正回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不难发现,酒在华夏沃土上酝酿珍藏,早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明——酒文化。任何对于就的误读和偏见都是不可取的。二、关于酒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都会归咎于神仙所为。“酒”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酒是液体,多黄白色,或辣或清香,给人带来火感受,遇火即明,未开化的古人不知其所以然,便认为酒神所为。古代流传“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人类造酒的起源最早追溯于距今约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造酒实属偶然,经粮食、水果自然发酵所得,工具简陋,酿造的多数低度米酒和水酒。(如左:西汉酿酒图)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逢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岁末除夕,“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出生酒、生日酒、婚丧酒、升学酒、晋升酒。总之,酒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袭承下来。三、 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情结。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中关于情爱、离愁类的作品居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酒”“泪”液体,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酒文化与文学的渊源可从如下几方面一一做理会。1.酒可以避政,明哲保身。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谓文之豪杰,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或谈禅或饮酒,酒后大醉,一醉不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七贤之首阮籍,性嗜酒,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贿赂曾大醉60天从而躲避了曹氏集团的灾祸。2.酒是文人创作的畅饮伴侣。文人相聚饮酒是盛事,月下独酌更是雅兴之至。酒可以刺激神经、活血兴奋,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作诗多有美酒相伴。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可谓诗之上作。一箪食,一瓢饮,自然是饮酒,就到了诗人的仙境。“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酒可以张扬个性,抒发自由之感。诗仙李白不仅诗作得浪漫飘渺,其酒量可谓“量能扛鼎”,素有酒仙美称。李白的诗歌多半是在酒后大醉创作的。如描写杨贵妃的佳句,正因李白的酒兴衬托诗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试问能有此大气磅礴的阵容者能有几人?酒之最美不在酒味而在意境。 “兴观群怨,物我两忘”[5]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文人的诗歌亦多以酒为题材。周代的《诗经·鹿鸣》“嗷嗷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周代的宴请诗生动的记录了宴饮的热闹场面。《鹿鸣》等十二首风雅诗曲被文人士大夫称作“乡饮酒礼”。[6]唐代盛世为文人饮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李杜诗篇百分之十五左右都是以酒行诗作赋的。酒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一分飒爽英姿和人生豪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慰藉人的情感,李清照宋代的巾帼女诗人,一洒热血,一咏菊酒,“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的萧索落寞。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好一个“诗酒趁年华”的豪放派巨匠。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放荡不羁的柳永更与酒结缘,留迹于青楼曼舞的他与歌舞酒影相随,有雅致即兴诵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出了诗中含酒,酒中酿情的风韵。4.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不少文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酿出绚丽的诗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浩瀚,喷涌勃发,好似一股酒泉涌向滕王阁的高栏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是酒兴勃发,怀才感伤的忧国忧民之作,被后人耳熟能详。“酒的欢乐”,“酒的悲哀”,酒和文人的文学创作共同辉煌灿烂。四、 对于酒文化的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如没有一成不变的酒文化。酒文化预示着一定的人生意蕴。酒虽然不能消除痛苦,但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暂时的愉悦。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批判吸收的视角继承酒文化的辉煌传统,虽不能如古代文人豪气冲天,斟酒耽佳句,我们可以解酒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聊以自娱,得以自乐。酒文化依然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课写作之中,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酒文化,淹没不了文人对于酒的钟爱与偏嗜。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丢,批判扬弃,丰富创新才能有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的古国,又是一个盛产名酒的古国。诗人多爱饮酒,这是自古以来不争的事实。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耳熟能详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海量,贺知章、元稹等个个都喜欢饮酒,许多不朽之作就是在这种酣畅淋漓之时创作并流传下来的。

关于老龄化的论文1500字开头

你还没做好啊。我租好了,需要就发。来。

第一:养老资金;第二,医疗保障;第三:人口稳定性……反正还有很多影响,你可以找些(老龄化研究)这样的资料去找下你的写作思路呗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旱在19 111_纪初,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就已开  始了对人曰老龄化的研究。1956年,联合国委托法  国人曰学家撰写少I`出版了久曰老龄化及其社会经  济影响》一书,开始了对人曰老龄化的研究,井将  65岁作为老年人}I的起点。1982年,在联合国嗜  龄问题III_界人会”上,将老年年龄的界限定义为60  岁。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  人曰l片该国或地区人曰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  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I,片该国或地区人曰总数  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  社会。  III_纪之交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曰并查数据撤  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 3亿人,l片总人}I的   41 %,其中,65岁以上人曰达到8811力一人,ii  总人}I的 96%。依照人曰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  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今后一个时期,我  国老年人曰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2004年10月27  口在长沙召开的个国31城市第17次老龄工作联席  会议上,专家预测,个国性的人曰老龄化高峰将在  2030年1,右到来,l1将持续20余年。预计到2020  年,我国老年人}I将增加到 6亿人,到2050年,  达到 4亿人人右,l片总人}I的1/4。我国人曰老龄  化形势口益严峻。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曰老龄化是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  侧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渐进过程。人曰老龄化是人  曰生育率、夕匕亡率持续卜I洋和平均期望寿命不}析延  长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人曰现象0 1865年,  法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瑞典是另一个在19 111_纪  末进入人曰老龄化的国家,现在均已进入j n老年  型”国家行列。20 -III_纪中叶以前,人曰老龄化还仅  局限J几欧洲社会,进入20 -I I I_纪70年代,人曰老龄  化冲出欧洲成为个球范围的并遍趋势。从III_界范围  石,老龄化旱现老年人曰规模不断扩人、老年人曰  比重不断上升、老年型国家数m:不断增多、老龄化  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等特征。  20 11 I_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我国人}I的出  生率非常高,除了1960年和1961年以外,出生率  都在30}。以上,生育率最高的1963年竟高达43 %o 0  持续的高出生率使少年儿童人}I,片总人}I比重增  加。山」几战争、自然灾害及医疗条件较差等原因,老  年人}I比重低,属年轻型”国家。20 11 I_纪70年代  末,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人幅少夏降  低。1975年至1990年间,人曰出生率锐减至   O1。以卜。不断卜降的出生率使少年儿童在总人  曰中所l片的比重减少,而在上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生  的人已开始成年,成年人在总人曰中所i片比重越来  越人,这一时期属成年型”国家。20 11 I_纪90年代  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人曰出  生率持续I洋低到14}。以卜,}司时,山J几改l丫·开放后,  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  生事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遍提高,人  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人均寿命的不  断提高使人}I的死亡率持续卜降老年人的绝对数  和相对比例均在增加。2000年人曰并查结果撤示,  个国0} 14岁的少年儿童l片总人}I的 89% , 60  岁以上老年人曰已达到 3亿人,i片总人}I的   41 %,确已进入嗜年型”国家行列。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老年人曰规模人,发展速少支快,超前」飞社会  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曰l们日_界1/4,老年人}I的总数  居III_界第一位。第五次人曰并查结果撤示,我国人  陆总人}I 126583力一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曰已达  到 3亿人,约l们日_界总数的1/5。另外,我国进入  老龄化的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J支却人人快」飞III:  界平均水平。瑞典老年人}I比重从7%上升至14%  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老年人曰发展速少支最  快的口木用了26年。中国人曰老龄化速少支与口木不  相上卜,预计只需要27年。  一般情况卜,经济发展、出生率曰洋和人曰老  龄化三者人致是}司步的。而我国人曰老龄化在经济  发展水平不!气、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比  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000美儿,而发达国家  老龄化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力一美儿)的情况卜  到来,人人超前」飞社会经济的发展。   T现高龄化趋势。1950年,III_界80岁及80  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1500力一人,l片总人}I的   6%,而中国有 8力一人,ii总人数的 42% ;  2000年,III_界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  6000力一人,l片总人数的 98%,而中国有 4力-  人,l片总人}I的 07%。从1982年至1990年,中  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年平均增长速l支达到  s%,快」飞60岁及以上老年人}I的增长速l支。1990  年至2010年,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年平均增长  速J支将达到 1 %,快J飞III_界平均 0%和发达国家  平均 0%的水平。  人曰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我国人  曰老龄化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主要分3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1990年一2000年,老年人}I的绝对数和  比重都在增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曰山1990年的  9800力一人增加到2000年的 3亿人,所l片比重山   s9%上升到 41 %,而14岁以卜少年儿童在总  人曰中的比重开始卜降,逐渐山城年型”向嗜  年型”转化。第一阶段是2000年一2026年,我国人  II的老龄化速少支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I将上升  到 s1%,而少年人}I的比重继续卜降到   28?io,这一阶段是我国开始进入超老龄化的阶  段。第三阶段是2026年一206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  人曰老龄化的严重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  将上升到27% li右,而少年人}i所l片比重卜降到  m?io 右。此后,我国的人}i比例分布将逐渐稳定。  我国人曰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  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东中部与酉  部之间的差别很人。东南沿海地区属」飞老龄型,内  陆和酉部偏」飞成年型;城市偏」飞老龄型,乡村偏」飞  成年型。在城乡差异上,我国人曰老龄化的不平衡  性具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方面,山J几城市计  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及医疗卫生技术、生活  水平的提!气,使人曰寿命延长,从而表现为人城市  人曰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近年来农村  地区青壮年劳动人曰人m:外流而使农村人曰老龄化  程少夏迅速提高。日前,农村老年人曰数m:庞人,已  l片个国老年人曰总数的 9%。今后,农村地区将  是中国未来人曰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年龄人曰老化,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  纵观III_界人曰老龄化国家发展的历史,均出现随着  老年人曰数m:的增加,人曰出生率的曰洋,劳动年  龄人}I所l片比例降低,导致劳动力资源数录不足和  质m:卜降,引致劳动生产率卜降,从而自_接影响到  经济增长。我国也不例外。劳动力自1978年以来以  年均3%了卫右的速少夏增长,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动  力。随着人曰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年龄人曰数m:将  逐渐减少。日前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劳动力严重  不足的状况。而日_,老年劳动力较难适应快节奏的  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之我国实行养老保障制少夏后,  许多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愿再就  业,这也是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之一。  老年保障投入增多,农村经济发展投资减  少。日前,我国农村已开始l1-将逐步开展最低生活  保障制少夏、农村医疗保险制少夏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少夏建设。在给子农村老年人生活上的基木保障的  }d时,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巨人的经济负担。  ( 1)老年保障项日越来越多,给国家和地方l}  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发达国家的老年保障经历  了从洋一项”到套餐”、从摇篮”到坟幕”的  个方位保障,虽然在经济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  忧,但随着人曰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社会开支在国  家和地方总的l}政支出中所ii的比重越来越人,国  家财政不堪重负。  ( 2)过人的社会保障开支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  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老年人}I的生  活获得了基木的保障,但其庞人的开支分流了农村  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木,影响了农业、农村工业、商  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投资,甚至影响到农村的教育投  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木减少,发展速少夏放慢,从  而使政府的l}政收入也减少。而政府l}政收入的减  少又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需求,这种恶性循  环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家庭规模缩小,l养比重提高,农民个人负  担加重,农业投入受到牵制。山J几我国长期以来一  自_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三曰之家极为并遍。随着  社会的进步,年轻人放弃生育的逐步增多,家庭规  模缩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的已婚年轻夫妇在  抚养孩子的卜}J时还需要赡养4} 8个自家的老人  社会义务还未在计算之列。人曰老龄化给农村劳动  人曰带来的巨人压力,不仅引起歧视老人的代际冲  突,而日_这种经济压力又将成为年轻人不愿生育和  少生育的诱因,形成伙曰老龄化一负担加重一人  曰老龄化”的恶性循环,}司时,也影响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主的农民生产投资,从而影响我国农业现代  化的进程。  人曰老龄化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人曰老龄  化对增加储蓄将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这主要是山  养老金制少夏的推广引起的。山」几有退体金或社会保  险津贴供给老年人养老的生活费用,导致个人不储  蓄或减少储蓄,使储蓄率卜降。从长期趋势来石,山  」几老年人}I的储蓄水平相对较低,老年人}I的增加  会带来社会总储蓄水平的降低。  随着人曰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曰消费在消费  市场中所i的份额越来越人,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  老龄者的家庭用品、保健费、医疗费以及交际费等  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随着人曰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山」几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老龄者人均消费额随着衰  老而减少,对住宅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  品及其它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减少,在某种程少夏上也  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曰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老龄  劳动力接受新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对新  兴产业的适应能力较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  革新也受到一定影响。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  进步速少夏加快和竞争口趋激烈的情况卜,劳动人曰  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更显不利。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消费水  平,步}动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  会会长熊必俊认为,保障老有所养是老龄化过程中  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  卜所建立的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  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助老相结合的  多少公次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佳选  择。在农村发展老年保障事业的过程中,应坚持现  代社会保障与传统家庭保障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农  民自愿相结合、商业性保险与社会性保险相结合的  原则,以缓解国家和地方l }l政的巨人压力。老年阶  层收入水平提高,会带动消费水平提高,扩人内需,  也会拉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老年劳动力的就业  岗位。随着人曰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不足的  问题口益凸显出来。为了维持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少夏,  应在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的  }d时,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产业从劳动  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  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  一方面,也提高了老年劳动力的择业适应性。  延长退体年龄,减轻社会经济压力。今后一  段时期,我国老年负担系数将不断上升,山2000年  的 15%急速上升到2030年的 35 % ,至2040  年将达到高峰值。随着人曰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  体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  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国  民生产总值中用」几老年人的费用人幅少夏增加,势必  限制社会扩人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的投资和经济  效率的提高,加重国民经济负担。因而,实现养老  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有一:一是制定养老  保险法》,严格禁II提前退体;一是随着人曰预期寿  命的延长,相应延长退体年龄,充分提高老年劳动  力资源的利用率,以减少老年被抚养人曰,使扩人  再生产的积祟基金相对增加。  进一步深化)、‘籍制少夏改革,促进劳动力在地  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发达国家靠从发展  中国家输入劳动力来解决人曰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  力不足问题,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要解决这  一问题,可以采用劳动力在地区间、产业间的自山  流动办法。为此,应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少夏及)、‘籍制  少夏改革,解决外来人曰在吃、住、子女上学、医疗  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产  业间的合理流动。  合理开发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人曰老龄化  在宏观和主导方面是不利」几经济发展的,但老年人  曰不是纯消费者,他们中间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经济  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祟相对丰富,可以弥补体  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少夏上有助」几经济发展。因而,  应加快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提高生  产自动化水平,减轻对劳动者体力的需求,创造老  年劳动力再就业的社会环境,鼓励老年劳动力再就  业。}司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产业结构和职业  结构的变化,对劳动者智力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  人曰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健康状况逐步改善,也  为老年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合理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将成为减轻人曰老龄化对  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caj格式,有错别字,请见凉,如需qq:540124338

应对老龄化的5个建议:法定退休年龄可上浮5岁 日本社会的今天,应该给中国经济发展的明天敲响警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并非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才会产生。当日本还处于老龄化“潜伏期”的时候,就已遇到了相当棘手的经济难题。为从根本上缓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应对社会老龄化“宜早不宜晚”。 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虽然在隐性到显化过程中,逐渐得到市政府的重视,但与面临的严峻前景相比,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如早在2003年12月,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于2004年4月15日后执行,这是一个地方性法规,调整了人口与婚育政策,规定11种情形可再生育;取消“允许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应当有四年生育间隔”的规定,并增加人口出生预报制度。这对上海人口控制和缓解非常有利。又如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04年要解决10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中,改善老年教育条件,兴办10所、完善80所老年学校;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为2万名生活难以自理的困难老人提供就近上门照料服务等赫然在列。 但与此同时,现实变得更为严峻。2005年5月,市政协十届十七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促进本市养老事业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提案指出了上海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上海老年人群的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且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早、高龄老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日常需照顾、护理的老人多;老人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纯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上海有政府和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等模式,但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2004年,上海养老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6%,比2003年增加1个百分点,而同期老年人口增长率为3%,养老床位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二是养老机构结构不平衡。郊区养老机构由于交通和医疗不便,虽然收费低,但老年人入住率不高,市中心不少养老机构条件并不好,但受到周边老人的欢迎;三是居家养老质量无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人员较少,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许多服务项目不健全,在为老人提供用餐、护理、就医等服务方面与老年人要求差距较大。 解决养老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 二是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老人,要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特殊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 三是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上海老年产业发展与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不相适应,也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应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的执法力度。按照上海市建委颁布的《上海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的规定,开发居住区必需同时建设一定面积的养老机构和老年服务设施。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落实不够,需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 五是适当考虑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制定的。目前男的是60岁,女的是55岁,如果将退休年龄上浮5岁,将使上海市养老压力大大缓解,但是,这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