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18:00:03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个大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3、高校扩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6、教育机制的弊端,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网上查询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本校学生、名校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具体职位和薪资待遇,待业毕业生人数等。计算从事各项的比例,如每年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名校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未能就业的人数比例等。最重要的是,将薪资水平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或是与大环境下的平均水平比较,得出收入水平是在平均分以上或是以下。总结各项计算结果,计算均值方差离散程度或是直方图折线图饼图表示,并得出最终结论。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_html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56%和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1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2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33%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怎么写啊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这篇文章应该可以~~(*^_^*) 出处 _html结合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技能及素质所做的调研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9%。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种种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在不断攀升。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夹缝中,各高校如何利用自己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全面适应社会所需、企业所求;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天赋才干及专业知识,培养自己成为新型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如何依据其实际发展要求及需求评定其人力资源配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与社会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针对企业文化的实际需求,当代高校学生以怎样的意识形态、素质及技能提升自己影响力,争创个人品牌效应也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做此“社会所需和当代大学生所乏的技能及素质”调研就是基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共通性,通过调查研究努力寻求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新起点,以缓解严峻就业形式所带来的困扰,把学生从思想的泥沼中解放出来。 一、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56%和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3、学校学生怎样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打开就业渠道 “面对就业机会,你不去,自有人去!”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每个人必须做好应对就业的各种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 1塑造自我 1、巩固自己的知识、技能层面 从2007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的省会城市较为青睐,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 较少,无法满足该地区对人力的需求,区域性人力资源供给矛盾显著。 2、转变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大多毕业生期望值都非常的高,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国企、外企、私营企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还在“过独木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企业对大学生现在户籍、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非专业要求的偏见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然而大学生对企业的规模、地区、性质的选择上是还有不少的偏见。 3、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现在的大学生或许专业技能操作与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个人修养不见得有多少人会注重。 4、注意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一个大学生说,在校学的都是以理论为主,操作大多只是一种形式,一次实训下来,能够有一半人的懂得、清楚、明白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样只有理论而缺乏了操作经验的学生,毕业了哪来的工作经验之谈,利用课余时间在外上班的同学,若以后毕业自己从事的就是自己所做的工作,那也是一件好事,但若不是,就只能是当课余赚钱了。经验充其量也就是去社会上适应过。 5、加强对工作适应能力 往往很多大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特别长,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导致心理不平衡所引发的适应不良现象。 2建议 1、树立及时就业的观念,从硬、软件等各方面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工作十分不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过求职经历,只有33%的学生有过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大一部分学生仍然没有及时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组织的招聘,而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2、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条件 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国企”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同时,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而就在大学生都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跑时,他们又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专业与职位是否对口不介意,这相对扩大了企业以及毕业生的选择范围。我们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求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3、能力技术是条件,品德应该是基础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学生一味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十分容易打击企业的积极性。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突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4、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及时、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1、首先要自信,要坚定自己一定能成功。要像斯托克代尔悖论所说那样,要具有这样的自信:用心学习、勤于思考,就能够做到:办法总比问题多。 2、其次要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你到了一个企业,如果你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 3、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要相信只要具有企业需要的东西,就会有你发光有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作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持续发展,都已树立了以人为本,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同步发展。会想方设法去做到这一点。 4、对岗位的兴趣和对事业追求的内在动力。作为企业一般会根据你个人的专业或特长安排你的岗位,能否成功或很快地进入角色这就要看个人对岗位的兴趣,是作为一个饭碗还是作为事业(我想做一点事和我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了)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动力。 5、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有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较快进入角色 6、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产生活力,善于思考,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格式怎么写

这些都是虚的,要学到东西才是真理!

网上查询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本校学生、名校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具体职位和薪资待遇,待业毕业生人数等。计算从事各项的比例,如每年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名校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未能就业的人数比例等。最重要的是,将薪资水平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或是与大环境下的平均水平比较,得出收入水平是在平均分以上或是以下。总结各项计算结果,计算均值方差离散程度或是直方图折线图饼图表示,并得出最终结论。

第一步: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方法有:线上问卷调查。制定问卷,通过社交软件等群发,获取调查结果。最好是发布在已毕业学生群体中。线下问卷调查。制定问卷,线下散发然后收集问卷。这一种方式比较难实施。直接访谈。找到一定的样本对象,然后逐一访谈(线下、线上均可,线上效率更高)。这一种方式同样需要事先制定好问题。优点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调查对象的就业状态等。第二步:陈述调查结果、资料在陈述中介绍调查方法,表明资料来源(来源要可靠),然后充分展示出来,不要带主观色彩。采用数据形式如图表表达会更形象直观,例如:就业率;就业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进入专业行业工作率;实习时长;实习通过率;转正后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入职企业性质分布等。第三步:分析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回答问题如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启示等,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很高深,以个人实力为准,可以借助资料工具等。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可能有欠缺的地方,仅供参照学习。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题目怎么写

人多工作少,就业难,就应该看重社会经验了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 (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题目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大学生选择自己岗位的时候,应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整体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高校毕业生高达900多万,再创历史新高,加上非应届毕业生、待业人员以及留学生,这一年的毕业季,预计将有高达1500万人要选择就业。现阶段,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缺乏实质性的锻炼,在学校几乎都是混日子,混过四年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也就是说不想屈就于薪水低,待遇不好的职位,从而找不到工作,使得就业率随着年份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低。众所周知,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度,不仅是看能力,更要看学历,即在意他们的办事能力和人际处理,又在意他们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乃至更高。尽管中国的就业渠道拓宽了,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供求不平衡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的方案,使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是大部分企业对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需求更大。也就是说有些岗位空缺却没有人任职,反而有些不需要新人的岗位许多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去。因此对于高校扩大招生和应届毕业生快速增长的需求,就造成了不平衡的结果。(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毕业都相对集中,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多了许多竞争者,另外,选择工作的时间也相对较短,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多,但就业岗位却是有限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除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相互的不断竞争的关系,各大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关系。(三)岗位有限,用人单位理念不适当毕业生增长飞速,但岗位却没有增加,相反,国家政府机关和一些企业单位正在加快改革,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些企业会存在着某种误区,比如说过分注重文凭,都觉得文凭越高,能力越强,这一点其实是错误的,其次,有的用人单位还会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劣势,然后是生源地,很多单位都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最后是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本来就缺乏工作经验,所以这些误区都给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四)大学生自身原因抛开那些因为社会这种大背景所产生的各种原因。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大学生自身。比如,平时在课堂中老师所教导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刚出社会的大学生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而由于大学生在刚毕业时还只是一张白纸,所以对社会这种大环境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在刚毕业的时候也是对整个社会充满幻想,并不知道寻找工作的困难之处,并且太在意公司的福利以及工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很多人在工作岗位还没有学到真正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技术的时候就已经辞掉了这份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除此之外,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着急赚钱而茫然的去选择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导致了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不友好更深了一层。并且由于他们对自己参与工作的工作规划和信心比较缺乏,不会特别自然地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而且还有不少学生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哪个方面比较适合自己。所以在学习方面也是历经坎坷,并且在毕业后也没有找到一个自己十分心仪的工作。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各大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首先,这并不是说高等院校在设置学校的专业时是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相反高等院校应该对就业市场有所了解对市场的洞悉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根据这一点来掌握怎么样才能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在高校课题经费得到解决的同时,锻炼了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使得在之后的应聘中有一定的优势。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想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那么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点,那是必不可少的。也正因如此,各大院校才更应该针对这一点搞好教育。不过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需要加强,加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是很有必要的。(二)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要知道如何把理想的工作岗位和现实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当然,大学生应该面对残酷的现实,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不能总是在等机会,要学会主动出击,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来增加就业几率。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所以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择业观。此外,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学习要有积极主动性,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在就业之前打基础的阶段,千万不能有混日子的想法,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谓技多不压身,多一份技能就会多一个机会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三)政府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支持力度,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增加。除此之外,更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现如今,大学生创业的呼声十分高,当然,难度也十分大,尤其在初阶段的时候,政府更要在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同时,也能缓解就业的压力。四、总结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不仅仅是一个长期问题,更是一个严谨的客观问题。如果在整个社会以及各种企业的帮助下,再加上大学生本身的努力。相信这个问题,一定能够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都会接踵而至。而各个类型的毕业生也一定会在中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以及各种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自己独特的作用,也一定会为党组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贡献,让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①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②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 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202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疫情影响仍有不确定性:2022年《经济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形势并没有得到缓解,疫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有所减少:据统计,截止3月16日,24365校园招聘服务面向 2022 名高校毕业生已举办 25场专场招聘会。参与企业5万,提供岗位256万。2021年2月28日自24365校园招聘启动一周,便已推出200多万岗位。新领域新业态从业人数增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体现了国家对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重视。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参与共享经济的平台从业者人数,2015-2021年增加3400万人,年均增长率9%!可以看到,新就业形态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不容忽视的就业群体,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