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思想文化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呢

发布时间:2024-07-08 02:53:28

中国思想文化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呢

详情参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理想和标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素质,强调“和合中庸”的和谐社会关系,重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价值,在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还有,《孙子兵法》等典籍中体现的中国兵家辩证法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孙子兵法》被国外许多大学作为教材。  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这些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还是感到困惑和迷茫,焦躁和烦闷,压抑和忧虑,孤独和自卑,感到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感到无所适从。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如关于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对待物质利益,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要做到“欲而不贪”,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夭寿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追求的不是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只有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尊重自己的文化,才会支持其精神而为自己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对自己的政治有自信,要在世界上站稳,在国际上不为强权所欺凌,则必须为自己的文化传统充实自己,这才是中国最大的道德资源,有此而后有力量,有原则,有决断,中国才能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起到正面的作用,才能成为万邦敬仰的泱泱大国。  从认识论角度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儒学的演变过程。百家争鸣。西学东渐。

回答 您好,方向如下:《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浅析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个人奋斗的悲剧英雄——于连与高加林的比较 论新写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文化特征 “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浅论纳兰词的悲剧美 从《项脊轩志》看归氏散文中的女性形象 从英国传说《罗宾汉》到无声电影《卢鬓花》的改编研究 角色的悲剧 ——在津巴多角色扮演理论下解读《蝇王》 浅析大历诗风的“气骨顿衰” 论陈彦笔下的小人物 翻译与改编:《福尔摩斯侦探案》归化研究 揭开《玉梨魂》受欢迎的神秘面纱----从小说《玉梨魂》到电影《玉梨魂》 论传统神话的现代使命——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 试论卡拉马佐夫父子的性格两重性 离别与思乡——宋词中“雨”的意蕴浅析 从《青蛇》看李碧华小说的诡谲文风 从“小我”到“大我”——论何其芳的启蒙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的独立女性形象解读——以冷清秋与姚木兰为例 从《厨房》看吉本芭娜娜小说的疗伤特征 “标准美人”的人物形象发展——《洗澡》与《寒夜》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论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被贬黄州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比较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散文之别 论伍绮诗对弱势群体的书写 当代作品中的僧人形象——以《尘埃落定》《道士下山》《受戒》作品为例 迟子建小说里的自然风景分析 论《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反抗意识 浅析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美 论《古船》的复仇书写 浅析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的自由主义 浅论汪曾祺作品中的佛教色彩 ——以《受戒》、《庙与僧》、《仁慧》、《复仇》等作品为例 负重前行的荆棘鸟——菲奥娜与曹七巧人物特性比较 达其财富,穷其人生——中外文学史上吝啬鬼形象解读 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作品为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提问 这是古代文学吗? 我需要的是古代文学的 回答 项脊轩志是的呀。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提问 有没有那种具体到哪一部作品的,然后映射出什么人物的品质,或者道理,以及人生态度的 回答 比如,《离骚》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难以超越的地位。其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出现使得《离骚》大放异彩,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而了解《离骚》中草木的名称以及具体形态,方便理解其所代表的特殊意涵,对研读《离骚》《楚辞》其他的篇章乃至后世的文学都有着一定的帮助 提问 还有其他的吗老师 回答 《中的婚恋诗及当时的婚恋观》论文概括及写作材料检索 论文概括:《诗经》中有四大类婚恋诗:恋爱诗、婚嫁诗、思妇诗、悲叹诗,可以发现《诗经》时代的三大婚恋观:崇尚爱情和婚姻基本一致、歌咏恋爱自由与感情专一、渴望琴瑟友之与白头偕老 提问 这些范围都太大了 回答 你需要按照一个方向来找,我这边只能是给你一个大概方向,你觉得哪感兴趣对哪里详细论述 提问 浅析《范进中举》中映射出的科举制度的两面性 我想从这些方面详细论述,可是我的导师说很多人写过了,让我重新找一个,我就找不到了 回答 的确这个方面很多人都想得到的。而且关于科举制度的两面性,我认为也太普遍了,建议从诗经,离骚等里面找论点。 更多46条 

如何选论文题目1、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应当在自己特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兴趣较大的题目,否则很难写出有特色的、满意的论文。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应选择本学科中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如果你对某一选题有哪些理论应当总结、修正、发展;哪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当解决,如何解决心中无数,免强写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泛泛而论,质量不高。(1)资料来源。主要考虑对拟选题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否初步掌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无可能取得,即没有现成资料又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题目就很难研究下去。(2)考虑时间、经费条件,选择难度和范围适中的题目。选题的难度过高、范围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太易、范围太小又会影响论文本身价值和考生自身潜力的发挥。3、初步确定选题后,应准备一个书面材料,以便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时将有关问题确定下来。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1)明确所选题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准备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2)对研究的题目,自己掌握了哪些资料,还缺少哪些资料,准备怎样解决?(3)对撰写所选题目论文的初步设想,列出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写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也就是论文的粗纲。(4)写作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详细的提纲、论文初稿、的时间安排和各阶段工作的大体步骤。

中国管理思想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

好的选题至少应该符合这三点,写作技巧如下:1、可行选题的可行性,一方面要求研究问题要具体、明确,另一方面要求研究问题大小合适、难度适中。例如“就业能力的研究”范围太宽,难度太大,限定理论视角(社会投资视角)、研究对象(残疾人)及其他方面(开发)之后,研究问题的范围就更加适中了,不会太过空泛,可操作性也变强了。2、创新选题的创新性,可以指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也可以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或者应用领域的创新。往小处说,自己的研究至少应该有一处是区别于以往研究的。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大学生 AND 就业能力 AND 结构模型",会看到这样的结果:原来已经有这么多已有研究,如果仔细阅读几篇,可能会发现这一块已经有相当多且深入的研究了,想有创新并不容易。3、有研究价值选题的价值,一方面指经过实际研究才能得出研究结果,另一方面指研究应具备理论或应用价值。理论或应用价值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什么叫做“经过实际研究才能得出研究结果”;“就业能力”的其中一个经典的定义,是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的,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论文选题的重要性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不仅影响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更关系着论文写作的成败。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合适的选题并不能指望脑瓜子灵光一现。选题可能纯粹出于兴趣,也可能是社会需要,可能来自日常生活,也可能来自课程学习、小组讨论,或者来自其他科研成果的启发。如果已经有一个大致方向,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可以启发思路的工具,来找到更多关联概念。比如,围绕着“就业”这个概念,可以联想到很多相关概念。

论文题目要求你能精短简练的表明你研究的方向和你所写论文的主题,要具有概括性。

如何选论文题目1、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应当在自己特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兴趣较大的题目,否则很难写出有特色的、满意的论文。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应选择本学科中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如果你对某一选题有哪些理论应当总结、修正、发展;哪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当解决,如何解决心中无数,免强写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泛泛而论,质量不高。(1)资料来源。主要考虑对拟选题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否初步掌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无可能取得,即没有现成资料又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题目就很难研究下去。(2)考虑时间、经费条件,选择难度和范围适中的题目。选题的难度过高、范围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太易、范围太小又会影响论文本身价值和考生自身潜力的发挥。3、初步确定选题后,应准备一个书面材料,以便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时将有关问题确定下来。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1)明确所选题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准备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2)对研究的题目,自己掌握了哪些资料,还缺少哪些资料,准备怎样解决?(3)对撰写所选题目论文的初步设想,列出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写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也就是论文的粗纲。(4)写作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详细的提纲、论文初稿、的时间安排和各阶段工作的大体步骤。

做好选题工作,才能快速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的选题注意事项如下:1、明确论文选题方向要明确论文选题方向,以自身兴趣、专长和学术价值为衡量依据,保证自己可以写、喜欢写,当然也需要体现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这样才能得到导师的认可。2、有专业理论基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指导老师首先会要求学生自由选题,但大学生的学术水平有限,只是涉及个人的专业理论基础,不能进行深入分析,课题的最终选择需要有吸引力,即使是硕士、博士也很难一次性就将论文拿下,论文检测后期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在进行选题时需要结合自身能力进行。3、要重视本科论文要求尽管本科论文难度小于研究生论文难度,但两者的论文要求基础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反映社会现实,能够引导社会进步。但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科研意识也不够,在撰写论文时忽略了对要求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最终选择了不切实际的课题,会导致自说自话的现象。论文选题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现实意义要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2、要注意选题理论价值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 用,而是要考虑有无普遍性的意义。3、难易适中,量力而行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积累,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考虑自己的资料来源,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难易适中,就要量力而行,题目大小要适度,一般来说是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千万别赶时髦,写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

不腥的的活害怕黄昏果然这只能归咎于中课间谈天个笑;为么·中记的一么被她锁在门中的这个

内容提要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 孟子异同儒家思想 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 一、孔子学说 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 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著作 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著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 1、《春秋》。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所谓“正名分”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夫妇、贵贱尊卑等各符其名各守其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就以春秋为最高标准。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宗法等级思想以及奴隶制宗法等级思想与封建制宗法等级思想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现在《春秋》一书里。 2、《论语》。关于《论语》的流派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论语系战国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据说是曾子、有子的门人编纂而成非孔子亲笔。康有为认为《论语》虽出自孔门弟子之手战国时儒分为八则难免“各尊所闻各明一义”就难免有战国儒者的一些观点掺杂其中。因此《论语》尚不足以尽孔学的全貌。 3、《易经》据《史记》载《易经》的一些卦象辞、爻象辞是孔子亲作。孔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这部书里。这里附带说一下《易》一般认定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但后来郭沫若提出新说认为《易》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姑存疑。 4、孔子删定的《仪礼》十七篇及其他礼学著作。孔子生前大声疾呼以“复礼”为己任。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正名分的思想在《春秋》中已有充分表述《春秋》不妨说就是一部礼学著作。《仪礼》十七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丧服礼》一篇孔子弟子卜子夏特为之作传其中亲亲尊尊长幼男女有别那一套规定得最具体清楚。此外阐明孔子礼学的还有汉时儒生所编的《礼记》一书。此书有些篇目如《中庸》、《礼运》记载孔子一些言论其价值不低于《论语》可以补《论语》之不足明《春秋》之未尽。 总之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孔子自己确实没有专著孔子多借整理古籍或史料寄托自己的思想。 二、孟子学说 一孟子的仁政 孟子“仁政学说”体系完整不是表现在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孟子至少谈到过它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基础。前者即井田制《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此其大略。具体细节还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如此“则仁人以为已归矣”百姓依之如水之就下。“不违农时”乃“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矣”。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这一点是学者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此仅稍作补充。孔子体会更多的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恢复“周礼”是他解决政治和现实问题的关键与终极目的历史证明他的努力只是一场闹剧。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在战国时更加剧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在争霸中保国这才是当时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诸子立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心愿。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不能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说也要求当权者“使民以时”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礼乐”追求的扩充是对孔子“苛政”、“德政”的发展。 孟子“仁政思想”内涵可谓无所不包有学者曾分三个方面作过总结经济方面有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坚持社会分工重视商业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天下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张礼治德教。这一总结基本上将孟子的 “仁政思想”概括齐全此外孟子强调战争中对被攻占国也要实行“仁政”。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虽然很多涉及面也非常之广这并不表示其学说高深莫测相反孟子认为任何执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实行他所说的“仁政”。梁惠王初见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国孟子对之以“仁义”后进之以“王道”即“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滕文公下》载万章担心宋以小国行王政而“齐、楚恶而伐之”孟子则对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相同之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孔子的“德政”提升而来的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在战争动荡时期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当然这一“学说”也没有最终实现。然则何以儒学“仁政思想”又经久不衰“仁政学说”的道德含义正是孔孟之学经千年而不灭的原因之一。在一统太平时期实行“仁政”能出现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结果而乱世则是暴君带来的恶果皇帝的好坏即谁勤于政事替天下苍生着想布惠天下行仁政。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人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人治的好坏直接表现便是道德的评判标准孟子的仁学便只是对执政者如何要求其具体施政内容也多为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没有具体的规范与教条仁义礼智虽强调个人的修身却正好是对个品德的修养而不是对法律、法治的把握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便产生了人治方面的弊端对官员的执政公平与公正依法与道德的差别则偏向道德的要求《云梦秦简》《语书》中曾一再强调“依法”说明在我国专制早期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2、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中国思想意识中都这样认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谓 ‘孔孟之道’ ” 这里我要说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竟管后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宋代就有学者对孟子提出质疑但因为声音小又缺乏论据很快就被人们的传统思维所淹没。他们的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孟子没有提到尊周室”步调没有和孔子保持一致。这正是孔子与孟子思想分歧之处也是政治制度构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这里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张“君君臣臣”但在论证的时候却提出“复礼复古”。而在其中他却不得不面对又实在不敢反对“汤武革新”的正确性。而他又没有意识或者能力用神学的论证来推动他的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其中的写照。如果孟子----这个思维简单却又有些偏激但是颇为雄辩的人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没有孟子中国也会构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国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却是事实。尽管孟子直到宋以后才被列到与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却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释者。正是孟子持角诸法家合力孔子与世俗的思想的斗争失败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强调“君君”却忽视“臣臣”。所以当法家废除贵族继承制的时候孔子的继承者却没有激烈的反对。也正因为“君君”与“臣臣”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臣臣也就开始的一乱一治也就开始了后来我们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张拥护周王室却强调赞美文武王这是矛盾的也难怪后来的儒家继承者和几乎所有的民众得出错误的理解。 结论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存在谁对错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我在学习儒家学说时应正确对待吸收孔子与孟子二人好的方面全面的看待其学说。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阎 钢 简论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论文服务网论儒家思想的演变2009 [4]佚名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2007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先秦诸子百家、社会动荡,为了站住脚,必须找到靠山,他们就寻找历代君王想用自己的思想抚佐帝王治理国家,各国所用学术不同,并且大量学术并起,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要求

第一,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第二,要选择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论文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选择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第三,要选择能够填补空白的课题。第四,对通说中的不科学的观念进行纠正。

毕业论文是对高校毕业生的一种挑战,学术论文选题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关卡,选择正确合适的学士论文课题对于后期的论文撰写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写作学术论文怎么选题?高校毕业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选题。热门与冷门的选择热门与冷门课题的选择是每年高校毕业生都再考虑的问题,热门与冷门各自都有相对应的好处,热门课题容易搜集资料,日常生活接触较多,但是缺点是容易出现重复。冷门课题却刚刚相反,不容易出现重复,但是资料较难收集。大题与小题的选择大题撰写内容较多,但是难以写透,小题可以集中撰写,但是写作内容较少。以上是目前主要纠结的两类学术论文选题难点,建议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课题时,一定要结合现状,选择考虑自身的专业知识,资源收集的难易程度,选择课题,并且构思好论文写作思路,切忌选题一旦确定,没有特别原因是不予以更改的。

(1)选题必须在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之内(2)选题要符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围(3)对所研究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心得体会(4)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文题目要求你能精短简练的表明你研究的方向和你所写论文的主题,要具有概括性。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

内容提要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而在之后的数百年儒家学说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他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相同部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使得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孔子 孟子异同儒家思想 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之异同 一、孔子学说 一孔子学说是儒家学说的开创学说 我说“开创学说”是说孔子本人的学说并不包含我们现今所讲的儒家学说的全部甚至也不包含战国时代儒家学说的全部。 对原始儒学即孔子本人的学说现时代的人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奴隶说话有人认为孔子是为封建立言。有人说孔子贵“仁”有人说孔子重“礼”。有人把六经看做孔子的学说有人不以为然以为那不过是周的旧籍如此等等。两千多年前的事或全亡无征或其征不足或有征而解释不同。看来不仅孔门后学难以考订就是孔子学说的有些内容也难以考订。有些问题已经打了一二千年的官司恐怕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过困难虽然有我们还是要勉力来做这场官司的一方。因为关于孔子的学说剔去种种超时代的增饰毕竟还有线索可寻。 二孔子学说的著作 研究孔子根据什么无非是根据有关书籍记载和所处的时代。孔子十五志于学二十四岁葬母时就有门人帮忙但他的著述生涯却开始得较晚根据周卜官和史官积累的材料整理出六经时已近七十岁了修订《春秋》是在他死前的两年。有人说六经即孔门儒学。六经为古籍古事经孔子删定孔子当然是立意宣扬并有所寄托的有的可能是作为珍贵的掌故文献保存下来。周籍在平王东迁时丢失一大部分春秋时所剩无几。加之原来在王室掌管书籍的缙绅先生们这时多已离散各自找饭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删定六经为我们民族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古文籍实属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研究孔子主要根据四部书: 1、《春秋》。历来人们公认孔子修《春秋》的目的在于正名分、立名教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惧。所谓“正名分”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夫妇、贵贱尊卑等各符其名各守其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就以春秋为最高标准。古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宗法等级思想以及奴隶制宗法等级思想与封建制宗法等级思想的一致性都充分地表现在《春秋》一书里。 2、《论语》。关于《论语》的流派尚有争论但一般认为论语系战国时孔子的再传弟子据说是曾子、有子的门人编纂而成非孔子亲笔。康有为认为《论语》虽出自孔门弟子之手战国时儒分为八则难免“各尊所闻各明一义”就难免有战国儒者的一些观点掺杂其中。因此《论语》尚不足以尽孔学的全貌。 3、《易经》据《史记》载《易经》的一些卦象辞、爻象辞是孔子亲作。孔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易经》这部书里。这里附带说一下《易》一般认定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但后来郭沫若提出新说认为《易》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姑存疑。 4、孔子删定的《仪礼》十七篇及其他礼学著作。孔子生前大声疾呼以“复礼”为己任。孔子关于“礼”的思想、正名分的思想在《春秋》中已有充分表述《春秋》不妨说就是一部礼学著作。《仪礼》十七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丧服礼》一篇孔子弟子卜子夏特为之作传其中亲亲尊尊长幼男女有别那一套规定得最具体清楚。此外阐明孔子礼学的还有汉时儒生所编的《礼记》一书。此书有些篇目如《中庸》、《礼运》记载孔子一些言论其价值不低于《论语》可以补《论语》之不足明《春秋》之未尽。 总之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明白孔子自己确实没有专著孔子多借整理古籍或史料寄托自己的思想。 二、孟子学说 一孟子的仁政 孟子“仁政学说”体系完整不是表现在它的哲学理论基础孟子至少谈到过它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基础。前者即井田制《滕文公上》对此有详细记载滕文公使毕战问孟子关于“井田”之事孟子云“子之君将行仁政夫仁政必处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此其大略。具体细节还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如此“则仁人以为已归矣”百姓依之如水之就下。“不违农时”乃“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矣”。井田制的实行可以得民众可以招仁人从而可以实现仁政。 孟子仁政的政治基础也可说现实基础即民本思想这一点是学者们谈论的比较多的此仅稍作补充。孔子体会更多的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恢复“周礼”是他解决政治和现实问题的关键与终极目的历史证明他的努力只是一场闹剧。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在战国时更加剧烈如何在战争中取胜在争霸中保国这才是当时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也是诸子立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心愿。孟子憧憬西周的王政但不能仍停留在孔子的方法上必须对孔子所言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方法与途径加以改进。孔子有“苛政”之说也要求当权者“使民以时”也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礼乐”追求的扩充是对孔子“苛政”、“德政”的发展。 孟子“仁政思想”内涵可谓无所不包有学者曾分三个方面作过总结经济方面有制民之产、薄其税敛、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坚持社会分工重视商业其目的在于富民有王天下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要求以身行道、宽猛相济、与民同乐、选贤举能这是仁政的直接成果教育方面主张礼治德教。这一总结基本上将孟子的 “仁政思想”概括齐全此外孟子强调战争中对被攻占国也要实行“仁政”。孟子“仁政思想”内容虽然很多涉及面也非常之广这并不表示其学说高深莫测相反孟子认为任何执政者只要愿意都能实行他所说的“仁政”。梁惠王初见孟子即言何以利其国孟子对之以“仁义”后进之以“王道”即“仁政王政”行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滕文公下》载万章担心宋以小国行王政而“齐、楚恶而伐之”孟子则对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相同之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孔子的“德政”提升而来的在孟子看来实施“仁政”在战争动荡时期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当然这一“学说”也没有最终实现。然则何以儒学“仁政思想”又经久不衰“仁政学说”的道德含义正是孔孟之学经千年而不灭的原因之一。在一统太平时期实行“仁政”能出现治世治世在百姓的眼里即是好皇帝施行仁政的结果而乱世则是暴君带来的恶果皇帝的好坏即谁勤于政事替天下苍生着想布惠天下行仁政。在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人治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人治的好坏直接表现便是道德的评判标准孟子的仁学便只是对执政者如何要求其具体施政内容也多为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没有具体的规范与教条仁义礼智虽强调个人的修身却正好是对个品德的修养而不是对法律、法治的把握道德与政治的合二为一便产生了人治方面的弊端对官员的执政公平与公正依法与道德的差别则偏向道德的要求《云梦秦简》《语书》中曾一再强调“依法”说明在我国专制早期曾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好的开头但却没有被继承与发扬毕竟道德对人性来说更显眼也更容易让人理解。而这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后果虽然不全是孟子的功劳但其始作蛹却不容回避法制排除道德上的干扰而儒学又千方百计把道德作为其一个重要内容人治很容易以道德为治国的依据《春秋》决狱本身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对时代的一种静止理解所以汲黯对汉武帝有“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言论道德的评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掩饰性法律讲求唯一性和公平性道德却参与了人的感情与同情这也是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点。 “仁”与政结合便是“仁政”主体偏向于政治范畴与礼、义、智结合则是个人修养问题更多的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是个人自愿的行为而不具备强制性。德治与仁政在孔子和孟子看来都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如果能落在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当然有它的作用。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讲求“仁者爱人”。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之处 1、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2、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中国思想意识中都这样认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所谓 ‘孔孟之道’ ” 这里我要说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虚的是一致的实的方面不是。即虚的伦理说教是一致的实的制度构建却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即展示中国的历史命运巨大的转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竟管后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宋代就有学者对孟子提出质疑但因为声音小又缺乏论据很快就被人们的传统思维所淹没。他们的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孟子没有提到尊周室”步调没有和孔子保持一致。这正是孔子与孟子思想分歧之处也是政治制度构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这里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张“君君臣臣”但在论证的时候却提出“复礼复古”。而在其中他却不得不面对又实在不敢反对“汤武革新”的正确性。而他又没有意识或者能力用神学的论证来推动他的主张。“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其中的写照。如果孟子----这个思维简单却又有些偏激但是颇为雄辩的人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没有孟子中国也会构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国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却是事实。尽管孟子直到宋以后才被列到与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却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释者。正是孟子持角诸法家合力孔子与世俗的思想的斗争失败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强调“君君”却忽视“臣臣”。所以当法家废除贵族继承制的时候孔子的继承者却没有激烈的反对。也正因为“君君”与“臣臣”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臣臣也就开始的一乱一治也就开始了后来我们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孔子主张拥护周王室却强调赞美文武王这是矛盾的也难怪后来的儒家继承者和几乎所有的民众得出错误的理解。 结论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存在谁对错时势造英雄孔子和孟子的不同主要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使然对此作个总结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孔孟思想。 我在学习儒家学说时应正确对待吸收孔子与孟子二人好的方面全面的看待其学说。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合当今世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阎 钢 简论儒家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论文服务网论儒家思想的演变2009 [4]佚名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2007 [5]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他,就是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评判好坏不一的清廷官员——李鸿章。我并非为其正名,亦无意恣意诽谤,只是根据辩证唯物观点,站在尽量公正的立场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不可磨灭的影响,或好或坏。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从他步入仕途之始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100多年来“论犹未定”。有说其有误国、卖国之罪的,一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不灭,一味颂扬或者盲目贬斥都暂且放开一旁吧。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一愚之见。一、“壮年戎马”壮年李鸿章,是考取功名之后,投笔从戎的。那时的他,初出茅庐,被曾国藩赏识。他曾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1865年,署两江总督。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可以说他是戎马十年了。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不公平的。大家太”抬举”它了!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这就证明了太平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庭没什么差别。再则,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才出道的书面小生,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由此观之,李鸿章之于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观来讲,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走向末路,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使其末路的人而已。除此,别无其他。2、编练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李鸿章深切体会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他精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训练,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李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连战连胜,不仅保住了上海,而且钳制住了太平军的许多精锐之师,对清庭最终战胜太平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到了上海之后建立起来。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已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化从此开始了。 二、“中年封疆”封疆大吏李鸿章,当时已是权倾三朝。彼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 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尽管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在一年后全境收复新疆,但李鸿章在这件事上渲染的败笔,差使中国如丧失外蒙古一般丧失新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三、“晚年洋务”确实,李鸿章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在同外国的交往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因此,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求取中国的"富"和"强"。洋务运动后期,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领导和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办了实力强大的中国近代海军;派遣了留学生,培养人才。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他的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直至今天仍留烙印。这些都说明,李鸿章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的近代化。然则李鸿章主张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始终没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对于上层建筑他有着深深的信仰,彻底贯彻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所以就算对于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李鸿章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作为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动事物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他对历史的影响就是反向性的了。所以,最后,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于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忠诚上,失败于他永不会触犯的封建制度上。纵有对中国近代化诸多方面的推动,最后,洋务运动都不得不止步于无法触及制度的软肋上,也便是功亏一篑了。四、签订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的一生,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对外交涉,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法》、《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晚年李鸿章,已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他认为,“外须和戎 ,内须自强”,在与外国交涉中,他负责具体的谈判、具体的签字、具体办理了很多的条约。作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为了争取和局,在交涉时他又失却了坚守,多有妥协。1、《中法新法》由于李鸿章一向坚持争取和局的外交思想,并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就其和局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但他的这一思想客观上却存在很大的局限,并直接导致了中法战争中国的不败而败。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曾有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可见就历史的环境而言,对中国的自强是相当有利的。就中法战争失败,签订《中法新法》来说,李鸿章耽误了中国发展的前程。不敢说历史就此改变,但他对近代史的负影响从这里已经显现出来。2、《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故意挑起的侵略战,而清政府对于日本肆意的挑衅却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此时的李鸿章,仍旧是按照他一贯的主张争取和局,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不和?这是一个问题,它决定了中国会不会签条约,当然,他是要求和了,整个腐败的清王朝都是要求和了。从这一点来看,顺应时局顺应大流的李鸿章追随清王朝就注定败局。然而后人骂他卖国贼,我却不敢苟同了。要说啊,我们的李鸿章同志作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一心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打死也是不会卖国的。毕竟,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在谈判过程中,日方条件苛刻,他努力乞求降低条件,最后在日本的威逼与清廷的妥协下,李鸿章签下了历史上最刻毒的《马关条约》。悲乎,李鸿章!注定的历史棋子。小结纵横驰骋晚清政坛半个多世纪的李鸿章,被梁启超评价 “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他在仕途几十年间涉及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促进近代化的事迹显示了他创新的血液,执意中国苟且于侵略者手中是他阶级本质的表现,而封疆时期反对收复新疆的过激则是他不可逃脱的罪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李鸿章创新过,李鸿章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特征存在于中国历史过渡的特征。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综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正负都是有的,而这些,谁也不能称出个孰轻孰重。只是,功过焉能相抵,遭遇是是非非的老人,他不过是被历史玩弄于鼓掌间的棋子罢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