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01 22:46:0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如何看待当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你是如何看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焦点。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是继奥运会后,在我国召开的又一个盛会,如何看待世博会对我国的影响。试分析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房价已经成为当今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政府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后,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对此你有何看法。如何正常调整就业观及运用好当前的就业政策。如何看待党员先进性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如何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如何准确把握国际安全形势与地缘政治的新动向。 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哪些方式等。浅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增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探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党校应重视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加快中原崛起。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较多,而且每年时事政治和政策不同,主题关键词也不同,可以结合以上标题进行相应的改写。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因此,我认为我们学习军事课教程很有必要。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融入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所以,大学生需要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总体来看,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保持了总体缓和。和平与冲突、发展与动荡、缓和与紧张交织互动的基本态势,呈现出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多元化、军事变革信息化的强劲势头。世界经济中心加速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角逐的焦点。这些历史性变化和调整,给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形成新的挑战。既然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像太白笔下那样“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交的论文里的一段,供你可以。。。。题目就可以随便写写就好了呀。

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哪些方式等。浅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增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探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党校应重视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加快中原崛起。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较多,而且每年时事政治和政策不同,主题关键词也不同,可以结合以上标题进行相应的改写。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题目及答案解析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以及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加强思想认识,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新型阵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机遇和挑战;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于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领导村民致富的法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华西村的致富经验说明了正确认识形势和准确把握政策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他们关注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趋势,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关心国家、家庭和本人的发展前景,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也有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内在需求。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几对矛盾 内在需求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院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起到给学生解疑释惑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形式只能望而却步。 形势复杂与途径单一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五彩纷呈的现实世界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时事易变与师资不稳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二) 新时期新形势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热点、焦点多, 吸引性强,大大丰富了形势政策教育课的内容,内增了教与学的兴趣,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育效果将明显得到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 Internet)不断延伸,时空差异与距离不再无法逾越,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外,还可以在另外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学校”———因特网上自由掠取信息,遨游世界,拓宽形势视野;而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已非主体化,他们不再高高在上“灌输”思想,而是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授给教育客体———学生。但是网络信息的自由直接传播,有时难免“泥沙俱下”, 一些原始的、未处理的、抑或人为歪曲的、富有蛊惑性的、带有分化阴谋的信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画面会趁机占领人的思想,使访问对象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给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竞争观念、利益观念、法制观念等不断加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提高。但是, 在“多样化”的今天, 教育客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认知方式注重直观;二是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存,价值判断注重自我。学生从关注昨天的生活质量转为更加关注明天自身生存的质量。因而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对自身价值提升的渴望日益迫切。这些既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正确引导的迫切性,也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要创新的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工具和环境。在这个新的技术环境中, 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寻找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由于因特网的影响,学习本身的含义将会改变,学习不再是理解与知识的结合,而变为仅仅是获得信息。长此以往,学生们以信息取代知识,只是学习检索和照本宣科网上信息,不再学习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久而久之,知识贫乏,分析能力低,价值取向无以把握。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精”、“管用”的原则, 注重基础、把握重点、突出主旋律 “精”,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突出重点,从可讲的素材中提取出最适合当前形势发展,学生最想了解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作为要讲的内容;避免面面俱到,要把所选取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信念教育都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新形势更要求我们应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的思想观念教育,以及基本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教育。 “管用”就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受益,避免空洞乏味地理论说教。通过形势政策课,真正能吸引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形势,起到统一思想、引起共鸣、鼓舞精神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教学形式、方法要灵活、要创新 形势政策课应多开展一些新闻评述、形势分析讨论、信息论文交流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可辅以音像视听、参观等鲜活的形式配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打破课堂界限,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还可以尝试把形势政策课引入第二课堂、引入社团,让学生上讲台,教师做点评,使形势政策课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给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形势政策课的载体要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办好多媒体教学,尝试网络教育。在国际上,网上大学也纷纷宣告成立,并以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灵活性、费用低等一系列优势赢得学员的广泛欢迎。 (三)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样,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而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全面、客观的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

嘻嘻,交了,你问的不够早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哪些方式等。浅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增强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探议。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党校应重视和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加快中原崛起。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较多,而且每年时事政治和政策不同,主题关键词也不同,可以结合以上标题进行相应的改写。

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

既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具体看你所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来做出选择。

形势政策,是指政策是根据形势而定,论文有要足够论点论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文题目,我提供几个你供你参考:共享经济发展效益、保护环境资源势在必行、勠力实现互助共赢等等。

形势与政策2020论文题目及答案解析

浅论我国当前形势与政策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