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俄友好关系论文1500字国防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6 22:20:33

中俄友好关系论文1500字国防教育研究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创。。。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  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  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  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  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  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  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  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析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国外交是关键。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大国外交关系,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大国外交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中起到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在地区问题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降低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让中国在和平下不断发展  中国外交的将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力主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国际普遍好评,日益被认作是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积极成果。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关系基本面保持稳定,各领域互利合作续有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三、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际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全面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一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  五、积极贯彻“外交为民”的思想,大力开展人文外交。主要表现在:一是维护中国公民和同胞的权益与人身安全的意识更鲜明,行动的力度和范围加大,无论何时何地出了事故,从中央领导到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人员都十分关心,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

摘 要: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的德育具有紧密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以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国防教育;德育;2900字,要发表和我联系

中俄友好关系论文1500字国防教育

一、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从纵向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俄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的五个十年。头十年是“中苏同盟”,但双方并不平等;继而是十年“论战”,“争”得不可开交;接着是十年武装对峙,双方关系极度恶化;随后是十年谈判,直到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以后,中俄关系渐入佳境,从“睦邻友好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就任总统以来,中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中俄合作领域日益全面和深化 从广度(横向)上比较,自1991年以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总理不仅定期举行会晤,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两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车臣问题和台湾问题等方面相互支持,别斯兰事件就是一例。别斯兰事件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车臣政策仍持保留态度。而中国则表示坚定地支持俄罗斯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两国倡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不仅是中俄合作的丰硕成果,而且为双方合作扩大了范围和增添了新内容。 中俄两国的经贸和科技关系稳步发展,中俄除了最近官方接触频密外,民间交往也活跃起来,逐步改变着“上热下冷”、“政热经冷”的局面。三、中俄合作道路曲折,前景光明 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和深入,由于国家利益的差异,两国在经济合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协调的步伐和摩擦时有发生。首先,双方部分能源和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并不顺利。其次,双边贸易摩擦不断。最后,“安全困境”导致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仍存戒心。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友好基础扎实,全民上下共同努力,中俄合作依然前景光明。

这种关系是由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家的国防战略决定的,因此,要想建设这种睦邻友好关系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国家的国防战略。

中俄两国元首频繁会晤、及时沟通、深入交流,恰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的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与特殊性,有力彰显两国元首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与亲密个人友谊,再次证明中俄双方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力度与默契。每次中俄元首会晤,均对两国关系发展和下一步务实合作进行战略引领、顶层设计和亲自推动,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必然要求,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思路、挖掘潜力,有利于保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在高水平上运行,有利于中俄两国发展振兴和维护当今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俄友好关系论文1500字国防教育的启示

中俄两国元首频繁会晤、及时沟通、深入交流,恰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的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与特殊性,有力彰显两国元首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与亲密个人友谊,再次证明中俄双方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力度与默契。每次中俄元首会晤,均对两国关系发展和下一步务实合作进行战略引领、顶层设计和亲自推动,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必然要求,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思路、挖掘潜力,有利于保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在高水平上运行,有利于中俄两国发展振兴和维护当今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影响第一,加强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确保中俄间有一个平稳关系,共同对抗西方。第三,在经济上互相帮助,减少西方经济压制影响。第四,以此为基础建立多极化世界。启示第一,这世上,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第二,合作和交流永远比对抗破裂来的好,和平与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2007年3月22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重要演讲。今天上午的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座无虚席,来自中俄两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800多人在这里共聚一堂,出席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 上午10时许,论坛正式开幕。当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一起步入会场时,与会者全体起立,热烈鼓掌。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两国元首分别发表了重要演讲。 胡锦涛在演讲中指出,经济技术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两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础。经过我们双方共同努力,目前中俄已互为重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伙伴。这主要体现在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迅速,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企业合作意愿日益增强。 胡锦涛强调,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中俄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中俄都确立了各自国家未来5年经济发展的目标。中俄实现未来5年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将为两国互利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开辟更广的空间。两国企业家应该认清这个大趋势,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提升合作水平,实现互利双赢。胡锦涛建议双方加快提升贸易规模和质量,积极推动双向投资合作,深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合作,改善两国贸易投资环境。 胡锦涛表示,企业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主力军。中国政府一贯并将继续支持双方企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利合作。我衷心希望两国企业家们多结伙伴、多找商机、多搞合作,为进一步推动中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普京在演讲时说,今天的活动为“俄罗斯年”经贸活动拉开序幕。俄中两国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我们都面临着推进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任务。为此,我们应把双边关系提高到符合两国经济快速增长需要的水平。 普京表示,俄中两国经贸合作成效显著,投资合作发展很快,能源合作进展很好。双方还应该推进在高科技、农业、交通运输、金融、电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 普京表示相信,通过今天的论坛,双方企业之间的交往和互信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也希望两国经济工商界人士开辟更多新的合作领域。 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的重要演讲引起与会人士的强烈共鸣,他们用阵阵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美好前景的憧憬。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据组织者介绍,这次论坛旨在对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探讨,除主论坛外,还同时举办能源合作、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机电产品等4个专题分论坛。

中俄友好关系论文摘要字数

中俄两国元首频繁会晤、及时沟通、深入交流,恰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的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与特殊性,有力彰显两国元首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与亲密个人友谊,再次证明中俄双方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力度与默契。每次中俄元首会晤,均对两国关系发展和下一步务实合作进行战略引领、顶层设计和亲自推动,这是新形势下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必然要求,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思路、挖掘潜力,有利于保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始终在高水平上运行,有利于中俄两国发展振兴和维护当今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围绕中苏历史,中俄与美利坚的跨太平洋均势,以及近年来美利坚分而治之的屡屡得手,使得中俄加深唇亡齿寒的信念,这三点足够了,生存才是硬道理,所谓中俄血浓于水,纯属扯淡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创。。。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  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  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  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  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  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  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  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中俄友好关系论文题目

中俄两国目前的关系密切,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两国之间互相进行文化交流,如06年中国举行“俄罗斯年”,07年俄国举办了“中国年”活动。双方在军事上的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军事关系也在不断扩大,安全合作逐渐增多。 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2004年是中俄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一年。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和民间等各领域全面、稳定和深入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实惠,而且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起到积极作用。 两国之间深化战略合作基础。中俄两国继续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元首、总理及部门间的合作机制,重申尊重对方的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却努力。在台湾和车臣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2004年是中俄建交五十五周年,也是双方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中俄两国元首年内成功举行了三次会晤,批准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为中俄关系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2004年又是中俄青年友好互访的一年,增进了相互了解。双方举办了中俄边界与地区合作论坛,加强了两国地方之间的合作。 2005年,是中俄关系在高位发展的一年;高层会晤显著,启动了战略安全嗟商机制,双方批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发表了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与协作,举办了大规模空前的联合军事演习……一系列的进展一再地说明,中俄关系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物质基础的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两国在能源、投资和边贸等领域合作中均有重大突破。如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亿美元,同比增长7%,为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并超过600亿美元的目标打下基础。 而且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俄已成为我国主要供油国之一。2004年向我国供油约650万吨,2006年达1000万吨,2010年将达1500万吨。普京总统还明确承诺优先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将改组后的尤甘斯克公司的13%-20%的股份转让中方,切实履行铁路供油协议等。普京强调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当前,国际形势和俄罗斯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美国打着“民主、自由”旗号,在世界各地加紧演变和渗透,在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策动“颜色革命”,使独联体几近支离破碎,俄的战略空间再遭挤压。美国的“民主改造”进程仍在继续,最终目的是防止俄的再度崛起。在此情况下,俄对中国的战略倚重明显增强,两国在国际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在联合国问题上,中俄主张充分发挥安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主导作用,强调在联合国框架内实施反恐行动。 虽然中俄两国的关系逐渐加强,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中俄目前的亲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逼迫。美国及北约的步步逼近迫使中俄两国互相靠近,两国都需要对方在政治及军事和经济能源上的互相帮助。 古训告诉我们“一山难容二虎”,半个世纪前的苏联和美国就是个教训,一旦美国及北约的压力不存在是,中俄的这种关系马上就会破裂,甚至走向对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喜欢一个强大的邻国,有个强大的邻国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就会产生侵略。 历史上俄国侵略中国的事件比比皆是。虽然目前中国都一直强调发展经济,军队处在自卫状态,也就是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政策。但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看破了这点,所以一直打压中国。其实俄罗斯也一样有过韬光养晦政策,他们想把美国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然后自己有空间发展经济。 现在的国际局势对中俄不是很有利,已形成了北约、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对中国包围的一种大包围圈。所以目前中俄只能互相依靠,走得更近了一步。但是万一中美开战的话,俄罗斯就会想坐收渔翁之利,它最少要等到中国消耗怠尽时才会出手的。所以目前中俄既相互依靠,又都在想方设法把美国的焦点引到对方身上,为自己找一个有利的位置。 谁把自己摆在最有利的位置,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相互利益不同时,中俄关系也会走向破裂。

公元1725年1月,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病逝,叶卡捷琳娜一世继位。根据彼得一世生前的意,女皇决定以祝贺雍正帝登基并宣告自己即位的名义,派遣高级使团赴华谈判。使团共120人,由特命全权大使萨瓦率领,于1725年10月自彼得堡启程东行,并于第二年11月抵达北京。在北京,萨瓦觐见(jìnjian,朝见君主)了雍正皇帝,呈递了贺表;尔后,便与清政府代表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会谈。1727年6月,萨瓦率团到达距恰克10俄里的布尔河畔,与清政府代表继续谈判。同年8月31日,双方签订划界条约。条约以签约地点布尔河为名,称《布连斯奇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中俄两国中段边界的划定,为两国签订相互关系的全面性条约奠定了基础。双方代表根据在北京达成的原则性协议和已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拟成全面性条约的草案,在报请本国政府批准后,于1728年(雍正六年)6月25日在恰克正式签字,条约生效,称为《恰克条约》。该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涉及两国边界、贸易、宗教文化以及越界逃犯等各个方面;条约促进了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空前友好的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近30年之久。《恰克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正式允许俄国定期派遣传教士和留学生到北京,这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俄国汉学研究领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之前,居于北京的俄罗斯人已近百名,他们被编人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称为“俄罗斯百人队”。由于他们大多来自雅克萨,俄国史籍中又将其称为“阿尔巴津人”。这批俄罗斯人居住于北京城东北角胡家圈胡同镶黄旗驻地,清政府提供给他们住房、衣食,发给他们年俸,并帮助他们娶妻安家。由于定居北京的俄罗斯人多娶中国妇女为妻,受她们的影响,北京俄罗斯人的宗教观念日浙淡薄,按教规生活的人并不多。根据《恰克条约》第五条的规定,清政府还协助俄国在北京建立了一座东正教堂。这座教堂建于北京东江米巷(后改称东交民巷)俄罗斯馆内,命名为“奉献节教堂”。与称为“北馆”的“圣尼古拉教堂”相对应,奉献节教堂又称为“南馆”。条约第五条还规定,俄国定期向北京派遣传教士团和留学生,到京后居住于南馆,传教士团由清政府“供以膳食”,留学生由俄国“供其膳费”。第一批俄国留学生(共3人)是1727年到北京的。据统计,1860年之前,俄国派往北京的留学生共计41人。起初,俄国政府规定,派往北京的留学生,“自他们到达北京之日算起,学习期限为十二年,期满后即行返回俄国”。1840年以后,“因喇嘛学生等俱有父母在家思念情切”,便改期限为五年。此外,随传教士团来京的还有医士8名、画家3名、硕士1名。俄国传教士、留学生是俄国汉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经过在北京长期的刻苦学习,他们中有不少人精通满、汉、藏、蒙文,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伊拉里昂·罗索欣、阿列克谓}·列昂季耶夫、雅金夫·比丘林、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和帕拉季-卡法罗夫。伊拉里昂·罗索欣(公元1717—1761年),又译赫拉尼·罗索金,1729年被选做留学生随第二届传教士团到达北京,1740年随俄国信使绍库罗夫返回俄国。罗索欣在北京学习了11年,他本会蒙文,又进一步掌握了满文、汉文,在当时北京俄国留学生中学习最为出色。自1735年起,他在理藩院(清官署名,是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地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任翻译,并在内阁俄罗斯馆教俄语,编译过《俄罗斯翻译捷要全书》。罗索欣翻译和编译了近30部中国书籍,其中包括理琛的《异域录》及《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中国丝织厂资料》、《一七三○年京报摘抄》等。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公元1716~1786年),又译阿列克谢·列昂节夫。原为莫斯科神学院学生,曾随俄籍中国人学习满文。1743年随俄国信使绍库罗夫到北京,1755年随弗拉迪金商队返回俄国,在北京学习了12年。列昂季耶夫回国后,被分配到外务委员会担任翻译。他也翻译过不少中国书。1762年,他将罗索欣未译完的《八旗通志》补译完成,受到俄国政府的奖励。此后,又陆续译出《大清会典》、《名臣奏议》、《大学》、《中庸》、《圣贤格言》、《三字经·名贤集合刊本》等。列昂季耶夫翻译的著作约25部,许多是欧洲的第一个译本。他还发表过《中国臣子》、《中国君子》等文,宣传儒家学说中修身治国的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雅金夫·比丘林(公元1777~1853年),又译俾丘林。1808年出任第九届北京传教士团团长、修士大司祭,1821年返国。在北京留后的13年中,比丘林经常身着中国服饰,深入北京社会,观察了解民俗风情。他精通满、汉、蒙、藏文,在北京就译著有《北京志》、《准噶尔志》、《蒙古志》、《西藏志》、《中亚诸民族志》等。回国时,他带走了几吨重的中国书籍,其中包括《十三经》、《廿三史》、《大清一统志》及各种地。回国后,比丘林曾长期在外交部亚洲司任翻译,除译书外,他还把自己的汉学著作《西藏青海史》、《中华帝国详志》、《中国的国情与民风》、《中亚各族史料汇编》等陆续刊布。他是当时俄国汉学界的权威,被人们视为一代宗师。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公元1818~1900年),又译王西里、瓦习礼、王书生。原为喀山大学硕士,其硕士论文的题目是《论佛教哲学的原理》。1840年,瓦西里随第十二届传教士团到北京,1849年回国。在北京期间,他深人研究佛学,并将《大唐西域记》译成了俄文。瓦西里回国后先任喀山大学教授,后调任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从事汉、满文教学,担任东方学系主任达15年之久。1886年,瓦西里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他的著作主要有:《东方的宗教:孔教、佛教和道教》、《佛教教义及其历史和文献》、《回教在中国的传布》、《中国的发现》等。他将《满洲志》、《论语》等书译成俄文,还翻译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及唐人小说《李娃传》,并编纂了《满俄大辞典》。瓦西里被称为比丘林之后俄国最大的汉学权威。瓦西里时期,俄国的汉学中心已从北京俄罗斯馆转移到了彼得堡大学。帕拉季·卡法罗夫(公元1817~1878年),又泽巴拉第,原为彼得堡神学院学生,1840年作为第十二届传教士团成员来到北京,后曾出任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传教士团团长、修士大司祭,在北京居留30余年。其研究佛学的著作有《佛陀传》和《古代佛教史纲》。后来,他又致力于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完成的著作有《元朝秘史译注》、《长春真人西游记译注》、《圣武亲征录译注》和《乌苏里边区历史概要》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