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获奖作品展示墙

发布时间:2024-07-07 08:38:59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获奖作品展示墙

写作思路:先写自己的工作时间,再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态度,总结一下自己的成绩,最后叙述以下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关系。例文如下:作为一名教师,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务实求真,始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上课充满了激情、幽默、生动有趣,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总是提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力求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学法指导,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扩展资料:造句小窍门:1、富于感染力的句子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动词,当然,并没有要求每一句都是这样,需要变化。但是,多试试能够吸引人的句子。而且,没有必要等到要修改的时候再用,刚开始写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2、简明扼要这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句句,一段段的修改,把无关主题的统统都删掉。一个短句比一段冗长的废话更具说服力,大白话比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受欢迎。记得:简单就是力量。

一、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可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模式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忽略,甚至被压抑,较大的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思想政治课缺乏信息反馈与交流,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只能是培养了一批“知识”型人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丰富知识和较高创新思维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我们知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到的。网络环境有助于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突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室和课本的限制,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网络环境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方式,阅读、查找不同的资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二、网络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代青年非常喜欢网络。政治教师如能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政治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我们知道,在现有的教材、教参中,尽管有很多事例,但毕竟教材、教参是前几年编的,上面有些资料已过时,不够鲜活,且有些资料也无法编进去(因为书本篇幅是有限的)。而网上除了有许多最新的鲜活资料外,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资料。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社会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也是他们迫切想了解的。政治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时政性,它跟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紧密相联。学生都比较喜欢老师能够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他们所了解的实例来证明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能把好学生这一求取知识的脉搏,紧贴生活和时政来讲解,并积极和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受学生欢迎。 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那么,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如何获取教学教育资源和信息呢?在现代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就成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比较简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径。信息技术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1、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2、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3、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4、信息技术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5、有利于增强师生的角色互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教师以讲授为主,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配角或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的角色互动相对较少,以致难以实现教学相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的自主性、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便利。现代教育再也不是封闭式教育,当代中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尤感好奇。老师们如能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一些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知识点展开

写出政治课的好与坏!

一、参评成果的时间范围凡属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均可参加本次评选。 二、参评成果的类型学术专著(不含教材、辅导教材、工具书、论文集);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三、参评成果的要求 (一)学术专著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论文须在公开刊物或《思想教育探索》上发表;研究报告包括向校、市、省、中央有关部门提供的咨询报告、决策报告、调研报告等(须附有采用单位出具的证明)。 (二)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的第一著(作)者或独著者方能申报;每个人只能申报一项成果;凡已获得全国、教育部、省市优秀成果奖的成果,不再申报。 (三)数量要求:报送专著原件2份;论文、研究报告原件1份及复印件2份(A4纸),无专著申报的院校可增加申报1篇论文或研究报告。 四、名额分配 (一)国家重点本科院校、省属重点本科院校可申报专著不超过3本,论文及调研报告不超过4篇。 (二)一般本科院校可申报专著不超过2本,论文及调研报告不超过3篇。 (三)国家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可申报专著不超过1本,论文及调研报告不超过2篇。 (四)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可申报专著不超过1本,论文及调研报告不超过1篇。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获奖作品展示

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讲教授。获全国“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优胜奖,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五个一”活动“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一等奖,云南省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昆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院校德育先进工作者”。 另有多篇论文获奖。

您好,相关资料: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成长个案分析一路耕耘 几多收获第一阶段:遭遇“错误”, 我倍加珍惜1995年我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选择政治教育专业,并非本意。我酷爱体育而且成绩出众但由于身高的缘故不得不放弃!我的志愿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政治专业,却与这个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初一心想做老师,所以最后填了服从分配,就入了我最不想进的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我取得了本科学历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那是1999年,我被分配在我们县的重点高中——常山一中。说实话,一开始我真不明白该如何教书。虽然经过了4年的专业学习,但拿着课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还是感到心里没底、很不自信。可是年轻的我有的是对工作的热情!我刻苦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一直用心坚持着自己“错误”的选择。在前两年的教学中我体会着无限乐趣,苦中有甜。我与学生共同快乐地成长着,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0年《浅谈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2001年《发散思维能力与政治课堂教学》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1年6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获市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2001年11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获省优秀录象课评比二等奖。第二阶段:面对挫折,我不改初衷2001年由于办学的需要,常山一中初、高中实行分流。而我的编制在初中,自然就只得留在初中部,也就是现在的三衢中学。一直在高中任教的我一下子碰上许多问题。首先是教学思维难以调整。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与高中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初中时期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的时期。我一时适应不了,习惯地用对待高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对付初中学生。这使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跟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觉得他们真难教。其次是心态难以调整。我当时很失落:因为三衢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所以总觉得前途渺茫,没有什么值得我奋斗的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于是我停驻了前进的脚步,多次与机会失之交臂。就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师对我说:“你可以不要机会、不要荣誉,到最后你只是个普通教师,这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对不起学生,不能对不起自己,你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就是这一席话,让我在短暂的沉寂后重新振作起来。我知道自己不能对教学有任何松懈,因为每一堂课就是自己的机会,自己的舞台,为了学生磨练自己的舞台。”我开始力争做好这样几件事:“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与经典为友,倾听书本的声音,读出问题来,读出自己来;在反思中成长;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积极参加学校、县里组织的一些教学教研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换来了:2002年参与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初中社会课自主问答的环境创设研究》,2003年12月结题并获市三等奖;2002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小论文评比,骆旖同学《风雨历史人》获省三等奖;2003年10月指导学生参加全市小论文评比,金凤同学《一科都不能少》获市一等奖;2003学年第二学期所带班级参加县期末抽考单科位列全县第一;2003年《初二政治教学案例运用初探》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3年3月首届城区优质课评比获得三等奖;2004年《冷淡、冷漠、冷落》获县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关于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思考》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2月获得县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命题大赛一等奖;2004年5月获得县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三阶段:把握契机,我扬帆起航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始实施,我们县04年正式实施新课程,这又让我得到一个新的成长契机。初中政治新课程发生了大变身,具有知识点少、有层次地渗透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教学内容,教材知识逻辑弱、教学活动多等特点。一开始我也感觉很不适应,因为受原有教学大纲的羁绊,对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势,主要还是以知识为本,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虽然意识到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领不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在课堂设计上,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所要求的充分利用,即时生成资源。为了能使自己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我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注意角色的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我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方式变了,评价学生的标准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知识面广了,爱学、乐学了,也变聪明了,更可爱了,课堂更有生命力了。课堂成了师生平等对话,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乐园,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我努力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浓浓的人文关怀带进课堂,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面向全体学生,不让发言成为少数“好学生”的特权与专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平等性原则以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教学设计上:在课前设计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并有效利用即时生成资源。例如:在执教《赞扬与鼓励》这一教学内容时,提了如下问题:你给过别人赞扬吗?你给过别人的赞扬多吗?许多同学回答给过别人赞扬,但并不多。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别人给我的赞扬少,我给别人的也少。”我说:“这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有些人不喜欢去赞扬别人。”第三位学生颇为幽默地说:“物以稀为贵嘛。赞扬多了就会没意思了。”这时我不是急于去评判熟是熟非,而是让学生就这三种回答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了归纳分析。事实上,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的才是最美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令人难忘。学习方式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发展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与困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初中学生坦然而快乐地迎接青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粤教版教材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围绕“青春 ”这一主题创设三大板块:青春调色板、青春进行时、青春畅想曲,力图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体会青春的多姿与美丽,在整体基调上把握青春节拍。我首先导入 ——“超级模仿秀”,看看哪位同学最具模仿能力和表演天赋;接着引导学生走进“青春调色板”:请用一种颜色描绘出你心中的青春色彩,并说说理由;此后,再适时地让学生感受“青春进行时”:青春是五彩缤纷的,但这五彩缤纷中也夹杂着黑色的忧郁、灰色的烦恼、蓝色的困惑和迷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成长中的烦恼记录下来,并进行集体呈现,讨论解决再组织学生用诗词、漫画、歌曲等形式描绘青春,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奏响“青春畅想曲”。在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将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在生生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课堂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地方,课堂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最佳空间。由于对课堂教学的关注,我的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逐步提升。我经常审视自己,如何才能使自己早日成长。我想只有把握好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践的新课题,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我深知,要成为学者,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必须学习。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读书、上网,潜心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的动态信息、理论导向,博采众长,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和未来的需要。我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新理论,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变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以及《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书籍,并认真反思,撰写读书笔记,及时进行实践和感悟。在“学习——实践——科研——学习”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我欣喜地发现:学习,使自己不断地进步着;行动,使自己快乐地体验着;反思,能生长出智慧;收获,能让自己享受着充实的教育人生……一路耕耘,几多收获;辛勤的耕耘,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收获:2004年参与浙江省教学研究系统立项课题《农村中学法制教育之探究》的研究统计、分析工作,2005年6月已结题;2004年参与省立项课题《初中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之探究》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现正在撰写结题论文,将于2006年11月结题;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抽考单科位列全县第一;2005年所任班级中考成绩列全县第三;2005年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5年1月县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课件制作评比获得一等奖;2005年1月初中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2月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命题大赛青年组一等奖;2006年5月由县科协团县委联办的科技节“环境与资源”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2006年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获县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2006年 8月《让情感之花盛开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获市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2006年9月全国第二届爱国百分百寻宝大行动活动中获得优秀辅导奖;在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更新。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对现代教育观、学生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切体会到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教学7年,所取得的荣誉不多,但是自己的进步,自己的努力是很大的。“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为了让自己能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素质全面的优秀教师,我始终不懈地努力着。前面的路还长,但愿我能有足够的勇气自信而坚定地走下去!凭着一颗不泯的爱心,把自己精心酿制的师爱和师情化作涓涓暖流,陪伴孩子们一起快乐的成长……正如张华教授所说的:“新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大家分享;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每一个人的行动;……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为此,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久中宣部、教育部重新规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认真总结经验,切实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各课程组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并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认识和熟悉大学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发挥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可以重点加强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环节,使教师在熟悉教材、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凝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特点出发,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本课程真正建设成一门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可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比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突出和强调实践环节、改进和完善考试办法等,使学生彻底改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惯性思维,切实感受到“课堂不只是说教,学习不只为考试”,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并为以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建设,可以继承和发扬我校深厚的历史积淀。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建设。早在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和1986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之际,学校便成立了“德育教研室”,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法律基础》等课程,朱新均(后任国家教委党组成员、思政司司长等)、杨静云(后任北京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功毅(现任《中国教育报》副社长)、王民忠(现任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等都曾登台讲课。1994年,德育教研室整体并入新组建的文法学院,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内的思想品德课一并纳入北京市高教工委和高教局确定的“两课”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从此,这两门课的建设便同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005年5月,《思想道德修养》校级优秀课程立项建设,总计投入6万元,一年后获得称号。2006年9月,在重新规划课程体系、组建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全面开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良好效果被2006年10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二、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20多年的建设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正式开设一年多来,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完善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都由中宣部、教育部集中各方面的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学校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样编写的大纲、教材较高水平地体现了学科发展动态和教学基本要求,但未必能全面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性。于是,在新课开设之前,课程组通过认真研究新大纲、新教材,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具体规划了教学内容,既严格遵循了教学大纲,又生动创设了自己特色,使规范动作和弹性空间相结合。具体说来,在涵盖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设置10%-15%的弹性教学内容。比如,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迎奥运,树新风”活动,增设了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内容,使课程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二) 夯实课程基础,充实教学资料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是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教学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大量购置图书和音像资料,并亲自动手收集、编辑,我们已初步建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文件库、案例库、视频资料库、试题库。特别是在案例库的建设中,我们已经编辑、整理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建设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近200个、视频资料50多种。通过这一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程建设的基础更加牢靠,为提高教学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三) 改进电子教案,丰富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的有效举措。自开展课程建设以来,课程组成员认真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开发了电子教案1套,全部课堂均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此外,任课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旨趣,挖掘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比如,彭庆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师生互动,设计了“实话实说”专题,鼓励学生通过戏剧演出的方式来阐释爱国、诚信等内容。左鹏老师非常注重收集思想理论界的最新动态,把存在分歧的观点介绍给学生,让其自由选择并展开辩论。(四) 开展教学研究,编写辅导材料加强教学研究是开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新教材颁布不久,课程组就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决定有针对性地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研究本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中学相关课程之间关系。目前,课程组教师承担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北京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项目2项。此外,还承担有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重点基地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课程组在2004年自编《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的基础上,2007年又正式出版《大学生权益维护与犯罪预防案例精选》,参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辅导书《成功大学----大学生活难点、疑点问题解析》(待出版)。近三年来,课程组成员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论文10余篇。三、课程建设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总体教学质量,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培植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我们在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完善等方面有力推动了本课程的建设。(一) 整合课程体系,推行专题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尽量把最必要的东西提炼出来,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各章的互相裹挟,尽量做到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为此,我们把总计45学时的课堂教学划分为10个单元,推行专题式教学。每一专题所涉及的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必须了解和掌握、必不可少的内容。单独设立专题,有利于集中讲授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基础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也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二)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通过高水平引进和在职攻读学位、研修培训,本课程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适中、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8位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人,具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具有北京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2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支理论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我校同类课程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近三年来共有6人次被毕业生评为“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3个课堂获得教务处认定的“免检课堂”(三)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推进课程网站建设针对本课程政治性、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的特点,我们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认真探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以最终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课程网站建设,将教案、课件、案例、相关音像资料等一并上网,并把“职业生涯工作坊”、“成长论坛”的资料在网上即时公布,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各种难题。(四) 完善考试考核方法,把握学生思想实际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针对本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们在最近几轮的考试中,放弃了时下流行的闭卷考试、标准化考试,推行开卷考试、在论文或小报告的非标准化考试。同时,为改变“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在每一专题讲授之前或讲授之后,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一篇感想性的东西,不求观点正确,但求思想真实,这成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教学的有效环节。四、课程特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我们在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中,秉承学校“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第一, 把本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相衔接,构建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平台。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本课程教学要求的54学时中,我们留出9学时的实践环节,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一起,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的暑期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勤工助学,也可以是专题性的社会调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由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原则性的意见和要求。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由共青团干部、学生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实施,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出评定,给出成绩,并单独计入学生成绩单。第二, 注重案例教学。一方面,我们把收集、整理案例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目前已正式出版《大学生权益维护与犯罪预防案例精选》一书,并整理思想道德修养类案例10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案例库。另一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案例的作用,大部分专题是从案例导入,重要的观点也通过分析案例来引证或说明。学生也反映,案例教学使得课程教学更接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更通俗易懂。第三, 教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配合学校的总体安排,课程组努力将本课程的第一课堂与和日常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教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006年4月,课程组与学生处、文法学院联合在毕业生中进行“感悟大学”征文活动,收到各类文稿100多篇,访谈典型人物30余人,编辑了18万字的《感悟大学》书稿。此外,课程组成员还积极支持并指导文法学院学生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成长论坛”等活动,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发挥朋辈辅导潜力,引导学生积极成才。这些活动都已成为本课程建设的亮点,也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特色。

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文获奖作品名称

孙晓东老师以研究促进教学,勤奋钻研,笔耕不辍,发表了几十万字的科研论文和编著。孙晓东老师专业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孔子德育心理思想论析》、《培养学生政治学科能力琐议》、《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整体优化与策略》、《把握重点、突出难点、关注热点》等二十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孙晓东老师担任民盟一中支部主任,民盟一中支部在2001、2003年两次获省民盟先进基层组织称号。孙晓东老师工作认真,业绩显著,多年来屡次荣获各项表彰和嘉奖。1996年12月南通市教育局记三等功、1998年12月南通市政治学科基地专家组成员、1999年9月南通市政治学科带头人、1999年12月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9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2年5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2004年9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4年9月全国中小学德育课优秀教师。孙晓东老师论文 时 间 题 目 发表于何刊物或在何处获奖 电教手段在政治思想课中的运用 南通市政治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新形势下学生思想观念的误区及教育对策 南通市政治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加强德育渗透 提高德育实效 南通市政治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构建立体开放德育框架 江苏教育报 浅谈高三政治课教学 招生考试报(总第301期) 浅谈电教媒体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电化教育3(季刊) 公有制应有多种实现形式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江苏盟讯1 依法治国 任重道远 江苏盟讯6 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及对策 南通盟讯1 培养学生政治学科能力琐议 招生考试报(总第399期) 基础教育:呼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南通市第十届“青少年科技活动研究”学术论文一等奖 江苏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活动研究”学术论文评审一等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整体优化意识与策略 新教育周刊全文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课堂教学整体优化探索》一书 2000. 孔子德育心理思想论析 牡丹江大学学报4(季刊) 在综合活动课程中建构立体开放的德育框架 江苏省“研究性学习”论文评审一等奖(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把握重点,突出难点,关注热点 《新高考》第8期

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获奖作品展示墙

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国家级获奖作品作品名称作者学科分组项目奖项计算机的组成和关系沈雪琳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组微课二等奖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市级获奖作品组别作品类型名称姓名评审等级中学微课计算机的组成和关系沈雪琳一等中学微课短歌行朱喆三等中学微课对划线部分提问李艳三等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区级获奖作品组别作品类型名称姓名评审等级高中微课计算机的组成和关系沈雪琳一等高中微课短歌行朱喆二等高中微课对划线部分提问李艳二等高中课件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申小玉三等高中课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王欣娜三等高中课件How To Survive an Earthquake郑瑜三等

如何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做到这几点,我认为必须有着几方面的认识。

广西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是包括《善用用户反弹捕获软件需求》,然后就是《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还有就是微课《健康是什么?》微课《角色基本行走动画的分析》以及《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还有就是最后的一个《揭秘儿童感统训练》。在这次比赛中,学校是分别有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三等奖,这次信息化大赛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然后由其他地方性组织去承办的一个比赛。然后是有确定本科组获奖作品是有179项,高职高专组获奖作品是有137项。这比赛是第19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奖名单,以上就是软件作品包括的项目。以上内容参考:广西开放大学-我校7件作品在第十九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获奖作品展示墙

要提供宽松学习氛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障碍。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感氛围下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在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时敢说敢做。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研究,经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谁愿意说”“我很荣幸,我和某某同学想到一块了”等。要尊重、理解、信任、热爱每一名学生,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于朋友的关系,用尊重、相信、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使师生感情融洽。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敢于当着老师的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充分发表自己对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尽量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把优、中、学困的学生按“一二一”或“二二二”的比例进行异质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个人想法,一起质疑探究,同时及时反馈纠错,再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加以解决。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老师授课时的“错误”,用非常简单的理由指出老师的“错误”,进而发展到让学生即使在对自己的想法尚不确定时,也敢于说出来,再由同学们来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植树小组每人每天种8棵树,照这样计算,5人4天一共种多少棵树?”(用两种方法解答)所用方法是:第一种,先求出5人1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第二种,先求出每个人4天种多少棵,再求5人4天种多少棵。教师故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用两种方法解决,等教学完所用方法后,提问学生:学完这道题,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要创设各种创新机会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好奇、活泼的能动状态。例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连减,把两个减数合并为一个减数的简便运算),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全班同学手上都有100元,去商店买东西。商店的规则是:售货员每次同时卖两种物品,哪个同学先算出他用100元买两种物品后所剩的钱,那两种物品就卖给他。售货员出示物品的价格为:(1)16元和34元;(2)53元和27元;(3)29元和31元;(4)15元和75元;(5)28元和42元。学生在此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创新意识,使计算变得简便。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边思维、边创造,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合起来教。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几组大小、形状各异的图形:普通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两个,要求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比一比、量一量,然后分类,说说哪几类已经学过,哪几类没有学过。教师说明没有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再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最后,要求就这几类图形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画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之,我们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他们用创新的精神去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应用,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本学期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一年四班黄悦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 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 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 (二)一 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二 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三 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