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有关哲学的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标题

发布时间:2024-07-11 18:45:46

有关哲学的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标题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你学的是哲学导论么?如果是,可以写写你学习哲学的感受以及感兴趣的方向。1000字写不了什么的……

一楼的答案不错哦,保存到信箱里了,明天我也写这个,哈哈!

学术堂为你推荐了十五个好写的哲学论文题目,供参考:  1、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  2、儒家宪政民生主义  3、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  4、《论语》的历史世界  5、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  6、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7、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8、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9、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  10、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  11、子论人性的真与美  12、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  13、纲常、礼仪、称呼与秩序建构--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  14、论儒家的实践智慧  15、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

有关哲学的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

这种事情不能完全假手于人哦。你的论点很笼统啊。不过还是帮你查了一点资料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点评: 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且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自己总结连缀下会有点收获的。

上面的写好多哦,全面

看看这篇有没有用?原创奥!《道德经》的智慧:六十二 以道保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在讲此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章《论语》。在《述而》篇中有这么一篇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这个地方风气不正,那里的人不讲道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尽管,孔子孔子说过“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对于这些“不善者”,他老人家最终还是该救还得救。这与本章老子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的道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善人”怀着一颗慈爱的心,所以“不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才能得到善人的宽容和原谅,才能自保其身。当然,你得罪了本来就“不善”的人,那也只能自认倒霉了。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见,我们还是多为“善”的好!因为“善言”“美言”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善行”“美行”可以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又得提到战国时著名的将领吴起。吴起正是因为有了给士兵吸脓的善行,才赢得了父子二人都以命报答不是?不抛弃任何一个善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这便是“道”的重要。“故立天子,置三公”。插句话,在上古时期,是作为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出现的,到了周代,三公就成了中央司马、司徒和司空,也有的说叫做太傅、太师、太保,咱不去做这些考证了。后来在地方上,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乡里的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如宓子贱的抚琴而治,他来到单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慰问乡里的一些老者。即使历史再接着往下发展,社会再怎么变革,在民间乡里不都还保留着一个族长不是?上古时期的那些老家伙们可不得了,他们可以还皇帝和地方长官们平起平坐,可以像指责自己的儿孙一样指出皇帝或长官们的过失。尽管他们不做什么实事,但他们往朝堂上一坐,自身显现出来的那种修养和威严比什么教化都管用。好,赶紧再回到本章的讲解中来。老子说,有几个能直言其过的长者以校其政;有许多价值连城的拱璧以实其财;还有足以征伐的良驹战马以威其军。这些,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应该是足够了吧!可老子说,这些东西再多,再充足,都比不上一个东西——“道”。整天守着这些东西,都不如坐下来修养道德。大家是不是也要纳闷了?老子为什么把“道”看得那么重要?稍安勿躁,下面我们就听老子的解释。“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其实在本章第一句话老子就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道”就是“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善人”以“道”求就能有所得,有所“保”;“不善人”以“道”求能“免其罪,保其身”。所以说,“道”为“天下贵”。说到这里,应该可以说是本章的完结了。可如果我们能深入地探究一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根据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道”该怎么求?——清静无为,无求而求。如果我们以这种“保”的有求之心去求那种无求之境,这是不是脱离了“道”的本质?所以说,真正得“道”的“善人”是心中一无所求,清静无为的,你无所求,不“整事”,“不善”也会与你敬而远之;同样,“不善人”也不是说,你求菩萨保佑,求“道”保佑,他们就真的能救你,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真正反省自己的功过得失,不是同样也不会做那些不善之事了吗?实际上“道”的真谛在于清静淡泊,反躬自身。自心即菩提,不是吗?

有关哲学的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的

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是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各类期刊发表论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1、论文请用WORD等文本编辑软件打好后并附100-200字的内容摘要,3-8个关键词,标题、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必须翻译成英文; 2、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3、稿件内容力求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二)标题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文章标题及作者姓名单位均须翻译成英文。(三)作者简介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四)正文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五)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其格式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2005 国内西方哲学研究 学术创造和知识生产的周期与地球公转一圈的周期并不吻合。在2005年当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通常是在一、两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之前酝酿、创造、编辑、最后于这一年度公之于世的。而且,作为学术创造和理智生活层面上的西方哲学研究,通常并不制造能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因此,这一年来的研究状况很难像许多领域那样借助“大事盘点”、“焦点人物”来综述,也许更需要历史性和反思性的眼光,“瞻前顾后”,“品头论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文化事件的发生方面,管窥锥指,加以评说。2005年的国内西方哲学研究,无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张旗鼓的开展和“国学热”、“读经热”相比,还是与2004年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德里达逝世以及罗蒂的学术巡游引起的关注热度相比,都要相对沉寂一些,例如纪念萨特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和保罗·利科的辞世就没有唤起值得期待的热情。然而,这恰恰是常态。 这种常态反映出西方哲学研究正处在不尴不尬的暧昧境况当中。国内哲学研究通常被分为“马、中、西”三个主要领域,似乎我们可能拥有三条脉络的哲学传统,这固然丰富了我们的哲学生活,但三者之间对话的难度似乎在增大,关系也越来越微妙。而且,西方哲学在国内不像“马哲”、“中哲”那样拥有名正言顺的合法性,却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哲学的正统地位。这至少引发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中国学者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定位:是引介和批判,还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展开专业性的研究和教育?进而,这一研究应当在哲学的学科建制中居于何种地位?其二,让西方哲学说汉语,无疑将深层次地丰富和改变中国人的概念框架、思想方式和表达手段,对西方哲学的消化吸收,有助于本民族哲学创造力的提升,这时,西方哲学就不仅仅是异域之思,而能够成为本土哲学内在的思想资源;可是,如何调节各种思想资源,使其间的张力不至于过分紧张,并促进有效对话和文化重建,又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自2003年以来受到重视,本年度也在继续。 当然,西方哲学研究仍在各类学术建制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进展。2005年,外国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了近一倍,理论上达到20个。在有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00余篇,其中现代西方哲学类的论文超出西方哲学史类近一倍,在前者中最经常出现的名字是海德格尔、德里达、尼采、罗蒂、维特根斯坦等,而在后者中最经常出现的则是康德、黑格尔、柏拉图、笛卡尔,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哲学中最受关注的。各种著作和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有100多部,其中译著的比重很大。大量学术成果得到了各种学术基金的支持,围绕项目和课题展开。“现象学与伦理”、“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与逻辑讨论会”、“中西哲学交流中的翻译问题”、“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纪念德里达、纪念阿隆和萨特诞辰百年以及关于皮尔士和杜威的学术会议陆续召开。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分析哲学委员会,继现象学委员会和法国哲学委员会之后正式成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要比古典哲学研究活跃得多,这令人亦喜亦忧。 这一年,三部大型西方哲学史陆续问世(其中有些此前已开始出版,多数至今尚未出齐),包括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八卷本)、复旦大学哲学系编写的《西方哲学通史》(十卷本)以及冯俊主持翻译的《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此外,多种多样的西方思想家著作、文集、文选、研究文献的译本也令人目不暇接,出版市场相当繁荣。继《亚里士多德全集》、《柏拉图全集》、《维特根斯坦全集》之后,李秋零主持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也已出版了前四卷,两套《黑格尔全集》历经波折又开始重新酝酿出版,《杜威全集》和《尼采全集》也已开始谋划。 这又引发了第二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们正在不断地将大量西方哲学原典和研究文献转译为汉语,这自然功莫大焉;但不可否认,这又在事实上放大了本国学者在创造力和研究水平上的差距。如果说创造力或自主创新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那么研究水平却是有望逐步提高的。根据笔者的阅读,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虽然不乏佳作,但总体上似乎并没有比前几年有明显起色,对学术积累的贡献也有待提升。看来还是应当认真借鉴西方同行的研究成果,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始研究,避免大而化之的介绍和解说,力求清晰严谨的分析、论证及表达,并深入到西方学者的论证细节中去,因为若不把握细节,则难免流于皮相而亦步亦趋或妄自尊大,皆无法有效对话。虽然西方学者特别是英美学者技术化倾向也值得反思,但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提升技术含量。

有关哲学的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高中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上面的写好多哦,全面

当我还未曾接触哲学时,常常认为哲学是神秘的、抽象的,是一门虚无飘渺的学问。究竟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疑问道。当我们在不断深入地学习哲学时,才发现生活处处有哲学。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知识,哲学所提供的知识是关于如何获得知识的知识,关于如何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识,是推动人们对已有知识进行深入反思的知识。这是因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就是智慧之学,追求智慧的学问。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作为中学生,只有不断地思考和感悟,才能真正掌握哲学的知识,深刻理解什么是哲学,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当然,哲学并不只是对我们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追溯哲学的历史时态发展线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都汇集在哲学的思想里。在21世纪的这个信息时代里,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我们现时代的精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它牢牢地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它推动了时代的步伐,指导着社会的变革。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当我们呱呱落地起,无时无刻不在和世界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规律,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通。即使面对高寒缺氧,高山冻土等困难,国家仍不遗余力地完成对青藏铁路环保投入工作。国家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事实,国家对青藏铁路环保投入多达15亿元,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而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唯物辨证法的哲学让我们了解了,新时代要求我们具备一种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种创新行为总是与个人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人格等因素相联系,总要受到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更多地掌握知识,因为它是攀登高峰的阶梯,但对知识的深入了解需要科学的怀疑精神。试想,如果人类没有怀疑精神,那么社会进步从何谈起?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否定,后世科学发展将何以为继?试想,革命先辈如果只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今天正是所谓知识爆炸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光明的彼岸的。所以说,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从今天的学生中培养出来。对学习哲学的感悟当然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点,通过往后的学习,我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体会哲学知识,用哲学的思维来感悟生活,指导实践。

关于哲学的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

看看这篇有没有用?原创奥!《道德经》的智慧:六十二 以道保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在讲此章之前,先给大家讲一章《论语》。在《述而》篇中有这么一篇记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这个地方风气不正,那里的人不讲道理,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尽管,孔子孔子说过“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对于这些“不善者”,他老人家最终还是该救还得救。这与本章老子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的道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善人”怀着一颗慈爱的心,所以“不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才能得到善人的宽容和原谅,才能自保其身。当然,你得罪了本来就“不善”的人,那也只能自认倒霉了。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见,我们还是多为“善”的好!因为“善言”“美言”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善行”“美行”可以得到别人的爱戴和拥护。这里又得提到战国时著名的将领吴起。吴起正是因为有了给士兵吸脓的善行,才赢得了父子二人都以命报答不是?不抛弃任何一个善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这便是“道”的重要。“故立天子,置三公”。插句话,在上古时期,是作为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出现的,到了周代,三公就成了中央司马、司徒和司空,也有的说叫做太傅、太师、太保,咱不去做这些考证了。后来在地方上,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乡里的一些德高望重之人的。如宓子贱的抚琴而治,他来到单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慰问乡里的一些老者。即使历史再接着往下发展,社会再怎么变革,在民间乡里不都还保留着一个族长不是?上古时期的那些老家伙们可不得了,他们可以还皇帝和地方长官们平起平坐,可以像指责自己的儿孙一样指出皇帝或长官们的过失。尽管他们不做什么实事,但他们往朝堂上一坐,自身显现出来的那种修养和威严比什么教化都管用。好,赶紧再回到本章的讲解中来。老子说,有几个能直言其过的长者以校其政;有许多价值连城的拱璧以实其财;还有足以征伐的良驹战马以威其军。这些,对于一个君主来说应该是足够了吧!可老子说,这些东西再多,再充足,都比不上一个东西——“道”。整天守着这些东西,都不如坐下来修养道德。大家是不是也要纳闷了?老子为什么把“道”看得那么重要?稍安勿躁,下面我们就听老子的解释。“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其实在本章第一句话老子就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道”就是“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善人”以“道”求就能有所得,有所“保”;“不善人”以“道”求能“免其罪,保其身”。所以说,“道”为“天下贵”。说到这里,应该可以说是本章的完结了。可如果我们能深入地探究一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根据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道”该怎么求?——清静无为,无求而求。如果我们以这种“保”的有求之心去求那种无求之境,这是不是脱离了“道”的本质?所以说,真正得“道”的“善人”是心中一无所求,清静无为的,你无所求,不“整事”,“不善”也会与你敬而远之;同样,“不善人”也不是说,你求菩萨保佑,求“道”保佑,他们就真的能救你,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真正反省自己的功过得失,不是同样也不会做那些不善之事了吗?实际上“道”的真谛在于清静淡泊,反躬自身。自心即菩提,不是吗?

论社会哲学视野中德育的“工具性”价值一前言(一)社会哲学视野及德育内涵  “社会哲学”,显而易见,是一种关于社会的哲学,其主要思想就是唯物史观理论。社会哲学视野也就是指唯物史观视野,德育在社会哲学视野中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支撑,德育本身的存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都是以社会哲学底蕴为基础的。  德育在内涵方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而狭义上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本文中德育的核心或者说是基础性的内涵是狭义上的道德教育,但并不排除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必要联系。  (二)工具性≠工具论  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并不等于德育的工具论。德育的“工具性”是指德育在社会的存在与进步中作为一种方式和手段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工具性”是德育的基本属性,这就说明了它还含有其他属性,在谈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时并不是否认其他属性的存在。而德育的工具论是说德育就只有充当工具这一个角色,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德育的唯一价值,这是对德育“工具性”价值的片面理解。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在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中,只是运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是不能真正让人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的;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规范人,才能使人自觉地向善。“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本身道德素质的集合反映到社会中就会形成一种氛围,前者的实现离不开德育的影响与约束,因此,德育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行、加快社会发展、协调社会各方面稳定向前的一种手段,这就体现了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显然,德育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不管是从逻辑的视角还是从人们理想中德育的角色出发,都是成立的。排斥德育的“工具性”价值,一味追逐德育本身的文化属性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现实的。当然,如果德育只是一种工具取向的缺乏主体能动性的德育,那么就局限在了培养特定“规格”的人和教学程序化、机械化的漩涡中。但是,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并不是否定德育的人文气息,而是呼吁不要丢弃德育最初的本质问题,以免踏入舍本逐末的险境,提倡将德育的人文性与德育的“工具性”进行整合,协调两者使其平衡,而不是片面地肯定、追逐其中的一个或者片面地否定、舍弃另一个。  对德育价值的理解会影响到德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德育的基本属性价值,德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是德育能够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  二、对德育“工具性”价值的再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深入,人们关于德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其完全是一种“荒谬”的理论。如果说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具有片面性,那么质疑这种观点的人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是否就具有了正确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违背了哲学上的“对立论规律”。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德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事物的两面,彼此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一)对德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区分与整合  伦理学家弗兰可纳认为:“道德是一项社会的事业,而不可能是个人用来指导自己的一种发明和创造。”言之有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德育的价值,可以将德育的价值分为德育的内在价值和德育的外在价值。  德育的内在价值是指德育对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德性的完善,促进其德性修养境界的提高,进而构建理想人格。德育的内在价值更多地体现为德育的人文性价值,德育具有文化属性,并处于教育和人文的夹层阶段,德育的文化属性是德育实践能够发挥功能、实现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握住它的源头,才能彻底地认识教育的精髓和本质。”(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因此,德育的人文性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但也不应被看作是德育的唯一价值。  德育的外在价值是指德育对社会所发挥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生态价值等,德育的外在价值更多地体现为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如在德育的经济价值方面,德育可以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进行“德”的培养、维护或者促进良好经济关系的可持续运行。这对于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某些单位或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计后果地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尤为适用。在德育的政治价值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社会政治的延续上,对社会主义未来人才的培养,需要德育的正面引导,形成相应的政治立场,维护或者发展一定的政治关系。  不管是德育的内在价值还是外在价值,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手段、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类自身的德性修养。当然,德育的这两种价值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着的。  (二)从德育主体——“人”的角度看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道德是德育内涵之中的重要内容,道德的主体是人,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双方也是人,道德、德育等都是与人们相伴始终的存在方式,因此,从“人”这一主体出发来审视德育的价值是无可厚非的。  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当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奉行这样的道德,人们对道德规范可以作出不同的回应,人是德育实施的主体、德育发挥“工具性”价值的主体。德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否可以得到良好体现,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这就上升为意识形态,一种意识需要。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五种需要层次里,有一些是必须以社会共有的道德准则作为保证来实现的,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生理需要是指能够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最基本最应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虽然这种需要不直接使人产生某种善恶感或形成道德规范,但却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们产生道德意识的基础。安全需要是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