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小论文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3 19:32:10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小论文怎么写初中

宇宙的探索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真的。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留这个,我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的。你为什么却···真让人看不到希望!

关于宇宙的作文500字每天在我身体里,总有许多事发生,有时是星球爆炸了,有时是哪儿又多了个黑洞,有时是那儿又产生了新生命!没错,我就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以前,是一个渺小的星球,爆炸了。在那一片混沌间,产生了我。我无限膨胀,没有东西能阻挡我的吞噬,我也是初始的黑洞。如今,在我身体里每天都有许多事,就比如那如同可爱的小女孩一样的地球吧,不久前,地球上有一种狂暴的生物,叫恐龙,它们的破坏力太大了,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把地球糟蹋得面目全非,地球向我求助。我气坏了,直接一颗半径为3367千米的小行星飞过去,灭绝了恐龙这种生命,却造就了人类的崛起。可是,我最近又接到了地球的求助,我疑惑不解,人类这渺小的生物,我打打喷嚏,或吹一口气,都能轻易杀死这小生命,他们何以毁灭地球?但是,我低估了这些小生命的破坏力,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工业烟尘,把臭氧层毁坏,把河水弄浑,把森林伐光……我又是怒从心头起,想再灭绝人类。地球却向我求情了,她说:“人类已经知错了,他们开始保护我了,你能恢复我的原貌吗?”我说:“不是我不帮,人类得自食其果,我帮不了。”说完我又去另一个星系去解决纠纷了,同时,我让火星密切关注地球动态,一旦地球有什么伤害就得秘密报告我。火星一开始还不太情愿,可当我对它允诺当它对地球照顾的很好,我就赐予它生命时,它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所以它现在和地球是邻居关系。还有,人类们,你们一旦再毁坏地球,你们会自取灭亡的。

是谁兰化一中的?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我们党和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今天,载人航天精神又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荣耀神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的思想内涵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不辞辛劳、艰苦创业———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洒下几代航天工作者辛勤的汗水,留下几代航天工作者奋斗的足迹。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梦想,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克服了无数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 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科研人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航天员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冲击,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自主创新、求真务实———特别能攻关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靠的正是自主创新的勇气、智慧和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的基础上,始终坚持高起点发展,瞄准当今航天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自主创新,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进展。中国的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速度与效益,需要极高标准的工作质量。“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些看似极端的口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人严谨求实的作风。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突破,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包括了飞船、火箭、测控通信等七大系统,涉及力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自动控制、微电子等众多领域。投入研制、试验和协调配合的单位多达3000多个。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又一次空前迸发。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用齿轮咬合般的协作精神,汇聚成了助推神舟飞天的强大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先进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他们的事迹是一个时代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艰苦创业。 今天,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是金钱。而航天员们的成功,则从正面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意志,离开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单纯以金钱作为追求的目标,只会走入歧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反腐倡廉,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需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时更应该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登攀。 大力弘扬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钻研,严细慎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 对于即将执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中国来说,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大力弘扬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共创伟业。 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我们应当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勇于奉献、不怕牺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样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保证。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最大收获。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小论文怎么写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二号 北京时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总长约4米,最大直径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4米。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1~4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孤独地等待新“主人”的到来,但它却早早就为“主人”们准备好了一切家当。航天员太空训练的器材、各类服装鞋袜、睡袋、诊疗箱以及大量航天医学实验设备等都已布置妥当,内部环境也很舒适。此次航天员的太空停留时间比以往要长,他们要在“天宫一号”生活13天,以往在“神舟”飞船里最多是生活5天。而“天宫一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能提供60天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生活60天,3个人可以生活20天。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节奏比较接近地球。以前飞行天数短,任务安排得相对紧密,航天员的作息节奏和地面上不一样。但随着飞行时间延长,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节奏会越来越趋向于地面。否则航天员生活节奏、工作节律被打乱,会感觉到不舒服,地面的支持团队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节奏。在10天左右的组合体生活期间,航天员工作、生活和地面基本同步,吃饭也是早中晚一日三餐,8点钟之前吃饭、打扫卫生,然后天地通话、医学检查,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和地面协调好之后就开始干活。航天员按北京时间休息,晚上要锻炼身体,睡前把完成的计划和感受传回地面。为保证睡眠,有专门的设计确保航天员抗“昼夜交替”干扰,可以把窗帘拉上,睡觉灯光也是可调的。“天宫一号”的有效活动空间是15立方米,包括两个睡眠区,一个仪表显示区,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区,一个在轨锻炼区。为了保证航天员有充足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睡眠区设计了两个“房间”,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里也能睡上单间。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候,不能一起睡觉,总要留下一个人值班,因此两个“单间”足够保证同时有两个人休息。他们还有3个睡袋,每人都有自己的“被子”。此外,“天宫一号”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航天员和家人说悄悄话,旁人无法“偷听”。不过,航天员的餐厅并不是在“天宫一号”里,而是在“神舟九号”的轨道舱内。“神舟九号”在天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所以航天食品更加丰富。在“神舟七号”时,航天员已经可以吃到醋、辣椒之类的调味品了,而“神舟九号”“厨房”里可储藏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神舟九号”飞船里,还有一位神秘“乘客”,那就是海尔集团研发的航天冰箱,它不是用来存储食物的,而是要完成保存医学试剂的使命,为飞船返回后航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样本支持。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模 拟 下 雨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我自己写的采纳我

航天·生命的探索 我总是在想,宇宙,那里有我们不知道的神奇生命吗? 神秘的浩瀚的宇宙,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到底有多少神奇又诡异的生命?这个仿佛无穷无尽的宇宙,是多么让我拥有无限遐想!甚至,有了一个坚定不移的梦想!就是这个梦想,又激发出了我的好奇心,一心想要把宇宙的生命变得毫不神秘,而这些生命,又是多么美好,诡异,让人不得不认为——这些生命永远还是神秘。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能研究太空,完成人类飞天梦的航天科学家!我从小就羡慕鸟类,为什么它们能飞上天,而我就不能?从神五飞天以后,我就想,那个飞天工具是科学家造的吧,他们真厉害,我也要当航天科学家!谁也不知道,就从那时起,一个小女孩心中的不同凡常种子,已经开始长大! 太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地方,一个让人似乎永远猜不透的神秘地方,就埋在我的心底——那颗神奇的种子里,我有一种感觉,太空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好亲切!我似乎感觉到了太空那种令人向往的气息,多么美好!多么自在!无限的宇宙。 太空中有几个星球有水呀?神五的结构是啥呀?返回舱是干什么用的呀?蔬菜种子乘坐什么上天呀?神七的结构也和神五一样吗?太空种子果实为什么比普通种子果实大呀?难道是太空比陆地的气候能让蔬菜肥大?还是蔬菜种子喜欢失重的气候?太空中有生命吗?太空中有神奇的生物吗?这些问题都在我的脑袋里冒了出来,真是个“问题学生”。 太空中的星星不计其数,但只要有发现的欲望,只要有坚定的梦想,就能把这些星星数完!每一个星星都有自己的名字,全记住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自己地心中,也一定会有星星吧,闪光的星星!闪光的名字!只要记住自己星星的名字,你就会很闪亮,因为自己心中,藏着一颗从太空摘来的星星,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星星! 太空蕴藏的生命,月球新发现的水源,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在我眼里,这都是一个很伟大的发现!生命,原来真的很美好,真的很奇妙!找到了目标,就能领悟世界存在的奇妙!太空,天空,鸟儿依然在唱着歌,伴着熟悉的旋律。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可我的心灵,又一次被天空迷住了,我真想踩着鸟儿唱的歌,飞上天去,去发现更多关于天空的秘密! 地球,在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只蚂蚁罢了,可在我们眼里,地球是那么庞大,自己只是一只蚂蚁。地球不是宇宙,那么大的宇宙,一点点的地球,在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几乎看不清的细菌,却想探索比自己大几亿倍的宇宙,有志气,但又似乎不太可能。我偏不信,祖先已经探索了一些,我接着后面更神秘的星球继续探索有怎么不能?哪怕我探索不完,但是,我相信,我会去太空!并尽可能让其他人认为——太空并不是一个谜,它只是太神秘,太让人遐想罢了。所以,我努力获取太空知识,一定完成这个梦想! 那么,翻开这本奇妙的书籍,相信你会有很奇特的发现,去寻找太空的奥妙与非凡,我相信,只要努力,你心底梦想的种子也会发芽抽枝,结成花蕾,开出属于你自己的,最梦幻,最独特,最奇妙,最让自己欣慰的梦想之花!抓住自己的梦想,你依然很棒!因为,只要抓住了,你心底的种子就一定会发芽的! 航天,去探索那些诡异的星球,抓住了,那已经不再神秘的生命。

人类探索太空科技小论文怎么写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 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 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 参考资料:/question/html

“在人类社会中,被人类赋予非常特殊价值,但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是什么?” 同学们你望我,我看你。 老伯奥曼继续说道:“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文化,哪个时代,能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不是爱,也不是权力。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金子。不论在古埃及,古中国,还是在现代的任何一个国家,金子从来都是财富的象征。但是,你们知不知道,在金属世界里,金子既不是最硬的,也不是最耐用的,或者最轻的,更不是最稀有的。金子的用处对人类来说远远比不上许多其他的金属。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识:需要金子!这已几乎成为人类的自然属性。 “这是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埃及人,住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住在非洲的各种民族,他们并没有现代的通信工具和条件进行信息交流,但他们做的却是同一件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收集金子。为什么几千年前分散在各洲各地的人类,都患上崇金症呢?惟一的解释是,人类生来就知道金子的价值,是否人类的头脑里早被编进了崇尚金子的程序?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这种对金子的无来由的爱,就是Anunaki理论的基础。” 老伯奥曼的这一串提问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抓住了,大家几乎是屏住呼吸等着他往下讲。紧接着,老伯奥曼又慢慢抖开了这个研究人类进化史中的悬案。 所有研究人类及灵长目动物进化的人都知道,科学家到目前还不能完整地发现人类进化的全部历史痕迹。在现代人出现之前,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Cro-Magnon的动物,他们看上去同现代人已经很接近了,他们的颅骨结构、身体组织、种属以及他们的文化全都能证明,他们很可能就是人类的祖先。但是进化的链条却恰恰在这里中断了。从Cro-Magnon人到现代人之间有很长很长一段空白。科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发现过任何的证据。很多人试图去发现什么,如有人认为有一种叫“Big Foot”或“Yeti”的动物存在,但谁也没有找到任何真凭实据…… 不久前(注意,现在已经从生物进化进入到故事),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很古老的城市遗址。这个古老的文化叫非奥尼西亚文化,它的存在甚至还在古埃及文化之前。这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就是一块刻满非奥尼西亚文字的石板面。后来,语言专家终于破译了石板面上的古非奥尼西亚语:石板面上记载了一个令全人类目瞪口呆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Anunaki”(阿努拿科)人,那是一个来自外星的种族。“Anunaki”(阿努拿科)人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但他们的星球却正在走向死亡。就像如今地球人遇到的困难一样,大量的二氧化碳严重地破坏了大气层,全球的温室效应正威胁着Anunaki星球。聪明的“Anunaki”(阿努拿科)人发明了修补大气层的方法。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就是金子。科学事实证明熔化的金薄层能够修补大气层,就像补衣服裤子的洞那样。然而金子在Anunaki星球上却存量不多。为了整个星球的生存,他们派出了宇宙探险队,到别的星球去寻找金子。 根据非奥尼西亚的石板的文字披露,阿努拿科人与地球人很相似。但他们的平均寿命却是4000万年。他们的星球在太阳系的边缘,环绕着另一个恒星运转,每60万年,他们的星球就绕恒星一周。也就是说,一个阿努拿科年相当于60万个地球年。每60万年,阿努拿科星球就会有一次同地球最接近的机会。这样,阿努拿科人就可以顺利地到达地球。 第一次到达地球,阿努拿科人发现地球上有大量的他们极需要的金子,他们还发现了可怜的、还未开化的Cro-magnon人。于是,他们决定使用基因技术改变低层次的地球人的素质,让地球人成为他们永远的金矿发掘人。阿努拿科人把他们的基因植入Cro-magnon人的身上,并注入了有关金子价值的因素。让地球人世世代代为积累金子而努力。当下一个60万年到来时,也就是阿努拿科星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阿努拿科人就会从天而降,把地球上开采的所有金子带走。 非奥尼西亚石板上的故事解开了人类的两大谜团:一是为什么人类赋予金子这么高的价值;二是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中从Cro-magnon人到现代人之间的空白……

宇宙的探索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真的。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留这个,我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的。你为什么却···真让人看不到希望!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小论文题目怎么写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二号 北京时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总长约4米,最大直径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4米。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1~4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孤独地等待新“主人”的到来,但它却早早就为“主人”们准备好了一切家当。航天员太空训练的器材、各类服装鞋袜、睡袋、诊疗箱以及大量航天医学实验设备等都已布置妥当,内部环境也很舒适。此次航天员的太空停留时间比以往要长,他们要在“天宫一号”生活13天,以往在“神舟”飞船里最多是生活5天。而“天宫一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能提供60天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生活60天,3个人可以生活20天。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节奏比较接近地球。以前飞行天数短,任务安排得相对紧密,航天员的作息节奏和地面上不一样。但随着飞行时间延长,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节奏会越来越趋向于地面。否则航天员生活节奏、工作节律被打乱,会感觉到不舒服,地面的支持团队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节奏。在10天左右的组合体生活期间,航天员工作、生活和地面基本同步,吃饭也是早中晚一日三餐,8点钟之前吃饭、打扫卫生,然后天地通话、医学检查,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和地面协调好之后就开始干活。航天员按北京时间休息,晚上要锻炼身体,睡前把完成的计划和感受传回地面。为保证睡眠,有专门的设计确保航天员抗“昼夜交替”干扰,可以把窗帘拉上,睡觉灯光也是可调的。“天宫一号”的有效活动空间是15立方米,包括两个睡眠区,一个仪表显示区,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区,一个在轨锻炼区。为了保证航天员有充足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睡眠区设计了两个“房间”,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里也能睡上单间。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候,不能一起睡觉,总要留下一个人值班,因此两个“单间”足够保证同时有两个人休息。他们还有3个睡袋,每人都有自己的“被子”。此外,“天宫一号”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航天员和家人说悄悄话,旁人无法“偷听”。不过,航天员的餐厅并不是在“天宫一号”里,而是在“神舟九号”的轨道舱内。“神舟九号”在天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所以航天食品更加丰富。在“神舟七号”时,航天员已经可以吃到醋、辣椒之类的调味品了,而“神舟九号”“厨房”里可储藏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神舟九号”飞船里,还有一位神秘“乘客”,那就是海尔集团研发的航天冰箱,它不是用来存储食物的,而是要完成保存医学试剂的使命,为飞船返回后航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样本支持。

人类对时空认识的探讨 摘要:人类对时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方地圆,后来有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又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建立了在混沌分形理论基础上的时空观,近年又出现了在“光速改变”(VSL)理论基础上的新时空观,而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更让人感到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又难以定论的话题。 关键词:天方地圆 绝对时空 相对时空 混沌分形 光速改变 超弦理论 多维时空 物理学和现代高科技经过百年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物理学仍然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终生没有解决的统一理论至今没有解决,另外弦理论还需要完善,宇宙大爆炸学说对普朗克时间[宇宙诞生的(42个零)1秒前]和黑洞的无奈,还有一些重大物理实验和所观察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理论进行解读。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物理学所面对的也和百年前一样是层层迷雾,超越爱因斯坦理论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出现。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部不断发现、纠正、完善和挑战前人理论成果的科学。下面笔者从天方地圆的平直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以及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理论进行简介和探讨如下。 一、古老“天圆地方”的平直时空观 人类至产生以来,就可望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时空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就有盘古开天,清则上升为天。浊则下沉为地之说,他们认为天方地圆。因大神共工撞倒不周山撑天柱,所以天倾西北,地倾东南,则有日月星晨从东方升起,西方降落。人类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研究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了解宇宙,了解天气的变化,想知道风雨雪雷电是怎样产生的,一年四季如何变化,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天与地本来是个巨大的空间,激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想象和兴趣,可在封建社会,人们一直认为他们生活的在绝对平面上,地球是平的。有人称之这一时期宇宙定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国人称之为勾股定理),既a2+b2 = c2,“毕达哥斯拉定理不仅在数学上的美是合理的,同时通过近代对它的研究还产生了著名的费马定理。费马定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才被证明。 a2+b2 = c2不仅具有几何的美,更反映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美的认识。它是一种平面思维的时空观。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个重大的完美的定理。”(转至朱伟勇 朱海松《热抽象》P7) 近代由于航海发达等因素,人们看到远处出现的船不是简单的由小到大,而是好像从远处海平面以下钻出来一样,于是人们开始对海平面是否真的平,地球是否真是无限大的平面开始的怀疑,由于对地球形状的各种猜测,其中毕达哥达斯从球形是最完美的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思想。他认为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个“中央火”是人类永远看不见的。他认为天上发光体必然有十个,这十个天体到中央火之间的距离同音节之间有同样的比例关系,以保持星球的和谐,从而奏出天体的音乐。这使人想起了目前的超弦理论。(参考朱伟勇 朱海松《热抽象》P5)。 二、以“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 希腊人用几何方法来解释行星的运动,公元2世纪时出现的托勒密地心体系就是这些学说的代表。这个体系统治了十四个世纪之久,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出现,到了17世纪以惯性系为基础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出现。于是有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建立,也有了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念。牛顿认为绝对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逝,与任何外界无关。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任何外界无关的,它从不运动,并且永远不变。认为空间是立体的,OX、OY、OZ构成三维立体的空间,而且他把空间和时间分割开来,空间对时间没有明确定义,而是一个自然流动的均匀变化轴。经典时空认为同时的绝对性,时间间隔的绝对性,空间距离的绝对性,质量的不变性。所以时间、长度和质量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在经典力学中都与参考系(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以“光速不变”为理论基础上的相对论时空观 1905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文章中,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根据这一理论,“时间或空间因时因地而异,会发生膨胀或收缴”。后来这个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用来解释宇宙现象的引力理论,既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两条基本假设是:一是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二是光速不变原理,不管是有哪个惯性参考系中,测得真空中的光速都相同。 关于“同时的相对性原理”的说明要从“爱因斯坦的奶牛梦”说起,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做了一个很特别的梦,其梦境如下,在一个风景如画的牧场上有许多奶牛在带电的栅栏附近懒散的吃着草。当农夫给栅栏通上电时,农夫看到三头牛依次跳起来,而站在对面的爱因斯坦却看到三头牛一起跳起来。(参考《比光速还快》/P11¬¬¬¬---P8/乔奥马古悠(Jo?o Magueijo)著)那么在以上现象中,农夫和爱因斯坦谁错了?答案是谁都没错,这就是相对性原理。如图1所示,当在A位置的农夫合上电源开关起,电流以光速向奶牛的方向运动,当B牛受到电击跳起的景象回到农夫眼前所用总的时间为: 其中C为光速,同理农夫看到C位置的牛跳起距开关合上的时间为: ;农夫看到D位置的牛跳起距开关合上的时间为 。由于三头牛距农夫的距离不同,所以对农夫来说三头并不是同时跳起的。对于在农夫对面的观察者E来说,由于光和电传播的速度相同,因此,他看到的是三头牛同时跳起,对于同一类事件,由于观察者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其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宇宙中不会有绝对静止的场所,从而否定了牛顿的绝对坐标,他认为任何惯性系(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系统)都与静止场所(坐标)没有区别。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相对性原理”。而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原理”,既使观测者或光源在移动,光对于观测者总是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行进。 相对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认为时间并不是绝对的,高速运动(接近光速)的物体,时间流速变慢,用公式 表示。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若飞船以接近光速向前飞行,在飞船中有一束光由A射向B,根据相对性原理,在飞行过程中,飞船上的人观测到的光运动的时间为: ,既相对于飞船上的观测者光走的是直线;而在飞船外看到飞船运动的观测者来说,这条光线是由A射向D,光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显然由于SAD?SAB=SCD,则有t2?t1,也就是说对于飞船外的观测者来说,相对于飞船内的观测者,光线运动的时间变长了。 相对论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认为高速运动物体(接近光速),空间(长度)将发生收缩。用公式 表示。其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在A处的观测者首先看到飞船的船头C,而此时的船尾在E处,当观测者的目光看到船尾时,船尾已经运动到了D点,而此时船头运动到了C点,这样对观测者来说,他看到的飞船长度只是SCD长度,而不是飞船的原来SCE的长度,飞船在运动方向上被压缩了。 狭义相对论的一个令惊奇的预言就是宇宙间任何物体运动都有一个速度上限,这个上限就是光速。也就是说无论用多么先进和技术对物体怎样加速,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物体被加速时,其质量增大,所以物体越接近光速,加速就越困难,根据公式 可知,要想使物体达到光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仅通过光子在运动时有质量,在静止时没有质量就可见一斑。质量和能量是一会事,用公式 ,既用很小的质量转化为非常大的能量,这也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关于同时的相对性、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空间收缩和运动的质量变大这四个观点已经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而爱因斯坦在把狭义相对论加以发展,将引力也纳入考虑之中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引入的四个原理让我们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其广义相对性原理如下:一是等效原理既在加速运动的场所观测出现的惯性力在本质上与引力没有区别,如在下落的箱子中,引力被惯性力完全抵消,引力滑失,这就是等效原理。二是引力使光线弯曲,因为光在运动时有质量,所以也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因此光线在地球或太阳附近发生了弯曲,这可以通过日全食时对隐藏在太阳后面星体的观测得到证明。黑洞也是光线弯曲或受到引力作用的一个证明。三是引力使空间发生弯曲,质量大的天体使光线弯曲,光在空间弯曲的部分也是直线行进,其结果就是在大质量的天体附近空间发生了弯曲,或者说整个宇宙是一个卷曲的空间。四是引力使时间流动变慢,引力越强,时间流动的越慢,在引力特别强的黑洞附近的天体,离它越近,时间流动越慢。如果行进到黑洞视界,时间甚到会停止。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的是,在引力强的地点,时间流动不是相对变慢,而是必然变慢,这一点在全球定位系统的运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且科学家们如果不去修正由于引力变化引起的时钟效益,卫星系统定位就不会在准确了。 四、以“混沌分形”为理论基础上的新时空观 自然界中大部分不是有序的,平衡的,而是处于无序的、非平衡的和随机的状态之中,它存在着无数的无序状态。在非线性世界里随机性和复杂性是其主要特征。但在表现之下还存在着某种自然规律。混沌分形理论以新的手段来处理这些难题,透过扑朔迷离的无序混乱现象和不规则形态,提示隐匿在复杂系统内部的规律,以及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大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黑洞的命名者)说过,将来一个人如果不能熟悉混沌与分形,他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分形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曼德勃罗(B?B?Mandel brot)1975年第一次提出“分形Fractal” 作为一个集合提出来的。分形理论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涉及到几乎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形从字面上来说,分形是极其零碎而复杂的,但又有自相似和自仿性,它们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变幻莫测的云彩、雄浑壮阔的地貌、弯转曲折的海岸线、生物神经网络、不断分叉的树枝、江河及支流的走向网络等等。面对这些事物与现象,传统科学显得束手无策,而分形理论却大显身手,成为研究这些复杂事物的有力武器。所谓分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棵树,如折其一主干、分枝、小杈,你会发现它们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小树杈很像大树的模型,大树又像小树的放大;又如江河的三角洲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地图上、飞机上、地面上看到从大到江河、小到小溪及细流,其分支形态与三角地带的几何形状成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如人体从大到动脉、静脉、小到毛细血管、其走向和分支形态都有同样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大自然让我们见到的分形理论。我国的一句名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治理好一个家庭,就能治理国家,也能平天下,这是分形理论在社会学上的体现;而“一叶知秋、一芽知春”也是分形理论的早期应用。就连《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分形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应用。综上所述,分形理论是我们对时空观的一次重新的认识。 关于混沌的探索早在二十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三体问题中就提出来了,我们知道运用牛顿力学很容易计算出二体运动的轨道,而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之间共同的运动规律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释,这就是所谓三体问题,也是混沌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开始。因为在这个问题中包含许多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的、原始的、直觉的、创新的东西在里面。这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理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从新认识自然和时空的理论混沌学出现了。“蝴蠂效应”作为研究混沌问题的著名例子,已经成为许多了解混沌学的一个窗口。“蝴蠂效应”是说明在已经建立的轨道上,在微小的干扰下,运动轨道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描述混沌的复杂性系统的极端敏感性,洛沦兹打了个比喻,在南半球某地一只蝴蝶的偶然扇动翅膀所引起的小气流,几个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的一场龙卷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列主义”就是引起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蝴蠂效应”。而一棵马蹄钉跌倒一个王子,一个王子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失掉了一个王国,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历史发展中的“蝴蠂效应”。混沌学研究的是无序中的有序,许多现象既使遵循严格的确定性的规律,但大体上仍然是无法预测的,混沌事件在不同的时间标度下表现的相似的变化模式,这与分形在空间标度下表现的相似性十分相似,混沌主要讨论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不稳、发散的过程,但系统在相空间总是收敛于一定的吸引子,这与分形的生成过程十分相似。混沌学与分形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进步,并向传统的数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混沌理论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序中的有序,难免让人想起中国的易经、外国的星象术和一些宗教活动及预测等是否可以归纳为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所解决问题的一种混沌现象呢?而在扑朔迷离的宇宙学中,人们只想用现有普遍的规律解释所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而最新的研究在宇宙中有许多我们不可知和难以解释的现象,如2003年10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迈克?布朗(Mike Brown)等科学家发现的新天体能否算做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在海王星外为什会有大角度倾角轨道天体,在海王星外发现的大约1000多棵行星运动有什么样的规律,在宇宙学中还多少现象也许只能用混沌和分形理论去探索和解释。 五、建立在“光速改变”(VSL)新理论基础上的时空观 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物理学所面对的也和百年前一样是层层迷雾,超越爱因斯坦学说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出现。而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乔奥马古悠(Jo?o Magueijo)提出的VSL理论(varying speed of light “光速改变”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解读宇宙寘实本质的一个不凡的疯狂点子,因为他向爱因斯坦理论的核心发起了挑战。VSL理论是:光速在早期宇宙比现在快,这么假设的话,至少部分宇宙问题不需要暴胀理论就可以解释,事实上在运用光速改变理论解决宇宙之谜时,宇宙几乎在告诉我们,光在以前行进得较快,而最基本的物理学理论似乎必须构建在比相对论更宽的结构上。让人兴奋的是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利用稀土元素镨的硅酸晶体,制造出一个“超级光陷阱”。成功将光束“冻住”一秒钟,既然光束能被冻住,那不就是从实验否定了光速是不可改变的理论,证明光速是可以改变的。 按VSL理论里,光速不仅会随宇宙演化而变化,也会在不同空间发生变化,在接近行星与恒星时,这种效应几乎察觉不到,但是靠近黑洞时会有更剧烈的事清发生,研究方程表明,在视界时光速本身可能变为零。根据保守的VSL理论,如同狭义相对论里,光速应是个速限,只是可能会随地点不同而相异,你的速度永远必须比当地的C小,所以当速度极限降到零时,你将遇上终极红灯,你必须停在VSL黑洞的视界前。在悬崖边,你的自杀企图将初被阻止。VSL黑洞会封闭防止灾难。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时间,这些时钟在靠近黑洞时会滴答的不一样,然而生物过程本身便具有电磁本质,也就是说人们老化的速度事实上便是极佳的电子时钟。我们发现在接近黑洞时,我们会老化的更快,不是因为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延滞效应所造成,而是因为电磁作用的发生速度更快所致。因此当我们接近一个VSL黑洞时,心跳会加速,老化也会更快,或者倒过来说,当我们以自己生命的步调来测量,会看到自己朝向视界的运动变慢了。也就是说,就我们来看,接近视界要花上永恒的时间,然而若是C维持恒常,则可能只有一秒闪过而已。在VSL之下,视界更近,但是也是更难达到。VSL黑洞的视界就像是无穷远的目标,像太空无法触及的边缘,界限之后存在着奇妙的永恒。 VSL理论更惊人的理论意义在于当C可能在时间我空间里改变之后,又可能出现一个“快速道路”,建立在VSL场理论和宇宙弦的形式出现,沿着这些弦的方向光速可能会更高,在靠近弦之处的光速会变得更大,仿佛是一个超光速覆盖包含宇宙弦,这会创造一个走廊,具有一个极端高的速度极限延伸到宇宙,而这正是太空旅行所企求的一条快车道。但这甚至比快车道更好!沿VSL宇宙弦,时间仍然延滞效应,但是唯有当旅行者的速度相比于光速时(在这个理论里意味关C当地值),这种效应才会变得明显,既然沿着一个VSL宇宙弦时,C值可能会更高,所以可能在已经是很高的速度移动时,却仍然比C的当地值慢得多,因此时间延滞将可忽略。所以人类可以沿着快速道路超速移动,探索宇宙最遥远角落,但仍然比当地光速慢的多,他将能够避开“双子佯谬”的效应,在他返回时还是跟自己的孪生兄弟一般年纪。他不仅能够在有生之年拜访远方的星系,也可以在同代人有生之年返回家园。VSL理论将会改变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看法,也会改变我们对于外星生命接触的期望。 六、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 目前,有一新的理论认为,在亚原子的世界里,也就是在极度小的超微空间中的基本粒子不在是我现实中能够观察到的粒子,所谓基本粒子的存在只是一种微小振动的弦在微观世界的表现,这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弦乐器中的一根普通的弦,它能奏出多种美妙的音乐。而在超微观世界中,正是有许多我们用现代任何仪器都无法观察到的弦的振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微观基本粒子大家庭。超弦理论认为世界是多维的,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三维空间,或加上时间轴的四维时空中,而按其理论推导,应当还存在六维甚至是十维时空,让人不解的是,按照这种多维时空理论,通过数学的方法不难推导出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理论不再是天才的爱因斯坦的假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而是通过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在建立弦理论基础的多维时空理论下,把宇宙中的四种基本的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得到了统一,困惑物理学界多年的大统一理论在这个多维的超时空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超弦理论和多维时空理论虽然完美和令人着谜,由于需要巨大的人类近几个世纪都不可能获得的能量(1028电子伏,是我们现在加速器可获得最大能量的1015倍),因此,这种理论属人类似乎永远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理论。这一理论能否长期存在下去也许就只有上帝才知道。 说到多维时空,我们不得不从一维世界讲起,这里我们假如存在一个“直线国”,那里生活的人,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直线这样的一维时空里,他们只能生活在直线上,在他们的国度里根本没有平面这个概念,假如有一天,有一个直线国的人突然离开了直线,于是在他们的国度里就很难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这对直线这个一维空间的人是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一维世界。二维世界应当只是一个平面,假如有这样一个“平面国”,那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只有平面的概念,对他们我们完全可以画地为牢,只要你用笔画一个圈,他们就永远无法离开这个圈,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向上这个概念,假如有一个球经过他们的世界,那他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圆,最后,变成一个点后消失,至于球从那里来,最后消失到什地方,那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三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认为空间是绝对的,对于他们来说,四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这就象前面说过的牛顿绝对时空观,他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认为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均匀流淌和永恒不变的。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了空间,时间组成的四维时空,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那么,存不存在五维时空呢?从数学的角度,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超越了欧几里几何学,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概念,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被后人称之为黎曼几何学,为统一物理学所有定律做好了理论准备。二十世纪,多维理论又一次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有科学家重新提出了多维时空的理念,并进行了有效的计算,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美妙的质能方程,就是通过数学的早期弦理论推导出来的,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大自然之奇妙。 近来,弦理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界一个热门话题,物理学家们认为。宇宙中不但存在五维时空,还存在六维甚至是十维时空,在早期的宇宙中,处于一个绝对真空中的奇点,此时存在一个十维时空,但十维时空是不稳定的,于是产生了我们这个宇宙的创生,在宇宙创生时期,十维时空断裂为四维时空和六维时空,六维时空收缩为无限小的奇点,四维时空处于宇宙的大爆炸阶段,于是有了现在我们这个暴胀的宇宙,倡导十维时空学说的科学家们认为我们这个宇宙在爆炸中创生,将来会变成收缩中的宇宙,并再次收缩为一个奇点,然后在重复宇宙创生的一幕,这就是宇宙的未来。多维时空理论能够很好的把爱因斯坦终没能解决的大统一理论进行完美的解释,并统一了人类目前所认识的自然界的四种相互作用力。《时间简史》作者,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宇宙最终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对于宇宙就像是飘在空中的众多肥皂泡一样,每个肥皂泡都是一个宇宙,各个肥皂泡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这就是霍金近来提出的新的宇宙观,他认为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多维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如果有可能在两个宇宙之间打开一个洞,也就是所为的蛀洞,那么人类通过这个蛀洞就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旅行。 七、超越时空的外层空间的三类文明 在结束本文之前,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前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谢夫(Nikolai Kardashev)曾经以下面方式对人类未来文明进行分类。他认为:一类文明控制了整个行星上的能源的那种文明。这种文明能够控制气候,阻止地震,在地壳中采矿,以及在海洋中收割。这种文明已经完成了其在太阳系的探险。二类文明是控制太阳本身能量的文明,并不意味着被动地获取太阳能。这种文明可以开采太阳能。这种文明的能量需求如此之巨大,它直接消耗太阳能量来驱动机器。这种文明将开始局部恒星系统的殖民化。三类文明是控制整个星系能量的文明。就能源而言,它控制数十亿个星系统的能量。它可能掌握了爱因斯坦方程组,能够随意操纵时空。也许这种对未来文明的分类是错误的,但他确实就能量方面对物理定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我们人类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只走过了短短的几百年的历史,目前,还没有具备第一类文明的条件,人类在距走进第一类文明还有许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风险。如核危机,现在人类所储存的核武器已经足够毁灭几次地球上的现代文明,假如某个人类狂人发动核战争,那地球将在核冬天中走向荒漠,也许今天的火星就是明天地球的命运。现在伴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脆弱,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现代建筑的增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将越来越少,地球将成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使这看似强大的人类将变得空前脆弱,任何人类预想到的或预想不到的、自然的、人为的突发事件都可能使这个蓝色星球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甚至是毁灭。最后笔者衷心的祝愿人类能够珍惜环境、珍惜和平、珍惜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祝愿人类平安的走向高明文明和高度现代化。

“在人类社会中,被人类赋予非常特殊价值,但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是什么?” 同学们你望我,我看你。 老伯奥曼继续说道:“不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文化,哪个时代,能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不是爱,也不是权力。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金子。不论在古埃及,古中国,还是在现代的任何一个国家,金子从来都是财富的象征。但是,你们知不知道,在金属世界里,金子既不是最硬的,也不是最耐用的,或者最轻的,更不是最稀有的。金子的用处对人类来说远远比不上许多其他的金属。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识:需要金子!这已几乎成为人类的自然属性。 “这是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埃及人,住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住在非洲的各种民族,他们并没有现代的通信工具和条件进行信息交流,但他们做的却是同一件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收集金子。为什么几千年前分散在各洲各地的人类,都患上崇金症呢?惟一的解释是,人类生来就知道金子的价值,是否人类的头脑里早被编进了崇尚金子的程序?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这种对金子的无来由的爱,就是Anunaki理论的基础。” 老伯奥曼的这一串提问把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抓住了,大家几乎是屏住呼吸等着他往下讲。紧接着,老伯奥曼又慢慢抖开了这个研究人类进化史中的悬案。 所有研究人类及灵长目动物进化的人都知道,科学家到目前还不能完整地发现人类进化的全部历史痕迹。在现代人出现之前,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Cro-Magnon的动物,他们看上去同现代人已经很接近了,他们的颅骨结构、身体组织、种属以及他们的文化全都能证明,他们很可能就是人类的祖先。但是进化的链条却恰恰在这里中断了。从Cro-Magnon人到现代人之间有很长很长一段空白。科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发现过任何的证据。很多人试图去发现什么,如有人认为有一种叫“Big Foot”或“Yeti”的动物存在,但谁也没有找到任何真凭实据…… 不久前(注意,现在已经从生物进化进入到故事),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很古老的城市遗址。这个古老的文化叫非奥尼西亚文化,它的存在甚至还在古埃及文化之前。这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就是一块刻满非奥尼西亚文字的石板面。后来,语言专家终于破译了石板面上的古非奥尼西亚语:石板面上记载了一个令全人类目瞪口呆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Anunaki”(阿努拿科)人,那是一个来自外星的种族。“Anunaki”(阿努拿科)人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但他们的星球却正在走向死亡。就像如今地球人遇到的困难一样,大量的二氧化碳严重地破坏了大气层,全球的温室效应正威胁着Anunaki星球。聪明的“Anunaki”(阿努拿科)人发明了修补大气层的方法。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就是金子。科学事实证明熔化的金薄层能够修补大气层,就像补衣服裤子的洞那样。然而金子在Anunaki星球上却存量不多。为了整个星球的生存,他们派出了宇宙探险队,到别的星球去寻找金子。 根据非奥尼西亚的石板的文字披露,阿努拿科人与地球人很相似。但他们的平均寿命却是4000万年。他们的星球在太阳系的边缘,环绕着另一个恒星运转,每60万年,他们的星球就绕恒星一周。也就是说,一个阿努拿科年相当于60万个地球年。每60万年,阿努拿科星球就会有一次同地球最接近的机会。这样,阿努拿科人就可以顺利地到达地球。 第一次到达地球,阿努拿科人发现地球上有大量的他们极需要的金子,他们还发现了可怜的、还未开化的Cro-magnon人。于是,他们决定使用基因技术改变低层次的地球人的素质,让地球人成为他们永远的金矿发掘人。阿努拿科人把他们的基因植入Cro-magnon人的身上,并注入了有关金子价值的因素。让地球人世世代代为积累金子而努力。当下一个60万年到来时,也就是阿努拿科星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阿努拿科人就会从天而降,把地球上开采的所有金子带走。 非奥尼西亚石板上的故事解开了人类的两大谜团:一是为什么人类赋予金子这么高的价值;二是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中从Cro-magnon人到现代人之间的空白……

是谁兰化一中的?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科技小论文怎么写题目

建议去看看关于外太空的电影。这样你会有灵感的。

人类对时空认识的探讨 摘要:人类对时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方地圆,后来有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又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建立了在混沌分形理论基础上的时空观,近年又出现了在“光速改变”(VSL)理论基础上的新时空观,而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更让人感到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又难以定论的话题。 关键词:天方地圆 绝对时空 相对时空 混沌分形 光速改变 超弦理论 多维时空 物理学和现代高科技经过百年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物理学仍然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终生没有解决的统一理论至今没有解决,另外弦理论还需要完善,宇宙大爆炸学说对普朗克时间[宇宙诞生的(42个零)1秒前]和黑洞的无奈,还有一些重大物理实验和所观察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理论进行解读。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物理学所面对的也和百年前一样是层层迷雾,超越爱因斯坦理论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出现。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部不断发现、纠正、完善和挑战前人理论成果的科学。下面笔者从天方地圆的平直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以及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理论进行简介和探讨如下。 一、古老“天圆地方”的平直时空观 人类至产生以来,就可望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时空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就有盘古开天,清则上升为天。浊则下沉为地之说,他们认为天方地圆。因大神共工撞倒不周山撑天柱,所以天倾西北,地倾东南,则有日月星晨从东方升起,西方降落。人类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研究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了解宇宙,了解天气的变化,想知道风雨雪雷电是怎样产生的,一年四季如何变化,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天与地本来是个巨大的空间,激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想象和兴趣,可在封建社会,人们一直认为他们生活的在绝对平面上,地球是平的。有人称之这一时期宇宙定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国人称之为勾股定理),既a2+b2 = c2,“毕达哥斯拉定理不仅在数学上的美是合理的,同时通过近代对它的研究还产生了著名的费马定理。费马定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才被证明。 a2+b2 = c2不仅具有几何的美,更反映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美的认识。它是一种平面思维的时空观。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个重大的完美的定理。”(转至朱伟勇 朱海松《热抽象》P7) 近代由于航海发达等因素,人们看到远处出现的船不是简单的由小到大,而是好像从远处海平面以下钻出来一样,于是人们开始对海平面是否真的平,地球是否真是无限大的平面开始的怀疑,由于对地球形状的各种猜测,其中毕达哥达斯从球形是最完美的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思想。他认为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个“中央火”是人类永远看不见的。他认为天上发光体必然有十个,这十个天体到中央火之间的距离同音节之间有同样的比例关系,以保持星球的和谐,从而奏出天体的音乐。这使人想起了目前的超弦理论。(参考朱伟勇 朱海松《热抽象》P5)。 二、以“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 希腊人用几何方法来解释行星的运动,公元2世纪时出现的托勒密地心体系就是这些学说的代表。这个体系统治了十四个世纪之久,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出现,到了17世纪以惯性系为基础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出现。于是有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建立,也有了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念。牛顿认为绝对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逝,与任何外界无关。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任何外界无关的,它从不运动,并且永远不变。认为空间是立体的,OX、OY、OZ构成三维立体的空间,而且他把空间和时间分割开来,空间对时间没有明确定义,而是一个自然流动的均匀变化轴。经典时空认为同时的绝对性,时间间隔的绝对性,空间距离的绝对性,质量的不变性。所以时间、长度和质量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在经典力学中都与参考系(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以“光速不变”为理论基础上的相对论时空观 1905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文章中,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根据这一理论,“时间或空间因时因地而异,会发生膨胀或收缴”。后来这个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用来解释宇宙现象的引力理论,既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两条基本假设是:一是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二是光速不变原理,不管是有哪个惯性参考系中,测得真空中的光速都相同。 关于“同时的相对性原理”的说明要从“爱因斯坦的奶牛梦”说起,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做了一个很特别的梦,其梦境如下,在一个风景如画的牧场上有许多奶牛在带电的栅栏附近懒散的吃着草。当农夫给栅栏通上电时,农夫看到三头牛依次跳起来,而站在对面的爱因斯坦却看到三头牛一起跳起来。(参考《比光速还快》/P11¬¬¬¬---P8/乔奥马古悠(Jo?o Magueijo)著)那么在以上现象中,农夫和爱因斯坦谁错了?答案是谁都没错,这就是相对性原理。如图1所示,当在A位置的农夫合上电源开关起,电流以光速向奶牛的方向运动,当B牛受到电击跳起的景象回到农夫眼前所用总的时间为: 其中C为光速,同理农夫看到C位置的牛跳起距开关合上的时间为: ;农夫看到D位置的牛跳起距开关合上的时间为 。由于三头牛距农夫的距离不同,所以对农夫来说三头并不是同时跳起的。对于在农夫对面的观察者E来说,由于光和电传播的速度相同,因此,他看到的是三头牛同时跳起,对于同一类事件,由于观察者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其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宇宙中不会有绝对静止的场所,从而否定了牛顿的绝对坐标,他认为任何惯性系(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系统)都与静止场所(坐标)没有区别。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相对性原理”。而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原理”,既使观测者或光源在移动,光对于观测者总是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行进。 相对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认为时间并不是绝对的,高速运动(接近光速)的物体,时间流速变慢,用公式 表示。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若飞船以接近光速向前飞行,在飞船中有一束光由A射向B,根据相对性原理,在飞行过程中,飞船上的人观测到的光运动的时间为: ,既相对于飞船上的观测者光走的是直线;而在飞船外看到飞船运动的观测者来说,这条光线是由A射向D,光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显然由于SAD?SAB=SCD,则有t2?t1,也就是说对于飞船外的观测者来说,相对于飞船内的观测者,光线运动的时间变长了。 相对论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认为高速运动物体(接近光速),空间(长度)将发生收缩。用公式 表示。其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在A处的观测者首先看到飞船的船头C,而此时的船尾在E处,当观测者的目光看到船尾时,船尾已经运动到了D点,而此时船头运动到了C点,这样对观测者来说,他看到的飞船长度只是SCD长度,而不是飞船的原来SCE的长度,飞船在运动方向上被压缩了。 狭义相对论的一个令惊奇的预言就是宇宙间任何物体运动都有一个速度上限,这个上限就是光速。也就是说无论用多么先进和技术对物体怎样加速,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物体被加速时,其质量增大,所以物体越接近光速,加速就越困难,根据公式 可知,要想使物体达到光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仅通过光子在运动时有质量,在静止时没有质量就可见一斑。质量和能量是一会事,用公式 ,既用很小的质量转化为非常大的能量,这也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关于同时的相对性、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空间收缩和运动的质量变大这四个观点已经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而爱因斯坦在把狭义相对论加以发展,将引力也纳入考虑之中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引入的四个原理让我们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其广义相对性原理如下:一是等效原理既在加速运动的场所观测出现的惯性力在本质上与引力没有区别,如在下落的箱子中,引力被惯性力完全抵消,引力滑失,这就是等效原理。二是引力使光线弯曲,因为光在运动时有质量,所以也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因此光线在地球或太阳附近发生了弯曲,这可以通过日全食时对隐藏在太阳后面星体的观测得到证明。黑洞也是光线弯曲或受到引力作用的一个证明。三是引力使空间发生弯曲,质量大的天体使光线弯曲,光在空间弯曲的部分也是直线行进,其结果就是在大质量的天体附近空间发生了弯曲,或者说整个宇宙是一个卷曲的空间。四是引力使时间流动变慢,引力越强,时间流动的越慢,在引力特别强的黑洞附近的天体,离它越近,时间流动越慢。如果行进到黑洞视界,时间甚到会停止。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的是,在引力强的地点,时间流动不是相对变慢,而是必然变慢,这一点在全球定位系统的运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且科学家们如果不去修正由于引力变化引起的时钟效益,卫星系统定位就不会在准确了。 四、以“混沌分形”为理论基础上的新时空观 自然界中大部分不是有序的,平衡的,而是处于无序的、非平衡的和随机的状态之中,它存在着无数的无序状态。在非线性世界里随机性和复杂性是其主要特征。但在表现之下还存在着某种自然规律。混沌分形理论以新的手段来处理这些难题,透过扑朔迷离的无序混乱现象和不规则形态,提示隐匿在复杂系统内部的规律,以及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大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黑洞的命名者)说过,将来一个人如果不能熟悉混沌与分形,他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分形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曼德勃罗(B?B?Mandel brot)1975年第一次提出“分形Fractal” 作为一个集合提出来的。分形理论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涉及到几乎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形从字面上来说,分形是极其零碎而复杂的,但又有自相似和自仿性,它们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变幻莫测的云彩、雄浑壮阔的地貌、弯转曲折的海岸线、生物神经网络、不断分叉的树枝、江河及支流的走向网络等等。面对这些事物与现象,传统科学显得束手无策,而分形理论却大显身手,成为研究这些复杂事物的有力武器。所谓分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棵树,如折其一主干、分枝、小杈,你会发现它们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小树杈很像大树的模型,大树又像小树的放大;又如江河的三角洲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地图上、飞机上、地面上看到从大到江河、小到小溪及细流,其分支形态与三角地带的几何形状成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如人体从大到动脉、静脉、小到毛细血管、其走向和分支形态都有同样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大自然让我们见到的分形理论。我国的一句名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治理好一个家庭,就能治理国家,也能平天下,这是分形理论在社会学上的体现;而“一叶知秋、一芽知春”也是分形理论的早期应用。就连《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分形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应用。综上所述,分形理论是我们对时空观的一次重新的认识。 关于混沌的探索早在二十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三体问题中就提出来了,我们知道运用牛顿力学很容易计算出二体运动的轨道,而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之间共同的运动规律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释,这就是所谓三体问题,也是混沌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开始。因为在这个问题中包含许多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的、原始的、直觉的、创新的东西在里面。这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理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从新认识自然和时空的理论混沌学出现了。“蝴蠂效应”作为研究混沌问题的著名例子,已经成为许多了解混沌学的一个窗口。“蝴蠂效应”是说明在已经建立的轨道上,在微小的干扰下,运动轨道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描述混沌的复杂性系统的极端敏感性,洛沦兹打了个比喻,在南半球某地一只蝴蝶的偶然扇动翅膀所引起的小气流,几个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的一场龙卷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列主义”就是引起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蝴蠂效应”。而一棵马蹄钉跌倒一个王子,一个王子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失掉了一个王国,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历史发展中的“蝴蠂效应”。混沌学研究的是无序中的有序,许多现象既使遵循严格的确定性的规律,但大体上仍然是无法预测的,混沌事件在不同的时间标度下表现的相似的变化模式,这与分形在空间标度下表现的相似性十分相似,混沌主要讨论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不稳、发散的过程,但系统在相空间总是收敛于一定的吸引子,这与分形的生成过程十分相似。混沌学与分形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进步,并向传统的数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混沌理论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序中的有序,难免让人想起中国的易经、外国的星象术和一些宗教活动及预测等是否可以归纳为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所解决问题的一种混沌现象呢?而在扑朔迷离的宇宙学中,人们只想用现有普遍的规律解释所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而最新的研究在宇宙中有许多我们不可知和难以解释的现象,如2003年10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迈克?布朗(Mike Brown)等科学家发现的新天体能否算做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在海王星外为什会有大角度倾角轨道天体,在海王星外发现的大约1000多棵行星运动有什么样的规律,在宇宙学中还多少现象也许只能用混沌和分形理论去探索和解释。 五、建立在“光速改变”(VSL)新理论基础上的时空观 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物理学所面对的也和百年前一样是层层迷雾,超越爱因斯坦学说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出现。而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乔奥马古悠(Jo?o Magueijo)提出的VSL理论(varying speed of light “光速改变”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解读宇宙寘实本质的一个不凡的疯狂点子,因为他向爱因斯坦理论的核心发起了挑战。VSL理论是:光速在早期宇宙比现在快,这么假设的话,至少部分宇宙问题不需要暴胀理论就可以解释,事实上在运用光速改变理论解决宇宙之谜时,宇宙几乎在告诉我们,光在以前行进得较快,而最基本的物理学理论似乎必须构建在比相对论更宽的结构上。让人兴奋的是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利用稀土元素镨的硅酸晶体,制造出一个“超级光陷阱”。成功将光束“冻住”一秒钟,既然光束能被冻住,那不就是从实验否定了光速是不可改变的理论,证明光速是可以改变的。 按VSL理论里,光速不仅会随宇宙演化而变化,也会在不同空间发生变化,在接近行星与恒星时,这种效应几乎察觉不到,但是靠近黑洞时会有更剧烈的事清发生,研究方程表明,在视界时光速本身可能变为零。根据保守的VSL理论,如同狭义相对论里,光速应是个速限,只是可能会随地点不同而相异,你的速度永远必须比当地的C小,所以当速度极限降到零时,你将遇上终极红灯,你必须停在VSL黑洞的视界前。在悬崖边,你的自杀企图将初被阻止。VSL黑洞会封闭防止灾难。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时间,这些时钟在靠近黑洞时会滴答的不一样,然而生物过程本身便具有电磁本质,也就是说人们老化的速度事实上便是极佳的电子时钟。我们发现在接近黑洞时,我们会老化的更快,不是因为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延滞效应所造成,而是因为电磁作用的发生速度更快所致。因此当我们接近一个VSL黑洞时,心跳会加速,老化也会更快,或者倒过来说,当我们以自己生命的步调来测量,会看到自己朝向视界的运动变慢了。也就是说,就我们来看,接近视界要花上永恒的时间,然而若是C维持恒常,则可能只有一秒闪过而已。在VSL之下,视界更近,但是也是更难达到。VSL黑洞的视界就像是无穷远的目标,像太空无法触及的边缘,界限之后存在着奇妙的永恒。 VSL理论更惊人的理论意义在于当C可能在时间我空间里改变之后,又可能出现一个“快速道路”,建立在VSL场理论和宇宙弦的形式出现,沿着这些弦的方向光速可能会更高,在靠近弦之处的光速会变得更大,仿佛是一个超光速覆盖包含宇宙弦,这会创造一个走廊,具有一个极端高的速度极限延伸到宇宙,而这正是太空旅行所企求的一条快车道。但这甚至比快车道更好!沿VSL宇宙弦,时间仍然延滞效应,但是唯有当旅行者的速度相比于光速时(在这个理论里意味关C当地值),这种效应才会变得明显,既然沿着一个VSL宇宙弦时,C值可能会更高,所以可能在已经是很高的速度移动时,却仍然比C的当地值慢得多,因此时间延滞将可忽略。所以人类可以沿着快速道路超速移动,探索宇宙最遥远角落,但仍然比当地光速慢的多,他将能够避开“双子佯谬”的效应,在他返回时还是跟自己的孪生兄弟一般年纪。他不仅能够在有生之年拜访远方的星系,也可以在同代人有生之年返回家园。VSL理论将会改变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看法,也会改变我们对于外星生命接触的期望。 六、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 目前,有一新的理论认为,在亚原子的世界里,也就是在极度小的超微空间中的基本粒子不在是我现实中能够观察到的粒子,所谓基本粒子的存在只是一种微小振动的弦在微观世界的表现,这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弦乐器中的一根普通的弦,它能奏出多种美妙的音乐。而在超微观世界中,正是有许多我们用现代任何仪器都无法观察到的弦的振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微观基本粒子大家庭。超弦理论认为世界是多维的,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三维空间,或加上时间轴的四维时空中,而按其理论推导,应当还存在六维甚至是十维时空,让人不解的是,按照这种多维时空理论,通过数学的方法不难推导出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理论不再是天才的爱因斯坦的假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而是通过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在建立弦理论基础的多维时空理论下,把宇宙中的四种基本的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得到了统一,困惑物理学界多年的大统一理论在这个多维的超时空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超弦理论和多维时空理论虽然完美和令人着谜,由于需要巨大的人类近几个世纪都不可能获得的能量(1028电子伏,是我们现在加速器可获得最大能量的1015倍),因此,这种理论属人类似乎永远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理论。这一理论能否长期存在下去也许就只有上帝才知道。 说到多维时空,我们不得不从一维世界讲起,这里我们假如存在一个“直线国”,那里生活的人,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直线这样的一维时空里,他们只能生活在直线上,在他们的国度里根本没有平面这个概念,假如有一天,有一个直线国的人突然离开了直线,于是在他们的国度里就很难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这对直线这个一维空间的人是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一维世界。二维世界应当只是一个平面,假如有这样一个“平面国”,那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只有平面的概念,对他们我们完全可以画地为牢,只要你用笔画一个圈,他们就永远无法离开这个圈,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向上这个概念,假如有一个球经过他们的世界,那他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圆,最后,变成一个点后消失,至于球从那里来,最后消失到什地方,那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三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认为空间是绝对的,对于他们来说,四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这就象前面说过的牛顿绝对时空观,他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认为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均匀流淌和永恒不变的。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了空间,时间组成的四维时空,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那么,存不存在五维时空呢?从数学的角度,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超越了欧几里几何学,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概念,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被后人称之为黎曼几何学,为统一物理学所有定律做好了理论准备。二十世纪,多维理论又一次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有科学家重新提出了多维时空的理念,并进行了有效的计算,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美妙的质能方程,就是通过数学的早期弦理论推导出来的,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大自然之奇妙。 近来,弦理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界一个热门话题,物理学家们认为。宇宙中不但存在五维时空,还存在六维甚至是十维时空,在早期的宇宙中,处于一个绝对真空中的奇点,此时存在一个十维时空,但十维时空是不稳定的,于是产生了我们这个宇宙的创生,在宇宙创生时期,十维时空断裂为四维时空和六维时空,六维时空收缩为无限小的奇点,四维时空处于宇宙的大爆炸阶段,于是有了现在我们这个暴胀的宇宙,倡导十维时空学说的科学家们认为我们这个宇宙在爆炸中创生,将来会变成收缩中的宇宙,并再次收缩为一个奇点,然后在重复宇宙创生的一幕,这就是宇宙的未来。多维时空理论能够很好的把爱因斯坦终没能解决的大统一理论进行完美的解释,并统一了人类目前所认识的自然界的四种相互作用力。《时间简史》作者,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宇宙最终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对于宇宙就像是飘在空中的众多肥皂泡一样,每个肥皂泡都是一个宇宙,各个肥皂泡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这就是霍金近来提出的新的宇宙观,他认为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多维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如果有可能在两个宇宙之间打开一个洞,也就是所为的蛀洞,那么人类通过这个蛀洞就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旅行。 七、超越时空的外层空间的三类文明 在结束本文之前,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前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谢夫(Nikolai Kardashev)曾经以下面方式对人类未来文明进行分类。他认为:一类文明控制了整个行星上的能源的那种文明。这种文明能够控制气候,阻止地震,在地壳中采矿,以及在海洋中收割。这种文明已经完成了其在太阳系的探险。二类文明是控制太阳本身能量的文明,并不意味着被动地获取太阳能。这种文明可以开采太阳能。这种文明的能量需求如此之巨大,它直接消耗太阳能量来驱动机器。这种文明将开始局部恒星系统的殖民化。三类文明是控制整个星系能量的文明。就能源而言,它控制数十亿个星系统的能量。它可能掌握了爱因斯坦方程组,能够随意操纵时空。也许这种对未来文明的分类是错误的,但他确实就能量方面对物理定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我们人类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只走过了短短的几百年的历史,目前,还没有具备第一类文明的条件,人类在距走进第一类文明还有许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风险。如核危机,现在人类所储存的核武器已经足够毁灭几次地球上的现代文明,假如某个人类狂人发动核战争,那地球将在核冬天中走向荒漠,也许今天的火星就是明天地球的命运。现在伴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脆弱,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现代建筑的增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将越来越少,地球将成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使这看似强大的人类将变得空前脆弱,任何人类预想到的或预想不到的、自然的、人为的突发事件都可能使这个蓝色星球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甚至是毁灭。最后笔者衷心的祝愿人类能够珍惜环境、珍惜和平、珍惜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祝愿人类平安的走向高明文明和高度现代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