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

发布时间:2024-07-07 21:39:20

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

自然科学类科研论文的正文由理论推导构成。选b自然科学类论文撰写格式规范:为了本次竞赛的评价依据规范性,做到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统一和规范,现规定格式如下:一、论文应由9个部分组成,装订封皮,装订顺序依次为:(1) 封面(中文)(2) 题名页(3)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目录(6) 图标清单及主要符号表(根据具体情况可省略)(7) 主体部分(8) 参考文献(9) 附录二、论文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论文一律由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并打印在标准A4纸(210×297mm,70g)幅面白纸上,采用单面印刷。1、 字体和字号论文题目:按具体规定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节标题:四号黑体居左条标题:小四号黑体居左正文:小四号宋体页码:五号宋体数字和字母:Times New Roman体2、 行距章、节、条三级标题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设为5行(即前后各空5行)。 正文为5倍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3、页眉页眉内容为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第十一届创意大赛学生参赛作品 。页眉都用小五号宋体字,页眉标注从论文主体部分开始(绪论或第一章)。4、页码论文页码从“主体部分(绪论、正文、结论)”开始,直至“参考文献、附录”结束,用五号阿拉伯数字编连续码,页码位于页脚居中。封面、题名页不编入页码。摘要、目录、图标清单、主要符号表用五号小罗马数字编连续码,页码位于页脚居中。5、图、表及其附注图和表应安排在正文中第1次提及该图、表的文字的下方。当图或表不能安排在该页时,应安排在该页的下一页。

姓名 刘建刚性别 男出生年月 10职称 副教授学位 博士职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主任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企业产品知识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教育与工作经历1996-2000江苏大学本科2000-2003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20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2007-今常州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省协同创新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 提升江苏制造业发展水平》常州市科技局项目:《常州市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研究》常州市科技局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提升制造企业创新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公理化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同步演化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2006-2008(主要参与) 刘建刚等基于联系信息流量的产品结构模块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耦合任务迭代重叠建模和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物理DSM与行列变换的产品结构聚类划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唐敦兵,钱晓明,刘建刚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产品设计开发及过程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本人完成8万字)刘建刚等基于遗传算法DSM的产品结构分解聚类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建刚等面向企业知识管理和PLM环境的版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刘建刚等企业并行开发过程耦合任务组的智能规划统计与决策,2008,6:168-(CSSCI)刘建刚等以技术管理为驱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刘建刚等后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人大索引)杨春,刘建刚刘建刚等ERP与PDM的差异及集成模式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刘建刚等ERP与PDM集成技术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马安,刘建刚等基于本体的CAPP知识集成及检索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常州市“831”中青年骨干人才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常州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0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通知

一)研究内容 ⑴常规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不足? ⑵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课题组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⑶审美能力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美学知识、审美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欣赏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论辩、进行参观以及环境渗透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研究的实施 为了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我们都及时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 三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电教研究课,有时还面向全区举行电教观摩课。 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电教研究课操作程序",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前思考:1、本课适宜采用哪些媒体?你为何选择此种媒体?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媒体?为何选择此时使用?3、你期望通过媒体的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5、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二)课后分析:1、你选择的媒体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2、媒体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电教实验课都必须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举行文学作品欣赏、组织辩论对抗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成果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审美能力,包括唤醒审美意识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审美情境的对美的欣赏能力、调动审美经验的对美的鉴别能力和丰富审美心灵的对美的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四个层面,落实到每节研究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为此,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利用语文课及各种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教育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这种美,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画面,再配上音乐和有表情的朗读,则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讲授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学生对作者为何将小橘灯作为小姑娘的化身难以理解。冰心逝世以后,恰逢中央电视台播放一组根据冰心作品拍摄的电视散文,其中就有《小橘灯》。课题组立即安排实验班学生举行冰心散文赏析活动。当学生以多媒体的方式重温这篇散文时,沉睡的审美意识立即被激活,他们不仅深刻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更真切地感悟到冰心散文的韵美、景美和情美。一位学生写到?quot;真想不到'小橘灯'在画面中的形象那样逼真,那么美好。在阴沉黑暗的背景烘托下,小橘灯闪烁着的朦胧、橘红的光,正是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化身,是小姑娘心灵中露出的最灿烂的火花。它使人看到光明,受到鼓舞。"如果没有电教媒体的介入,没有多种媒体的有机整合,就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在教《听潮》一文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剪辑了"海睡"与"海醒"两组媒体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去感受大海的柔美和壮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我们精心策划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整个活动以三首"MTV"为主线: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拉开了主题班会的序幕,伴随那优美的旋律,屏幕上那位母亲"倦得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光华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情境。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轻轻响起,屏幕上母子情深的形象展现,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联想受到激发,纷纷上台,讲述自己母亲的动人故事:有的学生在失去父爱后,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挑起抚养儿子的重担;有的学生的继母无微不至关心女儿,继母胜生母……;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小合唱、小品、配乐诗朗诵等,回报母亲的恩情,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手为母亲戴上美丽的发夹、别致的胸针,献上精心制作的节日卡片,并在写有"以优异成绩回报伟大母亲"的粉红布幅上签名,表达报效之志,爱母之情达到高潮。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这个句子的毛病主要是谓宾短语中缺少谓语中心词。修改后的句子是——关于评选2020年度优秀科技论文和颁发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姓名 刘建刚性别 男出生年月 10职称 副教授学位 博士职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主任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企业产品知识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教育与工作经历1996-2000江苏大学本科2000-2003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20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2007-今常州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省协同创新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 提升江苏制造业发展水平》常州市科技局项目:《常州市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研究》常州市科技局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提升制造企业创新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公理化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同步演化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2006-2008(主要参与) 刘建刚等基于联系信息流量的产品结构模块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耦合任务迭代重叠建模和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物理DSM与行列变换的产品结构聚类划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唐敦兵,钱晓明,刘建刚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产品设计开发及过程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本人完成8万字)刘建刚等基于遗传算法DSM的产品结构分解聚类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建刚等面向企业知识管理和PLM环境的版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刘建刚等企业并行开发过程耦合任务组的智能规划统计与决策,2008,6:168-(CSSCI)刘建刚等以技术管理为驱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刘建刚等后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人大索引)杨春,刘建刚刘建刚等ERP与PDM的差异及集成模式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刘建刚等ERP与PDM集成技术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马安,刘建刚等基于本体的CAPP知识集成及检索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常州市“831”中青年骨干人才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常州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0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结果

姓名 刘建刚性别 男出生年月 10职称 副教授学位 博士职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主任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企业产品知识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教育与工作经历1996-2000江苏大学本科2000-2003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20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2007-今常州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省协同创新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 提升江苏制造业发展水平》常州市科技局项目:《常州市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研究》常州市科技局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提升制造企业创新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公理化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同步演化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2006-2008(主要参与) 刘建刚等基于联系信息流量的产品结构模块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耦合任务迭代重叠建模和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物理DSM与行列变换的产品结构聚类划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唐敦兵,钱晓明,刘建刚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产品设计开发及过程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本人完成8万字)刘建刚等基于遗传算法DSM的产品结构分解聚类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建刚等面向企业知识管理和PLM环境的版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刘建刚等企业并行开发过程耦合任务组的智能规划统计与决策,2008,6:168-(CSSCI)刘建刚等以技术管理为驱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刘建刚等后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人大索引)杨春,刘建刚刘建刚等ERP与PDM的差异及集成模式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刘建刚等ERP与PDM集成技术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马安,刘建刚等基于本体的CAPP知识集成及检索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常州市“831”中青年骨干人才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常州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0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公示

科技革命或许还在远方,但寻找突破的脚步每天都可以踏响如同孩子向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人类也从未磨灭“离开地球摇篮,扩大生存空间,向着宇宙更深更远处出发”的梦想。而航天事业,正是这一梦想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张蕾菁 吴军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鲜花的需求也增加了。鲜花色彩艳丽,清香宜人,但都有花期不长久的缺陷。人们为延长鲜花的保鲜期,曾使用过不少试剂,如阿斯匹林等。我们则尝试用稀土来延长植物的开花期。稀土是一类稀有元素。农用稀土主要是镧和铈元素的化合物。它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为了解它对花期和花的大小有否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一、实验材料农乐粉状物(一种稀土肥料),金盏菊,烧杯。二、实验过程和记录将农乐配制成5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将金盏菊朵插入,另外设一对照组。列表如下:花直径为3—4cm 农乐溶液 情况记录 对照 50mg/100ml 花盛开,1周后凋谢 花6天后谢 100mg/100ml 花刚开,2周后谢,花盛开时比对照组略大 花6天后谢 15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200mg/1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300mg/l00ml 花盛开,1周多后凋谢,叶色好 花6天后谢,枝上叶比前较差 三、分析和讨论从上述实验记录可以认为:稀土对鲜花的开放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作用。从50mg/100ml稀土溶液到3OOmg/100ml稀土溶液都有一定的延长开花期的作用,而且使花朵的直径也略有扩大。金盏菊施加稀土后一般能延长开花2--4天。我们认为,这与稀土能促进植物生命活动,促进叶绿素形成,增加有机物合成(加稀土溶液的植物叶色较深)有关。稀土也许有促进植物生殖器官吸收有机养料的作用。我们还发现,稀土浓度越高(在300mg/l00ml以下),延长花朵开放的时间也越长。至于浓度到达多高才会有负作用,我们还得在以后作进一步研究。稀土是一种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张、吴二位同学用农用稀土——农乐做延长花卉植物花期的试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从文章来看,这两位同学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嘉可勉。当然,和大多数初次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学一样,他们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报告的表述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不过这没关系,以后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们已经领先一步了。首先,从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只进行了一种花卉——金盏菊的花期实验,所以,报告的题目似改为“稀土对金盏菊花期的影响”更贴切一些。要知道,植物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在科学研究报告中是不能随意乱用的。把稀土对某一种植物有作用看作是对所有植物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不行的。这叫以偏概全,往往会酿成大错。第二,极稀溶液的浓度应用ppm(百万分之一)表示,如文中的“50mg/lOOml"可表示为500ppm。第三,在报告中应该明确记录用金盏菊做试验的数量和次数(至少10株金盏菊,反复多次)。第四,花的开放有始花期、盛花期和凋谢期,它们的具体日期要记录明确、完整。注意,实验记录中的数据必须是明确的,如“6天”“23小时”等,不能出现“1周多”“10多天”之类比较含糊的数据,要不然“稀土越浓,花期越长”有何根据?(选自《中学科技》1994年第4期)

姓名 刘建刚性别 男出生年月 10职称 副教授学位 博士职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主任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企业产品知识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教育与工作经历1996-2000江苏大学本科2000-2003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20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2007-今常州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省协同创新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 提升江苏制造业发展水平》常州市科技局项目:《常州市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研究》常州市科技局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提升制造企业创新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公理化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同步演化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2006-2008(主要参与) 刘建刚等基于联系信息流量的产品结构模块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耦合任务迭代重叠建模和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物理DSM与行列变换的产品结构聚类划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唐敦兵,钱晓明,刘建刚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产品设计开发及过程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本人完成8万字)刘建刚等基于遗传算法DSM的产品结构分解聚类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建刚等面向企业知识管理和PLM环境的版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刘建刚等企业并行开发过程耦合任务组的智能规划统计与决策,2008,6:168-(CSSCI)刘建刚等以技术管理为驱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刘建刚等后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人大索引)杨春,刘建刚刘建刚等ERP与PDM的差异及集成模式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刘建刚等ERP与PDM集成技术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马安,刘建刚等基于本体的CAPP知识集成及检索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常州市“831”中青年骨干人才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常州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0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常州市第十六次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安全专用项目(2007-J-24000-2-04),排名第九,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成套技术研究及仿真设备开发,排名第十二,2003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与公交优先通行保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排名第六,2009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排名第六,20072000年度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奖:交通网络系统分析基础软件(交运之星),排名第四,2000南京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基于费用最小化的城市各级道路合理间距模型,排名第一,2009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交通管制下的交通分配算法研究,2006第二届中国国际智能交通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基于跟驰模型的安全车距,排名第三,2006南京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交通规划中的动态路网及其模型研究,排名第一,2003国家精品课程:交通规划,排名第七,2005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排名第三,2006交运之星奖教金,2008常州市人民政府奖教金,2007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东南大学2007-2009年度“三育人”积极分子,2009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8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资助计划,2008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项目全额资助,2008

魏东,男,1990年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系毕业,20余年口腔临床经验。先后进修于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研究生课程班,原江苏省常州市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对于口腔科各专业包括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内,口外及全身整形美容专业等工作都能熟练掌握。尤其擅长于口腔正畸、种植及各类口腔活动义齿(普通塑胶活动义齿、各种金属铸造支架活动义齿)、固定义齿(各种烤瓷、铸瓷、全瓷冠桥)、全口义齿,铸造桩冠、嵌体,精密附着体,赝复体 等修复治疗。 精通目前国内、国际流行的包括方丝弓、直丝弓、和隐性正畸治疗等在内的各种矫治技术,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和成人各类牙性、骨性畸形本人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十多年来已经为近千名患者解除了因牙颌畸形带来的烦恼和不便。对于口腔专业中的一些疑难病症均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如:三叉神经痛的“阿霉素注射并外周支切断术”手术方法(此方法曾获新技术引进奖),口腔黏膜溃疡,扁平苔藓,颞颌关节痛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主编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市级科研课题2项;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常州市自然科学技术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获常州市卫生系统新技术引进奖一项;常州市卫生系统“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之一。江苏省口腔医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学组常务委员,常州医学会口腔医学分会专业委员,常州市卫生局科教管理专家库专家,常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姓名 刘建刚性别 男出生年月 10职称 副教授学位 博士职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主任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企业产品知识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教育与工作经历1996-2000江苏大学本科2000-2003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20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2007-今常州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江苏省协同创新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 提升江苏制造业发展水平》常州市科技局项目:《常州市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模式研究》常州市科技局项目:《优化产品开发过程提升制造企业创新实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公理化设计矩阵与设计结构矩阵同步演化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2006-2008(主要参与) 刘建刚等基于联系信息流量的产品结构模块化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耦合任务迭代重叠建模和分析[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刘建刚等基于物理DSM与行列变换的产品结构聚类划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唐敦兵,钱晓明,刘建刚基于设计结构矩阵DSM的产品设计开发及过程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本人完成8万字)刘建刚等基于遗传算法DSM的产品结构分解聚类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刘建刚等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产品结构模块聚类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建刚等面向企业知识管理和PLM环境的版本管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刘建刚等企业并行开发过程耦合任务组的智能规划统计与决策,2008,6:168-(CSSCI)刘建刚等以技术管理为驱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技术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刘建刚等后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人大索引)杨春,刘建刚刘建刚等ERP与PDM的差异及集成模式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刘建刚等ERP与PDM集成技术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马安,刘建刚等基于本体的CAPP知识集成及检索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8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常州市“831”中青年骨干人才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常州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0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3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常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