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必修二

发布时间:2024-07-05 16:49:39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必修二

《考古与文物》只是期刊,一般只刊登简报或不太长的发掘报告和论文,没有抚仙湖的考古报告;比较重要的遗址的报告会以专著形式出版。抚仙湖的考古报告见|《抚仙湖水下考古|》,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原井》,《青海师专学报》1988年4期。《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考古与文物》1994年4期。《日本·中国古代の王权の诞生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青陵》第85号,1994年3月。《斧钺の历史的意义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究纪要《考古学论考》第19册,1995年。《简论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问题》,《新疆文物》1995年3期。《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青年考古学家》8期,1996年。《略论史前时代的环壕聚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试析》,载刘舜康等主编:《跨世纪科学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有角青铜斧钺と有角石斧について》,《古文化论丛——伊达先生古稀纪念论集》,1997年4月。《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8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8年1期。《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8年10期全文转载。《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1998年2期。《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1999年6期。《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物》1999年7期。《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博》1999年6期。《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2000年1期。《半坡聚落与黄河流域夯筑城址的发生》,《文博》2000年2期。《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中州学刊》2000年3期。《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1期全文转载。《史前武器及其军事学意义考察》,《文博》2000年6期。《中原地区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1期。《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江汉考古》2001年1期。24.《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2期。《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2期。《史前城址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28日第7版。《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28.《日本学者关于环壕聚落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4期。《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2年4期。30.《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年3期。《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中原文物》2003年5期32.《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庆祝石兴邦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12月。33.《窑洞式建筑的发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文物》2004年3期。34.《资源开发与史前居住方式及建筑技术进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3期。35.《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考古》,2004年12期第66~75页。《CHINESE ARCHAEOLOGY》VOLUME 5 2005,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36.《略谈考古学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3期第9~13、32页。37.《资源·技术与史前居住方式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7~16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8.《旧、新石器时代的演变与居住革命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中原文物》2006年3期第32~38、57页。《关于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分析》,《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文物》2009年第10期。《枣树沟脑遗址F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关于喇家聚落的灾难遗迹与广场建筑》,《考古》2007年第5期。《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谢焱,钱耀鹏,毛瑞林,周静,朱芸芸)。教学论文:《关于考古学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问题》,《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增刊(第一作者)。

《花厅墓地浅析》,《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竹园沟铙:中国青铜编钟发源起的一个关键环节-兼评《先秦乐钟之研究》和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新史学》第9卷第2期,1998年。 《论三角缘神兽镜所见古代日本对江南文化的吸收》,《东南文化》2000年第1期。 《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早期的国家主义考古学》,《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试论宁乡出土的商代铜铙》,《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 《认识古代东方文明:评Gina Barnes,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East Asia: Archaeology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告别纯真:向戴维·克拉克致敬》,《文景》2008年第5期。 《民族考古学:定义问题》,《江汉考古》2009年第4期。 《内画鼻烟壶:工艺传统的断裂和美术取向的确立》,《艺术史研究》第11辑,2009年。 《喀左铜器群再检讨:从器物学模式到行为考古学取向》,《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湘绣的物质文化观察:民艺、工艺和艺术》,《艺术史研究》第12辑,2010年。 《宾福德、过程主义和中国考古学》,《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作为南越考古学起点的龟岗和猫儿岗:发现与方法》,《历史人类学学刊》第9卷第1期,2011年。 《社区考古学:遗产保护策略还是考古学研究取向》,《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弥生铜铎和日本青铜文化的传入》,《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3辑,2012年。 《未被认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学》,《读书》2012年第3期。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漆器管窥:以羊甫头为中心》,《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 “A Digitization Project on Dongjing: Redefining its Concept and Collection”, Microfilm and Digitization Review, 41, 2,

我想说的是你为什么到百度上搜。。。。不怕大家都来都考试写一样的。。。。。。。。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选题意义高中数学必修二

什么意思啊?写论文?

《原井》,《青海师专学报》1988年4期。《试论我国史前时代的猎头习俗》,《考古与文物》1994年4期。《日本·中国古代の王权の诞生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青陵》第85号,1994年3月。《斧钺の历史的意义について》,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究纪要《考古学论考》第19册,1995年。《简论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问题》,《新疆文物》1995年3期。《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青年考古学家》8期,1996年。《略论史前时代的环壕聚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试析》,载刘舜康等主编:《跨世纪科学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有角青铜斧钺と有角石斧について》,《古文化论丛——伊达先生古稀纪念论集》,1997年4月。《关于环壕聚落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8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8年1期。《试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季刊》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8年10期全文转载。《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1998年2期。《关于半坡聚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1999年6期。《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物》1999年7期。《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博》1999年6期。《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农业考古》2000年1期。《半坡聚落与黄河流域夯筑城址的发生》,《文博》2000年2期。《尧舜禅让故事与中原社会政治的演进》,《中州学刊》2000年3期。《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1年1期全文转载。《史前武器及其军事学意义考察》,《文博》2000年6期。《中原地区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1期。《史前城址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江汉考古》2001年1期。24.《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2期。《试论史前城址的社会历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2期。《史前城址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28日第7版。《尧舜禅让故事的考古学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11期全文转载。28.《日本学者关于环壕聚落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4期。《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版)2002年4期。30.《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年3期。《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中原文物》2003年5期32.《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庆祝石兴邦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12月。33.《窑洞式建筑的发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文物》2004年3期。34.《资源开发与史前居住方式及建筑技术进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3期。35.《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考古》,2004年12期第66~75页。《CHINESE ARCHAEOLOGY》VOLUME 5 2005,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36.《略谈考古学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3期第9~13、32页。37.《资源·技术与史前居住方式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7~16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8.《旧、新石器时代的演变与居住革命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感生故事与早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中原文物》2006年3期第32~38、57页。《关于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分析》,《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略论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多人多次合葬》,《文物》2009年第10期。《枣树沟脑遗址F14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2期。《关于喇家聚落的灾难遗迹与广场建筑》,《考古》2007年第5期。《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考古》2009年第7期(谢焱,钱耀鹏,毛瑞林,周静,朱芸芸)。教学论文:《关于考古学专业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问题》,《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增刊(第一作者)。

《花厅墓地浅析》,《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竹园沟铙:中国青铜编钟发源起的一个关键环节-兼评《先秦乐钟之研究》和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新史学》第9卷第2期,1998年。 《论三角缘神兽镜所见古代日本对江南文化的吸收》,《东南文化》2000年第1期。 《追寻夏文化:二十世纪早期的国家主义考古学》,《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 《试论宁乡出土的商代铜铙》,《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 《认识古代东方文明:评Gina Barnes,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East Asia: Archaeology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告别纯真:向戴维·克拉克致敬》,《文景》2008年第5期。 《民族考古学:定义问题》,《江汉考古》2009年第4期。 《内画鼻烟壶:工艺传统的断裂和美术取向的确立》,《艺术史研究》第11辑,2009年。 《喀左铜器群再检讨:从器物学模式到行为考古学取向》,《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湘绣的物质文化观察:民艺、工艺和艺术》,《艺术史研究》第12辑,2010年。 《宾福德、过程主义和中国考古学》,《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作为南越考古学起点的龟岗和猫儿岗:发现与方法》,《历史人类学学刊》第9卷第1期,2011年。 《社区考古学:遗产保护策略还是考古学研究取向》,《东南文化》2011年第5期。 《弥生铜铎和日本青铜文化的传入》,《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3辑,2012年。 《未被认可的出版物和考古学》,《读书》2012年第3期。 《滇池地区青铜文化漆器管窥:以羊甫头为中心》,《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 “A Digitization Project on Dongjing: Redefining its Concept and Collection”, Microfilm and Digitization Review, 41, 2,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藏经洞史话》、《敦煌文明再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等6部。参与编著《敦煌石窟知识小辞典》、《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续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专著。计约180万余字。其中国家级成果两部,《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 《敦煌画稿研究》(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3 《藏经洞史话》,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5 《敦煌文明再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 《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先后在《文物》、《敦煌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敦煌学辑刊》、《中国藏学》、《西域研究》、《普门学报》(台湾)、《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新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圆光佛学学报》(台湾)、《人民日报》(海外版)、《图书与情报》、《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兰州学刊》、《人乘季刊》(台湾)、《人大复印资料》、《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奈良美术研究》(日本)、《故宫博物院院刊》、《西藏研究》、《石窟寺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装饰》、《文物世界》、《藏学学刊》、《光明日报》(理论版)、《法音》、《西夏研究》、《山西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丝绸之路》(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0余种学术刊物与3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00余篇,计约130余万字。 1 莫高窟吐蕃期洞窟第154窟——主尊彩塑造像的性质与定名考 装饰 2010-04-012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 艺术设计研究 2010-03-153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出版 敦煌研究 2009-12-154 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 敦煌研究 2009-10-155 敦煌引路菩萨像画稿——兼谈“雕空”类画稿与“刻线法” 敦煌研究 2006-02-286 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供养像解析 白天佑;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6-04-307 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 敦煌学辑刊 2006-03-308 《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 兰州大学学报 2006-05-289 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皇后功德窟试论 郑炳林; 沙武田 考古与文物 2006-07-301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绘于西夏时代考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8-1511 包罗万象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图书与情报 2006-08-3012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中国史研究 2006-08-2013 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6-09-3014 由敦煌各类绘画反映出的画稿问题试析 敦煌研究 2006-10-3015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3016 斯坦因与敦煌文物的劫难 郭海成; 沙武田 寻根 2007-04-1017 敦煌遗书壁画表录研究 兰州学刊 2007-05-1518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敦煌研究 2007-08-1519 敦煌石窟粟特九姓胡人供养像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8-12-1520 莫高窟“报恩吉祥窟”再考 敦煌研究 2008-04-1521 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 中国藏学 2008-08-1522 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 张善庆;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8-10-1523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 中国藏学 2003-05-1524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的一点补充意见 沙武田; 段小强 敦煌研究 2003-06-1525 旧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的太子 沙武田; 赵晓星 敦煌研究 2003-08-1526 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考古与文物 2003-01-3027 敦煌P4049“新样文殊”画稿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研究 2005-06-3028 敦煌千佛变画稿刺孔研究——兼谈敦煌千佛画及其制作技法演变 沙武田; 梁红 敦煌学辑刊 2005-06-3029 莫高窟“天王堂”质疑 敦煌研究 2004-04-3030 敦煌壁画榜题写本研究 敦煌研究 2004-06-3031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西域研究 2004-06-1532 俄藏敦煌艺术品与莫高窟北区洞窟关系蠡测 敦煌学辑刊 2004-12-3033 敦煌画中的“色标”资料 敦煌研究 2005-02-28 期刊 2 6934 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探──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 1999-06-3035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程式化表现小议 沙武田;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 1999-12-3036 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 敦煌学辑刊 2002-06-30 期刊 0 5937 莫高窟“三清宫”漫谈 敦煌研究 2000-06-25 期刊 2 4538 SP172与莫高窟五代宋窟顶壁画关系试论──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 2000-09-2539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敦煌研究 2000-12-2540 关于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问题──兼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 敦煌学辑刊 2000-06-3041 20世纪敦煌白画研究概述 沙武田; 邰惠莉 敦煌研究 2001-03-2542 SP76《观无量寿经变稿》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 2001-06-2543 2000年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香港)综述 郑炳林;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1-06-2544 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 敦煌研究 2002-07-3045 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02-10-1546 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 1998-12-3047 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发掘简报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48 试论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波斯银币和西夏钱币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49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的几个问题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 2005-08-0150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坛造像为绘塑结合“新样文殊变”试考 沙武田; 梁红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2005-07-01

也不一定,喜欢下地的不一定非要北大、吉大才可以,相反这些顶级考古高校的学生毕业后下地的很少,以走研究型道路为主。可以考虑差一些的高校,进入县市级别的考古队。另外理科生一般都是按照文物保护专业走,文物保护一般不参与发掘

分数实在不行的话就考虑一下赤峰学院吧,也不错的

考古与文物鉴赏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

3000字的小论文,建议你题目最好小一点!不知道你是刚刚涉及考古还是怎么?所以给你几个建议找一个遗址中的一种遗迹或遗物进行探讨。这个相对专业,但上中国知网就有很多。如:半坡的环壕研究,看《西安半坡》;汉代桂宫瓦当研究,看《汉长安城桂宫 1996~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讨论一下考古与其他专业的关系。如:中国考古学与文物学的关系(大一是我就写过类似的)看 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史、考古十八讲、文物学概论之类的。这个相对简单。写一下区别、源流,写一下相互应该借鉴之处就可以了。

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关键词:北宋 官窑 五大名窑 特点 造型 釉色 烧制 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②造型别致制作精巧 以这张图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的上下两端都好似喇叭一样,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间鼓出且上面有等距离排列的四根齿状的棱角,中间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条凹槽,底部随着四根棱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显的三角形突起。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釉色美丽烧制精湛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为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给人的感觉虽朴素但却高雅清新,给人以脱俗之感。此天青釉因为其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窑会使用,一般民窑不会以此作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烧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瑕疵,光亮照人,内部也没有小的气泡。试问现在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术吗?即使在景德镇也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珍物了。釉层厚度极为薄从以上两图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窑瓷器的釉层的厚度很薄,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难遇见的,并且想要模仿也是难。并且断处呈现的是流畅的线状,这也是其独有的特点(赝品呈现的是不连续的齿状)。现今有些人为了赚取不义之财,制作假的文物变卖,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断处的裂缝来判断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的真品。4.底部的支钉痕迹北宋官窑的制作采用烧钉制作,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并且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三.总结这学期通过在复旦大学选修《中国文物鉴赏》,我对文物这一方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北宋官窑及其瓷器。历史传承,在对北宋官窑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时对北宋宫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测和估计,可以联想到当时宫中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

北宋官窑瓷之我见(中国文物鉴赏论文)2009-04-27 00:36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关键词:北宋 官窑 五大名窑 特点 造型 釉色 烧制 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②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以这张图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的上下两端都好似喇叭一样,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间鼓出且上面有等距离排列的四根齿状的棱角,中间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条凹槽,底部随着四根棱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显的三角形突起。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釉色美丽烧制精湛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为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给人的感觉虽朴素但却高雅清新,给人以脱俗之感。此天青釉因为其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窑会使用,一般民窑不会以此作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烧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瑕疵,光亮照人,内部也没有小的气泡。试问现在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术吗?即使在景德镇也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珍物了。釉层厚度极为薄从以上两图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窑瓷器的釉层的厚度很薄,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难遇见的,并且想要模仿也是难。并且断处呈现的是流畅的线状,这也是其独有的特点(赝品呈现的是不连续的齿状)。现今有些人为了赚取不义之财,制作假的文物变卖,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断处的裂缝来判断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的真品。4.底部的支钉痕迹北宋官窑的制作采用烧钉制作,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并且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三.总结这学期通过在复旦大学选修《中国文物鉴赏》,我对文物这一方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北宋官窑及其瓷器。历史传承,在对北宋官窑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时对北宋宫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测和估计,可以联想到当时宫中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① 参见于百度百科“北宋官窑”② 参见于“景德镇陶瓷网”——“北宋官窑瓷款鉴别”(非图和分析)

文物鉴赏与考古新发现论文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二

北宋官窑瓷之我见(中国文物鉴赏论文)2009-04-27 00:36提要: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因而流传至今的瓷款也极少。关键词:北宋 官窑 五大名窑 特点 造型 釉色 烧制 支钉一.揭秘北宋官窑中国陶瓷的发展源远流长,瓷都景德镇更是名扬中外,到了宋代,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黄金鼎盛时期,其中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由官窑烧造的贡御瓷器更是工艺先进,制作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北宋,瓷器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首先简单说下民窑,当时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使用价值,生产者考虑了成本,所以工料就不是很讲究。但官窑却不同,官窑是为宫廷而制作的,制作时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和生产技术也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很多人就产生疑问,北宋制作的官窑的地方在哪?是景德镇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①。至今官窑到底在何处是一个谜团,等待后人的探索与发现。二.北宋官窑瓷款的特点②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以这张图为例子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此制品的上下两端都好似喇叭一样,上端略微比下端要大些,中间鼓出且上面有等距离排列的四根齿状的棱角,中间鼓出的地方下面有条凹槽,底部随着四根棱角的地方有淡淡不明显的三角形突起。这样的造型对于瓷器的制作是一种挑战,像一般的瓷器,我们常见常见的都是类似与家中装饰的花瓶一样,造型上很单一,而北宋官窑瓷器就造型精致,气度不凡,给人眼前一亮,别致新颖的感觉。釉色美丽烧制精湛上图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汝窑制作的天青无纹椭圆水仙壶,釉色是淡淡的情色,像一面镜子一样,晶莹光亮,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光泽闪亮。此青色釉彩是天青釉,又被成为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给人的感觉虽朴素但却高雅清新,给人以脱俗之感。此天青釉因为其价格昂贵,所以只有官窑会使用,一般民窑不会以此作为原材料。和一般的瓷器相比,其烧制水平也高超,瓷器表面光滑,没有半点瑕疵,光亮照人,内部也没有小的气泡。试问现在我们现在还能见到这样美丽的釉色精湛的烤制技术吗?即使在景德镇也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珍物了。釉层厚度极为薄从以上两图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官窑瓷器的釉层的厚度很薄,这在一般的瓷器上是很难遇见的,并且想要模仿也是难。并且断处呈现的是流畅的线状,这也是其独有的特点(赝品呈现的是不连续的齿状)。现今有些人为了赚取不义之财,制作假的文物变卖,如果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瓷器釉色的厚度和断处的裂缝来判断它是不是北宋官窑的真品。4.底部的支钉痕迹北宋官窑的制作采用烧钉制作,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并且从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三.总结这学期通过在复旦大学选修《中国文物鉴赏》,我对文物这一方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北宋官窑及其瓷器。历史传承,在对北宋官窑瓷的了解研究中,同时对北宋宫廷生活有了一些推测和估计,可以联想到当时宫中歌舞升平奢华的生活。也透过瓷器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相信有些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生活的我们也无法想到,无法达到的。① 参见于百度百科“北宋官窑”② 参见于“景德镇陶瓷网”——“北宋官窑瓷款鉴别”(非图和分析)

保护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1)不可过度开发,文物遗迹所承受的参观能力是一定的,超过了这个能力,文物肯定会有所损毁,这种损毁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恐怕已失去了补救的可能。 (2)在维修扩建文物古迹时,应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轻易加入现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旧如旧”,雷锋塔前修了自动扶梯,我个人觉得就破毁了整个雷锋塔址的味道,修建者当初也许是好意,但结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护文物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要靠每一个人的保护意识,当我们漫步在白堤、苏堤,饱览西湖美景时,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比如吐痰,乱扔东西都会破毁我们身边好不容易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因此,提高全民意识是关键。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我们也应该爱护文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文物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按照国际上的一般惯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有文献记载的描述,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形象,人们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历史特征。只有文物,才能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通过对文物的鉴赏,不仅可以体味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可以联想到文物制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鲁迅有一篇《看镜有感》,写到自己在鉴赏古镜时的感想,其中“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认识,都体现出十分透彻的历史眼光。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历史,涉及时代风格的变迁,涉及近代化,涉及国民性,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过,他说“海马葡萄镜”是“汉代的镜子”,却是一种误会。现在考古学者已经明确知道,这种镜是唐代制作。“海马葡萄镜”又称“海兽葡萄镜”,也有“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和“瑞兽葡萄镜”等称呼。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成为人们自立和进取的精神支柱。文物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倾向、意识风格、生活习俗等。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另外,文物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就是说,文物不仅是各个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 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的和自然的破坏和损坏文物的因素显著增长,文物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6月发起了历时6个月的保护文物古迹的国际运动,要求各成员国充实和改进保护文物的技术和法制措施,同时要求各成员国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使文物的价值观念家喻户晓。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8年11月,第20届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 中国原本就有保护文物的传统。秦始皇曾经派千人打捞沉没在泗水的周鼎。汉武帝得到出土的铜鼎,将年号改为“元鼎”。据《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的武库中收藏有孔子穿过的鞋子和汉高帝斩白蛇剑。 《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对于盗墓行为,要“以严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论》说,当时法律有“发墓者诛”的条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卷一九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 明代法律还规定,不论是国有土地还是私有土地,凡地下发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缴国家,否则予以惩处。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贵的,我们应该保护文物,保护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