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论文题目推荐高中英语

发布时间:2024-07-01 07:30:36

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论文题目推荐高中英语

中西方器乐的不同魅力  一曲《二泉映月》,让我们听到东方器乐文化的深沉韵味;一曲《回忆》,让我们领略到西方器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者同时乐器独奏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西方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为什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乐器的制作和音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文化影响制约着不同的乐器音色,由这种特定的音色来要求择定什么质料形制的乐器,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音乐风格。总的来说,中西乐器音色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它们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乐器材料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天人关系:征服与尊重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制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他们真正欣赏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变自然中得到的一种自我陶醉。西方文化倡导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强调征服改造自然。与之相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他们从不把自然当作征服与改造的对象,而是尊敬和顺从自然。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最终导致文化载体的中西乐器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制成,诸如圆号、小号、长笛以及竖琴,钢琴等,大部分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体现出西方人强调的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思想。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多以天然材料为主。中国乐器在使用中占绝对优势的其他乐器如箫、笙、筝、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扬琴等,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制成,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自然属性的尊重。中国乐器尽量在发声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独特作用,使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个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二、中西器乐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本体:理性与感性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特别理性科学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来要求乐音超越具体,消解独特,以获得一种普遍与共通感,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以生命为本体,所以它尽力捕捉人的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在中国音乐上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但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韵味,一切技法都围绕着“情、韵”二字进行。  就乐器方面说,西洋器乐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自理成具有相对抽象的形式体系,发音特点是:音质尽量的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以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让声音不受人声影响,保持它的理性。中国乐器从来没有打算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工作,也从未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所以,中国乐器的音质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连乐器演奏也是由这一意识支配的,随行而至,感性色彩浓烈。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就是一种这样的拉弦乐器,它的音色就常常让我们体会到寂寥的牧人心情和草原空旷的孤独感,它能够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说话声哭笑声、动物的喊叫声等等,更好表达内心。  西洋乐器音色是远离人声的,而远离人声则又意味着必定远离自然本来所固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显得过于理性了。西洋乐器所追求的“器”声是这样的:虽然不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的乐器,但又能够与任何乐器的音色能有着很好的融合。相反,中国乐器的近人声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求其音色的独特性和个性。中国乐器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它们非常适合独奏,但却很难把它们完满地变化为一个完美的结构,这是因为每一种乐器都过于感性而造成的。打个比方,西方器乐好像是几个声音相似的外国人在一起唱歌,他们更注意表现出他们的和谐,而中国器乐就好像是几个十分感性而拥有独特声音的中国人在一起唱歌,虽然都有着自己的声音特色,却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西方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注重感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器乐文化差别的根本所在。  三、中西乐器特色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美感要求:力度与深度  中国传统器乐的表现特点与西方不同。西方器乐演奏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从气势上感染听众;而中国器乐演奏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景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从感性的情韵上感染观众。因而,对于我们欣赏中西方器乐演奏时候产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欢交响乐,气势庄严恢宏,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比如《悲怆交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更愿意用几种或者更少的乐器去表现出一种充满思考和内涵的乐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西洋乐器的出音比较均匀,所发的每个音轮廓清晰,界线分明,是一种标准化的造型,它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共性。中国乐器的出音则千变万化,姿态各异,体现出的是它每个音符的独特性,而这样的音形当然是由乐器演奏时吟、揉、震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的。这类  器乐演奏技巧在运用时非常灵活,它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性应用和处理,从而显示出其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其表现能力达到一种非凡的深度和力度,造成直达心底、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中西音乐器乐的脉络有着很大不同,西方器乐的脉络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饱满、绵密结实,追求恢宏的气势美。这是一种力度的美。中国器乐的脉络制造蜿蜒起伏、单线游动的线型效果,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幽婉深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荡气回肠的效果,获得音乐表现的深度美。一把琵琶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中国文化底蕴若不深厚,谁又能理解乐曲的深度?西方器乐曲相对来说,其理解深度就没有中国音乐那么深邃了。  在器乐文化上,中国音乐(主要是传统民族音乐)显然和西方器乐(主要是交响乐)在对美感的表达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得到验证:一首《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深沉、优美典雅,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娟秀;一曲《命运交响曲》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器乐突出的是一种力度,中国器乐突出的是一种深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引用旧时欢爱的回答: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依旧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 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古典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许还要走很远,但是我们必须不停的寻找契机,为民族的文化作出应有的保护,更要作出应有的创新,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认识我们的音乐文化。

太广泛了吧、、、 给你一篇 不协和理念的变异论 一部完整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如果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视为一部和声发展史;如果再从更细微、更具体的侧面上观察,其实也是一部不协和理念的发展史。从历史的历时态方面来考察,“不协和”的理念永不具备一种静止不变的特征,也绝不会体现着自然界存在的“能”的那种“守恒定律”。用今天符号论的术语来说:它们只是一种“漂浮的能指”;而从共时态方面来考察,“协和”与“不协和”虽然是来自于两极概念的矛盾体,但它们自形成以来就从未间断地在历史发展的“漂浮”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辅佐,甚至互为宾主。 不协和的理念在和声思维上主要是指和音或和弦在纵向结合时给人产生出的一种听觉上的反应,它的属性以及它的本质概念始终伴随着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步迁移,由于和弦结构复杂化而造成不协和理念的变异,对于多声部音乐语言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在音乐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本身就指一种和谐的理论,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音乐的研究中认为:“是数的比例构成了和谐,并将此应用到宇宙天体上,认为天体之间也是按照数的比例排列的,因此整个天体就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体。”[2] 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中叶,关于音乐美学的定义和本质上的概念虽然不断地发展着,但是“美”与“和谐”的统一这一传统的理念却没有实质上的变异。但是如果将视觉角度转移到和声意义的“不协和”理念上来看,“不协和”一词的实质性概念和人们听觉的心理反应始终在替换中发展。“不协和”的理念以及它的实质性差异,是由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是音乐历史的阶段性;二是人们听觉习惯的可变性。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能动力,使音乐发展中的“不协和”理念不断更新和变异。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纯四度”音程,它是一个由协和——不协和——协和,变异性最大的音程之一。在早期多声音乐时期,即“奥伽侬”时期,“纯四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而到了严格对位时期,它又变成了必须需要解决的不协和音程;即使到了古典音乐时期,如果低音形成的四度关系也通常被认为是不协和音程。[3]当然到了后来“纯四度”音程无疑已被认为是协和音程之一了。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有关三度音程的发展状况。从古希腊开始,八度、五度、四度的协和音程观念就已牢固建立了,在初期的‘奥伽侬’中所谓协和音程也仅限于此。直至13世纪,大三度音程才从不协和音程的行列中挣托出来。而小三度音程在中世纪音乐中,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不协和和音;一直到巴赫时期,这种观点仍局部地表现出原来观念上的痕迹。如:通常在小调式的作品结束时,用以大三度来代替,形成所谓的“辟卡迪三度”。到海顿和莫扎特时期,才不再对小三度的协和本质发生任何疑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协和”,不过是随着音乐思维的发展与人们听觉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地对“不协和”音程的“解放”而已。”[4]由于三度音的解放,使传统三和弦的出现已成为了一种可能,直至18世纪法国作曲理论家拉莫(Rameau)1722年出版的《和声自然原理论述》总结了前几代人的理论与创作并随着数学、声学理论的发展,以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构成原则在理论上正式确立。 随着大、小调体系的形成以及和声功能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以三和弦为统治地位的和声王国中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对不协和音的使用,并且在无数作曲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音乐实践中日益复杂起来。正如勋伯格所说:“不协和音是作曲家们摆脱陈词滥调的原动力。”多声音乐在时间展开的过程中正是依靠和弦间的“协和”与“不协和”的对比获得的。在伯尼(Charles Burney)的《法国与意大利音乐的现状》(1771)中,有一段便是这样的看法。他写着:“不协和音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是必需的,我相信现在没有人会否认了。看来,不协和音对音乐正如明暗色调对绘画同样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由于它的反衬与对比作用丰富了协和的声音,而尤其它还是注意力所必需的刺激物……。不协和音给听觉带来一种短暂的难受,留下不满足,甚至不舒服,直至听到某些较悦耳的和音为止……。我确信,只要听觉能力终于得到改进和提高,对它是不存在有什么太强烈的不协和的声音的

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依旧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 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古典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许还要走很远,但是我们必须不停的寻找契机,为民族的文化作出应有的保护,更要作出应有的创新,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认识我们的音乐文化。

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论文题目推荐高中英语作文

Today what I wanna introduce is Chinese Tradictional Music Chinese Tradictional Music dates back to the daw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documents and artifacts providing evidence of a well-developed musical culture as early as the Zhou D Chinese Tradictional Music always has various instruments, they are traditionally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material of composition: metal, stone, silk, wood, animal skin, bambooand so The most vatal part of the music should be the imperial music, firstly established in the Qin Dynasty, was greatly expanded under the Emperor Han Wu and charged with supervising court music and military music and determing what folk music would be officially It seems that collecting folk music is a hobby to every emperor, almost them took it seriously, sending officers to collect songs to inspect the popular One of the Confucianist classics, the Class Of Potry , contained many folk ongs dating from 800BC to 400BC In ancient China , the position of musicans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many classes, though music was seen as central to the harmony and longevity of the Fortunately, nowdays, both the Chinese Tradictional Music and musicians have a new lease of 满意请采纳,谢谢~

Music is the sublimation of life experience into a music combined with your life, you can actually write out a lot of thoughts and a lot of music inspiration from life is unconsciously became the music notes is actually very simple music that happiness and sadness any music is out of the love life of life will write music because it is a kind of attitude of The power of music, is often a person lying in bed, listening to music in the dark slowly falling At that time the music might have not something sacred, but became a I put the music called the holy god, holy does not lie in its elegant, but that give people That jumped out from the bottom of the can not understand the feeling, that kind of specious impulse of sadness and joy, that contain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nature, that rebel is not a way to calm the great strength in a

我最喜欢的音乐(My favour music)—共两篇第一篇:My favorite music is pop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music ,such as country music, R&B , rock music and so But I like movie music Because it is easy to learn, and this knid of music is often about our life, for example, A whole new world, M They are very popular among And these movies are also watched again and again for many It is also a good way to learn E So you know my favorite music is movie 第二篇:Do you know what is my favour music?My favour music is Jay"s You can ask me"Why my favour music is Jay"s music?Because Jay"s music is unique and his music is very And his music is He has made six albums since2000-His new album"s name is November"s CChopin is a famous Because Jay likes Chopin very So his new album"s name is November"s CJay"s music are made of his November"s Chopin and Fantasy is my favour Jay"s So I tell you,my favour music is Jay"s

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论文题目推荐高中英语听力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 现在我们所听的歌曲,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等等歌手,他们的歌都属于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媒介的差异主要是流行音乐有三种特性: 流行音乐乃是一重复的形式:流行音乐的主题内涵不断的重复,而具有穿透阅听人之意识的能力。 流行音乐多属非叙述性的形式:其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生理与感官能力之刺激。 流行音乐是一种经验上的形式:音乐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领域,是对某一经验之体验。 流行音乐的英文翻译:POP MUSIC流行音乐的发展 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早年大部分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一般地说是出自于自愿,他们基本上是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迫来到这个国家的。他们身上“除了锁链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头脑中却牢记着非洲舞蹈和音乐的丰富传统。”黑人奴隶们在农场劳动时,不允许说话,但可以唱歌。他们依靠自人听不懂的劳动号子和歌曲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他们郁积在心里的痛苦与不平喧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黑人特点的黑人音乐。黑人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汲取白人音乐成分,产生了布鲁斯、爵士乐等形式。而最初的摇滚乐就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西方也有人把摇滚乐称作为“下层阶级反抗当局的一种形式”。

同学,你哪个学校的??好聪明哪。。。。。

你看下这个是不是你要的?  赏析德彪西钢琴名曲《水中倒影》  来源: 作者:朱 勇  德彪西与这些画家有着广泛的接触,深受其影响,并自觉地将绘画中的这种风格倾向表现在自己的音乐中,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重要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注重和弦本身的、客观的音响价值,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音乐的造型重于情感,诗意重于情节,直觉重于理性等。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旋律在印象主义音乐中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很少以悠长如歌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简短、精炼、零碎的主题动机。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包括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引进古老的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音阶,淡化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扩大和弦的使用范围,用附加音或省略音,四度、五度等不同音程叠置的方式,增加一系列的特殊复合和弦等,和声材料非常多样化,形成独具印象主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其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线相对模糊,由于音乐中缺少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动力,乐曲呈现出一个个音乐画面的对比并置状态,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色彩的对比,曲式比较自由,通常仅仅在整体上保留了某些再现三段式的特征。音乐的织体异常的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而透明、时而丰满,变幻莫测,给人不尽的新奇之感。  德彪西分别在1905年和1907年作有《意象》二集,每集各有三首乐曲。钢琴曲《水中倒影》即是其中第一集的第一首,下面试以这首乐曲为例来看看上述印象主义音乐特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水中倒影》的整体结构具有五段体回旋曲式的特征,第一、三、五段是基本主题的陈述,第二、四段属于两个对比性的插部,主题再现时有较大的变化。1-15小节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其中前八小节是整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分为4+4两个乐节(谱例一)。  谱例一:  这八个小节可以分为很明显的三个和声层:上方和声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以很弱的力度奏出,这些浮动的和弦仿佛描绘出洒满阳光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间和声层是很简短的一个旋律sol-mi-re,它代表着“倒影”的主题,并在时值上有所强调,其位置显得隐蔽、含蓄,宛如微风吹拂的湖面,倒影似有若无,可当你睁大眼睛看时,它却清晰地显现在水中;最下面的和声层是主属音的持续,以一个和谐的纯五度音程在下面作为基础,使得音乐更有种清澈、透明之感。八个小节的主题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画面:湿润的大地承载着一波轻轻摇荡的绿水,水中有一个清晰、悠扬、美丽的倒影……主题陈述完后,和声构成中增加了一些变音(谱例二)。  谱例二:  左手的低音出现半音级进的线条,并用八度加厚。其上是四度、五度等多种音程叠置的柱式和弦,这种和弦结构形式在后面同样使用很多,形成德彪西富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在这些色彩性和声之上还漂浮着另外两个简短的旋律,其材料正是来源于前面主题陈述的最上方和声层,仿佛是水波浪尖上跳动的阳光一般。第14小节的和弦很有特色(谱例三)。  谱例三:  左手低音是带有增二度特性音程的四音列,右手演奏的和声既有平行三度(大小三度音程交替出现),又在内声部隐含着平行五度的进行,这一个小节就综合了三、四、五、六、七度音程的叠置;高音形成la-sol-fa-mi-re-do的旋律线条,似有结束一个段落的意味,但其下方的和声却是不稳定的、动荡不安的,很好地将情绪引入第二部分。就这一部分来讲,后面的七小节是对前面八小节主题的补充,仿佛作画之时先把物体轮廓勾勒出来,再对其背景色彩进行初步渲染,把浓墨重彩的笔触留在后头进行。  16-19小节似乎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过渡(谱例四)。  谱例四:  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序进,在低音部出现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音区的大跨度移动,形成突兀的音响效果,减三和弦的分解用三连音来表现,造成短促而有动力的音响,是对即将出来的音乐材料和六连音形态的预示。从20小节开始是连续16小节高低音区快速流动的音型,跨越广阔音域的多层次的钢琴织体,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荡漾水波所反射出来的奇幻景象。20-23小节的快速分解音型,交替出现了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和弦和省略音的减小七、减七和弦,不协和的音响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前两小节左手更以饱满的时值奏出分解形式的减七和弦(谱例五)。  谱例五:  22-23小节右手快速流动的高音点被左手点击出一个re-降mi-还原mi-fa的半音级进音列,浮光掠影地描绘出奇幻的水波影像。24-35小节基本上是建立在属音持续基础上的,这是德彪西为避免调式中心音的消失而经常采用的方法,在此曲的后面也常出现。24-30小节的右手是fa-sol-la-si(后变成还原si)四音列的快速分解,衬托着左手位于中音区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旋律线条,附点节奏的使用让旋律具有一定的推动力。30-35小节快速流动的音型与三连音节奏相互交替,伴随着力度的不断增长又渐渐消退,音乐的速度渐渐放缓,温柔地连向第三部分的主题再现,好像是风的短暂停歇。这里的和弦同样充满色彩,甚至出现了mi、fa、sol、la同时奏响的块状和弦  本篇论文来源于 完全论文网 原文链接:

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论文题目推荐高中生

太广泛了吧、、、 给你一篇 不协和理念的变异论 一部完整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如果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视为一部和声发展史;如果再从更细微、更具体的侧面上观察,其实也是一部不协和理念的发展史。从历史的历时态方面来考察,“不协和”的理念永不具备一种静止不变的特征,也绝不会体现着自然界存在的“能”的那种“守恒定律”。用今天符号论的术语来说:它们只是一种“漂浮的能指”;而从共时态方面来考察,“协和”与“不协和”虽然是来自于两极概念的矛盾体,但它们自形成以来就从未间断地在历史发展的“漂浮”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辅佐,甚至互为宾主。 不协和的理念在和声思维上主要是指和音或和弦在纵向结合时给人产生出的一种听觉上的反应,它的属性以及它的本质概念始终伴随着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同步迁移,由于和弦结构复杂化而造成不协和理念的变异,对于多声部音乐语言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在音乐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本身就指一种和谐的理论,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音乐的研究中认为:“是数的比例构成了和谐,并将此应用到宇宙天体上,认为天体之间也是按照数的比例排列的,因此整个天体就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体。”[2] 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中叶,关于音乐美学的定义和本质上的概念虽然不断地发展着,但是“美”与“和谐”的统一这一传统的理念却没有实质上的变异。但是如果将视觉角度转移到和声意义的“不协和”理念上来看,“不协和”一词的实质性概念和人们听觉的心理反应始终在替换中发展。“不协和”的理念以及它的实质性差异,是由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是音乐历史的阶段性;二是人们听觉习惯的可变性。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能动力,使音乐发展中的“不协和”理念不断更新和变异。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纯四度”音程,它是一个由协和——不协和——协和,变异性最大的音程之一。在早期多声音乐时期,即“奥伽侬”时期,“纯四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而到了严格对位时期,它又变成了必须需要解决的不协和音程;即使到了古典音乐时期,如果低音形成的四度关系也通常被认为是不协和音程。[3]当然到了后来“纯四度”音程无疑已被认为是协和音程之一了。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有关三度音程的发展状况。从古希腊开始,八度、五度、四度的协和音程观念就已牢固建立了,在初期的‘奥伽侬’中所谓协和音程也仅限于此。直至13世纪,大三度音程才从不协和音程的行列中挣托出来。而小三度音程在中世纪音乐中,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不协和和音;一直到巴赫时期,这种观点仍局部地表现出原来观念上的痕迹。如:通常在小调式的作品结束时,用以大三度来代替,形成所谓的“辟卡迪三度”。到海顿和莫扎特时期,才不再对小三度的协和本质发生任何疑问。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所谓的“协和”,不过是随着音乐思维的发展与人们听觉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地对“不协和”音程的“解放”而已。”[4]由于三度音的解放,使传统三和弦的出现已成为了一种可能,直至18世纪法国作曲理论家拉莫(Rameau)1722年出版的《和声自然原理论述》总结了前几代人的理论与创作并随着数学、声学理论的发展,以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构成原则在理论上正式确立。 随着大、小调体系的形成以及和声功能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以三和弦为统治地位的和声王国中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对不协和音的使用,并且在无数作曲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音乐实践中日益复杂起来。正如勋伯格所说:“不协和音是作曲家们摆脱陈词滥调的原动力。”多声音乐在时间展开的过程中正是依靠和弦间的“协和”与“不协和”的对比获得的。在伯尼(Charles Burney)的《法国与意大利音乐的现状》(1771)中,有一段便是这样的看法。他写着:“不协和音在多声部音乐作品中是必需的,我相信现在没有人会否认了。看来,不协和音对音乐正如明暗色调对绘画同样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由于它的反衬与对比作用丰富了协和的声音,而尤其它还是注意力所必需的刺激物……。不协和音给听觉带来一种短暂的难受,留下不满足,甚至不舒服,直至听到某些较悦耳的和音为止……。我确信,只要听觉能力终于得到改进和提高,对它是不存在有什么太强烈的不协和的声音的

音乐是人们澄静的心声,是自然空灵的天籁。  世间有那么多的乐曲,但恐怕只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能将其中的真谛尽数彰显出来。  何尝不是如此!那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  而中国古典音乐,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绝不张扬,却声声柔亮,潜入人心。绝不神秘,却层层深入,别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愿将中国古典传播流转,正因如此,无论黄土高坡,还是江南水乡,都有了它的存在。  静坐竹亭,弹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弹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  爱古曲,爱高山流水之通灵,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  赏民乐,赏梁祝之哀婉,关山月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  而这些都是由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传承孕育的。渔歌唱和,流水清音,亲友别离,追忆斯人,人与自然相呼应,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都融入了古典音乐,传递所思,所感,所想。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诉说着别样的文化……“中和”之美是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意蕴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文与质、情与理等各种因素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是以儒释道互补为传统文化基础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同传统文化的丰要思维模式,从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园林建筑到音乐戏曲等等,都受到“中和”精神的深刻影响,并都放射着“中和”精神的光芒。  统观我们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凡人编的中同传统音乐,从古琴曲到古琴文化,从甫代歌曲到唐诗宋词,从民歌到民间器乐曲,随处都能找到“中和”之美清晰的影子。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同学,我们的题目一样哎!你不会也是师大的吧?呵呵~~我刚看见一篇,给你看看~~虽然我们在尧舜时代就开始“以糜觡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古乐篇》),但是在今天,很多人拿起洞箫来会横着吹,但是却能把韩式歌舞和美国的黑人说唱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青出于蓝。我们现在的状况非常奇怪:虽然在我们的国土上曾经出土过距今有着9000年历史的制作已经精美的骨笛(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遗址),我们也经常也以我们悠久的历史为荣,但是我们的正规音乐教育体系却是俄国式兼德国式的,连民族音乐的教育也必须要使用和贯彻西洋音乐的分析方法和结构体式,而我们平常嘴里哼的,常常又是H.O.T、后街男孩、迈克尔?杰克逊什么的。有人并不认识韩文,却能大段大段地背诵韩文歌词,但是若叫他唱几句中国民歌,他会憋红了脸,最后唱几句《东方红》了事。 西方音乐中繁琐的是他们的乐理,而其中的内涵与中国音乐相比,并不见得丰富。拿古典音乐来说,西方人或作壮阔状如《命运》,或作伤心状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或作神秘状如《少女的祈祷》,或做绅士状如那一大堆雷同的华尔兹,或作宁静状如《月光曲》,几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再拿流行音乐来说,西方人或作发泄状如迈克尔?杰克逊,或作长吟状如席琳?迪翁,或作下乡状如那些乡村歌手,或故作妖冶的纯情如蝴蝶?微笑,或故作哲学家状如神秘园乐队,看起来五花八门,实际上千篇一律。现在的欧洲民歌是什么味道,几百年前还是什么味道,但是中国的民乐无论从形式还是思想来说都改变了很多。就算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我们的音乐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的音乐表面上纯净、简单,没有和声,合奏的规模也不大,但音乐的过程绝非对情感或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在看似宁静安详的基础上进行着无尽的冥思,音乐的起伏相当光滑,但悄悄营造出的构造的想象空间却是近乎无限的。中国传统音乐、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弱势地位是短期性的因素造成的,虽然这些因素看似是来势汹汹。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对我们的传统保持乐观的态度。 为小众音乐提供生存土壤。现在的埃及人没有人会唱古埃及的民歌了,但是今天的中国人还能用古琴弹奏千年前的乐曲。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经常会随政治的原因发生突变和表面上的“猝死”,但这种“猝死”却无法斩断地下的暗流。在很多城市里的偏僻角落,当你不经意间闯入了一间不起眼的酒吧,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酒吧里的人都在欣赏着一种你也许根本无法接受的音乐——这和公园里那些拉着胡琴唱京剧的老先生们其实是一样的,是在以小众的方式为大众延续着过去和现在,并为未来提供着种种未知的可能。一个小国很容易被彻底改变,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灰烬之下隐藏的炭火很可能就能够引发明天崭新的灿烂。崔健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也许今天我们尚不理解少数人的坚持,但是明天他们就可能变成主流。而应该成为主流、却遭受着不公待遇的文化现象,也完全可以通过小众音乐的流传等待历史的机遇。

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高中英语

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依旧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 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古典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许还要走很远,但是我们必须不停的寻找契机,为民族的文化作出应有的保护,更要作出应有的创新,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认识我们的音乐文化。

引用旧时欢爱的回答:音乐永远是民族文化中的那唯美的一面,在乐器的缓缓鸣奏中,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无形之中乐曲的深处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精髓。。。每每听着古典音乐的响起,那种悠扬,那种独特的中国风,心灵深处的有着不一样的触动,虽然听不出《高山流水》的知音难觅,品不到《春江花月夜》的清丽奇幻;但是依旧为凄凉忧伤的《二泉映月》而伤怀,被《霸王别姬》的悲凉豪迈而震撼。。。。他们再现了古代的情感生活,过往的抑郁悲愤,那时的英雄儿女,跨时代的哲理思考,都是那么地多情,那么的发人深省。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 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如今古典民族音乐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和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割裂、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古典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许还要走很远,但是我们必须不停的寻找契机,为民族的文化作出应有的保护,更要作出应有的创新,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去认识我们的音乐文化。

中西方器乐的不同魅力  一曲《二泉映月》,让我们听到东方器乐文化的深沉韵味;一曲《回忆》,让我们领略到西方器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者同时乐器独奏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西方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为什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乐器的制作和音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文化影响制约着不同的乐器音色,由这种特定的音色来要求择定什么质料形制的乐器,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音乐风格。总的来说,中西乐器音色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它们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乐器材料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天人关系:征服与尊重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制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他们真正欣赏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变自然中得到的一种自我陶醉。西方文化倡导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强调征服改造自然。与之相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他们从不把自然当作征服与改造的对象,而是尊敬和顺从自然。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最终导致文化载体的中西乐器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制成,诸如圆号、小号、长笛以及竖琴,钢琴等,大部分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体现出西方人强调的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思想。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多以天然材料为主。中国乐器在使用中占绝对优势的其他乐器如箫、笙、筝、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扬琴等,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制成,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自然属性的尊重。中国乐器尽量在发声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独特作用,使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个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二、中西器乐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本体:理性与感性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特别理性科学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来要求乐音超越具体,消解独特,以获得一种普遍与共通感,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以生命为本体,所以它尽力捕捉人的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在中国音乐上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但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韵味,一切技法都围绕着“情、韵”二字进行。  就乐器方面说,西洋器乐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自理成具有相对抽象的形式体系,发音特点是:音质尽量的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以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让声音不受人声影响,保持它的理性。中国乐器从来没有打算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工作,也从未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所以,中国乐器的音质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连乐器演奏也是由这一意识支配的,随行而至,感性色彩浓烈。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就是一种这样的拉弦乐器,它的音色就常常让我们体会到寂寥的牧人心情和草原空旷的孤独感,它能够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说话声哭笑声、动物的喊叫声等等,更好表达内心。  西洋乐器音色是远离人声的,而远离人声则又意味着必定远离自然本来所固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显得过于理性了。西洋乐器所追求的“器”声是这样的:虽然不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的乐器,但又能够与任何乐器的音色能有着很好的融合。相反,中国乐器的近人声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求其音色的独特性和个性。中国乐器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它们非常适合独奏,但却很难把它们完满地变化为一个完美的结构,这是因为每一种乐器都过于感性而造成的。打个比方,西方器乐好像是几个声音相似的外国人在一起唱歌,他们更注意表现出他们的和谐,而中国器乐就好像是几个十分感性而拥有独特声音的中国人在一起唱歌,虽然都有着自己的声音特色,却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西方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注重感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器乐文化差别的根本所在。  三、中西乐器特色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美感要求:力度与深度  中国传统器乐的表现特点与西方不同。西方器乐演奏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从气势上感染听众;而中国器乐演奏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景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从感性的情韵上感染观众。因而,对于我们欣赏中西方器乐演奏时候产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欢交响乐,气势庄严恢宏,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比如《悲怆交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更愿意用几种或者更少的乐器去表现出一种充满思考和内涵的乐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西洋乐器的出音比较均匀,所发的每个音轮廓清晰,界线分明,是一种标准化的造型,它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共性。中国乐器的出音则千变万化,姿态各异,体现出的是它每个音符的独特性,而这样的音形当然是由乐器演奏时吟、揉、震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的。这类  器乐演奏技巧在运用时非常灵活,它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性应用和处理,从而显示出其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其表现能力达到一种非凡的深度和力度,造成直达心底、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中西音乐器乐的脉络有着很大不同,西方器乐的脉络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饱满、绵密结实,追求恢宏的气势美。这是一种力度的美。中国器乐的脉络制造蜿蜒起伏、单线游动的线型效果,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幽婉深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荡气回肠的效果,获得音乐表现的深度美。一把琵琶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中国文化底蕴若不深厚,谁又能理解乐曲的深度?西方器乐曲相对来说,其理解深度就没有中国音乐那么深邃了。  在器乐文化上,中国音乐(主要是传统民族音乐)显然和西方器乐(主要是交响乐)在对美感的表达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得到验证:一首《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深沉、优美典雅,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娟秀;一曲《命运交响曲》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器乐突出的是一种力度,中国器乐突出的是一种深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民族音乐学家刘九达先生曾说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听得船工唱起了号子,便赶紧掏出本子想记下来。可是船工们一见那个阵势忽然都哑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说:“那位先生是同我们闹玩,哪有那样阔气的人来学这不三不四的东西哦!”现如今的学者和歌唱家去“采风”或者没遇过这种尴尬,可是说实在,“场面”上的东西我们见得太多。周强在《石工号子》的封面上写道,他的专辑是“学院派与原生态的对话”,相信这是他多年歌唱实践与思索的感悟。所谓“学院派”和“原生态”,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的“原生态”人以为“原汁原味”才是最好,任何对它进行艺术“加工”都是对它的“污染”。而“学院派”又往往被人指责“高高在上”,对业余的民间的东西不屑一顾。其实这都是“鬼不吃蜡烛屎――人做出。”“原生态”无非就是民间的东西,它既不会一成不变,甚至不可以复制。你以为侗族人平日唱的“大歌”与央视演播厅里表演的“大歌”是一样的么?傻!说白了,后者也是对前者的一种“加工”。艺术加工并没那么可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法则。胡松华唱《草原赞歌》以及滕格尔唱《天堂》不都一样经过了“加工”的么?牧民并没指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