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敦煌历史与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英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4:48:32

敦煌历史与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英文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 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结合自己的想法评述元代一位代表画家,分析其作品。 王冕和他的《墨梅图》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出生在浙江诸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如痴。《明史》记载: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长明灯下读书。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听老师讲课,天黑了,想起牛,结果牛不见了,回家被父亲责打一顿。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会稽一位叫韩性的读书人,韩性收王冕为徒,教他读书作画。王冕青年时代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他游杭州、逛金陵,然后渡长江,跨淮河,经徐州、济南到达大都,长途跋涉,使他的视野和胸襟大大开扩,使他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楚。由于王冕的诗画风格特异,不同凡响,名声鹊起,在大都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向他求诗索画,一时缣素山积,而他经常援笔挥洒,倾刻而就。据记载,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九里山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在居室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梅树,数百棵桃树和杏树,自题为“梅花屋”。画墨梅,始于北宋华光法师。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从梅影中得到启示,创造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方法画梅花。华光法师之后,南宋另一位画梅高手杨补之创造出两种画梅方法: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所谓圈花法;另一种是用墨涂于绢上,烘托出梅花的白葩。王冕继承了传统画梅的方法,又有所创造。在圈花方法上,杨补之一笔三顿挫,而王冕改为一笔两顿挫,即所谓“钩圈略异杨家法”。他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另外,用胭脂画没骨梅花是王冕的独创,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绘枝干方法上,王冕注重质感的表现,用笔流畅顿挫适宜,潇洒遒劲。他在画新枝时,一笔拉几尺长,引枝断而复连,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梢头露出笔的尖锋,显得灵气飞动,生机勃勃;画老干时,笔锋顿挫,能将老干的苍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朝何瑗王作诗称赞说:“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文人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崇尚水墨写意,技法精益求精。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经历分不开。“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只一幅。课本选用的这幅《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吧,其余问题范围太大,800字根本难以说明白结合自己的想法评述元代一位代表画家,分析其作品。这个题目范围小,会比较好谈,而且,这方面的材料也好找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历史与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结合自己的想法评述元代一位代表画家,分析其作品。 王冕和他的《墨梅图》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出生在浙江诸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如痴。《明史》记载: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长明灯下读书。有一天,王冕把牛放到野地吃草,自己跑到私塾里去听老师讲课,天黑了,想起牛,结果牛不见了,回家被父亲责打一顿。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会稽一位叫韩性的读书人,韩性收王冕为徒,教他读书作画。王冕青年时代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他焚毁文章,永绝仕途,浪迹江湖。他游杭州、逛金陵,然后渡长江,跨淮河,经徐州、济南到达大都,长途跋涉,使他的视野和胸襟大大开扩,使他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楚。由于王冕的诗画风格特异,不同凡响,名声鹊起,在大都期间,士大夫都争走馆下,向他求诗索画,一时缣素山积,而他经常援笔挥洒,倾刻而就。据记载,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九里山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在居室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梅树,数百棵桃树和杏树,自题为“梅花屋”。画墨梅,始于北宋华光法师。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从梅影中得到启示,创造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方法画梅花。华光法师之后,南宋另一位画梅高手杨补之创造出两种画梅方法: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所谓圈花法;另一种是用墨涂于绢上,烘托出梅花的白葩。王冕继承了传统画梅的方法,又有所创造。在圈花方法上,杨补之一笔三顿挫,而王冕改为一笔两顿挫,即所谓“钩圈略异杨家法”。他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另外,用胭脂画没骨梅花是王冕的独创,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绘枝干方法上,王冕注重质感的表现,用笔流畅顿挫适宜,潇洒遒劲。他在画新枝时,一笔拉几尺长,引枝断而复连,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梢头露出笔的尖锋,显得灵气飞动,生机勃勃;画老干时,笔锋顿挫,能将老干的苍劲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朝何瑗王作诗称赞说:“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文人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崇尚水墨写意,技法精益求精。王冕画梅花,只画“野梅”,不绘“官梅”。山野梅花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这自然跟王冕自己的身世、经历分不开。“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王冕的《墨梅图》传世不只一幅。课本选用的这幅《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简述历代佛教美术特点浅谈这些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得社会信仰心态?  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敦煌历史与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试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此选题有利你今后就业,但你27日肯定来不及)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 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_asp?Subject_ID=34&BBS_ID=20070227733016&bPage=1去看看吧,希望能帮到你,^_^

汉语副词研究 郭振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关 键 词: 来源 ;发展变化 ;语法特征 Abstract: The adverb is one kind of half empty half solid They can express the behavior, the movement or the nature, the condition degree, the scope, the time, the possibility, the denial function and so on, have certain glossary significance, can serve as in the sentence independently the accessory constituent,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it is approximate the full word; But it cannot alone express one material object, one kind of truth or one kind of real situation; Simultaneously has cannot serve as the sentence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Subject, predicate; Also cannot serve as the object, the attribute,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she with other each kind of function word nature Key words : Origin ; Development change ; Grammar characteristic 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1]。在这里我们把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性谓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的单音虚词或复合虚词的词叫做副词。副词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前作状语,一般不能和名词组合[2]。本文根据上述标准,从汉语中副词的来源、发展变化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特征和一些特殊用法为切入点比较系统地对汉语副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

敦煌历史与文化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字太多输入不了o(∩_∩)o 哈哈

敦煌历史与文化论文题目有哪些特点及答案

考古学特刊第二号高昌专集_电子书ar    链接: 提取码: mnmh

_Sasp?ArticleID=1673  去这里看看,节选内容: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和敦煌文献遗书卷子为主要研究资料的敦煌学,内容包括了人文、社会和宗教等多种学科。其中能反映敦煌佛教发展变化乃至敦煌历史变迁的,是不同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雕塑的内容与形式,以及佛经卷论集传和与佛经相关的汉文、西域文遗书的内容。拙笔小文略述其中一二,不知管见当否,亦盼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则幸甚矣。  近百年来,国际性的敦煌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敦煌出现的大量佛教经卷和莫高窟的禅窟、佛洞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向前推进。我以为,若把佛教经卷内容的变化与莫高窟壁画、雕塑的技法、风格和内容的变化结合考察,则是清晰敦煌佛教发展变化和敦煌地方历史变迁的重要方法。因为敦煌石窟卷子和石窟艺术是构成敦煌文化艺术的两大侧面,或者说是两大支柱。而敦煌文化艺术更多的内涵是表现在石窟艺术中,实际上,它是中国西部本土文化精神与中国内陆文明、印度古代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明的交汇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文明,恰恰是以佛教的经典集论传记等文字记载、记述为先导,致使以佛门经卷为主体的文献遗书和反映佛教内容的壁画、雕塑艺术,成为敦煌佛教传播发展变化和敦煌地方历史变迁的缩影。  一、经卷壁画、雕塑内容变化的四个时期  说到敦煌莫高窟石窟,目前发现共492个窟洞。 各个窟大都以佛像为主体。佛像塑于壁龛内或中心柱及基坛上,佛像四周,则多配置有佛弟子及菩萨的塑像。塑像之外,四周墙壁及穹顶绘制有佛本生故事、经变图、诸天部众。另外还有供养人像、藻井花饰、山水人物杂画等等,满布于所有窟洞的各个角落,组成为各不相同的“佛国世界”——这是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敦煌人的情感世界。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隐藏着教化的历史,蕴含着神秘的深层哲理。但是,你若细致地考证,却会发现:尽管整体上看,所有窟洞构成了一个神秘的“佛国世界”,若逐洞分析,却表示出佛教及其教理教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变化,窥见出由情感社会而产生的人生哲学和不同时期人们心灵的影像,对神秘佛国世界的参考和取代。  莫高窟现有的492个窟中,最早的窟洞, 一般学者认为是由沙门二僧乐尊和法良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自此始有莫高窟出现。实际上,莫高窟及其窟洞出现,至少比上面所说的公元366 年还早63年,因为无论是现存的窟洞中的题壁文字,抑或敦煌卷子中的记载,都证实了这一点:现存莫高窟第156 号窟的前室北壁西上角的题壁《莫高窟记》中记有“司空题壁,号‘仙岩寺’”;现藏于法国图书馆的敦煌卷子P3720号中,说:“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以后,镌造不绝”。查索靖其人,本系敦煌望族索氏之出,晋时曾拜酒泉太守,官至征南司马、司空。可见敦煌文献所载是实。而索靖生于公元238年,卒于303年,则可知曾名为“仙岩寺”的莫高窟,至少于303 年以前就存在了。莫高窟现在发现的最晚的窟洞,是元朝末年所建凿的现今排号为第3和第465号两窟。而莫高窟开始废圯的时间,应是元王朝自太祖成吉思汗破西夏沙州而有之的一百四十六年之后,即元昭宗建北元的第三年——1372年。  值得注意的是,自公元303年到1372 年莫高窟窟洞不断开凿修建期间, 与敦煌卷子的内容记载有关系的窟洞, 仅是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以前所建者。就是说,除了北宋初期四十多年间所建的第61窟、53窟、55窟外,所有宋元时期开凿的洞窟,与敦煌佛经卷子是否存在没有任何联系,我们称之为“有窟无卷时期”。而晋魏到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凿修佛窟时期,我们称之为“窟卷并存时期”。  如果我们把敦煌佛经卷子最初造成出现,导致莫高窟佛窟开始凿修,和佛经卷子最后封藏保存,窟洞继续开凿的整个过程,与佛经卷子内容变化及经卷的有无相连,来考察窟洞的凿修,来观察洞中壁画和雕塑内容与变化,那么莫高窟现存的492 个窟洞应分属为“神圣佛窟时期(公元303年前—580年)”,“人佛共窟时期(581—755年)”,“世俗人窟时期(756—1003年)”,“变种石窟时期(1004—1372年)”。 从佛教角度看整体的壁画、雕塑的内容、风格、技艺,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千余年间,从最初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佛国景观逐渐向世俗化社会行进,而且明显而又强烈地感悟到时代人心的变化和转向,直观且又强烈地感受到佛教地位的下降,世俗情感对宗教情感的进逼和取代,以致到最后时,昔日对佛国世界的神秘的精神的追求和神往,被曲解为顺乎自然、悟其智理的性爱快乐成禅(佛)的甚于俗世的欲望的体验和渲染。其影响之炽烈,以至今世!

答案是肯定的,敦煌的确是一个城市,文献记载, 约在商周时代这里居住着羌人、乌孙人和月氏人。后来,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大军击败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降汉,河西走廊归入中原王朝版图。汉廷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隶属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汉廷析酒泉郡地置敦煌郡,领敦煌、冥安等六县。为防御匈奴侵扰,汉廷在敦煌郡北部修筑了长城,与酒泉郡的长城相接。郡西部则建有玉门关和阳关,出关可通西域。两关之间也有长城和烽燧相连。敦煌成为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边防军事重镇。敦煌有了一个城市的雏形。接着,为充实敦煌郡,汉武帝几次从内地移民于此,史载西汉未年敦煌郡已有户11200,口38335,来到敦煌的移民和戍卒多为汉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汉王朝组织移民和戍卒进行屯田,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使敦煌从以游牧为主的社会生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隋唐以前,敦煌被儒家学说统治着。由于隋唐朝大力发展丝绸之路,西方的佛教也传入敦煌,很多在敦煌官员也开始写经书,莫高窟的修窟造像活动也十分兴盛。隋代敦煌石窟艺术进一步接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为以后新的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到了吐蕃统治时期,大力扶持佛教,借用宗教的力量来稳定局势。他们提高了僧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一些高级僧侣可以参与政事。他们不断向寺院布施财物、田产及依附人口等。在吐蕃统治者的倡导下,当地民众信仰佛教者日益增多,达到空前的高度。但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北方草原之路的继续频繁使用,敦煌未能恢复中西交通必经之地的地位。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中原王朝的都城逐渐向东、向北迁移,距河西、敦煌愈来愈远,使敦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再加蒙古帝国和元朝疆域广大,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基地的作用。敦煌就一步步衰败下去,成了今天人烟稀少的样子。城市有发展就会衰败,敦煌是我国历史上衰败的一个城市,但它也是一个城市。我建议提问者最好到我提供的网址去看看,毕竟太多字,小弟无法粘贴在这里,希望小弟的概括对提问者有帮助,希望提问者斧正,谢谢!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 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