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的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10:47:40

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结合实例谈谈如何科学地完善自我你可以借鉴一下这个格式和题目

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认为: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健康的个性有七个特征,即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只要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首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诚恳是重要的,虚伪的人就算再擅长表演,也总有一天会被识破然后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特别是语言技巧,如果你擅长于幽默,那最好不过了,如果不擅长,甚至不擅长说话,那还是少说点话的比较好然而最重要的技巧不是语言,而是低调与高调的时机选择上改善你的人际关系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决不夸张:夸张有损真实,并容易使人对你的看法产生怀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坏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有损你的风雅和才智。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赋。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做老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处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决不抱怨:抱怨会使你丧失信誉。自己做的事没成功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事情做到圆满。适度地检讨自己,并不会使人看轻你,相反总强调客观原因,抱怨这,抱怨那,只会使别人轻视你。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不再相信你,这是你最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困,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不要向朋友借钱。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尊重不喜欢你的人。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学会聆听。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我再加1条,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看来您的情况属于后一种。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这里我们仅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与同事相处发表些意见。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紊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牢固你的人际关系三十六计第1计:如何懂得“听人说话”是受别人欢迎的前提。第2计:只有善于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加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第3计:初次交往的成败关键是适当的寒暄。第4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第5计:与人交往注意不要过于亲密,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友谊的持久。第6计:微笑是增进人际关系的宝贵财富。第7计:记住对方的姓名有助于进一步的交往。第8计:“守时”能展现个人的良好品德。第9计:适当的穿着打扮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第10计:良好的姿态,能促进双方的交流。第11计:恰如其分的赞美使人相交更愉悦。第12计:与朋友相交不念旧恶,对对方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褒扬。第13计:对朋友的夸奖要有度,不能过分,过度的奉承反而显得有失诚意。第14计:面对朋友的要求不要有求必应,而应量力而为。第15计:朋友之间如有点小误会,可利用“第三者”作为缓冲,以解除误解。第16计:学会借“第三者”的口传达自己的仰慕之情、赞美之意。第17计:与人交往必须把握宽严分寸。第18计:养成“推己及人”的精神。第19计:善解他人“爱屋及乌”的心理。第20计:善用“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第21计:学会用“忍让”“宽容”接纳他人,更能促进相互理解。第22计:有时主动认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高自己的信誉。第23计:豁达大度方能不致伤人伤己。第24计:“理解”不是强加别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举动感染别人。第25计:直视对方,诚心诚意说:“对不起。”第26计:“信任”是友谊的根本。第27计:放弃私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轻易地感召他人为己所用。第28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第29计:友好相处的基础在“与人为善”。第30计:与人相处应当虚怀若谷。第31计:待人必须谦虚有礼。第32计:适时来点幽默可以化解敌意,化解紧张的气氛。第33计:对待朋友以宽宏大量为度。第34计:人际往来不要害怕主动。第35计:坦诚布公是交朋友的基本法则。第36计:适时的“糊涂”是难得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九条一般原则。(一)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老少无欺,从而赢得真诚的回报。反之,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二)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某一件事情,就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一个人言而无信,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三)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作心理上的距离。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距离为好。(四)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十分要好的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仅有一面之交或交往不深的人,最好当面谢绝,尤其是异性间的馈赠,受赠方更需头脑清醒,了解对方的用意,不可来者不拒,以致受制于人。(五)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的,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动辄以恩人、救星或老大自居。(六)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你也可以在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七)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朋友之间也有因误会而产生不快的时候,此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对方多加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应豁达大度,谅解其过失。(八)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真正的友谊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每个人来说,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步步高升时,尤其应记住不要给老朋友造成一阔脸就变的印象。(九)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以对人,宽以对己是一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的论文1500字

在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却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00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人际关系是怎样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呢?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以前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前的人们因为节奏慢,时间比较充余,大家很喜欢在一起谈天说地,通过交流,使我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而且那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多,因此,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等也比较多,这些都能有效的化解一些心理障碍,所以,以前的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相对于现在来说,会要少一些。而现代社会不一样,节奏快,人们的时间比较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了,而且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时间少,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减少,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这样,就会越积越多,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想进行人与人的交流也显得很奢侈,就象是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一样,代表着人们心中与家人交流的渴望。00大家如果有稍微注意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性格内向的人群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则不容易。那是因为人只要是活的、正常的,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但是性格外向的人,他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把问题及时的渲泄出来,所以就不容易把问题积累起来,以至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但是性格内向的人却不一样,因为他们把什么问题都藏在自己心里,这样,他们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渲泄,因此,问题就有可能越积越多,最终以心理障碍的形式暴露出来。所以,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因此,从人际交往的这一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注意几个方面:一,要有几个知心良友,以至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有人倾斥,及时化解心理问题;二,要学会与人交往,因为人只有在融入团体才会比较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产生的心理问题;三,与家人建立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也能化解心理问题;四,学会去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与其他的关系是不一样的。00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首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求助者到心理咨询室不必感到低人一等;其二,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是一种合同式的关系,因为求助者按合同付了费,咨询师就得按合负有义务,其中有一个很重的意义就是要替求助者保密,因此,求助者可以在那里把所有平时不敢说的,都可以说出来,因为他不怕说出来受到惩罚,也不怕说出来有人会去告密。所以在心理咨询室,你可以尽情的渲泄,让你内心的问题得到早大的释放。当然这只是心理咨询室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心理咨询师还可以进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助人与心理治疗等。

可以看下教育类的文献,也可以看下心理学类的文献。你看下(心理学进展、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些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认为: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健康的个性有七个特征,即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只要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首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诚恳是重要的,虚伪的人就算再擅长表演,也总有一天会被识破然后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特别是语言技巧,如果你擅长于幽默,那最好不过了,如果不擅长,甚至不擅长说话,那还是少说点话的比较好然而最重要的技巧不是语言,而是低调与高调的时机选择上改善你的人际关系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决不夸张:夸张有损真实,并容易使人对你的看法产生怀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坏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有损你的风雅和才智。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赋。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做老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处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决不抱怨:抱怨会使你丧失信誉。自己做的事没成功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事情做到圆满。适度地检讨自己,并不会使人看轻你,相反总强调客观原因,抱怨这,抱怨那,只会使别人轻视你。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不再相信你,这是你最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困,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不要向朋友借钱。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尊重不喜欢你的人。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学会聆听。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我再加1条,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看来您的情况属于后一种。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这里我们仅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与同事相处发表些意见。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紊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牢固你的人际关系三十六计第1计:如何懂得“听人说话”是受别人欢迎的前提。第2计:只有善于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加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第3计:初次交往的成败关键是适当的寒暄。第4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第5计:与人交往注意不要过于亲密,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友谊的持久。第6计:微笑是增进人际关系的宝贵财富。第7计:记住对方的姓名有助于进一步的交往。第8计:“守时”能展现个人的良好品德。第9计:适当的穿着打扮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第10计:良好的姿态,能促进双方的交流。第11计:恰如其分的赞美使人相交更愉悦。第12计:与朋友相交不念旧恶,对对方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褒扬。第13计:对朋友的夸奖要有度,不能过分,过度的奉承反而显得有失诚意。第14计:面对朋友的要求不要有求必应,而应量力而为。第15计:朋友之间如有点小误会,可利用“第三者”作为缓冲,以解除误解。第16计:学会借“第三者”的口传达自己的仰慕之情、赞美之意。第17计:与人交往必须把握宽严分寸。第18计:养成“推己及人”的精神。第19计:善解他人“爱屋及乌”的心理。第20计:善用“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第21计:学会用“忍让”“宽容”接纳他人,更能促进相互理解。第22计:有时主动认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高自己的信誉。第23计:豁达大度方能不致伤人伤己。第24计:“理解”不是强加别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举动感染别人。第25计:直视对方,诚心诚意说:“对不起。”第26计:“信任”是友谊的根本。第27计:放弃私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轻易地感召他人为己所用。第28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第29计:友好相处的基础在“与人为善”。第30计:与人相处应当虚怀若谷。第31计:待人必须谦虚有礼。第32计:适时来点幽默可以化解敌意,化解紧张的气氛。第33计:对待朋友以宽宏大量为度。第34计:人际往来不要害怕主动。第35计:坦诚布公是交朋友的基本法则。第36计:适时的“糊涂”是难得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九条一般原则。(一)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老少无欺,从而赢得真诚的回报。反之,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二)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某一件事情,就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一个人言而无信,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三)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作心理上的距离。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距离为好。(四)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十分要好的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仅有一面之交或交往不深的人,最好当面谢绝,尤其是异性间的馈赠,受赠方更需头脑清醒,了解对方的用意,不可来者不拒,以致受制于人。(五)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的,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动辄以恩人、救星或老大自居。(六)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你也可以在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七)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朋友之间也有因误会而产生不快的时候,此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对方多加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应豁达大度,谅解其过失。(八)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真正的友谊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每个人来说,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步步高升时,尤其应记住不要给老朋友造成一阔脸就变的印象。(九)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以对人,宽以对己是一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开头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否与领导、同事、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识上、情感上建立起的不同程度的联系。它是一种简单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以至人的整个一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尤其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正因为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等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它影响个人的知觉、思维、学习行为。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越有利于自我发展,越有利于正确的人际交往。2.要掌握适当的“度”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万物皆有其度”,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的内在涵养。讲究“度”就是讲究辩证法,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在待人接物时,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3.珍视友谊,发展友谊健康真挚的友谊可以成为行动的内驱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精神支柱。中学时代的友谊相对稳定、持久,有的可以保持终生,成为人生旅途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重在参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培养自己今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展示自己。5.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作为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就必须经常不断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学习方法上,每个人都有一己之见;在知识结构上,每个人也都有所专长。6.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严于律己、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以诚恳、公正、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7.学会对感情的合理宣泄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遭遇挫折。“别理我,烦着呢!”作为一时的宣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此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让它一味膨胀,要设法调整心绪。因为一旦所有的人真不理你时,你会发慌以至六神无主,不利于身心健康。感情的合理宣泄方法有: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开诚布公地与矛盾对方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必要时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也可以通过文体活动等方法消除心中的积郁。

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认为: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健康的个性有七个特征,即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愉快;(3)反应适度,行动有序;(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5)自我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只要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首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诚恳是重要的,虚伪的人就算再擅长表演,也总有一天会被识破然后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特别是语言技巧,如果你擅长于幽默,那最好不过了,如果不擅长,甚至不擅长说话,那还是少说点话的比较好然而最重要的技巧不是语言,而是低调与高调的时机选择上改善你的人际关系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事显赫。决不夸张:夸张有损真实,并容易使人对你的看法产生怀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说话简明扼要,决不夸张抬高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是说谎的一种形式。它能损坏你的声誉,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有损你的风雅和才智。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杂事上,要维护好同事间的关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则别人将会对你感到乏味。必须使人们总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点的人会使人保持期望,不会埋没你的天赋。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谦虚、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把朋友当做老师,将有用的学识和幽默的言语融合在一起,你所说的话定会受到赞扬,你听到的定是学问。言简意赅: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决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长处常挂在嘴边,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无形贬低了别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结果则是使别人更看轻你。决不抱怨:抱怨会使你丧失信誉。自己做的事没成功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使事情做到圆满。适度地检讨自己,并不会使人看轻你,相反总强调客观原因,抱怨这,抱怨那,只会使别人轻视你。不要说谎、失信:对朋友同事说谎会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不再相信你,这是你最大的损失。要避免说大话,要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宁可不说。目光远大:当财运亨通时要想到贫困,这很容易做到。聪明人为冬天准备。一定要多交朋友。维护好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总有一天你会看重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不要向朋友借钱。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尊重不喜欢你的人。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学会聆听。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我再加1条,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赋、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阂,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来,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调整并加以改变。看来您的情况属于后一种。人依据其年龄、性别、职业、职位、所处环境等情况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与人接触时,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在这里我们仅就您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与同事相处发表些意见。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紊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牢固你的人际关系三十六计第1计:如何懂得“听人说话”是受别人欢迎的前提。第2计:只有善于展示“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加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第3计:初次交往的成败关键是适当的寒暄。第4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第5计:与人交往注意不要过于亲密,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友谊的持久。第6计:微笑是增进人际关系的宝贵财富。第7计:记住对方的姓名有助于进一步的交往。第8计:“守时”能展现个人的良好品德。第9计:适当的穿着打扮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第10计:良好的姿态,能促进双方的交流。第11计:恰如其分的赞美使人相交更愉悦。第12计:与朋友相交不念旧恶,对对方的良好表现要及时地给予褒扬。第13计:对朋友的夸奖要有度,不能过分,过度的奉承反而显得有失诚意。第14计:面对朋友的要求不要有求必应,而应量力而为。第15计:朋友之间如有点小误会,可利用“第三者”作为缓冲,以解除误解。第16计:学会借“第三者”的口传达自己的仰慕之情、赞美之意。第17计:与人交往必须把握宽严分寸。第18计:养成“推己及人”的精神。第19计:善解他人“爱屋及乌”的心理。第20计:善用“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第21计:学会用“忍让”“宽容”接纳他人,更能促进相互理解。第22计:有时主动认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提高自己的信誉。第23计:豁达大度方能不致伤人伤己。第24计:“理解”不是强加别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举动感染别人。第25计:直视对方,诚心诚意说:“对不起。”第26计:“信任”是友谊的根本。第27计:放弃私我,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轻易地感召他人为己所用。第28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第29计:友好相处的基础在“与人为善”。第30计:与人相处应当虚怀若谷。第31计:待人必须谦虚有礼。第32计:适时来点幽默可以化解敌意,化解紧张的气氛。第33计:对待朋友以宽宏大量为度。第34计:人际往来不要害怕主动。第35计:坦诚布公是交朋友的基本法则。第36计:适时的“糊涂”是难得的人际关系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九条一般原则。(一)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老少无欺,从而赢得真诚的回报。反之,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二)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某一件事情,就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一个人言而无信,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三)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作心理上的距离。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距离为好。(四)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十分要好的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是人之常情。但假如仅有一面之交或交往不深的人,最好当面谢绝,尤其是异性间的馈赠,受赠方更需头脑清醒,了解对方的用意,不可来者不拒,以致受制于人。(五)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的,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动辄以恩人、救星或老大自居。(六)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你也可以在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七)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朋友之间也有因误会而产生不快的时候,此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对方多加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应豁达大度,谅解其过失。(八)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真正的友谊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每个人来说,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步步高升时,尤其应记住不要给老朋友造成一阔脸就变的印象。(九)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以对人,宽以对己是一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是人实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调试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身体和心理变化。大学生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现实社会,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人际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和实践参与。一、形成正确人际认知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形成正确人际认知。(一)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自尊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既不夸大其缺点,也不缩小其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交往中应多注意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向他人学习。(二)掌握一定的交往原则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平等尊重原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交往中,我们应坚持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个性和行为习惯,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待人原则。猜疑、畏惧、缺乏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必须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真诚待人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交往中应该说到做到,信守诺言,以诚信为本,做到以善意的态度来批判劝告,诚心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恭维与奉承,更不是粗暴讽刺与攻击。理解宽容。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人的成长环境,个性,生活习惯等都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学会理解与宽容,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求同存异,以德报怨,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和不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以善良的行为去帮助人,宽容人。互帮互助。以帮助与相互帮助为开端的人际交往,更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大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学习,又要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真诚理解、热情帮助。交往中互帮互助,关心支持,关系则愈加稳定。二、学会交往的技巧(一)学会倾听。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门艺术。专注地倾听对方谈话,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赞美和恭维,对方也会因此而喜欢、信赖你并乐意与你交往。真正的倾听,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掌握听的技巧,做到耐心、细心、虚心、会心的听,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二)学会表达。表达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巧。语言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大学生在语言交流的中,要善于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善于关注对方的反应,抓住谈话的时机;学会用清晰、准确、生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清场合、时间、人物等,掌握分寸进行表达;表达中还应注意语气、语调等。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增强别人对自己的欣赏,以便更好的交往。无声语言,表情、目光、手势等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应学会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学会控制表情;目光应该坦然、亲切、有神;手势应该礼貌、文明、大方。(三)学会赞赏。赞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赞赏既有对他人的认可,又有对他人的欣赏。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持久、最深层的渴望便是对赞美的渴望,学会赞美别人是日常交际过程中的秘密武器。赞美要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感叹;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要具体化,明确化;赞美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其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四)学会感恩。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大学生应该怀揣一个感恩的心,体会别人带来的帮助和快乐,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在交往中付出,尊重和关心他人。三、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活动,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桥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课余时间富余,因此,大学生必须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一)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地,是交流最为密集、最频繁的地方。积极向上健康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和谐的舍友关系,成员在不断地交往中愈发的熟悉和亲密。因此,舍员应通过自身努力,共同建设好所在宿舍的宿舍文化。大学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制定本宿舍的名称、风格、规章制度等;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增进交流沟通,协调合作。(二)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成员在班级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成员间应相互适应和合作,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班集体多种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共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成员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加强同辅导员、任课教师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三)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往能力大学生的各种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在课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专业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积极的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中,进一步的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充分锻炼和挖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同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的交流,如暑期社会实践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人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大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高校1200 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论文1500字好心疼自己做的吗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人际关系是“是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的交往发生的关系。是受个体人格特点调节的并与满意和不满意状态相伴随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是与健康的人际关系相伴随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需要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以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造成人际冲突经常发生并成为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李全彩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在其所受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赵冰洁、陈幼贞的研究也证明,大学生在咨询的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排在前列。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12所高校1200 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是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中的大学生,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等特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人格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补充: 一、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    1.影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   不同的人际关系会使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迅速适应大学的生活,精神愉快,充满信心。与人相处时,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待人,保持开朗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善良、助人、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等良好的人格特质。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则表现出多疑、敏感、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自我中心、清高自傲等不良的人格特质。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病态心理。     2.影响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评价   人际关系状态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现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础。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相互影响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是在与同学的相互交往中、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发展起来并实现调整和纠正自己的。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时时感受到自己为他人所喜欢、所接受、所承认,满足了自己的归属和安全的心理需要,有良好的自尊感,相信自己的价值,悦纳自己,促进了人格的健康发展。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或表现出自卑和自我委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处处低人一等,压抑自己能量的释放,自我冲突、自我矛盾,甚至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情结;或表现出孤傲、自命不凡、居高临下、目中无人,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3.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先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情绪与情感不仅是社会交往的“黏合剂”、人际互动的“润滑油”,而且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情绪情感丰富,情感交流的需要强烈,希望能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不同的人际关系导致他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的满意度高,心境平和,宁静、愉快,对他补充: 人和集体有亲密感和依恋之情,遇事比较冷静,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不良情绪有良好的控制和宣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强,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不能适当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他人和集体有敌对、不满情绪,经常处于各种不良情绪的体验中。     4.影响大学生的学习适应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入校以后的学习适应。冯廷勇的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有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社交活动等。其中,在大学生的学习中,社交因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作用明显加大。     二、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依赖于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能生活在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并能正确地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缺乏对学生有关知识的传授,更缺乏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多是自然而然形成和发展的,造成学生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使学生不知如何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因此,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补充: 1.积极实践.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术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大学生若想具有稳定的、良好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需要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术,即:第一,积极、主动交往。交往过程中,应克服交往中各种不良心理,如:恐惧心理、怕羞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猜疑心理等,积极主动交往,优化人际关系。第二,注重社交礼节,正确把握交往语言,善于运用非语言技巧。在交往中,一方面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培养幽默风趣的语言,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另一方面还应利用目光、体态、声调、距离技巧,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第三,注重个人仪表魅力。仪表魅力也是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会使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因此,大学生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将高尚的心灵与美好的外部形体结合起来,形成不俗的气质和高雅的风度,使个人充满魅力。     2.加强自我教育。塑造良好个性品质   不同的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某些个性品质容易导致人际吸引,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如: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会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助人为乐、坦诚无私、富有主见、充满自信会博得别人的信任。有些个性品质则容易阻碍人际吸引,如:道德败坏、自私自利、虚伪狡诈、愤怒、恐惧、嫉妒、狂妄自傲、怪癖孤独、过度自卑等。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加强自我教育,注意自我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好的个性品质都足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并逐渐积淀成为良好的人格习惯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补充: 3.学会欣赏他人,克服社会偏差   欣赏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大学生应该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克服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社会偏差的不良影响,不苛求他人,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主动营造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达到心理相容,为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4.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 具有体验丰富的情绪并控制情绪表现的人,通常是有能力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的人”。因此,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定要注意人的感情因素,使之成为增进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具体策略是:第一,学会理智调节。当发生人际冲突时,应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他人欢迎和接纳。第二,合理疏泄。消极情绪堆积太多,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当我们因人际关系而产生伤心、愤怒、自责、内疚、郁闷、焦虑等各种负性情绪时,就要采取合理疏泄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合理的疏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倾诉法,如:对亲近和信任的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转移法,如:体育运动、放声歌唱、尽情舞蹈等。总之,只有学会科学调节才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5.发挥团体咨询优势,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团体心理咨询将不同背景、不同人格、不同经验的大学生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的大学生提供从多角度观察、分析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使大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咨询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怎么写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否与领导、同事、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识上、情感上建立起的不同程度的联系。它是一种简单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以至人的整个一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尤其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正因为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等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它影响个人的知觉、思维、学习行为。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越有利于自我发展,越有利于正确的人际交往。2.要掌握适当的“度”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万物皆有其度”,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的内在涵养。讲究“度”就是讲究辩证法,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在待人接物时,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3.珍视友谊,发展友谊健康真挚的友谊可以成为行动的内驱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精神支柱。中学时代的友谊相对稳定、持久,有的可以保持终生,成为人生旅途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重在参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培养自己今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展示自己。5.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作为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就必须经常不断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学习方法上,每个人都有一己之见;在知识结构上,每个人也都有所专长。6.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严于律己、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以诚恳、公正、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7.学会对感情的合理宣泄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遭遇挫折。“别理我,烦着呢!”作为一时的宣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此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让它一味膨胀,要设法调整心绪。因为一旦所有的人真不理你时,你会发慌以至六神无主,不利于身心健康。感情的合理宣泄方法有: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开诚布公地与矛盾对方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必要时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也可以通过文体活动等方法消除心中的积郁。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可以,,,,什么 时候,,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