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规划与管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3:47: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规划与管理论文范文

谢谢你的信任。不过今天写不完了。明天我给你写。谢谢你的支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其心理健康将受到更大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学习能力良好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则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合适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效率,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2、情绪健康大学生大多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表达复杂多样、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往往是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先兆。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情绪积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意志健全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觉、坚持、果断、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4、自我意识完善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它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6、适应能力强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一般表现为能主动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阶段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百折不挠、勤学好问。如出现所谓的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参考文献:高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011,24(5):586-魏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进入大学,标志着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成才的重要阶段,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生要科学认识自我发展,努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逐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学习环境在改变,大学生要变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科学确定新的目标,逐步树立新的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有健康的心理的人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坦然地接受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差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对此 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要自立自强,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客观现实,寻求对策,赢得主动。  大学生面对陌生环境,相互之间特别需要沟通,需要理解,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以摆脱寂寞感和孤独感。为此,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真诚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其次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际圈。  身心健康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这当代不仅此于身体健康,也都应该对自身的心理架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尺度,它反映的是个体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状况,但不是最完美或完善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心境,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更好地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以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大学阶段是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的一个里程碑。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储备科学知识,开发智力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面临择业就职的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只要正视现实,对社会和自身具有正确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付出正确评价,坚定实现理想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不断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才能理智地面对社会,科学的思考人生,从而积极向上,一步一步地向成才目标迈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容易集中我们的精力,为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努力奋斗。  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重视身心健康,更要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都要保持情绪正常,认知合理,正确把握自己,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和主动与人沟通。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规划与管理论文

可以,,,,什么 时候,,要

你都建议自己写了,那你自己写啦,这个要亲力亲为才有成就感的,而且抄回来作弊是不好的。范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谢谢你的信任。不过今天写不完了。明天我给你写。谢谢你的支持。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规划与管理论文选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为了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障碍,使他们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展开了这一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 本校的一些中学生(男、女学生各20名)。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访问相关人员,在学校随机抽查一些初中学生。 【调查范围】 某市第五中学校园内和大马路上行走的一些中学生。 【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2004年1月1日~2月14日)撰写开题报告 选举课题组长和人员分工 制定调查方案 撰写开题报告 提出课题申请 第二阶段(2004年2月14日 ~3月10日)分组进行调查 1、在奚老师指导下,着手编写心理调查量表,分为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调查测试。 2、分组调查,分为三个调查小组,分别对学习的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测试。 3、数据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阶段(2004年3月11日 ~3月15日)讨论分析原因 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经过讨论和研究,分析原因。 第四阶段(2004年3月16日~3月20日) 撰写调查报告 在老师指导下,由梅丽执笔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正以一日千里之势迅速地发展着。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压力的出现,人们在心理方面也随之出现问题。青少年作为未来生力军,同样存在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正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自己拯救自己更好,于是就开始了我们“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现状调查] 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相对,它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引起人们知、情、意、行等方面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偏激、孤僻、自卑、忌妒等不良人格的存在。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 对学生性格的测试 说明:以下问题答案为A、是;C、否;B、都不是。 1、在人多的地方不大好意思; 2、很难和别人交朋友; 3、愿意一个人静坐; 4、与生人难于打交道; 5、不愿出头露面; 6、即使遇到了令人气恼的事情,也不露声色; 7、开会时总坐在后面; 8、在众人面前说话害羞或沉默不语; 9、买东西时总犹豫不决; 10、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告诉别人; 11、爱刨根问底; 12、无论别人怎么说,自己的主张不变; 13、午休时愿在教室里静坐一会儿而不愿到操场上走走; 14、不好发议论; 15、认为自己天生的命运不好; 16、考试前总为是否会失败而担忧; 17、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18、不好意思向老师提问; 19、情绪稳定沉着; 20、学习时不易受外界的引诱。 评分标准:选A、0分;B、1分;C、2分。 测试者代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得 分 22 28 13 18 30 25 26 22 30 32 27 17 20 20 17 18 25 24 26 40 性格 特征 混合 稍外 稍内 混合 稍外 混合 稍外 混合 稍外 稍外 稍外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混合 稍外 稍外 从上表可见,我校学生性格类型情况如下:稍外型占40%,稍内向型5%,混合型55%。 对学生处事能力的测试 1、你背着父母和同学约好星期天一起出去玩,而父母却要你在家做功课,你怎么办? A、不去了,但在心里埋怨父母 B、言语生硬地顶撞 C、推说要去同学家问题目 D、同父母讲清楚,求得他们的允许 2、假如你是班干部,为了组织好学校的元旦晚会,你辛苦了好几天,晚会结束后,你认为不错,而老师却不满意,你怎么办? A、满腹委屈 B、和老师争辩甚至顶撞 C、把责任推给别人 D、接受老师意见,以后改 3、当你埋头赶作业时,一个同学找到你倾诉苦闷,你怎么办? A、停下来,耐心倾听 B、显得极不耐烦 C、似听非听,在想自己的事 D、和他解释清楚,并且另约时间 4、在影剧院散场时,你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对方开口骂人,你怎么办? A、装作没听见,任他骂 B、和他对骂 C、推说后面的人挤你 D、说声对不起,同时提醒他骂人不对 5、在影剧院里,你的邻座旁若无人地讲话,你感到厌烦,怎么办? A、希望别人向他提意见 B、大声指责他 C、叫来管理人员干涉他 D、有礼貌地提醒他别讲话 评分标准:D为较强;A为强;C为灵活,但不够真诚、坦率;B为胆小怕事,不直爽。结果如下: 测试者 代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 果 1A 4D 3A 2D 1A 4D 1A 1B 1C 2D 5D 1A 4D 1A 2C 2D 1A 2B 2D 2A 3D 1A 4D 1A 4D 1A 2B 1C 1D 1A 1B 1C 1D 1A 4D 1A 4D 1B 4D 4B 2A 3B 1B 4C 1C 4D 结 论 较强 强 较强 较强 较强 较强 灵活 差 较强 较强 较强 胆小 较强 较强 较强 较强 胆小 胆小 灵活 较强 上表表明,我校初中生处事能力强占5%,较强约占65%,灵活不够、真诚坦率的占10%,胆小怕事的占15%,处事能力差的占5%。 三、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测试 说明:回答问题时,有A、B、C三个选项,若你同意其中的一项,请在下面划“√”。 1、遇上令人担心的事,你( ) A、无法学习工作 B、学习工作照常 C、无法静下心来 2、碰到讨厌的对手,你( ) A、无法应付 B、应付自如 C、想办法躲开 3、失败时,你( ) A、破罐子破摔 B、使失败变成成功的契机 C、不去想它 4、学习达不到要求,你( ) A、焦躁万分 B、冷静地想办法提高 C、停止自己的爱好 5、碰到难题时,你( ) A、失去信心 B、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C、找同学走捷径 6、学习疲劳时,你( ) A、失去信心 B、战胜疲劳,保证完成任务 C、先休息睡觉 7、受到外部干扰时,你( ) A、无法静心学习 B、振奋精神地克服干扰 C、相信干扰不久将过去 8、产生自卑时,你( ) A、不想再读书 B、振奋精神地克服困难 C、把自卑藏在心中 9、老师交给你的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你( ) A、顶着不干 B、千方百计干好 C、先干再说,顺其自然 10、困难落到头上,你( ) A、自认倒霉 B、认为是锻炼的好机会 C、请师长分担 评分标准:选A为0分;B为2分;C为1分。 测试者 代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 果 10B 2B 8C 2A 3B 5C 3A 2B 3C 7B 3C 4A 1B 5C 1A 1B 8C 6B 4C 3A 4B 3C 5A 3B 2C 2A 3B 5C 3A 3B 4C 3A 3B 4C 2A 4B 4C 4A 2B 4C 1A 7B 2C 5A 3B 2C 1A 7B 2C 1A 8B 1C 1A 2B 7C 结 论 强 比较好 弱 弱 强 弱 比较好 比较好 比较好 弱 比较好 弱 弱 比较好 弱 强 弱 强 强 比较好 从上表可见,我校初中生中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占25%,弱的占40%,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的占34%。 综上所述,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他们大多数心理承受力一般或较强,处世能力也比较差,出现了许多内向、孤僻性格的人,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原因分析] 我们通过对在校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抽样调查,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因素 由于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所以家庭因素尤为重要。现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给他们在物质上很大的满足,却忽略了其处事能量的培养,从而使子女形成了依赖思想,心理承受弱的不良后果。具体表现: (1)性格封闭:因现在学生缺乏精神支柱与户外锻炼,学而久之形成羞怯建立内向的性格。家长常以学习为重,使子缺乏交完重。遇事畏首畏尾,更没有与人交往的勇气与习性。 (2)过于外向:少数学生缺乏家庭温暖,故意表现自己而出现行为反常,以期在家庭之外寻找代替品,获得心理补偿。 (3)心理承受能力差:①由于父母娇养,劳动少,锻炼少,身体素质差,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②父母不让孩子自己面对挑战及失败,子女在潜移默化形成不可犯错的固定印象,一旦无法获得满堂彩的时候,注定要经历全盘皆输的体验,出现不敢直面挫折的心理反应。 (4)自卑、妒嫉等偏激心理状态:①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甚至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达不到监护人的意愿,就会使孩子信心减退,产生自卑感。②父母在别人面前过度炫耀、吹捧,一但自己地位低于别人,致使子女跳不出心理不平衡的怪圈,产生强烈的妒忌心理。 2、学校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锻炼才干、吸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与才能的高低。目前,大多数学校十分重视智育教育,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也不鼓励学生参加,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只是一味地对自己学习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而认为其他方面的教育并不重要;使学生养成”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心理自然脆弱而没有韧性,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3、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中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变异,中学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奇言异事,心理不再那么单纯。当他们接触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时,因畏惧而变的内向起来,有时甚至不敢与人接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社会关系的确复杂,中学生随之也产生了复杂的心理。 [诊治办法] 经过我们对现状的分析,通过翻阅有关资料和咨询心理专家,终于找到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1、坦率交谈;2、暂时逃避;3、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4、对人谦让;5、为别人服务;6、做事要善始善终;7、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9、给对方机会;10、自己动手。 根据上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1、面对挫折:①要正视挫折;②认真分析遇到挫折的原因;③不要盯住不放;④要看到逆境与顺境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自我表现:①要有自信,不要自卑;②要有勇气,不要畏缩;③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矫揉造作;④善于抓住一切机会。 3、培养愉快:①要养成乐天愉快的习惯;②广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交活动;③处理问题应当机立断;④尽量把眼前的事做好;⑤积极对待学习和工作,并从中寻找乐趣;⑥不要老担心生病。 4、调节情绪:①理智调节;②转移调节;③音乐调节;④宣泄调节;⑤体育锻炼;⑥色彩调节;⑦努力工作和学习,用繁忙驱走烦恼。 5、正确情绪六步骤:①明确真实感受;②肯定情绪的作用,明确它能给你的帮助;③仔细留意情绪所带来的信息;④相信自己,要有信心不但能把握今天,也能把握明天;⑤以积极的心态采取行动。 6、自我安慰方法:①当头棒喝;②转移注意力;③逆向思维;④暂时放弃权力;⑤学会遗忘。 7、不要太愧疚:①设法补偿;②承认能力有限;③心有主见;④将愧疚公开;⑤忘掉过去;⑥不必多心;⑦宽恕自己。 8、战胜创伤的方法:①痛器一场;②倾诉;③阅读;④写日记;⑤学习新技能;⑥运动;⑦奖赏自己。 9、与孤独告别: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②多进行室外活动,参加集体活动。③要敢于正视,不要产生害怕心理。 【研究体会】 这次调查虽然成功了,但是沁透了我们小组成员的汗水。 在我们的调查过成中,我们并得到同学的大力支持。我们调查的时候心里有点害怕,但我们还是算走运的。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一位好心的大姐姐,他不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而且还帮助了我们叫别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成功了,我们都非常高兴。可是,后来我们遇到了麻烦,有人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而且我们无论说什么好话什么帅哥呀或是用那种闻和的语句可是他们都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就放弃了。继续采访别的人虽然有时采访不成功,但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吸取上次的教训总结并讨论。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的采访大有进展。 记的这时候有个女孩说:“你们这个行动蛮有趣的,希望你们能够成功。”我们小组听完后信心倍增,虽然有一个成员离开了我们,但是能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也觉得没什么,必尽有失有得,我们也不亏,还采访了许多人。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我们都试着尽量克服同时也想到了职业记者的辛苦,想他们是否也能把问题一一解决掉呢?我们带着疑问,继续采访,终于,完成了我们的艰巨的任务。 【教师点评】 本课题5位成员针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这一敏感话题展开研究调查,精心设计了问卷,认真查阅了有关心理学书籍,虚心着重对学生性格、处世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作出测试并进行分析,而且尝试着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努力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调查研究的过程,既是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想。这一意义也许大于课题内容本身的意义。

健康论文题目有很多,这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题目,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过程来定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去概括这样的心理健康的题目,一般是关于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导人走出阴影?动能方面的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合理的题目

回答 您好 您的问题咱们这边已经看到 等咱们编辑完发给您 请您稍等 提问 1200字 回答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善于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提问 这是哪一个? 回答 意志品质坚强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提问 上面是哪个选题? 回答 您好 1 更多17条 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其心理健康将受到更大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学习能力良好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则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合适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效率,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2、情绪健康大学生大多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表达复杂多样、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往往是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先兆。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情绪积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意志健全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觉、坚持、果断、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4、自我意识完善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它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6、适应能力强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一般表现为能主动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阶段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百折不挠、勤学好问。如出现所谓的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参考文献:高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011,24(5):586-魏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规划与管理论文题目

认为心理健康的认为题目,无论有哪些,但最终的一定要主题鲜明,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体现你论文的中心思想的,对心理健康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属性,可以从人的思想上去写,可以从人的外在形象的健康,也可以成人的外在形体的健康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或者可以从人的器官感官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还可以从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的。

健康论文题目有很多,这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题目,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过程来定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去概括这样的心理健康的题目,一般是关于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导人走出阴影?动能方面的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合理的题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其心理健康将受到更大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学习能力良好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则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合适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效率,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2、情绪健康大学生大多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表达复杂多样、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往往是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先兆。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情绪积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意志健全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觉、坚持、果断、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4、自我意识完善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它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6、适应能力强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一般表现为能主动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阶段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百折不挠、勤学好问。如出现所谓的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参考文献:高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011,24(5):586-魏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结合实例谈谈如何科学地完善自我你可以借鉴一下这个格式和题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