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企业管理咨询论文3000字开头好写吗

发布时间:2024-07-06 01:31:35

企业管理咨询论文3000字开头好写吗

上传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是企业管理类的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希望我的诚意能得到你的分分。第一次分享我的论文  中小企业品牌塑造的思路与策略  谈及品牌,逢人必言:“品牌是大企业的专用武器”、“品牌不属于中小企业”等等。如此,中小型企业由于诸多方面的约束,即便具备高品质产品,也只能生存在社会低层——产品层面,而备受商家的“凌辱”、“欺诈”。 许多人把品牌当成了奢侈品,以为是大企业的专利。其实,建设品牌从来就是一个渐进的、与企业从始至终相伴相生共同成长的东西,有谁听说哪个企业做大后才说:“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建一个品牌吧”。海尔在当年产量不高、名气尚无,抡起大锤砸不合格冰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品牌了。大品牌哪个不是从小品牌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小企业不必愚人自危,要有自信力。“革命”不分先后,建强势品牌,就从现在做起!  这些具备高品质产品的中小型企业如何“翻身做主”,从此阴影中逃脱出来?惟有塑造品牌,让企业管理、企业营销等环节从产品层面转向品牌层面,从而提升产品的品牌溢价,进而强化中间商、消费者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那这些企业因何没有塑造自我品牌,受到哪些方面的约束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客观财力资源短缺:  国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企业市场规模、产品规模都未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而大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方面的压力,面对着有限的资金,企业需要品牌研发、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哪还有多余的资金来用于品牌塑造呢?即使可以挤出部分资金,但也是杯水车薪。  二、 主观心理压力:  诸多中小型企业在选择品牌战略的同时,都有个同样的顾虑:品牌塑造是个长期的工程,而工程的开展和继续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此类中小型企业如果选择品牌战略,都有可能面临被此拖跨的风险。所以,很多国内中小企业都不愿冒此风险,而选择默默无闻的产品路线。  三、 经营理念压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都从事着OEM生产,赚取着被压榨殆尽的不到10%的毛利,由于这些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在常年累月的国外OEM规模生产中,积累了相当的财力资源,但由于当前人民币升值、油价上升等因素导致了生产成本上升,这些OEM企业都纷纷转向国内市场,从事自主生产和研发,这些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转型企业几乎都会选择品牌之路,但由于长期受国外市场模式的影响,对国内市场不甚了解,对国内品牌战略的实施始终不从下手。  面对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上述诸多压力,笔者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1、 重点投放,各个击破  应该说,资金压力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品牌战略所遇到的共同的“拦路虎”,如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做品牌呢?大概很多人都会质疑;没有强大的资金怎么做品牌啊?笔者认为,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是关键,中小企业可以将这些资金针对性的投放到某一个重点市场,而选择投放市场也很重要,这需要企业前期充分的市调,包括产品的铺货情况、竞争者情况、消费者购买力等因素,然后运用本土化品牌传播、促销手段,进行重点区域市场的强大运作。  在成功运作区域市场的品牌战略后,企业在复制传播,对其余市场各个击破。  2、 快速品牌战略:  笔者认为,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需要以高质产品为依托,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初次体验,将企业感情、历史等灌注给消费者,从而加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有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亲密疏离往往不与时间成正比。所以品牌也可以快速建立,通过各种传播策略加大品牌的知名度。  3、 转型企业品牌战略:  对于拥有强大资金背景转型公司的品牌需求,笔者提出了两项措施:  转变思想:由于这类企业受国外市场运作规则的影响较深,在转入国内后,企业需及时转变观念和思想,区别对待国内外市场不同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和切入国内市场。  借助外脑:这类企业往往会面临着人才压力,而国内日渐成熟的企业咨询公司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由于咨询公司对国内市场熟悉,品牌国内运营理念也比较成熟,所以,企业可以借助外脑,快速的运用本土化策略对品牌进行定位、管理和传播。  长期从业于家电行业,具有系统的品牌策划知识理论,并成功参与策划多起家电行业极具影响力的论坛活动,中国家电营销传媒新生代人物,在文案创意、品牌策划、行业观察等方面颇有见解。现为某著名家电专业媒体专题编辑。曾策划多篇产业分析报告,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小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地建起强势品牌呢?  一、端正认识,走出误区  认识决定行为。在品牌建设的认识上,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误区,使他们裹足不前:  1.以销量代替品牌。认为品牌太虚,看不见摸不着,“我把销量做大了还不是一样?”甚至有人说,“销量这么好这不是品牌的力量是什么?”他不知道这是建品牌的大好时机,占领市场无疑是重要的,但这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占领消费者的心。只有建立消费者忠诚,让你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拥有地位,才能使自己未雨绸缪。产品无论多么相似,只有品牌使它变得不一样,否则,过不了多久模仿者来了,怎么办?到那时再惊呼就有些晚了。  2.做空壳品牌。与上面相反的是,有人把品牌当成了筐,设想先做响一个品牌(筐),然后往筐里放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准好卖。他们认为,只要把“筐”做出了名,在品牌(筐)的作用下,做一个成一个那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把做品牌当成了老母鸡孵小鸡,简单化、庸俗化,不知道品牌与产品的关系,不懂品牌需要灵魂、要有个性。  其实做品牌与做销量并不在在两种不同的做法,那种说只做品牌做长线要么是纯心骗人,要么就是根本不会用做品牌的办法把销量做上去,用这种说法遮羞罢了。如果做品牌不是为了销售,品牌能当饭吃吗?其实做品牌也是为卖产品打工,品牌不高雅,其它销售手段也不低俗,况且现在的竞争环境别指望单靠品牌就可以拉动销售!其实事实上正相反,是其它营销手段渐渐失效的情况下,加上品牌才行!  在销量中做出了品牌,在品牌中做出了销量,谁在先后的情况都有,重要的是让两者相得益彰,而不是两张皮,两股道上跑车。  建设品牌是理性的、科学的过程。一个品牌的塑造过程,就是一个企业的提升过程。一个品牌被市场、被消费者认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端正认识,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再小的企业,都会走向飞跃!  3.做品牌投入高,风险大。许多人认为做品牌就是拼命打广告,做知名度。他们眼看着一个个广告巨人速生速灭,于是以此为鉴,这烧钱的事咱可不能干。他们不知道做品牌还有其它办法,结果品牌成了无辜,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也给泼出去了。  4.打造品牌是个漫长的过程,快速建立起来的不是品牌。这又是极其害人的歪调!最有价值的品牌有很多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老品牌甚至是百年品牌,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老品牌当年是缓慢成长的,更没有人否认新兴品牌如“三星”“微软”不是品牌。我国搞市场经济不足三十年,难道你能够说“海尔”“联想”在创业之初不是做品牌,百年之后他们才有资格称做品牌吗?  品牌之路不是成长的漫长、人们接受的漫长,而是方法不正确和不尽正确而走了许多弯路导致的漫长,品牌竖立起来之后坚持和维护的漫长。相反,大多数情况是,如今的大品牌如果当年不是快速建立起品牌,早被对手打死了,方法和定力不够早夭折了。  快速建立品牌没有什么不对的,做品牌不是快点慢点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在快速建立了品牌知名度和快速达成了销售量之后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  他们只知道在广告中大喊大叫,一条道跑到黑地狂造知名度,不知道品牌生命归根到底要靠美誉度来支撑;只知道制造空泛的让人毫无感觉的品牌概念,不知道品牌概念要与产品的功能功效恰当吻合,要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到品牌的与众不同;只知道劫道式的到处堵满消费者的眼帘,不知道用独具价值的品牌内涵赢得消费者的芳心;只知道用媒体强行灌输,不知道在与消费者接触的各个点上与消费者互动沟通,使他们在品牌体验中认同品牌,产生好感;只知道争抢消费者的钱包,不知道通过提供恰当的价值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而让消费者主动掏钱,并把对该品牌的美好印象储存在心中,传播出去……这样造就的品牌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他们活跃在媒体上,注册在商标局,但就是没有活在消费者心里,所以,性命当然不长。而这些,正好是与做真品牌相悖的!  品牌是完全可以比较快地建立起来的。做品牌,是在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给产品塑造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用历史、用情感、用文化塑造出来。比起讨论塑造品牌的时间长短来说,讨论如果做品牌的内容更重要。你想想,你朋友的要好程度难道是以结识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吗?  二、中小企业做品牌需要的基本条件  一个好产品  消费者是通过产品感知品牌、接受品牌的,在每一种消费需求面前,都有无数的产品孙子似的等候着“上帝”的垂青,所以,产品必须经得起消费者挑剔,这是做品牌做营销的基础。中小企业做品牌一定要根植于产品这个基础,品牌源自产品,高于产品,而且消费者最初的品牌体验就是从你的产品中得到的。海尔的品牌美誉就是从海尔冰箱(当初叫利渤海尔电冰箱)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和超前的优质服务中得来的。如果没有一流的、可信赖的产品或服务,再好的品牌也无所依托,无从建造。  一个好理念  如果说,一个好产品是一个品牌的依托的话,那么,一个好企业经营理念则是建设好品牌的思想源泉、文化源泉和道德源泉。比如,急功近利者做不长品牌,一个企业如果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就会导致只重视品牌知名度,忽视品牌美誉度,销售换来了金钱,却没有换来消费者满意和忠诚。许多貌似强大的巨人企业和品牌,像流行歌曲,火一阵儿;再比如,缺少商德的企业做不了品牌,像蓝田,他们压根儿就没打算好好做市场,什么品牌呀、产品呀只不是在股市套钱的道具;还有的即使有好品牌也会被毁于一旦,像南京的冠生园。  一个好外脑  建设品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一项新工作。西方的品牌理论和实践经过了近百年的总结与沉淀,形成了庞大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专业工作,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与评估、品牌定位、品牌营销与传播……这是一般企业难以自理的。世界著名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常常请专业咨询公司帮助工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我国的企业,搞市场经济不过二十几年,有的连起码的营销战术都不会,建品牌更无从下手,所以借外脑是条捷径。品牌建设是一门研究消费者与产品关系的学问,许多时候需要从外向内看品牌,外脑往往能够更客观、更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种本土思维  大凡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在核心技术、规模实力、市场投入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中小型企业在这些方面不能与他们硬拼,我们要立足本土、立足本企业搞品牌。  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土生土长。历史造就的我们比外企更加了解自己的市场、自己的文化、还有自己的消费者。我们在语言沟通、地理优势、人文环境还有在为顾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等方面,能比外企更有优势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从这方面做起。比如,在食品、中药、普及性家用电器等方面,完全可以把品牌做强做大。格兰仕微波炉就是在强手如林的中外品牌的夹缝中兢兢业业,由小到大成长起来的,当初,他的微波炉也许不算最好,但是中国老百姓能用得起来的。新利毛纺公司原来是一家村办企业,硬是凭借着自己在人缘、地缘、血缘等方面的本土化的渠道优势,在短短的几年当中,一跃成为中国毛纺业的第四大名牌。  三、中小企业强势品牌的建立  1.精心寻找一个好产品  产品是品牌依托,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美誉度的物质基础。俗语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小企业在没有条件全方位整合多种资源大规模投入做品牌的时候,那么在产品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做得过硬、到位,最根本的是要比现有同类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选产品有两个秘诀:第一,创新性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从未满足过的需求。比如,前些年出现的一种产品——晾衣架,这个产品是为了方便楼房住院户在阳台上晾衣服用的,升降自如,风刮不掉,这个产品优点和用法一看就能接受,“恋衣”牌晾衣架只靠渠道和终端铺货就打开了销路,品牌也在经销商和消费者中不知不觉地树立了起来。做这种产品品牌要注意的要点是,市场动作要快,要尽可能地快跑,跑得远一点,因为模仿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要与模仿者拉开距离。第二,日常常用、价值不高、但反复购买性强的产品。比如“恰恰”瓜子,就因为好吃,好吃就再买,好吃就让别人也吃,没做广告就火遍全国。(有限的一点广告是后来做的,是火上浇油——更火了)。别看瓜子不起眼,但是做的是大市场大品牌!  2.借势  中小企业没有品牌,也不可能有太多投入,甚至连信用都有人怀疑,怎么办?一个字:“借”,“借”是省钱的办法。  借渠道终端  毛线这种商品很特殊,一是季节性强,进原料和资金周转周期长,数额大。二是到消费手中的是毛线,不是最终产品衣服,在品牌认知上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作用比消费者更重要。新利公司资金不足,没有渠道和终端,硬是靠“借”的办法做成一个名牌。  新利公司为了借渠道终端,每年在初夏召开一次经销商订货会,300多人全部由新利包专机飞昆明,白天游玩,晚上研讨工作。营销战术请经销商畅所欲言,产品定价由经销商说了算,为此专门成立了由经销商代表组成的新利毛线定价委员会。大家彼此开诚布公,定好价格,然后新利公司请经销商订货,凡现金订货者都有返利,多订多返。由于新利公司敞开心扉把经销商当作一家人的做法,经销商每年都会放心的订货。到了秋季,货到了,这可是现金进货,利润空间又大,所以经销商就会卖力地推销新利毛线。新利公司在看不到硝烟的战场上把新利品牌打了出去,借渠道挤进了原来靠高投入才能挤进的只有大品牌参与竞争的平台。正可谓借梯上楼。  借产品,打自己品牌  恒基伟业公司在看好掌上电脑的市场前景后,整合了一批生产掌上电脑的中小企业,利用自己的渠道和网络,推出“商务通”这个品牌,一举成为国内掌上电脑老大。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耐克公司自己从未生产过一双鞋,却大把大把地从运动鞋上赚钞票的事早已尽人皆知。  这两个案例说明,“借”是中小型企业来一种全新的建设品牌的思路。  3.先为人作嫁衣,然后再做自己的品牌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从1993年试产微波炉,曾给GE、欧洲的一些企业做OEM,现在格兰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2000年初,经国家权威部门评估,格兰仕的无形资产达101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对于这种策略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替他人做嫁衣裳”,油水都被别人捞去了,自己只喝点“刷碗水”,这样会走不出其他品牌的阴影,永远也创不出自己的品牌。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忘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产品无法打入市场,生存都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非品牌化”策略或“放弃品牌所有权”策略虽然有喝他人“刷碗水”的味道,但是能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这是硬道理,暂时喝喝“刷碗水”是为了生存进而建设自己的品牌又何妨。格兰仕的发展模式对国内企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OEM做多了也就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人们都知道有个格兰仕,也知道很多品牌的微波炉其实就是格兰仕生产的,到这时候,格兰仕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去就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在做OEM不仅可以赚到自己原先赚不到的钱,还可以学到知名企业的经营方法和经验。放弃品牌本身就一种品牌策略,它不是要永远地抛开品牌,更不是对品牌的否定,而是要中小企业先把远大的梦想暂时放在一边,踏踏实实把自己做大做强,以积蓄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力量,暂时放弃是为了来日更好的拥有。中小企业在品牌的困惑面前需要的不仅仅是执着,还要有曲线救国的智慧。

浅谈管理咨询与管理沟通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管理咨询业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 了管理咨询业务的重要特征,引用两个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了良好沟通对管理咨询业务开展的重要性。 指出:我国管理咨询业必须遵循行业发展特性,加强自我修炼才能为企业发展所需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管理咨询;沟通机制 管理咨询是帮助企业和企业家,通过解决管理 和经营问题,鉴别和抓住新机会,强化学习和实施变 革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性咨询服务。 它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深入 到企业现场,与企业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运用各种科 学方法,找出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 及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 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以谋求企业坚实发展的一种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活动。其任务主要有:帮 助企业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指导改善方案的实施;传 授经营管理的理论与科学方法,培训企业各级管理 干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 1 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咨询行业尤其是管理咨询行业更 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势头,但也出现了市场混乱的 现象,具有强大实力的公司较少,大多数都是以政府 信息部门或企业管理协会为依托而成立的公司,他 们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主力,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性 质的企业,注册资本大约30万元人民币。现在,中 国的私人管理咨询企业发展也很快,但他们的力量 很弱,注册资本一般为10万元人民币,多属于初创 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规模性。中国管理咨询企业 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 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管理咨询 作为未来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已落地生根了。 然而,从各方面看,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是不会一帆风 顺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 管理咨询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成为现实的市场 尚需时日 我国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资源匮 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客观上为管理咨 询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但 市场潜力并不等于真正现实的市场,由于各方面的 原因管理咨询业在国内发展步履维艰。 企业界对管理咨询业了解不够。管理咨询业因 为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的知识 仅限于对报刊上爆炒的“XX公司花XX万元购买管 理咨询服务”的报道的了解上,至于管理咨询究竟能 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究竟怎样解决问题却知之不 多。加之,管理咨询这一特殊行业重口碑、不重宣传 的行规,使许多企业对管理咨询如同雾里看花,不明 就里。 企业经营管理层对管理咨询的认识尚待提高。 不少企业家虽然希望借助外脑提高管理水平,但总 有一种顾虑在心头,企业家文化层次很高,自认为什 么都懂,害怕外界及企业员工说自己无能?有的拒 绝接受顾问服务;有的企业家则是对“医生”的“医 术”有着各种疑虑;有的虽然承认管理咨询服务的价 值,但却不愿投资于经营管理。 受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许多企业 有心治病,无力求医。虽然相对于国外管理咨询机 构来说,国内咨询公司的收费相当低廉。但尽管如 此,管理咨询这种高智力服务的收费仍令许多企业 望而兴叹。 企业界的爆发心理及短期行为严重。可以说前 些年“点子”、“策划大师”之所以能风行一时,主要 是由于企业迷信“一个点子可以救活企业”的神话, 许多企业则幻想企业一夜之间爆发,这种状况也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咨询市场的扩大。 2 管理咨询业鱼龙混杂,整体咨询水平不高,且 缺乏行业规范 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国内的管理咨询 公司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没有成型的咨询体 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咨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咨询和企业管理经验,因而难以向客户提供高 质量的咨询服务。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由于缺乏 行业规范,众多的人员素质构成低下、甚至不知管理 咨询为何物的“顾问”公司一哄而起,扰乱了市场,误 导了企业。 3 管理咨询行业人才奇缺,制约着行业发展 管理咨询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服务,不仅要求 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丰富的 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咨询经验。而这样的人才在 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 不可否认,MBA教育的兴起,对缓解这一问题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极其有限。管理咨 询人才匮乏的状况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 到解决。 尽管有以上不利因素;但管理咨询近年来还是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能力向企业提供 高层次管理咨询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数 目不多,且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人才汇集的三地。 其咨询人员一般来自企业的管理层,具有很高的素 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 们的咨询建议相对于国际管理咨询机构来说更切合 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受到了企业界的欢迎,树 立了良好的口碑。 2 当前管理咨询的特征 1 高度职业化 现代管理咨询业已成为高度职业化的行业,要 求为客户咨询的管理咨询人员严守客户公司及其个 人的秘密,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这是咨询顾问 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咨询从业人员的起码素质要 求。 2 客观性和真实性 保证咨询报告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管理咨询人 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准则。不仅关系到客户公司决策 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管理咨询公司的信誉与名声 及生存发展。基于咨询顾问可能对企业经营决策可 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这要求顾问师们必须客观、真实 的反映客户企业面临的问题。 3 咨询服务的高质量 管理咨询强调的是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每一 个客户的自身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必须有 针对性地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保证咨询质 量,赢得市场。目前有许多顾问公司称包治百病,这 样的顾问公司是不可信的,每个顾问师有他的研究 领域,企业管理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特征, 顾问师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征不 同都不能满足高质量咨询的需要,这要求我们的顾 问师在接项目时一定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只做自己 熟悉的,确实能帮助客户的项目。 4 与客户密切合作 在有较大竞争压力的环境中,开始一项新的咨 询项目对管理咨询公司和客户公司都是新的挑战。 现代管理咨询注重把咨询看作是一个过程,注重与 客户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密切合 作,不断交换意见,求得共识,这样最终的咨询报告 或咨询建议就容易被采纳并得到顺利实施。 3 咨询要善于沟通 1 在沟通中承接项目 有些发展战略咨询项目就是在沟通中承接的。 例如:某企业集团曾经实现过两次重大创新,后来由 于盲目搞多元化、搞资本经营陷入了经营危机。他 们面对危机不慌、不乱,主动地自我加强发展战略研 究。听了他们的发展战略,咨询公司既肯定了长处, 也指出了不足。这就是一次沟通。通过沟通,他们 自己感觉到这个发展战略还很不到位,有必要重新 研究制定;也感觉到咨询公司有能力帮助他们完成 这项任务。事后,又经过一两次沟通,就委托咨询公 司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了。 2 在沟通中确定项目 有些发展战略咨询项目是客户慕名找上门来 的。找上门来也不是直接委托咨询公司咨询,只是 先了解一下咨询公司究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是否值得信赖。这种商谈就是一种沟通,一种重要 的沟通。咨询公司应该对这种沟通十分重视只要有 可能就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沟通时保持平和心态, 处处为客户着想。例如:有个创新型公司找到咨询 公司,探讨能不能帮助他们搞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 咨询公司在与他们的商谈中,不仅高效率地询问他 们公司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给他们提一些有益的建 议。经过几个小时的沟通,他们已经知道了咨询公 司的工作效率与咨询能力,委托咨询项目就立刻确 定了。 3 在沟通中调整项目 有些客户让咨询公司搞发展战略咨询是带有框 框的,换一句话说,是让咨询公司在他们既定的框架 内搞发展战略研究。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公司不是 被动地按照客户要求办事,而是本着对客户高度负 责精神,尽量积极地影响他们,使他们同意咨询公司 不受任何限制,研究出更有价值的发展战略来。为 了影响他们就需要沟通。例如:有个客户让咨询公 司帮助他们完善、补充几年前制定的发展战略。咨 询公司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原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 容不仅比较模糊,而且已经过时,不再有利于发展, 于是,就主动跟他们的主要领导人沟通,探讨是否可 以突破现有框架重新研究发展战略,也就是调整研 究项目。这位领导人相当开明,在咨询公司提问后 当机立断地回答“可以”。有了这个“可以”,咨询公 司就无拘无束地研究了,结果,研究出一个全新的发 展战略来,产生了很大反响。由于这个发展战略搞 得好,他们又给了咨询公司几个专项战略研究课题。 4 在沟通中完成项目 发展战略研究得再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写得 再好,并不等于发展战略咨询任务完成得好。假如 客户不理解这个发展战略,它将毫无价值。为了使 客户理解并欣然接受它,也需要沟通。其中,既包括 对发展战略核心内容的沟通,也包括对发展战略一 般内容的沟通;既包括与主要领导人的沟通,也包括 与其他领导人及中层干部的沟通。在沟通中发现了 问题,该调整的就调整、该补充的就补充,该说服的 就说服,该坚持的就坚持。当然,需要坚持的一般只 是局部观点。如果在核心观点或整体框架上与客户 发生严重分歧,那么就意味着咨询失败,或者咨询项 目承接不当。咨询公司很重视战略咨询后期的沟通 工作,一般做法是先沟通战略框架与核心观点,再写 战略研究报告。写完报告后还要全面沟通。由于战 略研究与沟通工作做得都比较好,所以绝大部分战 略咨询项目都完成得很顺利。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现代企业管 理中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 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自己进 行管理问题诊断咨询,提供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优 化管理方案,提升管理水平,帮助自己更好管理公 司,使公司适应现在国际化竞争,保持公司核心竞争 力,赢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 R·勒德洛,等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 社,8~ [3] 金盛华,等心理交往学[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73~

不好写。1)选择研究对象不仅要针对自身的兴趣,也要兼顾获得实证数据的可能性。一篇标准的经济学论文一般都要有实证检验,这是唯一可以证明你的观点正确性的依据,如果没有实证检验,结论只能是猜想。2)重视开题。开题报告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论文质量。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将在论文中出现,论文的展开是以文献综述为起点的。没有一个好的起点,研究工作要取得进展将很难。3)保证一年左右的写作时间。写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一时无法逾越时可以选择短暂休息一下,因为这些困难很可能是思维疲劳造成的,休息几天后再回头看看,问题经常会迎刃而解。由于论文规模要超过10万字,不要想通过突击完成,即使能够完成质量则无法保证。一定要留足休息的时间,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4)将论文写作与发表文章结合起来。一篇博士论文可以分解为几篇小文章,两者结合进行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保证博士论文的每一章节都不空泛。我是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先完成小文章,然后将小文章整合成论文。5)重视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开题和预答辩时除导师外还会有其他老师参加,他们的评价和建议一定要充分考虑,因为老师们的见解具有共性,这些问题不解决一般会影响到盲审的成绩。

企业管理咨询论文3000字开头

上传我自己大学毕业的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是企业管理类的我国中小企业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希望我的诚意能得到你的分分。第一次分享我的论文  中小企业品牌塑造的思路与策略  谈及品牌,逢人必言:“品牌是大企业的专用武器”、“品牌不属于中小企业”等等。如此,中小型企业由于诸多方面的约束,即便具备高品质产品,也只能生存在社会低层——产品层面,而备受商家的“凌辱”、“欺诈”。 许多人把品牌当成了奢侈品,以为是大企业的专利。其实,建设品牌从来就是一个渐进的、与企业从始至终相伴相生共同成长的东西,有谁听说哪个企业做大后才说:“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建一个品牌吧”。海尔在当年产量不高、名气尚无,抡起大锤砸不合格冰箱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品牌了。大品牌哪个不是从小品牌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小企业不必愚人自危,要有自信力。“革命”不分先后,建强势品牌,就从现在做起!  这些具备高品质产品的中小型企业如何“翻身做主”,从此阴影中逃脱出来?惟有塑造品牌,让企业管理、企业营销等环节从产品层面转向品牌层面,从而提升产品的品牌溢价,进而强化中间商、消费者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那这些企业因何没有塑造自我品牌,受到哪些方面的约束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客观财力资源短缺:  国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企业市场规模、产品规模都未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而大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方面的压力,面对着有限的资金,企业需要品牌研发、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哪还有多余的资金来用于品牌塑造呢?即使可以挤出部分资金,但也是杯水车薪。  二、 主观心理压力:  诸多中小型企业在选择品牌战略的同时,都有个同样的顾虑:品牌塑造是个长期的工程,而工程的开展和继续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此类中小型企业如果选择品牌战略,都有可能面临被此拖跨的风险。所以,很多国内中小企业都不愿冒此风险,而选择默默无闻的产品路线。  三、 经营理念压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都从事着OEM生产,赚取着被压榨殆尽的不到10%的毛利,由于这些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在常年累月的国外OEM规模生产中,积累了相当的财力资源,但由于当前人民币升值、油价上升等因素导致了生产成本上升,这些OEM企业都纷纷转向国内市场,从事自主生产和研发,这些拥有强大资金支持的转型企业几乎都会选择品牌之路,但由于长期受国外市场模式的影响,对国内市场不甚了解,对国内品牌战略的实施始终不从下手。  面对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上述诸多压力,笔者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1、 重点投放,各个击破  应该说,资金压力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品牌战略所遇到的共同的“拦路虎”,如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做品牌呢?大概很多人都会质疑;没有强大的资金怎么做品牌啊?笔者认为,如何运用有限的资金是关键,中小企业可以将这些资金针对性的投放到某一个重点市场,而选择投放市场也很重要,这需要企业前期充分的市调,包括产品的铺货情况、竞争者情况、消费者购买力等因素,然后运用本土化品牌传播、促销手段,进行重点区域市场的强大运作。  在成功运作区域市场的品牌战略后,企业在复制传播,对其余市场各个击破。  2、 快速品牌战略:  笔者认为,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需要以高质产品为依托,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初次体验,将企业感情、历史等灌注给消费者,从而加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有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亲密疏离往往不与时间成正比。所以品牌也可以快速建立,通过各种传播策略加大品牌的知名度。  3、 转型企业品牌战略:  对于拥有强大资金背景转型公司的品牌需求,笔者提出了两项措施:  转变思想:由于这类企业受国外市场运作规则的影响较深,在转入国内后,企业需及时转变观念和思想,区别对待国内外市场不同的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和切入国内市场。  借助外脑:这类企业往往会面临着人才压力,而国内日渐成熟的企业咨询公司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由于咨询公司对国内市场熟悉,品牌国内运营理念也比较成熟,所以,企业可以借助外脑,快速的运用本土化策略对品牌进行定位、管理和传播。  长期从业于家电行业,具有系统的品牌策划知识理论,并成功参与策划多起家电行业极具影响力的论坛活动,中国家电营销传媒新生代人物,在文案创意、品牌策划、行业观察等方面颇有见解。现为某著名家电专业媒体专题编辑。曾策划多篇产业分析报告,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小企业如何才能有效地建起强势品牌呢?  一、端正认识,走出误区  认识决定行为。在品牌建设的认识上,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误区,使他们裹足不前:  1.以销量代替品牌。认为品牌太虚,看不见摸不着,“我把销量做大了还不是一样?”甚至有人说,“销量这么好这不是品牌的力量是什么?”他不知道这是建品牌的大好时机,占领市场无疑是重要的,但这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占领消费者的心。只有建立消费者忠诚,让你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拥有地位,才能使自己未雨绸缪。产品无论多么相似,只有品牌使它变得不一样,否则,过不了多久模仿者来了,怎么办?到那时再惊呼就有些晚了。  2.做空壳品牌。与上面相反的是,有人把品牌当成了筐,设想先做响一个品牌(筐),然后往筐里放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准好卖。他们认为,只要把“筐”做出了名,在品牌(筐)的作用下,做一个成一个那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把做品牌当成了老母鸡孵小鸡,简单化、庸俗化,不知道品牌与产品的关系,不懂品牌需要灵魂、要有个性。  其实做品牌与做销量并不在在两种不同的做法,那种说只做品牌做长线要么是纯心骗人,要么就是根本不会用做品牌的办法把销量做上去,用这种说法遮羞罢了。如果做品牌不是为了销售,品牌能当饭吃吗?其实做品牌也是为卖产品打工,品牌不高雅,其它销售手段也不低俗,况且现在的竞争环境别指望单靠品牌就可以拉动销售!其实事实上正相反,是其它营销手段渐渐失效的情况下,加上品牌才行!  在销量中做出了品牌,在品牌中做出了销量,谁在先后的情况都有,重要的是让两者相得益彰,而不是两张皮,两股道上跑车。  建设品牌是理性的、科学的过程。一个品牌的塑造过程,就是一个企业的提升过程。一个品牌被市场、被消费者认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端正认识,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再小的企业,都会走向飞跃!  3.做品牌投入高,风险大。许多人认为做品牌就是拼命打广告,做知名度。他们眼看着一个个广告巨人速生速灭,于是以此为鉴,这烧钱的事咱可不能干。他们不知道做品牌还有其它办法,结果品牌成了无辜,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也给泼出去了。  4.打造品牌是个漫长的过程,快速建立起来的不是品牌。这又是极其害人的歪调!最有价值的品牌有很多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老品牌甚至是百年品牌,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老品牌当年是缓慢成长的,更没有人否认新兴品牌如“三星”“微软”不是品牌。我国搞市场经济不足三十年,难道你能够说“海尔”“联想”在创业之初不是做品牌,百年之后他们才有资格称做品牌吗?  品牌之路不是成长的漫长、人们接受的漫长,而是方法不正确和不尽正确而走了许多弯路导致的漫长,品牌竖立起来之后坚持和维护的漫长。相反,大多数情况是,如今的大品牌如果当年不是快速建立起品牌,早被对手打死了,方法和定力不够早夭折了。  快速建立品牌没有什么不对的,做品牌不是快点慢点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企业在快速建立了品牌知名度和快速达成了销售量之后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  他们只知道在广告中大喊大叫,一条道跑到黑地狂造知名度,不知道品牌生命归根到底要靠美誉度来支撑;只知道制造空泛的让人毫无感觉的品牌概念,不知道品牌概念要与产品的功能功效恰当吻合,要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到品牌的与众不同;只知道劫道式的到处堵满消费者的眼帘,不知道用独具价值的品牌内涵赢得消费者的芳心;只知道用媒体强行灌输,不知道在与消费者接触的各个点上与消费者互动沟通,使他们在品牌体验中认同品牌,产生好感;只知道争抢消费者的钱包,不知道通过提供恰当的价值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而让消费者主动掏钱,并把对该品牌的美好印象储存在心中,传播出去……这样造就的品牌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他们活跃在媒体上,注册在商标局,但就是没有活在消费者心里,所以,性命当然不长。而这些,正好是与做真品牌相悖的!  品牌是完全可以比较快地建立起来的。做品牌,是在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给产品塑造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用历史、用情感、用文化塑造出来。比起讨论塑造品牌的时间长短来说,讨论如果做品牌的内容更重要。你想想,你朋友的要好程度难道是以结识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吗?  二、中小企业做品牌需要的基本条件  一个好产品  消费者是通过产品感知品牌、接受品牌的,在每一种消费需求面前,都有无数的产品孙子似的等候着“上帝”的垂青,所以,产品必须经得起消费者挑剔,这是做品牌做营销的基础。中小企业做品牌一定要根植于产品这个基础,品牌源自产品,高于产品,而且消费者最初的品牌体验就是从你的产品中得到的。海尔的品牌美誉就是从海尔冰箱(当初叫利渤海尔电冰箱)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和超前的优质服务中得来的。如果没有一流的、可信赖的产品或服务,再好的品牌也无所依托,无从建造。  一个好理念  如果说,一个好产品是一个品牌的依托的话,那么,一个好企业经营理念则是建设好品牌的思想源泉、文化源泉和道德源泉。比如,急功近利者做不长品牌,一个企业如果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就会导致只重视品牌知名度,忽视品牌美誉度,销售换来了金钱,却没有换来消费者满意和忠诚。许多貌似强大的巨人企业和品牌,像流行歌曲,火一阵儿;再比如,缺少商德的企业做不了品牌,像蓝田,他们压根儿就没打算好好做市场,什么品牌呀、产品呀只不是在股市套钱的道具;还有的即使有好品牌也会被毁于一旦,像南京的冠生园。  一个好外脑  建设品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一项新工作。西方的品牌理论和实践经过了近百年的总结与沉淀,形成了庞大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专业工作,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与评估、品牌定位、品牌营销与传播……这是一般企业难以自理的。世界著名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常常请专业咨询公司帮助工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我国的企业,搞市场经济不过二十几年,有的连起码的营销战术都不会,建品牌更无从下手,所以借外脑是条捷径。品牌建设是一门研究消费者与产品关系的学问,许多时候需要从外向内看品牌,外脑往往能够更客观、更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种本土思维  大凡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在核心技术、规模实力、市场投入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中小型企业在这些方面不能与他们硬拼,我们要立足本土、立足本企业搞品牌。  中小型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土生土长。历史造就的我们比外企更加了解自己的市场、自己的文化、还有自己的消费者。我们在语言沟通、地理优势、人文环境还有在为顾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等方面,能比外企更有优势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从这方面做起。比如,在食品、中药、普及性家用电器等方面,完全可以把品牌做强做大。格兰仕微波炉就是在强手如林的中外品牌的夹缝中兢兢业业,由小到大成长起来的,当初,他的微波炉也许不算最好,但是中国老百姓能用得起来的。新利毛纺公司原来是一家村办企业,硬是凭借着自己在人缘、地缘、血缘等方面的本土化的渠道优势,在短短的几年当中,一跃成为中国毛纺业的第四大名牌。  三、中小企业强势品牌的建立  1.精心寻找一个好产品  产品是品牌依托,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美誉度的物质基础。俗语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小企业在没有条件全方位整合多种资源大规模投入做品牌的时候,那么在产品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做得过硬、到位,最根本的是要比现有同类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选产品有两个秘诀:第一,创新性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从未满足过的需求。比如,前些年出现的一种产品——晾衣架,这个产品是为了方便楼房住院户在阳台上晾衣服用的,升降自如,风刮不掉,这个产品优点和用法一看就能接受,“恋衣”牌晾衣架只靠渠道和终端铺货就打开了销路,品牌也在经销商和消费者中不知不觉地树立了起来。做这种产品品牌要注意的要点是,市场动作要快,要尽可能地快跑,跑得远一点,因为模仿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要与模仿者拉开距离。第二,日常常用、价值不高、但反复购买性强的产品。比如“恰恰”瓜子,就因为好吃,好吃就再买,好吃就让别人也吃,没做广告就火遍全国。(有限的一点广告是后来做的,是火上浇油——更火了)。别看瓜子不起眼,但是做的是大市场大品牌!  2.借势  中小企业没有品牌,也不可能有太多投入,甚至连信用都有人怀疑,怎么办?一个字:“借”,“借”是省钱的办法。  借渠道终端  毛线这种商品很特殊,一是季节性强,进原料和资金周转周期长,数额大。二是到消费手中的是毛线,不是最终产品衣服,在品牌认知上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作用比消费者更重要。新利公司资金不足,没有渠道和终端,硬是靠“借”的办法做成一个名牌。  新利公司为了借渠道终端,每年在初夏召开一次经销商订货会,300多人全部由新利包专机飞昆明,白天游玩,晚上研讨工作。营销战术请经销商畅所欲言,产品定价由经销商说了算,为此专门成立了由经销商代表组成的新利毛线定价委员会。大家彼此开诚布公,定好价格,然后新利公司请经销商订货,凡现金订货者都有返利,多订多返。由于新利公司敞开心扉把经销商当作一家人的做法,经销商每年都会放心的订货。到了秋季,货到了,这可是现金进货,利润空间又大,所以经销商就会卖力地推销新利毛线。新利公司在看不到硝烟的战场上把新利品牌打了出去,借渠道挤进了原来靠高投入才能挤进的只有大品牌参与竞争的平台。正可谓借梯上楼。  借产品,打自己品牌  恒基伟业公司在看好掌上电脑的市场前景后,整合了一批生产掌上电脑的中小企业,利用自己的渠道和网络,推出“商务通”这个品牌,一举成为国内掌上电脑老大。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耐克公司自己从未生产过一双鞋,却大把大把地从运动鞋上赚钞票的事早已尽人皆知。  这两个案例说明,“借”是中小型企业来一种全新的建设品牌的思路。  3.先为人作嫁衣,然后再做自己的品牌  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从1993年试产微波炉,曾给GE、欧洲的一些企业做OEM,现在格兰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2000年初,经国家权威部门评估,格兰仕的无形资产达101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对于这种策略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替他人做嫁衣裳”,油水都被别人捞去了,自己只喝点“刷碗水”,这样会走不出其他品牌的阴影,永远也创不出自己的品牌。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忘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对中小企业来说,在产品无法打入市场,生存都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非品牌化”策略或“放弃品牌所有权”策略虽然有喝他人“刷碗水”的味道,但是能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这是硬道理,暂时喝喝“刷碗水”是为了生存进而建设自己的品牌又何妨。格兰仕的发展模式对国内企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OEM做多了也就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人们都知道有个格兰仕,也知道很多品牌的微波炉其实就是格兰仕生产的,到这时候,格兰仕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去就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在做OEM不仅可以赚到自己原先赚不到的钱,还可以学到知名企业的经营方法和经验。放弃品牌本身就一种品牌策略,它不是要永远地抛开品牌,更不是对品牌的否定,而是要中小企业先把远大的梦想暂时放在一边,踏踏实实把自己做大做强,以积蓄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力量,暂时放弃是为了来日更好的拥有。中小企业在品牌的困惑面前需要的不仅仅是执着,还要有曲线救国的智慧。

希望是自己写的哦 谢谢!

企业管理咨询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什么学校的?论文都搞不定。我成绩虽然不好,论文还是没问题。你怎么这么没用

浅谈管理咨询与管理沟通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管理咨询业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 了管理咨询业务的重要特征,引用两个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了良好沟通对管理咨询业务开展的重要性。 指出:我国管理咨询业必须遵循行业发展特性,加强自我修炼才能为企业发展所需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管理咨询;沟通机制 管理咨询是帮助企业和企业家,通过解决管理 和经营问题,鉴别和抓住新机会,强化学习和实施变 革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性咨询服务。 它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深入 到企业现场,与企业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运用各种科 学方法,找出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 及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 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以谋求企业坚实发展的一种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活动。其任务主要有:帮 助企业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指导改善方案的实施;传 授经营管理的理论与科学方法,培训企业各级管理 干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 1 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咨询行业尤其是管理咨询行业更 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势头,但也出现了市场混乱的 现象,具有强大实力的公司较少,大多数都是以政府 信息部门或企业管理协会为依托而成立的公司,他 们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主力,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性 质的企业,注册资本大约30万元人民币。现在,中 国的私人管理咨询企业发展也很快,但他们的力量 很弱,注册资本一般为10万元人民币,多属于初创 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规模性。中国管理咨询企业 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 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管理咨询 作为未来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已落地生根了。 然而,从各方面看,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是不会一帆风 顺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 管理咨询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成为现实的市场 尚需时日 我国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资源匮 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客观上为管理咨 询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但 市场潜力并不等于真正现实的市场,由于各方面的 原因管理咨询业在国内发展步履维艰。 企业界对管理咨询业了解不够。管理咨询业因 为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的知识 仅限于对报刊上爆炒的“XX公司花XX万元购买管 理咨询服务”的报道的了解上,至于管理咨询究竟能 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究竟怎样解决问题却知之不 多。加之,管理咨询这一特殊行业重口碑、不重宣传 的行规,使许多企业对管理咨询如同雾里看花,不明 就里。 企业经营管理层对管理咨询的认识尚待提高。 不少企业家虽然希望借助外脑提高管理水平,但总 有一种顾虑在心头,企业家文化层次很高,自认为什 么都懂,害怕外界及企业员工说自己无能?有的拒 绝接受顾问服务;有的企业家则是对“医生”的“医 术”有着各种疑虑;有的虽然承认管理咨询服务的价 值,但却不愿投资于经营管理。 受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许多企业 有心治病,无力求医。虽然相对于国外管理咨询机 构来说,国内咨询公司的收费相当低廉。但尽管如 此,管理咨询这种高智力服务的收费仍令许多企业 望而兴叹。 企业界的爆发心理及短期行为严重。可以说前 些年“点子”、“策划大师”之所以能风行一时,主要 是由于企业迷信“一个点子可以救活企业”的神话, 许多企业则幻想企业一夜之间爆发,这种状况也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咨询市场的扩大。 2 管理咨询业鱼龙混杂,整体咨询水平不高,且 缺乏行业规范 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国内的管理咨询 公司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没有成型的咨询体 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咨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咨询和企业管理经验,因而难以向客户提供高 质量的咨询服务。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由于缺乏 行业规范,众多的人员素质构成低下、甚至不知管理 咨询为何物的“顾问”公司一哄而起,扰乱了市场,误 导了企业。 3 管理咨询行业人才奇缺,制约着行业发展 管理咨询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服务,不仅要求 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丰富的 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咨询经验。而这样的人才在 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 不可否认,MBA教育的兴起,对缓解这一问题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极其有限。管理咨 询人才匮乏的状况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 到解决。 尽管有以上不利因素;但管理咨询近年来还是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能力向企业提供 高层次管理咨询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数 目不多,且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人才汇集的三地。 其咨询人员一般来自企业的管理层,具有很高的素 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 们的咨询建议相对于国际管理咨询机构来说更切合 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受到了企业界的欢迎,树 立了良好的口碑。 2 当前管理咨询的特征 1 高度职业化 现代管理咨询业已成为高度职业化的行业,要 求为客户咨询的管理咨询人员严守客户公司及其个 人的秘密,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这是咨询顾问 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咨询从业人员的起码素质要 求。 2 客观性和真实性 保证咨询报告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管理咨询人 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准则。不仅关系到客户公司决策 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管理咨询公司的信誉与名声 及生存发展。基于咨询顾问可能对企业经营决策可 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这要求顾问师们必须客观、真实 的反映客户企业面临的问题。 3 咨询服务的高质量 管理咨询强调的是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每一 个客户的自身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必须有 针对性地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保证咨询质 量,赢得市场。目前有许多顾问公司称包治百病,这 样的顾问公司是不可信的,每个顾问师有他的研究 领域,企业管理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特征, 顾问师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征不 同都不能满足高质量咨询的需要,这要求我们的顾 问师在接项目时一定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只做自己 熟悉的,确实能帮助客户的项目。 4 与客户密切合作 在有较大竞争压力的环境中,开始一项新的咨 询项目对管理咨询公司和客户公司都是新的挑战。 现代管理咨询注重把咨询看作是一个过程,注重与 客户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密切合 作,不断交换意见,求得共识,这样最终的咨询报告 或咨询建议就容易被采纳并得到顺利实施。 3 咨询要善于沟通 1 在沟通中承接项目 有些发展战略咨询项目就是在沟通中承接的。 例如:某企业集团曾经实现过两次重大创新,后来由 于盲目搞多元化、搞资本经营陷入了经营危机。他 们面对危机不慌、不乱,主动地自我加强发展战略研 究。听了他们的发展战略,咨询公司既肯定了长处, 也指出了不足。这就是一次沟通。通过沟通,他们 自己感觉到这个发展战略还很不到位,有必要重新 研究制定;也感觉到咨询公司有能力帮助他们完成 这项任务。事后,又经过一两次沟通,就委托咨询公 司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了。 2 在沟通中确定项目 有些发展战略咨询项目是客户慕名找上门来 的。找上门来也不是直接委托咨询公司咨询,只是 先了解一下咨询公司究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是否值得信赖。这种商谈就是一种沟通,一种重要 的沟通。咨询公司应该对这种沟通十分重视只要有 可能就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沟通时保持平和心态, 处处为客户着想。例如:有个创新型公司找到咨询 公司,探讨能不能帮助他们搞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 咨询公司在与他们的商谈中,不仅高效率地询问他 们公司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给他们提一些有益的建 议。经过几个小时的沟通,他们已经知道了咨询公 司的工作效率与咨询能力,委托咨询项目就立刻确 定了。 3 在沟通中调整项目 有些客户让咨询公司搞发展战略咨询是带有框 框的,换一句话说,是让咨询公司在他们既定的框架 内搞发展战略研究。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公司不是 被动地按照客户要求办事,而是本着对客户高度负 责精神,尽量积极地影响他们,使他们同意咨询公司 不受任何限制,研究出更有价值的发展战略来。为 了影响他们就需要沟通。例如:有个客户让咨询公 司帮助他们完善、补充几年前制定的发展战略。咨 询公司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原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 容不仅比较模糊,而且已经过时,不再有利于发展, 于是,就主动跟他们的主要领导人沟通,探讨是否可 以突破现有框架重新研究发展战略,也就是调整研 究项目。这位领导人相当开明,在咨询公司提问后 当机立断地回答“可以”。有了这个“可以”,咨询公 司就无拘无束地研究了,结果,研究出一个全新的发 展战略来,产生了很大反响。由于这个发展战略搞 得好,他们又给了咨询公司几个专项战略研究课题。 4 在沟通中完成项目 发展战略研究得再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写得 再好,并不等于发展战略咨询任务完成得好。假如 客户不理解这个发展战略,它将毫无价值。为了使 客户理解并欣然接受它,也需要沟通。其中,既包括 对发展战略核心内容的沟通,也包括对发展战略一 般内容的沟通;既包括与主要领导人的沟通,也包括 与其他领导人及中层干部的沟通。在沟通中发现了 问题,该调整的就调整、该补充的就补充,该说服的 就说服,该坚持的就坚持。当然,需要坚持的一般只 是局部观点。如果在核心观点或整体框架上与客户 发生严重分歧,那么就意味着咨询失败,或者咨询项 目承接不当。咨询公司很重视战略咨询后期的沟通 工作,一般做法是先沟通战略框架与核心观点,再写 战略研究报告。写完报告后还要全面沟通。由于战 略研究与沟通工作做得都比较好,所以绝大部分战 略咨询项目都完成得很顺利。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现代企业管 理中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 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自己进 行管理问题诊断咨询,提供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优 化管理方案,提升管理水平,帮助自己更好管理公 司,使公司适应现在国际化竞争,保持公司核心竞争 力,赢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 R·勒德洛,等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 社,8~ [3] 金盛华,等心理交往学[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73~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20世纪70年代,Nec公司就意识到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是未来通讯业的发展方向。据此指定C&C(计算机与通讯)战略,调整战略结构。企业决策层专门成立 C&C委会,监督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的发展。从而,Nec在该领域抢得先机。

我们专做工商的,学校有提供什么题目吗?希望采纳

企业管理咨询论文3000字开头成语

我们专做工商的,学校有提供什么题目吗?希望采纳

随机应变,恰到好处,点石成金。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20世纪70年代,Nec公司就意识到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是未来通讯业的发展方向。据此指定C&C(计算机与通讯)战略,调整战略结构。企业决策层专门成立 C&C委会,监督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的发展。从而,Nec在该领域抢得先机。

浅谈管理咨询与管理沟通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管理咨询业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 了管理咨询业务的重要特征,引用两个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了良好沟通对管理咨询业务开展的重要性。 指出:我国管理咨询业必须遵循行业发展特性,加强自我修炼才能为企业发展所需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管理咨询;沟通机制 管理咨询是帮助企业和企业家,通过解决管理 和经营问题,鉴别和抓住新机会,强化学习和实施变 革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性咨询服务。 它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深入 到企业现场,与企业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运用各种科 学方法,找出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 及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 改善方案并指导实施,以谋求企业坚实发展的一种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活动。其任务主要有:帮 助企业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找出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指导改善方案的实施;传 授经营管理的理论与科学方法,培训企业各级管理 干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 1 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咨询行业尤其是管理咨询行业更 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势头,但也出现了市场混乱的 现象,具有强大实力的公司较少,大多数都是以政府 信息部门或企业管理协会为依托而成立的公司,他 们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主力,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性 质的企业,注册资本大约30万元人民币。现在,中 国的私人管理咨询企业发展也很快,但他们的力量 很弱,注册资本一般为10万元人民币,多属于初创 型,短期内还很难形成规模性。中国管理咨询企业 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 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管理咨询 作为未来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已落地生根了。 然而,从各方面看,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是不会一帆风 顺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 管理咨询业市场潜力巨大,但成为现实的市场 尚需时日 我国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资源匮 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客观上为管理咨 询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但 市场潜力并不等于真正现实的市场,由于各方面的 原因管理咨询业在国内发展步履维艰。 企业界对管理咨询业了解不够。管理咨询业因 为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咨询的知识 仅限于对报刊上爆炒的“XX公司花XX万元购买管 理咨询服务”的报道的了解上,至于管理咨询究竟能 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究竟怎样解决问题却知之不 多。加之,管理咨询这一特殊行业重口碑、不重宣传 的行规,使许多企业对管理咨询如同雾里看花,不明 就里。 企业经营管理层对管理咨询的认识尚待提高。 不少企业家虽然希望借助外脑提高管理水平,但总 有一种顾虑在心头,企业家文化层次很高,自认为什 么都懂,害怕外界及企业员工说自己无能?有的拒 绝接受顾问服务;有的企业家则是对“医生”的“医 术”有着各种疑虑;有的虽然承认管理咨询服务的价 值,但却不愿投资于经营管理。 受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许多企业 有心治病,无力求医。虽然相对于国外管理咨询机 构来说,国内咨询公司的收费相当低廉。但尽管如 此,管理咨询这种高智力服务的收费仍令许多企业 望而兴叹。 企业界的爆发心理及短期行为严重。可以说前 些年“点子”、“策划大师”之所以能风行一时,主要 是由于企业迷信“一个点子可以救活企业”的神话, 许多企业则幻想企业一夜之间爆发,这种状况也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咨询市场的扩大。 2 管理咨询业鱼龙混杂,整体咨询水平不高,且 缺乏行业规范 和国外的大型咨询公司相比,国内的管理咨询 公司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没有成型的咨询体 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咨询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咨询和企业管理经验,因而难以向客户提供高 质量的咨询服务。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由于缺乏 行业规范,众多的人员素质构成低下、甚至不知管理 咨询为何物的“顾问”公司一哄而起,扰乱了市场,误 导了企业。 3 管理咨询行业人才奇缺,制约着行业发展 管理咨询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服务,不仅要求 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的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丰富的 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咨询经验。而这样的人才在 我国可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 不可否认,MBA教育的兴起,对缓解这一问题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极其有限。管理咨 询人才匮乏的状况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 到解决。 尽管有以上不利因素;但管理咨询近年来还是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能力向企业提供 高层次管理咨询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数 目不多,且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人才汇集的三地。 其咨询人员一般来自企业的管理层,具有很高的素 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他 们的咨询建议相对于国际管理咨询机构来说更切合 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受到了企业界的欢迎,树 立了良好的口碑。 2 当前管理咨询的特征 1 高度职业化 现代管理咨询业已成为高度职业化的行业,要 求为客户咨询的管理咨询人员严守客户公司及其个 人的秘密,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这是咨询顾问 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咨询从业人员的起码素质要 求。 2 客观性和真实性 保证咨询报告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管理咨询人 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准则。不仅关系到客户公司决策 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管理咨询公司的信誉与名声 及生存发展。基于咨询顾问可能对企业经营决策可 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这要求顾问师们必须客观、真实 的反映客户企业面临的问题。 3 咨询服务的高质量 管理咨询强调的是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每一 个客户的自身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必须有 针对性地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保证咨询质 量,赢得市场。目前有许多顾问公司称包治百病,这 样的顾问公司是不可信的,每个顾问师有他的研究 领域,企业管理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特征, 顾问师个人研究的领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征不 同都不能满足高质量咨询的需要,这要求我们的顾 问师在接项目时一定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只做自己 熟悉的,确实能帮助客户的项目。 4 与客户密切合作 在有较大竞争压力的环境中,开始一项新的咨 询项目对管理咨询公司和客户公司都是新的挑战。 现代管理咨询注重把咨询看作是一个过程,注重与 客户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密切合 作,不断交换意见,求得共识,这样最终的咨询报告 或咨询建议就容易被采纳并得到顺利实施。 3 咨询要善于沟通 1 在沟通中承接项目 有些发展战略咨询项目就是在沟通中承接的。 例如:某企业集团曾经实现过两次重大创新,后来由 于盲目搞多元化、搞资本经营陷入了经营危机。他 们面对危机不慌、不乱,主动地自我加强发展战略研 究。听了他们的发展战略,咨询公司既肯定了长处, 也指出了不足。这就是一次沟通。通过沟通,他们 自己感觉到这个发展战略还很不到位,有必要重新 研究制定;也感觉到咨询公司有能力帮助他们完成 这项任务。事后,又经过一两次沟通,就委托咨询公 司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了。 2 在沟通中确定项目 有些发展战略咨询项目是客户慕名找上门来 的。找上门来也不是直接委托咨询公司咨询,只是 先了解一下咨询公司究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是否值得信赖。这种商谈就是一种沟通,一种重要 的沟通。咨询公司应该对这种沟通十分重视只要有 可能就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沟通时保持平和心态, 处处为客户着想。例如:有个创新型公司找到咨询 公司,探讨能不能帮助他们搞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 咨询公司在与他们的商谈中,不仅高效率地询问他 们公司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给他们提一些有益的建 议。经过几个小时的沟通,他们已经知道了咨询公 司的工作效率与咨询能力,委托咨询项目就立刻确 定了。 3 在沟通中调整项目 有些客户让咨询公司搞发展战略咨询是带有框 框的,换一句话说,是让咨询公司在他们既定的框架 内搞发展战略研究。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公司不是 被动地按照客户要求办事,而是本着对客户高度负 责精神,尽量积极地影响他们,使他们同意咨询公司 不受任何限制,研究出更有价值的发展战略来。为 了影响他们就需要沟通。例如:有个客户让咨询公 司帮助他们完善、补充几年前制定的发展战略。咨 询公司经过初步调查,发现原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 容不仅比较模糊,而且已经过时,不再有利于发展, 于是,就主动跟他们的主要领导人沟通,探讨是否可 以突破现有框架重新研究发展战略,也就是调整研 究项目。这位领导人相当开明,在咨询公司提问后 当机立断地回答“可以”。有了这个“可以”,咨询公 司就无拘无束地研究了,结果,研究出一个全新的发 展战略来,产生了很大反响。由于这个发展战略搞 得好,他们又给了咨询公司几个专项战略研究课题。 4 在沟通中完成项目 发展战略研究得再好,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写得 再好,并不等于发展战略咨询任务完成得好。假如 客户不理解这个发展战略,它将毫无价值。为了使 客户理解并欣然接受它,也需要沟通。其中,既包括 对发展战略核心内容的沟通,也包括对发展战略一 般内容的沟通;既包括与主要领导人的沟通,也包括 与其他领导人及中层干部的沟通。在沟通中发现了 问题,该调整的就调整、该补充的就补充,该说服的 就说服,该坚持的就坚持。当然,需要坚持的一般只 是局部观点。如果在核心观点或整体框架上与客户 发生严重分歧,那么就意味着咨询失败,或者咨询项 目承接不当。咨询公司很重视战略咨询后期的沟通 工作,一般做法是先沟通战略框架与核心观点,再写 战略研究报告。写完报告后还要全面沟通。由于战 略研究与沟通工作做得都比较好,所以绝大部分战 略咨询项目都完成得很顺利。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现代企业管 理中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来 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自己进 行管理问题诊断咨询,提供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优 化管理方案,提升管理水平,帮助自己更好管理公 司,使公司适应现在国际化竞争,保持公司核心竞争 力,赢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 R·勒德洛,等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 社,8~ [3] 金盛华,等心理交往学[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73~

企业管理咨询论文2000字开头

主考院校要求写什么题目

论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 随着企业文化的兴起时机的到来,又由于国内众多企业家和理论家仍然对企业文化存在认上的模糊,无法有效利用文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众多企业面临无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困境。本文拟就企业文化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 正确的判定与认识企业文化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②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③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 企业文化的认识 。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思考企业文化就是思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实现企业自身的有效循环和代谢以及与环境的良性互动。通过思考企业文化持续审视企业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对事物的假设、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之前因应调整对相关事务的判断假设谨慎地选择并转换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企业文化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 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一般都具有以下共性 独特性 企业文化产生于不同企业每个企业有他独特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自己企业里形成的价值观 目的性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惟此别无其他选择。 难交易性 企业文化是为该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甲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能被甲企业成员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能极大的促进甲企业的发展但不一定能被乙企业成员认同也不一定能适合乙企业对乙企业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 企业文化的作用 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 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拴在企业同一的目标和信念上。 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 企业文化的开展与实施 企业文化规划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四个阶段展开实施。 第一阶段提案阶段建立组织机构———组织落实 1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工程委员会,由公司一把手任委员会主任。 2下设公司企业文化工程工作小组,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班子。 3外聘企业文化专家组指导公司的企业文化工程。 第二阶段提案准备———思想落实 1实施企业文化的原因分析 2实施企业文化的背景分析 3实施企业文化的宗旨和目的分析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具体措施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介绍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知识开展公司发展总体目标与个人前途的大讨论。 2确立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导入的推行方针。 3企业文化工程和学习型组织导入的方法把实施企业文化和各层次的思想沟通结合起来。 第四阶段检查实施阶段和查漏  1制定企业文化工程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形象和企业美誉。 2检查实施企业文化导入的期待成果的完成情况。  3起草提案书作为两手册备用资料 4对调查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对企业营运实态与形象现状作综合评估五、 我国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看法 1 我国企业文化中的问题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 2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承受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企业文化只能在独立给定的表演舞台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吸引广大员工参与。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与导致的统一行为因此它的成果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 3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不在于研究部署而在于具体去做不定时地检查督促。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建华先生的《也谈“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鉴于各种原因,本人在这里只谈与“科学”和“管理”这两个语词有关的某些问题,即说明为什么管理学不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核心学科,这个核心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现在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我们看英美国家是怎样定义“science”的:“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即“以那些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的知识和陈述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这里用“of knowledge”修饰“study”,就是说,“science”的研究从属于后面“知识”,或者说,后面的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和陈述了普遍性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知识控制了整个科学研究。 在英语中,“管理学”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agement”即“Management”来表示。按照上述标准,英美国家自然不会将“Management”当作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很明显,管理学中的大量的知识或者不是通过测定获得的,或者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二者都不是。 按照这个标准,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当然,除了专门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人们一般不会在如此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语词。大体上,人们对这两个标准放宽了尺度,其大致范围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则。 但是,如果一门科学要成为一个“科学群”的核心基础学科,则其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换句话说,这门科学必须是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如果管理学要成为“管理学科”中的核心基础科学,管理学就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整体的、不“损伤”这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这样,人们就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简化世界的方法,就是机械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个简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先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第二个步骤则是在确实这个角度之后,再将从这个角度“划分”出来的人类社会进行“机械化”。这样,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种方式来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而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把握。 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首先,经济学从“经济”即人类通过劳作与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经济系统,这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第一步。随后,在这种简化的基础上,在将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即个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这就完成了上述简化的第二步。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经验的方法,逐步作出假设,获得观察数据(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记录),验证假设,一步一步地构造起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至于机械论科学为什么具有探索“机理”和鉴别事实的独特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解释。 张先生说有人否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诺贝尔的遗愿只是希望奖励在“实验科学”中作出贡献的人(文学和人类和平是另外一回事)——诺贝尔奖最初只有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项科学奖,很多涉及到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和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许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违背”了诺贝尔的遗愿,但经济学总得多少有些“科学”资格才能成为诺贝尔奖之一。 一般来说,仅仅只是从微观经济学本身来说,它确实够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一,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连控制观测也不可能进行,而只能以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研究起点,而人们对这些记录的保存、收集、使用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二,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本身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又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变形”。但这两点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原问题。 因此,经济学,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包括不少极其苛刻使用“科学标准”的科学家的基本认同。 目前的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分支,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试图用经济学“取代”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本人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历史、文化、社会中的缺陷和不足。尽管机械论科学能够获得有关复杂系统的某些“机理”,但是,机械论科学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说明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那种试图用经济学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本人在网上专门写了几篇文章就是反对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家用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的一切。 但是,无论经济学的分支如何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何种领域,这些分支都是以目前的“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法律的经济分析、家庭的经济分析、社会的经济分析等名目众多的经济分析,都是以“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的。 现代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是一个庞大的合作系统,每一个科学家只是在某一部分的某一层次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确定科学的分支,人们用“学科”即“科学群”来指称这些分支。无论一个“科学群”研究的是什么,建立一个科学群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门机械论科学作为其核心基础科学。否则,这个科学群就是空中楼阁。 无论一门科学建立了怎样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最终都必须作到如下一点,即必须将其中的很多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否则,这门庞大的理论体系就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神学或玄学了。“伪气功”也自称为“科学”,柯云路先生为其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其语词根本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即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近几年也破产了。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那些相信“伪气功”的人确实在其思维过程中将某些“理论”与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并且,还有众多的人认为这些“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为什么自己体内的“气”能够这样或那样运行,还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确实能够控制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伪气功”了。这里就涉及到用什么标准将一门科学理论的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有相当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的探索“机理”、数据获取、事实鉴定的工作,而只是依据某些“机理”对数据和事实作出解释,或者对这些“解释”再作出解释。就象本人如果要研究中国某一阶段的历史,一般不会去“考证”历史事件,而只会以其他的史学家的“考证”的结果以及研究结果为起点。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呢?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是可靠的呢? 一般来说,采用机械论科学的方式获得的数据和事实,其可靠程度最大(要说明这个原因,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从略)。要使一门科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能够“恰当”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人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个人情感与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控制那些关于世界的各种“先见”。而能够在最大程度做到这些的,只有机械论科学。这一点无须作更多的说明,目前西方的“反科学主义”反对的正是机械论科学的“无情”和“客观”。 “反科学主义”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效地控制人们滥用科学及科学成果确有其可取之处,对于控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把科学变成一种“有情”和“主观”的东西,那科学就不成为科学,而是神话或玄思了。 大量的相信“伪气功”的人并不是象某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愚昧无知”的。这些人思维、心理各方面都很正常。那些鼓吹“伪气功”的理论都只是一些“中间理论”,这些理论根本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一种具有共同标准的将“气”、“功”等语词与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的可控制观测的科学方法。语词的神话作用很快就将这些相信“伪气功”的人“说服”了。只是,这种毫无根基的“伪气功”的“科学”的理论大厦很快就崩溃了。 即使我们假设或承认诸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管理”的学科有着共同之处,可以合成一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必须有一个核心基础科学,这个科学必须拥有其他科学共同认同的探索“管理”过程的“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从“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的标准。很明显,现在的管理学这门科学根本不具备这种功能。 科学的核心原则是按照事物的自然状态来解释事物的现象及其现象变化的过程。什么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呢?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大量的人是将自己大脑中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事物本身。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并不比其他人“高明”。科学并不是依靠科学家在这一点上的“高明”获得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并不仅仅只是依靠“科学家客观地看待世界”获得发展的,而是用一套严格的程序来迫使科学家采用“机械”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采用客观的标准来鉴别观察事物变化之中获得的数据和事实。没有这一条,科学就不成为科学了。 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神秘主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等,这些东西直到今天仍然控制或影响着科学。但是,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产生,离不开古希腊的这些“神秘主义”,离不开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思维逻辑训练,但更离不开人们社会实践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经验主义。 科学离不开有关世界的某种“理念”,科学离不开思维逻辑,但是,科学离开了经验的检验,最终只会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就象古希腊的科学。为了使科学不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任何一门“科学群”都必须有一个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坚实的基础: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这个基础就是机械论科学。 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机械论科学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而这些机理之中,有很多通过了人类无数次的验证,但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条件所限,还有很多“机理”不可能真正获得验证,也就只能作为假设。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必须有着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这样,虽然有很多“机理”还只是假设,但我们仍然必须用其来作为解释自然和文化的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很多预设,基本上还没有获得验证。达尔文的理论出现才多少年,按照现有的科学研究结果,生命进化的过程是这个时间的无数倍。要验证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很多预设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除了进化论,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逻辑地解释生命演化的过程,我们也就姑且接受这种理论,用其来解释生命演化过程。 从表面上看来,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但是,历史学目前已经够得上资格称为科学了。从广泛义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研究人的活动的历时性变化。但是,目前的历史学一般主要指通过对“历时”性的历史事件的解释来说明历史过程。在历史学中,正好有一门专门对“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的学科。当然,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的结果也是相对的。但是,有了这一学科,各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依据自己的历史观来解释历史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而“考证”历史事件的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很多得到历史学各学科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共同认同的方法和标准。如果失去了这种“考证”,历史也就会成为“神话”。 政治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公共生活中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政治人”。社会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这些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社会人”。 根据本人的研究,与管理学关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即“组织学”倒可以成为组织领导学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学科。因为,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可以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组织的组成要素——人——也同样可以通过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而成为“组织中的人”即“组织人”。任何自然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就可以表现出很多“组织人”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抽象,可以将“组织人”机械化。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可以将组织高度形式化,并以此作为模型探索“组织”产生、发展的机理,并依据这些“机理”建立起组织的概念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转化为语词模型或数学模型。利用语词模型,人们可以组织和解释各种“事件”,利用“数学模型”,人们可以获得有关组织的数据。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认同的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 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以这样的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学科”只是一坐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以这样的“管理学科”所引导的优化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管理学院”之类做法根本不可能优化资源;以此科学、学科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根本算不了什么人才。 关于科学中使用数学,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一般来说,没有经过数学训练的人是很难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样落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基本上或很少接受数学训练,只会使用左脑(使用语词)而不善于使用右脑(使用概念)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必须使用双脑即左脑和右脑。数学的基本功能就是训练人们使用右脑,大脑中的数学推导、演算过程大部分是在右脑中进行的。概念模型(概念不是语词,而是由左脑的语词所指称的右脑中的表象)也同样存放在右脑。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右脑的概念模型的构造、改变、运转。想像、灵感与直觉都源于右脑,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随意而发的,一般应该与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有关。有效地使用概念模型,正好会使想像、灵感和直觉与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相关地产生。而不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是很难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语词构造概念模型、改变概念模型、运转概念模型。 本人在给学生上计算机公共课时经常强调,作为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用什么标准衡量你真正掌握了与你的工作要求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呢?这就是在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右脑中有了一个计算机的概念模型。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你就永远只是一个打字员,而不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室业务的文职人员。只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时,虽然花了十个学分来学习计算机技术或信息技术,但绝大部分也都只是一个打字员,有的连打字员都还不够格。这当然不能完全怪学生,整个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本身的问题之大,使得任何人,包括本人这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都无法解决。 无论如何,我们用一个语词即“管理”指称四种不同的对象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做法。科学提供给人们的首先是一种简化世界的方法。而简化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和抽象。“管理”这一语词指称的四种对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什么不同点。既然这四种对象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用四个语词来指称它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要这样做,但在科学研究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管理”这个语词最终要通过与其相应的“语词模型”与客观事物即管理过程中的事件或事实联系起来。象“管理”这样一个几乎可以指称任何对象的语词,根本就不具备成为“科学”语词的基本条件。 至于张先生要为“管理”下一个普遍性定义,要探索“普遍管理学原理”,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学术研究的问题。张先生认为这个内容值得研究,只要能够获得相应的研究资源,就可以从事研究。根本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某种研究有价值,某种研究无价值。本人以前也曾有过此念头,只是后来认为这种研究价值不大,自然也就放弃了。这中间谈不上谁“是”谁“非”。不过,我本人总认为,或许张先生的研究属于哲学更为妥当。哲学只需要建立语词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科学则必须把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或许是哲学与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哲学总是在语词世界中问“人是什么”,科学则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有什么”。科学以哲学的“人是什么”作为指导,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则始终坚持只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有什么”。科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出“人有什么”之后,哲学又会重新据此在语词世界中再问一问“人是什么”。这或许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为此,本人一般在科学思考时从来不问“是什么”而只是寻找“有什么”,而在哲学思考时则经常问一问“是什么”。这也是本人在“漫谈”管理时不给“管理”下定义的原因。 不过,很多没有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的学者是很难体验到哲学与科学的这些差异的。本人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大学毕业之后毕竟从事了四年的专门的科学研究,并独立地开发过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对此多少有些体验。 如果在一项具体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中,不能为那些被使用的语词明确地标定出外部对象,用一些含含糊糊的语词引导研究与思维,这种研究得出的结果简直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中国绝大部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都几乎没有从事过严格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自然也就难以有效地把握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差异,经常也就将哲学思维引入科学研究之中(经常要寻找世界的“道”而不是探索事物的“理”)。这或许也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此落后的另一原因吧。 另外,张先生在强调“行政管理”也同样有“目标”,“企业管理”也有原则,这完全是事情的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部门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当然有目标,这个组织当然也有领导,这个组织的领导也同样会协调其成员为实现目标奋斗。并且,“企业管理”研究出的很多原理出同样适用于对行政组织管理本身的管理。但是“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这门学问或科学本身不是研究这种管理,而是研究政府行政部门如何治理社会公共事物如制定公共政策等。 政府的行政首脑既没有权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成员制定一个目标,让社会成员为这个目标奋斗。政府的行政首脑只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的强制使社会成员依据法律行事。“企业管理”当然也有原则,但是,作为法人的企业、作为自然人的企业成员,作为企业成员的领导者,作为企业成员的操作者都是在政府制定的法律之下运作的,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不能违背这些“原则”。 企业领导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控制之下通过明确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通过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组织成员为完成目标而奋斗。这也就说明了“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这就象很多美国人所说的不“怕”政府,只“怕”老板。公民没有违法,怎么会“怕”政府呢,但老板却可以“炒”你的“鱿鱼”。 但“老板”却最“怕”政府,政府制定一项法律,“老板”就有可能在很多行为上受到限制。相对而言,一个社会如果真正形成了政府“怕”公民、公民“怕”老板,老板“怕”政府的社会公共秩序,这个社会也就正常了。一物降一物嘛,一物非得有一物来降嘛。至于中国社会,公民既“怕”政府,又“怕”老板。中国的老板当然“怕”政府,但他们“怕”的只是政府官员,而不是政府制定的法律。 至于中国政府,除了“怕”动乱,或许不会“怕”任何其他的东西。这就说明在中国,一物能够降一物的现代社会公共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家。有“有神论”的科学和“无神论”的科学,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和“唯物主义”的科学家,有“自由主义”的科学家和“专制主义”的科学家,有“神秘主义”的科学家和“经验主义”的科学家,各种各样,名目众多,并且,这些科学家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 但是,这些位于不同民族和文化之中,信仰不同“主义”的科学家都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公认的,获得实践检验的成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把机械论科学作为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定事实的标准。我们当然要反对用机械论科学解释人类的一切,解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解释人类社会与政治,解释人类道德与法律。但是,不能因为这样,把机械论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基本作用也抛弃了。如果这样,科学又会变成“神秘主义”和哲学思辩,人类最终也会失去科学。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不滥用科学,而不是抛弃科学。科学,这里指机械论科学,确实是“无情的”和“客观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有情的”和“主观的?

你要的内容已经发送,请看看是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O(∩_∩)O~~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