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高中选修二人教版

发布时间:2024-07-06 20:37:12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高中选修二人教版

民众镇旅游调查报告一.民众旅游业发展之区位民众镇于16世纪中叶已基本淤积成陆,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即分别在浪网沙鱼咸标(今锦标)、新涨沙(今新伦)、田基沙(原新平——五四新民)一带已有人筑围垦耕,以后面积逐渐扩大,约于清光绪初年1875~1886,顺德、番愚等地陆续有人迁此定居农务或捕鱼。民众镇在明、清时均属黄旗部。清宣统二年(1910)属九区。民众镇于清末形成墟,1930年黄泽生从番愚迁往九区六百六围东角十字冲口处建茶室,名民众墟由此得名。解放前后,历届政府驻民众,时至今日称民众镇,悠久的文化和浪漫的水乡地域使这里成为珠三角美不盛收的旅游胜地。二.民众旅游业发展调查民众镇的旅游业比较发达,我们这次调查也是主要针对家乡的旅游。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众的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着。我们先去看看中山丰本假日果园吧!中山丰本假日果园又名中山丰本农业科技园,是中山市新崛起的一家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品尝、生产、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景区。该园位于中山市民众镇“翡翠长廊”大道的左侧。东临珠江入海口。南望中山港,走京珠高速半小时车程分别可达广州市区货物澳门,距深圳1小时的车程,距香港60海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此为民众旅游发展的地利天时。多宝宠物场岭南水乡等景点也近在咫尺。都说它是果园因此这里的果子可以说的应有尽有,包罗万象,还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品种。例如:美洲百香果、日本柚子、夏威夷木瓜、火龙果、无核荔枝、无核黄皮、红香蕉、台湾枣、地中海无花果、红光橙、树草莓、芒果、杨桃、桑枣、柠檬、枇杷、树菠萝```````既然说到了果子,也来说说吃的吧!在丰本果园中餐膳区可以提供800个客人用膳,而品果区因为可供800个旅游人士品尝名果。而在这个果园里还有假日休闲场地和项目。垂钓池是一个垂钓人士的好去处,垂钓池位于丰本果园的西北面,临近荔枝园与名果采集区,池边有一座用竹子木搭起来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凉亭,沿池边还种着杨柳,供垂钓人士有一个舒适、优雅、清净的环境。游乐场是小学生的去处,里面设有足球龙门、篮球等娱乐设施“轻松笑一笑”让我们来到乡村大舞台,这里有精彩的文娱节目以及杂技表演。近期果园新增设了一个以无污染绿色产品及人体健康为主题的展销厅----天然绿世界,厅内展销各种天然绿色食品,丰本生命火力素及天然纯鲜维他命系列的护肤品,天然桑果汁及桑果树系列产品,让你在外旅游的同时也为你的家人带回一份健康。该园将是你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如果游人来到丰本果园,就更不能不去只有一田之隔的岭南水乡。岭南水乡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北部,番中公路侧,可游面积三十五平方公里。这里河网交织,直达横门水道出海口,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家家户户依水而局,生活仍保留着水乡人民特有的生活习俗。因为这样,他们的房屋必须很高,要牢固。而且他们建房子一般选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河水退下去了,好打桩建房,他们房子的墙用泥和稻草混合在一起做的,而房间是用树皮做的,不但通风,也很结实,而且雨进不来,还防潮,真家乡人的“黄金屋”。岭南水乡盛产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水果,东南部是渔村,还产品丰富,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当然有水,而水里便就有很多的水生动植物。有鱼、虾、贝壳、藻类等这些动植物。就拿鱼老说吧!这里的鱼有很多的品种,白色的、黄的、黑的、杂色的、金光灿烂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鱼游图。时光充足,可以深入农家“做一日水乡人”到农家吃一顿家常便饭,一起来到菜地劳动,一起划船出海……三.民众旅游业调查思考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家乡的旅游业相当有潜力,但是恶心的垃圾还是随处可见;丰本果园虽有特色,但是工作人员却冷冷淡淡,没有丝毫热情……不过总体来说已经是很完美了,如果有关人员能把这些死角除去,那么我相信我们镇的旅游业一定会多一份“绿色”迎来更大的发展希望。

一、课题的提出1、概念的界定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5、课题研究目标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三、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具体任务: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四、研究成果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 “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五、课题研究的结论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1%下降到2003年的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8%下降到2003年的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0%下降到2003年的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7%,其中,石油占3%、煤炭占5%、天然气占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3%,北美洲占5%,中,南美洲占9%,欧洲占2%,非洲占9%,亚太地区占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7亿、2亿和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6亿吨,2001年达到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亿吨,2025年达到2亿吨,年均增长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7%下降到2025年的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94%上升到2025年的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60%~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和2002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楼主,看我粘贴的这么辛苦,采纳我吧 ——czh制作

我给你提些建议吧。论文还是要靠你自己来完成。 首先把握文章中心找到关键词 例如: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泉水 接着分三段阐述观点 例如:一、一、济南泉水不能持续喷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生活需水加生产需水加生态环境需水等于原水的可更新水资源量。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生态环境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超采的地下水及城市、河、湖补水等。 济南名泉不能喷涌的表面原因在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达不到喷涌的临界水位。但地下水位之所以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旧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据统计,济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并无多大变化,即水资源总量一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在目前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态需水量,必须压缩生产和生态用水。因此检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合理规划和保护社会经济用水,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以大自然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人本主义”意识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思想意识指导之下,人类任意地、毫无节制地挥霍宝贵的水资源。总是考虑泉水如何为济南的建设发展服务,很少想到过济南的建设发展如何保护济南的泉水。济南的城市规划是否考虑过济南的泉水规划?当人们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对泉水重要的补给区、对泉脉不断地破坏时,是否想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泉群喷涌区虽只2.6平方公里,但泉水的补给区、排泄区远远大于济南城市范围,到底是“泉在城中”还是“城在泉中”?在泉的上、中、下游到底该如何做?在泉水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情况下,靠技术手段究竟能维持泉水喷涌多久?我们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了吗?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当泉群停喷影响了济南的旅游收入、工农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时,人们开始怨天尤人,认为泉拖了济南发展的后腿。人们是否想过名泉之所以停喷,主要是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发展足硬道理,忽视了泉自身的休养生息同样足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足人类首先对不起济南的泉水,泉水才对我们违背自然规律作出相应的惩罚。所以济南的泉水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是。。。。。 最后总结全文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高中选修二电子版

怎么传给你呀?QQ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可以找到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高中选修二

你是实验的吧??、我也在找。。。

最佳答案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彩色投影小磁针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科技小论文]节省能源的路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好每件事情。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能源问题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能源紧缺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仍旧提倡节俭的作风,在奥林匹克场馆的重大建设中,国家就是从实际需要考虑,提出了“节俭奥运”的口号;在今年的55周年国庆相继提出“节俭国庆”的口号。我们国家就是从顾全大局的角度出发,从节省能源方面做到勤俭的作风的。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城市的夜晚,公路的两旁都亮着密集而又整齐的路灯,看上去宛如一条巨龙腾空,虽然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许多时候这些路灯的光亮都白白浪费了,因为很大一部分时间里,路上是空荡荡的,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经济、交通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无一利而有百害。那么,有没有既方便晚上行人和车辆通行,又节省能源的自动控制装置呢?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偏僻的公路上,交通流量极少,长时间的打开路灯,不管是有车辆,还是没有车辆,有行人,还是没有行人,都造成能源的极大的浪费。即使有车辆经过,也不应该全线路灯都开亮,只应在车辆行驶的有效范围内打开路灯,否则那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行人在路上走路也是如此,只应在行人走路的相应范围内打开路灯,满足照明的需要即可。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现在常见的声控开关,只要有人在楼梯间走路,发出声音,声音产生的震动传递到声控开关,灯就会发亮,并且只在行人走路的范围内的灯亮了,而不是长期不灭的。从这里得到启示,当车辆和行人在公路上通过时,不就对路面产生了压强吗?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能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把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呢?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这个装置就是利用冲击和压强产生的震动来控制路灯的,能够起到很好的节省能源的作用。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的冲击,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因此,我们要调用科学技术钻研出一龀绦蚧蛞桓鲂〔考?诶锩妫?埂罢鸲?杏ζ鳌被崤卸险鸲?锹访娲?吹模?故鞘艿娇掌?鸲?挠跋齑?吹摹?好了,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吧。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保护能源的重要性,节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高中版选修一

民众镇旅游调查报告一.民众旅游业发展之区位民众镇于16世纪中叶已基本淤积成陆,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即分别在浪网沙鱼咸标(今锦标)、新涨沙(今新伦)、田基沙(原新平——五四新民)一带已有人筑围垦耕,以后面积逐渐扩大,约于清光绪初年1875~1886,顺德、番愚等地陆续有人迁此定居农务或捕鱼。民众镇在明、清时均属黄旗部。清宣统二年(1910)属九区。民众镇于清末形成墟,1930年黄泽生从番愚迁往九区六百六围东角十字冲口处建茶室,名民众墟由此得名。解放前后,历届政府驻民众,时至今日称民众镇,悠久的文化和浪漫的水乡地域使这里成为珠三角美不盛收的旅游胜地。二.民众旅游业发展调查民众镇的旅游业比较发达,我们这次调查也是主要针对家乡的旅游。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众的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着。我们先去看看中山丰本假日果园吧!中山丰本假日果园又名中山丰本农业科技园,是中山市新崛起的一家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品尝、生产、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景区。该园位于中山市民众镇“翡翠长廊”大道的左侧。东临珠江入海口。南望中山港,走京珠高速半小时车程分别可达广州市区货物澳门,距深圳1小时的车程,距香港60海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此为民众旅游发展的地利天时。多宝宠物场岭南水乡等景点也近在咫尺。都说它是果园因此这里的果子可以说的应有尽有,包罗万象,还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品种。例如:美洲百香果、日本柚子、夏威夷木瓜、火龙果、无核荔枝、无核黄皮、红香蕉、台湾枣、地中海无花果、红光橙、树草莓、芒果、杨桃、桑枣、柠檬、枇杷、树菠萝```````既然说到了果子,也来说说吃的吧!在丰本果园中餐膳区可以提供800个客人用膳,而品果区因为可供800个旅游人士品尝名果。而在这个果园里还有假日休闲场地和项目。垂钓池是一个垂钓人士的好去处,垂钓池位于丰本果园的西北面,临近荔枝园与名果采集区,池边有一座用竹子木搭起来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凉亭,沿池边还种着杨柳,供垂钓人士有一个舒适、优雅、清净的环境。游乐场是小学生的去处,里面设有足球龙门、篮球等娱乐设施“轻松笑一笑”让我们来到乡村大舞台,这里有精彩的文娱节目以及杂技表演。近期果园新增设了一个以无污染绿色产品及人体健康为主题的展销厅----天然绿世界,厅内展销各种天然绿色食品,丰本生命火力素及天然纯鲜维他命系列的护肤品,天然桑果汁及桑果树系列产品,让你在外旅游的同时也为你的家人带回一份健康。该园将是你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如果游人来到丰本果园,就更不能不去只有一田之隔的岭南水乡。岭南水乡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北部,番中公路侧,可游面积三十五平方公里。这里河网交织,直达横门水道出海口,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家家户户依水而局,生活仍保留着水乡人民特有的生活习俗。因为这样,他们的房屋必须很高,要牢固。而且他们建房子一般选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河水退下去了,好打桩建房,他们房子的墙用泥和稻草混合在一起做的,而房间是用树皮做的,不但通风,也很结实,而且雨进不来,还防潮,真家乡人的“黄金屋”。岭南水乡盛产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水果,东南部是渔村,还产品丰富,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当然有水,而水里便就有很多的水生动植物。有鱼、虾、贝壳、藻类等这些动植物。就拿鱼老说吧!这里的鱼有很多的品种,白色的、黄的、黑的、杂色的、金光灿烂的,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鱼游图。时光充足,可以深入农家“做一日水乡人”到农家吃一顿家常便饭,一起来到菜地劳动,一起划船出海……三.民众旅游业调查思考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家乡的旅游业相当有潜力,但是恶心的垃圾还是随处可见;丰本果园虽有特色,但是工作人员却冷冷淡淡,没有丝毫热情……不过总体来说已经是很完美了,如果有关人员能把这些死角除去,那么我相信我们镇的旅游业一定会多一份“绿色”迎来更大的发展希望。

现阶段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以下热点:1)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因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未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能源资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同时,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面对以上挑战,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发展。鉴于国情,我国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但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地与能源消费中心相距较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由此导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环境污染加重和环保压力加大。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阶段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和趋势,也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1990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为5万亿美元(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根据《2004年BP能源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3亿吨油当量,2003年已达到4亿吨油当量。过去30年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过去30年来,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等六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科技与社会比较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两大地区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其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1%下降到2003年的0%,欧洲地区则由1973年的8%下降到2003年的9%。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能源消费占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0%下降到2003年的4%。其主要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向低能耗、高产出的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初期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石油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超过煤炭,跃居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虽然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但世界石油消费量却没有丝毫减少的趋势。此后,石油、煤炭所占比例缓慢下降,天然气的比例上升。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7%,其中,石油占3%、煤炭占5%、天然气占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3%。 由于中东地区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成本极低,故中东能源消费的97%左右为石油和天然气,该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中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高达68%左右,故在亚太地区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偏低(约为47%),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亚太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均高于60%。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3%,北美洲占5%,中,南美洲占9%,欧洲占2%,非洲占9%,亚太地区占2%。2003年世界石油产量为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7亿、2亿和2亿吨。 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的5%,而其他地区的份额仅分别为5%~7%。随着世界一些地区能源资源的相对枯竭,世界各地区及国家之间的能源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大,能源运输需求也相应增大,能源储运设施及能源供应安全等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 二、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2%。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6亿吨,2001年达到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亿吨,2025年达到2亿吨,年均增长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多元化 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以薪柴为主、以煤为主和以石油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在向以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正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能源供应成本和可供应能源的结构变化决定了全球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天然气消费量将稳步增加,在某些地区,燃气电站有取代燃煤电站的趋势。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在欧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风电要达到4000万千瓦,水电要达到05亿千瓦。2003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书》确定了新能源战略,到2010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达到20%。 清洁化 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及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未来世界能源将进一步向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源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清洁化,而且能源工业要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费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47%下降到2025年的72%,而天然气将由目前的94%上升到2025年的40%,石油的比例将维持在60%~90%的水平。同时,过去被认为是“脏”能源的煤炭和传统能源薪柴、秸杆、粪便的利用将向清洁化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如煤液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煤脱硫脱尘技术)、沼气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等将取得突破并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已经关闭其国内的所有煤矿而发展核电,它们认为核电就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费的效率差别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潜力巨大。随着世界能源新技术的进步,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将日趋提高,能源强度将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变价计,1990年世界的能源强度为3541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3121吨油当量/千美元,预计2010年为2759吨油当量/千美元,2025年为2375吨油当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例如,2001年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仅为2109吨油当量/千美元,2001~202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预计是发达国家的3~2倍,可见世界的节能潜力巨大。 全球化 由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依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越来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供应,世界贸易量将越来越大,贸易额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以石油贸易为例,世界石油贸易量由1985年的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2亿吨和2002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46%,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82%的年均增长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石油净进口量将逐渐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96%。预计2010年将达到293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4080万桶/日,2025年达到4850万桶/。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的全球化进程将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将积极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中。 市场化 由于市场化是实现国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各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为将越来越少,而政府为能源市场服务的作用则相应增大,特别是在完善各国、各地区的能源法律法规并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场环境方面,政府将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利比亚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不断完善其国家能源投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这些国家能源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境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三、启示与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洁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 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我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楼主,看我粘贴的这么辛苦,采纳我吧 ——czh制作

我给你提些建议吧。论文还是要靠你自己来完成。 首先把握文章中心找到关键词 例如: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泉水 接着分三段阐述观点 例如:一、一、济南泉水不能持续喷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生活需水加生产需水加生态环境需水等于原水的可更新水资源量。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生态环境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及水土保持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超采的地下水及城市、河、湖补水等。 济南名泉不能喷涌的表面原因在于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达不到喷涌的临界水位。但地下水位之所以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旧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据统计,济南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并无多大变化,即水资源总量一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在目前水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态需水量,必须压缩生产和生态用水。因此检讨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合理规划和保护社会经济用水,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以大自然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人本主义”意识根深蒂固。在这样的思想意识指导之下,人类任意地、毫无节制地挥霍宝贵的水资源。总是考虑泉水如何为济南的建设发展服务,很少想到过济南的建设发展如何保护济南的泉水。济南的城市规划是否考虑过济南的泉水规划?当人们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对泉水重要的补给区、对泉脉不断地破坏时,是否想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泉群喷涌区虽只2.6平方公里,但泉水的补给区、排泄区远远大于济南城市范围,到底是“泉在城中”还是“城在泉中”?在泉的上、中、下游到底该如何做?在泉水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的情况下,靠技术手段究竟能维持泉水喷涌多久?我们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了吗?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当泉群停喷影响了济南的旅游收入、工农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时,人们开始怨天尤人,认为泉拖了济南发展的后腿。人们是否想过名泉之所以停喷,主要是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发展足硬道理,忽视了泉自身的休养生息同样足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足人类首先对不起济南的泉水,泉水才对我们违背自然规律作出相应的惩罚。所以济南的泉水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是。。。。。 最后总结全文

关于空气污染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参考网页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高中选修二答案

你好,关于地理的论文,这个太笼统,你看你对那一个感兴趣。高中地理论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探讨杜桥中学 何林林[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使地理课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适应新课改的浪潮,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主要涉及民主氛围的营造,课堂情境的创设,生活中地理知识的挖掘和应用,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希望通过此次初浅的探讨,能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形式提供参考,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服务。[关键词]:新课程;民主合作;焕发活力;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笔者以为: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一)师生平等,民主合作 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二)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不断的激励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文,我给学生提供了临海医药化工招投标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作为各乡镇代表来投标,提出自己承办这一项目的优点,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这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再比如在知识疑难处进行交流,在知识辨析时与人交流,可以更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清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我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一)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二)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问“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能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甚至有学生写成文章提交给相关部门。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四、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比如: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你认为今天课堂上有什么收获?你在课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哪一环节感到最满意,哪一环节感到最不满意?为什么?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原因,回顾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客观地评价这一节课的得失,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五、总结 曾经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机械、沉闷、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必将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地理课堂的魅力吗?参考文献:1、《现代教育思想》、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2、《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教育部颁发。二、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比较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 尝试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结语

-[高中生地理论文范文] :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重回高考之列,目前是“3+综合”考试模式中“综合”科的一门,这无疑使高中地理教学极大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且随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 一、 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地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