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发布时间:2024-07-02 13:50:54

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推进,我国乡镇政府已经逐渐从市场上竞争性、盈利性的领域退出,但也因此断绝了乡镇政府从市场上获得收入的渠道。并且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各项为维护农民权益的改革的进行,进一步造成了乡镇政府陷入了财政困境,这样反而遏制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甚至出现了一些反弹现象。 本文分别概述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的财政状况,对乡镇政府出现财政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就如何使乡镇政府获得强有力的财政来保障职能的成功转变作了相关阐述。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机构中最基层一级,是中央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因此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关键因素就是缺乏必要的财政保障。一系列维护农民权益的改革大大减少了乡镇财源,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所要求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无疑加剧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这样的矛盾局面必然制约了乡镇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因此,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财政条件作基础。

一、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必须确定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管理范围,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基本前提。而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着力点,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同时积极推进政资分开,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职能真正转变到以宏观调控为重心上来。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得到加强,政府利用经济手段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由财政来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重要包括: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立法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公益性基础建设等等。只有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职能之一的市场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并依法对包括一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中的一切行为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是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的职能就应该是通过规范与监管市场,去解决市场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来支撑本国经济向前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必须加强规范和监管本国市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要以市场为中心,凡是市场能提供的产品,能满足需求,尽量由市场来提供,政府要逐步退出市场,在市场中起监督管理作用。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由参与市场竞争转变为管理市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制定和执行有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和法规,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调节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的悬殊与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就业压力,促进市场健康协调发展。只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市场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济体制的这种转轨,本身就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必须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公益性基础建设,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那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资金需要,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四、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能使公民收益或享受。公共服务是不同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的是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需求得到满足。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要不断扩大就业,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等。这种政府职能转变就要我国建设公共财政,满足公民直接需求,使公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得到收益和享受。同时,政府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能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公共财政是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需要,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灾难性突发事件,只有公共财政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民直接需求。公共财政在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公共财政。

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论文选题的意义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即便有时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也会附带产生数额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从而要求和决定着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我觉得建立公共财政是为了更好的行驶国家的权利,政府更好的行驶各项职能,此项财政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救急或者国际上发生冲突让别的国家处于困境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加强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国防,公共事业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完善政府的各项职能。

建立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对我国财政提出的根本要求,也将是市场取向的必然结果。这是由以下基本原因决定的。一、市场要求政府弥补自身缺陷需要公共财政国家财政古已有之,而“公共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为什么它仅存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必须要有公共财政与之相配合,这就是要求政府和财政对市场活动所必然产生的失效予以弥补。从弥补市场失效角度开展的财政活动就是公共财政。所谓市场失效,就是市场的“缺陷”、“无能”、“失败”等等,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各种状态,诸如公共产品的存在就是其典型例子。这些状态的形成,是市场自身活动的结果,因而市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有:(1)建立国家防务等对外活动;(2)维持社会秩序等活动;(3)建造公共工程,如防洪堤、下水道、道路、桥梁和路灯,清理垃圾等;(4)为市场竞争提供规则,以形成正常的经营秩序;(5)再分配以纠正社会不公程度;(6)稳定宏观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的危害,等等。上述这些市场失效状态的存在,将导致市场本身无法正常运行,乃至产生毁灭市场经济制度的结果,因此必须得到弥补。但市场失效又是市场机制自发运行的结果,市场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这就只能依靠非市场性力量,其中主要是政府力量的介入才能得到纠正。政府弥补市场失效必然相应发生收入与支出活动,为弥补市场失效而发生的政府分配活动就是“公共财政”。可见,在市场有效运行的领域,财政就不应介入;而在市场失效又应弥补的领域,财政就必须介入。这就是所谓“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应去干;市场不能干的而市场又需要的,政府和财政就必须去干”的基本含义。我国至今还存在着许多“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却介入其中,“市场不能干而市场又需要的”,政府和财政却撒手不管即所谓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建立公共财政将较好地改变这种状况。二、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财政对于市场失效的弥补,就是在为市场提供着服务,这是“一视同仁”的服务,由此而形成的政府收支活动就是“公共”财政。在充分竞争的地方,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能够将社会资源最佳地配置到各个部门和行业中去的,这就是政府和财政不应介入与干预的领域。此时对于各个部门和行业,对于各种正常和正当的市场活动来说,政府和财政的介入是不当改变其原有的运行态势的。为此,政府和财政的活动就必须“一视同仁”,即避免优待某些部门、行业和活动,而歧视另一些部门、行业和活动;也不能优待某些所有制经济,而歧视另一些所有制经济。否则,政府和财政就将以本身的行为改变了市场的整体运行态势,从而干预了市场。政府服务的“一视同仁”,对于我国来说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不同的经济成份实行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即歧视非国营经济。而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税收则反过来优待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这些,都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的。经过多次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大改革,我国税制才大体上克服了这一问题。此外,财政支出也很大程度上转到公共需要上来了。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在我国的成长壮大,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因此,财政的这种变化,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是起了巨大作用的。三、政府只应进行非盈利性活动的需要获得盈利是人们开展市场活动的目的所在。市场活动由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完成,市场盈利也应由各个市场主体独立获得,并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因此,市场经济具有成本---收益内在化于市场主体的客观要求。这种内在化使得市场主体必须自主经营,以自己为单位来核算成本和收益;使得它能够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承担起经营的风险和责任,也获得相应的收益;使得它能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因为利润留在了经济主体手中。这样,成本---收益内在化,就确保人们能够通过正常和正当的市场活动去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这样,追求市场盈利是市场主体的事,作为政权组织的政府和公共财政不能追求市场盈利。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旦作为政权组织的政府也追求市场盈利,其实质就是政府在从事经济主体的活动,政府也就进入了市场正常活动的领域内。然而,政府不是经济主体而是政权组织,如果它也去追逐市场盈利,它只能依靠政治权力以强制方式去取得收入,从而产生政府强制性地夺取经济主体的市场盈利的结果,这就直接否定着市场活动,全面地打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反之,如果政府活动被约束和限制于非盈利领域之内,它就无法侵犯市场和资本的正常活动。具体到财政来看就更是这样。如果政府可以追逐市场盈利,则财政收支都将直接服务于盈利的获得,从而突破财政只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只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的界限,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对政府的根本要求的。因此,财政进行的只能是非盈利性活动,其支出是不能用于盈利性活动的,而应用到那些由于缺乏应有的盈利而市场和资本无法投入的活动中,从而为无数企业和个人的市场盈利活动提供着条件,因而此时的财政活动是“公共”性质的。四、政府行为法治化需要公共财政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这是因为,在法治状态下,不仅个人要遵纪守法,企业要依法经营,而且政府也必须依法行政。市场经济要想正常运行,其关键和核心问题,是确保企业和个人的独立自主性,确保政府不能随意干预市场活动和侵犯资本利益。法治化状态就直接以法律形式约束了政府行为。由于法律制度及其相关的政治程序是由市场和资本制订的,因而政府的依法行政就意味着政府根本上是服从于和服务于市场的。但是,政府是有着自身相对独立意志的行为主体,其具体的日常活动是纷繁复杂、变化不羁的,任何法律和行政规章制度都不可能对政府的具体活动作出详细规定。公共财政恰好弥补了法律制度的这一缺陷。这是因为,公共财政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政府预算制度,此时政府所有的收支都应当纳入政府预算,并且必须预先编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经人代会审议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执行还要受到人代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执行结果要编制决算,对于政府及其官员违背已确立的预算的行为,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于是,市场和资本就通过政府预算制度,大体上将政府的每一笔收支都纳入了自己的决定和监督之中,使政府的每项活动都受到了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因此,公共财政模式及其政府预算制度是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关键手段。这样,公共财政的建立,就使得政府财政成为社会公众的财政,其收入直接来自市场和社会公众,其收入和支出都受到社会公众的决定和根本制约,从而都必须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此时的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它只是代替社会公众,遵照市场和资本的根本意志去开展收支活动,从而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并不具有这些特征,因而不是“公共”财政。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财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述特征正在形成之中,已在相当程度上向着公共化的方向转化了。但是,上述特征并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其中的法治化特征还有较大的差距,政府预算制度基本上还不具备有效决定和约束政府收支活动的能力,因而还不能说目前的财政已经是公共财政了。为此,应当努力推进目前正在进行的试编部门预算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改革,加强税收制度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推行公共支出的改革,争取财政公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经济得到世界公认的长足发展。保障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石正是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符合中国的国情。西方所谓的“民主政体”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纵观全球,不少实行西方“民主政体”的国家经济依然落后,腐败问题成堆。当然,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考量这个问题,就是说,政治改革存在着很多切入口。但不管从哪一个入口进行,对政治改革不可过于理想化,因为每一项政治改革可能解决一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另外一些问题。更有甚者,如果选择不好,政治改革可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是导致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从政治改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选择政治改革的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就是说要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并且是根源性的问题,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的目标应当是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优先建立民主公共财政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一个民主的公共财政制度可以考虑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优先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在众多的原因中,如下两个非常显著。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党政官员的腐败、政府权威减弱等。而这些都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公共财政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公共部门,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要对整个公共体系进行改革,从管治血液入手最为有效。  其次,公共财政制度介于经济和政治之间,较之其他一些政治改革的入口较少敏感性,也容易操作。一提到政治改革,很多人都会想到诸如政党体制的改革、人大制度的改革、选举制度的确立、自由媒体的发展等等,但问题是实际上很难从这些议题入手。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经验来看,这些变革甚至可以是公共财政制度变革的副产品。  公共财政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的范围随政府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制度、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等。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异的有效的制度性手段与机制。  公共参与使公共财政制度透明  在这些方面,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并不很好。问题是缺少有效的公共参与。政府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如何使用这些服务?这方面需要公共参与。否则,公共财政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在目前的体制下,政府会拿出一些钱来救济穷人,但这种救济式的服务并非公共财政的本质部分。在没有公共参与的情况下,公共服务很难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  没有公共参与,公共财政制度就很难有透明度,腐败也因此变得不可避免。公共财政制度表明政府部门要从企业和社会提取经济资源,再用于社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交易机会越多,腐败的机会也越多。如果政府向社会提取资源和使用资源的过程是不透明的,这个过 程能产生怎样的腐败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公共部门的审计所揭示出来的种种滥用公共财政的情况就是和不透明的公共财政制度相关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财政制度便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根源。预算是政府运作的血液,控制预算就是制约政府的最有效手段。在一些国家,议会对政府的制约的主要机制是控制预算。尽管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但并没有任何原因说中国的人大制度不可以对各级政府的预算进行监督。  政府从企业和民间提取经济资源,这为有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所必须。但这个过程也需要透明化,否则腐败在所难免。在一些地方,因为地方政府向社会提取经济资源的方式不当,经常导致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但在一些地区,这方面也有好的发展方向。一些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已经发展出各种形式的称之为“协商民主”的地方政治实践。协商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当地政府论证经济资源提取和使用的合理性。  公共预算须保证基本公民权  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财政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制约着中央政府的能力。近代以来衡量中央政府权威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能否保证境内居民的平等公民权。中央政府要掌握庞大的公共预算,本身并不是目的。公共预算的最终目的就要保证最基本的公民权。全体居民的认同是中央政府权威的最重要的基础,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人民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谈到公共财政时,人们常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很少有人理解“取”和“用”这两个过程的民主化的重要性。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方面努力不少,但各种改革相当片面。“取”和“用”都得到了强化,但忽视了“取”和“用”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正是因为公共参与的缺失,各方面的改革要不成效不大( 如整治腐败),要不就是失败(如医疗和教育体制)。  如何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看来光从经济的角度来改的举措也很难再进行下去。公共参与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不管是哪个行业,学习公共财政概念都有实用价值,很管用的。

新时代学习公共财政是新时代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

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论文选题的意义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事实证明,这种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经济得到世界公认的长足发展。保障中国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石正是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符合中国的国情。西方所谓的“民主政体”不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纵观全球,不少实行西方“民主政体”的国家经济依然落后,腐败问题成堆。当然,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考量这个问题,就是说,政治改革存在着很多切入口。但不管从哪一个入口进行,对政治改革不可过于理想化,因为每一项政治改革可能解决一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另外一些问题。更有甚者,如果选择不好,政治改革可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是导致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从政治改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选择政治改革的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就是说要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并且是根源性的问题,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的目标应当是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优先建立民主公共财政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一个民主的公共财政制度可以考虑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优先目标。为什么这样说?在众多的原因中,如下两个非常显著。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党政官员的腐败、政府权威减弱等。而这些都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公共财政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公共部门,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要对整个公共体系进行改革,从管治血液入手最为有效。  其次,公共财政制度介于经济和政治之间,较之其他一些政治改革的入口较少敏感性,也容易操作。一提到政治改革,很多人都会想到诸如政党体制的改革、人大制度的改革、选举制度的确立、自由媒体的发展等等,但问题是实际上很难从这些议题入手。在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经验来看,这些变革甚至可以是公共财政制度变革的副产品。  公共财政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的范围随政府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制度、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等。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异的有效的制度性手段与机制。  公共参与使公共财政制度透明  在这些方面,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并不很好。问题是缺少有效的公共参与。政府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如何使用这些服务?这方面需要公共参与。否则,公共财政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在目前的体制下,政府会拿出一些钱来救济穷人,但这种救济式的服务并非公共财政的本质部分。在没有公共参与的情况下,公共服务很难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  没有公共参与,公共财政制度就很难有透明度,腐败也因此变得不可避免。公共财政制度表明政府部门要从企业和社会提取经济资源,再用于社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交易机会越多,腐败的机会也越多。如果政府向社会提取资源和使用资源的过程是不透明的,这个过 程能产生怎样的腐败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公共部门的审计所揭示出来的种种滥用公共财政的情况就是和不透明的公共财政制度相关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共财政制度便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根源。预算是政府运作的血液,控制预算就是制约政府的最有效手段。在一些国家,议会对政府的制约的主要机制是控制预算。尽管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但并没有任何原因说中国的人大制度不可以对各级政府的预算进行监督。  政府从企业和民间提取经济资源,这为有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所必须。但这个过程也需要透明化,否则腐败在所难免。在一些地方,因为地方政府向社会提取经济资源的方式不当,经常导致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但在一些地区,这方面也有好的发展方向。一些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已经发展出各种形式的称之为“协商民主”的地方政治实践。协商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当地政府论证经济资源提取和使用的合理性。  公共预算须保证基本公民权  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财政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制约着中央政府的能力。近代以来衡量中央政府权威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能否保证境内居民的平等公民权。中央政府要掌握庞大的公共预算,本身并不是目的。公共预算的最终目的就要保证最基本的公民权。全体居民的认同是中央政府权威的最重要的基础,而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人民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谈到公共财政时,人们常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很少有人理解“取”和“用”这两个过程的民主化的重要性。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在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方面努力不少,但各种改革相当片面。“取”和“用”都得到了强化,但忽视了“取”和“用”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正是因为公共参与的缺失,各方面的改革要不成效不大( 如整治腐败),要不就是失败(如医疗和教育体制)。  如何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看来光从经济的角度来改的举措也很难再进行下去。公共参与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国家财政一般具有3个职能:  ①分配职能。即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职能,包括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两个方面。  ②经济调节职能。即根据宏观政策目标,通过调整财政分配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职能。  ③监督职能。即对财政的分配、调节过程及其相关方面实施监察、督促和制约的职能。它是财政分配职能、调节职能完满实现的条件。财政的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由分配职能所派生的。  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财政参与分配社会产品,必须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来源于经济,它在一国经济发展和分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财政分配除具有满足国家实现职能资金需要的作用外,还有调节社会经济的作用。它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分配形式一样,处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交换的中介地位,对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都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财政分配性质不同,调节的力度与广度并不完全一样。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中,生产是私人的事情,生产性积累基本上不是国家的职能,因此财政分配所能调节的面就窄,力度也弱。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生产不再是私人的事,绝大部分已成为社会共同事务,成为国家的重要职能,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对经济的调节力度和广度也随之增强和扩大。  调节生产发展的规模  财政分配已深入到物质再生产的资金供给过程,直接调节生产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也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结构。原因是:①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积累集聚的规模和速度,而社会主义积累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财政分配形成的,并且通过参与对企业纯收入的分配,又间接地制约企业积累的形成,使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的规模和速度;②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从动态上看未来的生产结构状况,都是社会积累使用方向,即投资结构反作用于生产的结果,所以通过财政分配对积累使用方向的调整,结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企业积累使用的调节,就可以对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生产结构发挥积极的制约作用。  制约商品交换的正常实现  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商品交换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财政分配,既是社会需求总量形成的重要来源,又是社会需求结构的重要决定者。因此,财政通过收支总量的变化和收支结构的调整,就可以有力地调节社会供求,促进社会商品交换的顺利实现。  全面调节消费  社会消费从总体上看,包括生产消费、社会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三个方面。财政在这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财政作为社会公共积累的重要供给者和公共消费基金的使用者,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消费者和公共消费者。而在个人消费方面,财政不仅是非生产领域劳动者消费基金供给者,又是生产领域劳动者消费基金的调节者。因此,财政通过收支活动可以直接和间接对消费状况进行调节和控制。

一、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  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必须确定政府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政府退出经济管理范围,交给市场去管理。政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变是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基本前提。而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着力点,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同时积极推进政资分开,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职能真正转变到以宏观调控为重心上来。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得到加强,政府利用经济手段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由财政来满足的社会公共需要重要包括:行政管理、国防、外交、治安、立法等国家安全事项和政权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利、交通、能源等公益性基础建设等等。只有加强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职能之一的市场监管,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并依法对包括一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与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中的一切行为进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是在被认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在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但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的职能就应该是通过规范与监管市场,去解决市场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来支撑本国经济向前发展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有自己的民族产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必须加强规范和监管本国市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要以市场为中心,凡是市场能提供的产品,能满足需求,尽量由市场来提供,政府要逐步退出市场,在市场中起监督管理作用。  三、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由参与市场竞争转变为管理市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制定和执行有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和法规,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调节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的悬殊与矛盾,调节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就业压力,促进市场健康协调发展。只有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才能建设我国公共财政。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作用,市场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经济体制的这种转轨,本身就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必须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公益性基础建设,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那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资金需要,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四、建设我国公共财政,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能使公民收益或享受。公共服务是不同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的是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需求得到满足。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要不断扩大就业,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等。这种政府职能转变就要我国建设公共财政,满足公民直接需求,使公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得到收益和享受。同时,政府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能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公共财政是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需要,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灾难性突发事件,只有公共财政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民直接需求。公共财政在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公共财政。

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论文选题方向

1 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 3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4 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化解 5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 6 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7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建议 8 公共物品市场化提供问题探讨 9 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1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11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统筹发展研究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浅析 13 浅析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问题 14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15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问题探讨 16 我国公用事业财政补贴改革研究 17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财政思考 1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风险防范研究 19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对策分析 2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提高地方财政效率研究 22 后农业税时代农民的增收问题研究 23 减少农村贫困对策研究 24 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25 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 26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27 不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选择 28 关于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 29 关于民生财政的探讨 30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31 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2 论我国财政公共选择与决策制度的完善 33 论我国财政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 34 社会保障税费改革研究 35 关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 36 我国教育支出效率探讨 37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8 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思考 39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研究 40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4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42 国债适度规模及风险探讨 43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分析 44 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研究 45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风险防范的思考 46 论我国复式预算改革中存在问题 47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48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探

公共财政(Public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这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的财政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财政,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学,实际上就是市场财政学。“公共财政”的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代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有: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2、债务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4、政府费收入。指政府各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执法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规费和公共财产使用费。它们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国现阶段政府费收入主要有5类:①规费收入;②共产使用费;③特别课征;④各种摊牌性费用;⑤特许金。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项杂项收入,常见的有:①罚没收入;②对政府的捐赠;③“通货膨胀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