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水生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主题名称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11 14:39:09

水生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主题名称是什么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还有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引起人们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因为这样,现在有不少的国家正投资把优先发展微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火车头”,这可是内有乾坤的。发展微生物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应用广,可以把其他生物产业带动起来,催生大批高新产业,形成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世界生物领域的制高点。具体地用微生物经济带动生物产业,也需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攻破难关,并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结合,利用强大的需求拉动产业的兴起和扩张,使得自主创新与加快转化形成互动机制。1、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尽快形成单独产业,如抗生素、各种人畜疫苗、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当大力扶持,以优化质量为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引导市场。2、组织技术集成,使用微生物技术成为重要环节,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术。如果在循环经济中的微生物技术有重大突破,那就会带出一批新型绿色产业。较低层次的有把作物秸秆制成沼气、残渣再制成肥料;污物、污水处理中制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质,更能保护环境。其高端层次,则可获得新的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开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领域。3、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取得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某些关键性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同中医中药结合,对预防医治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恶性传染病有所突破,就会形成产业。生物能源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攻关。4、在支持性软硬环境方面,应考虑多培养一些应用微生物技术人才,充实微生物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投入,鼓励发展应用微生物的研发企业。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物和生产有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中极重要的一环。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体不断分解成活生物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类所制造的垃圾和各类毒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对人类的危害将不只是现今的千百倍而已。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环境与健康》课程论文——水污染产生的危害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1)危害人的健康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总之:节水从点滴做起!

修改下近年来,我们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由于没有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因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能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统筹解决河流治理开发中的各种问题,坚持治理开发和管理保护并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 一、河流生命 河流是大气环流和地球下垫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地球上的水以液、固和汽等形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中,构成了地球的水圈。水圈中的水蒸发成水汽并随气流运动输送至各地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蒸发、一部分降水下渗,还有一部分降水形成地表或地下径流,并最终回归大海(特指外流河)。这样一个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蒸发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形成的往复循环过程,构成河流的基本水循环。 河流生态系统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属流水生态系统的一种,是陆地和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主要作用。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相关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子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并具有栖息地功能、过滤作用、屏蔽作用、通道作用、源汇功能等多种功能。河流生态系统水的持续流动性,使其中溶解氧比较充足,层次分化不明显。 河流生命应是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存和良性循环,包括河流全部生态要素——基本水量、水生生物、稳定的河道、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等。河流作为天然地表水流,以一定的基本水量在固定的河道内,以稳定的、正常的水流动为特征。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它由水流及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的生命系统。河流又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生命系统,它由河流源头、湿地、通河湖泊,以及众多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组成流动的水网、水系或河系。河流还是一种开放的生命系统,包括它的水道系统和流域系统。它们之间有大量的、迅速和丰富的物质生产和能量交换。这也是河流生态结构的重要方面,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其中河流中的植物系统,流域的植被系统特别是森林,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河流生命运转和生存起着关键作用。河流系统与流域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域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其他生产系统,它们是与河流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与河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应该看成是河流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因素的动态过程对河流生命也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河流的生命本质就在于河流水循环系统中周而复始流动的水,这个系统包括海洋~大气水~河川~海洋之间的平面循环系统,也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立体循环系统。正是有了河水在大海、空中和河川之间的循环流动,及其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降水之间的持续转换和密切联系,才有了河流生态系统的产生、维持和繁荣。 河流健康生命是指河流的生机与活力,河流所具有的正常功能和作用。是在兼顾河流自身需求和人类需求前提下,河流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的能力。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即是以顺应河流生命运动自然规律为原则,通过调整人类对黄河的行为方式,使河流能够为本流域及相关地区的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持续的支持。一条健康的河流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能保持常流不息的基本水量、保持水沙协调和良好水质、安全排泄洪水泥沙,且能满足人类和其它生物等一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对外界干预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或适应能力、河流本身和流域面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应使干流水循环保持连续、水系保持基本完整且能够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群繁衍生息,保持生态平衡。 河流生命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一是河流具备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能力,这是所有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实际上,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在河流水循环中,水的物理状态、水质、水量等都在不断变化,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等环节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二是河流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从地质年代讲,每条河流都将经历生长、发育和衰亡的演变过程。以黄河为例:据考证,在距今6000万至240万年间,目前黄河流域所在区域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板块下沉者成为湖、上升者成为山,之后的地壳运动又把一个个独立的湖联接成内陆河,然后进一步演变形成今天的黄河。三是河流具有进化能力。随着气候和地壳的不断变化、人类对河流干预不断增强,地球上每条河流都将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包括水沙条件的变化,以及与水沙条件相适应的河床形态调整。四是河流具有对外界刺激的强烈反应能力。河流的水循环规律取决于大气环流机制和地球下垫面状态,二者的任何改变都将深刻影响河流水文循环的路径和过程。几十年来,黄河流域水沙形势和河床演变形势的重大变化正反映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 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是流动,河流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水的持续生产和再生能力,即河流可以自然地、有规律地、持续地产生水并再生水;二是自然流动能力,即维持河流自然水循环的能力,保证河流连续而有效的自然流动的能力;三是自然生长及自我修复能力,即自然养育一定量的水生生物(包括水草和鱼虾等)并维护修复水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四是供水能力,即自然公平地供应水资源的能力,包括人类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五是自然造地造景能力,即培育和维持流域湿地、盆地、河口土地和河流自然景观的能力,包括依附于河流和滨海的生物系统、河口淡水湿地和河道内湿地等;六是排洪能力,即排泄洪水的能力,包括河槽的过洪能力和堤防的抗洪能力;七是水流挟沙能力,即排泄泥沙的能力,包括河槽的过沙能力和堤防的抗沙能力;八是承载能力、纳污能力、净化能力,即承载一定的污染物、抵御一定程度污染和净化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 二、流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流域可持续发展应是在维持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整体平衡、良性循环、功能良好的同时,充分满足流域现代及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使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一般来说,陆地上的水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江河湖泊为载体存在的。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地理单元和水系,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水量与水质相互依存,水的开发利用各环节紧密联系。其本身又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模式、文化传统、生态环境景观和水循环规律。流域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河流中的水是这个循环中的重要载体,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其得到发展。因此,以流域为单元研究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规律及其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应是保持整个流域发展的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人河公平等)、安全性(满足人类的粮食、能源、饮用水等基本生存需求)、舒适性(生态环境平衡良好)、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持协调持续发展),达到人水和谐,保证流域的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是一切发展的基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生态环境改善,还是粮食供给、经济发展等等,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应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相处。即“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不得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价值选择和最终归宿。我们都有公平分享流域环境资源的权利,也同样都负有保护流域生物资源的责任。在治水中尊重自然规律。在防洪减灾方面,要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方面,要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加强预防、监督和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尤其要严格管好饮用水水源。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国民经济和水利发展,统筹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统筹解决不同领域水利发展中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环境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源泉,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全过程;因此,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环境伦理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变自然物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所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与自然界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合理协调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再生产。 四是坚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即“热爱自然和自然美,尊重其它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隐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过去有些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人可以任意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支配自然。从而造成对自然大肆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因此,一定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将仅仅面向人类自身的价值观扩大到大自然,承认包括动物物种在内的整个自然具有自身的价值,承认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在他们相互依存这种意义上有平等的价值和平等的生存权利,承认生物界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价值大小和高低的差别。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看,尊重生命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旋律。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类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因此,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维护自然的完整和多样,不再把自然作为剥削、统治的对象,而应该视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和伙伴。 五是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要坚决维护流域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和健康,按国际通行标准,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总量不能超过相应区域的环境容量,各类有害物质即使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也不应对人类或其他生物产生危害,保持物种多样性,使流域内保持一定的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保持足够的森林、水面、湿地面积,保持一定的地下水位,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水陆的连续性,防止河道断流及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生态建设提升到压倒一切的高度,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限定一个不可逾越的“保护区”,把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开发利用,打造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使生物与人类一样享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河流的价值,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达到河流生命的健康,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六是坚持按自然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每一条河流对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河流生命的负荷只有在其承载力的范围内,才能保持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必须把河流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以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基本条件,确定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规模。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地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同时,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七是坚持公正公平,包括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区际公平)、河流与人的公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人的权利与河流的权利常常会出现矛盾,需要按公正的原则实现权益的合理分配。 三、河流生命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河流健康生命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维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纽带,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物种的进化、气候的变迁、地貌的变化都与水的运动与循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不论是古代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的居地,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大江大河为流域地区的人流、物流提供了舟楫之便,为两岸的人民生活与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自古以来,人类都 “逐水而居”,早期的文明也多是以河谷为基础,扩展到全流域或其他流域发展起来的。曾经依傍着良好的水土资源、环境,在农业文明阶段创造的闻名于世的西亚巴比伦文明、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中国楼蓝文明等等,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违背水利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原则而相继消亡。昌盛时期的中国,莫不以水利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现今许多国家都沿河建立了工业走廊,形成了沿河产业带。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668座城市,其中638座城市受河流的恩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都傍河而建。充分说明古之发展源于流域,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流域,可持续发展也要依赖于流域。 河流可以涵养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保证各种生物链条的正常衔接和平衡,促进生态功能的优化和加强,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它既富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又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在河流的价值中,一部分是实物型的生态产品,即可直接消费的产出和服务,包括河流直接提供的食品、药品和工农业所需材料,也包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其经济价值可以在市场流通中得到体现。另一部分是非实物型的生态服务,包括生物群落多样性、环境、气候、水质、人文等功能。即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支撑功能,也是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包括河流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水分的涵养与旱涝的缓解功能;对于洪水控制的作用;局部气候的稳定;各类废弃物的解毒和分解功能;植物种子的传播和养分的循环。此外,无论是高山大川、急流瀑布还是潺潺溪流以及荷塘秋月,其本身具有的巨大美学价值,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心理依赖和审美需求。在历史长河中,河流自然遗产财富是几千年人类文学艺术灵感的源泉。 2、河流对人类及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河流是运动于时空之中的客观实在,它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目的性和内在价值,它在地球系统中的生存,是在与其他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实现的,并以生态规律自发的作用进行适应性配合和调节,而且它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淡水资源或者河流的效用价值,是以河流的健康生命为基础和前提的;一旦河流自身生命系统发生危机,以河流为依托的其他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其效用价值也就会消失,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繁衍生息的生命力也将逐步衰竭。人类社会一旦违背了河流的生存发展规律,对其过度索取,超过河流的承受限度,它就会对人类施以强烈的报复。近年来,气候异常,接连出现长江大水、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等自然灾害都与人类侵害自然、过度索取有关。当前,水利所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表面上都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要使河流为全流域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提供持续支撑,就必须先使河流自身具有健康的生命形态,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保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3、流域可持续发展是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有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也是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使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持续发展,保持流域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河流健康生命。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河流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河流的生命健康。以黄河为例,二十世纪以来,黄河的生命正在受到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严重影响,人们从喜忧参半的黄河流域发展进程中发现,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是一部征服、统治包括黄河在内的自然环境的历史,这种以“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自由”、“人类压倒自然”作为首要价值观念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使人类饱尝了“先污染(破坏)后治理”和不可持续发展的苦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的不可持续的黄河流域发展方式不仅在制约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而且在破坏黄河流域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由于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生命遭遇了严重的削弱和挑战。流域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再突破黄河生命的底线,使黄河不断受到断流和洪水等威胁,黄河流域出现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等危机,这都是人类大肆向黄河掠夺索取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坚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严格遵守自然和经济规律,实行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严格保护、有效治理和系统管理,采用科学的、技术的、工程的、文化的、教育的、宣传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措施,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水利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 “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环保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的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使河流永葆生机和活力。 3、河流健康生命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河流的健康生命,河流的健康生命也离不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而水是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河流健康生命的纽带和基础,只有实现人水和谐才能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河流健康生命。因此,要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河流的价值,不仅确认河流(自然界)对人的价值,而且确认河流(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不仅要求流域人们相互尊重,而且要求人们热爱河流(自然)、尊重河流生命;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且人与河流(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从河流(大自然)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大自然)的朋友,使河流的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一方面承认自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源意义,把遵循生态规律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同时承认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人类社会应该有更美好的未来,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又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保护自然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遵循生态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水生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主题名称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还有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引起人们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因为这样,现在有不少的国家正投资把优先发展微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火车头”,这可是内有乾坤的。发展微生物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应用广,可以把其他生物产业带动起来,催生大批高新产业,形成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世界生物领域的制高点。具体地用微生物经济带动生物产业,也需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攻破难关,并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结合,利用强大的需求拉动产业的兴起和扩张,使得自主创新与加快转化形成互动机制。1、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尽快形成单独产业,如抗生素、各种人畜疫苗、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当大力扶持,以优化质量为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引导市场。2、组织技术集成,使用微生物技术成为重要环节,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术。如果在循环经济中的微生物技术有重大突破,那就会带出一批新型绿色产业。较低层次的有把作物秸秆制成沼气、残渣再制成肥料;污物、污水处理中制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质,更能保护环境。其高端层次,则可获得新的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开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领域。3、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取得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某些关键性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同中医中药结合,对预防医治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恶性传染病有所突破,就会形成产业。生物能源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攻关。4、在支持性软硬环境方面,应考虑多培养一些应用微生物技术人才,充实微生物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投入,鼓励发展应用微生物的研发企业。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物和生产有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中极重要的一环。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体不断分解成活生物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类所制造的垃圾和各类毒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对人类的危害将不只是现今的千百倍而已。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21世纪是人类崇尚健康的时代,也是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但是,传统的以陆生生物为原料的健康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限制。多年来,人类对陆生生物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以其为原料的药品与保健品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生态的恶化,不少陆生动物与植物的品种遭受环境污染,濒临消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于是,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便成为了人们必须开拓的新的健康产业资源。海洋里生活着50余万种生物,占全球物种的4/5,海洋的植物物种数为陆地植物的5倍~10倍,动物种数为陆地动物的60% 。很明显,未来的药品与保健品的主要原料基地在海洋。 目前人们对海洋生物的了解还很少,利用也不多。然而初步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海洋生物的保健作用非常突出。从鱼类和贝类中提取的牛磺酸,具有抗氧化、稳定细胞膜的作用,能消除疲劳、提高视力;从海鱼和海藻中分离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有提高儿童智商、延缓老人大脑功能衰退的功能;海藻、海虾和海参等腔肠动物中含有的多糖与皂甙,具有防止动脉硬化、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生物活性;从鲍中提取的一种被称作鲍灵素的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从扇贝中提取的多肽,具有抗辐射和促进因放射损伤的细胞修复的作用。研究发现,海水近80种元素中有17种是陆地土壤里缺少的,许多海洋生物含有人类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异常丰富,如牡蛎的含锌量、海带的含碘量,都大大高于任何陆生生物,因此,海洋生物是制作和提取营养补充剂的良好原料。 鉴于海洋生物开发有广阔的前景,进入21世纪,美国、日本、英国政府对海洋开发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5%~0%,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美各国均投入巨资建立了相应的海洋药物研究机构。美国科学家成功地从海洋生物体内分离与鉴定出3000余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表现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肿瘤、抗动脉硬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保健作用。 日本是海洋水产制品的消费大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日本人开始建立新的健康消费观念,从传统的单一食用鲜活海产品,转向食用多功能的海产制品。受人们膳食结构变化的推动,近十余年来,日本的海产品加工业发生了重大改变,海洋健康产业发展尤其迅速。日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油与海藻产品生产国,用鱼油制成的保健品含有大量的DHA,很受中老年人欢迎;用海带、裙带菜加工的产品种类繁多,颇受妇女们的青睐。以各种鱼、虾、蟹、贝类加工和制取的优质蛋白质、营养素补充剂、牛磺酸制品在日本市场十分畅销。日本是世界上海洋健康品消费大国,也是长寿大国,去年年底国民的平均年龄达到9岁,连续 4年居世界第一,海洋健康产业功不可没。

大约从5000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急剧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全世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滥捕滥猎,已使上千种野生动物灭绝。据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几乎要比过去快100~100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拥有50%物种的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断化,被退化土地所围绕,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种群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中国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断化情况更为突出。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人口的增长,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采伐和滥捕滥猎,物种生存受威胁,有的达到了绝灭的程度。例如我国羚羊、野生鹿、珍贵毛皮动物和各种鱼类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60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采捕过度,现在海洋渔获量大大下降,如大黄鱼等优质鱼,目前几乎不成渔汛。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和珍贵的食用菌,由于长期人工采摘和挖掘,使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而搜寻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宠物、猎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种群,同时使另一些种群惨遭灭绝。 (3)环境污染。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大气污染,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富集化,引起水域、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态系统忍受力和大气扩散能力负担过重。臭氧层的耗竭、酸雨和空气污染都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伤害。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我国受工业废弃物明显污染的农田达1亿公顷,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受农用化学物污染的面积也达1亿公顷。中国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4)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在农业上为了达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就种植单一的高产品种,这些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作物种类数量降低,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菌根、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几世纪共同进化的物种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亚在过去15年内已有1500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了。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它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林业上为了人类的需要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例如转变为咖啡、油棕和橡胶的种植园,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 (5)外来种的引入。外来种的引入能够引起物种的灭绝,因为有些外来种常引起当地传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往往导致整个或部分的陆生动、植物的灭绝。自从1600年以来,由于外来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共有22个种灭绝;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9个种由于引入外来种而使之灭绝或接近灭绝,23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在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进鱼种以使当地的土生种濒临灭绝;外来的蠓、蛇和其它引进动物,可能很快就会导致当地土生动物的灭绝;而引进的食草动物如羊、驯鹿等也会使土生的植物消灭。外来种还使土著植物灭绝,在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个土著植物灭绝,包括两个特有种。在1992~1993年,相继在中国福建东山和厦门马峦湾发现一种双壳类沙筛贝,这个物种原产美洲,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发现,目前,上述两处桩柱、浮筏和一切养殖设施表面几乎百分之百被它占据,把以往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因争夺饵料,使养殖的菲律宾哈仔、翡翠贻贝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再如,在80年代我国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大米草和互叶米草,在中国沿海滩涂种植,收到一定生态效益,但因繁殖迅速,与养殖业争夺场地,改变了原来的滩涂生物群落。不仅如此,外来种的引入还会导致原有生境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对外来种的引入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要持慎重态度。 (6)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空气污染的一个巨大的副效应——全球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人类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和CH4等)的增加可能导致下一个世纪大气温度上升1~3℃,将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转移125公里,或在山地垂直高度上上升150米。许多物种的现在分布可能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一些物种可能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水生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主题名称怎么取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了战争。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埃博拉病毒,疯牛病,还有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引起人们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时时刻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因为这样,现在有不少的国家正投资把优先发展微生物经济作为发展生物产业的“火车头”,这可是内有乾坤的。发展微生物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应用广,可以把其他生物产业带动起来,催生大批高新产业,形成巨大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世界生物领域的制高点。具体地用微生物经济带动生物产业,也需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攻破难关,并与国内外大市场密切结合,利用强大的需求拉动产业的兴起和扩张,使得自主创新与加快转化形成互动机制。1、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微生物技术,尽快形成单独产业,如抗生素、各种人畜疫苗、生物药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应当大力扶持,以优化质量为主线,提高核心竞争力,迅速占领市场、引导市场。2、组织技术集成,使用微生物技术成为重要环节,同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术。如果在循环经济中的微生物技术有重大突破,那就会带出一批新型绿色产业。较低层次的有把作物秸秆制成沼气、残渣再制成肥料;污物、污水处理中制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质,更能保护环境。其高端层次,则可获得新的资源和产品,进一步开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领域。3、开展技术创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取得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某些关键性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同中医中药结合,对预防医治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恶性传染病有所突破,就会形成产业。生物能源也应当作为一个重点,集中力量加以攻关。4、在支持性软硬环境方面,应考虑多培养一些应用微生物技术人才,充实微生物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投入,鼓励发展应用微生物的研发企业。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物和生产有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中极重要的一环。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体不断分解成活生物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会面临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类所制造的垃圾和各类毒性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对人类的危害将不只是现今的千百倍而已。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基因工程药物网址: 题目好取,关键看你要写哪个方面的,推荐你写一下现今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情况,看看这篇文章: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 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真菌、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后来又分离出了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电鱼与伏特电池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 。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电鱼放电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 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内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些发电器是由许多叫电板或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构成的。由于电鱼的种类不同,所以发电器的形状、位置、电板数都不一样。电鳗的发电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电鳐的发电器形似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中线两侧,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的发电器起源于某种腺体,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约有500万块电板。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产生的电压就很大了。 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电器官”。对电鱼的研究,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等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水母的顺风耳 “燕子低飞行将雨,蝉鸣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为与天气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沿海渔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种古老的腔肠动物,早在5亿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这种低等动物有预测风暴的本能,每当风暴来临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难去了。 原来,在蓝色的海洋上,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 (频率为每秒8—13次),总是风暴来临的前奏曲。这种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小小的水母却很敏感。仿生学家发现,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长着一个细柄,柄上有个小球,球内有块小小的听石,当风暴前的次声波冲击水母耳中的听石时,听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水母就听到了正在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 仿生学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受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直接输入: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就可以了啊或者生物的演变历史 人类的演变过程生物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等等

水生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的课题名称

“饮”比“食”更为重要 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便连续几个月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丧命。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人体的2/3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当水充足时,血液保持正常的粘度,关节的软骨组织、血液毛细管、消化系统、ATP(三磷酸腺苷)能量系统和脊柱,都能有效地工作。但是当水的消耗受到限制(即脱水)时,身体就会牺牲自己一些部位的正常状态,以保护另一些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工作。这样会导致疼痛、组织损伤和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当摄入充足的水后,许多健康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或减轻,比如气喘、过敏症、高血压、高胆固醇、头疼、偏头痛、背痛、风湿性关节炎、心绞痛和间隔性跛行(比如由于供血不足引起的抽筋)等。 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的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患者早愈。 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三月龄)90%、初生婴儿80%、男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饮”比“食”更为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饮用水中的矿物质要比食物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人一天需饮多少水 这里要区别“需水量”和“饮水量”这两个概念。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的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1980年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增加约1/3的水。 不少人也许会认为,我们喝的水远多于自己的实际需要。如果你认真做记录,就会发现,一天中自己最多不过只喝了3~4杯水,远少于需要的6~8杯。我们如能注意身体对水的恒定需求,我们就会越健康。 还要注意,酒、咖啡和茶不能算作是水。比如咖啡和茶,都含有脱水的成分(咖啡因和茶碱),这些成分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对肾脏产生强烈的利尿作用。因此,喝了这些饮料,还需要补充水。以咖啡为例,一天喝6杯咖啡,有12克咖啡因。身体要将这些咖啡因代谢掉,需要相应多排掉500~1000毫升的水。所以咖啡、茶不仅不能代替水,而且喝这些饮料还要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另外,咖啡有兴奋作用,即使体内缺水,人也不觉得口渴。日复一日,就可能出现慢性脱水。因此,喝咖啡一要适量,二要补充因喝咖啡所失去的水分,这样才有利于健康。 喝可乐等饮料也不能代替水。饮料是商品,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厌食”。 有的人不无得意地说,我可以半天甚至一天不喝水。了解了上述情况后,就可以看出,这是何等无知和可悲! 什么时候饮水 关键是要主动喝水,不要等到渴了以后才喝水,那时细胞已处于脱水的状态(口干是极度脱水的外在信号),喝水已经晚了,好像土壤已经干裂了才浇水一样。饮水要“细水长流”,次数要多,不能暴饮(如果一次喝水太多、太急,会引起心脏病或“水中毒”,必须及时治疗。患有肾衰等病的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饮水量)。洗澡前喝一杯水,对避免老年人在洗澡过程中昏迷,保持皮肤柔嫩,都很有好处,洗后也不会有口渴的感觉。睡前喝少量的水,有利于入睡,不要怕起夜。夜间起来小便,也要补充水。特别在早晨起床以后,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最好是凉开水(一杯以上)。要按“(漱口)喝水、早餐、刷牙”三部曲行事。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排出了大量的水分,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血容量不足,微血管淤滞,很容易造成血流不畅、血压升高。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常猝死于清晨,就是这个原因。早晨人体肠胃空虚,水吸收快,补水效果较好。所以清晨补水,对于恢复血液正常生理功能,减少心血管病,消除体内代谢垃圾,都有好处。对于晨练者来说,清晨补水更为重要。 清晨补水,可在水中稍加点食盐(微感咸味即可),使水迅速进入细胞。睡前饮水中加点蜂蜜,对预防便秘有好处。 在空调房间里,空气比较干燥。在飞机上,气压较低。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体水分的蒸发都比平时快,都需要多喝水。 也有不该喝水的时候,如边吃饭边喝水就不好。因为吃饭时,胃液大量分泌,喝水会把胃液冲淡,影响食物消化。所以紧靠饭前、饭后及吃饭时都不要大量喝水。 应当饮用什么样的水 人应当饮用健康水,健康水是最廉价、最有效、最安全的营养物质,它可以使你更健康、更有活力、更长寿。所谓健康水,要具备三个条件: 1、没有污染的干净水,即水中不含有毒、有害、有异味物质的水。 2、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的水,即水中含有适量的有益矿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 3、没有退化的水,即生理功能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 “纯净水”是干净的水,但不是“健康水”。因为它只具备第1个条件,虽然不含有毒、有害的物质,但去掉了人体需要的钙、镁、铜、锌、铬、硒等微量元素。这些矿物质,对保持水的结构有利,处于离子状态,易被人体吸收;去掉这些矿物质后,水就失去了活力,喝了这样的水,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使人得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纯净水和蒸馏水是同一个概念。英国人来中国讲,英国人喝蒸馏水几十年,全民身体素质都下降了,后来规定不许喝蒸馏水。欧洲也规定不许喝纯净水。现在,全世界找不到一篇文献资料(请注意,不是生产厂家的广告),说纯净水对人有利;但说纯净水对人有害的文章,却是大量的。 自来水符合1、2两个条件,可以说是安全水。但目前我国的自来水(北京地区)还不能说是健康水。一个原因是自来水工艺还比较落后,对水源中的有机物只能除掉20%左右;三是多数管网、水箱比较陈旧,会造成二次污染;四是用氯消毒,氯与有机物结合,会产生三卤甲烷等致癌物质。烧开20分钟,毒性还会成倍甚至几倍增加。所以WHO(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各国在近几年内要取消用氯来消毒水。因此,只有适当降低(北京地区)自来水的硬度,改进工艺、设备、不用氯而用其他无害人体的消毒剂,才能使自来水成为健康水。 如何处理和保存水 一般用煮沸的办法,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但这对减少水中的重金属、非挥发性有机物不起作用。尤其是用铝、铁壶煮水,水中的亚硝酸盐、氨等物质还会增加。特别要注意的是,水煮到90℃左右时,应打开壶盖1~2分钟,再关火。煮沸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反复多次煮沸。煮沸的水最好当天喝完,贮存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贮存在暖壶中的水,贮存24小时以上就成了“老化水”,既不能养鱼,又不能浇花,还容易滋生微生物。 关于水过滤器,关键是用什么办法过滤。用蒸馏和反渗透法,会去掉必要的矿物质,是不可取的。用颗粒活性炭过滤器,足以消除水中的氯和异味,但几乎不能有效去除水中全部的有毒有害物质。理想的过滤器,就是能有效减少水中的氯、铅、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并保留水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钙、镁等物质的装置。家庭中简便的办法是:买矿泉水放在饮水机上。矿泉水接近健康水。因不含氯,虽然多次煮费,不会产生高氯化合物。饮水机最大的问题是怕二次污染。要求饮水机的水在一周内喝完,否则微生物污染非常严重。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饮水 许多老年人不爱喝水,一是怕“尿频”,不敢喝水(因为老年人的膀胱储尿能力小,只有250毫升左右,不到年轻人的一半,易造成尿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口渴的感觉,越来越不敏感,逐渐产生了慢性脱水症。要注意,老年人本来各种脏器及其代谢功能都在衰退,长期不爱喝水,喝水量不足,更加速脏器及其功能的衰退。因为长期脱水,血液循环能力减弱,血流速度减慢,血粘度增加,血管萎缩,容易造成血栓,增加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供血量不足,会引起供氧量不足,容易出现脑中风。长期供水、供血不足,会使肌肉萎缩速度加快,关节酸痛,容易引起老年人白内障、肺气肿。因为这些脏器含水量高,毛细血管丰富,对缺水和缺血极为敏感。另外,血液循环功能降低,长期下去,容易使体内产生“酸中毒”、“碱中毒”、“胆结石”等病症。因此,老年人尤其要提高对饮水重要性的认识,更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要喝健康水,饮足够的水。

免费论文网站 来这里看看,也许有你想要的论文

《环境与健康》课程论文——水污染产生的危害有人说,地球的颜色是绿色的,她孕育着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我说,她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母亲,她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子子孙孙。她的确很大,幅员辽阔,但不是无边无际;她的确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远;她的确很富,资源广博,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呢?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1)危害人的健康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总之:节水从点滴做起!

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摘 要 本文根据近期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目前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特点。重点领域及最新研究进展,展望对世纪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说。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 发展展望 近10年来,由于海洋在沿海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以及人类对海洋环境特殊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1989年首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MPS大会)在日本召开时仅有几十人参加,而1997年第四届IMBC大会在意大利召开时参加入数达1000多人。现在IMBC会议已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出现了火红的局面。《IMBC 2000》在澳大利亚刚刚开过,《IMBC 2003》的筹备工作在日本已经开始,以色列为了举办们《IMBC 2006》早早作了宣传,并争到了举办权。每3年一届的IMBC不仅吸引了众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前往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进程。在各大洲,先后成立了区域性学术交流组织,如亚太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各国还组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康州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挪威贝尔根大学海洋分子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和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等。这些学术组织或研究中心不断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或工作组会议研究讨论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问题。1998年在欧洲海洋生物技术学会、日本海洋生物技术学会和泛美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原《海洋生物技术杂志》与《分子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合刊为《海洋生物技术》学报(以下简称MB T),现在它已成为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国际刊物。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已明确被定义为“海洋生命的分子生物学如细胞生物学及其它的技术应用”。 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形势,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发展计划,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确定为21世纪优先发展领域。1996年,中国也不失时机地将海洋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言而喻,迄今海洋生物技术不仅成为海洋科学与生物技术交叉发展起来的全新研究领域,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应用潜力。 1.发展特点 表1和表2列出的资料大体反映了当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特点。 1加强基础生物学研究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石海洋生物技术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乃至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学等广泛内容,为了使其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研究者非常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在《IMBC 2000》会议期间,当本文作者询问一位资深的与会者:本次会议的主要进步是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成果增多了。事实确实如此。近期的研究成果统计表明,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更侧重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如基因表达、分子克隆、基因组学、分子标记、海洋生物分子、物质活性及其化合物等。这些具有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对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影。2推动传统产业是海洋生物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目前,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在水产养殖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两个方面,这也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在水产养殖方面,提高重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发育、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是在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提高抗病能力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步,如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培育、贝类多倍体育苗、鱼类和甲壳类性别控制、疾病检测与防治、DNA疫苗和营养增强等;在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的最新原理和方法开发分离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测定分子组成和结构及生物合成方式、检验生物活性等,已明显地促进了海洋新药、酶、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等新一代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

水生生物与人类健康的论文

水对生命体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提到水这往往是对人类再也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但是人类正因为对于它太过于熟悉,以致于造成水资源浪费,污染。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但往往我们都不曾了解它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直观的原因。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人类社会的形成,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到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应当知道我国水资源人均量并非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使水资源更加紧缺,自来水其实来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农业中的需水量 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分布不相适应,以及干流中下游和一些主要支流调蓄水量的能力不够等原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相当突出,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多年平均缺水量26亿m3。光从黄河中的用水列表中就看出来中国水资源的匮乏和水资源的利用之多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农业都可一清楚的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烧饭,洗碗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都需要很庞大的用水量。这些数据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体重量的50~60%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分更高达80%。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在这3%。淡水中,可供直接饮用的只有5%。地球是水之行星。地球表面约70% 为水覆盖。地球上全部生物体主要由水组成,如: — 一棵树含有约60% 水(重量); — 多数蘑菇含有约80至90% 水; — 而多数动物含有约50至65% 水。 · 如没有水,没有生命能存在。 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建议 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72位人大代表为此集体提出议案,江苏省政府最近决定在苏、锡、常地区限期全面禁采地下水。 考虑利用海水作为城市居民区生活杂用水和冲厕用水,兼作城市消防系统用水。 各地农业区发展并推广应用了新的灌溉技术,大大降低了用水量并提高了利用率,节水效果明显。 工厂都必须有污水处理器,污水不可以直接排到河流小溪等等地区。 编制专项治理规划。狠抓规划的控制实施,提出“以发展为中心,以规划为龙头,以法制为手段,以治水为重点,以工程为纽带,以达标为己任”的治理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了运河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市区截污处理工程。将市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流。 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凉水,而白白放掉许多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 日本东京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水道纪念馆”,各界市民特别是学生分批来参观,接受供水历史和节水知识教育,效果很好。这里展示了东京周围环境,包括河道水源地、净水场的大模型,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水的来之不易。净水工艺的展示让人切实感到吃水完全可以放心。陈列着最古老的净水池遗址,旧时代水道所用的泵式消防器、竹管、接头等器具实物,十分珍贵。馆内还重点介绍了东京更换7800公里旧管道以减少漏损的辉煌业绩,以及独出心裁的地震应急供水设施。在这里,还能看到从大杂院公用水井发展到今天先进供水的步步历程。我国也可以效仿。 新建供水工程时,新增工业水用量要经上一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同意。超计划用水应加价收水费。生活用水按户计量收费。新建住宅安装分户计量水表。 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②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节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水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节水型农、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社会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治治污力度,保证输水水质,依法治污,科技治污④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区要采取措施保护好水质,防止调水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受水区要禁止超采地下水,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⑤依法治水。 青少年应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认真落实环保行动,为南水北调工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提几条节约水的建议,如:随手关水龙头,用节水水龙头,利用洗脸水浇花、冲厕等) 水对生命体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用水总量将达到每年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中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由于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和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水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外的一些专家指出,估计到21世纪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将象20世纪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一样,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提醒人们: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那些将治理水系作为紧迫任务的国家将占有竞争优势。如果水资源消耗殆尽,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将受到威胁。对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将可能在下个世纪引发许多种族和国家间的敌对。 如何解决水资源供应问题,保持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世界各缺水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比较发达的国家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区域调水解决地区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二是通过科学管理维护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三是开发和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如果政府和人民能够配合的话,政府改善水供的效率,人民爱惜水的话,现有的水源已经足够大马人使用,根本不需要接二连三的建大型水坝。只有综合国家水供政策才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大马水供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消弭政府和民间因为水供所引发的种种争端和纠纷。 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哩!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地球是水之行星。地球表面约70% 为水覆盖。地球上全部生物体主要由水组成,如: — 一棵树含有约60% 水(重量); — 多数蘑菇含有约80至90% 水; — 而多数动物含有约50至65% 水。 · 如没有水,没有生命能存在。

【水是最好的药】有一本呢,你可以摘着参考

大约从5000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急剧增加,加上环境污染,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全世界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及滥捕滥猎,已使上千种野生动物灭绝。据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几乎要比过去快100~100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拥有50%物种的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断化,被退化土地所围绕,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种群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中国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断化情况更为突出。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人口的增长,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遭到过度采伐和滥捕滥猎,物种生存受威胁,有的达到了绝灭的程度。例如我国羚羊、野生鹿、珍贵毛皮动物和各种鱼类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60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采捕过度,现在海洋渔获量大大下降,如大黄鱼等优质鱼,目前几乎不成渔汛。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和珍贵的食用菌,由于长期人工采摘和挖掘,使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而搜寻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宠物、猎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种群,同时使另一些种群惨遭灭绝。 (3)环境污染。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大气污染,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富集化,引起水域、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态系统忍受力和大气扩散能力负担过重。臭氧层的耗竭、酸雨和空气污染都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伤害。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我国受工业废弃物明显污染的农田达1亿公顷,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受农用化学物污染的面积也达1亿公顷。中国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4)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在农业上为了达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就种植单一的高产品种,这些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作物种类数量降低,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菌根、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几世纪共同进化的物种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亚在过去15年内已有1500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了。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它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林业上为了人类的需要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例如转变为咖啡、油棕和橡胶的种植园,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 (5)外来种的引入。外来种的引入能够引起物种的灭绝,因为有些外来种常引起当地传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往往导致整个或部分的陆生动、植物的灭绝。自从1600年以来,由于外来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共有22个种灭绝;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9个种由于引入外来种而使之灭绝或接近灭绝,23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在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进鱼种以使当地的土生种濒临灭绝;外来的蠓、蛇和其它引进动物,可能很快就会导致当地土生动物的灭绝;而引进的食草动物如羊、驯鹿等也会使土生的植物消灭。外来种还使土著植物灭绝,在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个土著植物灭绝,包括两个特有种。在1992~1993年,相继在中国福建东山和厦门马峦湾发现一种双壳类沙筛贝,这个物种原产美洲,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发现,目前,上述两处桩柱、浮筏和一切养殖设施表面几乎百分之百被它占据,把以往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因争夺饵料,使养殖的菲律宾哈仔、翡翠贻贝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再如,在80年代我国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大米草和互叶米草,在中国沿海滩涂种植,收到一定生态效益,但因繁殖迅速,与养殖业争夺场地,改变了原来的滩涂生物群落。不仅如此,外来种的引入还会导致原有生境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对外来种的引入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要持慎重态度。 (6)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空气污染的一个巨大的副效应——全球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人类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和CH4等)的增加可能导致下一个世纪大气温度上升1~3℃,将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转移125公里,或在山地垂直高度上上升150米。许多物种的现在分布可能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一些物种可能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