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2000字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4:06:28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2000字

自己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或者(国学)吧,上面的文献你都可以免费下载查阅的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你可以直接在那些论文网站上面搜索一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找到相关的范文进行修改或者是仿写都可以。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2000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扩展资料: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教育影响需要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连贯性是指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一致性是指校内全体教职工、各种学生组织,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同学校的教育要求都要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连贯和教育要求的不协调,是造成教育效果不大,甚至完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教育_链接_百度百科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1、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2、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3、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4、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1、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2、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3、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4、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自己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或者(国学)吧,上面的文献你都可以免费下载查阅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2000字论文范文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2000字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如何发挥教育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

你可以直接在那些论文网站上面搜索一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找到相关的范文进行修改或者是仿写都可以。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论文2000字

那你可以去看下汉斯出版社(社会科学前沿 )期刊吧~里面的有文化类的论文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则变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宋朝时期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南宋时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扬的都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的都是古代人对国家的忠诚。近代的代表人物也能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都表达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情怀来感染教育和激励人们,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积极意义。(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因此中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儒家从“从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突出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因此,道德上教育就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家族和国家的纽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都呈现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宋明理学更是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孔子曰:“为仁由己”,又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的都是自我修养,而且认为自我修养是人一生的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虽然尊奉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许多内容渗透了封建思想,但是其中有许多精华,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类共有的品质,具有普遍的人性,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四)以和谐思想为主,突出家庭教育中“秩序”的作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是社会中的基本的单位,一个社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社会的复杂多样也是因为由于家庭的多样性造成的。中国古代为了调和家庭的多样性,使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突出了“秩序”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春秋时,孔子提出的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是说在家庭中孩子要听从父亲,妻子要听从丈夫。进入西汉时,董仲舒改造了原始儒学的思想,把“三纲五常”作为新儒学的核心,使儒家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此,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有序”在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序”在家庭中主要体现为“长幼有序”。这一点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年纪大的人往往都要坐在正位。如果长辈们没有拿起筷子来动桌上的菜的话,小孩子们是不可以先吃的。同时,家庭中“夫妻有别”“夫为妻纲”,夫妻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强调家庭秩序,作为丈夫要对家庭负责。作为妻子要首妇道,要学会相夫教子这样才能家庭美满。虽然这一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也存在消极的一面的影响,它的消极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上产生的错误。虽然儒家提倡家庭“秩序”,但它是从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出发的,“秩序”不应以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悬殊、人格扭曲为代价。。因此我们今天要提倡家庭和睦,反对扭曲古人的思想。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过于抑制学生思维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一般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古代人们很少有言论自由。这种政治高压,对文化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一直对孩子灌输要听话 的理念 孩子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听话 所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我们提倡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但尊师不唯师 尊师的同时要爱生,爱生最主要的是爱护学生的发展,不压抑学生。尊师与尊重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亦师亦友式的现代师生关系。(二)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的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西周国学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科目。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派和私人讲课兴体,每个学派往往 由著名大师讲学,从而形成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这时的教育内容驳杂,花样众多。儒学创立后,中国的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教育内容走向了单一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教育的内容彻底转向了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宋代以后,教育的内容受到了各大的限制,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局限到了对四书五经的经义注解和诠释上。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在教育上导致中国人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到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代中国却大大落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的,有政治制度的原因,经济结构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重伦理,不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有关。中国古代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不仅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虚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压制个人发展,造成思想禁锢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 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来审视教育的价值,突出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希望通过压制个人天性和思想的发展,弱化个性、强化共性,以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漠视了个体价值,运用“集体主义”的方式极大地消解了个体的独立价值和自我追求,造就了封闭保守的臣民文化和教育方式。这极大抑制了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对个性活动及个性价值的渴望、追求与创造,制约着中国人公民角色和意识的确立,导致传统中国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个人思想长时间被禁锢,对自由、平等、民主和公平等现代意识的忽视。现当代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尊尊”和“贱法”意识中走出来,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1、传统文化下的教育注重自身修养与提高;2、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3、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4、传统教育下培养的爱国情怀。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1、科举制度对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2、尊师重教的思想抑制了学生的思维;3、封建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发展;4、传统文化下的思想上的禁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