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航空发展史1000字论文集第二版

发布时间:2024-07-07 14:00:00

中国航空发展史1000字论文集第二版

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文简称为中航集团公司;英文全称ChinaNationalAviationHoldingCompany,简称CNAirHolding,缩写为CNAH。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位于朝阳区霄云路36号国航大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集团公司是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包括所属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实业开发总公司、中航浙江航空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企业,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企业,经国务院批准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中国航空集团公司2002年10月11日正式成立。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的中文简称为:中航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北京。法定住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36号国航大厦。根据国务院批准通过的《民航体制改革方案》,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正式组建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是大型国有航空运输集团公司,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主要投资企业包括: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旅业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传媒广告公司、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通过股权转让持有山东航空集团48%的股权,同时持有山东航空股份8%的股权,成为山航股份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拥有包括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二级企业8家,三级以上企业130多家。作为以航空运输业为主、相关服务业为辅,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的其经营业务涵盖航空客货运及销售地面服务、飞机维修、航空物流、机场管理、航空旅游、金融理财、基本建设开发、传媒广告等相关产业。员工总数4万多人。总资产5亿人民币。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规划将建成亚太地区著名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航空运输企业集团。到2010年,中国航空集团公司规划内外航空板块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200亿吨公里,进入世界航空公司前10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将发展成为能与世界主流航空公司匹敌的、被主流旅客认可的主要航空公司之一。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是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企业,组建的特大型国有航空运输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2002年10月11日正式成立。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运输产业集团。目前,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共有包括国家惟一载旗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直属企业7家,三级以上企业136家。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发展,集团已初步形成以核心产业为主导、以高相关产业和延伸产业为协同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其经营业务涵盖航空客运、航空货运及物流两大核心产业,涉及飞机维修、航空配餐、航空货站、地面服务、机场服务、航空传媒六大高相关产业,以及金融服务、航空旅游、工程建设、信息网络四大延伸服务产业。规模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拥有包括国家唯一载旗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二级企业8家、三级以上企业108家。作为以航空运输业为主、相关服务业为辅,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其经营业务涵盖航空客货运及销售地面服务、飞机维修、航空物流、机场管理、航空旅游、金融理财、基本建设开发、传媒广告等相关产业。员工总数4万多人,总资产1000多亿人民币。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集团”,到2015年航空运输主业在规模、效益、品牌、服务、价值上要进入世界前10强。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中国航空发展史1000字论文集第一版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1]靳军号, 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推进通用航空改革发展[J] 中国民用航空,2009,(6) [2]芮清凯, 中国航空百年历史的缩影[J] 中国图书评论,2007,(12) [3]大伟, 回顾百年历史 展示飞翔文明——记航空百年回顾展开幕[J] 航空知识,2003,(10) [4]吴大观 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J] 航空发动机,2001,(1) [5]张祖善 我国航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变迁[J] 航空史研究,1998,(2) [6]侯志宏,周府伯, 航空航天医学历史回顾[J] 吉林医学,2009,(5) [7]朱静渊, 第一代航天人揭秘两弹发射历史细节[J] 神州,2008,(10) [8]张冉燃 中国航天的历史跨越[J] 瞭望,2005,(10) [9]卢颖 人类航天历史上的灾难[J] 中国青年科技,2003,(10) [10]梁圆 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J] 国防科技工业,2003,(11) [11]北晨 人类历史的航天灾难一览[J] 安全与健康,2003,(21) [12]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发展中国航天事业[J] 中国软科学,1997,(6) [13]王金华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历史和现状[J] 国际太空,1996,(4) [14]李洪兴,陆方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历史与现状[J] 江南论坛,1994,(S1)

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

中国航空发展史1000字论文集第五版

清末,孙中山于海外为筹措革命经费进行募款时,曾获当地华侨赠送两架奥地利制艾瑞克型机(Etrick),华侨希望该款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中,不过当飞机运抵中国南苑之时,武昌起义已成功。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市成立,新任副总统黎元洪对航空有很大的兴趣,对这两架飞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法国采购12架高德隆(Candeon)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两位法籍飞行教官来华创办南苑航空学校。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像。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 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其它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虽然与当今俄美等航空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勤劳、勇敢而智慧的,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创业,不懈进取的精神,龙的传人终有一天将走在世界航空的最前列!

中国航空发展史1000字论文集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其它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虽然与当今俄美等航空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勤劳、勇敢而智慧的,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创业,不懈进取的精神,龙的传人终有一天将走在世界航空的最前列!

[1]靳军号, 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推进通用航空改革发展[J] 中国民用航空,2009,(6) [2]芮清凯, 中国航空百年历史的缩影[J] 中国图书评论,2007,(12) [3]大伟, 回顾百年历史 展示飞翔文明——记航空百年回顾展开幕[J] 航空知识,2003,(10) [4]吴大观 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J] 航空发动机,2001,(1) [5]张祖善 我国航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变迁[J] 航空史研究,1998,(2) [6]侯志宏,周府伯, 航空航天医学历史回顾[J] 吉林医学,2009,(5) [7]朱静渊, 第一代航天人揭秘两弹发射历史细节[J] 神州,2008,(10) [8]张冉燃 中国航天的历史跨越[J] 瞭望,2005,(10) [9]卢颖 人类航天历史上的灾难[J] 中国青年科技,2003,(10) [10]梁圆 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J] 国防科技工业,2003,(11) [11]北晨 人类历史的航天灾难一览[J] 安全与健康,2003,(21) [12]李志黎,陈炳文,刘文科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发展中国航天事业[J] 中国软科学,1997,(6) [13]王金华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历史和现状[J] 国际太空,1996,(4) [14]李洪兴,陆方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历史与现状[J] 江南论坛,1994,(S1)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摘要第二版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城市演变史 一   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 (二)   黄河孕育出华夏早期城市 二   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 (一)   铜器文化时代的城市 (二)   殷墟与甲骨文 (三)   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艺术 三   西周城市发展与“封邦建国”之制 (一)   周代城市史概论 (二)   沣水岸边建丰、镐二京 (三)   雒邑与雒水 四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史概论 (二)   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都城 五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主阶级国家政权所在的中心城市 (一)   秦代城市史概论 (二)   秦代咸阳城市 六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一)   汉代城市史概论 (二)   长安从乡聚到城市 (三)   长安的手工业、商业 (四)   长安的文化 七   雒阳的演变 (一)   雒阳城规模 (二)   雒阳的商业、文化 八   “三国”都城与山水 (一)   吴国都城建业与长江 (二)   蜀汉成都与“巴山蜀水” (三)   成都的手工业 (四)   魏国洛阳与洛水 九   南升北降的魏晋南北朝城市 (一)   魏晋南北朝城市史概论 (二)   晋都洛阳 (三)   遭受战乱破坏的周边城市 (四)   东晋和南朝建康城的变化与科学文化成就 (五)   大兴安岭崛起的部落攻占洛阳建都 十   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大兴城 (一)   隋代城市史概论 (二)   大兴城建设背景 (三)   大兴城的兴建 (四)   大兴城是划一全国水利的中枢 十一   长安与舟载盛唐帝国的运河 (一)   唐代城市史概论 (二)   长安城市的发展 十二   五代十国城市与中国城市历史的转折点 (一)   五代十国城市史概论 (二)   五代时期的开封——中国城市区域转移的新起点 (三)   十国城市与江南经济崛起 十三   北宋开封府城的繁荣与汴河 (一)   北宋城市史概论 (二)   开封 (三)   五河会聚之都 (四)   开封府城的经济 (五)   开封府城的文化 十四   南北文化大聚集的南宋临安 (一)   南宋城市史概论 (二)   “以湖山胜”的临安城市 (三)   临安城市手工业、经营类型、行业类型及其发展 (四)   临安城市商业行铺及其特色 (五)   临安的教育文化 十五   辽、金、西夏城市崛起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的转化 (一)   辽、金、西夏城市史概论 (二)   上京临潢府经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 (三)   金上京会宁府城与移民 (四)   金中都大兴府城 十六   超越前代的元代城市发展 (一)   元代城市史概论 (二)   元大都 (三)   大都城的经济与文化 十七   明代城市与资本主义萌芽 (一)   明代城市史概论 (二)   明代应天府城 (三)   顺天府城与大运河 (四)   北京的经济、文化 十八   清代中国城市的变革 (一)   清代城市发展与变革概论 (二)   北京城规模 (三)   北京的经济和文化 十九   近代城市的演变 (一)   近代城市史概论 (二)   近代中国城市遭受严重破坏 (三)   城市类型分化和建设 第二编   城市居住史 一   城市居住的肇始 (一)   传说中的城市居住地 (二)   原始居住方式的变化 (三)   原始居民点社会差异性的形成 (四)   原始聚落发展的文化性 二   奴隶社会的城市居住 (一)   夏商周三代城市居住的选址 (二)   “茅茨土阶”与“有城无郭”——夏商时期都城居住的基本特征 (三)   从“监顽殷”到“卫小城”——“郭”区的起源与功能演变 (四)   春秋时期都城居住的礼仪思想 三   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居住 (一)   战国、秦汉时期“以西为贵”文化传统的延续 (二)   秦汉时期的“多宫制” (三)   汉魏时期居住空间礼仪的演变 (四)   汉魏南北朝城郭格局的变化 (五)   “单宫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的重要变革 (六)   战国至南北朝城市里坊制的变化 四   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居住 (一)   “单宫制”的最后确立与宫城的进一步封闭 (二)   隋唐时期封闭的城市里坊 (三)   北宋时期的城市居住区基本特征 (四)   地方城市特色建筑 五   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居住 (一)   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态的基本特征 (二)   “胡同”与“四合院” (三)   清朝都市居住区的”满汉分隔”制度 (四)   几种特色居住区空间类型 六   近代城市居住区特征 (一)   “满汉分隔”制度的瓦解 (二)   租界居住建筑与难民“贫民窟”的形成 (三)   ”里弄”建筑的演变 (四)   民国时期的“骑楼” 七   1949年后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 (一)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 (二)   三个层次的“复合型”城市居住区 (三)   城市居住流动性小,居住功能与其他功能混合 (四)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化的基本形式 八   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与工业城市居住环境 (一)   工人新村建设概况 (二)   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上海普陀区工人新村建设 (三)   新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九   “就地城市化”的“城中村”的居住区现象 第三编   城市建筑史 一   文化背景 (一)   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二)   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二   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 (一)   原始的天地宇宙观 (二)   建筑就是宇宙 (三)   传统星象观 (四)   “中国”观 三   山水有灵:居住与风水选择 (一)   中国人的起源 (二)   适应自然的原始聚落 (三)   融于自然的传统村落 (四)   传统民居 (五)   阳宅相法 (六)   陵寝的选择 四   象天设都:都城与宫殿 (一)   都城 (二)   宫殿 (三)   作为象征的都城与宫殿 五   人间天上:明堂、坛庙与宗教建筑 (一)   敬天尊祖的明堂 (二)   尊天亲地的坛庙 (三)   招仙通神的宗教建筑 六   天人合德:中国园林 (一)   道家美学思想 (二)   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 (三)   园林之“道” (四)   天人合一: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质 (五)   园林的艺术特征 七   天地和合的理想空间:建筑与建筑群 (一)   中国建筑文化象征观念之源 (二)   天人合一的传统城市设计 (三)   建筑群体组合 (四)   作为象征的建筑 (五)   空间的“生理根源” 八   礼乐和谐与建筑文化符号 (一)   礼乐和谐 (二)   建筑符号的象征意义 九   中西传统哲学观与建筑观 (一)   中西文化的核心差异 (二)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传统哲学观比较 (三)   中西传统建筑观 十   中西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一)   中西建筑时空观 (二)   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与比较 (三)   传统建筑色彩比较 (四)   传统建筑材料比较 十一   对当代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一)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与生态建筑 (二)   全球化、文化趋同与建筑的发展 (三)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实与出路 第四编   中国城市广场史 一   城市广场与社会的公共生活 (一)   公共活动场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   公共活动场所在中国城市中的历史发展概观 (三)   中国城市广场的文献与学术思想 (四)   研究广场史的理论、方法探讨 二   中国传统广场:最长寿的广场体系 (一)   原始广场:随先民的脚步走来 (二)   坛庙广场:中国本土的宗教活动场所 (三)   殿堂广场:世俗权利的展示场与和合百族的磁力场 (四)   寺庙广场:喧嚣的世俗活动与虔诚的宗教活动并存交映 (五)   娱乐广场: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的孽生地 (六)   市场性广场:市场功能激发着广场的繁盛 (七)   阅武场广场: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八)   中国传统广场的人文内涵 三   传统广场的断裂与新型广场的兴起 (一)   西方广场伴随殖民者的刺刀嵌入中国城市 (二)   新型广场高歌猛进 (三)   传统广场在批判、改造中断裂 (四)   新型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四   城市广场的勃兴与探索 (一)   1978~1995年间城市广场建设波澜不惊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1996年后城市广场遍地花开 (三)   泥沙俱下:城市广场大发展中的诸多误区 (四)   激浊扬清:中国广场在探索中进步 (五)   当代城市广场的社会人文内涵 五   中西广场的文化对照 (一)   中西广场的“同归” (二)   中西广场的“殊途”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掀开了对传统旧史学的论战,提出的“新史学”的概念,成为社会史研究的萌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社会史现在已经成为史学研究中的显学,赵世瑜更是认为其“是一个史学新范式,一个取代传统史学的政治史范式的新范式”。而且其提倡打破学科界限,广泛采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能够从新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极大的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加之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使得研究趋于细化,许多学者极力提倡小角度整体、综合的研究,即赵世瑜书所谓“小历史”与“大历史”。而且这种趋势也蔓延到相关的研究领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也与研究者的心理有关。在人文社会科学里,学者作研究有一个尽量照顾周到,力求完美的普遍倾向,这样就使得研究工作越作越细致,而且大力提倡小题大做。但是,题目的过于细小很容易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必须有人进行宏观的总结研究。 赵冈的《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就是这样一本宏观总结研究的书。对于这种越来越细致的研究趋势,作者也是持肯定意见的,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这种细致的研究才有意义。其一为在细致的研究上所花费的精力必须与研究结果的功能相称,过分细致的研究并无甚必要,甚至是一种人力浪费;其二,小题经过大做后,还需要综合处理,才能看出全貌,细致研究的功用方可显现。这项工作应该才是细致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接着作者指出,在城市研究中,这种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所做研究均偏重于自然条件与社会层面,为此,作者的写作目的为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以及相关的特殊问题。从全书所选入的8篇论文来看,均很好的体现了作者宏观叙述的目的,而且其从经济层面切入,见解相当独到,并未流于泛泛而谈。

西周城市发展。自西周开国之初直到春秋战国,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在西周300余年间,中央统治者竭力推行分封制,据史料记载,其分封的诸侯国由最初的71个发展到1200个之多。第二次,下及春秋战国(历时549年),随着周王朝统治的衰落,特别是由于各地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各诸侯国也不断增建新城,这就形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据资料表明,到西周末年,尽管经过诸侯间的互相兼并,仍存有140多个诸侯首邑城市。与商代中国早期城市数相比,城市数量无疑有了急剧的增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