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论文题目推荐

发布时间:2024-07-08 00:05:06

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论文题目推荐

《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散漫与章法》《大学生入社会学习》

创业计划书的选题有哪些一、比较好写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题目:1、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重要性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过程管理3、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以湖南科技学院创业计划大赛为例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现实问题分析与探索5、创业计划竞赛对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6、基于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7、《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8、创业计划大赛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9、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联想推动青年创业计划10、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践与探索11、针对大学生早餐配送创业计划12、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收获与感想13、“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1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BSC过程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15、创新创造价值——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辅导有感16、浅议创业计划比赛转变为大学生创业的角色17、浅谈指导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策略18、基于可移动升降倾斜式多功能课桌的设计研究——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9、结合创业计划竞赛谈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20、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模式探索研究二、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公示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审方案3、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4、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圆满落幕5、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6、3月25日 韩明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指导7、共挑战·创未来: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回顾 : 1999~20128、淮海工学院学生作品在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一等奖9、三江学院代表队喜获“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0、我院代表队成功进入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11、“龙职一队”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中进入复赛12、我院学生在2013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常规赛第二赛季决赛中获得三等奖13、我院三支参赛团队入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复赛14、合肥学院我院三支参赛团队全部入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复赛15、关于举办山西省第五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政法学院16、合肥学院关于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相关事宜的补充通知17、我系学子代表学院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三等奖18、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19、创业计划大赛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20、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三、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题目大全集:1、挑战相伴 梦想同行——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长春拉开帷幕2、龙口市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3、“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计划书写作问题研究4、赢在“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指南5、大学生创业计划的10大要点6、挑战敢争先 创业显风采 我校获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7、“红塔杯” 云南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8、大学生创业计划拍卖为何遭冷遇9、大学生创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专访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团*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10、西安交通大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金奖11、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计划12、只要我们梦想,什么都可能发生——写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展开之际13、关于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相关事宜的补充通知14、我院首次入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15、首届“挑战杯”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公开答辩培训活动顺利开展16、我校获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17、我院学生喜获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8、我校荣获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并入围全国“挑战杯”19、合肥学院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预报名表20、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立项公示四、最新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选题参考:1、提高大学生创业计划可操作性研究2、如何撰写大学生创业计划书3、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载体研究--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4、大学生创业计划书中投入产出分析问题的几点提示5、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实践研究——基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报告6、上海启动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7、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伴你成长8、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 美国。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后来,在 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 职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的 帕金斯首先使用了 就业指导的概念,1909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1911年美国的 哈佛大学在世界上 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我国,清华学校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

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论文题目推荐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 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重大问题。因此, 必须要科学地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问题, 多措并举地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一、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统一地分配工作, 这样每年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 走上就业市场化的道路, 但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为建立, 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时间尚短, 功能不健全, 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一些供需信息服务网获得的信息数量少, 时效性差; 而且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地方和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存在??? 各自为政???现象, 有些高校对外严格保密供需信息, 信息服务网对外人为地设置障碍, 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造成供需渠道不畅通, 影响毕业生就业。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当今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而高校专业调整由于受学制固定时间的限制, 很难与其同步, 势必造成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部分高校仍然沿袭以传统的学科教育为本位的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部分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准确, 不顾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 忽视市场行情走向, 盲目地进行扩招和开设热门专业, 致使人才的批量生产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错位,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等。这一切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 影响毕业生就业。 从1999 年到2011年高校招生数平均每年以数十万的数量递增,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必然导致录取分数的下降, 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受应试教育影响, 不少高校学生重书本知识, 轻实践锻炼, 综合能力素质欠佳, 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 非常看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部分高校毕业生达不到社会需求的能力要求, 造成就业困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变成了普通的青年群体。但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左右, 追求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人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 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 追求就业就定终身的固定工作岗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较为急功近利, 求大慕名, 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追求收入高的工作岗位和职位, 追求到中心城市去工作,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精英人才意识比较浓,从而造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程度有待于提高。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事实上,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 它既包括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的工作, 但这是最基本的工作, 更重要的工作还包括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的教育培养等内容。就业指导工作不力, 必然影响毕业生就业。二、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学校和政府等多方共同努 高校毕业生及家长要清醒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冲破传统的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倘若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 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无异于作茧自缚。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自我定位, 适度调整自我期望值和就业目标。要树要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观, 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 要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业观、择业观, 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 应该以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岗位上有长远发展空间为原则, 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着眼于积累经验, 提高自身能力。树立起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必须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注重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意志, 严谨治学, 基础知识要扎实厚重, 要积极投入实践中去, 锻炼动手能力, 培养核心竞争力, 提高综合素质。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且积极主动的人就会有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古人云: 不患才不济, 而患志不立, 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始终, 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系统的教育。自入学起就要使他们清楚地了解所学专业社会要求的标准, 认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 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要积极帮助和指导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 在组织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注重引入就业竞争意识; 要系统地开设求职材料准备、应聘面试技巧等系列指导课程, 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锻炼毕业生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要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 到农村去, 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高校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 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 准确定位,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因地制宜, 实现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的双向沟通, 扩大大学生的实践范围,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岗位适应性,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 坚持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加大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 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 根据毕业生就业回馈的信息, 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以适应社会需求; 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与市场的接轨。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模式多元化, 加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建设, 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中真正具有明显优势。 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使之快速地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明确职能部门和院( 系) 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实行逐级的目标责任制。高校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 不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就业工作, 更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 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同时, 就业工作队伍必须保持稳定性, 因为就业工作需要经验和人脉。人员素质和工作队伍有了保障, 才能使就业工作质量有新的提升, 就业指导和服务才能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必须强化就业工作的服务职能, 建立就业工作网站,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和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就业工作各项政策, 高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要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畅通的信息网络, 要主动出击, 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类别, 及早地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有关信息发过去, 争取主动。每年要派出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外出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和以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为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和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依据。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与有关用人单位构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 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政府要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和政策支持, 建立有序、公平竞争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开辟新型就业门路; 要彻底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 深化人事、户籍、工资等制度改革, 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 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上的自由度; 在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方面, 要在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 吸引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目前我国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 毕业生也鲜见有许多积蓄, 创业的物质基础几乎为零, 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扶持政策的力度, 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及提供创业贷款资金, 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 加大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及与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日益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合理优化与科学发展;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终将得到良好的解决。

论文题目如下:1、高校大学生创业分类指导体系研究。2、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指导。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指导与服务。4、环境经济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5、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6、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7、浅议创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8、开创现代高校就业指导新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9、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10、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体系的构建。11、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相关思考。12、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参与研究。13、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14、当代大学生创业动因及创业指导教育策略探讨。15、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模式探讨。16、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探索研究。17、从创业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指导大学生创业。18、浅议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指导。19、指导印刷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有感。20、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导向及指导研究。

创业计划书的选题有哪些一、比较好写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题目:1、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重要性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过程管理3、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以湖南科技学院创业计划大赛为例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现实问题分析与探索5、创业计划竞赛对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6、基于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7、《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8、创业计划大赛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9、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联想推动青年创业计划10、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践与探索11、针对大学生早餐配送创业计划12、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收获与感想13、“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1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BSC过程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15、创新创造价值——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辅导有感16、浅议创业计划比赛转变为大学生创业的角色17、浅谈指导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策略18、基于可移动升降倾斜式多功能课桌的设计研究——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9、结合创业计划竞赛谈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20、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模式探索研究二、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公示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审方案3、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4、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圆满落幕5、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6、3月25日 韩明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指导7、共挑战·创未来: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回顾 : 1999~20128、淮海工学院学生作品在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一等奖9、三江学院代表队喜获“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0、我院代表队成功进入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11、“龙职一队”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中进入复赛12、我院学生在2013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常规赛第二赛季决赛中获得三等奖13、我院三支参赛团队入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复赛14、合肥学院我院三支参赛团队全部入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复赛15、关于举办山西省第五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政法学院16、合肥学院关于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相关事宜的补充通知17、我系学子代表学院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三等奖18、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19、创业计划大赛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20、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三、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题目大全集:1、挑战相伴 梦想同行——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长春拉开帷幕2、龙口市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3、“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计划书写作问题研究4、赢在“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指南5、大学生创业计划的10大要点6、挑战敢争先 创业显风采 我校获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7、“红塔杯” 云南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8、大学生创业计划拍卖为何遭冷遇9、大学生创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专访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团*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10、西安交通大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金奖11、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计划12、只要我们梦想,什么都可能发生——写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展开之际13、关于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相关事宜的补充通知14、我院首次入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15、首届“挑战杯”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公开答辩培训活动顺利开展16、我校获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17、我院学生喜获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8、我校荣获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并入围全国“挑战杯”19、合肥学院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预报名表20、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立项公示四、最新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选题参考:1、提高大学生创业计划可操作性研究2、如何撰写大学生创业计划书3、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载体研究--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4、大学生创业计划书中投入产出分析问题的几点提示5、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实践研究——基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报告6、上海启动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7、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伴你成长8、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论文题目推荐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就业 引导 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 2002年底约9亿。2010年将达到7亿,2020年将达到 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 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5亿以上。(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后将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 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 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将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将大幅度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急剧增加了就业压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 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人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 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万人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每年至少 200万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有所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还将有 25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 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 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力( 100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国有企业新增减员( 300万人)三大因素,在 5年内也将在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人,大大超过新成长劳动力数量。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 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 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三峡库区企业搬迁中以关破为主的结构调整政策,对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就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1年对 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 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 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 18个月。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 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表现出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7%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业率只有8%。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已经持续延长,这种局面还可能呈恶性循环趋势。再就业率越低,积累的就业弱势群体越大,再就业率更低,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失去参加培训、求职的积极性,出现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的局面。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 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 38%,而有过工作的人 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 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35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 28亿人。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4、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现在就业很难。还是自主创业吧!挣钱养家是硬道理!

职业发展教育自2000年真正兴起,国内IT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逾十年。大浪淘沙。目前IT职业教育明星企业虽然众多,但能像北大青鸟IT教育这样一直走红的却屈指可数。增强相对竞争力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 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重大问题。因此, 必须要科学地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问题, 多措并举地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一、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统一地分配工作, 这样每年有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 走上就业市场化的道路, 但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尚为建立, 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时间尚短, 功能不健全, 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一些供需信息服务网获得的信息数量少, 时效性差; 而且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地方和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存在??? 各自为政???现象, 有些高校对外严格保密供需信息, 信息服务网对外人为地设置障碍, 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造成供需渠道不畅通, 影响毕业生就业。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当今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而高校专业调整由于受学制固定时间的限制, 很难与其同步, 势必造成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的不相适应。部分高校仍然沿袭以传统的学科教育为本位的培养模式,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部分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准确, 不顾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 忽视市场行情走向, 盲目地进行扩招和开设热门专业, 致使人才的批量生产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错位,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等。这一切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 影响毕业生就业。 从1999 年到2011年高校招生数平均每年以数十万的数量递增,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必然导致录取分数的下降, 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受应试教育影响, 不少高校学生重书本知识, 轻实践锻炼, 综合能力素质欠佳, 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 非常看重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尤其是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部分高校毕业生达不到社会需求的能力要求, 造成就业困难。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变成了普通的青年群体。但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左右, 追求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人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 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 追求就业就定终身的固定工作岗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较为急功近利, 求大慕名, 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 追求收入高的工作岗位和职位, 追求到中心城市去工作,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精英人才意识比较浓,从而造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程度有待于提高。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事实上,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 它既包括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的工作, 但这是最基本的工作, 更重要的工作还包括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的教育培养等内容。就业指导工作不力, 必然影响毕业生就业。二、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学校和政府等多方共同努 高校毕业生及家长要清醒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冲破传统的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倘若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 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无异于作茧自缚。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自我定位, 适度调整自我期望值和就业目标。要树要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观, 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 要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业观、择业观, 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 应该以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工作岗位上有长远发展空间为原则, 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着眼于积累经验, 提高自身能力。树立起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必须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注重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意志, 严谨治学, 基础知识要扎实厚重, 要积极投入实践中去, 锻炼动手能力, 培养核心竞争力, 提高综合素质。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且积极主动的人就会有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古人云: 不患才不济, 而患志不立, 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始终, 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系统的教育。自入学起就要使他们清楚地了解所学专业社会要求的标准, 认清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 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要积极帮助和指导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 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 在组织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注重引入就业竞争意识; 要系统地开设求职材料准备、应聘面试技巧等系列指导课程, 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锻炼毕业生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要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 到农村去, 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高校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 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 准确定位,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 因地制宜, 实现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的双向沟通, 扩大大学生的实践范围,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岗位适应性,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 坚持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加大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 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 根据毕业生就业回馈的信息, 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以适应社会需求; 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与市场的接轨。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模式多元化, 加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建设, 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中真正具有明显优势。 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使之快速地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制度, 明确职能部门和院( 系) 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 实行逐级的目标责任制。高校必须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 不仅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就业工作, 更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 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同时, 就业工作队伍必须保持稳定性, 因为就业工作需要经验和人脉。人员素质和工作队伍有了保障, 才能使就业工作质量有新的提升, 就业指导和服务才能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必须强化就业工作的服务职能, 建立就业工作网站,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和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就业工作各项政策, 高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要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畅通的信息网络, 要主动出击, 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类别, 及早地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有关信息发过去, 争取主动。每年要派出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外出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和以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为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和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依据。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与有关用人单位构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 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政府要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和政策支持, 建立有序、公平竞争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开辟新型就业门路; 要彻底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 深化人事、户籍、工资等制度改革, 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 加大毕业生择业的地域上的自由度; 在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方面, 要在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政策, 吸引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目前我国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 毕业生也鲜见有许多积蓄, 创业的物质基础几乎为零, 国家和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扶持政策的力度, 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及提供创业贷款资金, 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 加大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及与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日益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合理优化与科学发展;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终将得到良好的解决。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论文题目推荐

创业计划书的选题有哪些一、比较好写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题目:1、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重要性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过程管理3、校园创业计划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以湖南科技学院创业计划大赛为例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现实问题分析与探索5、创业计划竞赛对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6、基于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7、《创业计划书》给大学生创业“支招儿”8、创业计划大赛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9、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联想推动青年创业计划10、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践与探索11、针对大学生早餐配送创业计划12、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收获与感想13、“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1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BSC过程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15、创新创造价值——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辅导有感16、浅议创业计划比赛转变为大学生创业的角色17、浅谈指导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策略18、基于可移动升降倾斜式多功能课桌的设计研究——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9、结合创业计划竞赛谈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20、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模式探索研究二、大学生创业计划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公示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审方案3、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4、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圆满落幕5、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6、3月25日 韩明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品指导7、共挑战·创未来: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回顾 : 1999~20128、淮海工学院学生作品在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一等奖9、三江学院代表队喜获“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10、我院代表队成功进入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11、“龙职一队”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中进入复赛12、我院学生在2013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常规赛第二赛季决赛中获得三等奖13、我院三支参赛团队入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复赛14、合肥学院我院三支参赛团队全部入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复赛15、关于举办山西省第五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政法学院16、合肥学院关于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相关事宜的补充通知17、我系学子代表学院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三等奖18、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19、创业计划大赛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论大学生创业教育20、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三、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题目大全集:1、挑战相伴 梦想同行——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长春拉开帷幕2、龙口市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3、“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计划书写作问题研究4、赢在“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指南5、大学生创业计划的10大要点6、挑战敢争先 创业显风采 我校获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7、“红塔杯” 云南省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启动8、大学生创业计划拍卖为何遭冷遇9、大学生创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专访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团*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10、西安交通大学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金奖11、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计划12、只要我们梦想,什么都可能发生——写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展开之际13、关于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相关事宜的补充通知14、我院首次入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15、首届“挑战杯”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公开答辩培训活动顺利开展16、我校获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奖17、我院学生喜获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8、我校荣获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并入围全国“挑战杯”19、合肥学院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预报名表20、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立项公示四、最新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论文选题参考:1、提高大学生创业计划可操作性研究2、如何撰写大学生创业计划书3、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载体研究--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4、大学生创业计划书中投入产出分析问题的几点提示5、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实践研究——基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报告6、上海启动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7、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伴你成长8、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一下仅供参考: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一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三 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 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总结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

早也的孩子。。。。这东西依着教材画瓢,他说什么你就写什么。。。。实在不行编几个案例进去。。。。。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论文题目推荐

早也的孩子。。。。这东西依着教材画瓢,他说什么你就写什么。。。。实在不行编几个案例进去。。。。。

从项目管理观点出发谈大学生成功创业 摘 要 从项目管理的观点,阐述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以及大学生如何成功创业,指出大学生成功创业是指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并提出建议将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受时间和预算的约束。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项目管理 创业能力 自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到2002年4月,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这8所高等院校确定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后,全国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开展大学生创业的热潮。 创业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继学术性、职业技能之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第三种能力护照。但始终令人困扰的一个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异常高涨,据一些地方统计,七成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另一方面,又是居高不下的创业失败率,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70%,而成功率只有2%~3%。因此,如何在大学生中宣传贯彻创业思想、提升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以及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做好创业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将创业构想转化为健康的企业实体的创业过程要求创业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创业管理。而项目管理主要致力于解决新项目创建及管理。二者有相通之处。本文借鉴项目管理的概念和观点,谈谈大学生如何成功创业。 1 大学生创业项目 一个项目乃是一项独特的工作,即遵照某种规范及应用标准去导入或生产某种新产品或某项服务。这种工作应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项目有三个要素,即技术目标、完成期限和预算。项目的成功实现通常受四个因素的制约,即工作范围、成本、进度计划和客户满意度。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个重大项目,一定程度上左右其走出校园后职业生涯的方向。既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项目,那么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目标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创办一家公司,有人说是开发出一个新产品,有人甚至说是成功融资。这些都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新产品应体现出价值。因此,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目标应是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 有些大学生由于创业目的不明确或是动机不纯,创业只是为了过了一把老板瘾,满足了一下虚荣心,等钱烧完了,创业也算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结果令人失望。 明确了大学生创业的技术目标,完成期限自然就是企业经营(或新产品销售)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最长时间。创业是有风险的,其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人才风险,甚至是政策的风险。大学生创业应设好止损点,某人看好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前景,了解到杭州、宁波电动自行车市场销售旺盛,也在温州开了一家电动自行车专卖店。第一个月销售还可以,第二个月销售量明显下降。查找原因,发现周围开了好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店,而他经营的电动自行车由于外型、动力等都按国家规定生产,外型显得小气单薄,马力限制在20公里/小时,而周围店里卖的都是外观跟时尚的摩托车一样的非标“电摩”,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抢走了生意。不久温州市公安交警大队发文明确禁止电动摩托车上路,这就又遇到了政策风险,于是不得不结束经营。 笔者赞同将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 预算是创办和维持企业经营(或开发新产品)至少需要的资金。创业所需的资金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设备,包括生产设备、办公设备、工具等的购置费用;②工作场地,包括房屋、装饰等的费用;③预付款,包括房租、营业执照及其它类似的预付费用;④经营周转,至少有能支付三、四个月的经营资金,包括工资、广告费、维修费、偿还债款、购买材料和能源的费用等;⑤存货,半成品、产成品、原材料等占用的资金。大学生创业除了做好心里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外,一定的资金准备也是必须的。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确信筹措的资金不低于预算。最好资金能一次到位,最低限度分期也能及时到位。 2 团队——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 通常项目要成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成立项目组。挑选到合适的项目组成员并让他们来项目组任职,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创业项目要获得成功,同样离不开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创业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经验,如管理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甚至产品技术知识。而大部分青年大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很难做到全才。因此懂技术的有必要找一个懂管理的做搭档,懂管理的也有必要找懂技术的做搭档。创业者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必须选择志同道合而且能独挡一面的精兵强将加入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创业者还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倾听、感化和商谈,来保持与巩固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 3 计划——创业计划书 计划是项目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项目,假如没有详细有效的计划,失败几率将大增。实际上,计划是一张路线图,指引项目实施者如何从当前的位置到达想去的地方,没有它,项目实施者可能到不了那里。大学生创业同样如此,也需要一份详尽可行的创业计划书,作为创业成功的前提。 创业计划书一般包括:①计划摘要:包括公司介绍、主要产品和业务范围、市场概貌、营销策略、销售计划、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者及其组织、财务计划、资金需求状况等;②产品(服务)介绍:包括产品的概念性能及特性、主要产品介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发展新产品的计划和成本分析、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产品的品牌和专利;③人员及组织结构:包括公司的组织机构图、各部门的功能与责任、各部门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公司的报酬体系、公司的股东名单(包括认股权、比例和特权)、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各位董事的背景资料;④市场预测:包括市场现状综述、竞争厂商概览、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市场细分和特征等;⑤营销策略:包括市场机构和营销渠道的选择、营销队伍和管理、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价格决策;⑥生产制造计划:包括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新产品投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要求、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⑦财务规划: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 创业计划书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启动您的业务或扩展您的业务所需的资金;二是如何最快捷地得到回报。 创业计划书的本质是在你真正开始创业前,先停下来思考,考虑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它就象战前的沙盘演练,通过沙盘演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欠缺之处,想出克服办法,把事情想周全。必须认识到的是,撰写创业计划书是为了将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好看。 4 项目控制 项目控制,说到底就是项目的管理,也就是制定计划,然后按计划执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按照计划执行,管理将成为一件简单的作业。但是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由于环境的变化、认识的偏差、能力的不足等,造成了实际状况与计划的偏离。而要保证项目围绕计划开展,就得用到项目控制。项目控制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控项目,发现项目活动与标准之间的偏离,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解决。要对创业项目进展、费用、质量、风险等都进行控制。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有否按计划推进,进展比预想的快还是慢了,比如时间过去1/3了,而市场拓展才达到1/5;或者费用过半了,而业务量才做到1/3等,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检讨,迅速提出解决办法进行纠正。 5 结语 创业教育使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多了一种选择的机会,但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是有风险的。成功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和创业能力做保障。 大学生创业是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不是过“老板瘾”。创业以前必须计划好,并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全程控制,及时纠正偏差。 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杰克·吉多,詹姆斯 P·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琼·努特森,艾拉·比茨怎样当好项目经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论文题目如下:1、高校大学生创业分类指导体系研究。2、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指导。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指导与服务。4、环境经济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5、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6、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7、浅议创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8、开创现代高校就业指导新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9、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10、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体系的构建。11、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相关思考。12、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参与研究。13、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14、当代大学生创业动因及创业指导教育策略探讨。15、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模式探讨。16、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探索研究。17、从创业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指导大学生创业。18、浅议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指导。19、指导印刷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有感。20、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导向及指导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