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企业战略管理3000字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13:14:47

企业战略管理3000字论文摘要怎么写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四类,即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摘自《企业战略分析》,邹昭晞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 20- 22页。) 2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现代企业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进行业务及行为上的管理。它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调控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管理是增加其运作效率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并能够更好的为此而努力。一、现代企业管理的定义及作用同时,企业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才能回馈给企业,找到自身的价值。此外,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还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更加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也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企业形象的树立上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二、影响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因素1.企业环境及企业规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它时刻经受着外面大环境的影响,例如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市场特点、经济形势、政府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等等的因素。企业想要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就必须适应不断的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努力去满足环境对组织提出来的种种要求。同样的,企业规模也对企业的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内部结构也有明显的差异。企业规模较小,其人数也较少,部门和职务也就比较少,因此也无需对专业进行较为细化的分工。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活动也更为复杂和丰富,需要不断的增加部门和职务,并对专业分工进行不断的细化。同时,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协调和决策的事物也会不断增加,对管理工作也是一个挑战。2.业务的特点:不同的企业,其所经营的业务也有很大的区别。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业务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业务层出不穷。有些企业可能经营一项业务,有些可能经营多项业务,这就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业务种类越多,其所需要的资源及管理的手段也应当与之相对应,符合企业各项业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就需要设置更多的部门或者岗位来满足业务的需要,以此来保证各项业务得到很好的运行和发展,不仅如此,设置管理岗位时还需要考虑到各项业务之间的联系,各项业务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也对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各项业务之间相关联的程度越大的,就越要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的管理,应当要考虑到部门及部门内部的业务之间的相互作用。3.管理层的素养: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层,其自身的素养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要看管理层人员的实力如何。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骨干,其自身的素质一定要到位。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价值观、智力、理解能力、自控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自己所管辖的项目以及邻近项目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威信,能够管理好自己下面的员工。不仅如此,管理层还需要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额职业操守。这些关于管理层素养的内容都关系着企业的管理能否更好的进行。4.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与人们息息相关。同样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它所具有的收集和记录信息和数据的功能,以及及时便利、准确安全、低廉成本的特点,能够大大减轻现代企业管理层的压力,提高对员工的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层的人数,降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因此,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的方法1.改变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其实是对企业、对员工的物化管理,并未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企业发展。因此,要想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必须对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得管理工作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对于员工来说,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愉悦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他们工作的激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业绩得到更好的提高。因此,对企业进行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心实意的为员工营造一个舒适和愉悦的工作环境,并通过艺术性的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动力,促进其进行创新,从而使得企业的员工愿意进行交流,以及进行知识的共享,同事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建设企业的美好未来,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很多人都倡导并实行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自己,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企业也是如此,企业也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日益变化的当今社会激流勇进,得到较为客观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交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管理层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同时,首先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工作,要积极带领员工一起学习,共同努力。此外,管理层在推进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时,要注意引导员工注意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并且通过搜索资料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且对自己日常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严格的要求自己,使员工每日都有进步。在这样一种终身学习理念的带动下,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3.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构建信息化网络,有助于企业及时的了解外部的信息,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发挥其特有的企业管理论文_html优势。不仅如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的去做好建设工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代接轨。四、总结有效的企业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帮助啊企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本文通过说明现代企业管理的定义及作用,阐述对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企业环境及企业规模、业务的特点、管理层的素养、信息化建设,以及推动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方法,包括改变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和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三个方面。本文通过以上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希望借此来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摘要:企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战略  引言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为什么要实施全面国际化呢?因为原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机遇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的对手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但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并不一定是为了要与你决战而来的,它是看着中国市场来的。所以如果过去说与狼共舞,现在应该改一句话:与狼共生共赢!  正文  一、国际化的海尔  (一)多元化向国际化转移  1998年海尔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出口。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海尔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海尔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海尔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海尔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订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订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订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二)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  海尔所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胶卷、汽车行业、流通行业更是如此,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 O 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 I 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O 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海尔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三)海尔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海尔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  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海尔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 W TO以后,对于海尔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海尔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订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二、如何打造国际化海尔呢?我们从三方面研究:  (一)管理的国际化:创造员工忠诚度  管理的国际化不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而是人的国际化。把人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使人能够成为创新的资源。员工的创新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给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所以企业每一个人应该在开放的系统中创新,这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化管理是有区别的。海尔今天的管理国际化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每个人有一个创新的空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老板,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这就是管理的国际化。海尔的第一个SBU(负责集团钢板采购)已经盈利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三点:第一点,角色的转变。原来叫采购员,现在叫采购经理。原来只是一个执行钢板计划的工作人员,现在是一个创造市场资源的经营者;第二点,部门之间关系的转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关系是职能关系,现在把部门关系变成市场关系;第三点,他有一张经营成果兑现表。  除企业里每个人要成为SBU外,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对着三个方面:第一对着企业的上游,就是企业的分供方。海尔把和上游的关系改变了,变为过去我来买你的部件,现在我来买你的设计;第二对着企业的下游,也就是海尔的客户,海尔就是他的分供方。比如,沃尔玛以及很多的大连锁都是海尔的客户,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卖给你产品,而是卖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第三就是对着海尔的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所以,要做到管理的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国际化大公司的路亦步亦趋,必须通过创新走一条更快的道路,但是这个创业对海尔自身来讲就非常困难。  每个员工都成为SBU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提法,人作为首要因素被考虑也是对的,但如果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则永远做不好团队的事情。从战略本身来说,战略经营单位是指利用最核心资源组成的,能够影响、带动其他单位的单位。如果把每一个个体都变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是很难想象的。所谓创新应该是在常人理性框架范围之内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另类,另类是边缘化的东西,很难达到动员他人的目的。  (二)服务的国际化:创造用户忠诚度  服务的国际化其实到最后只有一条,就是要得到用户资源、用户的忠诚度。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海尔不断地在帮助海尔的用户成功,在用户成功的过程当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出了问题的服务不叫服务,叫补偿。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企业仓库是错误的设置。客户不等于用户。中国企业如果仅仅从怎么压缩库存、怎么加快应收出发,什么用处都没有,惟一的办法就是从根本上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再来快速生产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也真正实现企业本身的成长,这是服务的国际化。  (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国际竞争力  品牌的国际化不是你的商标有多么响,品牌的国际化应是在世界各地有国际竞争力本土化的品牌的总和。前几年海尔曾提出一个原则叫“国门之内无名牌”也是这个道理。到现在为止,只听到过海尔到美国设厂有风险,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提出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是不是更大。海尔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创世界名牌过程当中的风险,而不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必死无疑的风险。  管理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前两项是为最后一项服务的。品牌国际化的基因就应该是员工的创新力,也就是管理国际化给品牌国际化培育了不断发展的基因,服务的国际化应该是品牌国际化拓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源泉。如果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反过来又会给管理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员工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海尔现在的目标就是从白电五强向白电顶峰冲击,海尔的路还很远。  三、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感到有些茫然。我们根据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总结出四条规律,可以称之为必经之路:第一,加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第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第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从国内走国际化道路,在最成功的海尔集团身上进行验证。  (一)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刚起步时,海尔只有一个产品,而且品质不佳,无人知晓,海尔集团通过不懈地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现在已经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产品虽多质量却毫不含糊,在市场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稳定的过硬质量作为基础,才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打出品牌形象,不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企业的跨国化生产营销也无从谈起。海尔先后获得德国TV、VDE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节能认证,美国UL安全、质量认证(并且是中国首家以生产企事业自己的名称列入美国UL名录的企业);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海尔产品出口世界各地甚至在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设厂经销所依靠的王牌也正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  (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修订和考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这些企业集团管理的精华凝聚,有相当强的活力和效率。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不但吸收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而且把他们升华修订,创造了独特的“OEC”管理法、“PDCA”管理法等一整套的独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卓有成效,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  海尔集团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C-MOLD公司、美国NETSCREEN等15个研究机构成立技术联盟,整合了国外科技资源,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海尔中央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建成了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变频空调方面,海尔就由于技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五一”期间,海尔“金超人”空调市场火爆,只因这种具备48种独特送风方式的全直流变频空调,可随时调节吹出的风量,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方向固定不变、冷热不均、舒适性差的最大缺点,达到了“人在中间坐,风从周围绕”的舒适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海尔最近上市的其他空调中采用。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2000年,海尔生产的变频空调总量位居同业第一,其中40%以上都是最新的直流产品。  (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  国内的大企业相对于当今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进入500强的这些跨国公司,很多是“百年企业”,这些企业在其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誉,成了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平台。这样,做久促进了做大和做强,而做强、做大又反过来使企业做得更久,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关键与重要的现在和将来,做久将会越来越成为这一良性循环的主导环节,因为做久是无形资产积累的必要途径之一。要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企业就必须从主导环节入手,扎扎实实地抓好做强、做大这两个基础环节。  海尔在面对市场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从90年代开始,海尔总裁张瑞敏制定了海尔创世界名牌的战略,并在这一战略思想下,确定了“先难后易”的出口原则,目前海尔已在海外有62家经销商3万多个营销网点。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海尔提出了“本土化战略”。从19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诞生,即设计中心 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海尔的“本土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当地融智与融资,发展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如今海尔的世界名牌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尔·中国造”已堂而皇之地遍及全球市场,使其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彻底实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从海尔集团正确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短短的17年内从一个亏损小厂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脚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国家化的艰辛和努力,也表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结语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21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流入,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外汇储备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亦不断加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逐步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水平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国家提出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因此,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的战略举措。  以上仅供参考!

企业战略管理3000字论文摘要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期的战略选择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期;战略选择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是目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大致将中小企业的生命历程划分为生长、成长、成熟、衰退4个时期,而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成长期,成长期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存亡,文章对中小企业成长期的战略选择问题展开探讨。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活力、缩小收入差距、维持市场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却步步艰辛坎坷,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新生中小企业夭折在成长前期,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每一个中小企业的首要战略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中小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大致经历4个时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第1阶段:出生期。这是企业生命体的诞生过程,包括孕育期和婴儿期,统称生长期。这是企业家的创业意图从孕育、分娩到诞生的过程,或者说是企业家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施的过程。这个时期企业生命的源头是有利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产品和市场是企业的生命。  第2阶段:成长期。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成长并不意味着同样内容的不断增加,成长是一种变革,是一种质变而不仅仅是一种量变,企业不能仅靠增加人才、资金、设备和厂房来应付其增长,它必须进行一种转变或转型。企业的快速增长需要其管理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专业化管理是企业家释放出新的管理资源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无法度过这个难关,最终因管理资源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的成长,这既是一个企业成长的陷阱,也是企业成长的转折点。  第3阶段:成熟期及其衰退期。一旦企业完成了向专业化管理的过渡,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计划、组织、管理开发和控制系统,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标志。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时原有的产品已经比较成熟,市场相对巩固,这是一个相对和平时期,通常也可以称为成熟期。紧接着要遇到的是企业最初的产品或生产线已经成熟,不能推动企业未来的充分发展以维持企业目前的增长率,或曾经达到的增长率,这是市场饱和现象的必然结果,也是产品自身的生命周期使然。  二、中小企业成长期的内涵和特点  成长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二个时期,是企业在经历了艰难的创业期期后企业各方面走上正轨的发展时期。成长期主要表现特点有:成长期是企业成长最快的阶段,规模效益开始出现,市场开拓能力也迅速加强,销售量增长快,市场份额扩大,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名声已为世人所知晓,企业开始有较多的利润。在这个阶段,企业会出现新的格局,企业产权结构可能发生了变化,股权开始出现多元化或社会化,创始人雇请职业经理人,自己逐渐从管理层淡出,并逐步推行授权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但成长期是矛盾多发期,如果处理不当,企业内部可能发生哗变。在成长期的后期,随着企业资本积累的完成,企业容易掉入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在成长期,企业应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使企业的业务内涵更加清晰,主业更加明确,管理更有章法;同时,使文化和组织结构更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否则,企业将会在一系列冲突与变革中提前走向衰亡。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分析  1、中小企业反应迅速、灵活。当环境变化频繁时,中小企业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如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发挥其空前的活力。  2、决策速度快。不像大企业的决策者要经过许多道程序,特别在生产经营变化非常快,要求一个迅速的反应和决策时,此时中小企业就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来,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进入某一领域。  3、低成本运作。如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相对机构设置简单,管理人员少,相应的管理费用很低。  4、人员干劲足。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一人身兼数职,也使企业所有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相关,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更容易发挥其个人能力和才智。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劣势分析  1、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由于中小企业的基金普遍短缺,资金实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所以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都较小,这是中小企业的普遍特征。  2、技术装备落后,开发能力弱。由于生产规模和资金的原因,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都显得很落后,这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也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克服的问题。  3、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底子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弱,资金偿还能力差,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4、人员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中小企业为节省总成本,在人力资源的规划上通常采取成本节约的措施,以致所招聘的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5、管理不完善。处于困难的中小企业几乎都是管理差的企业,即使个别效益好的企业也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只注重追求短期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低,在管理中存在决策简单化、专断化现象。  四、我国中小企业成长期的发展战略  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度过了创业期的艰难,逐步趋于稳定,并追求做大做强,但往往由于对未来缺乏预见,造成许多处于此时期的中小企业没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出现盲目扩张,导致停滞,甚至走入困境。因此,中小企业在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时,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和趋势,抓住机遇,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可供选择的战略有:  (一)专一化发展战略  专一化发展战略是企业以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为主攻目标的战略思想。其战略思想体现中小企业“小、特、灵”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资源产地、经营特色、“船小好调头”等方面的经营优势,做大企业想不到或不想做的事,并以此壮大自己,确立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中小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应重视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将其在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综合而形成的独有的专长,既不易被别人所模仿,还能不断扩展到其他领域,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企业以此占据并保持其领先地位。对中小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小而专、小而活、小而精、小而特”几个方面。“小而专”指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针对市场要求,专注于某一两个利基市场。所谓利基市场是指那些被大企业忽视但它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市场。“小而活”是指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虽规模小,但机制灵活,又符合市场细分、小额、快捷、及时化的要求,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专精的对象,这是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机制方面的优势。“小而特”是指企业规模不大,但在产品、技术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小而精”是指企业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小”并不代表“弱”,“大”不代表“强”,中小企业应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经营,将非核心业务和非专长部分,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其他厂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  (二)自主品牌创立战略  中小企业应树立现代营销理念,精耕细耘,创立自主品牌,走价值战道路。中小企业应该更好地了解市场,制定、整合、实施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造性地满足市场需求。应充分意识到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创立自主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发展品牌,不断地打造品牌竞争力,才能摆脱恶性循环的价格营销,谋取更健康的营销之路。1989年,好孩子集团提出“我是第一,因为我可以是第一”的口号,立志创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通过不断地丰富与创新产品,牢牢奠定了中国童车第一品牌的地位。并且通过采取适合的国际营销策略,Geoby(“好孩子”在国外注册的商标)正在成为国外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并力争把“好孩子”品牌打造成世界名牌。  (三)产业集群战略  这一战略适合具有一定生产加工能力的中小企业及服务型企业。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由许多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与之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的供应商和服务机构构成的集合体。从理论上讲,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既不是横向一体化的正式联盟,也不是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态,是什么力量维系着相关企业的生存?这就是所谓的集群剩余,也就是一个企业加入集群时的利润减去不加入集群时的利润所得的差额。产业集群战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依托大企业和骨干企业集群。在依托大企业集群战略中,应注意选择产业链较长的大企业为龙头企业,这样集群的链条会更长,集群的中小企业会更多,效果会更好。如十堰、襄樊、随州等市依托东风公司发展汽车配件加工,仅十堰市白浪汽配城,就汇集了汽配厂家1200个。当然,本地中小企业如在技术、产品和管理方面达不到大企业的要求,大企业也会舍近求远。第二,依托名牌产品集群。中小企业依托这些名牌产品集群既有利于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做大做强,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2003年,湖北在“中国名牌产品”榜上增加了“舒蕾”牌洗发水、“仙桃”牌精纺呢绒面料、“红双环”牌纯碱和“东贝”牌压缩机,在“中国名牌产品”榜上的位次由第25位上升到第17位。第三,依托特色和优势资源集群。一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可以是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主要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内已集聚的智力资源。  (四)虚拟经营战略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程度的日益深入,使得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再单纯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日益表现为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的企业将不断被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所替代。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要求和外部供应链的竞争压力加速了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进程,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企业流程再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手段。中小企业必须对这一趋势有足够的认识,针对企业实际,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保持并提高在所处供应链中的优势。通过提高企业的效率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核心竞争力。虚拟企业是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为赢得市场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只保留各自核心能力,将其他的功能通过整合企业外部资源的多个法人主体组成的无明确边界的暂时性企业联合。虚拟企业的典型特点就是信任为基础、人力虚拟化、信息网络化、边界模糊化和组织动态化。虚拟企业和企业联盟与网络组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何艳论中小企业在成长期的战略选择[J]株洲师专学报,2007(3)  2、宋阳,祝木伟基于战略生态的中小企业成长战略研究[J]经营管理,2007(500)  3、赖淑华成功中小企业成长因素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7)  4、付丽茹利基战略: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企业研究,2007(6)  5、宋茂华论我国中小企业战略选择改革与战略[J]2007(5)

虚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  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  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  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  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  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  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  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  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  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  参考文献:  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  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

企业战略管理3000字论文摘要怎样写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有四类,即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颁布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势等因素。法律环境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的执法机构等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通常衡量经济环境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消费支出分配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利率、通货供应量、政府支出、汇率等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自然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关系到企业确定投资方向、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经营决策问题。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摘自《企业战略分析》,邹昭晞著,经济管理出版社,第 20- 22页。) 2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深化对微观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以下对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和成功关键因素分析进行简要介绍。 (1)产业的生命周期。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决于其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该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分析产业发展状况的常用方法是认识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用产品的周期阶段来表示,分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只有了解产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决定企业在某一产业中应采取进入、维持或撤退,才能进行正确的新的投资决策,才能对企业在多个产业领域的业务进行合理组合,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2)产业结构分析。根据波特教授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的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可以从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来分析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在于减少了市场集中,激发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并且瓜分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替代品作为新技术与社会新需求的产物,对现有产业的“替代”威胁的严重性十分明显,但几种替代品长期共存的情况也很常见,替代品之间的竞争规律仍然是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各自的实力,比如卖(买)方的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纵向一体化程度以及信息掌握程度等。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即一个产业内的企业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通常表现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以及增进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中,各个领域受发展影响,逐渐衍生出了新的技术、服务、产品类型,进而构建出活力十足的业态市场。在这一基础上,为了确保各个企业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鉴于此,笔者在文中就“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开展了分析,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指出了传统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有效解决意见,以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工作水平。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管理组织架构前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也逐渐发展为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换一种角度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市场中旧式产业的架构,也在极大层面上为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该项创新,是一种源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本质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市场模式的创新。基于此,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一、“互联网+”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尤其是伴随着“网络客服中心”这一行业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客户驱动方法。但是多数企业并未将客户作为经营的核心,使得其自身在“互联网+”时代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1]。站在经济发展的视角来讲,“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市场中新增了众多的新颖产品以及服务方式,并于此前提下拓展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材料来源。在这一基础上,企业想要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面临组织架构重设、新市场的开拓挑战,只有充分的迎接该类挑战并取得成功后,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市场中获得立足之地。二、传统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总体的企业管理框架过于陈旧在“互联网+”时代中,传统经济市场状态下各个企业设定出来的组织架构的创新工作开展已经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适应当前阶段下的“互联网+”市场发展潮流[2]。但是,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并未意识到该点内容,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旧按照传统陈旧的“金字塔”框架完成企业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当前时代,互联网为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维方向,而旧的金字塔企业架构并不适应该新时代下的市场发展规律。另外一方面,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形式也不适用于市场发展的变化速率,继而致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换言之,传统的企业管理金字塔框架无法凸显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性,进而抑制了企业资源的管理优势发挥。(二)企业战略管理规划落后于时代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依照传统市场经济环境特点制定的战略管理规划严重落后于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新时代来临之前,市场经济几乎全部依赖于计划路径的发展方向前行,此种“计划”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性发展[3]。在这一前提下,由于企业未能有效拓展自身的管理思路,所呈现出来的“创新”必然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与此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的角度上局限了企业营销的模式,该种主导性极强的偏向性指导,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营销浮于表层,缺乏相应的内涵。具体表现上来讲,仅是通过电视媒体广告、固定位置广告牌的传统营销方法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印象,显得手段单一、效果不能令企业满意。而“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信息互通渠道,比如,百度搜索引擎、腾讯、搜狐、360等知名网站宣传,再比如7亿微信客户端营销,企业APP等等手段宣传影响,其覆盖面广、影响力透彻、传播速率之快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天猫双十一的巨大成功就是典范。如果企业管理者仍旧不将此类信息渠道利用起来,必然会导致自身被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淹没。(三)新型企业战略管理人才匮乏现阶段,在部分企业中,管理者在进行企业人才管理时,所使用的管理方法依旧是单调的流程式管理,严重缺少适应灵活市场发展的管理活泛性。通常情况下,传统企业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会事先制定好具体的规范框架进行对员工行为、工作内容的约束,该种管理模式的监督力度极大[4]。在应用该类管理方法的企业中进行工作时,员工普遍会出现心理上的压抑以及紧张之感,同时这也代表了企业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极度不信任。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该种管理方法比较趋向于“中央集权”式管理,无法实现有效、灵动的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管理目标。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一)创新企业战略管理组织架构在前文中提到了金字塔形式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该框架的管理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层级与层级之间的特定关系将信息进行传递,是一种较为陈旧的信息互通流程,虽然在沟通上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但是该种时效性远远无法满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需求,进而反向发展为抑制双方顺利沟通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不但有效的提升了管理层级之间的沟通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5]。比如微信管理,利用网络的广泛性流通,建立微信管理群,及时、简介、实时是它的最大特点。创新型的扁平化企业战略管理组织框架的形成,为企业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搭设了一条更为通畅的沟通渠道,帮助员工激发出自身对于工作的深入探索热情。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创新战略管理方案实施时,首先需要为员工提供有效的企业经营常态培训条件,然后为员工构建有效的自我价值实现平台。(二)创新管理理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传统态势下的“计划性”管理理念摒除掉。有效掌握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进行制定企业战略管理规划时,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使得企业与消费用户之间具有强度更高的粘性,同时为市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条件[6]。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企业才能通过极具个性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进而实现企业调控和管理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时刻将管理创新的理念根植于脑海中,把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陈旧管理理念替换掉,充分融合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合作共赢理念,进而扩大企业自身的经营范围。(三)遵循“以人为本”企业战略管理新原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将管理工作划分为多个层次,并于多个层次中再次进行细化为多个科室部门。在该种管理模式下,各个小部门、小科室内,经常会出现苛刻普通员工的问题,给普通员工的未来发展设定了局限空间,进而抑制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管理之下,人才培养就会成为“口头文章”。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注重柔性化员工管理,即运用“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原则代替强制性的“监督式”管理原则,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对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比较趋向于以人为本,崇尚人权主义,基于此,只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战略时将员工放置在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上,才能从根本上为员工制造企业归属感,进而产生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成果去回报企业的动力,同时,此种战略管理方法也有助于企业内部员工向心凝聚力的提升。比如目前流行的合伙人制度,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四、总结综上所述,伴随着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个行业中的企业都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经营挑战,此时,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就成为市场经营的关键内容。在这一前提下,笔者在文中专门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一一给出了解决建议。由于篇幅的限制,相关的研究内容并不全面,希望文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思路,并为后续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企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订新的国际战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战略  引言  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理应在经济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希望,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国内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国际跨国公司积极抢滩,部分行业已成为外国品牌的天下;而以为“走出去”就风光无限的中国企业,在对跨国营销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面对诸如“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等种种难题。“走出去”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现在正是中国企业重新审视国际定位,调整国际战略的时候。  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为什么要实施全面国际化呢?因为原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机遇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的对手都变成了国际化的公司,但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并不一定是为了要与你决战而来的,它是看着中国市场来的。所以如果过去说与狼共舞,现在应该改一句话:与狼共生共赢!  正文  一、国际化的海尔  (一)多元化向国际化转移  1998年海尔从多元化开始向国际化转移,这个转移要经过以下几步:首先是加快出口,通过加快出口促进本土化设厂,通过本土化设厂来创造本土化名牌,通过创造本土化名牌来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资源,增强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先要加快出口。加快出口的速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创汇额,而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在当地的份额。比方说在美国设立一个工厂,盈亏平衡点是20万台,海尔在美国就是出口超过这个数后才建厂的。很多在国外设厂的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没有市场就去设厂。  1998年以来,海尔出口创汇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反映在当地的市场销量上,所以海尔选择在当地本土化设厂,几年下来海尔在海外设立了13个工厂。设立这些工厂目的不是当地产、当地销,而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当地的名牌。也可以通过设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美国设厂,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和美国市场联网,包括信息化、物流……一下子把海尔在国内的物流推进起来,使海尔马上和国际接轨。  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资源,订单增加了很多,这时候不一定再继续去设厂,原来13个工厂都是海尔投资或合资的,而现在有了订单,可以找很多工厂来代理,海尔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所以今年以来海尔没有自己投资或合资来建工厂,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却增加了9个,这9个制造基地叫做国际合作工厂,只是拿来订单生产或承包一两条生产线,这就是海尔在全球结成的一个整体的生产运作经营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比如现在的反倾销风险,乃至更麻烦的技术壁垒。  (二)拥有全球用户资源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名牌  海尔所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创出世界名牌。因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世界名牌的要求就是你在这个行业里必须拥有全球的用户资源,一个区域名牌还不算世界名牌。因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领导者,瓜分了这个行业的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世界名牌。比如说饮料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差不多瓜分了全球市场,胶卷、汽车行业、流通行业更是如此,家电行业也是如此。甚至即使做 O EM,小打小闹也不行,台湾的电脑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是给 I BM、惠普等作定牌,但是数量占了全世界笔记本电脑总量的65%,没有人可以与之抗衡。一个专门给耐克做定牌的企业,这个厂做到了全世界第一,一年做1亿双,赚3亿美金。但一个小鞋厂就不可能赚到钱。而这个厂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它从研发开始一直到加工全部都有,甚至可以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出多种新产品供耐克选择,所以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 O EM,而是ODM,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路有多难,海尔会努力去做,一直到取得最后的成果  (三)海尔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海尔的目标是成为世界名牌。如果按照一个行业是由几个大的品牌来瓜分的话,海尔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所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从外部来讲就是成为世界名牌,从内部来讲支持成为世界名牌的就是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并且海尔的世界名牌与其他行业的世界名牌还不太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每一个地方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因为白色家电的特点是每个区域的需求都不一样。  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海尔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 W TO以后,对于海尔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海尔不太熟悉。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订单,这必须要放眼全球市场,找全球的大客户,再去满足这个大客户的需求。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  二、如何打造国际化海尔呢?我们从三方面研究:  (一)管理的国际化:创造员工忠诚度  管理的国际化不是管理模式的国际化,而是人的国际化。把人变成企业有价值的资产,使人能够成为创新的资源。员工的创新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管理的本质不在于控制员工的行为,而在于给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所以企业每一个人应该在开放的系统中创新,这与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际化管理是有区别的。海尔今天的管理国际化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每个人有一个创新的空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老板,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上,这就是管理的国际化。海尔的第一个SBU(负责集团钢板采购)已经盈利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三点:第一点,角色的转变。原来叫采购员,现在叫采购经理。原来只是一个执行钢板计划的工作人员,现在是一个创造市场资源的经营者;第二点,部门之间关系的转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关系是职能关系,现在把部门关系变成市场关系;第三点,他有一张经营成果兑现表。  除企业里每个人要成为SBU外,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即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对着三个方面:第一对着企业的上游,就是企业的分供方。海尔把和上游的关系改变了,变为过去我来买你的部件,现在我来买你的设计;第二对着企业的下游,也就是海尔的客户,海尔就是他的分供方。比如,沃尔玛以及很多的大连锁都是海尔的客户,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卖给你产品,而是卖给你一个解决方案;第三就是对着海尔的竞争对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打败它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因此,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所以,要做到管理的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按照国际化大公司的路亦步亦趋,必须通过创新走一条更快的道路,但是这个创业对海尔自身来讲就非常困难。  每个员工都成为SBU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提法,人作为首要因素被考虑也是对的,但如果强调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则永远做不好团队的事情。从战略本身来说,战略经营单位是指利用最核心资源组成的,能够影响、带动其他单位的单位。如果把每一个个体都变成一个战略经营单位,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是很难想象的。所谓创新应该是在常人理性框架范围之内的,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另类,另类是边缘化的东西,很难达到动员他人的目的。  (二)服务的国际化:创造用户忠诚度  服务的国际化其实到最后只有一条,就是要得到用户资源、用户的忠诚度。海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海尔不断地在帮助海尔的用户成功,在用户成功的过程当中自身也获得了成功。出了问题的服务不叫服务,叫补偿。真正满意的服务是帮用户解决潜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企业仓库是错误的设置。客户不等于用户。中国企业如果仅仅从怎么压缩库存、怎么加快应收出发,什么用处都没有,惟一的办法就是从根本上给用户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再来快速生产满足用户需求,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同时,也真正实现企业本身的成长,这是服务的国际化。  (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国际竞争力  品牌的国际化不是你的商标有多么响,品牌的国际化应是在世界各地有国际竞争力本土化的品牌的总和。前几年海尔曾提出一个原则叫“国门之内无名牌”也是这个道理。到现在为止,只听到过海尔到美国设厂有风险,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提出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是不是更大。海尔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创世界名牌过程当中的风险,而不到美国设厂的风险是必死无疑的风险。  管理的国际化、服务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中,前两项是为最后一项服务的。品牌国际化的基因就应该是员工的创新力,也就是管理国际化给品牌国际化培育了不断发展的基因,服务的国际化应该是品牌国际化拓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源泉。如果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反过来又会给管理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员工的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海尔现在的目标就是从白电五强向白电顶峰冲击,海尔的路还很远。  三、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对于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国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感到有些茫然。我们根据中国企业的整体现状,总结出四条规律,可以称之为必经之路:第一,加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第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第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第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从国内走国际化道路,在最成功的海尔集团身上进行验证。  (一)强产品优势,提高抗冲击能力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刚起步时,海尔只有一个产品,而且品质不佳,无人知晓,海尔集团通过不懈地对新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控制,现在已经拥有42大门类8600余规格品种的名牌产品群,产品虽多质量却毫不含糊,在市场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稳定的过硬质量作为基础,才有资格和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打出品牌形象,不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企业的跨国化生产营销也无从谈起。海尔先后获得德国TV、VDE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节能认证,美国UL安全、质量认证(并且是中国首家以生产企事业自己的名称列入美国UL名录的企业);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海尔产品出口世界各地甚至在高科技产业发达的欧美地区设厂经销所依靠的王牌也正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  (二)改变观念,实施现代化管理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都要评选出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历年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历经修订和考验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是这些企业集团管理的精华凝聚,有相当强的活力和效率。  在这方面,海尔集团不但吸收了很多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而且把他们升华修订,创造了独特的“OEC”管理法、“PDCA”管理法等一整套的独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卓有成效,为海尔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改进产品  海尔集团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美国C-MOLD公司、美国NETSCREEN等15个研究机构成立技术联盟,整合了国外科技资源,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且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海尔中央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8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建成了综合性科研基地。在变频空调方面,海尔就由于技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五一”期间,海尔“金超人”空调市场火爆,只因这种具备48种独特送风方式的全直流变频空调,可随时调节吹出的风量,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方向固定不变、冷热不均、舒适性差的最大缺点,达到了“人在中间坐,风从周围绕”的舒适效果。目前,该技术已在海尔最近上市的其他空调中采用。据中国家电协会统计,2000年,海尔生产的变频空调总量位居同业第一,其中40%以上都是最新的直流产品。  (四)增强企业信誉,塑造品牌形象  国内的大企业相对于当今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进入500强的这些跨国公司,很多是“百年企业”,这些企业在其长时间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誉,成了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平台。这样,做久促进了做大和做强,而做强、做大又反过来使企业做得更久,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关键与重要的现在和将来,做久将会越来越成为这一良性循环的主导环节,因为做久是无形资产积累的必要途径之一。要真正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企业就必须从主导环节入手,扎扎实实地抓好做强、做大这两个基础环节。  海尔在面对市场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从90年代开始,海尔总裁张瑞敏制定了海尔创世界名牌的战略,并在这一战略思想下,确定了“先难后易”的出口原则,目前海尔已在海外有62家经销商3万多个营销网点。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海尔提出了“本土化战略”。从1996年开始,海尔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建立海外生产厂。1999年4月,海尔在美国南卡州生产制造基地的奠基,标志着海尔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诞生,即设计中心 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海尔的“本土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当地融智与融资,发展成为本土化的世界名牌。  如今海尔的世界名牌战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尔·中国造”已堂而皇之地遍及全球市场,使其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彻底实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1997年,美国《家电》杂志公布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超过GE、西门子等世界名牌,名列榜首。1998年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亚太地区声誉最佳的公司评比中,海尔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从海尔集团正确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短短的17年内从一个亏损小厂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的脚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向国家化的艰辛和努力,也表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结语  十六大已经确定了“走出去”战略。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加快与国际市场融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21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大国。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趋势。如何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外资大规模流入,而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使得我国的国际收支很不平衡,外汇储备达到了近2万亿美元,贸易摩擦亦不断加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多方面措施,逐步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水平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情况,国家提出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逐步实现国际化经营,成为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减少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因此,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的战略举措。  以上仅供参考!

企业战略管理3000字论文摘要格式

海尔集团15年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稳定增长,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经验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成功管理范例。这里笔者就海尔管理等层面,试作一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  一、OEC管 理 法。“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其内容: 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进行了16年,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  OEC管理法中的“一核心”、“三原则”、“四阶段”。一个核心: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提高目标;三个基本原则:闭环原则——凡事要善始善终,都必须有PDCA循环原则,而且要螺旋上升。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己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不断优化的原则——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并及时整改,提高全系统水平;PDCA四阶段: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P阶段——根据用户要求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管理项目,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D阶段——按照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C阶段——在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对照计划和目标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措施,或修正改进原来的计划或寻找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  这儿有个案例:1999年7月中旬,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气温高达40多度,连路上也少有人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走动。一次,因运输公司驾驶员的原因,运往洛杉矶的洗衣机零部件多放了一箱,这件事本来不影响工作,找机会调回来即可,但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零部件经理丹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天的日清中就定下了要调回来的内容,哪能把当日该完成的工作往后拖呢?!于是丹先生冒着酷暑把这箱零部件及时调换了回来。  分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海尔人的素质。因为这张所谓“日清卡”,使他们把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员工身上,每个零部件都有一个责任人,要使产品保质保量,每个员工的素质都尤其关键。有专家认为,OEC管理对任何企业都适合,但要坚持做才行,要有几百次、成千上万次重复做同一件事的韧性和恒心,企业中每个人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很多企业要求的管理目标和人员素质的差距一直解决不好,什么原因?我们分析认为,要把一般员工的素质提高起来,管理人员要天天下功夫去做这件事才行,不是出了事或有了危机感便狠抓一阵,后又不了了之,这件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靠高素质管理人员肯下大功夫抓出来的。  我们再回头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拿来就用的,很多企业反映“海尔的管理模式到我们企业根本就落实不下去,员工受不了如此严格的管理”。其实,海尔实行OEC管理是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的,不同的管理制度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文化不同,落实这种管理可能会“水土不服”。另有资深专家认为,之所以有的企业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执行OEC太困难,太累。此管理法要和企业里的每个人发生关系。相对而言,与敌人(对手)斗争很容易,但和自己斗争特别是和自己顽固的思想斗争则是非常枯燥非常累的,更何况还得坚持。这是一场自我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当然不是不可实现的,关键是企业要首先战胜自己。  二、斜坡球体定律。即为“海尔定律”,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之和与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公式:A=F(合)/ M 。这里,A——企业发展的加速度;M——企业的质量,即规模;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使F动1>F阻1。日清日高解决加速度的问题,使F动2+F动3>F阻2。这个理论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分析:中国企业里,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一种标准的贯彻或一种规章制度的要求,今天达到了明天就可能达不到,个人没有“可持续性”,导致团队没有“可持续性”,一个企业也就没了“可持续性”!比如要求某员工把桌子擦干净,今天他擦干净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而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就很难看到。所以经营中国的企业,就要不停地要求员工,海尔把这叫做“反复抓,抓反复”。“斜坡论”形象地说就是,基础工作稍微差一点,就要滑下去,一旦滑下去,这个名牌就完了。因为就名牌而言,如果每个人的工作都差一点,这个名牌就差太多了,所谓小差距和大差别,就差一点,恰恰看出了一个企业在管理和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异。所以,海尔的这个“斜坡理论”就是要顶住,不要让它滑下去,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别的。  三、领导素质及人力资源赛马机制。竞争上岗选人才,“赛马场上挑骏马”,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即建造人才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像运动比赛一样,赋予每个人参与竞争的可能,关键看你的能力。海尔设有干部处,他们的任务不是去发掘干部,而是研究现行机制能不能把所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他们的干部每年都有调整,都有人上来,有人下去。在这里对企业领导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其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发现人才的机制,这个人才机制自身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机制的建立要比老板具有敏锐的发掘能力更为重要。  分析:将来企业成败靠的是人才,谁有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光明白这个道理没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机制。海尔对企业领导人提出的素质要求有:1、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在一堆事里你能找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找出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2、对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韧劲。每天只抓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因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一件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3、树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弱可以转强,小可以转大,领导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就有了目标,就可以永远前进。  海尔总设计师——张瑞敏:一个喜欢哲学的企业家;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学者;一个杰出的人才(浓缩后的结论)。他说现在海尔唯一害怕的只是自己。在张瑞敏看来,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就不配做现代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你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你开始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动力量。企业领导人要有做大事的胸怀,而做大事业的人是深邃的,他的事业也是无止境的。  张瑞敏为海尔确立的文化精神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围绕这一主题,海尔确定的管理战略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确定的生产战略是:唯一和第一;确定的质量战略是: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确定的销售战略是:售后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确定的市场战略是:生产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这一系列文化战略目标,组成了严密的海尔文化网络,体现了海尔的整体文化战略布局。我们认为这是海尔战胜自我最有效的手段。  四、SST市场链体系。“SST”即索酬、索赔、跳闸。海尔成功实施市场链,并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而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了一起。海尔的供应体系采用了供应链工程,是一个垂直纵向的供应链,其中外国供应商就有几百家,属于世界500强的有几十家,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系统,就无法和他们对话。另外,海尔的海外公司如果没有这些管理,就无法在国外开展工作。  分析:海尔“市场链”的提出,受启发于哈佛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两者的不同是,前者是以边际效意最大化为目标的,后者是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的。张瑞敏说,“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利润自然就在其中了。”建立这种相互咬合的“市场链”的关键在于每项工作要落到实处。首先,海尔人意识到,SST仅是市场链的形式,市场链的目标是创市场美誉度,赢得用户的心,其形式要能很好地为目标服务。海尔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企业必须上规模,而规模就是信誉,有了规模,如果再能机动灵活,这种企业无往而不胜。海尔“市场链”的建立,就是为企业获取信誉度服务的。其次,把工作分解到每个人的每一天,抓落实主要包括1、指标的合理性;2、数据的真实性;3、激励的公正性;4、让每一个员工参与;4、创立即时激励机制。  五、“休克鱼”理论。吃“休克鱼”是一种兼并模式。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但只是“休克”,其肌体并没有腐烂,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硬件还好。海尔要吃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只要注入其管理文化,它就会活起来了。海尔兼并红星电器,没有投入一分钱,还是原来的人,原来的设备,只派了3个人去,而且他们第一次进入的并不是财务部门,而是企业文化中心,讲海尔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革新其管理层人经营观念……顺理成章就搞定了一个亏损企业。  分析:他们认为兼并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自己的企业有没有一个过硬的经营模式。海尔有,这方面麦当劳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它在全世界都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在那里用餐,享受到的服务全世界都是一样,极其严格;其次自己的管理模式要非常成功,否则兼并别的企业将是一种灾难。海尔在兼并企业时,灌输一种重要的原则:80/20原则。即在企业里,管理人员是少数,但他是关键的;员工是多数,但从管理角度上说,却是从属地位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因此企业出了问题,管理人员要负80%的责任。如果把管理人员抓住了,就把系统抓起来了,所谓纲举目张,整个企业就有效运转了。  六、其它管理提示。  (一)问题解决三步法:紧急措施——将出现的问题临时紧急处理,避免事态扩大或恶化。紧急措施必须果断有效;过渡措施——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尽可能挽回造成的损失,并保证同类问题不再发生;根治措施——针对问题的根源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能够从体系上使问题得以根治,消除本管理工作中发生问题的外部环境。  (二)九个控制要素5W3H1S:5W——why(目的)what(标准)where(地点)who(责任人)when(进度);3H——how(方法)how much(数量)how much cost(成本);1S—safety(安全)。  (三) 6 S :整理——留下必要的,其它都清除掉;整顿——有必要留下的,依规定摆整齐,加以标识;清扫——工作场所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清洁——维持整理、清扫的结果,保持干净亮丽;素养——每位员工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则,有美誉度;安全——一切工作均以安全为前提。  (四)6S大脚印:"6S大脚印"是海尔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独创的一种方法。"6S大脚印"的位置在生产现场;"6S大脚印"的使用方法是:站在"6S大脚印"上,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小结。如果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站在"6S大脚印"上,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果有失误的地方,也与大家沟通,以期得到同伴的帮助,更快地提高。  (五)着眼于市场竞争,海尔提出的“三只眼理论”和“浮船法”。企业“三只眼”用来盯员工和用户,盯政府,盯市场变化,要盯紧,并抓住各种变化,使之转化成企业腾飞的机遇;“浮船法”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思维方法,搞产品要尽善尽美,机会可能失去。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块,或者说是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高一点,老是保持高于市场的水平,就能处在竞争对手之上。  (六)海尔的价值观只有两个字:创新。企业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稍微遇到一点障碍就会翻车,要不翻车,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一个新的平衡。创新贵在速度,否则“水过三秋,化为无效”!  启示之一:海尔不断兼并和成立一些新的企业,都是按照海尔的这套管理模式做的,这其中就要求企业高管层要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不断和自己较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大部分企业显然缺乏这样一种顽强的持之以恒的耐力。  启示之二:这里有个事例:深圳某企业的厂长是美国某大学MBA毕业,为学习海尔而推行的是7S管理,比海尔的6S还多1S,有关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的横幅挂满企业各处,写得非常好,光从这些表面可以觉得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一了解根本不是这回事,事实上这个企业的7S管理完全是口号,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管理一塌糊涂。所以他们只学了一招半式,并没有学到海尔管理的精髓,或者说虽学得到位,但并没结合本企业实际,下大功夫真抓实干。  启示之三:企业靠得是一套良好的机制来管理自身。海尔能够把文化和制度紧密结合,文化层面的东西只会占到30%,而更重要的执行制度的落实要占到60%到70%。有些企业的市场观念也很新,但是就是落不到实处去。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  启示之四:学习海尔,关键是要学习海尔的管理思路,而不是学习海尔的具体做法。因为管理是使理念变成行为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打造与磨炼。另外还应看到,在WTO面前,海尔本身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企业,它也不是万能的神,因为它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还很短,仍然需要在国际化经营的搏斗当中不断积累经验。  启示之五:在应用海尔经验前,企业要仔细审视一下海尔的制度与你的企业的理念之间有多大的脱节?实际上制度与理念之间是一个函数关系,理念变了,环境变了,那么制度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而环境影响着理念,理念指导着行为,环境制约着理念,理念又影响着行为。当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效仿企业将制度依然照搬,这种理念与制度的脱节自然难以避免企业最终的失败。  启示之六:学习海尔,关键要活学活用,因为海尔管理再好,但它是海尔的,它只适用于一种特定的海尔文化。我们要学海尔的管理经验和技巧,就必须结合本企业实情进行必要的扬弃。

现代企业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进行业务及行为上的管理。它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调控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管理是增加其运作效率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并能够更好的为此而努力。一、现代企业管理的定义及作用同时,企业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才能回馈给企业,找到自身的价值。此外,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还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更加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也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企业形象的树立上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可见,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二、影响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因素1.企业环境及企业规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它时刻经受着外面大环境的影响,例如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市场特点、经济形势、政府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等等的因素。企业想要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就必须适应不断的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努力去满足环境对组织提出来的种种要求。同样的,企业规模也对企业的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内部结构也有明显的差异。企业规模较小,其人数也较少,部门和职务也就比较少,因此也无需对专业进行较为细化的分工。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活动也更为复杂和丰富,需要不断的增加部门和职务,并对专业分工进行不断的细化。同时,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协调和决策的事物也会不断增加,对管理工作也是一个挑战。2.业务的特点:不同的企业,其所经营的业务也有很大的区别。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业务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业务层出不穷。有些企业可能经营一项业务,有些可能经营多项业务,这就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业务种类越多,其所需要的资源及管理的手段也应当与之相对应,符合企业各项业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就需要设置更多的部门或者岗位来满足业务的需要,以此来保证各项业务得到很好的运行和发展,不仅如此,设置管理岗位时还需要考虑到各项业务之间的联系,各项业务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也对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各项业务之间相关联的程度越大的,就越要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的管理,应当要考虑到部门及部门内部的业务之间的相互作用。3.管理层的素养: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层,其自身的素养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要看管理层人员的实力如何。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骨干,其自身的素质一定要到位。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价值观、智力、理解能力、自控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于自己所管辖的项目以及邻近项目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威信,能够管理好自己下面的员工。不仅如此,管理层还需要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额职业操守。这些关于管理层素养的内容都关系着企业的管理能否更好的进行。4.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与人们息息相关。同样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它所具有的收集和记录信息和数据的功能,以及及时便利、准确安全、低廉成本的特点,能够大大减轻现代企业管理层的压力,提高对员工的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层的人数,降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因此,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的方法1.改变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其实是对企业、对员工的物化管理,并未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企业发展。因此,要想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必须对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得管理工作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对于员工来说,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愉悦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他们工作的激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业绩得到更好的提高。因此,对企业进行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心实意的为员工营造一个舒适和愉悦的工作环境,并通过艺术性的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动力,促进其进行创新,从而使得企业的员工愿意进行交流,以及进行知识的共享,同事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建设企业的美好未来,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很多人都倡导并实行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自己,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企业也是如此,企业也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日益变化的当今社会激流勇进,得到较为客观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交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管理层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同时,首先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工作,要积极带领员工一起学习,共同努力。此外,管理层在推进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时,要注意引导员工注意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并且通过搜索资料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且对自己日常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严格的要求自己,使员工每日都有进步。在这样一种终身学习理念的带动下,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3.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构建信息化网络,有助于企业及时的了解外部的信息,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发挥其特有的企业管理论文_html优势。不仅如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的去做好建设工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代接轨。四、总结有效的企业现代企业管理能够帮助啊企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本文通过说明现代企业管理的定义及作用,阐述对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企业环境及企业规模、业务的特点、管理层的素养、信息化建设,以及推动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的方法,包括改变传统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和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三个方面。本文通过以上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希望借此来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摘要怎么写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中,各个领域受发展影响,逐渐衍生出了新的技术、服务、产品类型,进而构建出活力十足的业态市场。在这一基础上,为了确保各个企业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鉴于此,笔者在文中就“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开展了分析,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指出了传统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有效解决意见,以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工作水平。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管理组织架构前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出现了极为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也逐渐发展为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换一种角度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市场中旧式产业的架构,也在极大层面上为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管理理念。该项创新,是一种源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本质上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市场模式的创新。基于此,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一、“互联网+”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尤其是伴随着“网络客服中心”这一行业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客户驱动方法。但是多数企业并未将客户作为经营的核心,使得其自身在“互联网+”时代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1]。站在经济发展的视角来讲,“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市场中新增了众多的新颖产品以及服务方式,并于此前提下拓展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材料来源。在这一基础上,企业想要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面临组织架构重设、新市场的开拓挑战,只有充分的迎接该类挑战并取得成功后,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市场中获得立足之地。二、传统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总体的企业管理框架过于陈旧在“互联网+”时代中,传统经济市场状态下各个企业设定出来的组织架构的创新工作开展已经迫在眉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适应当前阶段下的“互联网+”市场发展潮流[2]。但是,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并未意识到该点内容,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旧按照传统陈旧的“金字塔”框架完成企业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当前时代,互联网为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维方向,而旧的金字塔企业架构并不适应该新时代下的市场发展规律。另外一方面,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的组织形式也不适用于市场发展的变化速率,继而致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换言之,传统的企业管理金字塔框架无法凸显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性,进而抑制了企业资源的管理优势发挥。(二)企业战略管理规划落后于时代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依照传统市场经济环境特点制定的战略管理规划严重落后于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新时代来临之前,市场经济几乎全部依赖于计划路径的发展方向前行,此种“计划”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性发展[3]。在这一前提下,由于企业未能有效拓展自身的管理思路,所呈现出来的“创新”必然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与此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的角度上局限了企业营销的模式,该种主导性极强的偏向性指导,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营销浮于表层,缺乏相应的内涵。具体表现上来讲,仅是通过电视媒体广告、固定位置广告牌的传统营销方法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印象,显得手段单一、效果不能令企业满意。而“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信息互通渠道,比如,百度搜索引擎、腾讯、搜狐、360等知名网站宣传,再比如7亿微信客户端营销,企业APP等等手段宣传影响,其覆盖面广、影响力透彻、传播速率之快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天猫双十一的巨大成功就是典范。如果企业管理者仍旧不将此类信息渠道利用起来,必然会导致自身被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淹没。(三)新型企业战略管理人才匮乏现阶段,在部分企业中,管理者在进行企业人才管理时,所使用的管理方法依旧是单调的流程式管理,严重缺少适应灵活市场发展的管理活泛性。通常情况下,传统企业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会事先制定好具体的规范框架进行对员工行为、工作内容的约束,该种管理模式的监督力度极大[4]。在应用该类管理方法的企业中进行工作时,员工普遍会出现心理上的压抑以及紧张之感,同时这也代表了企业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极度不信任。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该种管理方法比较趋向于“中央集权”式管理,无法实现有效、灵动的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管理目标。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一)创新企业战略管理组织架构在前文中提到了金字塔形式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该框架的管理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层级与层级之间的特定关系将信息进行传递,是一种较为陈旧的信息互通流程,虽然在沟通上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但是该种时效性远远无法满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需求,进而反向发展为抑制双方顺利沟通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征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不但有效的提升了管理层级之间的沟通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5]。比如微信管理,利用网络的广泛性流通,建立微信管理群,及时、简介、实时是它的最大特点。创新型的扁平化企业战略管理组织框架的形成,为企业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搭设了一条更为通畅的沟通渠道,帮助员工激发出自身对于工作的深入探索热情。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创新战略管理方案实施时,首先需要为员工提供有效的企业经营常态培训条件,然后为员工构建有效的自我价值实现平台。(二)创新管理理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传统态势下的“计划性”管理理念摒除掉。有效掌握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进行制定企业战略管理规划时,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使得企业与消费用户之间具有强度更高的粘性,同时为市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条件[6]。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企业才能通过极具个性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进而实现企业调控和管理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时刻将管理创新的理念根植于脑海中,把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陈旧管理理念替换掉,充分融合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合作共赢理念,进而扩大企业自身的经营范围。(三)遵循“以人为本”企业战略管理新原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将管理工作划分为多个层次,并于多个层次中再次进行细化为多个科室部门。在该种管理模式下,各个小部门、小科室内,经常会出现苛刻普通员工的问题,给普通员工的未来发展设定了局限空间,进而抑制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在这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管理之下,人才培养就会成为“口头文章”。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注重柔性化员工管理,即运用“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原则代替强制性的“监督式”管理原则,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对于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比较趋向于以人为本,崇尚人权主义,基于此,只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管理战略时将员工放置在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上,才能从根本上为员工制造企业归属感,进而产生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成果去回报企业的动力,同时,此种战略管理方法也有助于企业内部员工向心凝聚力的提升。比如目前流行的合伙人制度,将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四、总结综上所述,伴随着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个行业中的企业都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经营挑战,此时,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工作开展效果就成为市场经营的关键内容。在这一前提下,笔者在文中专门针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一一给出了解决建议。由于篇幅的限制,相关的研究内容并不全面,希望文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思路,并为后续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战略目标定位时,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运行结果、噩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噩要实现访目标所要迭到的十太要求。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时,鲒告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噩加八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要坚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噩科技型中小盘业等7个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 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一、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 。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 。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 。(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二) 运行结果目标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 ~2o% 的数量递增为益。2 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 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二、 战略方向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一) 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 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三)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