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03 20:08:36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人口问题是人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统称,泛指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存、发展问题。形势与政策 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两者的相互适应问题。人口问题按其性质可分为人口社会问题、人口经济问题、人口生物问题和人口生态问题。人口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问题。供参考。

机遇和挑战并存,存在的地方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论文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发展的这一地位依然不容怀疑和动摇"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根据初步判断,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家安全将面临更多挑战:"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因而,中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十一五"时期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增加,从而对中国国家安全提出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地区潜在冲突有可能增加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有可能增加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一方面,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渐式微;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十一五"期间,中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市博会这除了会带来无限商机外还将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3,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十一五"期间,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的"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有利于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可能要进行调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已经实施5年多,从2003年经济状况来看,"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将发生变化,着眼点有可能不再是抑制通货紧缩而可能是实现经济既无通货膨胀又无紧缩的适度增长5, "三大差距"更受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地区和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取或强化了一些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但收入差距问题似乎日益严重,"十一五"期间,抑制"三大差距"扩大的趋势必将成为社会发展政策的重点之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变动趋势,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向纵深的扩展,决定了就业不足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长期性问题"十一五"期间,就业不足不仅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更严峻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速度迅猛,各种民办和中外合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就业的不足还将表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战略性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十一五"时期,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土地沙化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北方水资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合理配置全国水资源的要求将更为紧迫;全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治理水污染将需要更多投入公共安全将备受重视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非典"微机警示人们,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危机随处存在"十一五"期间,公众的危机意识将增强,从而将对公共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协调能力改革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发展公共事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完成上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单项突进的发展,有别于忽视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的发展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发展问题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增长量与质的统一,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协调(2),城乡之间的协调(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4),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6),纵向(中央和地方),横向(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7),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8),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协调三,制定"十一五"计划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1, 确定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可分解为5个方面的目标,既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体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制定科学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对于"十一五"计划的完成,还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约5%的快速增长,但是,快速增长也使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包括资源的过快消耗,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的显著变化,以及社会冲突的明显增多等,"十一五"时期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可能不复存在,如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建设用地,大规模国债投资等需要研究在降低资源和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寻求技术创新等新的替代性增长因素,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市场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市场分割,竞争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解决:如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如何打破某些行业的垄断,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如何建立诚信制度;如何将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应做到这些方面:加快制定空间整体规划;保持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性;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发展;加强中央政府权威,增强政府协调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差距巨大,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才能在非常时期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转6,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随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相对规模可能会缩小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仍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农村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严重的"二元结构"正制约着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施新型工业战略的需要出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7,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一切发展都是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为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其内容之一,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十一五"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显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如何通过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保证人人都享有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和能力;如何通过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的完善,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如何通过完善养老体系,应对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老龄化问题;如何通过完善人口政策,应对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带来的挑战保证改革的公正性,扩大改革的受益面由于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在改革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存在严重差别,这种并非源于个人能力的差别市民怨渐起的主要原因,如何保证改革过程的公平性将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结尾怎么写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发展的这一地位依然不容怀疑和动摇"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根据初步判断,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家安全将面临更多挑战:"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因而,中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十一五"时期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增加,从而对中国国家安全提出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地区潜在冲突有可能增加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有可能增加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一方面,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渐式微;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十一五"期间,中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市博会这除了会带来无限商机外还将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3,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十一五"期间,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的"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有利于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可能要进行调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已经实施5年多,从2003年经济状况来看,"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将发生变化,着眼点有可能不再是抑制通货紧缩而可能是实现经济既无通货膨胀又无紧缩的适度增长5, "三大差距"更受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地区和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取或强化了一些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但收入差距问题似乎日益严重,"十一五"期间,抑制"三大差距"扩大的趋势必将成为社会发展政策的重点之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变动趋势,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向纵深的扩展,决定了就业不足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长期性问题"十一五"期间,就业不足不仅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更严峻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速度迅猛,各种民办和中外合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就业的不足还将表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战略性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十一五"时期,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土地沙化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北方水资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合理配置全国水资源的要求将更为紧迫;全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治理水污染将需要更多投入公共安全将备受重视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非典"微机警示人们,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危机随处存在"十一五"期间,公众的危机意识将增强,从而将对公共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协调能力改革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发展公共事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完成上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单项突进的发展,有别于忽视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的发展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发展问题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增长量与质的统一,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协调(2),城乡之间的协调(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4),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6),纵向(中央和地方),横向(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7),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8),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协调三,制定"十一五"计划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1, 确定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可分解为5个方面的目标,既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体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制定科学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对于"十一五"计划的完成,还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约5%的快速增长,但是,快速增长也使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包括资源的过快消耗,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的显著变化,以及社会冲突的明显增多等,"十一五"时期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可能不复存在,如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建设用地,大规模国债投资等需要研究在降低资源和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寻求技术创新等新的替代性增长因素,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市场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市场分割,竞争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解决:如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如何打破某些行业的垄断,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如何建立诚信制度;如何将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应做到这些方面:加快制定空间整体规划;保持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性;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发展;加强中央政府权威,增强政府协调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差距巨大,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才能在非常时期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转6,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随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相对规模可能会缩小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仍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农村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严重的"二元结构"正制约着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施新型工业战略的需要出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7,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一切发展都是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为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其内容之一,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十一五"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显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如何通过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保证人人都享有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和能力;如何通过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的完善,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如何通过完善养老体系,应对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老龄化问题;如何通过完善人口政策,应对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带来的挑战保证改革的公正性,扩大改革的受益面由于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在改革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存在严重差别,这种并非源于个人能力的差别市民怨渐起的主要原因,如何保证改革过程的公平性将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 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 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未来 35 年,我国人口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总人口达 16 亿;有 8 ― 10 亿劳动力;有 5 亿老人。这构成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专家估计,按照我国现有人口增长趋势,人口零增长最早也要在本世纪中叶才能实现。中国人口问题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 " 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 " 的双重挑战。中国人头上有两颗“人口炸弹”:人口太多,是指现在每年净增 1400 ― 1500 万人。人口太少,一是高质量的人才太少;二是“中国妇女生育的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   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每年1300万的增长数量,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中国的耕地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占有量078公顷(1996年),为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也只及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瞩目成就,但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国民生活质量有关指数仍然偏低(人均粮食占有低于400公斤,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平方米,全国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34张);全国2143个县(其中427个县级市)中有592个为人均收入低于250元(43美元)的贫困县;每年所增加的国民收入中的四分之一被用于新增人口;每年有至少2000万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就业不足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达1亿以上。 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国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人口素质较低 人口质量下降,现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这样就直接或间接造成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有 8 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 21 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 68%,有 500 万学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 400 多万,每年产生 200 万新的文盲。 在当今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普通劳动力严重过剩,存在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一方面又存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而后者的问题更为突出。表现在产品市场上就是,一方面大量低附加价值的商品严重过剩;一方面大量高附加价值的商品严重依赖进口。为什么我们不能引进设备自己生产那些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呢?就因为我们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水平达不到要求。因此,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增加高素质人员的数量。 然而,我国人口发展正在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停留在小学水平、男女数量差异高达5000万、北京大部分劳动力不适应新兴产业要求。北京市人口所侯亚非提出,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停留在小学水平;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占五十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四分之一的平均水平;脑力劳动者只占从业人口的十分之一;中高层人力资本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中国入学儿童的流失率、小学的辍学率有所上升。中国20—24岁适龄人口高中入学率仅为2%,而印度为10% ,泰国为16%,韩国为38%。 (三)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这些新特点将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许多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而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只有1000美元左右。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人数目也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化将更为突出。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可见,家庭养老负担是加重的。 老 龄 化 状 况 项 目 实 际 预 测 年份 60岁以上老人(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 老年抚养比(%) 1953 4154 3 13% 1982 7664 6 13% 1994 11700 8 4% 2000 12900 9 7% 2010 16500 8 8% 2030 33500 0 36% (四)西部人口问题重重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的一场攻坚战,但是困扰这一战略实施的一大障碍就是西部人口过多问题,官方人士强调指出,从长远来看,解决人口过多问题和提高人口素质是西部大开发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人口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开发,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是西部开发的必要前提和推进器。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和规模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同时中国尚未脱贫的几千万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西部。人口问题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如下: 1、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幅高。西部人口增长速度很快,1990 — 1998 年平均增长率达 48‰,人口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的省(区)包括西部地区除重庆、四川、陕西以外的全部省(区)。 2、文化素质低,制约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成人识字率(1997年):重庆为18%,四川为00%,贵州为12%,云南为48%,西藏为94%,陕西为66%,甘肃为23%,青海为38%,宁夏为4%,新疆为48%。全国成人识字率最高为北京36%,最低为西藏。 3、健康素质亟待提高。以人口预期寿命(2001年)为例:重庆人33岁,四川人33岁,贵州人29岁,云南人49岁,西藏人64岁,陕西人40岁,甘肃人24岁,青海人57岁,宁夏人17岁,新疆人59岁。全国预期寿命最长的是上海人90岁,最短的是西藏人。 中国人口还存在着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力问题,这也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这是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第二个双重挑战。现在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2 亿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 525 万人,隐性失业的冗员 2 千万至 3 千万人。有人估计,今后 5 年可能有 3 千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岗。同时也存在着性别结构问题,男性数量比女性多达5000万。 二、解决策略 中国人口问题,当前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但人口数量又与其他问题相联系。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总体解决。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人口素质和平衡人口结构。可以说,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而更为关键的事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其思路是:国家决策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机制,具体工作采取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和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微观调节体制。 (一)、完善现行生育策略 1、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2、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实施“东稳西降、分层推进”的策略。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改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思路,强调科学的、综合的决策,既要保持较低的生育水,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人口质、结构、分布的优化。“制度创新”即在法律层次、政策层次、工作层次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有利于实现稳定的生育率战略目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东稳西降”是指在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东部地区生育率下降的余地已很小,而另一方面中西部有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仍在爬坡,生育水平相对较高,即东部战略重点以稳定生育率为主,西部则是继续降低生育率。“分层推进”即根据各地情况,针对群众需要,分层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提高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3、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容易接受新思想,觉悟程度高,同时也希望所生子女受到教育,如果多生那么就加重了养育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城市人口更容易接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政策。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事在微观层次上有利于家庭福利水平的提高,促进内生低生育率的转变,形成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对于西部地区应加强和提高人口意识,加大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宣传教育,以技术服务和扶贫工作相结合为重的方法。加大实施科教兴族、教育为本、教育优先的力度,以更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有关部门应设立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应注意一下原则:(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不搞‘一刀切”,应尽快抓紧,平面展开。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以保障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力原则。 (3)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4)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也来参加社会保障。 (5)建立个人帐户,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个人帐户后,按个人帐户储备积累的总额确定保障基金的发放标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建立个人帐户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和世界社会保障改革的潮流。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纳的部分,都归到投保人的个人帐户上。这种方式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3、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要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4、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应在已有的《老年法》基础上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强安老养老制度建设。 5、 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在健康老龄化的环境。要进一步落实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体制。 (三)正确引导新时期的人口迁移。 这是因为人口的迁移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无法估量、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年龄堆积”特征的迁移流动人口,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年龄结构有着双重作用:起到了“削峰填谷,以时间换空间”的作用。 【你自己删掉一点吧,望采纳】

哈哈,夫B,把分给我嘛

中国的和平发展及面临的挑战论文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一、国际舆论正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转变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将继续扩大和深化三、外交领域在拓宽,国际话语权在增强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五、人民币有望走向国际化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有:一、国内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中国的和平发展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同尚需时日三、周边环境动荡,安全局势不容乐观当前国际形势跌宕多姿,变幻莫测。世界各种力量粉墨登场,加紧角逐,纵横捭阖,分化组合。各国忙于本国经济尽快企稳回升,并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布局谋篇,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有利地位。全球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一、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范围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努力在周边营造一个中国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多边合作带” 。现在北方和西北方周边已有稳步迈进的上海合作组织,南方和东南方周边则有十分活跃的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如能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基础上促成东北亚多边合作机制,则将为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周边环境。二、以全球战略合作来促进中国与其它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历史经验证明,就中美关系谈中美关系,双方往往在台湾、人权、贸易等问题上陷入僵局,而以全球战略合作来促进中美关系,则效果要好的多。三、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一是特别要注意在反恐大局中加强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主流力量的合作; 二是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进一步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安全、经济合作,应特别重视发展中蒙关系; 三是在保持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不忘巩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和合作关系;四是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全面合作关系; 五是促进中国与其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机遇和挑战并存,存在的地方

我国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大幅度影响,美国等其他周边国家的消费能力水平不断下降,这因此也对我国出口至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这次的金融危机不只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严重受创,还拖累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脚步。其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加大,就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1)出口速度大幅回落从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全年季度的出口量迅速回落,比去年同一时期回落6个百分点,以此推开,我国对于欧盟等地区的出口也降落累计20%以上。这其中包含着我国的农副产品、纺织品、工艺品、服装、玩具等各行各业的出口量,使得很多企业连连受挫,最终倒闭。(2)出口企业坏账增加在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我国的南方、东部等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大都是依靠国际贸易出口而开设和经营的,一时间全部陷入了生产经营困难的境遇。同时出现了企业资金账款收回困难即坏账,银行的贷款力度下降,企业的负债增加,还由于我国企业的国外合作伙伴纷纷闭,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贷款的清偿能力。(3)影响商品结构、冲击国内市场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为保障人民币的坚挺,中国始终予以资金支持,但面对着所有货币及汇率不断下降,使得人民币不断处于升值的趋势,这就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生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它们的货物不能顺利出口,国内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使它们放弃了出口的道路,转而将本应销售于国外的产品全部堆积到国内市场上来,这就严重的冲击了我国的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需求。3 我国国际贸易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由上述可见,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之广、之深。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这就需要我国的国际贸易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不断考虑新方式、新思路、新发展道路进行有力的调整,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1)内需与内供齐头并进在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时,我们必须正面地加以调整,对于出口大幅度削减的情况,我们要不断地通过扩大、开发我国本土市场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延缓依靠出口企业的经济损失,帮助其渡过难关。内需与内供齐头并进,还需要我国不断地鼓励所有同行业的企业适当减少内供,让本依靠出口从而转战国内市场的企业也能够进驻到市场中来,由于内供与内需是相互配合与相互适应、协调的,所以国家必须对此进行严格的整理与调配,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不断加强、鼓励对外进出口企业的内供是至关重要的。(2)优化我国国际贸易结构我们要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来适当调整我国国际贸易的结构,让具有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碳等资源、产品陆续退出可出口范围,并通过积极征收关税等遏制这类产品的出口情况。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上还可以实行积极减免、扶植中小型新兴能源、环保材料等出口退税。在做好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有效管理。(3)我国要积极应对反倾销面对金融危机,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遏制反倾销态势的蔓延。我国必须对此加大力度,这不仅是帮助对外进出口企的发展,更是稳固我国经济的手段之一。①适当调整产品竞争策略在出口产品时,我们要尽快摒弃以前的“廉价取胜法”和“薄利多销法”,尽快地调整、开发产品竞争策略,以形成“优质品质”和“优质服务”的新型商业竞争趋势。学会通过利用包装、广告、商标等一系列的产品附加来提高自身竞争价值与竞争手段。②规范往来贸易行为对于大量依靠国际贸易进出口的企业,我们要进行强有力的管制,制定自律条款,帮助企业发展,树立中国品牌形象,互相扶持,共同发展。③尽力制止反倾销事件发生完善自身产品,加强管理企业品质。对于国外的同等产品,要以优质取胜,反对低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事件的发生。(4)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国际贸易中,我国政府始终起着服务与指导的作用,为更好地发展企业,扩大企业出口力度而给予支持。①不断提高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服务质量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进行售后服务。②在税收上进行减免,帮助企业扩大经济贸易的发展,让企业的自身承担力加强,不会再因各种税务等情况牵绊。③扩大中国政府的金融支持力度,正确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注资进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④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记住一句话,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楼上朋友给出的答案解析很全面、很专业。我自已也学习到了。谢谢楼上的朋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