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11 07:22:03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论文题目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 ;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 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 关键词 : 河流 ; 水利工程 ;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 X 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 、 社会经济 技术原则 、 美学原则 3 个方面 。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 事倍功半 。社会 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 、 水平与深度 。美学原则是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上述基本 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 ( 1)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环境意识 、 生态观念的增强以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 。 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 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 满足人们的需要 。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 、 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景,如气候条件 、 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 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 要因地制 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 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 示范推广 。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 、 功能为基础 ,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 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 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 求及环境感受 ,以 “绿” “水” 和 作为空间基质 , 构成景观开敞的 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 、 舒适和富有情趣 的水边环境 。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 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 、 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 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 确保一般 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 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 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 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恢复城市 水生态系统 。 收稿日期 :2008203226设计 。 则、 事物链网 、 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 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 循序渐进 , 不能急于求 成 。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 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 “头疼治疼 、 脚疼医脚” 。根据生 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 、 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 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 力求达到水份 、 土壤、 植被 、 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 、持 续地维持与发展 。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 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 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 作者简介 : 罗 波 ( 19792) , 男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务工 程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罗波 险性 。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 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 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 又要考虑 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 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 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 23 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 、 生物廊道 、滨岸过滤带 、 生物堤等多 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 、 带状植被廊道 , 与山体植被 、 平原防护林网 、 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 多级绿色廊道网络 。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 道的作用 。因此,在干涸河滩上 ,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 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 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 在裸露的河 滩上植树造林 、 种植灌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 任何修复方案 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 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 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 。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 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 复方向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 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 期 。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 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通常而言 ,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 自 然恢复速度比较快 ; 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 自然恢复 速度比较慢 。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 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1] 浦德明 ,何刚强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J ] 江苏水利 , 2003 , (5) [2] 孙宗凤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J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4) [ 3 ] ,李传奇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 [J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王薇 (9) [4] 董哲仁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 ] 水利学报 ,2003 , (1) [5] 李朝方 ,赖炳秀 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J ] 中国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 3 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 。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 、 水质的 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 。包括 :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 ; 通过污水处理 ,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 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 括 : 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 保持河流纵 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 。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 导致水质恶化 、栖 息地消失 、 洪水泛滥 、 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 。人们逐渐认识 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 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 。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 施包括 : ① 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 如重建植被 、 修建人工湿地等 ; ② 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 降低河道边坡 、 重塑弯曲河 谷等 ; ③ 增强恢复措施 ,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 沼泽地 、 ) 、 森林 修复池塘等 。 □ 自然的河道 , 从河槽 、 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 植被 。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 、 生物多样性降低 。通过在河 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 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 农村水利水电

水资源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各种行为。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1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 4~ 6 ,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例如,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浪费却相当严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 45 ,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 %~50 %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 %~80 %。 2 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灌区处于两难境地,具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说法,实际上,作为事业单位,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它既没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种限制,不能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3 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全国出现56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2 ×104km2 ,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例如,全国已发现地面塌陷700 点多处,秦皇岛市已经形成 4km2 的海水入侵区;黄河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4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抵支,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 %左右,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生存处于困境,甚至难以维持生存。 5 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农转非”是指农业水资源通过不同的途径改作它用。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更加普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更加明显,制约农业的发展。1949 年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1001 ×108m3 ,占全国总用水量1031 ×108m3的 1 % ,到1998 年,该比例下降到 65 % ,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 9 %上升到 6 %。 2 我国水资源管理未来将出现的趋势 1 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 ×108m3左右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 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部门等等。在以往的水资源管理中,各个部门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系统地考虑问题,其最终的结果是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管理水资源,是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中去开发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综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综合管理等,并且与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农业而言,为了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首先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如国务院成立全国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全国节水农业工作开展;其次,制订多部门参与的可行的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并且将此规划作为有关部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先应该下大力气完善规划基础工作,明确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制定科学的节水农业规划,为多部门联合提供实现的基础。第三,充分重视发挥地方部门的联合效益,地方是节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发挥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如山东桓台县是老井灌区,县委组织水利、农业、气象、财务和宣传部门参与,目前成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吨粮县。 3 由行政区划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 按流域(地区、灌区) 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方向,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单纯的行政区划管理,走向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统一管理轨道。水资源按流域形成自然体系,只有按流域统一管理方可做到保护与合理配置相结合,使上下游依赖水资源的各经济部门得到均衡发展。对于农业水资源而言,具体内容是以流域为单元,对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调度,合理利用。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以地表水作补充,以浅层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达到适宜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综合治理旱涝盐碱,获取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由计划模式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的制约,水资源管理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计和运行,其结果是政府管得太多,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必然向市场机制转变,由于水资源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解水资源,所以,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必然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最近水利部部长在中国水利年会上作了“水权与水市场-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的报告,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5 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用水效率,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实现,用户是节水提高效率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效率的提高,所以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模式,如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户参与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试区成立了由各级地方行政、水行政、节水专管单位负责人和用户组成节水管理委员会,一切重大决策通过该委员会决定,或者成立用户自己选举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我管理组织用水者协会,有关节水工作由灌区和协会共同协商解决,其效果比较明显。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论文

水资源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各种行为。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1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 4~ 6 ,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例如,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浪费却相当严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 45 ,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 %~50 %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 %~80 %。 2 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灌区处于两难境地,具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说法,实际上,作为事业单位,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它既没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种限制,不能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3 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全国出现56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 2 ×104km2 ,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例如,全国已发现地面塌陷700 点多处,秦皇岛市已经形成 4km2 的海水入侵区;黄河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4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抵支,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 %左右,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生存处于困境,甚至难以维持生存。 5 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农转非”是指农业水资源通过不同的途径改作它用。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更加普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更加明显,制约农业的发展。1949 年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1001 ×108m3 ,占全国总用水量1031 ×108m3的 1 % ,到1998 年,该比例下降到 65 % ,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 9 %上升到 6 %。 2 我国水资源管理未来将出现的趋势 1 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 ×108m3左右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 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部门等等。在以往的水资源管理中,各个部门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系统地考虑问题,其最终的结果是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管理水资源,是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中去开发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综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综合管理等,并且与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农业而言,为了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首先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如国务院成立全国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全国节水农业工作开展;其次,制订多部门参与的可行的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并且将此规划作为有关部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先应该下大力气完善规划基础工作,明确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制定科学的节水农业规划,为多部门联合提供实现的基础。第三,充分重视发挥地方部门的联合效益,地方是节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发挥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如山东桓台县是老井灌区,县委组织水利、农业、气象、财务和宣传部门参与,目前成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吨粮县。 3 由行政区划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 按流域(地区、灌区) 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方向,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单纯的行政区划管理,走向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统一管理轨道。水资源按流域形成自然体系,只有按流域统一管理方可做到保护与合理配置相结合,使上下游依赖水资源的各经济部门得到均衡发展。对于农业水资源而言,具体内容是以流域为单元,对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调度,合理利用。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以地表水作补充,以浅层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达到适宜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综合治理旱涝盐碱,获取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由计划模式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的制约,水资源管理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计和运行,其结果是政府管得太多,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发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必然向市场机制转变,由于水资源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解水资源,所以,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必然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最近水利部部长在中国水利年会上作了“水权与水市场-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经济手段”的报告,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5 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用水效率,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实现,用户是节水提高效率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效率的提高,所以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模式,如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户参与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试区成立了由各级地方行政、水行政、节水专管单位负责人和用户组成节水管理委员会,一切重大决策通过该委员会决定,或者成立用户自己选举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我管理组织用水者协会,有关节水工作由灌区和协会共同协商解决,其效果比较明显。

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气候环境差异性扩大,气温升高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降雨量、气温、大气、风力、雾气等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原因是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扩展建设,使得原本的水资源系统发生改变,河流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系统因为人为作用聚集或分散,造成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标或骤减,产生水量失衡,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首先,例如在水库大坝灌溉工程分布密集的地区,因为水分子集中在水库上空,造成水库区域内湿度高,蒸发量也会有所增加,减少了库区降雨量,城市地区则会相对增加降雨量,并且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废气污染严重极易导致城市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加有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将大量水资源引入到人工开凿的地面区域内,这样的工程模式改变了水量平衡,让原本的陆地聚集了大量水源影响空气内部结构,造成气温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加快温室效应程度,导致气温持续升高。二,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位,破坏水文环境平衡河流是陆地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重点控制调节的关键内容,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的治理与规划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加强了城市建设,保证了人们的能源需求,其中水力发电这一重要措施大大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发展性课题,然而水利工程在供应人力所需的同时对于水文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主要表现在建造水库大坝灌溉发电等水利工程时打破了水势结构、河流流量、水资源分布等原有平衡格局,为了满足发电、灌溉等要求所使用的节流泄洪等手段导致水位出现不合理管控,上下游植被、水量、生态都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水质的大面积污染,最终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壳承受力,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与利用地下水与陆地水,虽然针对的是水资源体系的治理,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项就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关于对陆地环境的影响。陆地因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是其影响过于深远,水利工程建设中水量大量聚集导致地壳压力过大,影响板块平衡,形成地震等地质灾害。除了对深层次地壳的影外,对于地表土壤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节流蓄水改变水量等措施导致水库下游农田土地的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大面积土壤活性降低成为盐碱渍地,不利于植被、农作物等生长,降低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

从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水利枢纽也是人类通 过对水资源的调节、控制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新的 生态平衡的工作。 水利与生态相联系就是把水利枢 纽和生态问题相结合, 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 展 〔1〕 。 但是水利枢纽也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 响,就此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与总结。 1  水利枢纽对水环境的影响 〔2 -7〕     由于水库建成蓄水,改变了河流原来的水文条 件,小的水库由于库容有限,基本不改变河流的水文 条件。 但大、中型水库(有的是年调节水库,有的是 多年调节水库) 会改变河流的水文条件和水流状 态,使泥沙等在库内沉积,库水及下游河段水流含沙 量减少,会对有些物质产生吸附与解吸,水质变化。 水的流速变小,库内滞留时间加长,扩散能力减弱, 致使水库局部污染超标,受氧能力减少,库区接纳 BOD 污染负荷能力下降和降解量增加,即流速减 缓,降低自净能力。 另一方面,水的滞留时间增加, 增大了自净能。 水库蓄水淹没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 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出,可能引起水库的水质下降, 水库也会拦蓄营养物质(氮、磷、钾等),促进藻类的 生长,有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如昆明滇池,在夏 季甚至会出现深水层缺氧现象。 随着库水位的上升,两岸地下水位也相应上升, 因而出现浸没、湿陷、塌井、沼泽化、盐渍化等。 同时 也造成库水向库外渗漏,使库外某些地区的水文地 质状况发生改变。 如云南以礼河水槽子水库,开始 蓄水5d 后就发现库水外漏,库水经过80d 在西南侧 低地那姑盆地的白雾三村出流,造成房屋破坏或由 于地面出水而不能居住。 由于兴修水利工程造成泥沙淤积移位形成的生 态环境问题。 例如,三门峡水库末端泥沙淤积使潼 关河床抬高,致使上游渭河洪水下泄不畅,两岸农田 排水困难,局部沼泽化。 永定河官厅水库库区淤积 泥沙导致上游支流沩水河河口形成拦门沙,影响沩 水河泄洪排水。 不仅如此,水库还能通过影响水质对人类产生 影响。 水利枢纽蓄水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水体 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变化,又通过食物链的浓缩作用 到达人体。 除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外,另一些 如汞、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可能对人体会产 生畸变、突变。 水中有机物质的污染也不可忽视,要 研究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规律,以便寻求解决的对策。 在水库下游,一般情况下排放水的含沙量减少, 下游河床发生冲刷,河床沉积的沙变,吸附能力降 低,自净能力变差。 但当水库冲沙时,下游河段水浊 度增加,铅、汞等有害物质有所增加,溶解氧、氨、氮、 硝酸盐等的浓度在冲沙时会有增加,总体水质变差。 水库下游还可能会出现缺乏营养物现象。 由于水库 蓄放水,将影响其下游河段和地下水位的升降时间 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下游洪灾的防御及下游潜育 化、沼泽化程度。 由于水库蓄水,入海口部位河流水 位在有些时候会下降,产生咸水入侵,造成入海口三 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 河水来沙量的减少,会造成 入海口处海岸的侵蚀。 水库对营养物质的拦截,影 响下游河段及入海处近海鱼类的生存。 水库清水对下游河段的冲刷,可改善航道,提高 泄洪能力。 但也会造成岸坡、河堤坍滑,对防洪、人 居、航运造成负面影响。 水库拦截泥沙,使下游的土 地得不到正常肥力补给,需增加肥料的使用。 如尼 罗河下游自建阿斯旺水库后,农业生产得增加化肥 的使用。 2  降低水利枢纽对水环境影响的对策 分析 2 1  树立生态水利的意识 正确认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处理水 利工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人为本”就是要以 全人类包括我国人民发展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努 力满足人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 但是,首先要规 范人类自身的行为。 不能使人口无限增加,甚至超 过环境容量; 不能浪费资源,使资源提早枯竭。 要 认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 承载能力,特别是水资源承载能力。 要限制在水资 源紧张的地区发展高耗水工业和扩大灌溉面积; 不 允许在洪泛区特别是河道行洪范围内围垦或修建公 共和民用建筑物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发展,但不能以当代 人的发展侵占后代人可以发展的权利。 这就要求在 发展中非常注意对资源合理利用、对生态突出关注、 对环境倍加保护。 对水利工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在修建水利工程之前,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 研究确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对策。 在修建 工程中要按设计要求,妥善安排好各种实施工作。 在修建工程之后要充分利用调度管理发挥工程正面 效益,设法修复或弥补因修建水利工程而造成的生 态环境负面影响。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与自然都在发展。 宏观 上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例 如,地壳的变动、河道的切割、大江大河三角洲的冲 淤等等。 但是人类仍然能够在微观的尺度上改变自 然环境,以求得自身的发展。 水利工程也正是在一 定条件下修堤、筑坝、开渠、建闸、安装水力机械,改 变水环境,以求得人类在防洪、灌溉、供水以及发电、 通航各方面取得有利的生存发展条件。 人类越发 展,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 大。 所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都会造成对生态 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甘肃的黄羊河流域由于水 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上游的过度用水,使下游干旱 缺水,土地沙化加剧,当土地沙化形成沙漠时,就很 难逆转。 人类对湖沼、湿地的过度围垦也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环境失衡问题。 因此,我们必需高度重视 水利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理念来认识和妥善处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确保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 2  加强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提出处理方 案     兴修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改造水环境,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转化。 这里所谓负面影 响指的是兴修水利工程所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副作 用。 这些副作用往往不容易为人们正确认识,或因 出发点不同而认识有很多分歧。 因此必须对水利工 程的副作用有正确的评估和处理的对策。 这就需要 积累大量观测调查资料,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对负面 影响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目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规范中,都要求进 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需进行严格的审批。 应予以充 分重视并加强此方面工作。 1997 年水利部发布的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 中也提出了对江河流域 治理开发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从宏观 上识别、预估、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 响,研究减免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纳入规划方 案。 上述规定是减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 影响的有力措施。 可以防止过去一些地区因缺乏流 域统筹规划,造成水利工程修建越多,生态环境负面 影响越重的状况。 对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 时,特别需要注意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 有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河流已进行了比较全 面的流域治理规划。 如位居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 黑河流域,过去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近半个世纪来, 中游引用水量过多,下游河湖干涸,沙生植物包括胡 杨、梭梭林及柽柳、沙枣等大面积死亡,土地荒漠化 加剧。 经过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1999 年成立了黑 河流域管理局,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从 2000 年起开展跨省水量调度,成功地促进了中游地 区节约用水,下泄流量显著增加,河道断流时间减 少,黑河水流不仅进入东居延海,还进入了干涸40 多年的西居延海。 既开发利用了水资源,促进了张 掖地区节水型社会的发展,也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 境。 2 3  加强多学科合作,为修复或补救生态环境提供 支持     在修建三峡时,渔业工作者曾就中华鲟保护问 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取人工繁殖取得很大成 功。 南水北调工作中,生态学者对血吸虫病是否会 随调水而转移也做了大量工作,明确它的寄生母 体———钉螺不会越过纬度33°15′线而生长。 其他在 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更需要地理学、林 学、生物学多学科研究。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论文目录

从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水利枢纽也是人类通 过对水资源的调节、控制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持新的 生态平衡的工作。 水利与生态相联系就是把水利枢 纽和生态问题相结合, 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 展 〔1〕 。 但是水利枢纽也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 响,就此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与总结。 1  水利枢纽对水环境的影响 〔2 -7〕     由于水库建成蓄水,改变了河流原来的水文条 件,小的水库由于库容有限,基本不改变河流的水文 条件。 但大、中型水库(有的是年调节水库,有的是 多年调节水库) 会改变河流的水文条件和水流状 态,使泥沙等在库内沉积,库水及下游河段水流含沙 量减少,会对有些物质产生吸附与解吸,水质变化。 水的流速变小,库内滞留时间加长,扩散能力减弱, 致使水库局部污染超标,受氧能力减少,库区接纳 BOD 污染负荷能力下降和降解量增加,即流速减 缓,降低自净能力。 另一方面,水的滞留时间增加, 增大了自净能。 水库蓄水淹没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 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出,可能引起水库的水质下降, 水库也会拦蓄营养物质(氮、磷、钾等),促进藻类的 生长,有可能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如昆明滇池,在夏 季甚至会出现深水层缺氧现象。 随着库水位的上升,两岸地下水位也相应上升, 因而出现浸没、湿陷、塌井、沼泽化、盐渍化等。 同时 也造成库水向库外渗漏,使库外某些地区的水文地 质状况发生改变。 如云南以礼河水槽子水库,开始 蓄水5d 后就发现库水外漏,库水经过80d 在西南侧 低地那姑盆地的白雾三村出流,造成房屋破坏或由 于地面出水而不能居住。 由于兴修水利工程造成泥沙淤积移位形成的生 态环境问题。 例如,三门峡水库末端泥沙淤积使潼 关河床抬高,致使上游渭河洪水下泄不畅,两岸农田 排水困难,局部沼泽化。 永定河官厅水库库区淤积 泥沙导致上游支流沩水河河口形成拦门沙,影响沩 水河泄洪排水。 不仅如此,水库还能通过影响水质对人类产生 影响。 水利枢纽蓄水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水体 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变化,又通过食物链的浓缩作用 到达人体。 除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外,另一些 如汞、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可能对人体会产 生畸变、突变。 水中有机物质的污染也不可忽视,要 研究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规律,以便寻求解决的对策。 在水库下游,一般情况下排放水的含沙量减少, 下游河床发生冲刷,河床沉积的沙变,吸附能力降 低,自净能力变差。 但当水库冲沙时,下游河段水浊 度增加,铅、汞等有害物质有所增加,溶解氧、氨、氮、 硝酸盐等的浓度在冲沙时会有增加,总体水质变差。 水库下游还可能会出现缺乏营养物现象。 由于水库 蓄放水,将影响其下游河段和地下水位的升降时间 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下游洪灾的防御及下游潜育 化、沼泽化程度。 由于水库蓄水,入海口部位河流水 位在有些时候会下降,产生咸水入侵,造成入海口三 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 河水来沙量的减少,会造成 入海口处海岸的侵蚀。 水库对营养物质的拦截,影 响下游河段及入海处近海鱼类的生存。 水库清水对下游河段的冲刷,可改善航道,提高 泄洪能力。 但也会造成岸坡、河堤坍滑,对防洪、人 居、航运造成负面影响。 水库拦截泥沙,使下游的土 地得不到正常肥力补给,需增加肥料的使用。 如尼 罗河下游自建阿斯旺水库后,农业生产得增加化肥 的使用。 2  降低水利枢纽对水环境影响的对策 分析 2 1  树立生态水利的意识 正确认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处理水 利工程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人为本”就是要以 全人类包括我国人民发展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努 力满足人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 但是,首先要规 范人类自身的行为。 不能使人口无限增加,甚至超 过环境容量; 不能浪费资源,使资源提早枯竭。 要 认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 承载能力,特别是水资源承载能力。 要限制在水资 源紧张的地区发展高耗水工业和扩大灌溉面积; 不 允许在洪泛区特别是河道行洪范围内围垦或修建公 共和民用建筑物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发展,但不能以当代 人的发展侵占后代人可以发展的权利。 这就要求在 发展中非常注意对资源合理利用、对生态突出关注、 对环境倍加保护。 对水利工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在修建水利工程之前,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 研究确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对策。 在修建 工程中要按设计要求,妥善安排好各种实施工作。 在修建工程之后要充分利用调度管理发挥工程正面 效益,设法修复或弥补因修建水利工程而造成的生 态环境负面影响。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与自然都在发展。 宏观 上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例 如,地壳的变动、河道的切割、大江大河三角洲的冲 淤等等。 但是人类仍然能够在微观的尺度上改变自 然环境,以求得自身的发展。 水利工程也正是在一 定条件下修堤、筑坝、开渠、建闸、安装水力机械,改 变水环境,以求得人类在防洪、灌溉、供水以及发电、 通航各方面取得有利的生存发展条件。 人类越发 展,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 大。 所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都会造成对生态 不可逆转的破坏。 例如:甘肃的黄羊河流域由于水 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上游的过度用水,使下游干旱 缺水,土地沙化加剧,当土地沙化形成沙漠时,就很 难逆转。 人类对湖沼、湿地的过度围垦也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环境失衡问题。 因此,我们必需高度重视 水利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理念来认识和妥善处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确保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 2  加强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提出处理方 案     兴修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改造水环境,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转化。 这里所谓负面影 响指的是兴修水利工程所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副作 用。 这些副作用往往不容易为人们正确认识,或因 出发点不同而认识有很多分歧。 因此必须对水利工 程的副作用有正确的评估和处理的对策。 这就需要 积累大量观测调查资料,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对负面 影响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目前,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规范中,都要求进 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需进行严格的审批。 应予以充 分重视并加强此方面工作。 1997 年水利部发布的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 中也提出了对江河流域 治理开发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从宏观 上识别、预估、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 响,研究减免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纳入规划方 案。 上述规定是减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 影响的有力措施。 可以防止过去一些地区因缺乏流 域统筹规划,造成水利工程修建越多,生态环境负面 影响越重的状况。 对七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 时,特别需要注意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 有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河流已进行了比较全 面的流域治理规划。 如位居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 黑河流域,过去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近半个世纪来, 中游引用水量过多,下游河湖干涸,沙生植物包括胡 杨、梭梭林及柽柳、沙枣等大面积死亡,土地荒漠化 加剧。 经过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1999 年成立了黑 河流域管理局,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 从 2000 年起开展跨省水量调度,成功地促进了中游地 区节约用水,下泄流量显著增加,河道断流时间减 少,黑河水流不仅进入东居延海,还进入了干涸40 多年的西居延海。 既开发利用了水资源,促进了张 掖地区节水型社会的发展,也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 境。 2 3  加强多学科合作,为修复或补救生态环境提供 支持     在修建三峡时,渔业工作者曾就中华鲟保护问 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取人工繁殖取得很大成 功。 南水北调工作中,生态学者对血吸虫病是否会 随调水而转移也做了大量工作,明确它的寄生母 体———钉螺不会越过纬度33°15′线而生长。 其他在 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更需要地理学、林 学、生物学多学科研究。

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气候环境差异性扩大,气温升高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降雨量、气温、大气、风力、雾气等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原因是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扩展建设,使得原本的水资源系统发生改变,河流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系统因为人为作用聚集或分散,造成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标或骤减,产生水量失衡,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首先,例如在水库大坝灌溉工程分布密集的地区,因为水分子集中在水库上空,造成水库区域内湿度高,蒸发量也会有所增加,减少了库区降雨量,城市地区则会相对增加降雨量,并且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废气污染严重极易导致城市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加有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将大量水资源引入到人工开凿的地面区域内,这样的工程模式改变了水量平衡,让原本的陆地聚集了大量水源影响空气内部结构,造成气温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加快温室效应程度,导致气温持续升高。二,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位,破坏水文环境平衡河流是陆地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重点控制调节的关键内容,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的治理与规划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加强了城市建设,保证了人们的能源需求,其中水力发电这一重要措施大大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发展性课题,然而水利工程在供应人力所需的同时对于水文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主要表现在建造水库大坝灌溉发电等水利工程时打破了水势结构、河流流量、水资源分布等原有平衡格局,为了满足发电、灌溉等要求所使用的节流泄洪等手段导致水位出现不合理管控,上下游植被、水量、生态都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水质的大面积污染,最终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壳承受力,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与利用地下水与陆地水,虽然针对的是水资源体系的治理,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项就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关于对陆地环境的影响。陆地因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是其影响过于深远,水利工程建设中水量大量聚集导致地壳压力过大,影响板块平衡,形成地震等地质灾害。除了对深层次地壳的影外,对于地表土壤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节流蓄水改变水量等措施导致水库下游农田土地的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大面积土壤活性降低成为盐碱渍地,不利于植被、农作物等生长,降低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

影响肯定是会有的,关键是要,尽力保持原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论文摘要

哥们,想要原创吗? 告诉你原创就是,拿几十篇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 取其精华——在——复制粘贴——然后——通篇朗读,查漏补缺,在把不通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联通。——最后——加个开头和结尾。 这就是原创——关键这是你自己做的【哥们别嫌麻烦,这年头求人不如求自己】

是地理竞赛的吧,哈哈,我现在就在写这篇文章,爱信不信。要原创的,那自己写,没真情实感,肯定拿不到奖。努力写吧

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气候环境差异性扩大,气温升高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降雨量、气温、大气、风力、雾气等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原因是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扩展建设,使得原本的水资源系统发生改变,河流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系统因为人为作用聚集或分散,造成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标或骤减,产生水量失衡,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首先,例如在水库大坝灌溉工程分布密集的地区,因为水分子集中在水库上空,造成水库区域内湿度高,蒸发量也会有所增加,减少了库区降雨量,城市地区则会相对增加降雨量,并且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废气污染严重极易导致城市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加有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将大量水资源引入到人工开凿的地面区域内,这样的工程模式改变了水量平衡,让原本的陆地聚集了大量水源影响空气内部结构,造成气温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加快温室效应程度,导致气温持续升高。二,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位,破坏水文环境平衡河流是陆地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重点控制调节的关键内容,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的治理与规划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加强了城市建设,保证了人们的能源需求,其中水力发电这一重要措施大大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发展性课题,然而水利工程在供应人力所需的同时对于水文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主要表现在建造水库大坝灌溉发电等水利工程时打破了水势结构、河流流量、水资源分布等原有平衡格局,为了满足发电、灌溉等要求所使用的节流泄洪等手段导致水位出现不合理管控,上下游植被、水量、生态都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水质的大面积污染,最终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壳承受力,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与利用地下水与陆地水,虽然针对的是水资源体系的治理,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项就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关于对陆地环境的影响。陆地因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是其影响过于深远,水利工程建设中水量大量聚集导致地壳压力过大,影响板块平衡,形成地震等地质灾害。除了对深层次地壳的影外,对于地表土壤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节流蓄水改变水量等措施导致水库下游农田土地的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大面积土壤活性降低成为盐碱渍地,不利于植被、农作物等生长,降低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论文题目

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气候环境差异性扩大,气温升高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降雨量、气温、大气、风力、雾气等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原因是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扩展建设,使得原本的水资源系统发生改变,河流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系统因为人为作用聚集或分散,造成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标或骤减,产生水量失衡,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首先,例如在水库大坝灌溉工程分布密集的地区,因为水分子集中在水库上空,造成水库区域内湿度高,蒸发量也会有所增加,减少了库区降雨量,城市地区则会相对增加降雨量,并且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废气污染严重极易导致城市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加有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将大量水资源引入到人工开凿的地面区域内,这样的工程模式改变了水量平衡,让原本的陆地聚集了大量水源影响空气内部结构,造成气温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加快温室效应程度,导致气温持续升高。二,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位,破坏水文环境平衡河流是陆地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重点控制调节的关键内容,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的治理与规划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加强了城市建设,保证了人们的能源需求,其中水力发电这一重要措施大大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发展性课题,然而水利工程在供应人力所需的同时对于水文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主要表现在建造水库大坝灌溉发电等水利工程时打破了水势结构、河流流量、水资源分布等原有平衡格局,为了满足发电、灌溉等要求所使用的节流泄洪等手段导致水位出现不合理管控,上下游植被、水量、生态都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水质的大面积污染,最终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壳承受力,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与利用地下水与陆地水,虽然针对的是水资源体系的治理,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项就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关于对陆地环境的影响。陆地因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是其影响过于深远,水利工程建设中水量大量聚集导致地壳压力过大,影响板块平衡,形成地震等地质灾害。除了对深层次地壳的影外,对于地表土壤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节流蓄水改变水量等措施导致水库下游农田土地的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大面积土壤活性降低成为盐碱渍地,不利于植被、农作物等生长,降低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

水利工程类论文怎么拟定题目呢? 一篇好的论文包涵了其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论文涵盖了整个专业的知识要点,从实践上说,论专业论文发表就来期刊VIP网,10年品牌服务,20万稿件发表记录水利工程类论文怎么拟定题目呢?一篇好的论文包涵了其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论文涵盖了整个专业的知识要点,从实践上说,论文考核了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及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一篇优秀的论文考核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一篇好的论文来讲,选题尤为重要。在这里小编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不错的期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有关杂志的主要内容就看下面的主要介绍:水利工程类论文怎么拟定题目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年创刊,主要刊登我院科研人员在水利水电宏观决策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科技论文、专题综述和工程技术总结等,开展学术讨论,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增进学术交流,加速成果转化。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科研、规划、设计、建设、咨询、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目前杂志所设置的栏目有:学术论文、科研动态、工程报道、科技产品、国际交流、人物简介、新书介绍、学术讨论及博士硕士园地等等。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题目拟定方法: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勤于思索,刻意求新毕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有新意。所谓新意,即论文中表现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新观点。有了较新颖的观点(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迪),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存在的价值。三、知己知彼,轻易适中毕业论文是对学员学习知识相成果的综合性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经验相适应,要做到“知已知彼”。其次,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把握“适中”的原则是很重要的。有关水利方面论文选题参考:谈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浅谈水利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论水利工程造价控制浅谈水利工程竣工资料的规范化编制与管理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浅谈水利施工企业提高工程利润率的若干措施论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及技巧浅谈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布置浅谈安全生产管理在黄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论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性浅谈如何做好水利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浅谈水利工程中衬砌技术的应用浅谈福建省水利工程防汛通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