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特点和影响性

发布时间:2024-07-06 20:28:05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特点和影响性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著作,这些历史著作主课是服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质上属于学术著作,但由于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某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学角度称之为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和文学都掀开了厚重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收获丰硕的时代。这个时期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周代的统治者为了制礼作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搜集并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题材广泛,诸如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不满战争徭役、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还有婚姻恋爱以及生产劳动等多方面社会生活都有所反映。《诗经》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如比兴的手法、整齐的章句、优美生动的语言、自然的韵律,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进步思想和艺术成就,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写实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就四言诗来说,《诗经》一出现便形成了一座高峰,几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它既标志着四言诗的开创,也标志着四言诗的完成,以后无论民歌还是文人诗的四言,就其总体而言,都不曾超越过它。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文告体散文《周书》、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除了以上三部书外,还有铸在铜器上的西周铭文等。《尚书》是一部古代文告和讲演录的综合集子,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和《夏书》,只能视为后人追记,《商书》中有部分属于当时文献,而《周书》则可全部视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告的真实记录,语言与《盘庚》一样,佶屈聱牙。《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史大纲,它对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作了简要记载,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资料。《论语》是孔子言行以及孔子同其弟子们对话的记录。《春秋》和《论语》的记事记言,语言都简明平浅,不像《周书》那样古奥难懂。《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和汉儒纂辑的《礼记》被后代认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合称“五经”,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1散文体现了散文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平,清楚地标示出说论文从始创到成熟的发展轨迹;2、散文各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3、大量运用寓言是散文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1 .铁农具的普遍使用①我国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我国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③铁器普遍使用的重要意义:标志我国由青铜时代进步到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2.牛耕技术的普及①春秋战国时期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②牛耕技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是逐渐推广的。③认识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3.水利事业的发展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增强经济实力,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②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二、手工业的发展1.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教师要特别强调此项技术发明的重要意义: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2.青铜铸造、加工工艺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商代青铜生产工艺情况归纳其发展状况:①铸造工艺更新;②出现金银错技术;③雕刻艺术有新发展。3.其他手工业部门技术的发展具有代表性主要有髹漆业、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的四种手工业。①髹漆业。战国时已出现采用夹紵(用薄木卷曲为胎,贴以麻布再涂上漆)技术的精巧漆器。②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③煮盐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④酿酒业: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4.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①《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②《考工记》的重要地位: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三、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业的发达①注意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关系。即农业发展了,手工业才能发展,手工业发展了,才可能带来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了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②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③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很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2.城市的繁荣①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聚集着许多人口。②中国古代城市一个显著特点,商业中心往往是政治中心。四、由公田到私田1.“公田”和“私田”的界定;奴隶主贵族把井田叫做“公田”,而把自己驱使奴隶开垦出来的荒地叫做“私田”。2.由公田到私田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②直接原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3.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这样,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4.评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由奴隶转化为农民,使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著作,这些历史著作主课是服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质上属于学术著作,但由于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某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学角度称之为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希望采纳!!谢谢

一、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二、影响:(1)各种哲学思想流派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2)文学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巨大影响。(3)冶铁、天文、地理、物理、医药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为后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起了重要的作用。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四、时代启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著作,这些历史著作主课是服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质上属于学术著作,但由于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某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学角度称之为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力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著作,这些历史著作主课是服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质上属于学术著作,但由于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某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学角度称之为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关于先秦散文的分类,现有的几部中国文学史都将其分为历史散文和者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指屯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主要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历史散文主要是记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

典型的老、庄,以文载道。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大动荡大分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和文学都掀开了厚重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收获丰硕的时代。这个时期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周代的统治者为了制礼作乐和考察民情的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搜集并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其中的民歌,题材广泛,诸如人民反对剥削压迫、不满战争徭役、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还有婚姻恋爱以及生产劳动等多方面社会生活都有所反映。《诗经》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如比兴的手法、整齐的章句、优美生动的语言、自然的韵律,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进步思想和艺术成就,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写实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就四言诗来说,《诗经》一出现便形成了一座高峰,几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它既标志着四言诗的开创,也标志着四言诗的完成,以后无论民歌还是文人诗的四言,就其总体而言,都不曾超越过它。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文告体散文《周书》、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除了以上三部书外,还有铸在铜器上的西周铭文等。《尚书》是一部古代文告和讲演录的综合集子,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和《夏书》,只能视为后人追记,《商书》中有部分属于当时文献,而《周书》则可全部视为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告的真实记录,语言与《盘庚》一样,佶屈聱牙。《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史编写的一部编年史大纲,它对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作了简要记载,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资料。《论语》是孔子言行以及孔子同其弟子们对话的记录。《春秋》和《论语》的记事记言,语言都简明平浅,不像《周书》那样古奥难懂。《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和汉儒纂辑的《礼记》被后代认定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合称“五经”,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1、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2、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思想: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4、军事: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扩展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形势:1、春秋纷争《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2、战国形势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3、秦并六国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1.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著作,这些历史著作主课是服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本质上属于学术著作,但由于这些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某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们从文学角度称之为历史散文。 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产生于春秋末期制战国初年。《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所论就不再是一条条孤立不相干的语句,而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希望采纳!!谢谢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后来晋国内部,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韩、赵、魏六家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和中行氏倒下后,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田氏代齐前386年)。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越国被楚吞并(前306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政治上的:前422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使魏国很快强盛起来。前409年,赵烈侯用相国公仲连进行改革,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前351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军事上的:战国初期,魏国先霸于战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魏灭中山国,东面屡败齐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到武侯子惠王时,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公元前361 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擒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但后来在前342年马陵之战,惨败给齐军、前340年的吴城之战,被秦商鞅击败,主帅被俘,河西丢失,三战皆败的魏国一直也再没有复兴起来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占领燕国,后退兵。楚国于前313至前311年间三次大战秦国都失败。但是前306年灭掉越国。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为赵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肤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前286年,齐国攻灭被诸国垂涎的宋国,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于前284年围攻,齐军于济西迎击却被联军重创,齐兵退守临淄,临淄被燕军攻陷,齐湣王出逃,辗转到齐的莒,楚军出兵佯称救齐,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杀害,城内军民奋起杀死淖齿,齐失七十余城,只余下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军于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几十万军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连首都郢也被秦将白起所攻陷,被逼迁都到陈,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迁都到寿春,躲避秦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