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以我国人口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作文五百字

发布时间:2024-07-02 14:26:05

以我国人口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作文五百字

写这类小论文,你可以直接去看看社会科学前沿期刊上的相关文献找下自己的写作思路的

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大家同是华夏的子孙,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亲的是妈妈,最爱的是中华。 牙牙学语时,我发出第一个音是“妈妈”;识字时,我学会的第一个词是“中华”;学唱歌时,我唱的第一支歌是《我爱北京天按门》。。。。。。从那时起,稚嫩的心啊!就一心向着祖国妈妈,人生道路上的十六个春夏秋冬,我很幸运,时时充满欢乐,处处铺满鲜花,妈妈告诉我:“你这么幸福,全来自祖国,祖国是哺育每个人的妈妈。”老师教导我:“只有祖国的富裕和强大,才能使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芒。中华的历史告戒我们: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落后就要挨打!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妈妈!” 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好汉的脑海里,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祖国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记得上幼儿园时,爸妈曾问我:“长大了做什么呀!”我奶声奶气地回答:“打扮祖国妈妈”至今,爸妈还常以此鼓励我呢! 渐渐长大的我,渴望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祖国。 记得第一堂地理课和历史课,我是在惊喜和兴奋中度过的。老师告诉我,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有声震寰宇的四大发明,有满山遍野丰富的宝藏,有三山五岳修理的风光。。。。。我睁大眼睛使劲想,960万,那,该有多大多大;五千年,该有多长多长。。。。。。不是吗?我们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许许多多驰名世界的瑰丽的艺术奇葩。。。。。。听着听着,我醉了,思想的野马在奔驰,我用我的心描绘着祖国妈妈,她飘散的长发该是那千百条悠悠流贯的河川吧;她硬朗而精神的脊背该是那绵亘的三山五岳吧;她明亮的眼睛该是那洞庭的水,西湖的波吧!啊!祖国母亲,你活脱脱地就在眼前!天底下谁能与你相比,您有着美丽动人,亲切的容貌和坚强、不屈、不饶的性格! 但,在我感受着华夏大地的骄傲,文明古国的光辉,太平盛世的温馨的同时,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祖国,你曾有几多哀怨,几多屈辱,几多痛苦!你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饱尝了多少人间沧桑!如今,你终于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天地——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硕果累累,教育日新月异,体育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娇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这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跨入21世纪那里坚定的步伐?我和你,和他,和大家,都应刻苦求知识,潜心学文化,把满腔爱国的情和对母亲的只热的爱,化为报国的力,献给亲爱的中华!母亲啊!中华,我们一定要把您打扮得更美丽,建设得更强大! 我爱您,中——华! 作文搜索网:找作文啦

As is known to us,China has the big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which is more than 1,300,000,Such a large population causes some problems in cities,that's the Too many people gather in cities and the jobs are not Some graduates can't find a job though they have left school for In addition,traffic jam is another problem resulting from the big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on the road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s not Too many people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and we don't have enough farm land for Fortunately,our government has realized the problems and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its best to create more jobs and improve traffic Moreover,the one-child policy has helped a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史称秦始皇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富饶、美丽的国度;张骞出使西域,创建丝绸之路;唐太宗李渊建立了大唐;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创建了明朝;大金大汗皇太极攻克了北京,创立清朝后……从“玄武门之变” 到“康乾盛世”……从圆周率,四大发明,地动仪,浑天仪……从孔子,孟子……从王羲之,柳公权,颜真清……从李白、杜甫、陆游、叶绍翁、苏轼、辛弃疾……中国每个方面都在逐步的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然而,好景不长,从乾隆皇帝后,一个个腐败无能的皇帝依次出现,从嘉庆皇帝到溥仪皇帝;从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中日黄海大战……都体现了后清的腐败。作为一个中国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固然令人不堪回首、深恶痛绝;但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孙中山大总统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举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又在以毛主席、周总理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且从“五•四”运动开始,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涌入社会: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鲁迅爷爷的《社戏》;郭沫若爷爷的《山茶花》;老舍爷爷的《四室同堂》;郑振驿爷爷的《海燕》;巴金爷爷的《繁星》……都是当时社会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对鼓舞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抗击国内外的反动派,建立新中国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祖国秀丽的风景一向令人赞叹!神奇的九寨沟,具有典型“克斯特”地貌的黄龙,秀丽的黄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世界第一大佛”的乐山大佛,美丽的日月潭,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 祖国的文化也很多!现在为止,已经有29个项目顺利申请了“世界遗产”的名录,这也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字! 在五千年中,中国人受尽了耻辱,但我们终于又站起来了!可谓是“苦尽甘来”!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努力下,嬴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 2我爱我的祖国作文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 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以我国人口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作文

现状: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沿江、临海公路,铁路沿线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人口分布这种不平衡状况,是旧中国多年来生产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产物。1、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2、全国人口在省、区的分布,其所占的比例和密度差异很大。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东部地区的湿润区域及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集聚和分布了较多的人口。反之,在自然条件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 趋势:会越来越像城市,大城市集中,以及东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集中 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空间和品质的要求,城市交通的方便快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开始出现往乡村扩散

//世界人口问题论文 (地理小论文)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往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经济因素对人口机械增长也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 文化因素: 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随着科学文学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现代社会里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科学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医疗卫生因素: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其次,它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即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5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此外,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国家,如瑙鲁(0.7万人)、安道尔(5万人)、圣马利诺(2.3万人)、摩纳哥(3万人)、梵蒂冈(1380人)。从各国人口密度来看,摩纳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达2万人,新加坡4300人,梵蒂冈1920人,马尔他1110人等。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有法属圭亚那(1人)。蒙古(1人)、纳米比亚(2人)、利比亚(2人)、毛里塔尼亚(2人)、冰岛(2人)等。 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使全球人口分布表现出大小不等的一些密集的点。进入90年代,全世界总人口中已有49%以上集中于城市。 世界人口最稠密和最稀少地区 从人口地区分布图上能确切地反映出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有如下几类:①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带。特别是一些海岸线比较曲折、具有优良港湾地区,或某些大河入海口处。如亚洲大陆东部沿海区、南亚沿海区,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区,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区,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地区,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沿岸区、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西雅图—温哥华(加)地区,五大湖地区,巴西——委内瑞拉沿海区,阿根廷——乌拉圭沿海区,智利——秘鲁沿海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区;②流入三大洋的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带或河口三角洲地区。亚洲东部、南部尤为突出。③若干温带和热带的岛屿和半岛上。岛屿四面环海,半岛三面环海,若位置适中,并兼有优良港湾,则往往成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④内陆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由于矿业开发,以及修筑铁路和公路,随之成为工业中心而形成一个城镇集团;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某些内陆高原上。由于地势较高,没有平原或低地区那样炎热和潮湿,危害人们健康的热带疾病也大为减少,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秘鲁高原、东非高原等地;⑥沙漠中的绿洲地区等。世界人口非常稀少地区的有以下几类:①两极圈以内地区;②北半球北纬50度至北极圈之间广大的原始森林地带;③回归线附近和温带大陆内部的沙漠、戈壁地区;④热带雨林区;⑤高山地区。 三、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的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人作为生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不能作为生产者;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残废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难成为生产者;再次,人作为生产者要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此外,作为生产者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所以人口增长要与物质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做到这点,无论是人口多,还是人口少,都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如果人口增长大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过剩人口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将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将加重社会负担;如人口增长慢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生产资料将无法与人口相结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样会影响生产发展。所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并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速度。马克思认为,通过人口自我调节,人类完全能够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统一。 所以现在人们应该有计划的生育,使世界人口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

以我国人口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作文英语

As is known to us,China has the big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which is more than 1,300,000,Such a large population causes some problems in cities,that's the Too many people gather in cities and the jobs are not Some graduates can't find a job though they have left school for In addition,traffic jam is another problem resulting from the big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on the road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s not Too many people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and we don't have enough farm land for Fortunately,our government has realized the problems and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its best to create more jobs and improve traffic Moreover,the one-child policy has helped a

The Problem of Human Population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following graph showing the growth of the world's The opening sentence is given and you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it into a full Your part of writing should be no less than 120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are provided, but you do not have to include all of (Suggested words and phrases: birth control, death rate, population explosion, food shortage)The Problem of Human Population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a thousand years ago there were less than 400 million people on Today, however,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amounted to 5,000 What is worse, it keeps growing at a surprising If this trend continues,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ll shoot up to 7,000 million by the year This is what we call popul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main cause of popula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growing at a tremendous speed since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e Revolution in 1650, which raised th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medicine in 1550, which lowered the people's death Population explosion will result in a lot of such problems as food shortage, housing shortage and It is time that we acted quickly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birth control otherwise, man's survival on the earth will be

As is known to us,China has the big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which is more than 1,300,000,Such a large population causes some problems in cities,that's the Too many people gather in cities and the jobs are not Some graduates can't find a job though they have left school for In addition,traffic jam is another problem resulting from the big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on the road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s not Too many people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and we don't have enough farm land for   Fortunately,our government has realized the problems and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its best to create more jobs and improve traffic Moreover,the one-child policy has helped a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超过such人口众多带来一些问题在城市中,这是很多人聚集在城市和工作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虽然他们已经离开学校此外,交通堵塞是另一个问题因大太多的汽车在公路和街道。农村实际是不人生活在农村,我们不会有足够的耕地来。幸运的是,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高度重视政府正在尽最大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改善交通系统。此外,独生子女政策有很大的帮助。

以我国人口为主题写一篇论文作文高中

中国约有13亿人,如果环境遭受破坏,那么经济问题就会变多。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将进一步以发展为主题,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洲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各国议会继续加强交流,加深了解,增强信任,扩大共识,为不断促进亚洲各国议员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计划生育即要提高人口素质,又要提高人口水平, 二是:晚婚晚育 三是: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2.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 3 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4、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5、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实,全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措施: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1、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关于这个政策,我不多说了,其良好的作用应该肯定,中国30来少生育30000万人口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当然这个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果把人口控制和国家的养老保险结合起来,这个政策的效果会更好(这个问题有待将来论述)。今后这个政策依然不能放松,要在改进中提高。 2、人口问题说到最后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后我发现,在经济起飞时,每个国家的人口都会高速增长,当该国GDP达到10000美圆/人时,人口增长就会停止,然后人口总量会稳定,当人均GDP达到20000美圆时,人口会呈现下降趋势。西方几十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中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已经出现停滞状态,为什么?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圆。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什么时间整个中国达到人均GDP10000美圆呢?2030年前后会达到,到时候,中国人口会达到历史的高峰,---15亿左右。经济发展速度提速、社会运转速度加快、抚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我把二楼的资料剪了一下,不知道如何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分析:1978-2004倪静远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区历年人口及GDP统计数据,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1]三大地带为划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年人口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呈阶梯状分布,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关键字:空间分布 区域经济 人口密度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历经90年代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空前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总量同步增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持续变化1978年以来,以东,中,西部为划分的三大地带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导致人口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且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这种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日趋明显针对这一趋势许多研究者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部分学者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人口密度函数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另外一部分研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即侧重于分析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经济绩效但是,关于人口空间分布与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完成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分析二,文献综述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经济模型以来,以凯恩斯,西蒙,纳尔逊,索维,舒而茨和卢卡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关系由于出发点和引入参数的差异,结果莫衷一是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研究的侧重点逐步从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转移至人口质量和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单纯分析发达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转移至以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状况为主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口数量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缺乏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有关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最初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近年来,地理学者开始运用GIS等技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其研究扩展到地理学,经济学甚至环境生态学交叉领域随着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将人口向城市流动视为劳动在产业间的转移,这种流动是个人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收入(或者预期收入)差距的回应(朱农,曾昭俊,2004)克鲁格曼在H-O定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城市经济聚集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关系与西方学术界相同,我国理论界有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的讨论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到结构的发展过程研究重心逐渐由控制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转移至分析现有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动态角度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增量变化即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张善余通过计算迁移者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得出结论: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影响迁移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严善平对90年代以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证检验证明,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严善平,1998)王德等通过比较迁移前后各省区人口与GDP的基尼系数变化,验证了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均衡作用(王德等,2003)许多学者还从经济绩效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蔡昉1996;陈皓1996;王桂新,1997;李强2001;董栓成2004)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揭示出人口的区域间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终究只是从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侧面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沿以下三种思路进行:1,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关性韩光辉等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和变动趋势,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平衡态势,地区差异巨大,但人口密度增长率逐步缩小,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与聚落性质和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开发的类型直接相关(韩光辉,陈喜波,1999)韩惠等通过对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成因的探讨,认为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等其中自然环境又是其它因素的基础,但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还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口的聚集,同时人口的聚集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韩惠等,200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口分布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等人口空间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人口分布总体上还是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受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中国东,中,西三地带建国以来人口规模和密度都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分布比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王桂新,1997)这些研究从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综合分析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因,提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变动的重要力量,但对二者间关系的分析大多是单向的,更偏重于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2,从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绩效角度分析范红忠等从人口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方面分析在比较中,美,日等6国生产与人口分布后,他发现我国人口分布与生产的矛盾在于生产集中的同时并未引起人口的相应集中,这种人口分布与生产分布的不一致性导致较大的地区经济差异(范红忠,2003)从而论述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蔡昉从人口密度着手,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对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认为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密度制约着市场制度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相对于对物质资本的稀释能力,人口密度对劳动力的充分供给的正面作用更加明显;教育的正外部型使得人口密度对人力资本存量有着可预期的正面效应因此,人口密度对经济发展并不必然是负面影响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增长绩效与人口密度关系的实证检验他得出结论:尽管人口增长与人口密度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但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水平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蔡昉,2001)3,从人口聚积与城市发展关系角度分析王法辉等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函数,运用GIS方法,在1982-1990年人口资料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考查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征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关系指出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王法辉等,2004)以上研究虽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性,但均未明确地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具体阐述,因而无法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做出一般性分析,也难以对人口空间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做出合理预测而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均表明,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人口数量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和人口空间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前者的分析而忽视了后者然而必须看到,长达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后一种关系在我国严重扭曲因此,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三,人口空间分布的统计描述1,统计指标描述⑴人口空间分布的定义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具体表现为该时点当地的人口密度⑵人口密度的定义人口密度通常指一定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 = 总人口/总土地面积⑶数据说明本文所采用人口和GDP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总人口数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全国人口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2,人口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分析1978年至2004年,中国总人口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按地区呈现出东,中,西三大阶梯其中,东部人口比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带内,中部和西部人口数量稳步提升,增长速度平稳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相对起伏较大全国人口空间分布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⑴人口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阶梯状分布从人口规模上看,东部人口总量最大,是第一阶梯;中部次之,属第二阶梯;西部人口规模最小,是第三阶梯三大地带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征由78年延续至今,总体趋势未发生改变,且地带间人口绝对数量的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见图1)图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结果⑵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除西部地区外,东部,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超过中西部地区总和,且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同时,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起伏变化量也相对较大(见图2) 图2 数据来源:同上图 ⑶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集中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和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见表1)表1 1978,1992,2004年中国各地区人口比重省份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7819922004北京89 95 15 天津75 79 79 东河北28 38 24 辽宁91 45 24 部上海15 15 34 江苏09 93 72 地浙江91 63 63 福建56 67 70 区广东84 60 39 山东47 39 06 海南00 59 63 合计85 52 89吉林58 17 08 中黑龙江52 10 94 安徽92 00 97 部河南38 60 48 湖北77 79 63 地湖南39 38 15 江西32 36 30 区山西53 56 57 合计42 95 12内蒙古93 89 83 广西55 76 76 西重庆00 00 40 四川13 43 71 部贵州80 88 00 云南23 29 40 地西藏19 20 21 陕西90 92 85 区甘肃95 99 01 青海38 40 41 宁夏38 42 45 新疆29 36 51 合计5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1993),(2005)计算上表显示,78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人口聚集趋势明显除四川,陕西两省外,西部各省人口数占全国比重均有所增加与东西部相比,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⑷地带间人口增长速度基本相同,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并不显著总体而言,三大地带人口增长速率曲线基本重合,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在5个百分点内,东部地区稍大与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比,东部地区人口增速并未显著增加(见图3)图3 数据来源:同上图3,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截面分析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总人口37127万人;中部地区43037万人;东部地区49251万人[2]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东,中,西三大地带各省市人口密度见下表:2004年东中西部各省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内蒙古3020北京68889山西63213广西60207天津13906吉林74145重庆24379河北77363黑龙江4684四川50180辽宁59289安徽96463贵州60222上海632765江西69257云南40112江苏26724河南70582西藏842浙江18464湖北59324陕西56180福建14289湖南18316甘肃4064山东67586---青海127广东79467---宁夏18114海南39241---新疆196316512------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不难看出,200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各省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中部,西部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远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分居前几位其中,上海以2765人/平方公里的绝对优势超过北京,天津,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平均,各省人口密度差异较小河南,安徽分列人口密度前两位除黑龙江以外,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带内部省际人口密度差异较大重庆,贵州,广西,四川,陕西五省人口密度列前四位,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余各省人口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青海,新疆三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三个省份其中,西藏每平方公里仅2人,是全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省份四,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推-拉理论认为,同时存在着一推一拉两种力量共同决定人口迁移前者是推动人口迁出居住地的力量;后者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力量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应(朱农等,2004)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入的重要力量比较我国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与GDP变化趋势不难发现,三大地带人口密度变化与GDP增长的总趋势保持一致(见图3,图4)90年代中期以后,东部地区GDP规模大幅上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水平而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其它两大地带的差别在这一时期内也明显扩大图4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然而,由图形3,4分析可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并未相应的引起人口增速提升,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量相关性较弱由此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量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量,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⑵资源,环境,人口规模,国家政策等因素通过制约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水和各种矿产资源,能源等工业生产的必需原料通过对工业的布局和城市规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以水资源为例,2003年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工业发达的超大规模人口聚集中心的城市水供应总量分别为128823万立方米,308309万立方米和568949万立方米而西部地区青海,宁夏等欠发达省份城市水供应总量仅为15000-20000万立方米左右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现为在迁出地形成的推力,和在迁入地形成的拉力分析表1不难看出,四川,山东,河南等主要人口迁出源地均是人口大省尤其是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80人以上,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当地人口的外迁形成有效的推力同时,广东,江浙,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强势吸引中心也都是人口高密集地区,庞大的"聚集效应"形成一股有效的拉动人口迁入的力量国家政策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开放内陆省份的政策,推动西部内陆省份加速经济发展结果显示,以新疆为代表的边疆省份成为新的人口迁入中心地,其中新疆的年净流入率达到7%(张善余,2004)这充分表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地区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在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人口规模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在理论上主要分为马尔萨斯派和反马尔萨斯派以托马斯·马尔萨斯为代表的马尔萨斯派学者坚信,人口增长对人均的福利有负面影响马尔萨斯认为一旦工资超过生存水平,就有新的人口压力使工资下降,因为人们会更早地结婚,并生育更多的孩子这样,又把工资将导致能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内生性使得人均收入保持在维持生存水平并停滞不前(德布拉吉·瑞,2002)不难看出,马尔萨斯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不一定倾向于选择生育更多的子女,相反,发达国家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说明经济水平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的假设前提难以普遍使用,因此,由之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资本产出给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将增加消耗,减小人均数值但是考虑到劳动力投入对扩大生产的作用,简单的假定资本产出固定是不现实的在索罗模型中,人口的消耗作用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扩大作用相互抵消,长期经济增长率不受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但高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不变),劳动-资本比率上升降低了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因此,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是负面的反马尔萨斯派学者提出需求推动和供给推动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后者认为,更多地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三个臭皮匠",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应该随人口增长而加快而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同时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前者表现为在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吸引下,劳动力和企业向"中心"聚集;后者则表现为人口和工业过度密集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可能导致的"中心"地区的解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东部地区人口与GDP增长的实际情况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而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这种反作用具有正负两方面效果一方面,随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投入量增多,技术创新加快,产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着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地区工业结构的支柱部分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迁入人口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迁入在业人口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魏星等,2004),为蓬勃发展的二,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创新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张带动城镇基础是设建设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大大加速了中心地区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过度集中,中心地区的过度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住房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此外,西部地区以及中部人口输出大省以高素质劳动力流出和中低水平劳动力流入为主的劳动力流动现状,造成人口输出地高端人力资本大量流失,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而对缩小东西差距和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实现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五,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配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三大阶梯状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量相比,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人口分布的变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同时形成人口的高度密集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东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日趋明显,且仍有继续扩大之势总体上呈现出"劳动跟随资本流动"的趋势由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需要一个缓慢的长期变化过程,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加之人口迁移具有惯性,所以,这种人口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分布趋势可能还将继续长期存在下去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人口过度密集也带来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此外,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的大量流出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建立更加顺畅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本建设扶持,是实现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⑴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⑵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社会学研究,⑶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人口与经济, ⑷陈浩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人口研究,⑸蔡昉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⑹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之关系研究人口与经济,⑺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⑻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⑼韩光辉,陈喜波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及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⑽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⑾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⑿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预测,⒀蔡昉,王美艳,都阳人口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⒁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⒂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⒃张善余基于出生地的中国人口迁移态势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⒄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⒅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历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⒇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 本文讨论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9省市[2] 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3]因统计过程中对现役军人数处理方法不同,统计所得全国总人口数与由分地区数字加总结果不同

以我国人口为主题写一篇论文怎么写

关于人口,这个口径给的很大啊,你可以选择的也挺多,比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城市化等,这几个是人口学领域目前研究的几大热点。热点资料多,好搜,也容易出成果。 论文结构可以考虑一般的三大结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个人见解、本人经验,希望能帮到你。

主要是调查,可以从网上搜啊!然后是人口增长率,调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的对比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将进一步以发展为主题,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洲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各国议会继续加强交流,加深了解,增强信任,扩大共识,为不断促进亚洲各国议员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计划生育即要提高人口素质,又要提高人口水平, 二是:晚婚晚育 三是: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2.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 3 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4、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5、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实,全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措施: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1、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关于这个政策,我不多说了,其良好的作用应该肯定,中国30来少生育30000万人口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当然这个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果把人口控制和国家的养老保险结合起来,这个政策的效果会更好(这个问题有待将来论述)。今后这个政策依然不能放松,要在改进中提高。 2、人口问题说到最后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后我发现,在经济起飞时,每个国家的人口都会高速增长,当该国GDP达到10000美圆/人时,人口增长就会停止,然后人口总量会稳定,当人均GDP达到20000美圆时,人口会呈现下降趋势。西方几十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中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已经出现停滞状态,为什么?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圆。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什么时间整个中国达到人均GDP10000美圆呢?2030年前后会达到,到时候,中国人口会达到历史的高峰,---15亿左右。经济发展速度提速、社会运转速度加快、抚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我把二楼的资料剪了一下,不知道如何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分析:1978-2004倪静远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区历年人口及GDP统计数据,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1]三大地带为划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年人口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呈阶梯状分布,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关键字:空间分布 区域经济 人口密度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历经90年代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空前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总量同步增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持续变化1978年以来,以东,中,西部为划分的三大地带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导致人口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且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这种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日趋明显针对这一趋势许多研究者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部分学者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人口密度函数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另外一部分研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即侧重于分析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经济绩效但是,关于人口空间分布与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完成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分析二,文献综述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经济模型以来,以凯恩斯,西蒙,纳尔逊,索维,舒而茨和卢卡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关系由于出发点和引入参数的差异,结果莫衷一是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研究的侧重点逐步从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转移至人口质量和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单纯分析发达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转移至以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状况为主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口数量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缺乏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有关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最初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近年来,地理学者开始运用GIS等技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其研究扩展到地理学,经济学甚至环境生态学交叉领域随着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将人口向城市流动视为劳动在产业间的转移,这种流动是个人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收入(或者预期收入)差距的回应(朱农,曾昭俊,2004)克鲁格曼在H-O定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城市经济聚集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关系与西方学术界相同,我国理论界有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的讨论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到结构的发展过程研究重心逐渐由控制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转移至分析现有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动态角度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增量变化即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张善余通过计算迁移者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得出结论: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影响迁移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严善平对90年代以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证检验证明,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严善平,1998)王德等通过比较迁移前后各省区人口与GDP的基尼系数变化,验证了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均衡作用(王德等,2003)许多学者还从经济绩效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蔡昉1996;陈皓1996;王桂新,1997;李强2001;董栓成2004)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揭示出人口的区域间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终究只是从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侧面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沿以下三种思路进行:1,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关性韩光辉等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和变动趋势,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平衡态势,地区差异巨大,但人口密度增长率逐步缩小,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与聚落性质和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开发的类型直接相关(韩光辉,陈喜波,1999)韩惠等通过对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成因的探讨,认为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等其中自然环境又是其它因素的基础,但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还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口的聚集,同时人口的聚集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韩惠等,200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口分布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等人口空间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人口分布总体上还是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受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中国东,中,西三地带建国以来人口规模和密度都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分布比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王桂新,1997)这些研究从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综合分析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因,提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变动的重要力量,但对二者间关系的分析大多是单向的,更偏重于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2,从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绩效角度分析范红忠等从人口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方面分析在比较中,美,日等6国生产与人口分布后,他发现我国人口分布与生产的矛盾在于生产集中的同时并未引起人口的相应集中,这种人口分布与生产分布的不一致性导致较大的地区经济差异(范红忠,2003)从而论述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蔡昉从人口密度着手,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对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认为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密度制约着市场制度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相对于对物质资本的稀释能力,人口密度对劳动力的充分供给的正面作用更加明显;教育的正外部型使得人口密度对人力资本存量有着可预期的正面效应因此,人口密度对经济发展并不必然是负面影响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增长绩效与人口密度关系的实证检验他得出结论:尽管人口增长与人口密度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但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水平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蔡昉,2001)3,从人口聚积与城市发展关系角度分析王法辉等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函数,运用GIS方法,在1982-1990年人口资料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考查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征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关系指出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王法辉等,2004)以上研究虽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性,但均未明确地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具体阐述,因而无法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做出一般性分析,也难以对人口空间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做出合理预测而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均表明,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人口数量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和人口空间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前者的分析而忽视了后者然而必须看到,长达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后一种关系在我国严重扭曲因此,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三,人口空间分布的统计描述1,统计指标描述⑴人口空间分布的定义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具体表现为该时点当地的人口密度⑵人口密度的定义人口密度通常指一定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 = 总人口/总土地面积⑶数据说明本文所采用人口和GDP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总人口数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全国人口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2,人口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分析1978年至2004年,中国总人口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按地区呈现出东,中,西三大阶梯其中,东部人口比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带内,中部和西部人口数量稳步提升,增长速度平稳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相对起伏较大全国人口空间分布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⑴人口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阶梯状分布从人口规模上看,东部人口总量最大,是第一阶梯;中部次之,属第二阶梯;西部人口规模最小,是第三阶梯三大地带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征由78年延续至今,总体趋势未发生改变,且地带间人口绝对数量的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见图1)图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结果⑵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除西部地区外,东部,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超过中西部地区总和,且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同时,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起伏变化量也相对较大(见图2) 图2 数据来源:同上图 ⑶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集中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和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见表1)表1 1978,1992,2004年中国各地区人口比重省份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7819922004北京89 95 15 天津75 79 79 东河北28 38 24 辽宁91 45 24 部上海15 15 34 江苏09 93 72 地浙江91 63 63 福建56 67 70 区广东84 60 39 山东47 39 06 海南00 59 63 合计85 52 89吉林58 17 08 中黑龙江52 10 94 安徽92 00 97 部河南38 60 48 湖北77 79 63 地湖南39 38 15 江西32 36 30 区山西53 56 57 合计42 95 12内蒙古93 89 83 广西55 76 76 西重庆00 00 40 四川13 43 71 部贵州80 88 00 云南23 29 40 地西藏19 20 21 陕西90 92 85 区甘肃95 99 01 青海38 40 41 宁夏38 42 45 新疆29 36 51 合计54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1993),(2005)计算上表显示,78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人口聚集趋势明显除四川,陕西两省外,西部各省人口数占全国比重均有所增加与东西部相比,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⑷地带间人口增长速度基本相同,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并不显著总体而言,三大地带人口增长速率曲线基本重合,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在5个百分点内,东部地区稍大与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比,东部地区人口增速并未显著增加(见图3)图3 数据来源:同上图3,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截面分析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总人口37127万人;中部地区43037万人;东部地区49251万人[2]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东,中,西三大地带各省市人口密度见下表:2004年东中西部各省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省份人口面积人口密度(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万人)(万平方公里)(人/平方公里)内蒙古3020北京68889山西63213广西60207天津13906吉林74145重庆24379河北77363黑龙江4684四川50180辽宁59289安徽96463贵州60222上海632765江西69257云南40112江苏26724河南70582西藏842浙江18464湖北59324陕西56180福建14289湖南18316甘肃4064山东67586---青海127广东79467---宁夏18114海南39241---新疆196316512------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不难看出,200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各省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中部,西部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远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分居前几位其中,上海以2765人/平方公里的绝对优势超过北京,天津,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平均,各省人口密度差异较小河南,安徽分列人口密度前两位除黑龙江以外,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带内部省际人口密度差异较大重庆,贵州,广西,四川,陕西五省人口密度列前四位,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余各省人口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青海,新疆三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三个省份其中,西藏每平方公里仅2人,是全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省份四,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推-拉理论认为,同时存在着一推一拉两种力量共同决定人口迁移前者是推动人口迁出居住地的力量;后者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力量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应(朱农等,2004)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入的重要力量比较我国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与GDP变化趋势不难发现,三大地带人口密度变化与GDP增长的总趋势保持一致(见图3,图4)90年代中期以后,东部地区GDP规模大幅上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水平而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其它两大地带的差别在这一时期内也明显扩大图4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然而,由图形3,4分析可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并未相应的引起人口增速提升,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量相关性较弱由此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量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量,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⑵资源,环境,人口规模,国家政策等因素通过制约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水和各种矿产资源,能源等工业生产的必需原料通过对工业的布局和城市规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以水资源为例,2003年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工业发达的超大规模人口聚集中心的城市水供应总量分别为128823万立方米,308309万立方米和568949万立方米而西部地区青海,宁夏等欠发达省份城市水供应总量仅为15000-20000万立方米左右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现为在迁出地形成的推力,和在迁入地形成的拉力分析表1不难看出,四川,山东,河南等主要人口迁出源地均是人口大省尤其是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80人以上,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当地人口的外迁形成有效的推力同时,广东,江浙,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强势吸引中心也都是人口高密集地区,庞大的"聚集效应"形成一股有效的拉动人口迁入的力量国家政策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开放内陆省份的政策,推动西部内陆省份加速经济发展结果显示,以新疆为代表的边疆省份成为新的人口迁入中心地,其中新疆的年净流入率达到7%(张善余,2004)这充分表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地区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在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人口规模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在理论上主要分为马尔萨斯派和反马尔萨斯派以托马斯·马尔萨斯为代表的马尔萨斯派学者坚信,人口增长对人均的福利有负面影响马尔萨斯认为一旦工资超过生存水平,就有新的人口压力使工资下降,因为人们会更早地结婚,并生育更多的孩子这样,又把工资将导致能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内生性使得人均收入保持在维持生存水平并停滞不前(德布拉吉·瑞,2002)不难看出,马尔萨斯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不一定倾向于选择生育更多的子女,相反,发达国家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说明经济水平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的假设前提难以普遍使用,因此,由之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资本产出给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将增加消耗,减小人均数值但是考虑到劳动力投入对扩大生产的作用,简单的假定资本产出固定是不现实的在索罗模型中,人口的消耗作用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扩大作用相互抵消,长期经济增长率不受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但高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不变),劳动-资本比率上升降低了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因此,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是负面的反马尔萨斯派学者提出需求推动和供给推动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后者认为,更多地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三个臭皮匠",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应该随人口增长而加快而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同时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前者表现为在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吸引下,劳动力和企业向"中心"聚集;后者则表现为人口和工业过度密集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可能导致的"中心"地区的解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东部地区人口与GDP增长的实际情况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而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这种反作用具有正负两方面效果一方面,随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投入量增多,技术创新加快,产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着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地区工业结构的支柱部分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迁入人口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迁入在业人口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魏星等,2004),为蓬勃发展的二,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创新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张带动城镇基础是设建设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大大加速了中心地区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过度集中,中心地区的过度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住房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此外,西部地区以及中部人口输出大省以高素质劳动力流出和中低水平劳动力流入为主的劳动力流动现状,造成人口输出地高端人力资本大量流失,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而对缩小东西差距和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实现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五,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配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三大阶梯状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量相比,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人口分布的变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同时形成人口的高度密集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东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日趋明显,且仍有继续扩大之势总体上呈现出"劳动跟随资本流动"的趋势由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需要一个缓慢的长期变化过程,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加之人口迁移具有惯性,所以,这种人口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分布趋势可能还将继续长期存在下去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人口过度密集也带来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此外,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的大量流出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建立更加顺畅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本建设扶持,是实现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⑴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⑵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社会学研究,⑶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人口与经济, ⑷陈浩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人口研究,⑸蔡昉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⑹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之关系研究人口与经济,⑺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⑻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⑼韩光辉,陈喜波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及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⑽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⑾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⑿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预测,⒀蔡昉,王美艳,都阳人口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⒁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⒂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⒃张善余基于出生地的中国人口迁移态势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⒄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⒅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历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⒇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 本文讨论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9省市[2] 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3]因统计过程中对现役军人数处理方法不同,统计所得全国总人口数与由分地区数字加总结果不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