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电子信息专业导论课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发布时间:2024-07-06 15:08:11

电子信息专业导论课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的区别 :选题的目的:(1)课题的延续。我校在“九五”“十五”期间,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效显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其实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们拟定将课堂教学资源研究泛化深化,所以将课题定为: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即由统一和求同指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由预定性和封闭性指向生成性和开放性,由知识本位指向学生发展本位。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更新资源观念,增强资源意识。(3)解决存在的问题:各门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可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将教科书视为教学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这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掩埋着课堂中生命的灵性。也是由于资源意识淡漠,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被闲置、浪费,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课堂中学生偏离教师“预设轨道”的个性化发言,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然而,他们被漠视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发现教学资源的“慧眼”,当然也就没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慧心”了。因此,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研究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选题的意义:(1)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改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2)提高教师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一、选题能够体现论文的价值和效用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是需要根据论文的完成客观效用来进行评价的,但是论文的选题对其有重要作用。选题不是给论文定一个题目和规定一个范围,选择论文标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个好的标题,需要经过作者深思熟虑、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才进行敲定的。论文选题好了,也就表示作者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二、选题能够提前对文章做出估计好标题能够对论文作出一个基本的估计,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一般是经过整理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后才能进行论文标题的敲定。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我们所找到的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思维不断碰撞并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中,使作者产生了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一般选题来源于自选课题,上级主管部门指定课题与横向联系单位委托课题(包括联合攻关课题)三种形式。无论那种形式的课题都来自两大方面:(1)引领:解决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这是一种直接性来源。例如:《北京古树神韵》图书,献给第29届北京绿色奥运的一份特殊礼物 。(2)总结: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中挖掘课题。这是一种间接性来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即从前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派生、外延与升华出来,从而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充实、完善甚至能填补其空白的课题。如“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出版工程,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按国家精品图书出版的要求,以打造国家精品图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信息专业导论课论文选题意义与目的

基带传输系统中扰码与解扰电路的设计 摘要:本文设计的是数字通信系统中扰码与解码电路,由于通常假设信源序列是随机序列,而实际信源发出的序列不一定满足这个条件,特别是出现长0串时,给接受端提取定时信号带来一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可用M序列对信源序列进行“加扰”处理,以使信源序列随机化。在接受端再把“加乱”了的序列,用同样的M序列“解扰”,恢复原有的信源序列。在图像通信中,扰码可以很好地抑制静态图像的抖动,能使数字传输系统对各种数字信息具有透明性。本次设计用信号发生器产生6Hz的方波作为整个系统的时钟,用三片级联的74LS19474产生长度为31的PRBS序列,作为扰码,和信息序列异或完成加扰过程。解扰端完成相反的过程,恢复信息序列。关键词:扰码 解扰 M序列 目 录摘要 11绪 论 1课题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原理介绍 1 m序列 1 m序列的产生 2 m序列的性能以及用途 2 扰码实现原理 3 解码实现原理 73 设计方案 1方案对比 2方案实现 1 m序列的实现路线 2扰码实现路线 3 解码实现路线 3 所用芯片功能的简单介绍 134 电路原理图仿真 1仿真软件介绍 2仿真结果 3 竞争和冒险 1集成芯片电路中毛刺的产生 2毛刺的消除方法 185 硬件电路搭建注意事项 20结束语 21致 谢 22参考文献 23附页 24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特征一、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基本判断在我国,对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调整、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使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如何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结合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处理、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升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的内容都关乎新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和工业化道路,其中最难把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与信息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发挥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解决工业化中期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借助信息化走出一条超越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意味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与处在后工业社会的国家有根本区别,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特征;二是更应注重发挥信息产业对整个工业结构升级的体系性效应。所谓“阶段性”特征就是要从我国的现实基础出发,立足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眼于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出逐“阶段”升级的轨迹。这就需要对信息产业的当前地位与现实作用做出客观评价,发现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们制定今后一段时间阶段性目标和政策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从1989年到2001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9%、27%、24%和30%;产业的长期高速增长使其规模总量快速增加,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4%提高到2001年的2%。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不仅仅在于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更多的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对其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效应,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测度,并据此评价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目前还缺少必需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这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其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到2002年上半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的产值比例为50:30:20,而1989年的相应比例为16:53:31,这一产品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投资类产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主)占据了一半,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信息产品的应用加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而不是以往依靠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来维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其二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到2001年,先后实施了12000个信息化项目,仅项目投入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0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到9亿元,政府信息化对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出现了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观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轨迹,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加工组装环节我国表现出了比较强而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国一些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二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逐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国的进入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原创技术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标准)和一些创新型高技术公司的活跃与成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产和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了我国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却出现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独特现象。上述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释放。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1、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3、产业聚集已经出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产业的区域聚集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在这些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主机企业和多级零部件供应企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够实现即时供应、交易成本较低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一些产业基地成为了某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就此意义而言,这些信息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的世界生产制造基地。4、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企业结构的变动是伴随着如下两个变化而发生的:其一是产业分工方式(如生产外部化或内部自治率的降低)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细分化产品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全能型”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出局,同时出现了许多为国外公司生产的“代工型”(即委托生产)企业;其二是外资企业的增加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外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而地区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而发生的,一些传统的电子信息企业较密集的地区衰落下去,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地区分布的较大调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论文选题意义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特征一、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基本判断在我国,对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调整、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使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如何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结合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处理、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升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的内容都关乎新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和工业化道路,其中最难把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与信息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发挥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解决工业化中期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借助信息化走出一条超越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意味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与处在后工业社会的国家有根本区别,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特征;二是更应注重发挥信息产业对整个工业结构升级的体系性效应。所谓“阶段性”特征就是要从我国的现实基础出发,立足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眼于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出逐“阶段”升级的轨迹。这就需要对信息产业的当前地位与现实作用做出客观评价,发现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们制定今后一段时间阶段性目标和政策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从1989年到2001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9%、27%、24%和30%;产业的长期高速增长使其规模总量快速增加,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4%提高到2001年的2%。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不仅仅在于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更多的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对其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效应,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测度,并据此评价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目前还缺少必需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这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其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到2002年上半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的产值比例为50:30:20,而1989年的相应比例为16:53:31,这一产品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投资类产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主)占据了一半,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信息产品的应用加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而不是以往依靠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来维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其二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到2001年,先后实施了12000个信息化项目,仅项目投入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0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到9亿元,政府信息化对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出现了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观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轨迹,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加工组装环节我国表现出了比较强而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国一些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二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逐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国的进入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原创技术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标准)和一些创新型高技术公司的活跃与成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产和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了我国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却出现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独特现象。上述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释放。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1、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3、产业聚集已经出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产业的区域聚集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在这些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主机企业和多级零部件供应企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够实现即时供应、交易成本较低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一些产业基地成为了某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就此意义而言,这些信息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的世界生产制造基地。4、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企业结构的变动是伴随着如下两个变化而发生的:其一是产业分工方式(如生产外部化或内部自治率的降低)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细分化产品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全能型”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出局,同时出现了许多为国外公司生产的“代工型”(即委托生产)企业;其二是外资企业的增加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外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而地区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而发生的,一些传统的电子信息企业较密集的地区衰落下去,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地区分布的较大调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基带传输系统中扰码与解扰电路的设计 摘要:本文设计的是数字通信系统中扰码与解码电路,由于通常假设信源序列是随机序列,而实际信源发出的序列不一定满足这个条件,特别是出现长0串时,给接受端提取定时信号带来一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可用M序列对信源序列进行“加扰”处理,以使信源序列随机化。在接受端再把“加乱”了的序列,用同样的M序列“解扰”,恢复原有的信源序列。在图像通信中,扰码可以很好地抑制静态图像的抖动,能使数字传输系统对各种数字信息具有透明性。本次设计用信号发生器产生6Hz的方波作为整个系统的时钟,用三片级联的74LS19474产生长度为31的PRBS序列,作为扰码,和信息序列异或完成加扰过程。解扰端完成相反的过程,恢复信息序列。关键词:扰码 解扰 M序列 目 录摘要 11绪 论 1课题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原理介绍 1 m序列 1 m序列的产生 2 m序列的性能以及用途 2 扰码实现原理 3 解码实现原理 73 设计方案 1方案对比 2方案实现 1 m序列的实现路线 2扰码实现路线 3 解码实现路线 3 所用芯片功能的简单介绍 134 电路原理图仿真 1仿真软件介绍 2仿真结果 3 竞争和冒险 1集成芯片电路中毛刺的产生 2毛刺的消除方法 185 硬件电路搭建注意事项 20结束语 21致 谢 22参考文献 23附页 24

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特征一、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基本判断在我国,对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调整、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使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如何把握信息化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结合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处理、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升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的内容都关乎新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和工业化道路,其中最难把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与信息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发挥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解决工业化中期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借助信息化走出一条超越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意味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与处在后工业社会的国家有根本区别,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特征;二是更应注重发挥信息产业对整个工业结构升级的体系性效应。所谓“阶段性”特征就是要从我国的现实基础出发,立足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眼于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出逐“阶段”升级的轨迹。这就需要对信息产业的当前地位与现实作用做出客观评价,发现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们制定今后一段时间阶段性目标和政策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从1989年到2001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9%、27%、24%和30%;产业的长期高速增长使其规模总量快速增加,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4%提高到2001年的2%。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不仅仅在于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更多的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对其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效应,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测度,并据此评价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目前还缺少必需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这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其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到2002年上半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的产值比例为50:30:20,而1989年的相应比例为16:53:31,这一产品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投资类产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主)占据了一半,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信息产品的应用加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而不是以往依靠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来维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其二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到2001年,先后实施了12000个信息化项目,仅项目投入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0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到9亿元,政府信息化对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出现了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观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轨迹,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加工组装环节我国表现出了比较强而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国一些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二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逐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国的进入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原创技术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标准)和一些创新型高技术公司的活跃与成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产和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了我国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却出现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独特现象。上述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释放。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1、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总量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已步入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趋势还在持续,很快可以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产品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彩电、微波炉、视盘机、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性材料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有些产品占有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形成比较强的产业配套基础。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一轮产业的国家间转移,并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凭借着市场需求巨大、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此轮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制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及其大出大进国际循环的格局初步形成。如果我们将观察问题的视角放在加工制造优势的形成过程,也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结构升级的明显步伐,产品结构由过去以家电类低端产品为主,调整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粗略预计,“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三倍,其中外资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3、产业聚集已经出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产业的区域聚集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法国的昂蒂布、芬兰的赫尔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都是集群式创新的成功典范。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在这些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主机企业和多级零部件供应企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够实现即时供应、交易成本较低的产业配套能力,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些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一些产业基地成为了某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就此意义而言,这些信息产业基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重要的世界生产制造基地。4、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企业结构的变动是伴随着如下两个变化而发生的:其一是产业分工方式(如生产外部化或内部自治率的降低)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细分化产品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全能型”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出局,同时出现了许多为国外公司生产的“代工型”(即委托生产)企业;其二是外资企业的增加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一段时间出现了外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而地区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形成而发生的,一些传统的电子信息企业较密集的地区衰落下去,出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地区分布的较大调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基带传输系统中扰码与解扰电路的设计 摘要:本文设计的是数字通信系统中扰码与解码电路,由于通常假设信源序列是随机序列,而实际信源发出的序列不一定满足这个条件,特别是出现长0串时,给接受端提取定时信号带来一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可用M序列对信源序列进行“加扰”处理,以使信源序列随机化。在接受端再把“加乱”了的序列,用同样的M序列“解扰”,恢复原有的信源序列。在图像通信中,扰码可以很好地抑制静态图像的抖动,能使数字传输系统对各种数字信息具有透明性。本次设计用信号发生器产生6Hz的方波作为整个系统的时钟,用三片级联的74LS19474产生长度为31的PRBS序列,作为扰码,和信息序列异或完成加扰过程。解扰端完成相反的过程,恢复信息序列。关键词:扰码 解扰 M序列 目 录摘要 11绪 论 1课题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原理介绍 1 m序列 1 m序列的产生 2 m序列的性能以及用途 2 扰码实现原理 3 解码实现原理 73 设计方案 1方案对比 2方案实现 1 m序列的实现路线 2扰码实现路线 3 解码实现路线 3 所用芯片功能的简单介绍 134 电路原理图仿真 1仿真软件介绍 2仿真结果 3 竞争和冒险 1集成芯片电路中毛刺的产生 2毛刺的消除方法 185 硬件电路搭建注意事项 20结束语 21致 谢 22参考文献 23附页 24

电子信息专业的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我发到你邮箱里了,请签收。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基带传输系统中扰码与解扰电路的设计 摘要:本文设计的是数字通信系统中扰码与解码电路,由于通常假设信源序列是随机序列,而实际信源发出的序列不一定满足这个条件,特别是出现长0串时,给接受端提取定时信号带来一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可用M序列对信源序列进行“加扰”处理,以使信源序列随机化。在接受端再把“加乱”了的序列,用同样的M序列“解扰”,恢复原有的信源序列。在图像通信中,扰码可以很好地抑制静态图像的抖动,能使数字传输系统对各种数字信息具有透明性。本次设计用信号发生器产生6Hz的方波作为整个系统的时钟,用三片级联的74LS19474产生长度为31的PRBS序列,作为扰码,和信息序列异或完成加扰过程。解扰端完成相反的过程,恢复信息序列。关键词:扰码 解扰 M序列 目 录摘要 11绪 论 1课题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原理介绍 1 m序列 1 m序列的产生 2 m序列的性能以及用途 2 扰码实现原理 3 解码实现原理 73 设计方案 1方案对比 2方案实现 1 m序列的实现路线 2扰码实现路线 3 解码实现路线 3 所用芯片功能的简单介绍 134 电路原理图仿真 1仿真软件介绍 2仿真结果 3 竞争和冒险 1集成芯片电路中毛刺的产生 2毛刺的消除方法 185 硬件电路搭建注意事项 20结束语 21致 谢 22参考文献 23附页 2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