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世界建筑史论文中西方园林的区别和联系

发布时间:2024-07-08 15:57:03

世界建筑史论文中西方园林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过改造通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

中西方古典园林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形成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1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2中国园林的产生渊源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中国园林产生历史久远,《史记》中有纣王沙丘苑台的记载,说明早在商王朝就已开始修筑帝苑。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差异在于中国传统园林更在乎的是山水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又穿插着亭台楼阁。而西方传统园林更类似于教堂那种有壁画有喷泉

1、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2、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3、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4、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5、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扩展资料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园林

世界建筑史论文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

一、工艺特点不同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2、西方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二、历史背景不同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如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2、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列宁格勒的彼得宫喷泉。三、基本特征不同1、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2、西方园林: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典园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园林

布局的差异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建筑的表现手法在西方园林中,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中国园林建筑是以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其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中国园林从水的布局上分两种形式,集中用水特点: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分散用水特点: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使用雕塑与山石的差异在西方园林中雕塑十分常见,且造型丰富,姿态各异,多以神祗为主题,或独立或作群像,大多与喷泉、栏杆、立柱、壁龛相结合,瓶饰多以大理石制作,表面饰有图案各异的浮雕。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凡有园,必有山石,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幽石的艺术摹写,因又常称之为“假山”,它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具有传情作用,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对比在西方,唯理美学思想统治欧洲达几千年之久,例如秩序强调整一、强调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不外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一种继续和发展,其深深地影响到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则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精华,但并非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创作者感情的倾注;此外,中国园林还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西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都十分鲜明。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今天,我们在造园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与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唯理与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中西方古典园林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形成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1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2中国园林的产生渊源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中国园林产生历史久远,《史记》中有纣王沙丘苑台的记载,说明早在商王朝就已开始修筑帝苑。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世界建筑史论文中西方园林的区别及联系

中国园林艺术是在讴歌自然美,推崇自然美的美学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脉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主张人对自然要采取顺从、遵循的态度,均主张要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关系。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进而主张"道法自然",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这些思想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艺术中来,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力求在自然空灵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解脱、陶醉、寄托和升华,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在造园过程中,讲究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创造,力图再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自然气韵,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取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较多地处于对立的关系上,驾驭自然、改造自然、表现人工的创造,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在西方造园艺术家眼中,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引进、提炼的对象,而是改造、重造和改变的对象,因为它是"杂乱无章"、"不成规矩"的。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一切都很规整,虽然园中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却已大为减少,在建造这类园林时,自然美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强调的是一种人工美。直到18世纪下半期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确立,特别是卢梭等人的"回归自然"的主张,西方人才重视自然风景美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园林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布局随意和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但总的看来,这种风景型园林还不能摆脱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追求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园林有很大不同。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以山水为景区主体,园中建筑除了某些主要厅堂外,其它形式和位置均视造景需要而定,受到风景的制约。它们形式多样轻巧,布置灵活随意,在园林中起的作用不是对景色的主宰和规定,而是对景色的点缀和辅助。也就是说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疏密相间、主次分明的景观画面,追求的是整体和谐协调,所谓"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鸟语花香帘外景,天光云影座中春",真正达到各尽其宜,相互借资,相辅相成。在具体空间组织和景物组织上,采取了分景、隔景、借景等丰富多样的手法,辅之以曲廊、曲径、小桥,组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曲折幽深的景观序列,步移景异,含蓄而韵味无穷。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甚于山水,在布局中建筑是主体,而山水是陪衬物,花草树木、水体雕塑等要经过修整以服从于建筑主题。建筑轴线便成为园景设计的主要依据,所有花坛、道 路、水池等均有轴线引导,整齐化一,均衡对称,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条块鲜明,显得开阔、明朗。园林艺术实际上成了建筑的一种扩张和延伸。中国"山水画"式的园林布局,把空间布局转 化为时间流程,构图复杂多变,通过时间的延伸来展示各个景 区;西方"几何式"的园林,以突出园林空间布局而缩短时间流 程,构图规整匀称,力图使人瞬间尽量领略整个景区。成忠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易经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文地理古今事,略知一二。堪舆龙脉太极图,可解三四。

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与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唯理与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一、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二、建筑材料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三、建筑布局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四、建筑文化主题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五、建筑风格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布局的差异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建筑的表现手法在西方园林中,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中国园林建筑是以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其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中国园林从水的布局上分两种形式,集中用水特点: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分散用水特点: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使用雕塑与山石的差异在西方园林中雕塑十分常见,且造型丰富,姿态各异,多以神祗为主题,或独立或作群像,大多与喷泉、栏杆、立柱、壁龛相结合,瓶饰多以大理石制作,表面饰有图案各异的浮雕。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凡有园,必有山石,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幽石的艺术摹写,因又常称之为“假山”,它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具有传情作用,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对比在西方,唯理美学思想统治欧洲达几千年之久,例如秩序强调整一、强调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不外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一种继续和发展,其深深地影响到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则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精华,但并非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创作者感情的倾注;此外,中国园林还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西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都十分鲜明。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今天,我们在造园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世界建筑史论文中西方园林的区别

中国园林艺术是在讴歌自然美,推崇自然美的美学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脉儒家和道家学说都主张人对自然要采取顺从、遵循的态度,均主张要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关系。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进而主张"道法自然",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这些思想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艺术中来,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力求在自然空灵的世界里获得精神的解脱、陶醉、寄托和升华,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在造园过程中,讲究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创造,力图再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自然气韵,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取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西方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较多地处于对立的关系上,驾驭自然、改造自然、表现人工的创造,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在西方造园艺术家眼中,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引进、提炼的对象,而是改造、重造和改变的对象,因为它是"杂乱无章"、"不成规矩"的。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一切都很规整,虽然园中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却已大为减少,在建造这类园林时,自然美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强调的是一种人工美。直到18世纪下半期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确立,特别是卢梭等人的"回归自然"的主张,西方人才重视自然风景美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园林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布局随意和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但总的看来,这种风景型园林还不能摆脱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追求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园林有很大不同。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以山水为景区主体,园中建筑除了某些主要厅堂外,其它形式和位置均视造景需要而定,受到风景的制约。它们形式多样轻巧,布置灵活随意,在园林中起的作用不是对景色的主宰和规定,而是对景色的点缀和辅助。也就是说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疏密相间、主次分明的景观画面,追求的是整体和谐协调,所谓"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鸟语花香帘外景,天光云影座中春",真正达到各尽其宜,相互借资,相辅相成。在具体空间组织和景物组织上,采取了分景、隔景、借景等丰富多样的手法,辅之以曲廊、曲径、小桥,组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曲折幽深的景观序列,步移景异,含蓄而韵味无穷。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甚于山水,在布局中建筑是主体,而山水是陪衬物,花草树木、水体雕塑等要经过修整以服从于建筑主题。建筑轴线便成为园景设计的主要依据,所有花坛、道 路、水池等均有轴线引导,整齐化一,均衡对称,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条块鲜明,显得开阔、明朗。园林艺术实际上成了建筑的一种扩张和延伸。中国"山水画"式的园林布局,把空间布局转 化为时间流程,构图复杂多变,通过时间的延伸来展示各个景 区;西方"几何式"的园林,以突出园林空间布局而缩短时间流 程,构图规整匀称,力图使人瞬间尽量领略整个景区。成忠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易经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文地理古今事,略知一二。堪舆龙脉太极图,可解三四。

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过改造通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园林是指在一块有特点的地域,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使之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性质,能够带给人们自由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妙感。但是不同背景和不同地域的园林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和形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中西方历史文化相差较大,人文思想不同,所以风景园林的建造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差异比较大[1]。1 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特点西方园林景观建筑与中国的完全不同。中国园林体现自然美,但是西方的园林艺术完全排斥自然,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园林构造,体现了他们思想上的严谨性。西方崇尚对称、严谨,所以在园林构造上多呈现几何人工美。西方人不以风景美为重点,他们以自己对自然美的态度和追求来对风景园林进行改造,在风景园林构造过程中,会将一些人为的雕刻建筑安排到某一处。西方园林的艺术特点重点在布局构造上,注重以巨大的建筑物为中心,将整个建筑物放在中央,然后再用其他的装饰品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装扮,着力体现建筑物的美感,整个环境当中的对称性体现了西方人严谨的性格。中西方园林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西方重视建筑展示,甚至其他的建筑物都是以最大的建筑来进行轴线分割,从而控制整个园林构造。在西方园林构造中,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如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人为修整,一般将其修整为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而且要经过精密计算,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称性。2 中国园林景观艺术特点中国园林构造与西方正好相反。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着重体现自然美,坚持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在园林构造中,任由树木花草自由生长,园林中的建筑要根据花草树木的生长趋势来建造,以形成参差错落的感觉。由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园林在构造上看中的是自由感和品德精神美,认为园林的构造象征着人们的文化程度。中国的园林不像西方园林一样死板生硬,讲究意境美,建造人员会将客观的景致与主观的思想结合起来,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景观构造。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貌特点众多,在园林构造上多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园林构造方式,也可能在不规则不平整的地面上构造园林,但是会尊重当地的地貌特点,形成层次错落的园林景观,以体现当地人文特色。中国园林构造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人为的建筑物是为了衬托山水而构造的。一般会选择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方进行园林构造,然后顺应自然景观的发展将建筑物填充进去,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巧妙结合,构成优美的风景。我国民族众多,所以不同民族的园林构造也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具有文化特色差异性。2 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原因1 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人文特点上不尽相同,所以造成了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园林文化风格和特点都不同。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文化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国人以细致、古典为美,强调人身上的低调特性;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所以在园林构造方面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园林自产生以来,重点就在自然景观的展示,构造园林的前提也是要尊重自然,秉持和谐的理念。中国园林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在建筑目的上都是以展现大自然为本质,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从这一点上,西方园林景观建造就与之相反,西方的园林构造理念是人力胜自然,强调秩序和对称性,具有强烈的控制意识,这与西方人的教育思想和道德品质有一定的联系。2 历史差异中国与西方的起源时间不同,起源的地点也不同,所以东方人和西方人受到的教育理念也就不一致。中国古代在周朝的时候就建造了皇家园林,这也是最早的园林。受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园林建造最初就本着崇尚自然的理念,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宋朝时期,园林建造就把诗和画联系起来,更突显出以自然为本的特色。西方园林的发展要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他们利用几何概念进行园林设计与建造,形成了最早的规整式园林,西方的精密测量和追求对称性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仍然沿用着这一原则,形成了西方以建筑为重点的园林理念。3 宗教信仰差异中国和西方崇尚不同的宗教。西方人多数崇拜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候突出的是以逻辑分析为主,重点分析事物内在的规律,在一件事情的分析和解决上讲求极致的理性化,所以西方园林建筑也受到西方人的文化和理念影响。中国人多数崇尚的是佛教,另外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偏感性,所以在园林景观艺术构造上注重追求意境,而且大部分园林会显示出信仰方面的特点。宗教信仰的不同对于中西方园林景观建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布局的差异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建筑的表现手法在西方园林中,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中国园林建筑是以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其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中国园林从水的布局上分两种形式,集中用水特点: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分散用水特点: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使用雕塑与山石的差异在西方园林中雕塑十分常见,且造型丰富,姿态各异,多以神祗为主题,或独立或作群像,大多与喷泉、栏杆、立柱、壁龛相结合,瓶饰多以大理石制作,表面饰有图案各异的浮雕。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凡有园,必有山石,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幽石的艺术摹写,因又常称之为“假山”,它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具有传情作用,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对比在西方,唯理美学思想统治欧洲达几千年之久,例如秩序强调整一、强调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不外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一种继续和发展,其深深地影响到园林设计中。中国古典园林则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精华,但并非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创作者感情的倾注;此外,中国园林还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西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都十分鲜明。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今天,我们在造园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世界建筑史论文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过改造通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

中国在于 神似(想象中的) ~~~西方在于 型似(与实际结合) ~~~文化不同的中国虚幻~意境西方现实~唯美中国有山有水 ( 所以才有假山和池塘的说 )~有花草鱼鸟~~西方现实主义~~唯美风格 ( 同二 )~~

一、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二、建筑材料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三、建筑布局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四、建筑文化主题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五、建筑风格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应该说东方西方都有重视山、石、水、木,不过我以为,东方园林的风格是重视自然和谐,讲究匠心,精巧布局、曲折错落,虽然是人工堆砌,但很好体现对自然情趣和景致的模拟、取舍。大至避暑山庄和颐和园,小至拙政园等私家花园,园林建筑都与景区协调,没有特别高大突兀,是以建筑配园林,将模拟的自然风做主人,实用的建筑反而做衬托,装饰上也多强调生活情趣、休闲为主要目的自然美。而西方园林我见过的图景可以有两大类,一是纯自然写实,简单说就是圈地成园,保证纯正自然风格,比如依据湖、山、树林等的农场式、村庄式,完全是实际生活场景。另一类则完全是突出人工,以各种几何、物理方式去分割和构筑,规划布局齐整,严肃,特别注重对称性、人文性。建筑上多是以园林为陪衬,突出主体建筑,装饰上更奢华,强调艺术性的人文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