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2:39:3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很好写的 你可以在知网上面找下参考文献

一、绩效考评的理论基础绩效考评的理论基础主要为两个:一是公共选择理论;二是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也成为当代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西方公共财政模式的本质内涵是建立公共选择机制,由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公共意志,再由政府代理执行这一公共意志。政府的财政行为必须体现公共意志的要求,反映公共利益,在这样的理念下,政府必须设法找到符合公众选择目标取向的、提高公共资金有效性的途径,绩效考评是其中的办法之一。通过绩效考评使公众获得或了解其效益,也使政府在决策中具有依据,并获得民众的支持。委托代理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委托代理理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目标的非一致性而建立的。涉及三个重要要素: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代理成本。在公共资金使用中涉及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一是公共资金管理者与用款单位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公众与公共资金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即公众作为委托者,财政部门作为代理者,分配资金,并向民众有所交待;财政部门作为委托者,用款单位作为代理者使用资金,代理者需向财政部门有所交待,以向民众交待。在我国,民众的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二、绩效考评的目的提供政府公共投入的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西方各国开展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初始动力之一,是解决公共支出活动中资金严重浪费和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以便在各个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支出中建立更为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排序机制。作为公共支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部门的绩效评价,也要体现节约支出的经济性原则。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公共投入的效率性效率性在西方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公共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实施进度比较、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作为公共支出的地质调查局局属部门的绩效评价,也要体现以最小投入获取预期产出节约的效益性原则。确保公共支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需要的适当性适当性是指公共支出的项目、计划、工程的设立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作为公共支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部门的绩效评价,也要体现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广大民众意愿的适当性原则。三、绩效考评指标选择的原则经济性原则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考评;可比性原则即在具有相似目的的活动之间有共同的指标,不同活动之间的衡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重要性原则对指标在整个考评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关键指标。分类原则其部门绩效考评的内容,要根据考评对象的具体职责、业务工作范围以及考评单位的具体要求分类确定。绩效考评的对象按四类划分:区域性地质调查机构、专业地质调查机构、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相关性原则即选定的绩效考评指标与部门的目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四、绩效考评指标设立的方法绩效考评指标设立的方法应选择平衡记分卡、关键指标考评法。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较早提出的,其著作《平衡记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在全球企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是对组织绩效考评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从财务层面、业务流程与运作层面、客户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4个方面来评价组织的现状及发展。这一方法既注意现实目标的完成,也评价长远目标的发展能力,具有战略性。这一方法应用于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其作用为:(1)有利于短期指标与长远指标的结合;(2)能从多角度来考评组织的绩效;(3)指标可定量化,便于评价。但在应用于地调局局属部门的绩效考评时,指标要作调整。主要调整为:目标完成指标、流程管理指标、财务经济指标、学习成长目标指标等。关键指标考评法关键指标考评法为KPI考评法,是指在局属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设计时选取关键指标的原则。关键指标考评指标设立强调“SMART”的基本原则:“S”代表Speciifc,要求绩效考评指标应是具体的、明确的;“M”代表Measurable,要求绩效考评指标应是可衡量的、可评价的;“A”代表Achievable,要求绩效考评指标应是能够实现的;“R”代表Realistic,要求绩效考评指标应是现实的;“T”代表Time bound,要求绩效考评指标具有时限性。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部门的绩效评价在指标设立时要采用关键指标考评法,其理由为:(1)节约考评成本。因为指标以重要关键指标为考评指标,不需要全部各项工作均作为考评指标,节约了成本和时间;(2)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工作在平时工作中,就已经由各分管的管理部门或管理者在落实,而特别重要的工作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的少数工作,在绩效考评中必须考评,关键指标考评法做到了这点。通过按平衡记分卡的4个方面,设立关键指标能达到促进组织发展的效果。五、绩效考评的具体指标设立基于以上原则和方法,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框架,见表10-1。表10-1 局属单位绩效考评指标框架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201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围仅供参考:您的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8、公共事业单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索9、政策问题构建的实证分析10、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障碍分析11、政策终结的模式比较分析1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探析13、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发展的现状探索14、中美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比较分析15、充分发挥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应有作用的对策与建议16、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17、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18、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1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2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2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22、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23、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24、论述行政法制化25、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6、论述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2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28、政府部门战略管理29、非营利组织改革与发展30、秘书腐败的文化机理及其对策研究31、治理秘书腐败的制度建设研究32、新世纪行政组织变革方式的选择33、行政组织的变革及其现实性34、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35、论现代行政组织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与方式36、论行政组织的目标及其目标管理37、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38、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及对策39、乡镇行政组织改革探讨40、行政组织与环境关系分析41、论依法行政的组织环境42、论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43、我国县级市行政组织的效能分析44、论行政组织的创新45、我国基层行政组织的管理误区探讨46、论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创新47、公职人员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思考48、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49、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50、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51、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52、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53、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54、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55、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56、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57、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58、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59、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60、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61、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62、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63、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64、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65、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66、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67、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68、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69、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70、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71、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72、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73、 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7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7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提纲不会写,前言不会写,正文不会写,结论不会写,参考文献不会写。这些我都能搞定。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论文范文

行政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一)行政绩效评估意义的负面阐释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可以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来阐释。正面阐释即从正面论述测定的积极意义,负面阐释则侧重于研究不进行测定或者不能精确测定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经济学家沃尔夫曾从负面讨论绩效评估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不进行测定或测定不精确会导致几种消极后果:1、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成本上升和浪费。“当不能很精确地测量非市场活动的产出和运行时,非市场活动的总供给,或特定的非市场活动的供给(比如,政府的防卫和规划功能),就会趋向于较高。当它们的质量和数量经不起检测时,生产这些产品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或成本)。多余的成本可以被认为是由于缺乏精确地量度成本的标准而导致的浪费”。2、鼓励官僚的预算最大化倾向。由于缺乏把利润作为推动或评价其运行的标准,非市场机构“便根据机构成员和下级单位对扩大预算和保护其免受削减所做出的贡献来对其行为做出评价。机构内的动力是来自于对那些能够‘证明成本的合理性而不是减少成本’的成员的奖赏”。3、导致公共机构内部的私人目标。由于缺少直接的运行指示器,公共机构必须发展它们自己的标准,“用来确立非市场组织内的目标,用以指导、规制和评估机构运行和机构人员的行为。公共机构就具有‘私人的’内在目标”,从而偏离公共机构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二)行政绩效评估意义的正面阐释1、行政绩效评估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新思维迄今为止的行政管理实践中,以韦伯为代表的层级制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层级制行政模式以政府垄断为基础,权力高度集中、严格死板的规章制度、过程取向的控制机制、官吏的非人格化等等是其主要特征。层级制相对于小农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最适应于烟囱林立的大工业时代。但是,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和信息社会,层级制行政模式被认为已经过时,新时代呼唤着“后层级制行政模式”。根据当代行政改革的实践,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和新思维做了概括和总结。从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绩效评估为公共管理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行政绩效评估与市场模式。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基础是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现代管理模式则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人选择。市场机制主要是竞争机制——公私组织之间、公共组织之间的充分竞争,其主要形式是市场检验、合同出租、内部市场等。科学的绩效评估对公共管理“市场模式”的作用在于:帮助高层决策者根据实际绩效水平选择理想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帮助决策者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提供各个公共服务机构绩效方面的信息,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行政绩效评估与分权化改革。传统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权力高度集中,依靠烦琐的规章制度实行严密的层级控制。过分集权和死板的规章制度压抑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导致效率低下。现代行政管理的新范式则是“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内部的分权化改革实现了上下级关系由直接隶属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由着眼于工作过程到着眼于工作结果的转变。对于分权化以后的机构,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指导和干涉它们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责任是:配置资源,主要是拨款;建立工作要求、结果及产出方面的具体指标;设计具体程序和测定方法,监测和评估各独立单位的工作。显而易见,绩效评估是分权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又是分权化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技术保证。行政绩效评估与结果为本的管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而现代政府则是以结果为本的“讲究效果的政府”。结果为本的管理要求“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而按效果拨款的前提是对结果(即绩效)的科学测定。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由于不衡量效果,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反过来说,现代管理要取得效果,就必须对结果进行科学的量度。绩效评估是以结果为本的现代管理观念实施的前提和保证。2、行政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绩效。管理学家阿姆斯特朗指出:“要改进绩效,你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是什么”。“测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你不能测定它,你就无法改善它。除非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定方法方面达成一致或谅解,否则,一切确定绩效目标或标准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绩效评估具有计划辅助、监控支持、报告、政策评价和激励等多项功能,对政府绩效的提高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备受克林顿推崇的《改革政府》一书中,作者以“业绩测量的力量”为题,以许多生动的事例阐明了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作用:测量能推动工作;若不测定效果,就不能辨别成功还是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给予奖励;不能奖励成功,就有可能是在奖励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从中学习;看不到失败,就不能纠正失败。3、行政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的支持。绩效评估是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 展示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许多政府部门的服务处于垄断地位,无法同其他地方或部门比较——公民不能体验其他部门的服务,甚至不能直接体验本地区的服务(如消防、国防等纯公共物品)。绩效评估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的透明和信息的公开。因此,评估和公布绩效状况是公众“体验服务”的一种方式。把政府各部门、各个公共服务机构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出全面的、科学的描述并公之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行政绩效评估,能帮助提高政府的信誉。绩效评估并不只是展示成功,它也暴露不足和失败。暴露不足和失败并不一定损害政府部门的信誉。相反,它有助于提高政府的信誉,因为它向公众展示了政府为提高绩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作为一种需求导致的活动,组织绩效评估是任何组织都无法回避的。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了绩效评估对改进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组织绩效评估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基本上停留在自发、半自发状态,体现出盲目性、单向性、封闭性等特征,由此带来了运动式行政管理的弊端和检查评比中的不正之风。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探讨和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组织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及操作程序,从而使组织绩效评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行政绩效评估是运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政府绩效的过程,因此,确立评估的指标体系是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所谓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指行政组织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所设定的作为衡量行政绩效高低的一系列数据、标准的总和。前面已经谈到,行政绩效评估具有多目标性和弹性的特征。行政机关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但是,社会层面的公共利益范围广泛、内容颇多,政府所追求的价值也不一而足,这就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设定了多种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对行政绩效的评估提出了指标体系系统化的要求。把行政绩效的指标单一化和简要化,会抹杀行政组织的价值多样性,对行政组织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以单一的经济指标和数字进行政绩评估的错误倾向,引导绩效评估与考核逐渐走向全面化、科学化和整体化。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作不同的分类。(一)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绩效表现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一般来说,一国的行政经济绩效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标有:①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②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③社会就业率;④进出口总额;等等。当然,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指出,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换言之,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地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缩小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社会发展指标社会绩效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及时到位,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社会群体、民族之间协调,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尖锐的冲突;等等。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一些指标:(1)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包括适龄儿童就学率,单位人群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率,国家财政年度投入教育的比例,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等一系列指标。(2)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包括单位人群的医疗机构数目、单位人群的医疗设施数目、年度人均医疗健康支出、不同地区之间健康支出的差异值、国家医疗投入的实际效果等指标。(3)环境保护指标。包括国家森林面积、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数量、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4)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包括年度治安事件的发生率,各类案件的发案率和破案率,各类交通、安全事故的频率,事故死亡人数等指标。 政治发展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一种政府制度安排,这是政府核心能力之一。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强,政治绩效就越容易体现。政治发展内容宽泛而抽象,指标不易确定,但主要包括:(1)行政机构管理指标。包括行政机构中公务员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行政机关自身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等。(2)行政决策指标。包括政治性的行政决策民主化程度指标、公众和社会专家参与决策程度指标、决策程序的时效指标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三类指标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宏观层面的行政绩效评估指标。经济发展在整个行政绩效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没有经济发展,后两者将失去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行政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没有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也将失去意义。政治发展是整个行政绩效体系的中枢与核心,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证。只有这三方面指标有机地、全面地运用于行政绩效评估,才能达到客观和公正地评估行政绩效的目的。(二)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行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行政绩效评估也有若干类指标,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学者芬维克认为行政绩效评估包括了三个层面: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即著名的3E指标。学者弗莱恩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公平(equity)指标,成为4E,受到世界各国管理实践者的认同,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经济评估指标经济评估指标即成本评估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成本指标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获得最经济的利用。换句话说,成本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指标好像是在询问:“某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资金是行政管理活动的血液。然而,一个行政组织从事管理活动时实际投入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由金钱转化而来的人力、物力、设备等等。即使在一些涉及金钱直接付出的活动中(如救济金的发放),也需要人力、物力和固定资产来处理个案申请。这些人力、物力、设备等构成了行政组织对特定管理活动的投入,而获得和维持这些人力、物力、设备所花的资金,就是投入的成本。不经济既可以表现为获得某一投入(如购买一台设备)花了高于市场价的资金,又可以表现为超量投入,如办公条件过于豪华、设备闲置等等。效率评估指标效率指标要测定的是“行政机关在既定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人们通常将行政效率定义为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的比率关系。一般说来,行政效率与行政投入呈反比例关系,在行政产出一定的情形下,行政投入越高,行政效率越低;反之,行政效率越高。而行政产出与行政效率则呈正比例关系,在行政投入一定的情形下,行政产出越高,行政效率越高。效率评估主要测定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由一系列效率指数显示出来。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效率这一概念。例如一项公益政策从决策到实施用了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说行政组织的效率很高。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效率评估。效率评估对效率的描述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第一,这一描述是定量而非定性的;第二,这一描述反映的是整体而非个别情况。这是组织绩效评估的必然要求。效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它是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时间成本;另一类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它是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也就是说,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各种项目中,如国防、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好顺序。例如,英国政府部门和社会科学界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发了一套复杂的效率测定技术方法。它涉及一些专门的概念,如“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包括不同的分析技术,如回归分析、数据网络分析、参照系与非参照系比较技术等等。效益评估指标效益评估关注的是组织工作的质和社会效果,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质的量和没有效益的效率是毫无意义的。效益评估是评估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包罗万象,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差别很大,因而其效益的展示方式也不同。对某些行政管理活动而言,其效益只能通过产出的质来体现,而有的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益则只能体现为产出的社会效果。一般来说,人们对社会效果的测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管理活动的产出是否满足了社会或公众的需求;二是看这一活动的产出对既定目标的实现作出多大贡献。前者是直接测定,后者是间接测定,因为既定目标并不总是等同于客观效果,尽管人们正是追求特定社会效果才选择这些目标的。效益同样需要一系列效益指标来测定。效益指标的设计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测定需要与既定目标比较,而目标往往不十分明确,也没有充分量化;指标要求的是量的描述,而质与社会效果往往难以量化;社会效果测定需要到行政组织之外去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这一工作开支庞大,费时费力;行政管理活动的社会效果与直接产出比较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滞后性,而实践往往要求在某些活动的社会效果未充分展示时就对它进行效益评估。目前一些流行的主要做法如下:(1)质的量化展示。例如,在卫生与社会保险部门为医疗卫生系统拟订的评估方案中,为医院的服务质量制定一些指标,如手术前后死亡人数、非计划重新人院人次、病人在院感染率、免疫接种率等。可见,质的量化可通过一系列量的分析综合来反映一个事物的质。在那些难以直接量化展示的领域,往往需要使用替代指标或中介指标。替代指标是对质或社会效果的间接显示。举例来说,不同大学的毕业生质量难以进行直接测定和比较,于是人们用毕业生在一定时期的就业率、申请就业的成功率、首次就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等来间接测定。中介指标就是用中间效果来推断或预测最终社会效果,它是针对组织产出的社会效果具有滞后性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测定方法。举例来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最终社会效果是交通事故率的降低。在最终社会效果未充分展示时,可以用公众对交通规则的了解程度、司机系安全带的比率等来测定宣传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替代指标和中介指标是有其缺陷的,因而不能滥用此类指标。(2)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既然行政管理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或公众的需求,那么测定社会效果和质量的最佳方法,就是面向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评价、他们的满意程度。民意测验法虽备受青睐,但也有局限性,如成本高,受公众判断力的影响而难以准确可靠。此外,受益者的满意并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服务是否提供给了最需要它的人?(3)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是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过程,主要应用于那些从事量的处理工作的行政部门和业务性质单一的公共服务机构。对于那些应用了质量保证体系的部门来说,其绩效评估只注意效率。 公平评估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平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公平评估指标因而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公平指标主要关注于:“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同样享受到公共服务?”因此,公平指标通常是指接受行政机关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所获得的公正性,一般无法由市场经济自身自发解决。公共行政学者弗雷德里克森曾经提出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认为社会公平可以分为下列类型:(1)单纯的个人公平。系指一对一的个人公平关系,例如每人获得某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者机会平等。(2)分部化的公平。系指同一类别下的公平关系,如农夫与商人有不同的赋税标准与薪资水平,这是基本分工所造成的实际公平。(3)集团性的公平。系指团体或次级团体所要求的公平,例如黑人要求与白人有平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女性和男性享受平等的政府失业补助金等。(4)机会公平。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后天的发展也不同,但如果两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参与竞争某种行政职位,就是机会平等。(5)代际公平。指这一代与未来一代之间的公平。目前美国行政机关运用3E指标进行绩效评估的情形相当普遍,其中至少有68%的政府机关使用“效益”指标,14%使用“经济指标”,8%使用“效率”指标。可见,不同政府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可以选取不同的指标对行政绩效进行评估。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图书作者: 主编:卓越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7300060668 出版时间: 2004-11第1版 印刷时间: 2004-11第1次印刷 开 本: 16 价 格(元): 28 近年来,福建省在推进经济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叫做项目带动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研究,也是一种项目带动战略的结果。尽管说,从事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已有十几个春秋,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这样一个全新的主题进行研究,当然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战略的具体实施,则是项目直接带动起来的。2001年,厦门市思明区政府和由作者领衔的课题组精诚合作,共同开发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项目。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一套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开发一套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应用软件。项目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评估对象由最初的5个试点部门扩大到政府所属20个职能部门,应用软件经过三次版本升级。目前,项目成果已在思明区运作使用,并在其他一些相关部门应用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学习,逐渐形成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本书的前半部分可以看成是这三年实践性学习的心得体会,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对这三年拓展性学习的一次梳理。 如果追根溯源,三年前启动这个项目研究的动力机制从何而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理论学习和实践回应的需要,或者说,这就叫做“与时俱进”。从理论层面讲,一般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绩效评估已成为各国行政发展的最新主题。美国在1973年出台的“联邦政府生产力测定方案”可以看成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早期试验,20世纪90年代初,重塑政府成为美国公共绩效管理发展的最新里程,与改革纵深阶段相适应,1993年,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国家绩效审查委员会(NPR),同年通过的GPRA要求所有的联邦机构使用和发展绩效评估技术并向公民报告绩效状况。1997年2月,NPR召开首次政府间基准比较研讨会,成立了跨国绩效评估研究小组,成员包括美国14个联邦机构和两个地方政府、加拿大6个政府机构以及英国相关的政府机构,会议颁布了《顾客需求战略规划最佳实践的基准比较研究报告》,希望借此引发一场绩效评估新的高潮。进入21世纪,当代中国应该把绩效评估纳入重点研究的视野。从实践的角度讲,福建省的机关效能建设可以说是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的一次创新。机关效能建设实际上就是公共绩效管理,或者说,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则是机关效能建设发展深度的标识。1997年,福建省漳州市率先启动机关效能建设试点工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0年,福建省全面开始机关效能建设。机关效能建设从建构行政投诉中心发端,历经政务公开、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法规文件、“政务超市”等发展阶段。机关效能建设从理顺政府与社会、与公民的关系中寻求行政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公民满意为标准,以建构服务性政府作为基本导向。近年来,作者花费很大的精力投身于这场改革运动,同时也在认真思考这场改革的发展走向。机关效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本身要向纵深发展。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成效究竟如何,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反映机制,需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推动机制。为此,我们认为,选择这个时机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这个主题在国内引起了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广泛关注。2004年6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和厦门市思明区政府联合举办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83篇。出席此次会议有120多位正式代表。包括特邀嘉宾、列席代表和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有2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有来自全国人大内务与司法委员会以及国务院8个部委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以及各省行政学会的代表;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有国家行政学院、福建行政学院、重庆行政学院等11家行政学院(党校系统)单位的代表;有北京市、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山西省等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实践工作者。可以说,这是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规模较大、反响较强的一次学术会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潮流所向。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当今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实施一个项目研究,推出一本书,仅仅是研究的开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本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有绪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信息化建设、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组织实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心理调控、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系统功能、美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英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若干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国内若干地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等。本书可作为MPA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以及各级行政院校专业课程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内涵分析 1.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关系比较 1.3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效用功能与运作难度分析 1.4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建构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模式构建 2.1建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式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式的结构和维度 2.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式的指标与指标要素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信息化实现 3.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化实现概述 3.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 3.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化实现的步骤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组织实施 4.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组织实施概述 4.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组织准备 4.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4.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组织实施的环境建设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 5.1指标及指标要素确立过程中的方法运用 5.2技术指标确立过程中的方法运用 5.3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运用 5.4再评估过程中的方法运用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心理调控 6.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心理调控概述 6.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确立过程中的心理调控 6.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的心理调控 6.4公共部门绩效再评估过程中的心理调控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系统功能 7.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功能分析概述 7.2绩效目标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影响作用 7.3绩效激励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影响作用 7.4绩效信息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影响作用 7.5绩效申诉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影响作用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8.1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源起和发展 8.2美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 8.3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问题与评价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英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9.1英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进程研究 9.2英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运作分析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若干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0.1新西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0.2澳大利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0.3荷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0.4加拿大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国内若干地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 11.1厦门市思明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 11.2厦门市公安局集美分局派出所绩效评估实践 11.3贵州省黔东南州国税系统绩效评估实践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提纲不会写,前言不会写,正文不会写,结论不会写,参考文献不会写。这些我都能搞定。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专业很好写的 你可以在知网上面找下参考文献

浅谈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企业实行的绩效考核,其实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应当是一个循环流程,包括绩效目标制订、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等内容。美世咨询上海公司的人力资本咨询总监林光明指出,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绩效考核是在年底对过去绩效情况的回顾,甚至有些公司是到了年底才匆忙制订了考核的标准、条款和权重,针对的是点;而绩效管理则是向前看,侧重过程,通常需要一年时间完成整个流程。  年初,每位员工都需要制订绩效目标,然后由直接主管对他进行不定期的辅导、调整,考察目标完成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年中六、七月时作回顾和反馈,最后才是年底的评估考核,并把绩效结果和激励机制相挂钩。如果辅导和反馈做得到位,在绩效年度过程中不断地监督和开发绩效,那么年终的绩效评估就只是一个正式的讨论形式,压力就会大大减少了。翰威特资深顾问Lucy Zhou这样说。  分则一:目标分解和制订  这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初始的一个环节,指标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企业上下是否能够纵向一致地达成战略目标。包括美世、翰威特、博意门和思滕思特 -远卓在内的绝大多数咨询公司在介绍成功的绩效管理案例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整个企业首先要就愿景目标和长期战略达成共识。把公司的战略目标从上向下进行沟通,是绩效管理很重要的增加值。Lucy Zhou强调。  根据调查,战略目标制订之后,只有10%的企业能够按计划实施,而90%则是最终不了了之。对个人来说,传统的绩效目标设定是根据岗位职责制订的,有可能每个人岗位职责都完成得很好,但是和公司目标没有什么关系,整体战略没有完成。 这就造成了脱节,正确的做法不是从下到上累加,而应当是个人绩效目标从公司战略纵向分解下来。博意门咨询的孙永玲博士指出,从战略分解的高度来看,人力资源部门显然力量不足,一定要有公司高层的介入,才能够实现跨部门的推动。  企业提出的下一年目标,如要提高客户满意度、要提高管理能力等等,给员工的感觉多数比较抽象,没有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明确界定,导致了实施上的困难。联想集团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联想每年都举行公司战略制订会议和分解会议,这个会议不是一般的纸上谈兵了事,而是从高层到事业部,从事业部到具体的运营部门,从部门主管到员工的沟通和教育会议。会议的结果,就是公司的战略目标深入到每位员工,使他们明白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通过逐层分解,每位员工就会得到量身定做的几项关键绩效指标,也就是KPI。林光明分析,不同的KPI驱动着不同的行为方式,权重的设定也决定着员工的工作是否能和公司战略方向保持一致。他以理发店为例解释说,如果战略目标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更多客源,而把理发师的会员卡推销数量指标建的权重太强,就会引起客户反感,损害整个店的形象;为了调整偏差,这时应适当提高常客数量指标,促使理发师提升客户满意度。  又比如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最简单的指标当然是销售额。但根据公司目标侧重点的不同,还可以细化。假如重视新产品的推广,那么新品销售额比例的指标权重就应较高;假如近期要求开发新市场,那么就相应提高新市场销售额比例的指标权重。  分解指标时,还要综合考虑业务指标和行为指标,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的平衡。简言之,就是防止员工为了完成财务上的任务而不择手段,比如有人可能为了提高今年的业绩,影响了明年的工作或者损害了其他同事的利益等等。通过行为指标让员工的工作过程符合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约束。  在设计指标时,Lucy Zhou会和部门经理、高绩效员工做行为事件访谈,探究该岗位的成功除了业务指标之外还需要任职者表现什么样的行为,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增值点何在,据此制订出一系列行为标签。可以让员工了解企业对自己的行为期望,将其通过合适的方式,一定程度地联结到绩效考核体系会改变员工的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如从被动向主动的转换,从管、控制向服务的转换等。  KPI指标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即所谓硬指标、软指标。如行为指标、过程性指标就很难量化,而像客户满意度、品牌影响等指标有时不易获取准确的数据。企业也不需要盲目地追求量化,林光明提醒说:有一定主观因素在绩效管理中是难以避免的,为量化而量化,这个指标体系就会复杂而可笑。另外,咨询顾问们建议,针对员工制订的绩效指标不宜过多,一般4到7个,最多不要超过10项,否则不但重点不突出,管理者也不易于跟踪辅导。  分则二:绩效辅导和跟踪  所有的经理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下属辅导,帮助他们提高绩效。而这一环,正是目前企业管理者最为欠缺的部分。动态的绩效管理,需要整个流程的跟踪,而很多经理人难以坚持,工作一忙就扔到一边,更不要谈开辅导会议来和员工沟通了。咨询顾问们感到最无奈的是,咨询项目一结束,好像这个绩效管理工作也就结束了。  企业的绩效管理在这个环节中容易走入多个误区。一是持续性沟通不足,在员工中很难推行。企业往往建立了一套复杂精确的系统,但员工并不了解其用意,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指标来衡量自己。林光明指出,具体员工的目标制订,一定需要直接主管的沟通和辅导;而不定期地对目标进行回顾、反馈和调整更是需要双方共同来完成。动态绩效管理注重的是,管理者和员工不是考和被考的关系,而是一起设计未来,让员工参与进来,承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二是中高层管理者的参与感和管理水平不够,认为这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或咨询顾问做的事。事实上,咨询顾问只能够在体系建立和关键指标设计方面提供帮助;人力资源部既不可能了解整个公司几百、几千人的绩效目标,一般也无权监督各部门的实行情况。很多经理人认为建立起一套系统就可以了,还是把绩效管理看成简单的考核。好像数据都是自动生成的,Lucy Zhou说,年终随便打打分,但是没有管理过程肯定会失败。如果公司的高层领导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做好部门经理的绩效管理,对基层的工作自然也不会重视,结果变成绩效考核只针对基层员工,而不涉及经理层,这往往是造成绩效管理失败的硬伤。  三是不重视管理信息数据的收集,特别是过程和战略指标的数据无法顺利获得。数据缺乏,管理就无法进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孙永玲建议,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最好要建立记录和搜集数据的IT系统,否则手工操作的跟踪工作量很大。但她同时强调系统只是一个平台,管理人员利用平台进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分则三:绩效比较和考核  绩效管理,原则上是由上对下进行。所以在考核环节,基本上是经理人对下属做考核,下属给予反馈,结合双向沟通。在这一点上,由下属为主管评分的做法,一般不会采用。传统的考核,定同一个标杆来衡量每个人,按得分高低相互比较分出优劣;而绩效管理则是为每个人度身定做,所有人都是和自己的目标比较,看完成情况如何。有些企业在观念上没有转变,既制订了绩效管理目标,又要做横向比较,强制分布甚至末位淘汰,这在与员工的沟通中就很难自圆其说。林光明举例说,比如某员工完成了自己的销售指标,但是别人超额完成了更多,并不意味着他就要在排名中靠后。这是两种理念的矛盾,他认为如果一定要搞末位淘汰制,员工可能为了保住自己,而想方设法让一个同事最落后,而不是自己努力提高。这显然不能达到企业促进绩效的目的。  分则四:绩效激励和发展  获得考核结果后,还要及时与激励制度和能力发展计划挂钩才能发挥作用。绩效管理是其他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顾问们指出,绩效加薪、浮动薪酬都以此为依据,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培训部门能够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分析出员工绩效不理想的欠缺所在,总结优先的培训需求;在后备干部队伍选拔方面,也可以从绩效纪录中获得很强的支持,因为过去几年的绩效表现通常预示着未来的潜力发展方向。员工在帮助公司达成战略的同时,个人当然也应获益,这样他们就更有驱动力来完成公司的目标。孙永玲认为这样才能使整个体系运行圆满。  而在多数的国有企业中,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林光明介绍自己的经验说,即使部门经理评定员工的绩效很突出,但是他却没有权利和自由度给员工提供奖金或培训机会,那么显然绩效管理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企业市场化程度越高的,会越容易在这方面获得成功。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政府上网” 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公共财政体制研究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 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 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 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儒家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浅谈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浅析团队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法治进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浅析企业执行力 浅谈“公推公选”的目标定位 论官员问责制 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乡镇合并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有奖发票制度的完善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及启示 经营城市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定位 浅谈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 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两委会”的矛盾及其对策 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浅谈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浅谈组织目标的制定 农村养老主体问题探悉 浅谈我国的行政区划 浅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论我国社会救助的不和谐——低保户的骗保行为 论当代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分析 电子政务—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增收 浅析政府在GDP与国民收入增长关系中的作用 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及管理现状的反思 浅析我国政府网站建设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浅析企业危机管理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从“鸡鸣狗盗”浅谈企业用人之道 浅论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论在科学发展观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 企业公共关系沟通模式与价值分析 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 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 行政绩效初探 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 “守夜人”角色与政府主导型之辨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城市公共企业评价(或改革)探讨 论电信市场的政府管制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 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 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试述农业保护政策 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 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焦点与对策研究 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拯救“志愿失灵” 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基础 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优化制度环境,发展公共事业 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研究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研究 社会团体治理结构研究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研究 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 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初探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 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 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 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 论公共部门内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 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 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 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管理者开展有效沟通的路径研究 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关系分析 浅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 民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之招聘分析 现代企业绩效考核低效之成因分析 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趋势 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对策研究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论文选题

行政管理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201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范围仅供参考:您的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8、公共事业单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索9、政策问题构建的实证分析10、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障碍分析11、政策终结的模式比较分析12、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探析13、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发展的现状探索14、中美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比较分析15、充分发挥我国思想库(政策咨询机构)的应有作用的对策与建议16、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17、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18、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19、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20、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2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22、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23、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24、论述行政法制化25、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6、论述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27、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28、政府部门战略管理29、非营利组织改革与发展30、秘书腐败的文化机理及其对策研究31、治理秘书腐败的制度建设研究32、新世纪行政组织变革方式的选择33、行政组织的变革及其现实性34、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35、论现代行政组织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与方式36、论行政组织的目标及其目标管理37、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38、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及对策39、乡镇行政组织改革探讨40、行政组织与环境关系分析41、论依法行政的组织环境42、论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43、我国县级市行政组织的效能分析44、论行政组织的创新45、我国基层行政组织的管理误区探讨46、论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创新47、公职人员职务消费制度的改革与思考48、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49、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50、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51、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52、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53、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54、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55、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56、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57、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58、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59、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60、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61、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62、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63、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64、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65、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66、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67、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68、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69、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70、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71、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72、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73、 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7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7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行政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一)行政绩效评估意义的负面阐释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可以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来阐释。正面阐释即从正面论述测定的积极意义,负面阐释则侧重于研究不进行测定或者不能精确测定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经济学家沃尔夫曾从负面讨论绩效评估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不进行测定或测定不精确会导致几种消极后果:1、公共物品的过度供给,成本上升和浪费。“当不能很精确地测量非市场活动的产出和运行时,非市场活动的总供给,或特定的非市场活动的供给(比如,政府的防卫和规划功能),就会趋向于较高。当它们的质量和数量经不起检测时,生产这些产品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或成本)。多余的成本可以被认为是由于缺乏精确地量度成本的标准而导致的浪费”。2、鼓励官僚的预算最大化倾向。由于缺乏把利润作为推动或评价其运行的标准,非市场机构“便根据机构成员和下级单位对扩大预算和保护其免受削减所做出的贡献来对其行为做出评价。机构内的动力是来自于对那些能够‘证明成本的合理性而不是减少成本’的成员的奖赏”。3、导致公共机构内部的私人目标。由于缺少直接的运行指示器,公共机构必须发展它们自己的标准,“用来确立非市场组织内的目标,用以指导、规制和评估机构运行和机构人员的行为。公共机构就具有‘私人的’内在目标”,从而偏离公共机构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二)行政绩效评估意义的正面阐释1、行政绩效评估体现了公共管理的新思维迄今为止的行政管理实践中,以韦伯为代表的层级制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层级制行政模式以政府垄断为基础,权力高度集中、严格死板的规章制度、过程取向的控制机制、官吏的非人格化等等是其主要特征。层级制相对于小农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最适应于烟囱林立的大工业时代。但是,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和信息社会,层级制行政模式被认为已经过时,新时代呼唤着“后层级制行政模式”。根据当代行政改革的实践,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和新思维做了概括和总结。从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绩效评估为公共管理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行政绩效评估与市场模式。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基础是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现代管理模式则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人选择。市场机制主要是竞争机制——公私组织之间、公共组织之间的充分竞争,其主要形式是市场检验、合同出租、内部市场等。科学的绩效评估对公共管理“市场模式”的作用在于:帮助高层决策者根据实际绩效水平选择理想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帮助决策者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提供各个公共服务机构绩效方面的信息,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行政绩效评估与分权化改革。传统行政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权力高度集中,依靠烦琐的规章制度实行严密的层级控制。过分集权和死板的规章制度压抑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导致效率低下。现代行政管理的新范式则是“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内部的分权化改革实现了上下级关系由直接隶属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由着眼于工作过程到着眼于工作结果的转变。对于分权化以后的机构,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指导和干涉它们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责任是:配置资源,主要是拨款;建立工作要求、结果及产出方面的具体指标;设计具体程序和测定方法,监测和评估各独立单位的工作。显而易见,绩效评估是分权化改革的迫切要求,又是分权化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技术保证。行政绩效评估与结果为本的管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而现代政府则是以结果为本的“讲究效果的政府”。结果为本的管理要求“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而按效果拨款的前提是对结果(即绩效)的科学测定。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由于不衡量效果,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反过来说,现代管理要取得效果,就必须对结果进行科学的量度。绩效评估是以结果为本的现代管理观念实施的前提和保证。2、行政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绩效。管理学家阿姆斯特朗指出:“要改进绩效,你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是什么”。“测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你不能测定它,你就无法改善它。除非在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定方法方面达成一致或谅解,否则,一切确定绩效目标或标准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绩效评估具有计划辅助、监控支持、报告、政策评价和激励等多项功能,对政府绩效的提高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备受克林顿推崇的《改革政府》一书中,作者以“业绩测量的力量”为题,以许多生动的事例阐明了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作用:测量能推动工作;若不测定效果,就不能辨别成功还是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给予奖励;不能奖励成功,就有可能是在奖励失败;看不到成功,就不能从中学习;看不到失败,就不能纠正失败。3、行政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的支持。绩效评估是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 展示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许多政府部门的服务处于垄断地位,无法同其他地方或部门比较——公民不能体验其他部门的服务,甚至不能直接体验本地区的服务(如消防、国防等纯公共物品)。绩效评估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的透明和信息的公开。因此,评估和公布绩效状况是公众“体验服务”的一种方式。把政府各部门、各个公共服务机构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出全面的、科学的描述并公之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行政绩效评估,能帮助提高政府的信誉。绩效评估并不只是展示成功,它也暴露不足和失败。暴露不足和失败并不一定损害政府部门的信誉。相反,它有助于提高政府的信誉,因为它向公众展示了政府为提高绩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作为一种需求导致的活动,组织绩效评估是任何组织都无法回避的。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了绩效评估对改进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组织绩效评估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基本上停留在自发、半自发状态,体现出盲目性、单向性、封闭性等特征,由此带来了运动式行政管理的弊端和检查评比中的不正之风。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探讨和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组织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及操作程序,从而使组织绩效评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行政绩效评估是运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政府绩效的过程,因此,确立评估的指标体系是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所谓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指行政组织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所设定的作为衡量行政绩效高低的一系列数据、标准的总和。前面已经谈到,行政绩效评估具有多目标性和弹性的特征。行政机关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但是,社会层面的公共利益范围广泛、内容颇多,政府所追求的价值也不一而足,这就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设定了多种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对行政绩效的评估提出了指标体系系统化的要求。把行政绩效的指标单一化和简要化,会抹杀行政组织的价值多样性,对行政组织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以单一的经济指标和数字进行政绩评估的错误倾向,引导绩效评估与考核逐渐走向全面化、科学化和整体化。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作不同的分类。(一)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绩效表现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一般来说,一国的行政经济绩效主要是指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标有:①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②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③社会就业率;④进出口总额;等等。当然,也有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默瑞尔教授和奥尔森教授指出,为更加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需要考虑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换言之,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地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缩小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和潜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差距。 社会发展指标社会绩效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全面进步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及时到位,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社会群体、民族之间协调,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尖锐的冲突;等等。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一些指标:(1)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包括适龄儿童就学率,单位人群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率,国家财政年度投入教育的比例,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等一系列指标。(2)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包括单位人群的医疗机构数目、单位人群的医疗设施数目、年度人均医疗健康支出、不同地区之间健康支出的差异值、国家医疗投入的实际效果等指标。(3)环境保护指标。包括国家森林面积、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数量、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4)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包括年度治安事件的发生率,各类案件的发案率和破案率,各类交通、安全事故的频率,事故死亡人数等指标。 政治发展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一种政府制度安排,这是政府核心能力之一。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强,政治绩效就越容易体现。政治发展内容宽泛而抽象,指标不易确定,但主要包括:(1)行政机构管理指标。包括行政机构中公务员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行政机关自身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等。(2)行政决策指标。包括政治性的行政决策民主化程度指标、公众和社会专家参与决策程度指标、决策程序的时效指标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三类指标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宏观层面的行政绩效评估指标。经济发展在整个行政绩效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没有经济发展,后两者将失去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行政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没有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也将失去意义。政治发展是整个行政绩效体系的中枢与核心,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证。只有这三方面指标有机地、全面地运用于行政绩效评估,才能达到客观和公正地评估行政绩效的目的。(二)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行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行政绩效评估也有若干类指标,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学者芬维克认为行政绩效评估包括了三个层面: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即著名的3E指标。学者弗莱恩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公平(equity)指标,成为4E,受到世界各国管理实践者的认同,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经济评估指标经济评估指标即成本评估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成本指标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获得最经济的利用。换句话说,成本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指标好像是在询问:“某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资金是行政管理活动的血液。然而,一个行政组织从事管理活动时实际投入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由金钱转化而来的人力、物力、设备等等。即使在一些涉及金钱直接付出的活动中(如救济金的发放),也需要人力、物力和固定资产来处理个案申请。这些人力、物力、设备等构成了行政组织对特定管理活动的投入,而获得和维持这些人力、物力、设备所花的资金,就是投入的成本。不经济既可以表现为获得某一投入(如购买一台设备)花了高于市场价的资金,又可以表现为超量投入,如办公条件过于豪华、设备闲置等等。效率评估指标效率指标要测定的是“行政机关在既定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人们通常将行政效率定义为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的比率关系。一般说来,行政效率与行政投入呈反比例关系,在行政产出一定的情形下,行政投入越高,行政效率越低;反之,行政效率越高。而行政产出与行政效率则呈正比例关系,在行政投入一定的情形下,行政产出越高,行政效率越高。效率评估主要测定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由一系列效率指数显示出来。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量、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效率这一概念。例如一项公益政策从决策到实施用了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说行政组织的效率很高。但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效率评估。效率评估对效率的描述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第一,这一描述是定量而非定性的;第二,这一描述反映的是整体而非个别情况。这是组织绩效评估的必然要求。效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productive efficiency),它是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时间成本;另一类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它是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也就是说,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各种项目中,如国防、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好顺序。例如,英国政府部门和社会科学界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发了一套复杂的效率测定技术方法。它涉及一些专门的概念,如“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包括不同的分析技术,如回归分析、数据网络分析、参照系与非参照系比较技术等等。效益评估指标效益评估关注的是组织工作的质和社会效果,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没有质的量和没有效益的效率是毫无意义的。效益评估是评估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包罗万象,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差别很大,因而其效益的展示方式也不同。对某些行政管理活动而言,其效益只能通过产出的质来体现,而有的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益则只能体现为产出的社会效果。一般来说,人们对社会效果的测定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管理活动的产出是否满足了社会或公众的需求;二是看这一活动的产出对既定目标的实现作出多大贡献。前者是直接测定,后者是间接测定,因为既定目标并不总是等同于客观效果,尽管人们正是追求特定社会效果才选择这些目标的。效益同样需要一系列效益指标来测定。效益指标的设计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测定需要与既定目标比较,而目标往往不十分明确,也没有充分量化;指标要求的是量的描述,而质与社会效果往往难以量化;社会效果测定需要到行政组织之外去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这一工作开支庞大,费时费力;行政管理活动的社会效果与直接产出比较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滞后性,而实践往往要求在某些活动的社会效果未充分展示时就对它进行效益评估。目前一些流行的主要做法如下:(1)质的量化展示。例如,在卫生与社会保险部门为医疗卫生系统拟订的评估方案中,为医院的服务质量制定一些指标,如手术前后死亡人数、非计划重新人院人次、病人在院感染率、免疫接种率等。可见,质的量化可通过一系列量的分析综合来反映一个事物的质。在那些难以直接量化展示的领域,往往需要使用替代指标或中介指标。替代指标是对质或社会效果的间接显示。举例来说,不同大学的毕业生质量难以进行直接测定和比较,于是人们用毕业生在一定时期的就业率、申请就业的成功率、首次就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等来间接测定。中介指标就是用中间效果来推断或预测最终社会效果,它是针对组织产出的社会效果具有滞后性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测定方法。举例来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最终社会效果是交通事故率的降低。在最终社会效果未充分展示时,可以用公众对交通规则的了解程度、司机系安全带的比率等来测定宣传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替代指标和中介指标是有其缺陷的,因而不能滥用此类指标。(2)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既然行政管理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或公众的需求,那么测定社会效果和质量的最佳方法,就是面向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评价、他们的满意程度。民意测验法虽备受青睐,但也有局限性,如成本高,受公众判断力的影响而难以准确可靠。此外,受益者的满意并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服务是否提供给了最需要它的人?(3)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是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过程,主要应用于那些从事量的处理工作的行政部门和业务性质单一的公共服务机构。对于那些应用了质量保证体系的部门来说,其绩效评估只注意效率。 公平评估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公平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公平评估指标因而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公平指标主要关注于:“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同样享受到公共服务?”因此,公平指标通常是指接受行政机关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所获得的公正性,一般无法由市场经济自身自发解决。公共行政学者弗雷德里克森曾经提出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认为社会公平可以分为下列类型:(1)单纯的个人公平。系指一对一的个人公平关系,例如每人获得某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者机会平等。(2)分部化的公平。系指同一类别下的公平关系,如农夫与商人有不同的赋税标准与薪资水平,这是基本分工所造成的实际公平。(3)集团性的公平。系指团体或次级团体所要求的公平,例如黑人要求与白人有平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女性和男性享受平等的政府失业补助金等。(4)机会公平。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后天的发展也不同,但如果两人都有相同的机会参与竞争某种行政职位,就是机会平等。(5)代际公平。指这一代与未来一代之间的公平。目前美国行政机关运用3E指标进行绩效评估的情形相当普遍,其中至少有68%的政府机关使用“效益”指标,14%使用“经济指标”,8%使用“效率”指标。可见,不同政府部门根据自身的特点,可以选取不同的指标对行政绩效进行评估。

些已经发表文章题目希望能给启发:行政管理员素质现状折传统文化与行政管理——略论儒、道互补与治道浅论强镇扩权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确处理若干关系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措施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员专业化建设必要性行政管理转向价值管理 改善公共治理结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