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500字内容

发布时间:2024-07-07 09:55:39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500字内容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1)人们说:“真情流露的人是可爱的,更是令人钦佩的。”是啊!真性情自风流。“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他的诗豪放而清新,奔放而雄壮,但其中又蕴含着一种飘逸,自由。“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一生作诗无数,而我则更喜欢他醉酒后作的诗。因为酒后的诗更奔、更放、自由。李白作的诗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有抒发朋友离别之悲伤,有为祖国的腐败无能之痛心,有宣扬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之消极……其中的无以报国,为国君的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的悲伤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以他选择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远离官场。他不贪荣华富贵,不贪高权,只想远离那黑暗的官场,与那真实,纯洁与壮美的大自然相依相偎,但恰恰是因为这一颗心,才酝酿出许多千古名句。看:李白吟诵着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陶醉了!被那浩荡、曲折的长江折服了,被那雄伟、壮美的庐山给震撼,被那青山,被那孤帆给深深感染……李白可谓相识满天下,有杜甫、贺知章、孟浩然、白居易等。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畅怀大饮、作诗。当然也留下了许多与朋友相见的快乐,离别的悲伤的诗句:“五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白是沙漠中的绿杨,是人们心中的太阳,而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如风般的传奇,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一本意味深长的书。是他教育我做人要清白,是他告诉我真性情自风流,是他给我以文字的享受和大自然的熏陶。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2)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题记李白——一个象征盛唐文化的荡气回肠的名字,一个屹立于中国古代诗歌巅峰之上的不朽传奇,一个千万华夏儿女心中膜拜景仰的民族魂。他的存在意义远不止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以那数不尽的经典篇章傲立于中国诗坛的金字塔之巅,成为了汉文化的一座象征。他,是属于大自然的,在他二十四岁那年辞别故土,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他踏遍了大唐河山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便留下他气势磅礴的文字:太白巅峰之上,他叹道:“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独饮于敬亭山间,他向敬亭山举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置身于庐山飞瀑前,他怅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浪漫而奇特大胆的想象,所有的山水便在他诗里灵动起来,甚至那伟岸的山脉都柔和温情起来。他,注定融不进尔虞我诈的官场。他曾胸怀壮志,满腔赤诚的报国之志。当皇帝诏他入宫,他壮志凌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那样狂傲而不可一世,他也成为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受皇帝诏见入宫的诗人。可生性放荡的他怎会适于朝野的种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心怀理想,胸襟旷达的。在《将进酒》中他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伫看黄河滔滔之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慨叹光阴,感怀时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晓照铜镜,手握银发,他悲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杯邀月,他仰天曰:“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他的一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亦是一段诗的传奇。他将他所感怀的,咏叹的,哀怅的,用文字的方式传承给后世。他已是那般登峰造极,让我们永远铭记。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3)一杆笔,时重时轻,描绘了他的跌宕起伏,同他的喜怒哀乐一起,挥洒出不朽的诗篇。他似一位仙人,温润如玉。在诗词的世界里翩翩起舞,那些字句化作个个精灵,随着他旋转旋转。有人曾评价他的诗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同在清澈的流波中绽放的青莲一般恬美、动人。杜甫也曾称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人,便是李白。与李白结缘,还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本页数不多《妈妈教我学唐诗》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由于还太小,即便倒背如流,却仍未了解其中的情感。只是,那月如霜所透出的寒冷将他的大名深深的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李白是天才的。即便是醉了酒,却仍能在那一个霎那间提笔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吹拂栏露华浓”。有人说:第一个把花比做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而他既不是庸才也不是蠢材。他牵合勾勒,挥毫自如,从衣着写起,而写衣着又避开头背腰裙的翠羽眀珰,而从美貌如仙的“仙”字着笔,故“云想衣裳”则可想到其“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婀娜娉婷的娇姿,“花想容”则想见其“雪肤玉貌”的面容。“露华浓”指的是带露的牡丹,而牡丹乃富贵之物,能配得上的只有杨贵妃。李白的轻轻一挥,便把贵妃这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绰约多姿,好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如此之人,非天才也?同样的,李白也是个庸才。纵然他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政治抱负,又旷世的才能,却掩饰不了他在政治上的空白。他是向往自由的,向往那个有着“翼若垂天之云”的逍遥世界,那些所谓的明里暗斗,钩心斗角的繁复世界约束了他的自由,他厌恶至极,对于权贵,他的态度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只配做个诗人,放眼天地,挥写自由。无论是天才还是庸才,却阻止不了我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折服,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赞叹:对“众鸟商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寂的向往。那位青莲居士,在我心中,永远是一朵不谢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4)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 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情是那样豪迈,格调是那样轻快。可是,你能想到么,这首充满生气和文采,给人愉悦和振奋的诗,却是李白晚年之作,是他五十九岁时以衰病之身写下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标志着“开元盛世”结束,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叛军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使隐居于庐山的李白寝食不安,他渴望投入平叛的战斗之中。这时,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以抗敌平叛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起兵,率师东下,并一再派人邀请李白入其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慨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在这羽檄交驰的战斗氛围里,青年时代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又在他的胸中鼓动,他把自己想象为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获全胜的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乐观而自负地唱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然而,永王李璘却企图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兄唐肃宗发生了矛盾,不久就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这一来,一心杀敌报国的李白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党”,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经人营救出狱以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接踵而来的残酷迫害,数千里艰险坎坷的长途流放,使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老人倍感辛酸。在凄风苦雨的流放途中,他曾悲愤地写道:“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尽管屡遭挫折,身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遇赦获释。怀着意外的惊喜,他立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记住了这首诗,并从此牢牢铭刻于心。“朝辞白帝彩云间”,多么明丽的景色;“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迅捷的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舟行之轻快与诗人心情之畅快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飞动,又富有哲理,令人悠然神往,堪称千古名句。整首诗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带给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与诗人相距一千几百年的少年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时,你幼小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羡慕。 不过,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又了解了李白写作此诗的来龙去脉以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你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写出了清晨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烘托了诗人摆脱流放苦境的愉快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固然写出了轻舟顺流直下的迅捷,更写出了诗人向苦难告别的急切。“江陵”并非李白的故乡,此时的李白,已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不过暂借江陵栖身而已。这里的“还”字,无非表现了一个垂暮老人从长流夜郎(在唐代尚被视为蛮荒之地),死无葬身之处的噩梦回到能够正常生活的世俗社会的些许欣慰,由悲转喜,喜中含悲,可谓意味深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又带有象征意义:让权贵的诬陷、小人的诽谤都像那匆匆而过的猿声一样抛在脑后吧,诗人的心中还燃烧着希望之火,还将继续奋力向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回到江陵之后,还时时想着为国家效力。直到六十岁时,听说叛军气焰复炽,平叛名将李光弼出镇临淮,他又主动请缨北上,可惜因病半道而返。此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依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勉强维持生计。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伟大诗人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回顾诗人艰辛的晚年,再反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当然仍会敬佩诗人那挥洒自如的天才,但你更会被诗人那至老不衰的浪漫主义豪情所震撼。正因为如此,有过李白那样流放边远地区的经历、并从李白诗中吸取过营养的明代著名蜀中诗人杨慎(杨升庵)极力称赞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确实,像李白这样毕生充满自信,历经磨难而豪情依旧,始终保持着高亢而嘹亮的歌喉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李白同时的杰出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写过一些豪迈的诗篇,留下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被人广泛传诵的名句。但经过一番宦海风波,他的豪情便大为消减,转而专意于恬淡清丽的山水田园诗的吟咏,后来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有李白,哪怕被严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被明枪暗箭弄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地昂着高傲的头颅,唱着豪迈的诗章。这惊天动地的豪情,来自酷爱自由的天性,来自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来自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乃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突出体现。 李白豪迈壮丽的浪漫主义诗歌,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峰。还在李白在世时,著名诗人贺知章便惊叹其为“谪仙人”。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他深怀敬意,推崇备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杜甫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李白十分尊崇,并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仰慕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望而不可及,将他尊为“诗仙”。一千三百多年来,李白的诗风沾溉了历代诗人,流播于五湖四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引以自豪,巴蜀儿女当然更应为此而骄傲。 李白——巴蜀人民的杰出先贤。 李白——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500字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 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情是那样豪迈,格调是那样轻快。可是,你能想到么,这首充满生气和文采,给人愉悦和振奋的诗,却是李白晚年之作,是他五十九岁时以衰病之身写下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标志着“开元盛世”结束,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叛军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使隐居于庐山的李白寝食不安,他渴望投入平叛的战斗之中。这时,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以抗敌平叛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起兵,率师东下,并一再派人邀请李白入其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慨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在这羽檄交驰的战斗氛围里,青年时代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又在他的胸中鼓动,他把自己想象为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获全胜的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乐观而自负地唱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然而,永王李璘却企图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兄唐肃宗发生了矛盾,不久就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这一来,一心杀敌报国的李白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党”,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经人营救出狱以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接踵而来的残酷迫害,数千里艰险坎坷的长途流放,使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老人倍感辛酸。在凄风苦雨的流放途中,他曾悲愤地写道:“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尽管屡遭挫折,身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遇赦获释。怀着意外的惊喜,他立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记住了这首诗,并从此牢牢铭刻于心。“朝辞白帝彩云间”,多么明丽的景色;“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迅捷的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舟行之轻快与诗人心情之畅快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飞动,又富有哲理,令人悠然神往,堪称千古名句。整首诗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带给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与诗人相距一千几百年的少年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时,你幼小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羡慕。 不过,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又了解了李白写作此诗的来龙去脉以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你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写出了清晨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烘托了诗人摆脱流放苦境的愉快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固然写出了轻舟顺流直下的迅捷,更写出了诗人向苦难告别的急切。“江陵”并非李白的故乡,此时的李白,已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不过暂借江陵栖身而已。这里的“还”字,无非表现了一个垂暮老人从长流夜郎(在唐代尚被视为蛮荒之地),死无葬身之处的噩梦回到能够正常生活的世俗社会的些许欣慰,由悲转喜,喜中含悲,可谓意味深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又带有象征意义:让权贵的诬陷、小人的诽谤都像那匆匆而过的猿声一样抛在脑后吧,诗人的心中还燃烧着希望之火,还将继续奋力向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回到江陵之后,还时时想着为国家效力。直到六十岁时,听说叛军气焰复炽,平叛名将李光弼出镇临淮,他又主动请缨北上,可惜因病半道而返。此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依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勉强维持生计。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伟大诗人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回顾诗人艰辛的晚年,再反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当然仍会敬佩诗人那挥洒自如的天才,但你更会被诗人那至老不衰的浪漫主义豪情所震撼。正因为如此,有过李白那样流放边远地区的经历、并从李白诗中吸取过营养的明代著名蜀中诗人杨慎(杨升庵)极力称赞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确实,像李白这样毕生充满自信,历经磨难而豪情依旧,始终保持着高亢而嘹亮的歌喉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李白同时的杰出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写过一些豪迈的诗篇,留下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被人广泛传诵的名句。但经过一番宦海风波,他的豪情便大为消减,转而专意于恬淡清丽的山水田园诗的吟咏,后来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有李白,哪怕被严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被明枪暗箭弄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地昂着高傲的头颅,唱着豪迈的诗章。这惊天动地的豪情,来自酷爱自由的天性,来自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来自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乃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突出体现。 李白豪迈壮丽的浪漫主义诗歌,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峰。还在李白在世时,著名诗人贺知章便惊叹其为“谪仙人”。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他深怀敬意,推崇备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杜甫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李白十分尊崇,并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仰慕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望而不可及,将他尊为“诗仙”。一千三百多年来,李白的诗风沾溉了历代诗人,流播于五湖四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引以自豪,巴蜀儿女当然更应为此而骄傲。 李白——巴蜀人民的杰出先贤。 李白——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1)人们说:“真情流露的人是可爱的,更是令人钦佩的。”是啊!真性情自风流。“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他的诗豪放而清新,奔放而雄壮,但其中又蕴含着一种飘逸,自由。“李白斗酒诗百篇。”他一生作诗无数,而我则更喜欢他醉酒后作的诗。因为酒后的诗更奔、更放、自由。李白作的诗有许多方面的内容: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有抒发朋友离别之悲伤,有为祖国的腐败无能之痛心,有宣扬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之消极……其中的无以报国,为国君的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的悲伤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所以他选择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远离官场。他不贪荣华富贵,不贪高权,只想远离那黑暗的官场,与那真实,纯洁与壮美的大自然相依相偎,但恰恰是因为这一颗心,才酝酿出许多千古名句。看:李白吟诵着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陶醉了!被那浩荡、曲折的长江折服了,被那雄伟、壮美的庐山给震撼,被那青山,被那孤帆给深深感染……李白可谓相识满天下,有杜甫、贺知章、孟浩然、白居易等。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一起畅怀大饮、作诗。当然也留下了许多与朋友相见的快乐,离别的悲伤的诗句:“五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白是沙漠中的绿杨,是人们心中的太阳,而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如风般的传奇,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一本意味深长的书。是他教育我做人要清白,是他告诉我真性情自风流,是他给我以文字的享受和大自然的熏陶。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2)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题记李白——一个象征盛唐文化的荡气回肠的名字,一个屹立于中国古代诗歌巅峰之上的不朽传奇,一个千万华夏儿女心中膜拜景仰的民族魂。他的存在意义远不止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以那数不尽的经典篇章傲立于中国诗坛的金字塔之巅,成为了汉文化的一座象征。他,是属于大自然的,在他二十四岁那年辞别故土,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他踏遍了大唐河山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便留下他气势磅礴的文字:太白巅峰之上,他叹道:“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独饮于敬亭山间,他向敬亭山举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置身于庐山飞瀑前,他怅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浪漫而奇特大胆的想象,所有的山水便在他诗里灵动起来,甚至那伟岸的山脉都柔和温情起来。他,注定融不进尔虞我诈的官场。他曾胸怀壮志,满腔赤诚的报国之志。当皇帝诏他入宫,他壮志凌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那样狂傲而不可一世,他也成为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受皇帝诏见入宫的诗人。可生性放荡的他怎会适于朝野的种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心怀理想,胸襟旷达的。在《将进酒》中他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伫看黄河滔滔之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慨叹光阴,感怀时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晓照铜镜,手握银发,他悲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杯邀月,他仰天曰:“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他的一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亦是一段诗的传奇。他将他所感怀的,咏叹的,哀怅的,用文字的方式传承给后世。他已是那般登峰造极,让我们永远铭记。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3)一杆笔,时重时轻,描绘了他的跌宕起伏,同他的喜怒哀乐一起,挥洒出不朽的诗篇。他似一位仙人,温润如玉。在诗词的世界里翩翩起舞,那些字句化作个个精灵,随着他旋转旋转。有人曾评价他的诗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同在清澈的流波中绽放的青莲一般恬美、动人。杜甫也曾称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人,便是李白。与李白结缘,还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本页数不多《妈妈教我学唐诗》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由于还太小,即便倒背如流,却仍未了解其中的情感。只是,那月如霜所透出的寒冷将他的大名深深的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李白是天才的。即便是醉了酒,却仍能在那一个霎那间提笔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吹拂栏露华浓”。有人说:第一个把花比做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而他既不是庸才也不是蠢材。他牵合勾勒,挥毫自如,从衣着写起,而写衣着又避开头背腰裙的翠羽眀珰,而从美貌如仙的“仙”字着笔,故“云想衣裳”则可想到其“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婀娜娉婷的娇姿,“花想容”则想见其“雪肤玉貌”的面容。“露华浓”指的是带露的牡丹,而牡丹乃富贵之物,能配得上的只有杨贵妃。李白的轻轻一挥,便把贵妃这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绰约多姿,好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如此之人,非天才也?同样的,李白也是个庸才。纵然他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政治抱负,又旷世的才能,却掩饰不了他在政治上的空白。他是向往自由的,向往那个有着“翼若垂天之云”的逍遥世界,那些所谓的明里暗斗,钩心斗角的繁复世界约束了他的自由,他厌恶至极,对于权贵,他的态度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只配做个诗人,放眼天地,挥写自由。无论是天才还是庸才,却阻止不了我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折服,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赞叹:对“众鸟商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寂的向往。那位青莲居士,在我心中,永远是一朵不谢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心中的李白作文700字(篇4)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李白和杜甫,说他们是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们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们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我的小心眼里似乎更喜欢李白,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片片滚着露珠的青草儿——多明丽,多轻快!而杜甫则没有那么多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们了。人们都说,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果真如此?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其贴上“轻蔑权贵”的标签?我的偶像似乎动摇了。但细细琢磨,我又逐渐开窍了。李白终于从我孩提时的“神”还原成现在的“人”——有着普通人历历可寻的心迹。李白自小怀抱济世之志,虽因有旷世之才所凝聚而成的狂放不羁的豪气,但为早酬壮志,不得以周旋于权贵间。但如果置身于可施展抱负的环境,他那种不愿匍匐于人下的狂气便喷薄而出,以至惨遭谗毁,永离长安。一场狂风暴雨,仕途无望。李白愤慨而又似乎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虽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最大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他整日沉湎于怀遇的伤感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对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缺乏了解以至反映二者的诗篇极少。高傲的态度,永远不能体察人民疾苦,以至于诗中只有山水如何优美,而缺少人民的热爱和追捧!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500字高中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李白和杜甫,说他们是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们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们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我的小心眼里似乎更喜欢李白,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片片滚着露珠的青草儿——多明丽,多轻快!而杜甫则没有那么多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们了。人们都说,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果真如此?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其贴上“轻蔑权贵”的标签?我的偶像似乎动摇了。但细细琢磨,我又逐渐开窍了。李白终于从我孩提时的“神”还原成现在的“人”——有着普通人历历可寻的心迹。李白自小怀抱济世之志,虽因有旷世之才所凝聚而成的狂放不羁的豪气,但为早酬壮志,不得以周旋于权贵间。但如果置身于可施展抱负的环境,他那种不愿匍匐于人下的狂气便喷薄而出,以至惨遭谗毁,永离长安。一场狂风暴雨,仕途无望。李白愤慨而又似乎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虽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最大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他整日沉湎于怀遇的伤感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对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缺乏了解以至反映二者的诗篇极少。高傲的态度,永远不能体察人民疾苦,以至于诗中只有山水如何优美,而缺少人民的热爱和追捧!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

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代,许多中学生渴望友谊、珍视友谊,并结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知心朋友。在他们心中,友谊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陶醉,你痛苦的时候我用阳光的语言告诉你:天空多么晴朗;我忧郁的时候,你用鲜花般的声音告诉我:人生多么美丽……这就是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真正友谊的企盼与歌颂!中学生朋友,让我们共同思考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吧!友谊是长途旅行中的一个座位,是黑夜里的一束光亮,是伸向落水者的一只手,是寒夜里的一声问候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 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情是那样豪迈,格调是那样轻快。可是,你能想到么,这首充满生气和文采,给人愉悦和振奋的诗,却是李白晚年之作,是他五十九岁时以衰病之身写下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标志着“开元盛世”结束,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叛军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使隐居于庐山的李白寝食不安,他渴望投入平叛的战斗之中。这时,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以抗敌平叛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起兵,率师东下,并一再派人邀请李白入其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慨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在这羽檄交驰的战斗氛围里,青年时代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又在他的胸中鼓动,他把自己想象为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获全胜的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乐观而自负地唱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然而,永王李璘却企图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兄唐肃宗发生了矛盾,不久就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这一来,一心杀敌报国的李白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党”,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经人营救出狱以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接踵而来的残酷迫害,数千里艰险坎坷的长途流放,使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老人倍感辛酸。在凄风苦雨的流放途中,他曾悲愤地写道:“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尽管屡遭挫折,身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遇赦获释。怀着意外的惊喜,他立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记住了这首诗,并从此牢牢铭刻于心。“朝辞白帝彩云间”,多么明丽的景色;“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迅捷的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舟行之轻快与诗人心情之畅快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飞动,又富有哲理,令人悠然神往,堪称千古名句。整首诗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带给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与诗人相距一千几百年的少年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时,你幼小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羡慕。 不过,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又了解了李白写作此诗的来龙去脉以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你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写出了清晨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烘托了诗人摆脱流放苦境的愉快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固然写出了轻舟顺流直下的迅捷,更写出了诗人向苦难告别的急切。“江陵”并非李白的故乡,此时的李白,已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不过暂借江陵栖身而已。这里的“还”字,无非表现了一个垂暮老人从长流夜郎(在唐代尚被视为蛮荒之地),死无葬身之处的噩梦回到能够正常生活的世俗社会的些许欣慰,由悲转喜,喜中含悲,可谓意味深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又带有象征意义:让权贵的诬陷、小人的诽谤都像那匆匆而过的猿声一样抛在脑后吧,诗人的心中还燃烧着希望之火,还将继续奋力向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回到江陵之后,还时时想着为国家效力。直到六十岁时,听说叛军气焰复炽,平叛名将李光弼出镇临淮,他又主动请缨北上,可惜因病半道而返。此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依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勉强维持生计。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伟大诗人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回顾诗人艰辛的晚年,再反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当然仍会敬佩诗人那挥洒自如的天才,但你更会被诗人那至老不衰的浪漫主义豪情所震撼。正因为如此,有过李白那样流放边远地区的经历、并从李白诗中吸取过营养的明代著名蜀中诗人杨慎(杨升庵)极力称赞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确实,像李白这样毕生充满自信,历经磨难而豪情依旧,始终保持着高亢而嘹亮的歌喉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李白同时的杰出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写过一些豪迈的诗篇,留下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被人广泛传诵的名句。但经过一番宦海风波,他的豪情便大为消减,转而专意于恬淡清丽的山水田园诗的吟咏,后来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有李白,哪怕被严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被明枪暗箭弄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地昂着高傲的头颅,唱着豪迈的诗章。这惊天动地的豪情,来自酷爱自由的天性,来自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来自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乃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突出体现。 李白豪迈壮丽的浪漫主义诗歌,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峰。还在李白在世时,著名诗人贺知章便惊叹其为“谪仙人”。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他深怀敬意,推崇备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杜甫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李白十分尊崇,并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仰慕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望而不可及,将他尊为“诗仙”。一千三百多年来,李白的诗风沾溉了历代诗人,流播于五湖四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引以自豪,巴蜀儿女当然更应为此而骄傲。 李白——巴蜀人民的杰出先贤。 李白——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500字开头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谈起李白和杜甫,说他们是诗写得最好的两个人。从此幼小的心灵中就对他们留下绝对的信任和崇拜。觉得他们是那么神秘,那么伟大。终于我也仰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一波山草在飘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整日与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地闯进这诗的国度,觉得眼前事物样样新奇,件件可爱。我如饥似渴地啃着这些诗句,逐渐地也慢慢有所领悟。我的小心眼里似乎更喜欢李白,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片片滚着露珠的青草儿——多明丽,多轻快!而杜甫则没有那么多神奇,他只是个苍老憔悴的“瘦老头”,心中似乎只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叹。我长大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悄悄冒出新芽,虽还嫩生生的,但终于敢大胆步入成年人的内心深处,敢于评论他们了。人们都说,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果真如此?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其贴上“轻蔑权贵”的标签?我的偶像似乎动摇了。但细细琢磨,我又逐渐开窍了。李白终于从我孩提时的“神”还原成现在的“人”——有着普通人历历可寻的心迹。李白自小怀抱济世之志,虽因有旷世之才所凝聚而成的狂放不羁的豪气,但为早酬壮志,不得以周旋于权贵间。但如果置身于可施展抱负的环境,他那种不愿匍匐于人下的狂气便喷薄而出,以至惨遭谗毁,永离长安。一场狂风暴雨,仕途无望。李白愤慨而又似乎豁达地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言,其中虽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最大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他整日沉湎于怀遇的伤感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对安史之乱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缺乏了解以至反映二者的诗篇极少。高傲的态度,永远不能体察人民疾苦,以至于诗中只有山水如何优美,而缺少人民的热爱和追捧!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奇惨变故。在杜甫

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黄金时代,许多中学生渴望友谊、珍视友谊,并结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知心朋友。在他们心中,友谊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陶醉,你痛苦的时候我用阳光的语言告诉你:天空多么晴朗;我忧郁的时候,你用鲜花般的声音告诉我:人生多么美丽……这就是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真正友谊的企盼与歌颂!中学生朋友,让我们共同思考并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吧!友谊是长途旅行中的一个座位,是黑夜里的一束光亮,是伸向落水者的一只手,是寒夜里的一声问候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杜甫推崇为诗圣,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的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甫,惟独这个官居八品以下,真正是一个芝麻绿豆官的杜甫,他坚守了民族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逃过唐军跟叛军对峙的战场,逃到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过,只有杜甫这样。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一种道德风范。他用他的行为来说明儒家心目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些也许是杜甫在诗歌之外的另一种人格魅力。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 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情是那样豪迈,格调是那样轻快。可是,你能想到么,这首充满生气和文采,给人愉悦和振奋的诗,却是李白晚年之作,是他五十九岁时以衰病之身写下的作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标志着“开元盛世”结束,使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56),叛军攻占长安,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太子李亨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使隐居于庐山的李白寝食不安,他渴望投入平叛的战斗之中。这时,永王李璘奉玄宗之命,以抗敌平叛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起兵,率师东下,并一再派人邀请李白入其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慨然接受了永王的邀请。在这羽檄交驰的战斗氛围里,青年时代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又在他的胸中鼓动,他把自己想象为在淝水之战中指挥若定、大获全胜的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乐观而自负地唱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然而,永王李璘却企图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与其兄唐肃宗发生了矛盾,不久就被肃宗的军队所消灭。这一来,一心杀敌报国的李白竟莫名其妙地成了“叛党”,被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经人营救出狱以后,又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这时,李白已经五十八岁。接踵而来的残酷迫害,数千里艰险坎坷的长途流放,使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老人倍感辛酸。在凄风苦雨的流放途中,他曾悲愤地写道:“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尽管屡遭挫折,身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遇赦获释。怀着意外的惊喜,他立即乘舟东下江陵,并在归途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记住了这首诗,并从此牢牢铭刻于心。“朝辞白帝彩云间”,多么明丽的景色;“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迅捷的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舟行之轻快与诗人心情之畅快融为一体,写得既空灵飞动,又富有哲理,令人悠然神往,堪称千古名句。整首诗明白晓畅,琅琅上口,带给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与诗人相距一千几百年的少年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时,你幼小的心灵,一定充满了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伟大诗人的敬仰和羡慕。 不过,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又了解了李白写作此诗的来龙去脉以后,再来细细品味这首诗,你的感受必定会有所不同。“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写出了清晨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烘托了诗人摆脱流放苦境的愉快心情。“千里江陵一日还”,固然写出了轻舟顺流直下的迅捷,更写出了诗人向苦难告别的急切。“江陵”并非李白的故乡,此时的李白,已是孑然一身,无家可归,不过暂借江陵栖身而已。这里的“还”字,无非表现了一个垂暮老人从长流夜郎(在唐代尚被视为蛮荒之地),死无葬身之处的噩梦回到能够正常生活的世俗社会的些许欣慰,由悲转喜,喜中含悲,可谓意味深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是写实,又带有象征意义:让权贵的诬陷、小人的诽谤都像那匆匆而过的猿声一样抛在脑后吧,诗人的心中还燃烧着希望之火,还将继续奋力向前!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回到江陵之后,还时时想着为国家效力。直到六十岁时,听说叛军气焰复炽,平叛名将李光弼出镇临淮,他又主动请缨北上,可惜因病半道而返。此后,贫病交加的诗人依靠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勉强维持生计。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伟大诗人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回顾诗人艰辛的晚年,再反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你当然仍会敬佩诗人那挥洒自如的天才,但你更会被诗人那至老不衰的浪漫主义豪情所震撼。正因为如此,有过李白那样流放边远地区的经历、并从李白诗中吸取过营养的明代著名蜀中诗人杨慎(杨升庵)极力称赞这首诗“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确实,像李白这样毕生充满自信,历经磨难而豪情依旧,始终保持着高亢而嘹亮的歌喉的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李白同时的杰出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写过一些豪迈的诗篇,留下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被人广泛传诵的名句。但经过一番宦海风波,他的豪情便大为消减,转而专意于恬淡清丽的山水田园诗的吟咏,后来更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有李白,哪怕被严酷的现实碰得头破血流,被明枪暗箭弄得伤痕累累,却一如既往地昂着高傲的头颅,唱着豪迈的诗章。这惊天动地的豪情,来自酷爱自由的天性,来自冲决一切罗网的勇气,来自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乃是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突出体现。 李白豪迈壮丽的浪漫主义诗歌,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峰。还在李白在世时,著名诗人贺知章便惊叹其为“谪仙人”。与李白齐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他深怀敬意,推崇备至:“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继杜甫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李白十分尊崇,并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仰慕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可望而不可及,将他尊为“诗仙”。一千三百多年来,李白的诗风沾溉了历代诗人,流播于五湖四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引以自豪,巴蜀儿女当然更应为此而骄傲。 李白——巴蜀人民的杰出先贤。 李白——中华文化的光辉代表。你好!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关于李白杜甫的议论文高中

今晚有月,水也很清,微风过处荡起粼粼月光。掬一捧清泉接住掉下的月亮,一轮的纯洁是诗的沉淀。初冬的凄冷的月光下,我静静的聆听从异地栈里的窗台滑落的被月光浸泡得柔软万分的乡愁。听那游子在低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李白的诗魂。梦里多少次在雕琢他那不清晰的身影,可是月下的李白:高贵纯粹`寄寓丰富`花样迭出`大气磅礴`````````千姿百态,总让我琢磨不透。“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天真烂漫的李白用盎然童趣给月光谱的第一首童谣。“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这是真挚淳朴的李白用山的魂水的魄给月画的的一幅水墨画。“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叹,思君意何深。”“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高蹈忘机的李白以友情的清波思妇的浊泪谱的一首月光曲。“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清波,光景两奇绝。”“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这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鞋”的李白写给躁动青春的一首恋曲与赞歌。“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牛渚西江夜,青天一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这是“终与江山社稷,功成去五湖”的李白借朗朗月光观照历史和理想时发出的声声叹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邀月,游月,步月``````这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白,在坚硬的现实背后找到的存放心灵的种种方式。“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乘月,揽月,赊月`````这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藉天才般的想象突破时空的种种手手法。“我宿五松下,寂寥吴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是“大笑三声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李白在一个农民家里凸显的的明月般的人格宣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若飞镜临丹阁,绿烟灭尽青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问白云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对短暂人生、无穷造化、永恒明月作出的哲学思考。````````若大的唐朝天国像是一个想象力匮乏的、创造力枯竭的人,听不到它,看不到他``````可悲、可叹、可歌、可泣```````公元276年秋,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然跃入水中,抱月而眠——以诗性的生命完成了最后的一首惊世骇俗的诗。他把生命溶在了月里,也许月就不会再孤独了````````望着水中的月我突然想起了著名诗人余光中是一首诗《寻李白》: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抱月而眠,我却孤独的在守侯这一池的沉淀。白居易《与元九书》论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天宝三年,这一仙一圣携手同游洛阳,把酒论诗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仰视着两位诗文巅峰的俊豪,吟咏着他们留给后人的诗章,细细咀嚼,足以体味出那字里行间蕴藏的无穷奥妙。 李、杜都很善“画”诗。李白的《送友人》和杜甫的《绝句》就是两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送友人》跳出了一般的儿女情长与秋风萧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出离别的伤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青翠的山岭,透亮的流水,红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映互衬,气韵生动,绚丽华美。再看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诚然就是一幅山水画:青翠黄白,色彩璀璨,千秋雪,万里船,又将尺方画布延入了无限的时空,给人一种野云孤飞,言近而思无穷的潇洒之感。 有人说,杜诗多泪,李诗溢酒。以雄奇浪漫见称的李白和以精练现实著称的杜甫,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前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吴越古地,山雄水淼,作者踏碧波,寻仙尘。一会儿半壁海日,天鸡啼鸣,一会儿熊咆龙吟;有忽而霓衣风马,虎瑟鸾车。入梦出梦,肆意汪洋,想象夸张似云中神龙,极现遒劲盘曲的整体。那傲岸独立的气质,那不摧眉折腰的宣言,让人读来为之倾倒。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破屋》,茅飞,秋风掠堂,夜里轻迫,彻夜无眠。面对此情此景,读者也要落泪而泣之,然而杜甫之“圣”就“圣”在以切身的苦难,推及“天下寒士”,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代价,换取“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一个圣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让人看到了“穷亦兼善天下”的品格。 “仙”也好“圣”也好,都难脱世事的愁苦。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抒愁入黄河之水,忽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竟将抒愁转成言志。李白的诗总体感觉痛而不伤,这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尽是对沧桑世事的深沉感谓。老友相逢,既对往日眷恋,又充满无奈的苦笑。 由此观之,李诗妙境在虚处,而杜诗妙境在实处。虚则以气韵见长,浑雅而暗蕴空灵;实则以意境见佳,精干而深析透辟;李诗美在情辞,所以比较丰腴;杜诗美贯平实,所以较为遒劲。读李白诗像啖荔枝,一颗二口则甘芳盈颊;读杜甫诗像初尝橄榄,初觉生涩,回味则满嘴甜津。 李白,杜甫,是诗史上独立的磁极,将永远吸引后世爱诗爱美的人们。梦中,你向我走来。你身着一袭青衫走来。你的头高高地扬着,似扬着你那不屈的灵魂;瘦削的肩膀似无法承受苦难之重,却 又坚强地挺着;夜色黯淡了你俊秀的面孔,却更显出你高傲的气节。你的手中托着一壶清酒,轻微的颤动打碎了你寂寞的投影。你走近,又走远。我的梦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于是,我把你找寻,苦苦找寻。在静谧的花丛绿荫,我见到了一个寂寞的你。无人相伴,你邀明月为友;纵酒欢歌,亦拔剑起舞。你孤独的影子洒在花丛里,落在绿荫里,洒落了一地的零乱,也洒落了一地的悲愁。你告诉月亮,要和她“相期邈云汉”,可,月亮流转着匆匆的流年,流走了你的青春华年。在终南山下的田家里,我见到了一个率真的你。踏着月色,你独步于终南山路。那漫起的暮色笼罩着山路,淡淡的山月悬挂在山顶松后。翠绿的山色卧在你的心头,你顿时放歌山野。村人的邀请,你欣悦接受。弯过一条竹林小路,你看到了满园的青青藤萝。主人殷勤,一桌美酒佳肴,你们便举杯畅饮。屋外的风吹过竹林,奏响一曲竹林风。当夜空的星辰开始寥落的时候,你们仍欣赏着恬淡的山色。你的心也淡淡的,全无世俗之意。在黄鹤楼下,我看到了一个失意的你。安史之乱,你错走一步,却把终身误。你“西望长安不见家”,不能再为祖国效力,那是莫大的痛苦啊!你像是在沙漠中跋涉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却又茫然。你的心中充溢着忧伤与悲苦。黄鹤楼上传来了悠扬缠绵的笛声,你更是想到了自己的痛苦,想让这痛苦随笛声一起消了,散了……但更多的时候,你都是积极乐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寄情山水,访遍大川名山。蹑一缕清风,携一段芬芳,揽明月入怀,对旭日长歌,你笑了,那样清新。李白,我多想陪你看青青溪水上飘来的点点落花,听拂风柳影里婉转的莺啼;想陪你泛舟于碧波,漫步于山林……李白,你实在是一个可以扯云霞为衣,御清风而行的仙人啊!你的洒脱,你的豪放,你的不羁,都令我深深折服啊!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亮,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境内,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1]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葬于香山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