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土壤学课程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和化学

发布时间:2024-07-06 23:28:24

土壤学课程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和化学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813土壤农化分析 参考书目 《土壤农化分析》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复试参考书目《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17世纪末,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腐殖土四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18世纪末,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一时。这些假说,虽未能全面正确地指出土壤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对于启发后人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土壤仍有裨益。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土壤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发生土壤学派。1840年,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问世,书中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这是农业化学派的开端。李比希指出,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将随着耕种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因此必须增施矿质肥料予以补充,否则土壤肥力水平将日趋衰竭,作物产量将逐渐下降。这个主张即著名的“归还学说”。它正确地指出了土壤对植物营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田间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兴起以及化肥工业的发展,并为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世纪后期,以德国的法鲁为代表的一些土壤学家用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土壤,因而也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壤是陆地的一个淋溶层;甚至认为土壤过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尽管这个学派未能阐明土壤形成的实质,但是他们提出的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张,对土壤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多库恰耶夫提出发生土壤学观点。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陆地年龄(时间)等五种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发生过程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他的学说得到各国土壤学家的公认,为现代土壤学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了某些土壤调查、制图和一般的分析试验。对中国的土壤资源、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壤科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和农业化学的有关专业。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肥力特征进行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华南地区红壤和华北平原盐渍土等低产土壤进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见解。土壤学的分支及研究方法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土壤管理学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实验室研究,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届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土壤学的未来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土壤学的研究更趋向于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适应人口增长与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在研究内容上,除继续深入进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等基础研究外,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重金届、化学制品(农药及化肥)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对土壤、作物、森林以至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土壤分析的分辨力、精密度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并能为土壤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而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则将使数据处理和某些模拟研究更为有效。

文都考研辅导根据不同考研学员的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和学习要求,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科学细致的划分,完整地形成了覆盖初试、复试与调剂阶段,包含公共课、专业课、专业硕士和高瑞辅导课程。融合面授、多媒体与配套图书资料等形式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全程辅导体系,满足了考研学子们考研过程中所有个性化需求。文都考研在师资授课水平、课程设计上遥遥领先。欢迎各位考研的同学来文都学习。

《寂静的土壤》、《基础土壤学》、《土壤学》、《普通土壤学》等书籍。其实想要快速入门的话,我建议你在看一些土壤学入门书籍的同时,找一些视频教程来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会比较高。

土壤学课程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物和化学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土壤化学与肥力 土壤资源遥感与信息系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调控 土壤环境化学与污染环境修复 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一、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砂粒、土粒和胶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二、有机质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层中有机质含量只占土壤干重的0.5-2.5%,耕层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却很大,群众常把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称为“油土”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黑色胶体物质,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现在这天气,我觉得还是计算下PM5比较好

土壤学课程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研究植物的无性繁殖 学生很感兴趣 例如 嫁接 等等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就不错!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土壤学的发展历史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17世纪末,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腐殖土四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18世纪末,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一时。这些假说,虽未能全面正确地指出土壤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对于启发后人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土壤仍有裨益。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土壤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发生土壤学派。1840年,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问世,书中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这是农业化学派的开端。李比希指出,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将随着耕种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因此必须增施矿质肥料予以补充,否则土壤肥力水平将日趋衰竭,作物产量将逐渐下降。这个主张即著名的“归还学说”。它正确地指出了土壤对植物营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田间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兴起以及化肥工业的发展,并为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世纪后期,以德国的法鲁为代表的一些土壤学家用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土壤,因而也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壤是陆地的一个淋溶层;甚至认为土壤过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尽管这个学派未能阐明土壤形成的实质,但是他们提出的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张,对土壤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多库恰耶夫提出发生土壤学观点。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陆地年龄(时间)等五种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发生过程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他的学说得到各国土壤学家的公认,为现代土壤学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了某些土壤调查、制图和一般的分析试验。对中国的土壤资源、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壤科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和农业化学的有关专业。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肥力特征进行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华南地区红壤和华北平原盐渍土等低产土壤进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见解。土壤学的分支及研究方法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土壤管理学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实验室研究,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届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土壤学的未来发展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土壤学的研究更趋向于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适应人口增长与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在研究内容上,除继续深入进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等基础研究外,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重金届、化学制品(农药及化肥)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对土壤、作物、森林以至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土壤分析的分辨力、精密度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并能为土壤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而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则将使数据处理和某些模拟研究更为有效。

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 [ XXXX-X-XX 19:01:00 | By: XX ] 生物科技小论文——草莓的无土栽培作者:XXX 草莓的无土栽培摘 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 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 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五、 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 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 酸 2 氯化锰 72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原液∶水=1∶9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原液∶水=7∶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见下表表2 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9/26 4-5 3/234/6 11-17 4/124/27 4/104/21 5-9 4/205/18 9-171 53-257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从定植到第一花序开花和果实成熟都比盆栽提前一周左右,并极少有病虫害。 2、试验证明,室内无土栽培草莓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在家庭中推广种植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可以观赏、美化环境,又能品尝到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的春季水果珍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实践,既帮助我们理解了教材,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

土壤学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和化学

考生物最后复习四要诀 问:目前我们高中毕业学年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已经结束,同时也做了大量的习题。就现阶段而言,如何系统、科学地复习,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物考试呢?哈市学生冯瑞 答:现阶段,考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将知识进行反思梳理非常必要。复习时,回归教材并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物学原理,了解并掌握其在习题中的应用,把零散的知识整体化,切忌一味地依赖手中的复习资料,要从题海中脱离出来。 ◆通读教材 争取做到知识主干清晰,枝节明了,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扫除知识上的遗漏。此外,适当回顾初中相关内容,不留知识上的断档。 ◆清理知识盲点 针对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的概念、做题时易产生畏惧心理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争取在第二轮复习前,不再有知识上的盲点和大的障碍。 ◆积累答题技巧 基本功欠缺是考生丢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是卷面书写不规范,如不用专业术语描述现象和给出结论,数值缺单位,有错别字,文字组织凌乱,语言情绪化,机械照搬,缺乏知识与习题的有机结合。 这段时间就应该认真自查并努力改正,如遗传图解的规范化书写、遗传学符号的正确使用等,都要规范化要求,通过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熟悉综合题 考生这一阶段可做几套题量适当、难度适中的综合题。每套题做到严格控制做题时间,尽量快速答题,不翻书。自我批改,从中找到知识缺欠,及时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强化答题技巧,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此类热身练习应持续到高考前,如同对一个人熟识的过程一样,要经常见面,才能对习题形成持久而敏感的条件反射。 高考生物最后俩月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进入最后阶段,在第一轮深入复习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本阶段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快形成知识网络。本阶段复习应对高考大纲要求考查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形成有机的联系,使自己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相互联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清晰、准确、全面地掌握高考大纲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明确知识的内涵、外延,弄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适当进行解答综合性习题的训练。本阶段的复习,在归纳总结教材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网络的同时,应适量进行一些解答综合性习题的训练,加强自己对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加深对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深化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但是由于时间和高考要求所限,所练习的综合性习题不宜过多过难,习题难度和内容尽可能贴近文理综合考试试题水平。 3、关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生命科学最新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生命科学与人体营养、健康、医疗、免疫、环保等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命科学是发展最迅速的自然科学,近年来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与完成、转基因生物大量出现和细胞的程序死亡基因的发现等新技术、新成就不断涌现,标志着生命科学正在蓬勃发展。去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和今年初流行的禽流感也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引起了全国人民极大关注。航天员的食品和飞船中生存条件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范畴。党和政府关注的南水北调、三峡工程、三农问题也和生命科学有紧密的联系。上述内容曾经是或可能是高考综合测试命题的热点材料。 4、关注理、化、生、政、史、地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理、化、生、政、史、地六门学科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联系,这些联系是高考综合测试命题的基本素材,特别是高考综合测试试题中非选择题命题常用素材。例如在2002年江苏、河南高考综合测试的第三题中,以铜元素为命题材料,综合考查了化学、地理、生物、物理、历史等五门学科的某些基础知识。因此,与各学科都有联系的内容(例如有关水的内容,有关元素的内容,有关农业的内容,有关环保的内容)是同学们在最后复习阶段关注的要点。 5、在最后的复习阶段,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以外,在平时练习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模拟演练。选择一些恰当的综合测试模拟题,模拟高考限时训练。训练中要注意自己审题的严谨性,答题的准确性,解题速度的敏捷性。使解答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不断提高,以适应高考的时间限制和氛围。在训练时,针对非选择题答题不够准确的弱点,加强对非选择题解答准确性和完整性训练。特别是针对一些要求回答的内容不是十分明确的试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回答,以确保得分点包括在答案之中。 6、加强薄弱环节复习,回顾浏览考点基本知识。在临近高考的10到15天里,应侧重复习自己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浏览自己做错的习题,吸取经验。在这一阶段,还要按考试大纲要求的考试范围,浏览回顾生物教材的基础知识,以使这些知识的储备和提取达到最佳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上述谈了高考复习要关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要关注生命科学最新进展,关注社会热点。但是,在复习时,我们决不能脱离教材,超越高考大纲,一味地收集和整理这些内容。我们对上述内容的关注,必须以教材、考纲为基础,必须联系生物教材的基础知识,只有牢固地掌握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资料:百度

化学研究配酒或者大气污染物理研究能源的再生及保护生物我不知道 对不起

研究植物的无性繁殖 学生很感兴趣 例如 嫁接 等等

土壤肥料学课程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海南大学园艺专业共有两个,一个是普通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城市生态)、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苗圃学、园林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设计与表现技法)、园林植物造景、生态景观规划等,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工程以及园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管理和植物造景种植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城乡各类园林绿地、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园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和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一个专业是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主要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园艺植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植物栽培学、观赏树木学、观赏花卉学、美术基础、园林设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设施园艺学等,培养掌握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了解花卉学发展前沿和趋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能在农业、林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花卉与景观设计有关的技术推广、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就不错!

土壤:土壤是远古矿石风化而来,土壤有机质是草木植株落叶及根系腐烂形成。土壤中贮存着多种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成分(有机物、氮磷钾、钙镁硅硫及硼锌锰钼铁钠等微量元素)。土壤有固定植物根系的作用,能为植物提供应养,土壤有机物可为微生物提供营养使其繁衍生息,土壤微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代谢产物(有机酸、植物生长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吲哚类)等),有机酸可以将土壤中部分不溶于水的矿质元素及金属化合物溶解供植物吸收,可促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等等。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代表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所谓的肥料:指的是人为施入的无机化肥,随着人们追求高产,化学肥料的用量越来越大,不仅使土壤环境恶化质地变劣(肥料淋失造成水污染,土壤有机质逐渐减少而土壤越来越板结)例如:磷酸二铵长期大量使用致使磷酸盐与土壤中钙镁等离子形成不溶化合物致使土壤板结,并造成土壤元素失衡而行成增肥不增产,这就是肥料在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主要因素。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测土配方施肥,杜绝盲目而不合理的施肥,发展生物有机肥料,消除或减少化学肥料对环境及土壤的破坏及污染。从而使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逐渐恢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学习肥料的使用及土壤肥料科学很重要,可指导农民根据土壤理化性状、供肥能力、作物形成产量所需肥料数量,根据肥料利用率计算出最经济的化肥施用量,配合有机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并起到改良土壤恢复地力之功效。水平有限!希望能帮到你。

土壤名词解释: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名词解释:土壤在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名词解释: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为肥力名词解释:人类在自然土壤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名词解释:因受土壤本身性质,环境条件及土壤管理(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的技术的限制,在生产中表现出一部分土壤肥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