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的发表时间是

发布时间:2024-07-02 13:04:1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的发表时间是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这个问题还是得拿数据说话,外网上早有统计,但是诺奖并非一个文章讲的没明白,一般是一系列文章,但总有一篇开创性的“奠基文章”,也就是概念或理论被第一次提及的文章。以下横轴为奠基文章数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一直都是核心期刊,最新的第六版也榜上有名,比较厉害。复合影响因子:856 综合影响因子:549 刊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主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北京大学周期: 月刊ISSN: 1007-7626CN: 11-3870/Q曾用刊名:生物化学杂志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的发表时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现在主办《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原名生物化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二种刊物,以及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分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现在主办《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原名生物化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二种刊物,以及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分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的审定工作。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接受和鼓励个人捐赠,用个人捐赠设立基金。用捐赠已设立的基金有:奖励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杰出研究论文作者)的邹承鲁基金(杰出研究论文奖、邹承鲁讲座奖;奖励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上发表优秀论文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郑集基金(青年优秀论文奖);以及资助工作出色的青年学生参加学会召开或参与组织的学术会议的叶惠兰基金(青年学生参会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征稿简则1《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简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Chin J Biochem Mol Biol, ISSN 1007-7626,CN 11-3870/Q) 1985年创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国家生物学类/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月刊).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PJ)、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5版)》、《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等检索数据库收录《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以中文或英文撰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原创性研究论文和反映当前国内外生物科学前沿或热门领域的综述性文章.本刊所设栏目有小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信息交流等.本刊编委会由国内外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教授专家组成.2010年调整组建的第6届编委会由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专家学者(包括两院院士10名)组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采用科技类杂志社稿件采编系统软件,设有在线投稿、审稿、退修运行系统以及自动查询功能.本刊处理稿件快捷,一般稿件自投稿之日起4个月内可正式出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署制定的各项出版法规,文字编排及各类图表和数据的刊载严格遵循国家的规定标准,中英文摘要规范、实验资料完整、结果可靠、编排格式符合国家标准,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标准化规范化程度符合国际国内惯例,订户遍及全国各地及国外部分地区.欢迎投稿,欢迎订阅.2 投稿过程的程序化1 投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英文稿兼收,鼓励并优先考虑作者英文撰稿.切忌一稿多投.本刊已开设编辑部网络办公系统.欢迎作者登陆本刊网站在线投稿,注册后按投稿说明和指示逐一进行.2 审稿作者在线投稿后,编辑部即行初审.初审通过后,作者交纳审理费每篇100元,稿件即寄送审稿专家进行网上评阅.作者可通过网上自动查询功能追踪稿件处理状态.一般在3~4周内,即可收到编辑部关于稿件处理决定的电子邮件通知.3 退修作者在收到需修回稿件通知后2周内,应按编辑部要求进行修改,并及时返回;逾期者按新投稿处理.4 稿件的录用编辑部在收到作者修回稿后将进行复审,决定是否录用,并发出予以录用或退稿通知.5 文稿的出版对予以录用的稿件,编辑部将进行最后的编辑加工和排版,并向作者发出收取版面费的通知.版面费每版面200元,彩色图版加收制作费800元 特约综述免收版面费.来稿发表后即付稿酬,并赠现刊2册和抽印本10份6 版权来稿发表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版权属本刊所有.本刊有权将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它正式出版的光盘版收录.作者如有不同意见,应在投稿时向本刊申明,否则视为作者同意3 主要栏目要求1 小综述小综述刊载特约或由经验丰富的专业领域专家撰写,是当前生命科学的热门领域或热门话题,具有前沿和进展性;其题目以主题词或主题句命名,内容表述应层次分明.2 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刊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原创性研究报告 中英文写作应采用规范化科技用语,避免日常白话语或口语,叙述应简洁清楚;中英文语法正确.对不熟悉科技论文写作或英文写作的作者,应寻求有经验者协助.4 文稿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 论文首页(1)文题和作者及单位 文题以主题句命名,所含信息明确,要求准确、简洁、清楚.作者及其单位名称与邮编要求正确无误.(2)论文摘要(Abstract)包含研究目的,采用关键技术与方法,获得的主要结果以及结论.(3)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反映文章的核心内容,通常为3~5个.(4)中图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给出研究课题的分类号.(5)脚注 脚注内容为:收稿日期和接受日期(由编辑部填写);研究课题的资助经费(基金)来源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并给出项目编号(中文及英译文);和联系人电话,电传和电子信箱(中英文)2 论文正文1 引言(Introduction)概述课题相关领域研究概况和背景,包括主流研究动态及学说,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引言内容应准确、客观,有文献支持,并具有知识性,具有学习价值和启发性.(1)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术语缩写词除众所熟知者外,在正文中第1次出现时,应写出中文全称和英文全称及英文缩写(2)使用法定的物理量和单位例如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用Mr,溶液浓度单位用mol/L;热量单位用J(焦耳),时间用s(秒)、min(分)、h(小时)、d(天);每分钟转数用r/min,cpm可作缩写词,不用作单位(3)所有化学试剂物质、蛋白质、核酸或基因座等名称按国际通用标准表示法书写.例如蛋白质英文缩写用正体,首字母大写或全部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基因座名称英文缩写用斜体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提供实验取材和所用方法其描述应清楚和准确.对方法的描述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3结果(Results)结果是论文的重点,要高度概括和提炼,用次级标题分段叙述.次级标题应能反映主要结果 研究数据主要以插图与表格的形式表达.(1) 图表要具有自明性,图表本身给出的信息应能说明所要表述的问题 所有插图(包括图题和图注)和表格(包括表题和表注)均用英文表述,放入文中适当位置表格采用三线表形式,表题置于表格上方,表下方需有必要的英文注释(2) 英文图注说明(Figure legend)应包括图题、简要研究体系或材料、方法的描述,以及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及结果、特殊图示说明,以求达到只阅读英文摘要和英文图注即可理解论文概要.(3) 画图线条要均匀,勿过粗或过细纵横坐标要给出物理量和单位(4) 照片要求清晰匀称,反差适中,分辨率不低于500 ppi,以求达到较高的刊印效果.图中添加文字时,先将图像设置成合适尺寸(双栏不超过5 cm),再将分辨率设置为500 dpi,最后再添加文字,小五号字,字体用Time New R(5) 电泳图中分子量标准要给出标准值,对准电泳条带,同时用箭头指出目的产物位置及分子量大小(6) 图表物理量应尽量使用量的符号表示,物理量名称与单位之间用斜线隔开(7) 统计学中的平均值±标准差用x—±s表示(8) 所有插图请用JPG或TIF格式制作,统计学处理的直方图用Excel制作,以便编辑加工4讨论(Discussion)讨论是结合结果、文献开展的延伸性、扩展性分析,以及得出结论的分析性论证;避免结果的重复性描述.可按次级标题分段叙述.必要时可将结果与讨论合并.5致谢(Acknowledgments)内容应简单明了,无此内容可不写.6参考文献(References)(1)参考文献是作者亲自阅读并在论文中引用的近年正式出版物,以期刊为主为反映国内外研究动态,欢迎作者引用最近几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献(2) 参考文献引用根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3) 本刊要求参考文献中作者姓名给出前3位,其后用“等”或“et al”作者姓名写法是姓全拼在前,名缩写在后,姓与名之间不加缩写点,不加标点(4)外文期刊格式为:[序号] 作者姓名文题期刊[J],年,卷(期)号:起止页码其中期刊用缩略名(参考PubMed规定写法)例如:[1]Okuda S, Tsutsui H, Shiina K, et Defensin-like polypeptide LUREs are pollen tube attractants secreted from synergid cells [J] Nature,2009,458(19):357-361(5)中文期刊格式,除以上要求,还需将作者汉语拼音姓名、英文文题及刊名放在括号内,附在中文刊名后,例如:[2]陈艳红,杜菊萍,刘建胜,等DUF784基因在花粉管导向中的功能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Chen Yan-Hong, Du Ju-Ping, Liu Jian-Sheng, et Changes of expression profile induced by NGX6 transfect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J]Chin J Biochem Mol Biol), 2010, 26(10): 903-910(6)专著格式为:[序号]作者(编著者)姓名(论文集篇名,In或见:主编姓名ed或编)书名,版次(M)出版地:出版者,年:起止页例如:[3] Sambrook J,Russell D W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3rd ed[M]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2001:636-648中文专著还需译成英文放在括号内,附中文后专著如引用中译本,则取以下格式,例如:[4] Sambrook J,Russell D W著黄培堂等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Sambrook J, Russell D W E Huang PT, et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3rd ed[M]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5 本刊优秀论文奖本刊由我国生物化学先驱和前辈郑集教授与张昌颖教授出资,特设“郑集优秀论文奖励基金”(1993年建立) 和“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2006年建立),每年评选1次、每次评选4篇,奖励在本刊发表优秀论文的年轻作者;获奖者在临近举办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学术大会上接受颁发的奖金和奖状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内防制虫媒传染病领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和评价觉得合适与我索取全文

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见下),综述20余篇;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周光召主编)《生命科学》分册;参编《生物化学》、《核酸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神经外科学》、《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教科书/专著13部。 1、 贾弘禔主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周光召主编: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生命科学分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3、贾弘禔主编《生物化学》(8学制,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贾弘禔主编《Textbook of BIOCHEMISTRY》(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贾弘禔、倪菊华主编《生物化学:Case FilesTM, Biochemistry》(中英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贾弘禔、冯作化主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参编《核酸化学》(张昌颖主编)、《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学》(吴承远、刘玉光主编)、《内科学》(王海燕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张乃蘅主编)、《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吴希如、陈清堂主编)、《基因扩增与基因诊断》(郑怀竞主编)、《基层医师手册》等教科书、专著及教学辅导10余部。 Li S-Y, Jia Y-H, Sun W-G, Tang Y, An G-S, Ni J-H, Jia H-T St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tetramethylpyrazine protects against kainate-induced oxidative lesions in the rat Free Radic Biol Med2010; 48:597-608 Zhang H-J, Li W-J, Gu Y-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p14ARF interacts with E2F factors to form p14ARF-E2F/partner-DNA complexes repressing E2F-dependent J Cell Biochem2010; 109: 693-701 Li S-Y, Sun W-G, Jia Y-H, Wu G-S, An G-S, Ni J-H, Jia H-T Calcium signal-initiated early activation of NF-κB in neurons is a neuroprotective event in response to kainic acid-induced Biochem(Mos) 2010; 75: 125-135 Li W-J, Gu Y-Y, Zhang H-J, Zhou J, Jia H-T Induction of p14ARF by E2F1 contributes to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ung cancer H1299 Chemotherapy2009; 55: 335–343 Zhang H-J, Li W-J, Yang S-Y, Li S-Y, Ni J-H, Jia H-T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E2F1 promotesp14ARFgene activation in H1299 cells through displacing Sp1 from multiple overlapping E2F1/Sp1 J Cell Biochem2009; 106: 466-472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Biochem Pharmacol2009; 77:433-443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Biochem Pharmacol2009; 77:770-780 Ji Z-X, Du C, Wu G-S, Li S-Y, An G-S, Yang Y-X, Ru J, Jia H-T, Ni J-H Synergistic up-regulation of muscle LIM protein expression in C2C12 and NIH3T3 cells by myogenin and MEF2CMol Genet Genomics2009; 281:1-10 Song C-L, Wang J-Y, Song Q-S, Li X, Chen Z-Q, Ma Q-J, Liu Z-J, Jia H-T, Dang G-T Simvastatin induces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alpha) in murine bone marrow stromal J Bone Miner Metab, 2008; 26:213-217 Li F, Jia H-T, Yu C-L ACL reconstruction in a rabbit model using irradiated Achilles allograft seeded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PDGF-B gene-transfected mesenchymal stem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7; 15:1219–122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的发表时间是多久

科学领域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很难准确地说明它是何时、何人创始的。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逐步走向成熟而迅速发展的道路。 1871年,Lankester就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和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后来,随着德国、美国生理化学实验室的建立和生物化学杂志的创办,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当生物化学深入到研究生物大分子时, 1938年Weaver在写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一词。他写道:“在基金会给予支持的研究中,有一系列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可称之为分子生物学……”。一年以后,研究蛋白质结构的Astbury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它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1953年,Watson和Crick发表了著名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以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进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结合,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全面地进入分子水平研究的时代,这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1956年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率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59年创刊了《分子生物学》杂志,1963年成立了欧洲分子生物学国际组织,分子生物学从而成为崭新的独立学科,带动着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事件,具体情况如下: 1864年:Hoope-Seyler结晶并命名了血红蛋白。 1869年:Mieseher第一次分离了DNA。 1871年:Lankester首先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与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 1926年:Sumaer从刀豆的提取物中得到脲酶结晶,并证明此蛋白质结晶有催化活性。同年,Svedberg创建了第一台分析用超高速离心机,并用其测定了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X104。 1931年:Pauling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化学键特性”的论文,详细说明了共价键联结的规律。后来,又建立了处理生物分子的量子力学理论。 1934年:Bernal和Crowfoot发表了第一张胃蛋白酶晶体的详尽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41年:Astbury获得了第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44年:Avery提供了在细菌的转化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的证据。实验证明,使无毒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变成致病的S型,DNA是转化的基本要素。8年后,1952年,Hershey和Chase又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主要是核酸进入细菌内,而病毒外壳蛋白留在细胞外。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证明,病毒蛋白质的特性由RNA决定,即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至此,DNA作为遗传物质才被普遍地接受。 1950年:Chargaff以不同来源DNA碱基组成的精确数据推翻了四核苷酸论,提出了Chargaff规则,即DNA的碱基组成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总是等于腺嘌呤的摩尔含量,胞嘧啶的摩尔含量总是等于鸟嘌呤的摩尔含量,即[A]=[T]和[G]=[C]。 1951年:Pauling和Corey应用X-射线衍射晶体学理论研究了氨基酸和多肽的精细空间结构,提出了两种有周期规律性的多肽结构学说,即alpha螺旋和B-折叠理论。 1953年:这是开创生命科学新时代的第一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Watson和Cr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他们在Franklin和Wilkins 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推导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开创了生物科学的新纪元。同年,Sanger历经8年的研究,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一胰岛素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 随后,1954年Gamnow从理论上研究了遗传密码的编码规律;1956年Volkin和Astrachan发现了mRNA(当时尚未用此名);1958年,Hoagland等发现了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eselson和Stahl应用同位素和超离心法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Crick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1960年:Marmur和Dory发现了DNA的复性作用,确定了核酸杂交反应的专一性和可靠性;Rich证明DNA-RNA杂交分子与核酸间的信息传递有关,开创了核酸实际应用的先河。与此同时,在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Kendrew等得到了肌红蛋白2nm分辨率的结构,Perutz等得到了血红蛋白55nm分辨率的结构。 1961年:这是分子生物学发展不平凡的一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发表了蛋白质合成中遗传调节机理的论文,此论文被誉为是分子生物学中文笔优美的经典论文之一。同年,Brenner等获得mRNA的证据;Hall和Spiegelman证明T2 DNA和T2专一性RNA的序列互补;Crick等证明了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1962年:Arber提出第一个证据,证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存在,导致以后对该类酶的纯化,并由Nathans和Smith应用于DNA图谱和序列分析。 1965年:Holley等采用重叠法首先测定了酵母丙氨酰-tRNA的一级结构,为广泛、深入地研究tRNA的高级结构奠定了基础。 1967年:Gellert发现了DNA连接酶,该酶将具有相同粘末端或者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同年,Philips及其同事确定了溶菌酶2nm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几乎同时发现了反转录酶,证实了Temin 1964年提出的“前病毒假说”。在劳氏肉瘤病毒(RSV)感染以后,首先产生的是含有RNA病毒基因组全部遗传信息的DNA前病毒,子代病毒的RNA是以前病毒的DNA为模板进行合成的。反转录酶已成为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1972年~1973年:重组DNA时代到来。Berg、Boyer和Cohen等创建了DNA克隆化技术,在体外构建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细菌质粒,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与此同时,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 1975年:Southern发明了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的印迹法;Gruustein和Hogness建立了克隆特定基因的新方法;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分析蛋白质的方法,为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Blobel等报导了信号肽。 1976年:Bishop和Varmus发现动物肿瘤病毒的癌基因来源于细胞基因(即原癌基因)。 1977年:Berget等发现了“断裂”基因;Sanger、Maxam和Gilbert创立了“酶法”“化学法”测定DNA序列的方法,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1979年:Solomon和Bodmer最先提出至少200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作为连接人整个基因组图谱之基础。 1980年:Wigler等通过与某个选择性标志物共感染,从而把非选择性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Cohen和Boyer获得一项克隆技术的美国专利。 1981年:Cech等发现四膜虫26S rRNA前体的自我剪接作用,随后又证明前体中的居间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IVS)有五种酶的活力。几乎在同时,Altman从纯化的RNase P中,证明催化tRNA前体成熟的催化剂是RNase P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RNA(ribozyme)的发现,促进了RNA研究的飞速发展。 1982年:Prusiner等在感染搔痒病的仓鼠脑中发现了朊病毒(prion)。 1983年:Herrera-Estrella等用Ti质粒作为转基因载体转化植物细胞获得成功。 1984年:McGinnis等发现果蝇、非洲爪蟾等同源异形基因中的同源异形盒(homeobox)的核苷酸序列;Schwartz和Cantor发明了脉冲梯度凝胶电泳法;Simons和Kleckner等发现了反义RNA。 1985年:Saiki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insheimer首先提出人类基因组图谱制作计划的设想;Smith等报导了DNA测序中应用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的方法;Miller等发现DNA结合蛋白的锌指结构。 1986年:Dryja等发现成视网膜细胞瘤(Rb)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Robin等采用X-光晶相学,证实了DNA结合蛋白的螺旋-转角-螺旋结构。 1987年:Mirkin等在酸性溶液的质粒中发现三链DNA;Burke等用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作载体克隆了大片段DNA;Hoffman等确定了Dnchenne肌肉萎缩病灶的蛋白产物是萎缩素(dystrophin);Hooper等和Kuehn等分别用胚基细胞进行哺乳动物胚的转基因操作,取得重大进展。 1988年:Landsehalz等在对CyC3(细胞色素C基因调节蛋白)、癌基因产物(MyC、V-jun、V-fos)和CBP(CCAAT盒结合蛋白)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结合区亮氨酸序列的周期性,提出DNA结合蛋白的亮氨酸拉链结构模型;同年,Whyfe等证明癌的发生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 1989年:Greider等首先在纤毛原生动物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是以内源性RNA为模板的反转录酶;Hiatt等首次报导了在植物中亦可产生单克隆抗体。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全面正式启动;Simpson等发现了对mRNA前体编辑起指导作用的小分子RNA(guide RNA);Sinclair等在人类Y染色体上发现了新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 1991年:由欧洲共同体(EC)组织17个国家35个实验室的147位科学家,以手工测序为主要手段,首先完成了第一条完整染色体(酵母3号染色体)的315kb的测序工作;Hake等首次报导在植物中发现含有同源异形盒基因;Blackburn等提出调节聚合序列[通式为(T/A)mGn,m=124,n=1~8]的单链DNA可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四螺旋结构,起着稳定染色体的作用。 1993年:Jurnak等在研究果胶酸裂解酶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质结构-平行B螺旋(parallel B helix);Yuan等在哺乳类细胞内发现一种参与调节细胞凋亡并具有剪切作用的蛋白质-IL-1B转换酶(interlukin-1B-convertingenzyme,ICE)。 1994年:日本科学家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遗传图;Wilson等用3年时间完成了线虫(Celegans)3号染色体连续的2Mb的测定,预示着百万碱基规模的DNA序列测定时代的到来。 1995年:Cuenoud等发现了具有酶活性的DNA;Tu等在Eli中发现了具有转运与信使双功能的RNA-10 Sa RNA。 1996年:Lee等首次报导了酵母转录因子GCN4中的氨基酸片段能自动催化合成自我复制的肽;洪国藩等采用“指纹-锚标”战略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DNA片段的长度为120kb;Goffeau等完成了酵母基因组DNA全序列(25X10 7bp)的测定。 1997年:Wilmut等首次不经过受精,用成年母羊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成功地获得克隆羊-多莉(Dolly);Willard等首次构建了人染色体(HACs);Salishury等发现DNA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四显性组合,这可能是基因交换期间DNA联结的一种方式。 1998年:Renard等用体细胞操作获得克隆牛-Marguerife,再次证明从体细胞可克隆出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哺乳动物;GeneBank公布了最新人的“基因图谱98'’,代表了30181条基因定位的信息;Venter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新的战略-全基因组随机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仪启动。 从以上所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20世纪是以核酸的研究为核心,带动着分子生物学向纵深发展。50年代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的操纵子学说,70年代的DNA重组,80年代的PCR技术,90年代的DNA测序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生命科学带向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由分析到综合的时代。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一直在核心期刊也榜上有名,最新的第六版,功能更强大。 复合影响因子:856 综合影响因子:549 标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主办: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大学周期:每月 ISSN:1007-7626 CN:11-3870 / Q 标题:中国生物化工,??成立时间:1985年BR /> 杂志包含以下数据库: CA化学文摘“(美国)(2009)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语)(2009)Pж( AJ)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的(2008)中国核心期刊(2004年) 中国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的(1996)中国核心期刊(1992年)

这要看你文章的质量,但如果有熟人的话,很容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的发表时间是多少

科学领域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很难准确地说明它是何时、何人创始的。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同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逐步走向成熟而迅速发展的道路。 1871年,Lankester就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和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后来,随着德国、美国生理化学实验室的建立和生物化学杂志的创办,促进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当生物化学深入到研究生物大分子时, 1938年Weaver在写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一词。他写道:“在基金会给予支持的研究中,有一系列属于比较新的领域,可称之为分子生物学……”。一年以后,研究蛋白质结构的Astbury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它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1953年,Watson和Crick发表了著名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以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促进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结合,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全面地进入分子水平研究的时代,这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1956年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率先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959年创刊了《分子生物学》杂志,1963年成立了欧洲分子生物学国际组织,分子生物学从而成为崭新的独立学科,带动着生命科学迅猛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事件,具体情况如下: 1864年:Hoope-Seyler结晶并命名了血红蛋白。 1869年:Mieseher第一次分离了DNA。 1871年:Lankester首先提出生物不同种属间的化学和分子差异的发现与分析,对确定系统发生的关系,要比总体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更为重要。 1926年:Sumaer从刀豆的提取物中得到脲酶结晶,并证明此蛋白质结晶有催化活性。同年,Svedberg创建了第一台分析用超高速离心机,并用其测定了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X104。 1931年:Pauling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化学键特性”的论文,详细说明了共价键联结的规律。后来,又建立了处理生物分子的量子力学理论。 1934年:Bernal和Crowfoot发表了第一张胃蛋白酶晶体的详尽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41年:Astbury获得了第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44年:Avery提供了在细菌的转化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的证据。实验证明,使无毒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变成致病的S型,DNA是转化的基本要素。8年后,1952年,Hershey和Chase又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主要是核酸进入细菌内,而病毒外壳蛋白留在细胞外。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证明,病毒蛋白质的特性由RNA决定,即遗传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至此,DNA作为遗传物质才被普遍地接受。 1950年:Chargaff以不同来源DNA碱基组成的精确数据推翻了四核苷酸论,提出了Chargaff规则,即DNA的碱基组成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总是等于腺嘌呤的摩尔含量,胞嘧啶的摩尔含量总是等于鸟嘌呤的摩尔含量,即[A]=[T]和[G]=[C]。 1951年:Pauling和Corey应用X-射线衍射晶体学理论研究了氨基酸和多肽的精细空间结构,提出了两种有周期规律性的多肽结构学说,即alpha螺旋和B-折叠理论。 1953年:这是开创生命科学新时代的第一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Watson和Cr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他们在Franklin和Wilkins 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推导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式,开创了生物科学的新纪元。同年,Sanger历经8年的研究,完成了第一个蛋白质一胰岛素的氨基酸全序列分析。 随后,1954年Gamnow从理论上研究了遗传密码的编码规律;1956年Volkin和Astrachan发现了mRNA(当时尚未用此名);1958年,Hoagland等发现了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eselson和Stahl应用同位素和超离心法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Crick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1960年:Marmur和Dory发现了DNA的复性作用,确定了核酸杂交反应的专一性和可靠性;Rich证明DNA-RNA杂交分子与核酸间的信息传递有关,开创了核酸实际应用的先河。与此同时,在蛋白质结构研究方面,Kendrew等得到了肌红蛋白2nm分辨率的结构,Perutz等得到了血红蛋白55nm分辨率的结构。 1961年:这是分子生物学发展不平凡的一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发表了蛋白质合成中遗传调节机理的论文,此论文被誉为是分子生物学中文笔优美的经典论文之一。同年,Brenner等获得mRNA的证据;Hall和Spiegelman证明T2 DNA和T2专一性RNA的序列互补;Crick等证明了遗传密码的通用性。 1962年:Arber提出第一个证据,证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存在,导致以后对该类酶的纯化,并由Nathans和Smith应用于DNA图谱和序列分析。 1965年:Holley等采用重叠法首先测定了酵母丙氨酰-tRNA的一级结构,为广泛、深入地研究tRNA的高级结构奠定了基础。 1967年:Gellert发现了DNA连接酶,该酶将具有相同粘末端或者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同年,Philips及其同事确定了溶菌酶2nm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几乎同时发现了反转录酶,证实了Temin 1964年提出的“前病毒假说”。在劳氏肉瘤病毒(RSV)感染以后,首先产生的是含有RNA病毒基因组全部遗传信息的DNA前病毒,子代病毒的RNA是以前病毒的DNA为模板进行合成的。反转录酶已成为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1972年~1973年:重组DNA时代到来。Berg、Boyer和Cohen等创建了DNA克隆化技术,在体外构建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细菌质粒,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与此同时,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 1975年:Southern发明了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的印迹法;Gruustein和Hogness建立了克隆特定基因的新方法;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分析蛋白质的方法,为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Blobel等报导了信号肽。 1976年:Bishop和Varmus发现动物肿瘤病毒的癌基因来源于细胞基因(即原癌基因)。 1977年:Berget等发现了“断裂”基因;Sanger、Maxam和Gilbert创立了“酶法”“化学法”测定DNA序列的方法,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1979年:Solomon和Bodmer最先提出至少200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作为连接人整个基因组图谱之基础。 1980年:Wigler等通过与某个选择性标志物共感染,从而把非选择性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Cohen和Boyer获得一项克隆技术的美国专利。 1981年:Cech等发现四膜虫26S rRNA前体的自我剪接作用,随后又证明前体中的居间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IVS)有五种酶的活力。几乎在同时,Altman从纯化的RNase P中,证明催化tRNA前体成熟的催化剂是RNase P中的RNA。具有催化作用RNA(ribozyme)的发现,促进了RNA研究的飞速发展。 1982年:Prusiner等在感染搔痒病的仓鼠脑中发现了朊病毒(prion)。 1983年:Herrera-Estrella等用Ti质粒作为转基因载体转化植物细胞获得成功。 1984年:McGinnis等发现果蝇、非洲爪蟾等同源异形基因中的同源异形盒(homeobox)的核苷酸序列;Schwartz和Cantor发明了脉冲梯度凝胶电泳法;Simons和Kleckner等发现了反义RNA。 1985年:Saiki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insheimer首先提出人类基因组图谱制作计划的设想;Smith等报导了DNA测序中应用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的方法;Miller等发现DNA结合蛋白的锌指结构。 1986年:Dryja等发现成视网膜细胞瘤(Rb)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Robin等采用X-光晶相学,证实了DNA结合蛋白的螺旋-转角-螺旋结构。 1987年:Mirkin等在酸性溶液的质粒中发现三链DNA;Burke等用酵母人工染色体(YAC)作载体克隆了大片段DNA;Hoffman等确定了Dnchenne肌肉萎缩病灶的蛋白产物是萎缩素(dystrophin);Hooper等和Kuehn等分别用胚基细胞进行哺乳动物胚的转基因操作,取得重大进展。 1988年:Landsehalz等在对CyC3(细胞色素C基因调节蛋白)、癌基因产物(MyC、V-jun、V-fos)和CBP(CCAAT盒结合蛋白)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结合区亮氨酸序列的周期性,提出DNA结合蛋白的亮氨酸拉链结构模型;同年,Whyfe等证明癌的发生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 1989年:Greider等首先在纤毛原生动物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是以内源性RNA为模板的反转录酶;Hiatt等首次报导了在植物中亦可产生单克隆抗体。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全面正式启动;Simpson等发现了对mRNA前体编辑起指导作用的小分子RNA(guide RNA);Sinclair等在人类Y染色体上发现了新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 1991年:由欧洲共同体(EC)组织17个国家35个实验室的147位科学家,以手工测序为主要手段,首先完成了第一条完整染色体(酵母3号染色体)的315kb的测序工作;Hake等首次报导在植物中发现含有同源异形盒基因;Blackburn等提出调节聚合序列[通式为(T/A)mGn,m=124,n=1~8]的单链DNA可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四螺旋结构,起着稳定染色体的作用。 1993年:Jurnak等在研究果胶酸裂解酶时,发现一种新的蛋白质结构-平行B螺旋(parallel B helix);Yuan等在哺乳类细胞内发现一种参与调节细胞凋亡并具有剪切作用的蛋白质-IL-1B转换酶(interlukin-1B-convertingenzyme,ICE)。 1994年:日本科学家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遗传图;Wilson等用3年时间完成了线虫(Celegans)3号染色体连续的2Mb的测定,预示着百万碱基规模的DNA序列测定时代的到来。 1995年:Cuenoud等发现了具有酶活性的DNA;Tu等在Eli中发现了具有转运与信使双功能的RNA-10 Sa RNA。 1996年:Lee等首次报导了酵母转录因子GCN4中的氨基酸片段能自动催化合成自我复制的肽;洪国藩等采用“指纹-锚标”战略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DNA片段的长度为120kb;Goffeau等完成了酵母基因组DNA全序列(25X10 7bp)的测定。 1997年:Wilmut等首次不经过受精,用成年母羊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成功地获得克隆羊-多莉(Dolly);Willard等首次构建了人染色体(HACs);Salishury等发现DNA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四显性组合,这可能是基因交换期间DNA联结的一种方式。 1998年:Renard等用体细胞操作获得克隆牛-Marguerife,再次证明从体细胞可克隆出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哺乳动物;GeneBank公布了最新人的“基因图谱98'’,代表了30181条基因定位的信息;Venter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新的战略-全基因组随机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仪启动。 从以上所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20世纪是以核酸的研究为核心,带动着分子生物学向纵深发展。50年代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的操纵子学说,70年代的DNA重组,80年代的PCR技术,90年代的DNA测序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生命科学带向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由分析到综合的时代。

生化与分子课题方向上游下游各有千秋,要说好导师好项目也是有的。好像生工学院对论文发表要求比较高。现在全部自费,有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这要看你文章的质量,但如果有熟人的话,很容易

貌似华理的化学生物方面不是很强大今年保研想保到化学生物的都不多~~~~公费的话,应该是无论政策上怎么说,到最后都是公费的——听学姐讲的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论文的发表方向是

生化与分子课题方向上游下游各有千秋,要说好导师好项目也是有的。好像生工学院对论文发表要求比较高。现在全部自费,有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和医学是分不开的,最多的应用是应用到临床和临床试验中,还有生物制造。如果你是高校学这个专业的,你高考分数也不低嘛。好歹是个好一本。这个专业原来二类院校中也有的,但都被取消了,现在剩下这个专业的院校不多的,所以很热门,对生源的要求也很高。一般毕业出来都进了医院或者是科研单位,再者就是高级外企了。

有基因工程、蛋白组学等,具体方向是要看你报的导师实验室里做些什么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