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7 01:12:49

世界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

第一章主要概念: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论述题:1、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重塑日本经济。推行“第四点计划”。 建立“巴统 。第二个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第二章主要概念: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冷战思维 冷战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二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的对抗状态。强权政治 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强迫其他国家服从其统治,听从其指挥。思考题: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一是美国和苏联争霸。二是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两极格局终结。此后,世界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经济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的作用将超过单纯的政治外交。21世纪世界各国将围绕资源和能源展开激烈竞争。第三章主要概念:世界主题 所谓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种规范、原则、目标和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思考题:1、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主题有什么样的转换?20世纪,世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2、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目前危害和平的因素: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国际武器交易持续上升;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出现;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仍未完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第四章主要概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其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或者某类国家会是交往的禁区,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现出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日益明显。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马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思考题: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第三世界初级产品的掠夺。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评价?主权在民;在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第一,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第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第三,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第四、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4、欧洲在战后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1)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是1950年5月9日提出的舒曼计划。根据这个计划,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机构。最早有六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3)欧洲共同体(EC)的建立和扩大: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4)欧洲一体化的迈进: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扩大到12国 。(5)欧洲联盟的建立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5、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6、“冷战”结束以后中欧关系有哪些发展变化?政治方面,1994年中欧建立了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1998年1月,中欧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中欧贸易额增长迅速。第五章名词解释: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休克疗法 1992年1月开始俄罗斯实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经济转轨,被称为“休克疗法”。 思考题: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2、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原因:第一、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因此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的根基。第二、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第四,西方势力的“和产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推动力。教训:第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第四、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4、目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组织性增强。第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第六章基本概念: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世界,又称第三世界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召开的一次会议。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形成。思考题: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形式?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政体,军人政权。2、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种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第七章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1)独立初期,主张“回归欧洲、加入西方”,向西方一边倒;(2)1993-1996年,主张东西方平衡,实行“双头鹰”外交。(3)1996--,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抗争,推动多极化进程。1996年以来,俄罗斯越来越明确把“多极化”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2、俄罗斯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1)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2)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3)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查院组成。第八章1、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

按照专业论文的要求找了一份给你,学术性较强可能你还要自行修改~~~当作业应付老师绝对没问题,记得给分~~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9相关范例编辑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所谓构思谋篇,就是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大愿意写提纲,喜欢直接写初稿。如果不是在头脑中已把全文的提纲想好,如果心中对于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步骤还是混乱的,那么编写一个提纲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处的,其好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简单提纲举例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简单提纲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一、序论  二、本论(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三、结论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范文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第一章主要概念: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论述题:1、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重塑日本经济。推行“第四点计划”。 建立“巴统 。第二个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第二章主要概念: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冷战思维 冷战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二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的对抗状态。强权政治 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强迫其他国家服从其统治,听从其指挥。思考题: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一是美国和苏联争霸。二是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两极格局终结。此后,世界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经济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的作用将超过单纯的政治外交。21世纪世界各国将围绕资源和能源展开激烈竞争。第三章主要概念:世界主题 所谓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种规范、原则、目标和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思考题:1、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主题有什么样的转换?20世纪,世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2、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目前危害和平的因素: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国际武器交易持续上升;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出现;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仍未完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第四章主要概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其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或者某类国家会是交往的禁区,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现出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日益明显。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马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思考题: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第三世界初级产品的掠夺。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评价?主权在民;在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第一,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第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第三,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第四、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4、欧洲在战后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1)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是1950年5月9日提出的舒曼计划。根据这个计划,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机构。最早有六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3)欧洲共同体(EC)的建立和扩大: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4)欧洲一体化的迈进: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扩大到12国 。(5)欧洲联盟的建立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5、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6、“冷战”结束以后中欧关系有哪些发展变化?政治方面,1994年中欧建立了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1998年1月,中欧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中欧贸易额增长迅速。第五章名词解释: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休克疗法 1992年1月开始俄罗斯实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经济转轨,被称为“休克疗法”。 思考题: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2、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原因:第一、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因此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的根基。第二、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第四,西方势力的“和产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推动力。教训:第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第四、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4、目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组织性增强。第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第六章基本概念: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世界,又称第三世界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召开的一次会议。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形成。思考题: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形式?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政体,军人政权。2、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种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第七章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1)独立初期,主张“回归欧洲、加入西方”,向西方一边倒;(2)1993-1996年,主张东西方平衡,实行“双头鹰”外交。(3)1996--,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抗争,推动多极化进程。1996年以来,俄罗斯越来越明确把“多极化”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2、俄罗斯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1)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2)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3)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查院组成。第八章1、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解析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研究》 ·《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研究》 ·《战后日本政策金融研究》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01-2007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研究》 ·《上海写字楼市场投资价值与人民币汇率的关联性及实证研究》 ·《中国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研究》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合理化问题研究》 ·《汽车贷款证券化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模式和时序选择研究》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共将近1000篇世界经济专业硕博论文选题,具体请到_1_%CA%C0%BD%E7%BE%AD%BC%C3/)

第一章主要概念: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论述题:1、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重塑日本经济。推行“第四点计划”。 建立“巴统 。第二个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第二章主要概念: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冷战思维 冷战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二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的对抗状态。强权政治 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强迫其他国家服从其统治,听从其指挥。思考题: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一是美国和苏联争霸。二是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两极格局终结。此后,世界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经济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的作用将超过单纯的政治外交。21世纪世界各国将围绕资源和能源展开激烈竞争。第三章主要概念:世界主题 所谓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种规范、原则、目标和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思考题:1、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主题有什么样的转换?20世纪,世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2、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目前危害和平的因素: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国际武器交易持续上升;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出现;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仍未完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第四章主要概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其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或者某类国家会是交往的禁区,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现出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日益明显。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马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思考题: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第三世界初级产品的掠夺。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评价?主权在民;在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第一,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第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第三,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第四、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4、欧洲在战后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1)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是1950年5月9日提出的舒曼计划。根据这个计划,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机构。最早有六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3)欧洲共同体(EC)的建立和扩大: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4)欧洲一体化的迈进: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扩大到12国 。(5)欧洲联盟的建立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5、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6、“冷战”结束以后中欧关系有哪些发展变化?政治方面,1994年中欧建立了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1998年1月,中欧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中欧贸易额增长迅速。第五章名词解释: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休克疗法 1992年1月开始俄罗斯实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经济转轨,被称为“休克疗法”。 思考题: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2、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原因:第一、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因此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的根基。第二、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第四,西方势力的“和产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推动力。教训:第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第四、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4、目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组织性增强。第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第六章基本概念: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世界,又称第三世界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召开的一次会议。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形成。思考题: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形式?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政体,军人政权。2、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种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第七章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1)独立初期,主张“回归欧洲、加入西方”,向西方一边倒;(2)1993-1996年,主张东西方平衡,实行“双头鹰”外交。(3)1996--,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抗争,推动多极化进程。1996年以来,俄罗斯越来越明确把“多极化”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2、俄罗斯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1)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2)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3)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查院组成。第八章1、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