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家庭教育的期刊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4 20:20:57

家庭教育期刊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受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应光女士盛情邀请,有幸参加了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行的 “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论坛不仅云集了关注或从事家庭教育之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高端人士、专家、学者,还吸引了一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调动资源之深广,探讨问题之恳切,可以说在国内各类高峰论坛中都是难得一见的。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9点10分,论坛开幕。首先由男女学生共同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播放家庭教育宣传片、介绍与会嘉宾等环节之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代表论坛主办单位致辞。陈向东强调了家庭幸福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孩子的幸福对于整个社会幸福指数提升的特殊重要意义,提出了如何增加家庭中孩子幸福成长的正能量问题,提出了父母与子女如何才能相互读懂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英杰代表学术支持单位致辞。郗英杰指出,父母和家庭在一个人的一生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正则子女易行善,父母民主则子女易生平等之心。家庭是一切教育的根。为此,他提了四点建议:营造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加大家庭教育研究的力度,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系统正规培训;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体性融合。开幕式之后,论坛的重点是三个主题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作了题为《教育,从家庭开始》的主题报告。一、家庭是教育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人的一生经历子宫、家庭、教室、职场这四个场所,人只要活着,只有家庭是终身学习或曰终身教育永远离不开的场所。由于人类童年的秘密至今还没有被成年社会所发现,才导致了现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失误多多。主要由家庭承担的幼年教育,决不仅仅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做准备,这一人生阶段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真正的人的形成过程,家庭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家庭教育的这些重要性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以至于在家庭教育之路充斥着无证驾驶的事件,家庭教育实施者之间的矛盾让孩子无所适从,由此表明在教育的总体格局中,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在人的一生发展和成长中,父母的教育影响作用要远比老师重要的多,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父母是天然的老师,但又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就是,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不是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又用错误的教育观念来影响孩子,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智轻德的功利化、娇宠溺爱、过分严厉甚至暴力管教、自己不学却要孩子苦学等等的倾向,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应忽视的心灵伤害。不要期望孩子成为什么状元、学习尖子,要让孩子成为ta自己,教育孩子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孩子,享受教育的过程,要在孩子生命中播下善良和智慧的种子,而孩子不管学习成绩是不是尖子,则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三、阅读是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既然教育从家庭开始,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阅读,也要从家庭开始。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就人的精神发展和心灵成长而言,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读书,就是热爱读书的兴趣和能力,父母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做到这一点,那就要父母与子女共学共读,才能用自身的积极上进影响孩子的个性成长,在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进步当中使家庭趋于幸福和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 吴伯凡 作了题为《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的困局及破局》的主题报告。吴伯凡是我25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时不同专业的前后级同学,在校时所谈甚欢,毕业后一直未见,这次见着自然比较激动。这一激动走神了,竟忘了来前所定要专心听讲、尽力记录的心箴,以至于他的具体思路都没有理清,但伯凡兄的若干观点却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如“学习型家庭”的提法,来自我们共同爱好的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的启发,与我要推行“《论语》进家庭,打造学习型家庭”的文化顾问服务之初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谋而合。在我看来,《论语》进家庭,中国文化就在家庭里扎下了根,父母与子女共读《论语》,持续地领悟孔子那种“让生命无往而不在学习中”的生命学习精神,是建构学习型家庭与终生学习之人格的切实有效途径。再如,伯凡兄把一个人一生中在家庭教育当中最应该学到的东西比作电脑的基础性操作系统,而在学校和社会上的以后所学只不过是应用软件。操作系统不好,应用软件再好,也无法运行,这与人在0-5岁阶段将打下一生发展的人格基础的教育科学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告别“川菜式教育”而倡导“粤菜式教育”的提法,则深刻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给孩子增添多少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开发孩子的本然天性和内在潜质,在于让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真正的人,这是教育之为教育的内在真精神,是古今中外一切真正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伯凡兄还提到子女之所以会承受太多太多父母的期望,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权利意识太强,在权利意识的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性人格教育的,只能培养出懦弱而暴虐的奴才人格。教育是一种权利,但父母通常在家庭教育中行使的是交易性权利、强制性权利,最应该行使的共识性权利和爱的权利却基本没有行使或很少行使。父母与子女人格是平等的不是一句空话,要在与子女的交往过程中一生努力消解身为父母的权利意识,才会有与子女的人格平等,家庭才能成为政治民主的摇篮,成为社会仁爱和谐的缩影。教育的全部基础是爱,家庭教育更当如此。许多父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常常引发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如家庭教育宣传中一位母亲所说:“我为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爱。”伯凡兄以欧亨利的小说名篇《麦琪的礼物》为例,说明真爱会发生误解,但不会起冲突。父母们所说的爱,多半是欲念幻想或功利期待,而不是对他人需求和悲苦的灵敏感知,不能感知他人的悲苦和需求就是麻木不仁。爱也需要沟通交流,需要对被爱者进行欣赏性探寻,不然也会在亲子之间造成误解。比如周星驰儿时 吃肉总是吃一口就弄到桌子上甚至地上,很惹母亲生气,直到几十年之后母子共同参加一个电视节目,周星驰才说出自己孩子时这样做是想让母亲也吃一点肉。所以有时候爱得深反倒不容易形成沟通的情景。(笔者感言:教育之所以应当从家庭开始,无须重复“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这些老话套话,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家庭是人贯穿一生的生活场所和教育场所,父母则是人贯穿一生的生命学习之老师。朱永新非常深刻地指出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他提到,作为男人,一生中有两次长大的机会,就是成为父亲和失去父亲的时候。说明他的立论是以个人独到的生命体验做基础的。朱永新论证了教育应当从家庭开始的充足理由,揭示了目前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和问题,换句话说,深刻独到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研究课题,至于这个课题如何去完成,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出长期持久且具有创造性的不懈努力才能奏效。至于对吴伯凡报告的感言和评说,前文的叙述已经占了很大比重,调侃地说,对吴伯凡报告述评当中所包含的创新性思想,应当是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作了题为《让孩子在体验中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李希贵从台湾的学校很重视文学教育谈起,文学重在培养人的体验和感受能力(孔子非常重视诗教,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生活实际当中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女作家张晓风谈到教女儿认识前后左右,怎么说怎么教都不奏效,直到一天她跌了一交,摔伤了左腿,他突然高兴地说:“妈妈,我现在知道怎么分辨左右了。”所以,教育首先是生活教育,当说教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孩子的感受体验能力。社会生活当中,需要合作能力、协商能力,需要换位思考,这些属于情商的范围,而说教是很难改变情商的。(所谓情商,我的理解就是对于特定生活情境的感受、领悟和体验能力)十一学校的戏剧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戏剧课要求学生每人在班级选定剧目中自己选择扮演一个角色(如选这个角色的人多,就分为a角到n角),当一次剧务。开始时,搞得非常混乱,人人自我中心,目中无人,个个象大爷。可一个学期下来,临到学期末公开展演之前,再看他们,不仅整整有条,而且都善于领悟同伴的意图,默契合作,人人象孙子。这就是体验教育的效果。十一学校的体验教育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从了解社会到体验生活。教育不是要给孩子添加一些生命之外的知识技能,而是要发现和唤醒其内在本有的潜质、潜能和禀赋,从而达到认识自我,自己给自己一个生活角色定位的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当下生活,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提高。学校的校庆活动,我们作为学生为主导的生活和活动学习的课程对待,由学生唱主角,校长老师作指导。学校的咖啡厅、小卖店、小餐厅等,还有不少公司,都是由学生自主经营,财务、管理,一如社会上正规的公司一样,学校为了鼓励和帮助学生创业,还组建了两个投资开发银行,行长通过竞争上岗。这些都在于培养学生在公民社会的生活能力,属于我们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的体验式教育的内容。二、从苦口婆心到创设情境。教育仅仅讲空泛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校长、老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所培养的就不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现代社会的公民,而是带有某种消极顺从性格且缺乏创造胆识和能力的顺民。学生记者采访校长,李希贵就告诉他们,作为校长不仅要说小事、管小事,还要脚踏实地地做小事,从即日起自己负责学校某一区域的垃圾捡拾,学生也自觉照此办理,学校的环境卫生处处有人管。学校的泼水节拉近了校长、老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使师生之间真正有了平等的朋友式的感觉,第二天学生学生见了老师、校长,就没有了敬畏感,而多了些亲切亲近感。作为校长老师让学生尊敬并不难,但学生敬的是你端着的架子,只有放下架子,在实际交往中与他们真正人格平等,学生对你才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三、从集体主义到团队精神。学生围绕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刻的课程改变,把所有课程分成三类:分层课程(数、理、化理科类课程,每门课程分为5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爱好自主选择不同的层次),分类课程(文、史、外语等文科类课程,则分若干类别供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课程(音乐、美术和戏剧课)。这样一来,没有任何两个学生的课程表是相同的,每人一个课程表,原有的行政班取消了,老师从警察队伍退役,手里的行政权力没有了,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压服的办法不管用了,只能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信服才算达到了目的。学生不在被动地隶属了一个班集体,而是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团队中去,由此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公民意识。四、从对异性的神秘到得体的异性友谊。异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教育必须正面对待的一个问题。如果学校不能为男女学生创造一个异性之间大方得体的正常交往的平台,异性之间的交往就会转入地下,而一旦转入地下,必定属于非正常的并且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里损伤的交往。十一学校的男女学生正常交往平台就是戏剧课,通过角色扮演的戏剧课,异性之间的神秘感消除了,交往也自然大方得体了。最后,李希贵调侃地说,每一个贪官都存在包二奶、养情人的问题,如果他们读中学的时候开设了戏剧课,何至于这样呢?(笔者感言:李希贵在山东时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育家型的教育行政领导,从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到他现今在十一学校的体验式教育,在我看来,其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教育不是僵化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立足于或着眼于实际生活过程的个人独到之生命感悟和体验。从这一意义上说,不仅读书是学习,生活,做事,演剧,游戏,都是学习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实,这一点和孔子文、行、忠、信四教是有内在精神之传承关系的。据说李校长个人很能读书,也大力引导老师和学生自主读书。我对读书的体会是,不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经常读新书,至少还要有一本反复读、持续度以至于伴随终身的书。不仅要读外国或曰西方最新出现的教育、哲学、文化等方面新的思想理论著作,还要通过对一部传统经典的终身领悟理解接通这些外来思想文化因素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才能更好地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扎根,在个人文化生命的深处扎根,长出来的才是中国文化之树。我认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最应该终身领悟理解和体验的传统经典,就是《论语》。投身于“终身不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之中”的文化行动,是中国文化的希望和未来所在,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和未来所在,也是中国人保证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前提下,形成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创新性凝聚结构的必由之路。学同一种汉语,读同一部《论语》,应当成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最鲜明突出的文化标志。正因为如此,我期待着“《论语》进校园”能够在中国的学校里泛行动起来。另外,我听到有与会者盛赞李校长的发言,也有与会者认为李校长的发言没有涉及家庭教育,与会议似乎有些跑题,我宁愿认为,家庭是更需要体验式的教育,他的体验式学校教育能给家庭教育的体验教育提供诸多启发和借鉴,这就够了。)上午的最后时间是宋少卫担任主持人在俞敏洪与杨澜之间的一场家庭教育对话。杨澜的机智,俞敏洪的幽默给论坛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并以他们各自的亲身经历,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人们提供诸多深刻独到的启示。下午的活动分为家校合力、心灵陪伴和专业指导三个平行论坛,笔者分身无术,只参加了第一分会场的论坛。在几位发言和对话嘉宾当中,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的发言《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护理》值得关注。他的发言比较专业,关于心理咨询工作者要“自信而不自恋,谦虚而不懦弱,顽强而不偏执,出色而不炫耀”的说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感言:论坛非常成功,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会很深远。在民间,也只有新东方拥有这样的调动资源的能力,为中国教育做了一件大事。但我还是觉得,论坛举办了五届,没有一届把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不仅是一个作为学生应当尊敬老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孔子的文化生命当中,在中国的第一经典《论语》当中,有中国教育创新、中国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资源,把《论语》读活了,读透彻了,你就开掘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之内在生命的源头活水。非常可惜的是,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人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家庭教育而言,孔子绝对可以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祖师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视家、最重视家庭关系的民族,在中国从事家庭教育,这份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而又弥足珍贵的。

你定好题目没??要是还没思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些关于这类的(职业教育)等等找下你的思路!

家庭教育的期刊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教育的论文题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探究父母家的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在哪里,探讨学校教育的未来在哪里,以及探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就围绕家庭教育模式(国内与国外教育模式的对比之类的,或者就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谈谈都可以)

家庭教育核心期刊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就围绕家庭教育模式(国内与国外教育模式的对比之类的,或者就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谈谈都可以)

【】家庭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论文选题需要具有实用性的要求,就应该这样做。

恩,你是不是应该去找下资料?找些关于教育的论文呗(创新教育研究)这类的我觉的你都可以去看看吧

家庭与家教期刊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所以论文选题需要具有实用性的要求,就应该这样做。

就围绕家庭教育模式(国内与国外教育模式的对比之类的,或者就中国式家庭教育问题谈谈都可以)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于孩子非常重要。首先,目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处于占比较低的情况。其次,一部分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最后,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也应该被重视,家长们也需要正确的指导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期刊论文选题方向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于孩子非常重要。首先,目前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处于占比较低的情况。其次,一部分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最后,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也应该被重视,家长们也需要正确的指导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1论题要新颖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你定好题目没??要是还没思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些关于这类的(职业教育)等等找下你的思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