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8 11:20:49

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词语,在各种现代汉语辞书中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没有了外在的威胁和内在的风险,即内外两个方面“没有危险”是安全的特有属性。安全不仅是没有危险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当安全依附于经济时,那么便是“经济安全”;当安全依附于国家时,那么便是“国家安全”。这样一些承载安全的实体,也就是安全所依附的实体,可以说就是安全的主体。  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如下: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但无论是“没有外部威胁”,还是“没有内部混乱”,都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由此并不能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完全区别开来,单独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来定义国家安全,都是片面的、无效的。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  “国家安全”的内涵是由国家安全所受的威胁和各国由此制定的安全目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范围不断拓展,竞争的领域和手段也在不断拓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国家主体面临的威胁及实现安全的手段与途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天“国家安全”的概念已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而且涵盖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政策安全等诸多方面。但无论考察哪些方面,都离不开它的经济方面。经济是社会、国家和个人最重要的活动和利益,在内外威胁的条件下,如果对经济的生存能力及其牢固程度没有一个判断,国家安全的概念就是一句空话。现代国家安全概念中,经济因素即使不处于核心位置,也是首先需要考察的内容。所以说,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二、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  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体现在“发展”和“稳定”两个方面。发展是经济安全的要素之一。如果经济没有发展,那么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内外威胁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经济的稳定性则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经济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的能力。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如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国家经济不安全的特征包括:政府外债比例过高;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不能遵循本国政府的意志;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金融体系管理混乱,而对各种金融危机失去抵抗能力;环境严重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信息技术的控制权掌握在别国政府手中,重要的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不能抗卸系统内外的入侵、破坏等。  国家经济安全涵盖的内容很广,理论上讲,国家经济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在一个阶段里,其核心内容处于一种本质安全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认为是安全的。现阶段,国家经济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资源环境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民生安全,如果财政、金融、产业、资源环境、国有资产和民生等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国家的经济就基本安全。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政府审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政府审计职能决定了政府审计必须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  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审计职能的发挥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从本质上讲,政府审计主要致力于对“公平、正义”与“责任、绩效”的监督,这就要求政府审计应具有建设(促进)和制约(防护)两个作用,其中制约作用是直接的,建设性作用是提升,是高层面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对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查处,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立长效机制,进而改进管理,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护作用体现在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防范风险。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发展规划》也指出,当前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二)与其它专业监督和行业主管部门相比,我国政府审计具有较高的法定性、独立性、综合性和监督领域的广泛性。  1.法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明确了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任务和职权、审计范围。与其它专业监督相比政府审计具有较高的法定性。  2.独立性。我国审计署设在政府内,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在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部门和团体的干涉。在我国目前以行政管理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与其它专业监督相比体现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3.综合性。我国审计署按行业执行审计监督,分为财政审计、农业和资源环保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相比,避免了监督过程中的片面性、局限性,显示了政府审计的综合性。  4.广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它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与其它专业监督相比体现了政府审计的广泛性。  (三)政府审计应当站在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深化审计监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承担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历史使命。  李金华审计长曾将政府审计形象的称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顾名思义,当时政府审计的职责就是确保国家财产的安全。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本国经济是否安全不能立足于国内,而要放眼全球。在200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工作要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从前些年“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说明政府审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理论观点。审计长深刻指明了这一“免疫系统”的形成机理:即国家审计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将国家审计监督、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职能前置,以风险为导向,创造性地把审计的功能由监督经济活动运行这样相对单一的初级层次,发展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健安全运行这一全方位的高级层次。审计作为国家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三方面的内在功能:一是预防功能,维护宏观政策的严肃性,维护法纪规章的严肃性,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二是揭露功能,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揭露弄虚作假、损失浪费现象,“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杂质。三是抵御功能,在揭露、查处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高抗风险能力。上述三方面功能对促进国内经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防范外部风险将发挥积极作用。而国内经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状况和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是检验经济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准。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全球经济都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政府审计发挥与其地位相符的作用。温总理指出,今年审计工作要继续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经济困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特殊意义。刘审计长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密切关注经济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演变为政治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性建议,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政府审计特有的法定性、独立性、综合性和监督领域的广泛性来看,政府审计应当承担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历史使命。  四、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行业进行审计监督  (一)关注国家财政安全,加强财政审计。财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为国家提供重要的财力保证。财政安全就是保障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合理的分配活动,财政危机突出表现为财政职能的严重混乱。国家审计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关注国家财政安全,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重点加强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征管审计、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审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  (二)关注国家金融安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审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的方面。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接二连三,致使金融安全问题凸现。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审计要更加关注金融安全,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国有金融业的审计。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审计银行贷款业务、内控制度,关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并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督促金融行业尽快建立中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提高整个国家和金融系统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处理能力。  (三)加强企业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当前,国有经济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在企事业单位转制、改制的过程中产生。政府审计应该以维护中央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清产核资、审计评估、不良资产核销、产权交易和土地资产处置。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总结其规律,从机制、制度层面挖掘其深层次的问题,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新内容。生态安全的提出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也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对资源环境的审计,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要抓住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研究解决办法,从宏观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就业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是国家审计的职责和任务所在。在审计工作中要高度关注涉及民生的项目和资金,严肃查处损害人们群众利益的问题。如种粮农民直补资金、城市住房保障资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资金等。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从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和基金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制,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审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第一要务就是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只有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才能保障国家利益,保证民主、民生、公平和正义,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审计的最高目标来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只有维护国家利益或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审计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才能真正完成其历史使命,也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课本上的答案:1国家安全的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面对新的挑战,各国应超越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交流合作,密切相互协调。应当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应当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  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做出积极的努力。

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课本上的答案:1国家安全的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 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经有24年的和平时期。林东博士指出,和世界上很多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我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除了国家和军队要准备战争,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之外,地方政府、企业、大众与国防之间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都很远,国民的国家危机意识淡薄”。 “然而,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改变了这一切。”林东认为,因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不仅大大超出战争和政治、军事安全范畴,而且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国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转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大国间战争风险明显下降,世界大战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乃至大国之间的大决战时代消退,甚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这样的危险游戏也大大降温。因此,“传统安全观下的国防呈现战略松弛现象”。 “然而,这种松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国间的争斗并未消失,而是改变了形式,寻求以武力为基础的和平演变方式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也就是外部对你施以军事威胁,内部对你制造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综合起来破坏主权、蚕食领土、控制资源,甚至颠覆政权”。 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威胁兴起,这使各个国家面对新的敌人,恐怖势力从社会内部发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虽然目前恐怖袭击的破坏力还没有达到战争损失的程度,但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震撼和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已经不亚于战争时代。每个国家的社会安全都前所未有地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如此巨变的今天,林东认为,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重要而急迫”。 林东说:“‘新国家安全观’将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都纳入职责范围,极大地开拓了国防的历史使命,而这些领域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可以说,今天的国防不是同老百姓疏远了,而是拉得更近了。” 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国家安全是个木桶,“新国家安全观”中的各个部分就是木桶上的木板,哪块木板低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盛水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安全既离不开军队,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大众,国家安全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安全。这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从思想上实现从旧的传统安全观向拓展了的‘新国家安全观’转变,居安思危,心中长存忧患意识。”经济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进步的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安全所处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进程使国家及国家主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人们以绝对主权来衡量国家安全的做法出现了变化。从经济方面看,全球金融、贸易和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文化方面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传播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对他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冲击。从军事方面看,军事安全仍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军事仍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变动和调整。总的说来,一是安全主体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而且向下延伸到了个人,向上延伸到了群体和国际(人类)。与此相对应,对国家产生威胁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是国家安全从绝对变为相对,安全状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国家安全程度的实现与国家实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三是国家安全观正在由重视影响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向重视内部因素转变。冷战后,随着国际机制的成熟与健全,合作成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选择。从现实看,一国吞并他国领土的情况已比较少见,但一些国家因内部问题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给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进而引发国际社会介入的事例却越来越多。 四是从提倡硬实力到提倡软实力。二战以前,军事、人口、资源等硬实力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国家安全的主导因素,现在,民族凝聚力、国家体制、科技、文化、信息等软实力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9·11”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处于此涨彼消的变动之中,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把握好非传统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注意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

法律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领导国家安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第四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这21世纪的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下面就围绕着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当前现状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作出浅析。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我国还有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近期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东闹”之势。 1、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2、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二、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1、自主建新,建立军事新思想 在科技强军上,向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宏集型向科技宏集型的较变,以信息化作为军事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远洋海军,应考虑建造航母舰队,以捍卫中国海洋,国土和重要海上通道安全。建立一支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信息化高的陆军部队,以及战略空军部队,全军提高军事感慑和作战能力。 2、中国应理直气壮的发展国防现代化 当代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以及日本,中国国防力量依然落后,而中国威胁论对制约着中国国防建设。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没有必要过于关注别国言论,威胁论是它国面对大国崛起由不习惯到习惯,有反对遏制到逐步接受的过程。中国就是在威胁论中发展起来的,现在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中国的崛起,威胁论反而下降。只要我们国防力量保持在积极所规定的合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大胆投入,不必顾虑中国威胁论。中国通过积极军事外交,宣传我国和平崛起国策,并且在国际社会担负起负责任大国,国际社会会把中国军力发展视为正常的。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领域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化时代对军事人员的要求也是全面的,除了政治素质上,最重要的是科技素养,军事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开始,加大培训力度和培养步伐。同时建立一种能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大批军事人才,提高国家军事力量。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下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

生物安全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法律分析: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是国家安全学理论中讲到的资源安全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资源安全的构成要素。生物安全在本意之外,还经常被用在“生物技术应用安全”的含义上,从而使生物安全成为科技安全的内容。与资源安全一样,科技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一级要素,其下也包括许多二级要素、三级要素。如果有的国家把生物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生物武器”,特别是所谓的“基因武器”,那么生物武器安全、基因武器安全,就成为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生物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构成要素处于什么位置,而是生物及其基因对人民、国家和人类的影响、威胁和危害,特别是如何克服或减轻生物问题对人类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冲击,如何保障自然生物和基因在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方向上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如何保障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开发利用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事下列活动,适用本法:(一)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四)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五)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六)应对微生物耐药;(七)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八)其他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活动。

1、产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业生物安全工作,有利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经济产业和国民经济命脉有重要影响。 2、国际贸易、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的需要。 加强农业生物安全工作的研究,能够使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处于主动,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贸易规则,保证我国经济贸易的正常运转。3、国家主权、执法的需要。 农业生物安全也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资源保护中,加强农业生物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符合国家利益、政治与政权的需要。 4、提高国家地位的需要。 农业生物安全已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分支学科,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人才。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研究,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展示和提高我国形象。注意事项:面对农业生物安全风险,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控体系,是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农业科研单位应建立涵盖病原微生物、转基因、实验动物等内容的生物安全管理组织、制度、条件、监督和应急体系,落实单位、团队、个人的生物安全管理职责,切实防范重大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明确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将有助于形成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政策、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法治和国家安全治理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们初步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必将推动对中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进一步反思和改进,特别是要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领导指挥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国家储备体系、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等方面积极作为,逐步构建生物安全领导(决策)体系、生物安全组织协调体系、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生物安全监督体系和生物安全法治体系等,不断完善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扩展资料:从国家安全理论来看,国家安全事件的认定有3个标准: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危险和威胁的存在、官方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这个论述丰富了国家安全体系的内容要素,完善了国家安全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也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明确了路径。参考资料:人民网-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意味着什么

军事安全与国家安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同时应当看到,天下并不太平,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国际社会单边主义与多极化的矛盾加深,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台湾形势错综复杂,斗争依然尖锐。在这样的形势下,没有强大的国防,我们就不可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的领导同志,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也要把国防建设抓好,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正在加速前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六大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本资料权属文秘俱乐部,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我旗“各项工作当第一,国防建设创一流”的奋斗目标。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 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经有24年的和平时期。林东博士指出,和世界上很多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我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除了国家和军队要准备战争,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之外,地方政府、企业、大众与国防之间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都很远,国民的国家危机意识淡薄”。 “然而,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改变了这一切。”林东认为,因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不仅大大超出战争和政治、军事安全范畴,而且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国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转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大国间战争风险明显下降,世界大战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乃至大国之间的大决战时代消退,甚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这样的危险游戏也大大降温。因此,“传统安全观下的国防呈现战略松弛现象”。 “然而,这种松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国间的争斗并未消失,而是改变了形式,寻求以武力为基础的和平演变方式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也就是外部对你施以军事威胁,内部对你制造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综合起来破坏主权、蚕食领土、控制资源,甚至颠覆政权”。 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威胁兴起,这使各个国家面对新的敌人,恐怖势力从社会内部发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虽然目前恐怖袭击的破坏力还没有达到战争损失的程度,但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震撼和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已经不亚于战争时代。每个国家的社会安全都前所未有地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如此巨变的今天,林东认为,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重要而急迫”。 林东说:“‘新国家安全观’将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都纳入职责范围,极大地开拓了国防的历史使命,而这些领域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可以说,今天的国防不是同老百姓疏远了,而是拉得更近了。” 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国家安全是个木桶,“新国家安全观”中的各个部分就是木桶上的木板,哪块木板低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盛水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安全既离不开军队,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大众,国家安全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安全。这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从思想上实现从旧的传统安全观向拓展了的‘新国家安全观’转变,居安思危,心中长存忧患意识。”经济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进步的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安全所处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进程使国家及国家主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人们以绝对主权来衡量国家安全的做法出现了变化。从经济方面看,全球金融、贸易和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文化方面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传播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对他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冲击。从军事方面看,军事安全仍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军事仍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变动和调整。总的说来,一是安全主体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而且向下延伸到了个人,向上延伸到了群体和国际(人类)。与此相对应,对国家产生威胁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是国家安全从绝对变为相对,安全状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国家安全程度的实现与国家实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三是国家安全观正在由重视影响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向重视内部因素转变。冷战后,随着国际机制的成熟与健全,合作成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选择。从现实看,一国吞并他国领土的情况已比较少见,但一些国家因内部问题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给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进而引发国际社会介入的事例却越来越多。 四是从提倡硬实力到提倡软实力。二战以前,军事、人口、资源等硬实力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国家安全的主导因素,现在,民族凝聚力、国家体制、科技、文化、信息等软实力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9·11”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处于此涨彼消的变动之中,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把握好非传统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注意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