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小论文200字

发布时间:2024-07-06 23:15:54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小论文200字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也就是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殖民体系过程 是新航路的开辟 是增加联系 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然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对外扩张 把亚非拉洲的纳入了世界市场!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全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 也是帝国主义,它们加大程度瓜分海外殖民地 然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确立了 按道理说是因殖民体系确立而确立的吧 !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小论文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 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也就是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殖民体系过程 是新航路的开辟 是增加联系 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然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对外扩张 把亚非拉洲的纳入了世界市场!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全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 也是帝国主义,它们加大程度瓜分海外殖民地 然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确立了 按道理说是因殖民体系确立而确立的吧 !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摘要】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存在的本质就是资本通过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从而建立资产阶级对社会的统治权。资产阶级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资本的无限积累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失衡,最终导致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从而产生经济危机。从内在矛盾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结局并不乐观。   【关键词】资本主义 货币 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历史地发展到一定状态必然会爆发,如果出现复苏,那也是对外转嫁或者对内拖延的结果,本文就试图从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原理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复苏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无限制发展的年代。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商品交易成为经济活动中主宰一切的事务与现象,于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①。亦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种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就是交易中的产品,而要决定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交换,则取决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商品的内在价值究竟如何规定,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基点。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的经济学性质划分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层面。如果产品不进入贸易流通,则只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一旦进入流通,则需要抽象的交换价值来决定其交换的性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就产生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涉及的是产品的具体物质属性,而经济学所关注的则是抽象的价值,亦即商品的内在属性。在马克思来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得到等价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拥有可以被通约的内在属性。这种不同商品的内在属性,就被马克思抽象为统一的商品的价值。一旦经济学只考虑价值,而舍弃具体的不同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之间就取消了质的差异,而保留了量的差别,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②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规定商品的价值。依照以上分析,商品的价值是把具体使用价值抽象掉的产物,它必须满足不同商品之间可以通约的要求,马克思就遵循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观念,将价值抽象地规定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③,这就从商品的抽象发展到了劳动的抽象,具体的使用价值则来源于创造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从此,人类的劳动也被划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④。   马克思为何选择了劳动价值论而非效用价值论,或者干脆像均衡价格理论那样忽视价值这个经济学概念,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出发点呢?原因在于马克思所接受的学术思想传统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基本源自于经验主义的立场,忽视其背后的抽象本质。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观点,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这一舞台上,历史地向前发展的过程。沟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则是“实践”这一纽带,历史在实践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主体和客体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与发展,世界历史就这样地被创造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⑤。既然如此,那么劳动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创造出具体各种各样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是形成为决定商品内在抽象价值的抽象劳动。通过马克思的抽象法,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定义为抽象劳动,其实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满足于对交易行为的表象分析,而深入到了对商品交易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体现着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和占有,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对世界的占有关系。⑥   对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既然商品交易的成立,需要交易双方明确不同商品的内在价值,并就交换价值量达成一致。那么,这种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大小区分的交换价值,就需要产生一种市场上的中介来行使其交换职能。最初的人类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交换价值的中介尚未介入商品交换之中。物易物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很多具体条件的制约,很有可能某次具体的交易因为不能满足交易双方的使用价值而无法成交,所以它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来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货币就应运而生了。货币是一种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一般等价物,它既含有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也含有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它在商品交易之中,恰好满足了商品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这个经济要求。正是因为货币的出现,商品经济告别了以物易物(W-W`)的阶段,商品交换被转换为商品—货币—商品(W-G-W`)的过程⑦,此时的货币仅仅是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此时的商品经济依然是简单商品经济,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   本来,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货币的使用仅仅是为了合理度量不同性质的使用价值。但是,随着货币的出现,它自身具有易于贮藏和便于携带的特性,致使这种特殊的商品给商品经济带来了新的可能—商品交易可以实现买与卖的时空分离,于是货币的贮藏功能逐渐取代流通功能而被交易者所重视。对于货币的贮藏功能而言,它是货币退出流通、以社会财富的形态被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从现实的商品交易过程中抽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储备对未来商品的购买力,之所以要储备未来的购买力,则是因为货币持有者源于对未来消费欲望与购买力的不确定,而货币对买卖时空分离的这一功能恰好实现了货币持有者的上述愿望。所以时空分离之后的商品交易行为就从W-G-W`分裂为W-G和G-W`,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可能,商品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商品的交换可以利用货币的贮藏功能而安排未来的消费,以实现未来货币购买力的最大化。这种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正是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所造就的商人阶层所发明,在商人的眼中,商品交易应该是G-W-G`,即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在另外一个时空,高于其购买价格销售,获取盈利,实现资本的增值。从此,商业活动有了自己主动的目的—资本积累,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  正是因为商人发明了资本积累,经济活动的目的就从满足消费变为追求货币增值,交换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抽象的价值,货币则是具体商品的抽象通约物。所以贮藏货币的意义就在于占有抽象劳动,只不过占有自己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W-G,而商人阶层通过交换等手段占有他人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G-W-G`,资本积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为了更多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以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权力控制和无偿占有,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和终极目的之所在。   但是,要实现资本积累的持续进行,资产阶级就要保证G-W-G`这个循环链条不能中断,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者缺一不可,如此循环才能不中断。资本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才能完成其自身的积累,所以资本内部就隐藏着自身的局限性,资本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其进行下去,而这种外部环境恰恰遭到了不受阻碍的资本积累破坏。正是因为不受限制的资本积累,就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分化。货币愈加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用于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市场上的商品则由于缺乏用于消费的货币而滞销,最终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从而诞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产阶级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的几种方法   资产阶级应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即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寻找到其他新的方法,来缓和或者对外转嫁国内的矛盾。对外转嫁矛盾主要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和建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海外市场来实现的,具体操作方法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资本主义若干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种种内部经济调控手段,这些调控措施其目的就在于恢复受到经济危机损坏的资本积累循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流动性不足,但其实质并不是货币的稀缺,而是此时货币的贮藏功能超越了其流通功能,从而导致货币沉淀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对于资本家而言,给其制造新的消费欲望,并不会使其大规模释放其流动性,欲使资本家所贮藏的货币投入到资本积累循环之中,资产阶级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手段:   第一种方法,叫做高税收高福利。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二次分配领域,对货币贮藏的领域征收高税负,并通过高福利的方式投入到低收入人群手中,给社会创造资本主义初次分配所无力创造的有效需求和消费能力。这种方法就是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开创的福利国家模式,其思路是用最直接的外来力量来抹平货币分配的不均,强行使货币从贮藏状态转为流通状态,重新激活资本积累循环。但是,这种方法导致了资本家对国家征税的抵抗—资本家逐步将自己的企业从高福利地区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低福利地区,毕竟资本是可以做到跨国境流动的,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二种方法,叫做借贷消费。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一部分在资本家手里,不具备购买意愿,或只具备特定领域的购买意愿,以下“购买力”均为“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总价格。那么为了把这两者能够实现对等,一种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消费他们所没有的钱,或是国家向资本家借钱替资本家消费,也就是向未来借钱花。由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未来的钱会比现在的钱更不“值钱”,因此这个钱的差价就可以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欧美各国的信用卡透支消费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透支劳动者未来的劳动收入来消化当今过剩的产品,以实现资本家所拥有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极限的,它会导致层层累积的债务,甚至造成借新债还旧债,最终形成债务危机。   第三种方法,叫做滚动投资。滚动投资也就是让资本家把积累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只要资本家总是把货币投入到投资领域而非贮藏,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案。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持就是要靠投资—收益的循环,而非一次性的消费。然而资本家的个体投资也是很困难的,为了给剩余资本提供投资渠道,现代金融体系就应运而生了。现代金融体系能广泛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把资本家所拥有的闲置贮藏货币用各种方式快速地投资出去,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可以迅速再投出去,形成滚动投资。货币一直在流通之中,就不存在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距了。各种票据交易和风险投资都是在这种资本投资的压力下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由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而使得这些模式出现,它们只不过是资本寻求自我增值的本能和规避经济危机的方向恰好一致罢了。   但是,对于任何投资而言,既有回报也有风险,任何投资都有失败的可能。一旦投资失败,就造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危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始于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造成了目前仍未走出萧条的全球经济衰退。欲使投资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新的科学技术,利用新的生产力开辟经济体内新的增长点,全球资本主义在这两百余年来的快速增长,也是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但是目前能否开发出新的生产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是资产阶级所能一厢情愿的事情。   第四种方法,叫做货币宽松。货币宽松的执行方式包括降低存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和量化宽松等政策,其着眼点不是资本家因为投资前景不明而贮藏的货币,而是给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以解决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转化困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所带来的新的货币流通性,在信用货币手段,最有可能导致的是通货膨胀,因为它稀释了原先货币的购买力,所以亦有明显的副作用。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间隔变得愈发不那么重要,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接近现实。在这种生产力大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得全球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都能够被统一配置,虽然从表面上看,资本可以操控的资源更多了,但是反过来也意味着资本距离其所能扩张的终极边界也越来越近。一旦有朝一日,全球资本的扩张不受限制,从而囊括了全球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就表明未来的资本不再有向外扩张的可能了,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将成为一个唯一的体系。既然是资本主义体系,这个最后的、唯一的经济体内所积累的矛盾也必然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根本无法去除的资本主义总危机。这种矛盾一旦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就再也没有向外辗转腾挪转移矛盾的空间了;而对内,无论借债还是扩大投资,都寄希望于未来不可期的劳动收入来调动当前的资本积累循环,但是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总之,在空间和时间的尽头,资本主义经济迎接的必然是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与自身矛盾的不可解决。正如凯恩斯所言—“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去”⑧。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定位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2、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4、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这种观点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2、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这种观点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 3、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小论文200字左右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国家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也就是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殖民体系过程 是新航路的开辟 是增加联系 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互隔绝的局面 ,,然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对外扩张 把亚非拉洲的纳入了世界市场!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完全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因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 也是帝国主义,它们加大程度瓜分海外殖民地 然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确立了 按道理说是因殖民体系确立而确立的吧 !

工业革命- 殖民地- 世界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小论文200字高中

工业革命- 殖民地- 世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 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 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 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 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 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随着其产生、发展,原有的区域性市场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必然促使资产阶级走向世界不断地开拓市场。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16—18世纪的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非洲沿海岸、美洲大部、亚洲沿海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的英、法、美等国殖民扩张迫使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总之,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各地逐步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在英、法、美、德等国普及,这驱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其结果是,资本主义工业国用廉价的商品征服了许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垄断组织的产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的国际流通加速促成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可见,工业革命的进行与扩展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这在19世纪尤为明显。蒸汽机车和轮船、汽车的出现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商品流通速度日益加快、贸易范围不断扩展。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16至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这时世界市场表现为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自16世纪以来,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不仅加快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殖民地区财富、劳动力、资源被大肆掠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另一方面,殖民地区原有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发展壮大,促成殖民地区向近代社会转型。 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这一影响在非洲、大洋州、美洲尤为明显。 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总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