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2021年两会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22:18:27

关于2021年两会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写论文一般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标题,第二部分摘要,第三部分关键词,第四部分正文,第五部分参考文献。论文的摘要在整个论文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读者快速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方便检索。既然这么重要,论文的摘要要怎么写呢?要写论文摘要需要了解论文摘要的主要作用。目前国内国外对摘要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时候即使论文合格了,但是摘要不符合要求也会影响论文的收录。一般摘要的作用主要在于快速增进学术交流,提高检索的效率。因此在撰写摘要的过程中要尽量简短并将文章主要的内容讲述清楚。一般摘要分为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以及指示报道性摘要三种类别。一般学术类的科技期刊,要求撰写的论文,其摘要主要是报到性指示性摘要。这类摘要需要包含的内容有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结论。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四点内容。同时撰写的过程中要简洁一般字数在100~300字之间。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论文被收入,要撰写好摘要这一步。而在写好论文摘要就必须先要了解自己的论文适合写哪一类新的摘要,接着是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讲述清楚,这样就是一个合格的论文摘要。

书写摘要的基本规范和原则(1)论文摘要分为中文摘要和外文(一般为英文)摘要。摘要在篇幅方面的限定,不同的学校和机构有不同的要求,通常中文摘要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中英文摘要应一致。毕业论文摘要可适当增加篇幅。(2)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并根据提供的意见及时修改,以期达到更高水平。(3)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课题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4)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5)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提取重要内容,不含前言、背景等细节部分,去掉旧结论、原始数据,不加评论和注释。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删除不必要的文学修饰。摘要中不应包括作者将来的计划以及与此课题无关的内容,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6)摘要中不使用特殊字符,也不使用图表和化学结构式,以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不列举例证。摘要的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称为摘要的四要素。(1)目的:指出研究的范围、目的、重要性、任务和前提条件,不是主题的简单重复。(2)方法:简述课题的工作流程,研究了哪些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对象、原理、条件、程序、手段等。(3)结果:陈述研究之后重要的新发现、新成果及价值,包括通过调研、实验、观察取得的数据和结果,并剖析其不理想的局限部分。(4)结论: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包括从中取得证实的正确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预测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价值。撰写步骤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陈述性短文,书写的步骤也与普通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摘要的写作时间通常在论文的完成之后,但也可以采用提早写的方式,然后再边写论文边修改摘要。首先,从摘要的四要素出发,通读论文全文,仔细将文中的重要内容一一列出,特别是每段的主题句和论文结尾的归纳总结,保留梗概与精华部分,提取用于编写摘要的关键信息。然后,看这些信息能否完全、准确的回答摘要的四要素所涉及的问题,并要求语句精炼。若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则重新阅读论文,摘录相应的内容进行补充。最后,将这些零散信息,组成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的完整句子,再进一步组成通畅的短文,通读此短文,反复修改,达到摘要的要求。关于英文摘要(1)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要依据公认的写作规范。(2)尽量使用简单句,避免句型单调,表达要求准确完整。(3)正确使用冠词。(4)使用标准英语书写,避免使用口语,应使用易于理解的常用词,不用生僻词汇。(5)作者所做工作用过去时,结论用现在时。(6)多使用主动语态。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目的单词术语。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关键词是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是一种新型检索词汇,多用于计算机网络检索。关键词分为中文关键词和与之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分别置于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之下。为便于他人的检索,不能使用过于宽泛的词语。选择关键词既可以从论文的各级标题入手,也可以从论文本身的内容选取,将选出的关键词按照所涉及领域的范围从大到小顺序列出。

我们为何要写摘要?它的目的为何?简而言之,摘要的目的就是简单的讨论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容易的了解这篇文。它能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搭起一条桥梁。当您搜索信息时,您无法一下阅读整篇文章,因此,您大概只会阅览下摘要。如果你认真的分配和使用你的时间去阅读摘要,就能避免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你不需要的论文。而这也是为何要写摘要的原因。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下摘要。最常见的摘要有两种。通常期刊会要求你提供“结构式的摘要”,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摘要,因为它能清楚的分开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非常简单,明了和有用!读者能了解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不是结构式摘要,你需要在每个章节平均论述摘要。你需要在介绍章节时提供你的论文资讯、方法、结果和结论。或者你需要从各章节拮取重要的资讯。事实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许多学者在摘要中过分描述重点,因此它缺乏平均描述每个论文章节。注意,文献通常只会出现在内文,而不是摘要,所以避免将文献放在摘要里。有些摘要太长又太多,标准的摘要通常只有150到250字。我看过有些人写到500字,摘要必须要少于那个字数。而且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常常从内文复制粘贴上。这也是我为何在修改文章时,常看到摘要跟介绍是一样的。这会让读者感到:哎?怎么摘要和介绍是一样的!这对读者来说是很奇怪的,千万不要这么做。原文链接:如何写好论文摘要:研究人员不得不知的小秘诀

摘要由研究背景、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论三部分组成的,论文摘要的第一部分是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本科大约需要300字,硕士600字。第二部分需要把重点研究的内容讲述清楚,且讲解针对这些背景做了哪些研究。第三部分研究结论或实验部分,是介绍通过你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注意摘要需要写上出版社给出的文献编码。一、论文摘要怎么写1、论文摘要:需要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最重要的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按照内容的不同。2、论文一般需要有摘要,有些是为了国际交流,还有一些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可以不用阅读论文全文来获得必要的信息。3、论文摘要如何写,可以参考以下建议。(1)摘要需要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以及还要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2)文字简洁①论文摘要不仅要反映出以上内容,文字也要简炼,将内容充分概括。②一般摘要的篇幅大小会受到限制,字数不可以超过论文字数的5%,比如一篇6000字的论文,其摘要就不可以超出300字。(3)论文摘要不需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可以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所以也不要作自我评价。(4)撰写论文摘要的有很多常见毛病,比如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者是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以及摘要的内容没有浓缩和概括,所以导致文字的篇幅过长。(5)需要高度概括力,语言要保持精练和明确,还要有中英文的对照,一般中文的摘要大约在300个汉字,英文的摘要一般需要在250个实词左右。二、摘要的分类1、报道性摘要(1)此类摘要可以部分取代阅读全文,也称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2)特点: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还可以简要提炼段旨句,达到扼要并逻辑的揭示论文全貌的作用。2、指示性摘要(1)此类摘要可以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也称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2)只需用二、三句话来概括论文的主题,不需要涉及论据和结论,它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3、报道指示性摘要主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来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可以用指示性摘要的形式来表述其余的部分。

关于2021年两会的论文摘要

论“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重点阐述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详述了它的成因及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  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  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4亿元,比2006年的3亿元增长了3%,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8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2%,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 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  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

1、远景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2、民生刚需就业、住房、医疗、消费、粮食等话题依旧是热点。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早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就提出了乡村振兴三个阶段战略构想,明确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试点和重大行动计划也在积极有序推进。4、绿水青山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5、健康中国健康中国是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6、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创新发展放到了新发展理念的首位。如今,创新在各个领域蔚然成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7、制度创新对全国人大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作出修改。8、正风反腐建党百年,更要反腐。9、与世界共处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激荡、叠加共振;当今中国,正迎来中共建党百年和“十四五”开局,并向着新中国成立百年的目标奋进。在此新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如何与世界共处,中国外交如何发力,全国两会将是一个重要观察窗口。

2021全国两会调查热词排行榜

关于2021年两会的论文摘要怎样写

1、论文摘要应该怎么写  1) 文字简明扼要: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需要充分概括  2) 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文摘编写者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句型应力求简单,慎用长句。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  4) 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  2、论文摘要不应该怎么写  不能冗长,少写无关的东西,语句不能含糊不清。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1) 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4)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5)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6)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3、论文摘要的基本规范  1) 应以第三人称写作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以及论文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2) 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  3) 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不使用不必要的文学修饰,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如何实行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的关键问题。在《关于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税收政策的提案》中,税收政策作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有力杠杆,既是政府对民办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公益引导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推进修法以及法律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界定,致使长期以来财税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地。”负责人介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法人属性模糊,无法享受事业单位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无法享受和公办教育同等待遇;如何适用国家有关学校税收优惠政策,界限始终不清晰;视同企业缴税,有违公益属性。  在这件提案中,建议在这次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出台和完善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相关的税收配套政策:一是确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法律依据;二是有的放矢制定扶持政策,最大限度保障民办教育公益性;三是强化民办教育捐资、融资税收激励,助力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四是明确营利性学校的征税范围,合理确定各类税负比例。  其他11件教育类提案分别涉及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政策措施、促进民办培训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等。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提案》中,民进中 央指出目前全国仍有1/4的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同时,未经注册的无证幼儿园(以下简称无证园)大量存在并迅速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明显大于城市。学前教育普及率城乡差异显著,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明显低于城市。

1、摘要是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从摘要上就能看出作者整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2、摘要的写法既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比如要写清楚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研究的意义和不足等。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东西,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3、摘要一定要紧扣题目。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催生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回眸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规律,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科学发展观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大解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石。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发展、催生新生事物的强大力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思想基石。没有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1978年和1992年两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两次大跨越。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党共识,都使我们党在冲破“左”的樊篱、摆脱“两个凡是”束缚和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扫清了思想障碍。在创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实践中,坚决破除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发展不计成本、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思维定势,坚决消除“重物轻人”的思想理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建设的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濒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但不容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出现了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更呼唤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来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支撑。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标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以不断满足人的根本利益为动力支撑的。30年前,我们党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是完全正确的。但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渴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经济利益,而且关注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自身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经济指标,也不能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指标;既要重视近期指标,也要兼顾远期指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始终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更丰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为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经验的最新总结,它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发展观,我党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笔者认为,依法执政就体现了这种要求,它能够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要求,它可以使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依法执政 政治文明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发展,我们的认识其实并不深刻。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集中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些都是在充分总结我党五十几年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也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  科学发展观与提高执政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宏观科学指导,提高执政能力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我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经历一个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最后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的过程。发展观的重大变化,也必然要求执政能力的提高,这就是“科学、民主和依法”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就是坚持按照科学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来执政,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执政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科学发展观的群众基础;依法执政,就是坚持把体现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的法律作为基本依据,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简言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到依法执政上来。  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回答了在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具体说来,首先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既包括生存的需要,也包括享受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其次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保护公民财产和人身自由。要不断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第三,要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包括就学、就业和创造等方面的权利。要树立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观念,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概括说来,就是要保障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得以实现。  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十分重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把握“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意。  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政治文明建设。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而忽视了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只有这三者协调发展了,才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党的执政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引,忽视了政治文明建设。当党的发展观存在重大缺陷时,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仅仅有科学的发展观,还未必能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所谓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通过协调党与政府和社会其他团体和组织的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能力。一个党能否科学地协调党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能否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政治的执政方式。  二、依法执政的意义  依法执政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执政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过执政党遵守人民制定的法律来实现的,因为这些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的利益的直接表达。  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保证把人民的利益稳定地表达出来。米歇尔斯曾经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规律尖刻地称为寡头统治铁律,“政党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达到特定目的手段。然而,一旦政党本身变成了目的,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那么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它将脱离自己所代表的阶级。”[[2]]我党会不会也犯这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克服这个铁律的关键所在是她不能有脱离人民大众的、属于政党自己的利益,也即执政行为本身不能成为党的最终追求,组织的自我保存也不能成为目的,而只能是手段,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手段,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党的终极目标,党最终要做到以人为本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保证党永远服从人民的利益?  革命领袖的结论是民意、人民利益要靠民主执政来体现。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未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在他看来,人民是对权力进行制约的主体,民主是克服权力政治的最好方式,要想保证人民的利益实现,必须采取民主的形式,我们的执政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人民的意志反映。但最终他还是未能把有法制保障的民主贯彻到执政过程中,他欣赏广泛发展群众参与的“大民主”,忽视、轻视法制,倾向“人治”,这些认识,成为发动文革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法律不一定以民主为前提,但民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十年动乱是它最好的注解――缺乏法律保障的民主必然会走向民主的反面。未来的改革必须转向制度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人民利益充分体现在执政过程中。  要在执政过程中充分体现民意,必须要以群众的观点来看待政绩。这就要求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但在实践过程中,又不存在抽象的群众观,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不可能事事都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问问群众答应不答应,那样既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其成本也是巨大的。其实,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人民意志已经转化成了法律,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遵守了法律,就等于遵守人民意志,体现了人民利益。因此,依法执政就是以人为本、民主执政的具体实现方式。  其次,它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  在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精神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两个阶段之后,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着重强调政治文明对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我们现阶段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就必须注重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和积极的因素。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各种规则和惯例的总结和提炼,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法治文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像斯大林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发生。[[4]]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精神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在我国,要建设政治文明,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明成果,善于从世界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度,全面科学地认识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并把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人类文明形式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既然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就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  建设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通过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法律。”[[6]]在人治社会,民众守法而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国家,民众守法,政府更应当首先守法,政府是否严格依法行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在西方,却鲜有国家直接用法律来规范政党的执政行为,因为他们对政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反对党与执政党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在多党政治制度下,宪法不需要直接规定执政党的职权和程序,而是规定各个政党平等竞选执政的权利,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执政党政绩不佳、违法乱政,自然被反对党所取代。在我国,党的干部编制,属于国家编制;执政党的活动经费,包含在国家财政预算之内;执政党的领导权,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建议权和对国家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党处于国家政治活动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国情所决定的。党的这种特殊地位就决定了,在我国建设法治国,首先规制党的权力,实现依法执政,所谓依法执政就是政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机构并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影响的国家政务管理活动。[[7]]也有人名之曰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即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法律根据,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有具体的职权范围,有法定的活动程序。[[8]]坚持、完善党的领导权是依法治国的关键。[[9]]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要求宪法明确具体地规定党的职权和程序。

关于2021年全国两会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摘要由研究背景、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结论三部分组成的,论文摘要的第一部分是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本科大约需要300字,硕士600字。第二部分需要把重点研究的内容讲述清楚,且讲解针对这些背景做了哪些研究。第三部分研究结论或实验部分,是介绍通过你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注意摘要需要写上出版社给出的文献编码。一、论文摘要怎么写1、论文摘要:需要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最重要的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按照内容的不同。2、论文一般需要有摘要,有些是为了国际交流,还有一些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可以不用阅读论文全文来获得必要的信息。3、论文摘要如何写,可以参考以下建议。(1)摘要需要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以及还要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2)文字简洁①论文摘要不仅要反映出以上内容,文字也要简炼,将内容充分概括。②一般摘要的篇幅大小会受到限制,字数不可以超过论文字数的5%,比如一篇6000字的论文,其摘要就不可以超出300字。(3)论文摘要不需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可以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所以也不要作自我评价。(4)撰写论文摘要的有很多常见毛病,比如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者是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以及摘要的内容没有浓缩和概括,所以导致文字的篇幅过长。(5)需要高度概括力,语言要保持精练和明确,还要有中英文的对照,一般中文的摘要大约在300个汉字,英文的摘要一般需要在250个实词左右。二、摘要的分类1、报道性摘要(1)此类摘要可以部分取代阅读全文,也称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2)特点: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还可以简要提炼段旨句,达到扼要并逻辑的揭示论文全貌的作用。2、指示性摘要(1)此类摘要可以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也称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2)只需用二、三句话来概括论文的主题,不需要涉及论据和结论,它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3、报道指示性摘要主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来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可以用指示性摘要的形式来表述其余的部分。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我们为何要写摘要?它的目的为何?简而言之,摘要的目的就是简单的讨论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容易的了解这篇文。它能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搭起一条桥梁。当您搜索信息时,您无法一下阅读整篇文章,因此,您大概只会阅览下摘要。如果你认真的分配和使用你的时间去阅读摘要,就能避免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你不需要的论文。而这也是为何要写摘要的原因。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下摘要。最常见的摘要有两种。通常期刊会要求你提供“结构式的摘要”,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摘要,因为它能清楚的分开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非常简单,明了和有用!读者能了解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不是结构式摘要,你需要在每个章节平均论述摘要。你需要在介绍章节时提供你的论文资讯、方法、结果和结论。或者你需要从各章节拮取重要的资讯。事实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许多学者在摘要中过分描述重点,因此它缺乏平均描述每个论文章节。注意,文献通常只会出现在内文,而不是摘要,所以避免将文献放在摘要里。有些摘要太长又太多,标准的摘要通常只有150到250字。我看过有些人写到500字,摘要必须要少于那个字数。而且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常常从内文复制粘贴上。这也是我为何在修改文章时,常看到摘要跟介绍是一样的。这会让读者感到:哎?怎么摘要和介绍是一样的!这对读者来说是很奇怪的,千万不要这么做。原文链接:如何写好论文摘要:研究人员不得不知的小秘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催生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回眸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内在规律,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科学发展观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大解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石。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发展、催生新生事物的强大力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思想基石。没有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1978年和1992年两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两次大跨越。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全党共识,都使我们党在冲破“左”的樊篱、摆脱“两个凡是”束缚和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扫清了思想障碍。在创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实践中,坚决破除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发展不计成本、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思维定势,坚决消除“重物轻人”的思想理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建设的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濒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但不容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出现了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更呼唤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来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社会发展的进步,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支撑。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标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以不断满足人的根本利益为动力支撑的。30年前,我们党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是完全正确的。但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渴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经济利益,而且关注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自身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经济指标,也不能忽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指标;既要重视近期指标,也要兼顾远期指标。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要求,始终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更丰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为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经验的最新总结,它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发展观,我党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笔者认为,依法执政就体现了这种要求,它能够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要求,它可以使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依法执政 政治文明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发展,我们的认识其实并不深刻。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集中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些都是在充分总结我党五十几年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也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  科学发展观与提高执政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宏观科学指导,提高执政能力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我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经历一个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最后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的过程。发展观的重大变化,也必然要求执政能力的提高,这就是“科学、民主和依法”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就是坚持按照科学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来执政,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执政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科学发展观的群众基础;依法执政,就是坚持把体现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的法律作为基本依据,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简言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到依法执政上来。  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回答了在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具体说来,首先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既包括生存的需要,也包括享受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其次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保护公民财产和人身自由。要不断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第三,要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包括就学、就业和创造等方面的权利。要树立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观念,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概括说来,就是要保障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得以实现。  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十分重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把握“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意。  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政治文明建设。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而忽视了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只有这三者协调发展了,才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党的执政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引,忽视了政治文明建设。当党的发展观存在重大缺陷时,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仅仅有科学的发展观,还未必能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所谓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通过协调党与政府和社会其他团体和组织的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能力。一个党能否科学地协调党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能否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政治的执政方式。  二、依法执政的意义  依法执政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执政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过执政党遵守人民制定的法律来实现的,因为这些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的利益的直接表达。  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保证把人民的利益稳定地表达出来。米歇尔斯曾经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规律尖刻地称为寡头统治铁律,“政党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达到特定目的手段。然而,一旦政党本身变成了目的,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那么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它将脱离自己所代表的阶级。”[[2]]我党会不会也犯这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克服这个铁律的关键所在是她不能有脱离人民大众的、属于政党自己的利益,也即执政行为本身不能成为党的最终追求,组织的自我保存也不能成为目的,而只能是手段,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手段,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党的终极目标,党最终要做到以人为本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保证党永远服从人民的利益?  革命领袖的结论是民意、人民利益要靠民主执政来体现。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未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在他看来,人民是对权力进行制约的主体,民主是克服权力政治的最好方式,要想保证人民的利益实现,必须采取民主的形式,我们的执政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人民的意志反映。但最终他还是未能把有法制保障的民主贯彻到执政过程中,他欣赏广泛发展群众参与的“大民主”,忽视、轻视法制,倾向“人治”,这些认识,成为发动文革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法律不一定以民主为前提,但民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十年动乱是它最好的注解――缺乏法律保障的民主必然会走向民主的反面。未来的改革必须转向制度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人民利益充分体现在执政过程中。  要在执政过程中充分体现民意,必须要以群众的观点来看待政绩。这就要求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但在实践过程中,又不存在抽象的群众观,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不可能事事都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问问群众答应不答应,那样既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其成本也是巨大的。其实,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人民意志已经转化成了法律,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遵守了法律,就等于遵守人民意志,体现了人民利益。因此,依法执政就是以人为本、民主执政的具体实现方式。  其次,它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  在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精神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两个阶段之后,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着重强调政治文明对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我们现阶段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就必须注重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和积极的因素。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各种规则和惯例的总结和提炼,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法治文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像斯大林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发生。[[4]]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精神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在我国,要建设政治文明,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明成果,善于从世界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度,全面科学地认识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并把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人类文明形式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既然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就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  建设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通过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法律。”[[6]]在人治社会,民众守法而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国家,民众守法,政府更应当首先守法,政府是否严格依法行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在西方,却鲜有国家直接用法律来规范政党的执政行为,因为他们对政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反对党与执政党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在多党政治制度下,宪法不需要直接规定执政党的职权和程序,而是规定各个政党平等竞选执政的权利,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执政党政绩不佳、违法乱政,自然被反对党所取代。在我国,党的干部编制,属于国家编制;执政党的活动经费,包含在国家财政预算之内;执政党的领导权,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建议权和对国家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党处于国家政治活动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国情所决定的。党的这种特殊地位就决定了,在我国建设法治国,首先规制党的权力,实现依法执政,所谓依法执政就是政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机构并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影响的国家政务管理活动。[[7]]也有人名之曰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即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法律根据,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有具体的职权范围,有法定的活动程序。[[8]]坚持、完善党的领导权是依法治国的关键。[[9]]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要求宪法明确具体地规定党的职权和程序。

有关2021年两会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 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 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1、简单提纲  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2、详细提纲  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摘要的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的内容。但也可以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的进度作适当修改。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2)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3)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4)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也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的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的冠词如a'' an'' the等。(5)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6)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7)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如果摘要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8)不要将文中的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9)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写作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回答 您好,我刚写过一个毕业论文,学校提供了内容提要写作指导,等我找来给你参考。 请等几分钟,我开电脑。 (二)论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应当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摘要是用来阐述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见解,而不是对各标题的简单罗列。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更多2条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