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7:54:04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论文题目怎么写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论文题目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颠覆了传统媒体,出现不少自媒体人,很多消息,第一时间发布的往往是自媒体人,社会化媒体。

媒体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然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崛起的网络媒体的挤压、渗透下,也渐受影响。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威胁;泛滥的有偿新闻使媒体公正性受到影响;迎合媚俗,炒作新闻,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媒体社会的道德责任减弱;不断曝光的虚假新闻照片严重影响传媒的信誉;盛行的娱乐风使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仅拿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等入选,这些当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80%竟刊播于传统媒体。这些现象,是否表述了一种趋向,就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坚守着媒体公信力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媒体之所以会出现松动、变化,除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浮躁风等文化经济原因外,也有来自网络媒体的影响作用。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丰富媒体结构的同时也对媒体生态的发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它的介入,搅动了媒体宏观生产环境,给原先相对稳定的媒体生态带来了诸多变数。这些变数给传统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考验和挑战。  人格危机对媒体职业精神的影响  网络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狂热的崇尚激情、占有欲望和想象力。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以外,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蚕食着人类原本的平缓节奏、淡定心态,颠覆着人类原本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不肯付出,却渴望得到很多;只要求结果,不讲究过程的功利心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我们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人格危机,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使人心态浮躁、懒于思考,在复制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对网络搜索信息的依赖,使自己逐渐失去思维深度和思想高度。  当前,在新闻从业队伍中,有的不愿深入调查研究;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去头去尾,便放到自家媒体上;有的把某单位的工作简报摘抄编辑一下就成稿件;有的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换个面孔发表;有的靠会议材料、打电话完成发稿任务;有的直接将意图告诉通讯员,叫对方采写,自己最后署上大名。凡此种种,无疑给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打开了方便之门。如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编撰了该报道的原稿,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了某媒体记者。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发了该报道。而经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某投资客5月31日在中国黄金旗舰店“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的消息没有交易记录,该店2010年以来最大的单笔成交记录只有20公斤;此外,报道中提及的张副经理从未接受过记者采访,文中描述的“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等纯系该工作人员的凭空想象。 网络传播技术对“把关人”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总编辑层层审核,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要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审查。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总是首先经过少数的集中的“把关人”,再传播给分散的不定量的受众。而互联网使传统的控制把关权被分散了。由于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系统,没有全网的责任机构,除传统媒体网站外,许多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自己的新闻采编从业队伍,相对缺乏“把关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其受众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更多时候受众也成了网络媒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媒介即人”、“全民记者”的新观念。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网民主动参与时,“把关人”的作用就会消解。网络媒体传播内容泥沙俱下,在对自身公信力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因各种信息说法的增多,影响到受众对传统新闻媒介内容可信程度的判断。  传统媒体原已建立的一套健全的采写、编辑、审查的把关制度受到冲击,“把关人”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把关人”的传播理念受网络时代媒体环境的影响,把关责任习惯有所动摇。面对网络媒体繁复的信息,“把关人”选择、判断难度增加;“把关人”已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者。《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发布“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当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即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网络生产方式对媒体原有流程的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形式受网络的影响,正在发生根本改变。譬如报纸版面上现在常见的新闻链接即体现了报纸对网络媒体的一种借鉴、吸收与转化的尝试。报纸报道中也大量存在着将立体报道和全历史写作思维带入到新闻报道中的现象,规模报道涌现报纸版面。在报纸版面上常见将报纸上层次感不分明的新闻稿拆解成多条新闻稿,用立体的思维重新构架报道组合,报纸报道正在努力扩张报道规模来弥补信息量不足的劣势。报纸采用大量的感性符号,为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像幅加大,组照正在大量采用。  这些借鉴,促进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但有些方面也造成了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网络信息失真难以避免。报纸直接采用网络的稿件,又为虚假新闻“推波助澜”。在一些网站的BBS、“论坛”、“留言板”、“博客”页面上,有各种各样未经核实就被转帖的线索和信息。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小报小刊,为抢新闻,未经核实就将网上的信息“搬”到版面上。这些“信息”会被权威的网站转帖或被不负责任的严肃媒体“引用”、下载、刊播,最后引起一些更权威的传统媒体的注意而被刊载。由于人们信任严肃的传统媒体,觉得报章上刊载了从网络下载的新闻,似乎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肯定”。当这些未经核实的新闻以传统媒体尤其是以权威媒体刊播的新闻再次出现在网上时,受众就以假当真了,造成了新闻造假社会化,扩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市场。受众最终了解事实真相后,就会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并逐渐形成思维定势。  造假传假的现象正在借助网络技术、理念和生产方式侵入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有些新闻帖子为吸引眼球,故意制作严重夸张的标题,结果看后发现上当,大失所望,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现在传统媒体有些记者、编辑为了使自己的稿件抓人眼球,大受“标题党”的影响,也开始在标题上“狠”下功夫。这些稿件,初看标题,耸人听闻;细读内文,大喊上当。2010年9月6日,一网友看到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便据此写了一条微博,随便说了一句“鲁迅大撤退”。9月8日,某媒体报道了这条微博,题为《网友热议高中课本大“变脸”》。然后,某门户网站置顶推荐了这篇新闻,并把标题改为《各地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文章 鲁迅作品大撤退》,随即被众多媒体引用。查看原帖,只有“各地教材大换血,将网络文章、武侠小说引入教材,撤换掉一批经典课文”寥寥数语,根本未提及“鲁迅大撤退”。  在新老媒体共存阶段,一个假新闻的生产模式已经形成:网上一条帖子先造假新闻,传统媒体毫不求证就以新闻的方式转载,然后网络再跟进炒作。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的快餐化和互动性,网络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你帮我传播,我帮你炒热。这样做,受伤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生态。网络娱乐化倾向对媒体传播态度的影响网络红人、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恶搞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网络文化逐渐消解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化。  受网络娱乐化倾向的影响,传统媒体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也有所泛滥,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这种媒体娱乐化浪潮既有转型期媒体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具有媒体发展脱离社会现状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特征,导致新闻报道出现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倾向。一些媒体为了使新闻更具观赏性而给新闻穿上了娱乐的外衣,一味地追求娱乐或戏剧效果而抹煞了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有不少新闻报道都是围着明星艺人转,其中很多报道的是明星的绯闻、琐事等一些毫无新闻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一些媒体将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当作迎合少数读者口味的“法宝”。文化娱乐新闻等于明星绯闻,已成为一些报纸版面和娱乐频道不可言说的“规矩”,常常整版、大时段地炒明星的绯闻。还有一些电视媒体满足观众集体偷窥心理的需要,近几年播放的访谈节目,采用纪实加演绎的手法,把底层百姓的挣扎、眼泪、无奈赤裸裸的展示给观众。卫视的某些征婚类节目散布“宁愿坐宝马车中哭,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等观点,对年轻一代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从业方式对媒体队伍的影响  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网站一开始就是以公司的性质出现的,实现包括用工成本在内的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它的企业管理要诀。同时,互联网正在成为老百姓的“自媒体”,普通网友从传播媒介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这些使网络媒体的从业结构根本不同与传统媒体。一些商业网站大量编发新闻,却没一个从业者正规受过必要的新闻传播培训。有一家全国著名网站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把他们新闻中心没有一个人经过新闻业务培训、但能编发广受网民欢迎的新闻作为经验介绍。而网络的从业结构和观念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用工模式。传媒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对新闻稿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成了媒体稿件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基本的新闻训练,没有固定职业,也不受管理和约束,基本上靠提供线索、撰写稿件为生。他们中一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而且“广种薄收”,一则稿件或打印,或传真,或电邮,发送数家乃至数十家媒体。一些媒体在新闻竞争中开设了报料有奖电话。有的线人为了获得奖金,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给媒体打电话,有的甚至添油加醋。如果不加核对,虚假新闻就有可能“登堂入室”。  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媒体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从业者,国内高校的新闻专业在一段时期内也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输送编辑记者。尽管网络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历史短,人才储备难以满足需要,招聘初级人才比较容易,但是找有经验的人很难。为了应对竞争和发展需求,网络媒体开始向传统媒体要人。采编人员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譬如在日常采编工作中,一方面是漏题情况比较严重,许多重大的新闻题材往往落后于同类新闻媒体;另一方面是新闻内容的精细化较以前有所下降。即使采写以前的同类报道,但质量在专业化、新闻视角、权威性等方面有所下降。  传统媒体内部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于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得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越来越多技术含量高的手段在传统媒体广泛使用;传统媒体在学习网络媒体市场化过程中,媒体延伸产业的开发使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采编人员比例相对下降。传统媒体在招聘新从业人员时,受网络媒体的影响,由过去主招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改为招新闻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毕业生,这也使新闻传播业的专家队伍难以形成。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论文题目大全

传统媒体持续衰落,互联网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总体来看,中国传媒业由广播电视、平面媒体、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四大传媒形态构成。而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传媒形式外,近年来,以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电子报刊、数字电影/电视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传媒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并日渐成为主流。普华永道最新数据表明,未来五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由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将会放缓。而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态势为传媒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预计将以两倍于全球的速度增长。2017年中国传媒核心产业总规模达9万亿,同比增长了6%。“互联网+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新媒体运营人才热度激增从传媒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来看,数字/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促使传媒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激增。从行业用人需求词频来看,新媒体、互联网频率领先,表明目前传统媒体正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向新媒体迈进,“互联网+新媒体”人才需求趋于旺盛。此外,在新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对于运营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对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主要工作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带有社交属性平台的运营;与此同时,新媒体策划和营销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大。——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简单一个字“快”互联网是碎片化的新闻,每天数以亿计的新闻产生,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冲击,但是,传统媒体不会死,毕竟传统媒体有国家的支持和保驾护航!

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论文题目有哪些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当新世纪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同时,新兴的第四媒体——Internet也正在异军崛起,这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主题是‘网络与媒体革命’)”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由于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面临一场革命。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一登上舞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它自身的激烈竞争性。 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到2000年底,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因特网,上网用户大约2�59亿,其中我国网上用户近3000万。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迅猛发展。有专家预测,到2002年底,网上用户将达5亿。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网络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无疑是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台、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音视频业务之后,许多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一批批广播电视网站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么,这么多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如何面对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才能使自己在新世纪媒体革命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健康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广播电视部门领导和广电网站从业者们认真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的各自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从而探寻它们实现相互融合的发展前景及其方式、方法。 1 从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的特性及发展态势看融合的必要 报纸、刊物具有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而且几乎不受场所、环境等条件限制,即使在将来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还需要报纸杂志,所以它仍有其生存的空间。 广播的特点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声情并茂,而且受众不受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条件的制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边干活边听广播。广播的不足之处是:稍纵即逝,这耳进、那耳出,不便于保存和仔细琢磨或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和广播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恰恰相反的倒是广播可以在网上播出。上网后的音频广播,不但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加了听众,而且还弥补了广播致命的弱点——看不到文字、不便于保存的严重缺陷。 电视是20世纪的一大发明,是当今社会拥有受众最多、最现代化的新闻宣传、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工具,它除了具有与广播相同的优缺点之外,形象直观、老少皆宜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大容量和易检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特征,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受网络媒体的冲击最强烈,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媒体的横空出世,受到冲击最大的应当是与它传播方式最接近的媒体——如同当年受电视冲击最大的广播一样,今天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大的当是年轻的电视媒体。据上海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上网,上海青年对传统媒体的消费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35%的青年表示他们在听广播上的消费减少了, 4%的青年看电视的消费减少了。而且,这些年轻人大多为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知识青年”。电视观众每天关注新闻信息的时间大多又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所以,先天注定了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性矛盾。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已逐渐习惯适时从网上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电视作为首选新闻宣传工具的地位将日益受到影响。但是,目前网络媒体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电视作为文化娱乐工具的魅力犹存。 在各种媒体网站中,广播电视网站有其特殊性。因为,网络的特性可以弥补广播电视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等劣势,使之易保存、可点播。这相对于报刊、通讯社建立的网站,更有其拓展的空间,也能发挥其特长。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需要经过一个“起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它虽然兼备报刊、广播电视的诸多特长,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媒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尤其是广播电视与广电网站更应该抓住机遇迅速地联起手来,加快媒体之间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奋力开创网上音视频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2 加速融合、努力将“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办成前景广阔的新型传播媒体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已成为末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特网音视频广播(以下简称网上广播)作为网络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受到国内外广播电视机构的普遍关注。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94个国家的3000余家电台、电视台开展了网上广播业务。国内网上广播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十余家电视台或社会团体开展了网上视频广播业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等多家电台开展了网上音频广播业务;建立文字网站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已达数百家。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利用因特网所具有的信息丰富、传播迅捷、声像俱全、交换传播等特点,广播电视与其融合形成“网上广播”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网广播”众多的栏目可为受众提供众多的选择;广播电视可以利用因特网的互动性特点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及沟通,并加强国内外新闻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可利用网站庞大的信息源,调阅新闻资料、传送新闻稿件等。可见,“网上广播”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扩大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 目前,全球广播电视机构已纷纷上“网”,并日益显示出两者融合传播的新态势。广播电视媒体与广电网站的相互融合——形成的“网上广播”、“网上电视”将迅速崛起,不远的将来可望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 3 广电网站和广播电视实现相互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初探 我国广电媒体的建站速度和网站规模远不及纸质媒体。而且由于体制、技术、人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广电媒体网站总体质量不高,特别是既有网络特点,又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屈指可数。 2000年,在许多商业网站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广电部门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重组、整合等动力因素的影响,建站数量明显增多。据笔者考察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广电网站得知,广电部门建立的网站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分别由电台、电视台与社会力量联办的网站;二是由电台、电视台内部开办的网站,附属于原媒体的母体;三是由省、市厅(局)或广电集团牵头创办的网站,它们与同级广播、电视媒体以兄弟相称。 纵观这些网站,特别是第一、二类网站,要么混同于一般社会网站;要么只是简单的栏目导游导视、局台概况、广电动态、主持人简介等名片式介绍;有的网站本来就是电台、电视台的附庸,由于人员大多来源于原媒体,故所办的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束缚,始终跳不出母体的框框,网络媒体的特征难以体现;办得稍好一些的网站,也只不过是广播电视新闻和主要栏目的翻版(网络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空站、死站,真正具有广播电视特色的网站为数甚少。网络技术具有将信息的各种元素——声音、图像(照片)、数据、文本融为一体的特征。广电部门之所以要办网站,就是看好这一特性,才纷纷行动起来,目的是希望通过和网络的逐步融合,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传播阵地、社会影响和相应的经济效益。笔者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融合的方式方法及其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加快融合的步伐,做到互为补充。广播电视可以从网络中下载有关信息、图像(照片)、资料,充实自己的节目内容,然后播出;网站可以将广播电视的视听节目转成文字和图片,上网传播。这样,既增强了网页的视觉冲击力,又增加视听节目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可以将音视频信息压缩上网,但是鉴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带宽窄、访问速度慢、系统支持能力有限等因素,可以多采用一些音频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音频节目的内容,让网民点击,供热心受众了解、研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广播电视的不可保留性,又使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更加广阔。 (2)争取广播、电视、广电报、网站多媒体联动,促进相互融合。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要尽可能多搞一些同步直播节目,也可以异步传播一些重点节目和重要信息。这样,对于网民来说,你今天没有听广播、没有看电视,却能从网上清楚地知道广播里说了些什么,电视里正在播出什么节目;对于广播电视受众来说,你可以不上网,却知道“网民”们的见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主持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广电系统内部四种媒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不断促进融合,信息传播的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3)增强互动性,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我播你听(看)的点对面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被动的接受方式;而互联网则不同,网民与网站、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互联网上,视听受众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参与视听节目,突破电话热线交流的时空局限,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媒体和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亲和力。 (4)广播电视媒体可借助广电网站来包装自己,树立视听媒体的新形象。例如在网上开设导听导视、精典节目简介、新片预告等栏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形象策划宣传,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论坛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广电媒体的知名度。 (5)在广播电视网站内建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库。将较为重要的播出节目制作成网页,并定期更新整理,以便受众查找、调阅、点播、复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电视媒体稍纵即逝、不易保存的弱点。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如能充分认识广电网站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会争取到网络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广电网站更应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强化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让名记者、名主持人在网上与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及时予以报道,必然会大大提升广电网站的品味及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所以,只要我们广电部门的领导和广电网站的从业人员共同探索、并遵循网络媒体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在丰富内容、加大信息量、提高网络宣传质量和时效上下功夫,在发挥广电特色上做文章,广电网站的吸引力、网民的点击率定能与日俱增,一批具有广电特色和权威的名牌网站就会脱颖而出。到那时,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必将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媒体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然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崛起的网络媒体的挤压、渗透下,也渐受影响。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威胁;泛滥的有偿新闻使媒体公正性受到影响;迎合媚俗,炒作新闻,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媒体社会的道德责任减弱;不断曝光的虚假新闻照片严重影响传媒的信誉;盛行的娱乐风使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仅拿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等入选,这些当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80%竟刊播于传统媒体。这些现象,是否表述了一种趋向,就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坚守着媒体公信力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媒体之所以会出现松动、变化,除了传统媒体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浮躁风等文化经济原因外,也有来自网络媒体的影响作用。网络媒体的兴起在丰富媒体结构的同时也对媒体生态的发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它的介入,搅动了媒体宏观生产环境,给原先相对稳定的媒体生态带来了诸多变数。这些变数给传统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考验和挑战。  人格危机对媒体职业精神的影响  网络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激发着人们狂热的崇尚激情、占有欲望和想象力。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以外,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蚕食着人类原本的平缓节奏、淡定心态,颠覆着人类原本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不肯付出,却渴望得到很多;只要求结果,不讲究过程的功利心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我们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人格危机,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使人心态浮躁、懒于思考,在复制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对网络搜索信息的依赖,使自己逐渐失去思维深度和思想高度。  当前,在新闻从业队伍中,有的不愿深入调查研究;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去头去尾,便放到自家媒体上;有的把某单位的工作简报摘抄编辑一下就成稿件;有的干脆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换个面孔发表;有的靠会议材料、打电话完成发稿任务;有的直接将意图告诉通讯员,叫对方采写,自己最后署上大名。凡此种种,无疑给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打开了方便之门。如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编撰了该报道的原稿,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了某媒体记者。记者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刊发了该报道。而经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某投资客5月31日在中国黄金旗舰店“刷卡购入56公斤金条”的消息没有交易记录,该店2010年以来最大的单笔成交记录只有20公斤;此外,报道中提及的张副经理从未接受过记者采访,文中描述的“某投资客近期去炒大蒜小赚了一笔,因此大笔购金以分散风险”、“之前炒过一阵大豆、绿豆”等纯系该工作人员的凭空想象。 网络传播技术对“把关人”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总编辑层层审核,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要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审查。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总是首先经过少数的集中的“把关人”,再传播给分散的不定量的受众。而互联网使传统的控制把关权被分散了。由于互联网没有中心控制系统,没有全网的责任机构,除传统媒体网站外,许多网站尤其是商业网站,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自己的新闻采编从业队伍,相对缺乏“把关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在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其受众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更多时候受众也成了网络媒体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媒介即人”、“全民记者”的新观念。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网民主动参与时,“把关人”的作用就会消解。网络媒体传播内容泥沙俱下,在对自身公信力造成影响的同时,还会因各种信息说法的增多,影响到受众对传统新闻媒介内容可信程度的判断。  传统媒体原已建立的一套健全的采写、编辑、审查的把关制度受到冲击,“把关人”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把关人”的传播理念受网络时代媒体环境的影响,把关责任习惯有所动摇。面对网络媒体繁复的信息,“把关人”选择、判断难度增加;“把关人”已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与控制信息向多元角色转换,成为集传播与接受、调整与变革为一体的新型网络信息调控者。《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发布“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当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即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  网络生产方式对媒体原有流程的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形式受网络的影响,正在发生根本改变。譬如报纸版面上现在常见的新闻链接即体现了报纸对网络媒体的一种借鉴、吸收与转化的尝试。报纸报道中也大量存在着将立体报道和全历史写作思维带入到新闻报道中的现象,规模报道涌现报纸版面。在报纸版面上常见将报纸上层次感不分明的新闻稿拆解成多条新闻稿,用立体的思维重新构架报道组合,报纸报道正在努力扩张报道规模来弥补信息量不足的劣势。报纸采用大量的感性符号,为适应读图时代的需要,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像幅加大,组照正在大量采用。  这些借鉴,促进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但有些方面也造成了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网络信息失真难以避免。报纸直接采用网络的稿件,又为虚假新闻“推波助澜”。在一些网站的BBS、“论坛”、“留言板”、“博客”页面上,有各种各样未经核实就被转帖的线索和信息。一些媒体,特别是一些小报小刊,为抢新闻,未经核实就将网上的信息“搬”到版面上。这些“信息”会被权威的网站转帖或被不负责任的严肃媒体“引用”、下载、刊播,最后引起一些更权威的传统媒体的注意而被刊载。由于人们信任严肃的传统媒体,觉得报章上刊载了从网络下载的新闻,似乎就是对其“真实性”的“肯定”。当这些未经核实的新闻以传统媒体尤其是以权威媒体刊播的新闻再次出现在网上时,受众就以假当真了,造成了新闻造假社会化,扩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市场。受众最终了解事实真相后,就会对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并逐渐形成思维定势。  造假传假的现象正在借助网络技术、理念和生产方式侵入传统媒体。在网络上有些新闻帖子为吸引眼球,故意制作严重夸张的标题,结果看后发现上当,大失所望,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现在传统媒体有些记者、编辑为了使自己的稿件抓人眼球,大受“标题党”的影响,也开始在标题上“狠”下功夫。这些稿件,初看标题,耸人听闻;细读内文,大喊上当。2010年9月6日,一网友看到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便据此写了一条微博,随便说了一句“鲁迅大撤退”。9月8日,某媒体报道了这条微博,题为《网友热议高中课本大“变脸”》。然后,某门户网站置顶推荐了这篇新闻,并把标题改为《各地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文章 鲁迅作品大撤退》,随即被众多媒体引用。查看原帖,只有“各地教材大换血,将网络文章、武侠小说引入教材,撤换掉一批经典课文”寥寥数语,根本未提及“鲁迅大撤退”。  在新老媒体共存阶段,一个假新闻的生产模式已经形成:网上一条帖子先造假新闻,传统媒体毫不求证就以新闻的方式转载,然后网络再跟进炒作。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的快餐化和互动性,网络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你帮我传播,我帮你炒热。这样做,受伤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生态。网络娱乐化倾向对媒体传播态度的影响网络红人、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恶搞在互联网的大行其道使得网络文化逐渐消解为一种单纯的娱乐化。  受网络娱乐化倾向的影响,传统媒体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也有所泛滥,媒体的权威性受到削弱。这种媒体娱乐化浪潮既有转型期媒体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具有媒体发展脱离社会现状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特征,导致新闻报道出现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倾向。一些媒体为了使新闻更具观赏性而给新闻穿上了娱乐的外衣,一味地追求娱乐或戏剧效果而抹煞了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有不少新闻报道都是围着明星艺人转,其中很多报道的是明星的绯闻、琐事等一些毫无新闻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一些媒体将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当作迎合少数读者口味的“法宝”。文化娱乐新闻等于明星绯闻,已成为一些报纸版面和娱乐频道不可言说的“规矩”,常常整版、大时段地炒明星的绯闻。还有一些电视媒体满足观众集体偷窥心理的需要,近几年播放的访谈节目,采用纪实加演绎的手法,把底层百姓的挣扎、眼泪、无奈赤裸裸的展示给观众。卫视的某些征婚类节目散布“宁愿坐宝马车中哭,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等观点,对年轻一代的伦理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从业方式对媒体队伍的影响  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网站一开始就是以公司的性质出现的,实现包括用工成本在内的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它的企业管理要诀。同时,互联网正在成为老百姓的“自媒体”,普通网友从传播媒介的“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这些使网络媒体的从业结构根本不同与传统媒体。一些商业网站大量编发新闻,却没一个从业者正规受过必要的新闻传播培训。有一家全国著名网站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把他们新闻中心没有一个人经过新闻业务培训、但能编发广受网民欢迎的新闻作为经验介绍。而网络的从业结构和观念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用工模式。传媒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对新闻稿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为数不少的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成了媒体稿件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基本的新闻训练,没有固定职业,也不受管理和约束,基本上靠提供线索、撰写稿件为生。他们中一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常常制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而且“广种薄收”,一则稿件或打印,或传真,或电邮,发送数家乃至数十家媒体。一些媒体在新闻竞争中开设了报料有奖电话。有的线人为了获得奖金,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给媒体打电话,有的甚至添油加醋。如果不加核对,虚假新闻就有可能“登堂入室”。  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媒体培养了一大批新闻从业者,国内高校的新闻专业在一段时期内也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输送编辑记者。尽管网络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历史短,人才储备难以满足需要,招聘初级人才比较容易,但是找有经验的人很难。为了应对竞争和发展需求,网络媒体开始向传统媒体要人。采编人员大量流失,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的内容质量。譬如在日常采编工作中,一方面是漏题情况比较严重,许多重大的新闻题材往往落后于同类新闻媒体;另一方面是新闻内容的精细化较以前有所下降。即使采写以前的同类报道,但质量在专业化、新闻视角、权威性等方面有所下降。  传统媒体内部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于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使得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越来越多技术含量高的手段在传统媒体广泛使用;传统媒体在学习网络媒体市场化过程中,媒体延伸产业的开发使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采编人员比例相对下降。传统媒体在招聘新从业人员时,受网络媒体的影响,由过去主招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改为招新闻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毕业生,这也使新闻传播业的专家队伍难以形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论文题目怎么写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2、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形成挑战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新基金销售模式和P2P信贷服务,尤其是余额宝模式不仅具有传统存款的特点,并且具有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息和更好的流动性,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否具有充足的存款是开展其他业务活动的基础,余额宝和P2P信贷服务的出现,不仅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产生了影响,并且因为存款受到影响,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4、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的影响主要来自P2P贷款和众筹模式。P2P贷款和众筹模式的出现,为潜在的贷款需求企业和个人在融资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与商业银行复杂的贷款手续不同的是,使用P2P贷款和众筹的方式进行贷款不仅手续简单,而且贷款的流程也大为简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5、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影响。6、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传统服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我国政策允许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存在和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支付业务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费用较低,而商业银行提供的支付业务,手续复杂,不同的商业银行间办理支付业务时还面临较多的困难,而互联网金融服务有效的克服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您好,请问您是想知道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有哪些影响吗?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金融机构应该如何看待与应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表现形式及最新发展出发,分析其对传统金融业发展方向、结构转变及战略创新选择等方面的影响。关键字: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影响随着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对传统金融部门、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机构的相互竞争,涌入的"搅局者”不断增多,尤其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抢食包括信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证券保险等在内的金融业务,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应对?本文拟对此作粗浅的探讨。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内涵的表述有多种,界定尚不统一。在此,笔者初步归纳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介入传统金融业务过程的一种混合金融。从广义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涉及货币的信用化流通支付的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上银行创新以及电商化技术创新等。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主要由凭借商业性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运作的电商企业、人人贷(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理财类的手机理财APP 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组成,是以互联网体系与思维去打造类金融业务,运用互联网的特性去完成金融的渠道、借贷、信息、销售、客户管理等工作。传统金融人有一种看法认为,传统银行早已采用了数据化、互联网技术电子银行管理体系,所以银行也就是互联网金融。但实际上,笔者认为,由银行操控的电子网络或利用的互联网应称为金融互联网。在此,本文侧重探讨非金融机构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表现形式第一种模式是银行网银,当前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互联网在其中发挥渠道作用。第二种模式运用电商的平台,依据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得到信用支持,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的综合交易模式。第三种模式是P2P 模式,这种模式提供了中介服务,把资金出借方与需求方2 结合在一起。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如人人贷,此类平台的交易模式多为"1 对多”,即一笔借款需求由多个投资人投资。二是"P2P 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的宜信模式。可以称之为“多对多”模式,该模式通过互联网撮合投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实现个人对个人贷款。第四模式通过交互式营销,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使金融业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共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五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基金模式,以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为代表,用户能随时把自己支付宝中的钱支付到余额宝中,不但免转账手续费,还可以获得收益。三、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传统金融发展方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随着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金融业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研究初期,众多学者,例如Allen et (2002)、Fight(2002)等,只将互联网视为实现金融服务与交易的一个新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当然,如果只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该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凭借在信息收集及处理、产品交付与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优势,必将革新传统金融业,但归根结底,这种影响只可概括为:更快。随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组织、运行方式的冲击,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继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之后的第三种金融模型四、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传统金融结构变化及其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HFT)和“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 AT)持续增长。这一方面增加了交易的规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金融产品的同质性。以美国为例,2003年的日均交易量为30亿股,2009年已上升为日均100亿股。与此同时,传统交易方式的占比显著下降,纽约证券交易。(NYSE)的市场份额2003年1月的80%下降到2009年12月的8%(Angel et , 2011)。与交易量的大幅上升相反,电子交易可以减小平均交易规模,从而在交易大额头寸时更有效地节约成本。传统上需要借助交易所交易来隐藏实际规模的大额交易,如今可以通过电子交易系统的“暗池”(darkpools)控制其指令的暴露(exposure),持续地通过较低的成本完成交易。电子交易在以”光速“进行,距离对交易的影响至关重要。Garvey & Wu(2010)的实证研究发现,电子交易成本与地理距离有显著的关系。距离交易所较近的股票市场交易员能够获得更高的指令执行质量,数据传输速度限制导致电子交易的速度产生差异,具有速度优势的交易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市场结构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直观上看,电子交易扩大了市场规模,可以为提供更多流动性。Hendershott et (2011)的实证研究证明,算法交易提高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流动性,而且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充裕。在市场波动时,算法交易相比人工交易更倾向于释放流动性。然而,电子交易在增加流动性供给的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需求,而且后者还可能减少市场流动性并导致利差扩大(Kumar et , 2011)。第二,电子交易通常在收市时平仓,交易员会在交易日结束的最后一分钟里卖出大额头寸,这有可能导致价格的显著变化,从而增加市场波动性。而且,高频交易的交3 易策略,如动量策略(momentum strategy)也可能会加剧市场的短期波动。最近的例子是2010年5月6日道琼斯指数的”闪电崩溃“。虽然高频交易并非引发崩溃的原因,但其随后的反应引起了巨大的卖出压力,加剧了市场波动(Kirilenko et , 2011)。然而,观测期改变会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如Chaboud et (2009)对外汇市场的研究发现,算法交易与市场波动性负相关。第三,对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交易的价格发现机制。Hendershott & Riordan(2009)认为,电子交易作为稳定投机者(stabilizing speculator),其对流动性的供给和需求使市场价格更加有效。“暗池”交易会损害价格发现的有效性,同时降低市场的波动性(Ye, 2011)。引入流动性因素后,Zhu(2012)的模型证明,"暗池"可以提供价格相关信息,有助于价格发现,但会降低流动性。 五、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传统金融的战略创新选择(一)积极提升银行传统业务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容否认,当今银行在经济调控、风险控制、社会征信、庞大的线下客户及专业服务等方面还具有强大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弱性和缺失。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不断提升银行的传统业务水平,改进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存贷款流程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赢得客户(二)积极开拓电子、移动、智能银行。银行要加快转型步伐,提升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工具功能,依托移动通讯、互联网,改进和开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iPad 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家族”业务,提供客户远程服务,向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目前,北京银行已推出“直销银行”,光大银行推出“智能银行展示中心”,广发银行推出了“智能金账户,具备自动余额理财、自动申购赎回货币基金、自动还信用卡等功能。这些环节均需银行开放端口和数据,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还很难实现。(三)加强互联网金融合作。互联网线上天量客户以及大数据优势,对传统金融偏爱的线下模式形成巨大冲击。银行要取长补短,积极把握与互联网企业及平台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数据量大的特点,把握客户信用记录,提高客户信用评级精确度,了解客户购买力与消费习惯,提供更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方案。近期,民生银行已与阿里在理财业务、直销银行业务、互联网终端金融、IT 科技等方面开启合作战略,以传统基础金融优势激发互联网金融的

1、开辟了金融新渠道。无论是在资金的支付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对传统金融行业进行了有力的补充。2、提高了金融产业信息化水平。大量的金融数据,不仅为风险征信评估提供了依据,也为金融机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3、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和变革。信息的传播方面,其成本都变得更低,这样非常利于缓解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的金融信息不对称。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12-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