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素材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4:31:10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素材高中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

1、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8、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9、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议论文素材高中

经济发展的标志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正反馈的增多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而我们辩论的前提就是在肯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在价值层面上判断谁更重要,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我们的目的是判定哪个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于是我方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 Ti(uR RK*:X =AC 首先“保护环境”的涵义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二。1、把已经被破坏的修复回来;2、保护没有被破坏的不再被破坏。我们说环境保护的产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没有经济发展,何谈环境保护?发展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而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彰显出来的一个问题,看到问题解决问题,但发展不能等。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最终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亡。 (F6MMFh% Nn)4R5}iN “发展经济”的涵义是什么?包括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在人类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初期,由于能力所限,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粗放型经济会破坏环境,但集约型经济一般不会。而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保了。过去没有大烟囱我们不能发电,现在我们可以建水电站,核电站。这正是经济的质的发展所带来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环保带来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04年起,德国为了解决温室效应,投入了一百亿,而发展中国家有没有经济实力做出这样的贡献呢?人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发展经济;人也要环保,要吃饭与环保兼顾也只能靠发展经济。可以说,发展经济治的是环保的本。而为了环保而环保,只是原始的、不成熟的环保方式。 OD g|V/ uVhqOCg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谢谢! FkAIx>Ki
v;KN6maE
Ae0db<
`~]Nd#:&qb
]=dctQm~
HIxa&p xYz
经济发展的标志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正反馈的增多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而我们辩论的前提就是在肯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在价值层面上判断谁更重要,我方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 QI&GhtT
=w+5tmK9
第一,从人类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地位,那为什么人类从发展到现在都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为什么人类会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文明的进步,当我们的环保意识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发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无不证明了环境保护要为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服务。的确,我们已经面临了许多气候变暖、水污染等环境的问题,但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却是经济发展,全世界还有十亿人正生存在贫民窟中,就在我们辩论场上,每一分钟就已经有十五个人在面临生存的威胁,脱离人的需求去谈环保优先,是对人生存权的蔑视,更是对环境保护要以人为本这一根本事实的蔑视。 )blJ4`)R%
1 @8)QZ%|M
第二,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看,这个地球上如果没有人类,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经济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使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懵懂,使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更为紧密,使人类逐步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Di2)q
8&[[:E'k
第三,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我们想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所以我们说,决定人类生存与进步的经济发展,比影响生存与质量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 8@] Gqo3
Hz#})4~A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谢谢! )B CkC3s UMQR6D9g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一、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 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005年中国发生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没有改革这场革命,就没有当前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就是应当一分为二的,改革也不例外。改革是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在有些地方,某些领域,经济发展于社会发展失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生产化所产生的矛盾 一些地方急功尽利,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提高,而而未制订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合理布局,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工业生产区与居民居住区的合理划分问题。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数目的增多已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势必会导致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界限模糊。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所产生的问题 改革在我国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俩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平稳、快速、经济发展可以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高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项政治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又能积极引导、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坚持抓俩手抓、俩手都要硬。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项法规、政策应与经济发展相配套。而在我国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健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企业。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法制配套措施扔不健全。 以上2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失调的主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其必然的原因也有其偶然的一面。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型的前进。改革过程中也是这样,难免也会出现出一些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与改革总的来说成就来讲仍是微不足道的,这便是此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原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导致此问题的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弊端都是可以经过我们的努力去克服的。 综上所述,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 (1)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有关部门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的大局观。确切落实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按部就班,克服贪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 (2)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自觉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对各地区经济布局结构、发展规划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消除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的现象。 只要我们切实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严格有效的各项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诸如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将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推向前进!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素材高中生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一、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 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005年中国发生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 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议论文素材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 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一、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 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005年中国发生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议论文素材初中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一、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一、外汇储备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耗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水污染排放第一。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经城市90%以上严重污染,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20%,农村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三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中国实在没有能力和办法向外国转移生态和环境成本。燃烧自己与进口的能源以后,只能把污染留在自己土地上,当然也留下了GDP。现在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资源成本,我是绿色GDP课题小组组长,"绿色"包含的是矿产、森林、土地、水、动物五大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污染损失、生态破坏两大环境退化成本,一共是七项。基于现有技术力量,我们只能算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损失,即使在这一项中,我们也只算出了一半多,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都没有算进去。仅仅这一点已占2004年GDP的05%,今年年底我们将公布2005年的污染成本,还会把其他项类尽可能多算些。至今年年底,污染成本比例没有 降下来,反而反弹。十五计划中GDP指标都超额完成,环保指标一项没有完成。十一五能不能完成,我不敢说。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几乎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中国的大气污染,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火电投资每年以50%速度递增,这当然拉动煤炭需求,今年是24亿吨,2010年可能是30亿吨,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脱硫政策已经出台,但如今95%火电厂没有安装或没有使用脱硫设施,我们管不住,这就是体制问题。中国二氧化硫的容量是1200万吨,但2005年排放量是2500万吨,现在是2700万吨,2010年预计达到3200万吨。如果中国不改变我们85%的燃煤结构,不改变这种传统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即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严峻期将提前来到,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2005年中国发生1万起环境纠纷,40万人次投诉和上访,而且以30%的速度在递增。生态和土地拆迁问题搅在一起,会成为社会问题新的不稳定因素。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早已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环境不公平也正在加重着社会不公平。除了社会问题,还带来巨大国际压力。发达国家最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认为中国至今还没有调整能源结构。他们一方面指责和批评中国,一方面提高本国环保标准,大量向中国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一方面他们没有完全履行在环保技术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一方面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制约中国。今年欧盟又要出两项更加严厉的环保禁令,我国出口损失会越来越大。外国从来没有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他们认为中国只要每人一台车,这些用油需求必然会牵动全球油价,必然涉及国际金融,中国为保护石油通道安全,必然会增加国防力量,必然会参与地缘政治。这一系列的推演就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西方工业文明产生有很多原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商业革命等等,但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殖民地,转移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几十年前,他们终于发现,什么矛盾都能转移,唯有污染转不出去。谁让大家不幸生在一个地球?他们只能一边选择生态工业文明,一边有限帮助、无限督促发展中国家走生态工业道路。

可以上网找呀。很多例子能够表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