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龙门石窟艺术鉴赏论文500字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8 08:16:19

龙门石窟艺术鉴赏论文500字的意思

石窟寺雕刻艺术,一般简称为石窟艺术。这里所讲的石窟,是指在河畔山崖等处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我国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持续到13世纪,这时期是中国造像艺术的黄金时代。

集中分布在古都洛阳之南伊河两岸峭壁上的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5世纪至8世纪中叶间(中国北魏太和十七年至唐天宝十五年)最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北魏以降,中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历经400多年的开凿,其中公元5世纪末至8世纪中叶最为兴盛,是中国早期后段和中期石窟艺术的典范。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石窟艺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实际上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没有前三者的名气大大足更次之。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人物瘦小,细腰,体态修长,面容肖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而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那人物波浪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总而言之,当时的劳动人民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有句诗这样写:"欲问古今天下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素有"九朝古都"和"佛都"之称去年暑假,因参加河南省乒乓球赛,我有幸来到了古都洛阳。来洛阳的客人都会知道洛阳有三绝,洛阳牡丹,洛阳水席和洛阳龙门石窟五天紧张的球赛结束了,高老师说:“今天我带你们到龙门石窟游玩。”大家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龙门石窟”综合老师曾在课上给我们讲过,听说那里的石刻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声誉。今天终于实现了亲眼所见的愿望。来到龙门石窟,就像来到西天一样,眼前有数不清的佛雕像,有如来、黑鹰、长须佛、长腿佛、长手仙等,如来左边还有一个仙童。 如来后面有一个大圈,上面雕着字,两旁也有古文字。佛雕像大的有几十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石窟里一年四季的温度相差无几,非常合适存放石像。周围的环境很美,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沿壁而走,一会儿就到了千佛洞。千佛洞有一间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论四壁还是洞顶,满是高约二十厘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头脚相连,左右并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态安详。抬头望洞顶,那一个个佛像如夏日群星,令人眼花缭乱。参观完,我们走出洞。看到那穿着各色服装的游人顺水势修筑的石梯上下穿行,远远望去,犹如一条伏在山间小道上磷光斑斓的巨龙在蜿蜒蠕动。“巨龙”给这纯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望着龙门石窟这一尊尊雕像,让每一个游人都不住地啧啧赞叹。这些雕像都是许许多多巨大石块雕成的,单看这数也数不清的石块,一块就有三四千斤重,那时没有机械,得靠无数的手、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智慧和幻想,才凝结成这像西天一样的龙门石窟。多么了不起的古代劳动人民!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人间四月,芳菲无限,不忍辜负这大好的春色,我们一家去游览位于中原腹地西部的“九朝古都”———洛阳。  在领略了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是啊,龙门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  从洛阳出发,驱车南行约十余公里,便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青峰屏峙,绿水畅流,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飞架于龙门之口,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天气晴好,两岸垂柳枝叶婆娑,宛如碧玉丝绦,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令人一扫旅途劳顿,倍感神清气爽。  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  我们一路啧啧称赞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奉先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了主尊卢舍那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内心只能用“震憾”二字来形容,只见这尊佛像雍荣华贵、仪态万方,浓密的螺形发髻松松地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匀称丰腴的身体上,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她静静地端坐着,眉稍嘴角含着浅笑,头微低,俯视的目光正好同礼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显得那样的温柔、典雅、优美……据说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或“东方雅典娜”,她的宁静和慈祥是东方智慧对于力量这个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确的诠释,再看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比较之下,那身披铠甲、手持宝塔、足踏夜叉的天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龙门石窟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随着人流而行,途经药方洞、古阳洞,还有火烧洞、石窟寺、极南洞,跨过连接东西两山的人行便桥,我们又来到了龙门东山石窟。这里的洞窟虽年代不如西山的久远,数量也没有西山的众多,但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它们的独到之处。  出得龙门来,夕阳已西下,我们不约而同地回首向南,只见满天绚丽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显得相映成辉。仅此龙门石窟一游,便是不虚洛阳此行了,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同时依依挥手,不舍地作别这座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自然宝藏

龙门石窟艺术鉴赏论文500字

人间四月,芳菲无限,不忍辜负这大好的春色,我们一家去游览位于中原腹地西部的“九朝古都”———洛阳。  在领略了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是啊,龙门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  从洛阳出发,驱车南行约十余公里,便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青峰屏峙,绿水畅流,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飞架于龙门之口,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天气晴好,两岸垂柳枝叶婆娑,宛如碧玉丝绦,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令人一扫旅途劳顿,倍感神清气爽。  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  我们一路啧啧称赞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奉先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了主尊卢舍那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内心只能用“震憾”二字来形容,只见这尊佛像雍荣华贵、仪态万方,浓密的螺形发髻松松地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匀称丰腴的身体上,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她静静地端坐着,眉稍嘴角含着浅笑,头微低,俯视的目光正好同礼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显得那样的温柔、典雅、优美……据说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或“东方雅典娜”,她的宁静和慈祥是东方智慧对于力量这个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确的诠释,再看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比较之下,那身披铠甲、手持宝塔、足踏夜叉的天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龙门石窟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随着人流而行,途经药方洞、古阳洞,还有火烧洞、石窟寺、极南洞,跨过连接东西两山的人行便桥,我们又来到了龙门东山石窟。这里的洞窟虽年代不如西山的久远,数量也没有西山的众多,但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它们的独到之处。  出得龙门来,夕阳已西下,我们不约而同地回首向南,只见满天绚丽的霞光里,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显得相映成辉。仅此龙门石窟一游,便是不虚洛阳此行了,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同时依依挥手,不舍地作别这座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自然宝藏

百度百科里应该有吧???去看看吧!

龙门石窟导游词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在潜溪寺)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在宾阳洞)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8米,进深和宽均为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前往万佛洞)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在莲花洞)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10米,深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往奉先寺)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在古阳洞)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你是想要哪方面的? 纯介绍,如一楼回答的? 还是文学方面的,如古诗词,散文?

龙门石窟美术鉴赏论文500字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 简介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4米,头高4米,耳朵长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10米,深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中奉先寺规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敞开式佛龛,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4米,头高4米,耳长9米,她雍容大度、气宇非凡、撼人心魄,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香山寺地处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景区内。始建于北魏,唐代武则天曾在这里主持了一次诗会,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大诗人白居易放情于龙门山水,慕恋香山寺清幽,居住于香山十八年,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寺北侧的白园就是这位伟大诗人的墓园,如今这里已成为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名人的理想之地。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龙门石窟修建于隋唐  是模仿云岗石窟  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其载体大都为石头,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的龙门石窟就以石刻的形式记下了公元五世纪到十世纪之间那段已经消失的文明。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雕凿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时尚。龙门,最具永恒魅力的当属奉先寺。这是一组斩山为石、依崖临壁凿就的群像。主佛卢舍那是中国古代人物雕塑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她丰颐秀目,仪表堂堂,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微微向下俯视,默默传递着慈爱与安详,洋溢着关注人间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雕刻艺术宝库。追溯渊源流长的历史,拂去千年岁月的风尘,龙门石窟,这朵石刻艺术奇葩,将永远的绽放在世界的东方。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唐代,后经历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沿西山石栈道缓缓而行,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洞洞有典;魏晋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最显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卢舍那石佛,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火车站乘81 53 60路公交车直接到景区,门票80元,有学生票

龙门石窟艺术鉴赏论文500字怎么读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是中国的石刻艺术古迹之一,就位于我的家乡——河南洛阳——南郊约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虽在多个朝代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也依然把超绝的艺术水平以及曼妙的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龙门石窟以它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闻名世界。 刚走进龙门,就能看见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河两边各有一座陡峭的山。河的对面是寸草不生的悬崖峭壁,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石窟就坐落其上。 每个石窟的正面都有一尊石雕佛像,周边是各种石雕小像。大佛也好,小佛也罢,每一尊佛像,五官无不雕刻得栩栩如生,精致至极。 我最喜欢的便是万佛洞。万佛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忧郁的一片天,无情的倚西风。太多的言语,付诸东去的流水。不忍心打破我们共同意愿,那持久在心中滋生蔓天延的遗憾,经年已久,镜花水月的诺言,终于在这水天相接中浮出水面。没有一阕喇玉之歌,没有乐天的悲天悯地之声,更没有清新古朴的田田莲叶,腥浊的伊水河畔,各色的人流,如这滚滚东逝的浪花,掩饰不住的惊叹与喜悦对着那呆滞的、面无表情得近乎冷漠的残肢。沧桑的文化,是谁赋予它这么大的魅力。一曲曲的赞歌,一篇篇的歌赋,何来的兴致抒发着异国的调调。魏晋南北、隋唐汉武,繁华逝去,徒留身后这暗淡的无稽之作--被称作光荣的传承文化的使者。长眠的白先生,注视了一千多年,在黄泉会如何的感慨呢?“峥嵘两山门,共扼一水秀”相传在远古时期,洛阳南面这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两侧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如若的确如此,我更相信河畔葱郁的麦地和闲情逸致的垂钓者不是蓄意的。天门中断楚将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不是原三峡那狰狞的姿容,只是经人工雕了又雕的凡俗之态,想极具讽刺的叫他一声“龙窟哥”,恭喜你近年来收入甚是可观,只可惜了你的身体状况,看看屏幕上的广告有适合窟哥的没有?鄙人实在没有更好的良策。窟哥就将就的试之一二吧!掩泪又何如,襁褓之中父母违,展眼掉斜晖,伊河水逝洛云飞。呜呼哀哉,随之去吧!雁飞,心碎,殊容。可恨,可叹。狂风肆虐的伊水风,呼啸不止的世人声。玷污了曾滋养着一方人的青山绿水。恍惚间传来牧羊童的咿咿呀呀之声,一回头,不仅讶然,一袭异装尚可赞,白颈绿眼实难暗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没有想要一帆风顺,只求与世无争,安然泰之。太多违心的事态,在这溪畔的旋窝之中盘旋。回去的路就在咫尺之间,拿开望远镜,却在伊河另一畔

龙门石窟 简介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4米,头高4米,耳朵长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10米,深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中奉先寺规模最大,是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竣工。它是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敞开式佛龛,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4米,头高4米,耳长9米,她雍容大度、气宇非凡、撼人心魄,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香山寺地处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景区内。始建于北魏,唐代武则天曾在这里主持了一次诗会,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大诗人白居易放情于龙门山水,慕恋香山寺清幽,居住于香山十八年,自号“香山居士”。香山寺北侧的白园就是这位伟大诗人的墓园,如今这里已成为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名人的理想之地。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龙门石窟修建于隋唐  是模仿云岗石窟  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其载体大都为石头,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的龙门石窟就以石刻的形式记下了公元五世纪到十世纪之间那段已经消失的文明。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雕凿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时尚。龙门,最具永恒魅力的当属奉先寺。这是一组斩山为石、依崖临壁凿就的群像。主佛卢舍那是中国古代人物雕塑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她丰颐秀目,仪表堂堂,一泓秋水般深邃的目光微微向下俯视,默默传递着慈爱与安详,洋溢着关注人间和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皇家雕刻艺术宝库。追溯渊源流长的历史,拂去千年岁月的风尘,龙门石窟,这朵石刻艺术奇葩,将永远的绽放在世界的东方。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唐代,后经历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沿西山石栈道缓缓而行,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洞洞有典;魏晋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最显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卢舍那石佛,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火车站乘81 53 60路公交车直接到景区,门票80元,有学生票

我和爸爸去了白马寺后,随后就乘53路公交车到了离洛阳市区南12公里的龙门石窟。这里两山对峙,满山翠柏,长桥飞架,清泉绿水,伊水从其间北去,形成了一座天然门阙。秦大将白起战韩魏联军的“伊阙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隋朝建都洛阳,宫南门正对伊阙,因皇帝都自喻“真龙天子”,从而开始把“伊阙”改称“龙门。”  据资料记载:龙门石窟现存洞窟两千四百三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共八百余块。此外,龙门石窟还保存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建筑和书法等方面的实际资料,是人们公认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被称为我国的三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体态最大、型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为卢舍那,听讲解员说:大佛高1714厘米,头部400厘米,仅耳朵就长达190厘米,比一个人还要高出一截。在佛经中,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那种理想的化身。卢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双目向下俯视,默默传导着他的安祥与慈爱。卢舍那全身着衣的雕刻,只是随衣挂线,仅寥寥数笔,显得朴实无华,洗炼流畅。我仰望着大佛,他面容饱满,眉目修长,身披轻纱,一双睿智的双目向胸下俯视,似乎在向人们传送着慈爱和安祥。我对的我们祖先竟能开创出这么高大、这么精美的大佛,实实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可惜的是,这样一尊庄严、朴素、美丽的大佛小臂以下,几乎崩塌殆尽。尽管如此,可在人们的眼里,依然泯灭不了卢舍那的美貌。反而让人更感到了美的联想,所以大佛卢舍那在世界的东方,永远是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在奉先寺,卢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侧是她的大弟子迦叶。迦叶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莲束腰台上。现在的迦叶像已经十分残破,但从残存的面部依稀可见他饱经沧桑的神韵。  主尊佛卢舍那的右侧,是释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难。阿难刻像高1030厘米,赤着双足,立于束腰台上。阿难出家时只有十几岁,是个小王子,养尊处优。出家后,尽管经过磨炼,还是摆脱不掉少年的稚气。他头光圆,面颊丰满,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着几分稚朴与憨厚,让人看了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难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双手残破外,其神态、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两侧,还有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侍从待立。他们的面部丰满圆润,双目俯视,雕刻精美细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两厢,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护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样独具匠心。天王头束髻,戴宝冠,身披甲,面目威严,形象显露出一个“武”字,力士凶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这里的菩萨端庄、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风凛凛,全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演义的淋漓尽致。  游览完了龙门石窟西区,过了漫水桥,又看了东区的擂鼓台南洞,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千手千眼观音佛龛,香山寺和白园等景点后,我站在高处,俯视着龙景区的翠柏遍山与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圈,我感到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太伟大了。它使我们详细了解了各个方面的历史,为我们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我了解到龙门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国的文物盗窃者,在我国的民族败类的协助下成功的盗窃到世界各地,被他们私人收藏或陈列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里时,多么希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国。

龙门石窟艺术鉴赏论文500字怎么写

龙门石窟导游词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在潜溪寺)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在宾阳洞)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8米,进深和宽均为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前往万佛洞)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在莲花洞)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10米,深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往奉先寺)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在古阳洞)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看看你,写个作文还抄,唉,我建以你自己想想,不要抄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导游小邓,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我们要去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另两个石窟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了,现在我们处于河南洛阳南边约十三公里处。大家看,龙门石窟就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而巨大的龙门山上,我们一起上山去游玩吧!”开头,小何网 自己好好想想下面怎么写以后就要加油啊不要轻以的相信别人,这句话对你有好处。。。。。。。。

在回到洛阳奶奶家的第五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 据说来到不得不观赏的是万佛洞和奉先寺。 来到万佛洞前,环顾四周,用一个字 即可形容这里的佛像,那便是“小”。在一个并不大的洞内 竟有上万尊佛像,单单两 壁就有佛像15000尊,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 座上,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 坐或侧 ,神态各异。 离开万佛洞后,大约走二百米的路就来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 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中间的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此佛像高14米, 头高4米,丰颐目秀,仪表堂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佛的,双臂被人砸去,难以 见其整体造型,不禁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但在惋惜的同时我也痛恨那些破坏佛像 的人。 出得龙门来,只见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显得相映成 辉。仅此龙门石窟一游,便是不虚洛阳此行了,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同时依依挥手,不舍地作别这座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自然宝库。 不许抄袭,这是我自己写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