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发布时间:2024-07-03 00:33:57

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电脑计数2798个字,是根据网上的内容自己攒的,麻烦您稍微改一改再交上去赏析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提起宋词,不得不谈到北宋前期文人词。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北宋作为词的第一个繁荣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一流作家和作品,使词从“伶工之词”、“小道”变为“士大夫之词”、“文人词”,这一时期北宋已不再忙于战事,文治颇有成就,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繁荣,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晏殊就是这一时期不可不提的一位词人。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即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诗、文、词兼擅,尤擅小令,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晏殊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和所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均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由于一生显贵,晏殊的词作主要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晏殊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皆为小令,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王国维曾有治学三境界之语,其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就出自晏殊的一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之句。这是晏殊一首以摹拟女性声口来写伤离怀人的情词,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古代诗词中,男性作家常代女性立言,摹拟女性的心理和语气来写离情、闺怨、爱情等。揣摩、代言,自魏晋以来沿习已久,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习惯。在宋代,由于词的题材的缘故,这种文学习惯更为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此词先写思妇眼中的景物,视线由外至内。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门槛外的庭院中,秋菊在清晓时蒙罩着一圈圈淡淡的烟霭,仿佛含愁低垂;兰叶上沾着一粒粒晶莹透亮的露珠,起来好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是品格的幽洁象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秋天清晨,室内悬挂的罗幕也无法抵御这秋凉寒意,连寄宿在屋檐下的燕子也双双飞将而去,将主人孤零零地撇在屋内。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词人眼中,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达意非常委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偏有那残月不懂离人之苦,从夜到晓将斜光投射到屋内来,害得主人公彻夜难眠。明点“离恨”,情感也从委婉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无识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本很自然,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词的下片继写思妇的行为与愿望,视线由近及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承接上片“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离恨”,反照“双飞”,思妇独上高楼怀远,只见昨晚西风骤起,一夜之间将楼前的碧树吹得凋零残败,思妇的怀人之心也随着远行道路延伸至天之尽头。“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将抽象的思念化为远行的道路、行人的脚步、天涯的云彩,绵绵千里,漫至天涯,揭示出词人对远人的深意笃情。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深沉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晏殊此词虽以女性声口抒怀,但无意之中却表现出士大夫的忧生叹世的苍凉感,词人写金菊的愁容、幽兰的泪珠、月光的孤独和西风的凌厉及其所带来的惆怅,虽都含有孤苦凄美的意义,但在词的结尾却因有登高望远的雄视而化解掉了。“凋碧树”和“望尽天涯路”体现出一种骨力和阔大的气象,“山长水阔知何处”还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气象,将怀人的愿望托付于远方和未来,展现出一种寥廓苍茫的高远词意和雄阔的气魄。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怎一个“情”字了得——柳永词《雨霖铃》赏析在北宋的词人中,柳永可以说是“情场高手”了。这不仅因为他混迹青楼、狎妓弄曲的奇特经历,而且因为他用他那支神来之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表现“男女私情”方面的佳作。《雨霖铃》可以说是这些佳作中的佳作。在这首词中,柳永把男女私情写得相当充分。怎一个“情”字了得,这便是我们阅读《雨霖铃》后获得的第一印象。《雨霖铃》抒写的是词人与情人分手时的缠绵伤感之情。昔江淹有《别赋》一文,其中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名句。可见朋友或情人之间的分别,是足以让人黯然伤神、魂断肠穿的。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对此有切肤之痛,才有可能将它写足写透。柳永正是因为置身其中,备尝了离别的痛苦,才有可能将《雨霖铃》中的离别之情写得这么充分的。在词的一开始,柳永便为全词创造了一种凄楚的感情基调。“寒蝉”大概意识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叫得是那样“凄切”,一声声地揪着离人的心。夕阳已经挨在长亭的顶边,天色快要暗下来了,却要在此时与情人分手,叫人好不凄怆。本来刚刚过去的暴雨可以作为自己留下不走的借口,但这恼人的雨却在人家最不愿意它停的时候“初歇”了。这里,“天的无情”对“人的有情”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分别当然要喝饯行酒,尽管酒菜的味道都十分好,但是人在离别的痛苦中,也就品尝不出其中的美味了。就在一对情人相互表达留恋之情、依依不舍的时候,那“兰舟”上的船夫却一声声地催着上路。看来最后分手的期限还是到来了。这里,“船夫的无情”也对“我的有情”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多想拉着情人的手,和她长相厮守。四目对视中,蓦然发现双方的眼里早已蓄满泪水。有千言万语要对情人倾诉,话到喉头却又硬生生地卡住了。“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样一系列神情举止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想到自己的去路,千里烟波浩渺,到处是沉沉的“暮霭”。楚天何其广阔,谁知“我”将飘向何方?何时才能与心上人重新聚首?此时,作为词的主人公的“我”的心态,是希望天地小一点再小一点,小到只容得下他们两个。然而,楚天却是那样的“阔”。“楚天”越是“阔”,越显得情人重新聚首的渺茫。现实就是那样的无情,生生要将一对情人拆散。简单的词句中,包含着诸多的无奈,倾注着对情人的深情。多情的人从古至今都为离别而感到忧伤,更何况分手在这个冷落凄清的秋天,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啊!搬出“自古”的“多情”者,说明“多情”的不止我柳永一个,它是文人墨客普遍具有的一种人之常情。“冷落清秋节”给离别的场面蒙上了很厚很灰色的一层阴影。不是“情到深处”的人,是很难有这样敏感的神经触角的。都说醉酒是解脱烦闷的好方法。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李白更是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独特感受。在与情人不得不分手的愁闷当中,词人也想到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于是在他的设想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到“我”酒醒之后,大概已是第二天晓风吹拂残月当头的时候了。词人醉得越深,越能说明他对情人的感情之深。这一次的分手,最短的时间怕也要一年吧?在这一年当中,再吉利的“良辰”,再美好的景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只当它是空虚的摆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是因为旧情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随便什么东西也不可替代的。它是“良辰”也好,“美景”也罢,对“我”都不能起任何作用。只有感情十分专一的情人,才会吐露出这样的心声来的。最后,词人设想自己今后即使有千种风流,万般情话,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更与何人说?”是的,像这种风情的话语,是不能随便向其他女子去说的。这一番出自肺腑的内心表白,相信任何一位烟花女子都会为之动容,从而将自己的终身相许的。柳永的词在民间流传甚广。陈师道《后山诗话》里说:柳永的词“天下咏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说:柳永的词“传播四方”;叶梦得《避暑录话》里更是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为什么柳永的词会流传这么广呢?我想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它写出了男女之间的深情,写出了人之常情。有“情”的文字才有生命力,才得到广泛的传播。柳永用他的词、他的“情”赢得了烟花女子们的芳心。在当时的歌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柳七(柳永)在歌妓们心目中的地位了。或许是出于对这位“情场高手”的报答吧?在柳永“贫病即死,家无余财”,连下葬的费用都难以筹集的情况下,“群妓合金葬之”。有人说,妓女们是只认得钱,不会对交往过的任何男人有真情实意的。这一点用在柳永这里显然是通不过的。因为“群妓”只有真心实意地倾慕柳永的为人,才肯在他离世之后,大家凑份子来安葬他的。人做到这个份上,正应了一句俗话,叫做“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无论是柳永的为人还是他的词,一言以蔽之,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

我现在能憋出300字都不错了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哈哈,我告诉你,不会有人给你写的。顶多是搜。不信你看着。

诗歌赏析文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急求古典诗词鉴赏论文(范文仅作为参考):范文(一):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诗人正是通过“折柳”(即“折柳曲”的省称,柳又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 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 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的是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如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二. 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范文(二):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能遗送给谁呢?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之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拜托。。。才30分。。。你拷贝谁的不是拷贝,别人的和我们自己写的都不是你的,有什么区别么?。。。再说是选修你根本不用这么重视,别说我自己写200字,老师20字基本都不会仔细看你的。安啦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5000字怎么写才好看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海”之类的词,已不觉新鲜了,但在唐代,李白即兴指潭水喻深情,则是个创新,因而令后人赞赏。问题是: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据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介乡村青年,且只是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偶尔结识,那么,李白对汪伦如此深情热烈的赞颂是否有足够的感情内蕴呢?“深不可测”的桃花潭犹不及“汪伦送我情”该不会是诗仙虚与委蛇的应酬夸张吧?其实不然。细揣诗意,李白是把汪伦对自己的毫无私利之心的纯洁的友谊同世态炎凉相对比,是有着丰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李白这人,有大志,也有大才,诗名早就响震天下。但因他禀性兀傲,不愿阿附权贵,低眉俯首,因而长期遭受排斥,很不得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验。这次,他游桃花潭一带,自然会结识许多当地人士,但在离开时,却只有汪伦组织了一队人唱着歌,用脚踏着节拍前来热烈送行。这自然使潦倒失意的李白深为感动。当然,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他只能如此含蓄地写,因此,只有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人登舟时有所期待,而又惘然若失。句首直呼己名,含有一种深沉的感叹意味,犹如说:李白呀李白呀!“将欲”这两个字读起来是很感滞重的,似乎连招呼船家起程这样简单的事还得狠狠心才行。他为什么心情这样沉重呢?可以想见的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舟”为小船,当不会有许多人同行。“行”有“往”义,但不象“前往某地”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去(离开)”义,但也不强调离开某地。这样看来,诗人用“行”字是为了表现一种欲行不行的矛盾心态。为什么呢?试想,诗人将要乘一叶孤舟继续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其孤独可想而知。此时,他回望桃花潭岸边,这些天来所见之美景怎会不使他恋恋不舍?但终究是要离开了。这就会令人深深感叹。其二,诗人性格豪放,喜结交天下豪杰。此时,若有好友相送,金樽清酒,一饮“三百杯”,无论是放歌还是悲吟,总能渲泄胸中郁郁之情。可现在,孤零零地悄然离去,心中自然深感失望和怅惘。总之,第一句写诗人欲行不行时的怅惘,为下一句蓄足了情势。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5000字怎么写才好看呢

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文 给个主题啊。。。什么诗歌论字应该够了。

(⊙o⊙)…额~~~

在诗歌世界中要论想象力丰富的当属古代最伟大的天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尤其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李白常常指天问地,神游九天,看似放浪不羁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悲苦愤懑的心,也唯有如此,才使他的诗更具有了撼人的力量。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怎么写

电脑计数2798个字,是根据网上的内容自己攒的,麻烦您稍微改一改再交上去赏析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提起宋词,不得不谈到北宋前期文人词。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北宋作为词的第一个繁荣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一流作家和作品,使词从“伶工之词”、“小道”变为“士大夫之词”、“文人词”,这一时期北宋已不再忙于战事,文治颇有成就,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繁荣,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晏殊就是这一时期不可不提的一位词人。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即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诗、文、词兼擅,尤擅小令,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晏殊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和所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均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由于一生显贵,晏殊的词作主要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感触和闲愁,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晏殊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皆为小令,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王国维曾有治学三境界之语,其中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就出自晏殊的一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之句。这是晏殊一首以摹拟女性声口来写伤离怀人的情词,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古代诗词中,男性作家常代女性立言,摹拟女性的心理和语气来写离情、闺怨、爱情等。揣摩、代言,自魏晋以来沿习已久,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习惯。在宋代,由于词的题材的缘故,这种文学习惯更为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此词先写思妇眼中的景物,视线由外至内。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门槛外的庭院中,秋菊在清晓时蒙罩着一圈圈淡淡的烟霭,仿佛含愁低垂;兰叶上沾着一粒粒晶莹透亮的露珠,起来好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是品格的幽洁象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秋天清晨,室内悬挂的罗幕也无法抵御这秋凉寒意,连寄宿在屋檐下的燕子也双双飞将而去,将主人孤零零地撇在屋内。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词人眼中,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达意非常委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偏有那残月不懂离人之苦,从夜到晓将斜光投射到屋内来,害得主人公彻夜难眠。明点“离恨”,情感也从委婉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无识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本很自然,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词的下片继写思妇的行为与愿望,视线由近及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承接上片“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离恨”,反照“双飞”,思妇独上高楼怀远,只见昨晚西风骤起,一夜之间将楼前的碧树吹得凋零残败,思妇的怀人之心也随着远行道路延伸至天之尽头。“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将抽象的思念化为远行的道路、行人的脚步、天涯的云彩,绵绵千里,漫至天涯,揭示出词人对远人的深意笃情。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深沉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晏殊此词虽以女性声口抒怀,但无意之中却表现出士大夫的忧生叹世的苍凉感,词人写金菊的愁容、幽兰的泪珠、月光的孤独和西风的凌厉及其所带来的惆怅,虽都含有孤苦凄美的意义,但在词的结尾却因有登高望远的雄视而化解掉了。“凋碧树”和“望尽天涯路”体现出一种骨力和阔大的气象,“山长水阔知何处”还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气象,将怀人的愿望托付于远方和未来,展现出一种寥廓苍茫的高远词意和雄阔的气魄。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怎一个“情”字了得——柳永词《雨霖铃》赏析在北宋的词人中,柳永可以说是“情场高手”了。这不仅因为他混迹青楼、狎妓弄曲的奇特经历,而且因为他用他那支神来之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表现“男女私情”方面的佳作。《雨霖铃》可以说是这些佳作中的佳作。在这首词中,柳永把男女私情写得相当充分。怎一个“情”字了得,这便是我们阅读《雨霖铃》后获得的第一印象。《雨霖铃》抒写的是词人与情人分手时的缠绵伤感之情。昔江淹有《别赋》一文,其中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名句。可见朋友或情人之间的分别,是足以让人黯然伤神、魂断肠穿的。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对此有切肤之痛,才有可能将它写足写透。柳永正是因为置身其中,备尝了离别的痛苦,才有可能将《雨霖铃》中的离别之情写得这么充分的。在词的一开始,柳永便为全词创造了一种凄楚的感情基调。“寒蝉”大概意识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叫得是那样“凄切”,一声声地揪着离人的心。夕阳已经挨在长亭的顶边,天色快要暗下来了,却要在此时与情人分手,叫人好不凄怆。本来刚刚过去的暴雨可以作为自己留下不走的借口,但这恼人的雨却在人家最不愿意它停的时候“初歇”了。这里,“天的无情”对“人的有情”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分别当然要喝饯行酒,尽管酒菜的味道都十分好,但是人在离别的痛苦中,也就品尝不出其中的美味了。就在一对情人相互表达留恋之情、依依不舍的时候,那“兰舟”上的船夫却一声声地催着上路。看来最后分手的期限还是到来了。这里,“船夫的无情”也对“我的有情”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多想拉着情人的手,和她长相厮守。四目对视中,蓦然发现双方的眼里早已蓄满泪水。有千言万语要对情人倾诉,话到喉头却又硬生生地卡住了。“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样一系列神情举止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想到自己的去路,千里烟波浩渺,到处是沉沉的“暮霭”。楚天何其广阔,谁知“我”将飘向何方?何时才能与心上人重新聚首?此时,作为词的主人公的“我”的心态,是希望天地小一点再小一点,小到只容得下他们两个。然而,楚天却是那样的“阔”。“楚天”越是“阔”,越显得情人重新聚首的渺茫。现实就是那样的无情,生生要将一对情人拆散。简单的词句中,包含着诸多的无奈,倾注着对情人的深情。多情的人从古至今都为离别而感到忧伤,更何况分手在这个冷落凄清的秋天,真是让人难以忍受啊!搬出“自古”的“多情”者,说明“多情”的不止我柳永一个,它是文人墨客普遍具有的一种人之常情。“冷落清秋节”给离别的场面蒙上了很厚很灰色的一层阴影。不是“情到深处”的人,是很难有这样敏感的神经触角的。都说醉酒是解脱烦闷的好方法。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李白更是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独特感受。在与情人不得不分手的愁闷当中,词人也想到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于是在他的设想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到“我”酒醒之后,大概已是第二天晓风吹拂残月当头的时候了。词人醉得越深,越能说明他对情人的感情之深。这一次的分手,最短的时间怕也要一年吧?在这一年当中,再吉利的“良辰”,再美好的景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只当它是空虚的摆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是因为旧情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随便什么东西也不可替代的。它是“良辰”也好,“美景”也罢,对“我”都不能起任何作用。只有感情十分专一的情人,才会吐露出这样的心声来的。最后,词人设想自己今后即使有千种风流,万般情话,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更与何人说?”是的,像这种风情的话语,是不能随便向其他女子去说的。这一番出自肺腑的内心表白,相信任何一位烟花女子都会为之动容,从而将自己的终身相许的。柳永的词在民间流传甚广。陈师道《后山诗话》里说:柳永的词“天下咏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说:柳永的词“传播四方”;叶梦得《避暑录话》里更是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为什么柳永的词会流传这么广呢?我想主要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它写出了男女之间的深情,写出了人之常情。有“情”的文字才有生命力,才得到广泛的传播。柳永用他的词、他的“情”赢得了烟花女子们的芳心。在当时的歌妓中流传着这样的话:“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柳七(柳永)在歌妓们心目中的地位了。或许是出于对这位“情场高手”的报答吧?在柳永“贫病即死,家无余财”,连下葬的费用都难以筹集的情况下,“群妓合金葬之”。有人说,妓女们是只认得钱,不会对交往过的任何男人有真情实意的。这一点用在柳永这里显然是通不过的。因为“群妓”只有真心实意地倾慕柳永的为人,才肯在他离世之后,大家凑份子来安葬他的。人做到这个份上,正应了一句俗话,叫做“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无论是柳永的为人还是他的词,一言以蔽之,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