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世界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范文大全汇总

发布时间:2024-07-03 05:42:52

世界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范文大全汇总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给您了。。请查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论文范文大全汇总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级 2-14 09:54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5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已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趋势  世界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大环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世界的内在组成部分。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候,以和平与发展这个当今时代主题为大背景,世界经济诸主要趋势呈现为新的发展状况,这些趋势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迈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图景。观察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形势,对于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我国,是十分重要的。这里仅就当前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势的状况,作一个概要的阐述。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名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经出现,很快风靡全球。对其意义作怎样高的估价都不过分。有人说,全球化是“一场为期50年不可逆转的世界经济变革。”还有人说,“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没有哪一种关系比世界全球化进程更为突出”。“全球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在中国领导人的正式报告中——***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提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长期的发展大趋势。诸如东亚金融风波,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其他世界经济重大事件,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试想,若无贸易、投资自由化,何来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大进大出、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资源和市场的状况?若无金融自由化、信息化,何来大量资金(特别是“游资”)出入自由的方式和划拨便捷的手段?若无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一体化,何来触动一点,牵及其他,金融风波迅速蔓延、扩大的传导机制?诸如世界经济两极分化、多极化、区域化等等趋势的新发展,都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各国都要正视和加深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种流动是愈益自由的,即弱化国家界限的障碍,实行经济自由化。例如,就以关税率大幅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贸易自由化而言,二战结束后初期,世界各国进口关税平均水平为40%,而现在工业品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发达国家降至3%,发展中国家降至14%。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是愈益全面的,即包括商品、劳务、技术等在内;是愈益大量的,即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容量增大。这具体体现在资源国际流动的各个领域的扩张上。世界商品贸易额在1948至1998年年均增长6%,远高于同期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增长8%)。1998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高达8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70年的64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3万亿美元。世界跨国直接投资额(年流量)从1970年的4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200亿美元;世界跨国银行的国际贷款额(累积量)从1970年的45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8万多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从1973年的1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5万亿美元。特别是作为国际分工、跨国生产和资源流动主体力量的跨国公司,在当代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其产值、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专利、技术国际转让,已分别占世界相应总额的1/3、70%、2/3和70%。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三,是把世界各国经济更紧密地联结为一个全球经济的各种资源流动方式、纽带愈益相互结合、影响,而非各自互不相干地平行、孤立发展。这种诸资源国际流动方式、领域相互结合、一体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转换、互补三个方面。相互促进,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自身发展的同时,兼及促使其他方式、领域也得到发展。譬如资本流动带动商品流动(出口信贷支持商品出口)。相互转换,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发展的动机,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也可以转换为其他方式、领域的发展来实现。譬如商品贸易转换为对外投资,技术贸易转换为对外投资。相互弥补,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发展的不足,由其他相近的方式、领域的长足发展所弥补。譬如,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互补。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四,是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具体而言,各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相互依赖一般用“贸易依存度”来体现,战后几十年中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1950年仅为7%,而到1998年已达23%;而且不仅世界各国平均的外贸依存度超过了20%,诸如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这一比重也突破了20%的传统界限。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五,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依赖愈益加强的状况,决定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譬如美国,近年来其经济状况不错。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与此同时通胀率没有上升,这是25年来独一无二的。美国经济状况较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是美国目前经济“一高二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经济增长而言,据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等人写的一份报告,美国近4年来的经济增长中有1/3来自外贸出口,就失业降低而言,据美国商务部的经验数字,每年美国有1800万人的就业是靠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解决的;就通胀降低而言,连美国总统克林顿都在说,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国“相对开放的经济”正在抑制着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一国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和制约。譬如1997年泰国发生金融危机,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波及到韩国、日本,使占世界经济1/5比重的东亚经济体出现严重衰退,从而使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下降。  二、世界经济两极分化趋势  发展不平衡,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重要规律和趋势。这一趋势在当今世界,表现在西方国家之间,那就是由大战结束之初的美国一极独霸演变成美、欧、日三足鼎立;表现在南方国家之间,那就是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分成了“最不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高收入石油生产国”四种类型;表现在南北之间,那就是世界经  济南北鸿沟的扩大。特别是其中的南北不平衡,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世界经济的南北静态不平衡——实力地位悬殊  在当代世界体系中,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已成为政治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仍是经济上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原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尽管殖民地丧失殆尽,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发达国家,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形成于60年代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兴起的南北两方的世界经济“域格局”,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而最终得以确立。从静态观察的角度,世界南北不平衡可从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体现出来。  第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处于主体地位。发达国家其国家数仅占世界的一成,人口占一成半,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它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GNP占七成半,外贸占七成,国际投资占八成,信贷占九成。  第二,发达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西方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大(60%以上),制造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使其经济的应变能力较强,财富的增值幅度较大,并在国际经济交换中攫取较大的利益。  第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  第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西方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国际经济机构的活动(例如世界银行的五大常任执行董事由美英、法、德、日各居其一;该5国的投票权占全部投票权的近40%);支配着世界经济主要因素(如国际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  (二)世界经济的南北动态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  世界经济发展不仅是不平衡的,而且这已不是一般的不平衡,它已带来世界的两极分化,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换言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衍生出另一个趋势——两极分化趋势。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近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确要比发达国家高一些;人们一般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仍会高于发达国家(例如1998年底世界银行预测1998、1999、2000年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分别为7%、6%和3%,发展中国家分别为0%、7%和3%)。但是,考虑到经济粗放性、基础差等因素,发展中国家需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有较大的优势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像非洲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尽管在1994到1998年连续5年经济增长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它的1998年7%的增长率虽然比世界平均增长率8%高,但不足以缩小差距,改变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再者,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很不平衡。在过去的十多年,只是东亚(主要是中国、四小龙、东盟)和南亚(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的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许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或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可以说,过去十多年3%的发展中国家总体平均的增长率,以及未来更高的增长率(世界银行1997年9月9日发表的《1997年全球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的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可能达到5%—6%),主要是反映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在以较快的速度追赶发达国家,并不说明世界经济两极分化趋势的减弱。再考虑到人口因素,世界两极分化趋势更为明显。由于贫富两极分化主要是指人均经济水平而非经济总量,而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多而且人口增长过快。因此,对比一下世界两端的人均水平的贫富差距状况,可以看到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强。1950年世界银行统计的人均收入,发达国家为低收入国家的3倍,这个差距在世界银行1998年的统计中,扩大为70多倍。  三、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进入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的一个可预见的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地位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着。  多极之首的美国的实力地位主要表现为:  第一,速度优势。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今,已连续增长逾8年。相比于欧、日,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三极之首;1993—199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总体为2%,其中,美国为1%,欧盟为0%,日本为1%。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优势主要基于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欧、日落后于美国。  第二,经济总量优势。据世界银行“1998年全球经济指数报告”所列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美国为74335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日本为51492亿美元居第二,德国为23646亿美元居第三。  第三,市场优势。美国拥有一个巨大的(日本不如)、统一的(欧盟不如)的国内市场,内需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也有一个庞大的,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国外市场(1998年美国商品出口6711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2%);美国还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1998年美国商品进口8000多亿美元),这个市场在世界消费不振特别是日本进口不振的今天,尤显出其对世界市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四,金融优势。东亚金融风波及而后相继发生的一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美元货币优势、金融体制优势和金融手段优势尤为突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作为惟一世界货币的地位无存,但美元的第一世界货币地位和“有毒的特权”仍是独一无二的。“美国的中央银行是世界央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政策、措施影响着整个国际金融的运作;“世界银行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游戏规则”、政策、措施偏离了美国的利益,意图就难以制定和实施。  第五,地缘经济优势。美国的地缘经济关系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本身所处的北美(组织框架为“北美自由贸易区”)以至整个美洲(1998年4月正式启动建区谈判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包括西向亚洲、大洋洲(“亚太经合组织”)和东向欧洲(拟议中的“欧美自由贸易区”),这使得美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影响力在世界任何地区都举足轻重的。相比之下,欧盟、日本的地  缘经济重心基本是单一的,前者在于东西欧和欧洲大陆邻近地区,后者在于亚太地区,从而经济影响力更多地带有地区性的色彩。无疑美国也有其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例如赤字的削减、通胀的降低转化为高国债的凸现;国内储蓄率较低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靠高外债(目前美国对外债务已逾1万亿美元)替代;相对于生产能力扩大而国际市场有限的矛盾表现为贸易赤字(1998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1686亿美元)居高不下;实际经济中劳动成本的上升  使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力;虚拟经济中股市、房地产正在“冒泡”,等等。  泡沫破裂的日本的实力地位  进入90年代的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发生了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而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却是美国的5倍多。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到1992年,其股价跌落60%以上,房地产价格跌落70%以上。泡沫经济破裂使得在这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帐的泥潭而不能自拔(1998年初数据显示,日本146家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高达76万亿日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自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个时候又遇上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8%的负增长,1999年开始有所好转,但仍不能说已走出衰退。然而,如果根据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振的状态,得出日本经济就此衰落的结论,尚为时过早,根据不足。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非基础上的元气大伤和实际经济的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排世界第三、四、五的西欧三大国德、法、英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还要多;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逾4万美元,高居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7大国之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并拥有居世界第一位的高达22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日本的国内储蓄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其银行海外融资金融占全球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余额的20%;日本自198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这个地位一直继续至今,连美国国库券的10%以上(约为3200亿美元)都被其海外最大买家的日本所掌握。  总之,“21世纪是日本世纪”或“日美合霸主宰世界经济”已属气泡之语,受泡沫经济破裂和东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也困难重重,但目前日本经济实力犹存,迈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一体化的欧盟的实力地位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5%,日本占18%。然而,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  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即不是15国简单相加之和),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立于世界。欧盟的地缘经济关系的地区重点决定了其对外经济影响力与日本一样带有更多的区域性质,这不同于美国的全方位地缘经济关系从而全球性的经济影响力。例如当1992年、1993年发生英镑、意大利里拉危机时,西欧倾全力千方百计平息风波的冲击;而当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时,虽不能说欧盟完全侧身其外,但其作为不大。  欧洲货币一体化倒是欧盟的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重要所在。作为一个15国组成的国家集团,一体化进程是决定欧盟在世界格局中实力地位增强的一个关键。而目前的货币一体化,既会使欧盟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金融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的组成部分的美元、欧洲的货币、日元三极世界货币格局,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问世,发生了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就地位最弱,现又受到东亚危机打击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雄风犹在且在东亚危机中大逞威风的美元,从长远看欧元也会构成挑战(尽管欧元诞生大半年来,其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这种挑战的结果不一定是欧元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王,很可能是欧元抢占美元的一些地盘,缩小在地位上与美元的差距,形成“两强(美元、欧元)一弱(日元)”的三极世界货币格局。  总之,欧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较为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加强了自身的一体化,尽管其经济发展面临着高失业等等困难,一体化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一个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和统一的欧元货币条件下,欧盟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四、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  区域一体化,即地理相近的国家相互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上结成经济联合组织以至国家集团的进程。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按其一体化程度排序主要有:①“特惠关税区”:其特点是区内成员相互给予第三国不能享受的关税特别优惠待遇。②“自由贸易区”:其特点是对区内取消关税,对区外不统一关税标准。③“关税同盟”:其特点是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④“共同市场”:其特点是成员之间不仅商品贸易,其他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也都取消。⑤“经济联盟”:其特点是除了共同市场的要求,还要统一经济政策,建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等。  区域一体化趋势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尤显其强劲的势头。据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已逾100个,其中约70%是90年代以后建立的。在这众多的区域组织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代表。该三大区域组织的贸易额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85%左右,GNP约占世界总值的  80%。  区域一体化趋势的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对内可使区域组织的成员享有区域一体化的好处。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都有其特殊的优惠待遇。如果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优惠从而带来的好处低于全球性一体化、全球多边安排,那就失去了意义。正是这些好处使得区域内资源流动更方便自由。例如目前欧盟国家60%的出口是在欧盟内部进行的;二是对外可以增强区域集团及其成员的实力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以单独一个国家的面目出现毕竟不如以一个国家集团或集团的成员的面目出现更有分量。例如东盟以其集团的身份就可以倡导和组织“亚欧会议”。正是在上述动因趋动下,世界经济区域化成了相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另一大趋势,并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三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之际,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与其他趋势的关系就必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全球化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在西方国家把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是十分流行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曾经声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这种观点在“全球经济变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后,尤其显得具有“说服力”,似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使资本主义脱离了特定的欧洲历史的渊源,成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全球的抽象”。这种看法首先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不同社会形态或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总结,是分别涵盖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范畴在内的社会制度集合。而经济体制只是对经济调控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抽象,是整个社会制度解决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法。它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制约,同时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国情也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由于社会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水平却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在既定的社会制度内经济体制调整在所难免。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经济体制可以脱离社会制度独立存在,但以经济体制的调整作为判定社会制度成败的依据难以站得住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生产关系不再是生产力的促进要素,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根据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水平(生产力)对旧有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进行修正,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小平同志说得好,只要不触及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经济体制的改变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况且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并不专属于资本主义。(这一点将在下面论述)全球化进入资源全球配置,国际分工精细化,全球统一市场完善的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循序渐进发展的内在要求,试图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推翻人类社会发展史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逻辑顺序,不是没有常识,就是别有用心。  其次,之所以会加深全球化等于资本主义化的错觉,是因为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搞市场经济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把市场这种经济调节手段和社会主义制度人为地对立起来,把属于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片面地理解为资本主义的“专利”。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挂钩,赋予阶级内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在集中资源进行重大科技项目开发等方面也都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利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经济建设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同样不应该狭隘地被视为资本主义化。  第三,这种观点的要害在于根植于西方社会骨子里的“资本主义中心论”,在他们看来“第一世界”所处的中心地带控制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命脉,大肆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实行全球资本主义战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诚然,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看来,全球化的动力缘于西方国家,后来广大的边缘国家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被迫参与其中。然而谁也无法否认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一度使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前所未有地受到强烈地冲击,尽管社会主义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但并不能因此而抹杀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化历史上写下的厚重一笔。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两种体制斗争的形式已经由冷战时代剑拔弩张激烈对抗转向后冷战时代的发展之争。全球化导致的资本主义蔓延同时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固有矛盾的传播,由此造成的无序与混乱必将成为人类寻求更理想社会制度的现实基础。而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强调按劳分配,它所倡导的平等、效率、反对剥削与压迫的理念不会因为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证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非西方社会力量强大,“资本主义中心论”正在遭到来自各方的挑战,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既然双方交锋不会完结,也就不能把全球化简单地看作资本主义一元化的过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汇总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据学术堂了解,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下面分享十五个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题目大全汇总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发给您了。。请查收!

世界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汇总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张强莉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赵华等,2006),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25%、16%和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己想吧 不要投机取巧

按照专业论文的要求找了一份给你,学术性较强可能你还要自行修改~~~当作业应付老师绝对没问题,记得给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